最新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

合集下载

比较分析2_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德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效果

比较分析2_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德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效果

DOI:10.16658/ki.1672-4062.2023.12.105比较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德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效果蒋莹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肿瘤科,江苏宜兴214200[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德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type 2 g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经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甘精胰岛素组(40例)和德谷胰岛素组(40例)。

甘精胰岛素组进行甘精胰岛素治疗,德谷胰岛素组进行德谷胰岛素治疗。

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血糖水平、血糖波动情况、低血糖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血糖指标和血糖波动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德谷胰岛素组的2 hPG、HbA1c、最大血糖波动幅度、餐后血糖波动幅度低于甘精胰岛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德谷胰岛素组的低血糖总发生率5.00%低于甘精胰岛素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T2DM患者而言,德谷胰岛素的临床整体治疗效果优于甘精胰岛素,能更为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餐后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德谷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血糖波动;低血糖[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3)06(b)-0105-04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with Degludec insulin and Glargine Insul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IANG YingDepartment of Endocrine Oncology, Yixi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Yixing, Jiangsu Province, 2142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Degludec insulin and glargine insul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Methods From October 2021 to October 2022,80 patients with T2DM treated in the Second People ′s Hospital of Yixing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insulin glargine group (40 cases) and insulin degludec group (40 cases). The insulin glargin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sulin glargine, and the insulin degludec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sulin degludec.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 and hypoglycemi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glucose indexes and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P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2 hPG, HbA1c, maximum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 and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 in the insulin degludec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insulin glargin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in the insulin degludec group was 5.00 % lower than that in the insulin glargine group (20.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T2DM, the overall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de‐gludec insuli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glargine insulin, and it can more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ostprandial glucose valu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reduce the magnitude of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 and reduce the risk of hypogly‐[作者简介]蒋莹(1986-),女,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糖尿病,糖尿病足,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肾上腺疾病等。

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关系深度分析

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关系深度分析

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关系深度分析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关系,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和机制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导致胰岛素在细胞内的作用减弱。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和脂肪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异常、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降解增加等。

2. 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胰岛素抵抗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胰岛β细胞为满足需求而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最终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

此外,胰岛素抵抗还会引起脂肪组织和肝脏的脂肪合成增加,导致肥胖和脂肪肝等代谢异常。

3. 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因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

此外,肥胖、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4. 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病理生理改变,它可以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

在胰岛素抵抗阶段,机体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β细胞的功能逐渐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最终导致血糖升高,出现2型糖尿病的症状。

5. 胰岛素抵抗与其他疾病的关系除了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还与多种其他疾病相关。

例如,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

这些疾病与胰岛素抵抗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

6. 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和预防针对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等,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减轻体重等,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糖尿病的风险。

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治疗方案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或高血糖。

根据病情的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个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的示例。

一、胰岛素种类和用法:1.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用于餐前注射,以控制餐后血糖。

通常在餐前15-30分钟注射,作用时间约为2-4小时。

2. 短效和常规作用型胰岛素:用于控制空腹血糖和给予基础胰岛素。

通常在空腹状态注射,作用时间分别约为4-6小时和8-12小时。

3. 中效作用型胰岛素:用于给予基础胰岛素,作用时间约为12-18小时。

4. 长效作用型胰岛素:用于给予基础胰岛素,作用时间可持续超过24小时。

二、胰岛素治疗方案:1. 普通型1型糖尿病患者:早晚各注射短效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空腹血糖。

吃饭前注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晚上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一次,用于给予基础胰岛素。

2. 混合型2型糖尿病患者:早晚各注射短效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空腹血糖。

吃饭前注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晚上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一次,用于给予基础胰岛素。

需要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3. 常规型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早晚各注射常规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空腹血糖。

吃饭前注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早晚各注射常规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空腹血糖。

吃饭前注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需要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三、胰岛素剂量调整:胰岛素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以下是常见的胰岛素剂量调整原则:1. 空腹血糖过高:增加胰岛素剂量,或增加胰岛素注射次数。

2. 餐后血糖过高:增加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剂量,或增加注射时间。

3. 低血糖:减少胰岛素剂量,或减少注射时间。

四、饮食和运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注意饮食和运动。

饮食方面,要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及药学分析

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及药学分析

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及药学分析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特点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

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药物疗法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30是常用的胰岛素类药物,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本文将对这两种胰岛素的疗效进行对比,并进行药学分析。

首先,了解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30的基本特点是必要的。

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长效胰岛素类药物,它可以持续降低血糖水平,并且对餐后的血糖控制效果良好。

门冬胰岛素30是一种中效胰岛素类药物,它具有较快的作用起始时间和相对较短的持续时间。

接下来,对这两种药物的疗效进行对比。

研究表明,甘精胰岛素在长时间内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血糖波动的风险。

它能提供稳定的胰岛素供应,使得血糖的波动减少到最低。

然而,甘精胰岛素的作用时间较长,需要进行较为准确的剂量调整,以避免血糖过低的情况发生。

相比之下,门冬胰岛素30的作用起始时间较快,可以更快地控制血糖。

它的波动性较小,可以提供更稳定的血糖控制。

然而,由于其作用时间较短,可能需要在餐前或餐后进一步补充胰岛素,以确保全天的血糖控制。

此外,药物的安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30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经验表明它们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对安全的。

然而,个体差异存在,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胰岛素过敏、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因此,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和监测。

在药学分析方面,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30具有不同的药物动力学特点。

甘精胰岛素经皮下注射后,发挥长效作用,进入血液后能够形成活性胰岛素,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来降低血糖。

门冬胰岛素30则需要在皮下注射后先形成胰岛素晶体,然后再逐渐释放出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

在选择具体药物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需求、耐受性和合并症等因素。

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及药学分析

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及药学分析

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及药学分析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十分多样,其中胰岛素的使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胰岛素治疗中,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30是常用的两种胰岛素制剂。

本文将对这两种胰岛素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的疗效进行对比,并进行药学分析。

1. 甘精胰岛素的治疗疗效甘精胰岛素是通过注射的方式进入患者体内,补充胰岛素的不足量,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甘精胰岛素的优点是作用时间长,可提供较为持久的胰岛素活性。

此外,甘精胰岛素对于饭后血糖的控制效果较为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糖尿病控制情况。

然而,甘精胰岛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注射部位疼痛等副作用。

2. 门冬胰岛素30的治疗疗效门冬胰岛素30是一种混合型胰岛素,由胰岛素30%和胰岛素晶体70%组成。

它的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门冬胰岛素30常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特别是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血糖控制。

门冬胰岛素30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副作用较少,但其缺点是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可能无法满足全天的血糖控制需求。

3. 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的对比对比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需要考虑到血糖的控制情况、患者的具体需求以及胰岛素的使用方便性。

甘精胰岛素对于全天血糖的控制效果较好,尤其是饭后血糖的控制;而门冬胰岛素30适用于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血糖控制,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短。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慎重选择。

此外,药学分析也是评估两者优劣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胰岛素制剂在制造工艺、药物纯度、质量控制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选择胰岛素治疗方案时,除疗效外,还需要综合考虑药物质量与安全性等因素。

总结起来,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30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胰岛素制剂。

甘精胰岛素在全天血糖控制方面效果明显,门冬胰岛素30则适用于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血糖控制。

最新: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的研究进展要点2024

最新: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的研究进展要点2024

最新: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的研究进展要点2024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22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5.37亿,其中90%为2型糖尿病,且患病率仍在增加。

超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有国外研究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超重/肥胖者比例高达65.3%。

在中国,糖尿病人群中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1%、24.3%和45.4%。

超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致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超重/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症患者均易罹患心血管疾病,而当两种疾病共患时,可能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而近年来的meta分析显示,1987年至2022年间,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 控制水平虽有所改善,但体重指数却逐年上升。

这意味着目前2型糖尿病的整体疾病控制情况并不理想。

临床研究显示,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减重能带来多方面的获益。

近年来,在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糖尿病诊疗指南(后文简称ADA指南)等指南/共识的修订更新中,体重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上升,糖尿病疾病管理的目标已从既往的控制血糖转变为"控糖、减重"双重管理。

基于此,未来如何实现对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肥胖患者的长期、有效体重管理,值得深入探讨。

一、体重管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首先,肥胖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其重要机制之一是胰岛素抵抗。

一方面,肥胖患者常出现脂肪细胞肥大、内脏肥胖面积增加和异位脂肪沉积等,并伴随着脂肪因子分泌特征的改变-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和瘦素]分泌增加而抗炎因子(如IL-10和脂联素)分泌减少,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肥胖可诱导胰岛β细胞增殖,促进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多,引发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β细胞功能衰竭,使患者从糖尿病前期进展为2型糖尿病。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肾脏疾病
定期监测尿蛋白,并采取措施 预防糖尿病性肾病,如控制血 压和血糖。
足部疾病
定期进行足部检查,预防糖尿 病足,如避免足部损伤,保持 良好足部卫生。
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治疗
1 1. 孕妇
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增加,需密 切监测血糖,并根据情况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
2 2. 老年人
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低血糖,需 格外注意血糖控制,避免药物 副作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支持小组
参加糖尿病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 验,互相鼓励,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 焦虑。
放松技巧
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等,可以帮 助患者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1 1.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了解病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提高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发生。
2 2.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关键策略,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方面。
饮食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以控制血糖、改善血脂和血压为目标。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总能量摄入,调整食物构成,并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3 3. 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治疗需重视 心理健康,积极配合治疗,并 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
4 4. 伴发其他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需综合考虑相关疾病治疗方案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
发病率上升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与不良生活方式密 切相关。

最新: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最新: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最新: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定义:2型糖尿病diabetesme11itustype2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以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旧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2型糖尿病的早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后期则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

1 .高危人群2 .诊断标准:3 .疾病分型4 .中医证候4.1.1 临床问题: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候是什么?4.1.2 推荐意见:2型糖尿病包括〃郁、热、虚、损〃四态,糖尿病前期对应〃郁〃态,糖尿病期多见"热"〃虚〃二态,糖尿病并发症期则见于〃损"态。

本病初始多六郁相兼为病,始为郁态;郁久化热,多见肝、胃、肠、肺热盛,渐成热态;燥热伤阴,壮火食气,故气血阴阳俱虚,转为虚态;久病入络,络瘀脉损,终致损态。

本指南主要涉及〃热〃〃虚〃二态的辨证论治。

热态六证:肝胃郁热证、痰热互结证、肺胃热盛证、胃肠实热证、肠道湿热证、热毒炽盛证;虚态六证:热盛伤津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虚胃滞证、上热下寒证。

5.3中药辨证论治联合西药干预5.3.1 热态5.3.1.1 肝胃郁热证5.3.1.1.1 临床问题:对于2型糖尿病肝胃郁热证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与仅采用西药治疗相比是否能有进一步改善?5.3.1.1.2 症状:皖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膨隆,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5.3.1.1.3治则治法:开郁清热。

5.3.1.1.4推荐方药: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柴胡、黄苓、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

加减:舌苔厚腻,加化橘红、陈皮、茯苓;舌苔黄腻、皖痞,加五谷虫、红曲、生山楂;舌暗,舌底脉络瘀,加水蛭粉、桃仁。

5.3.1.1.5推荐意见:对于2型糖尿病肝胃郁热证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

2型糖尿病治疗新纪元:挑战与机遇并存

2型糖尿病治疗新纪元:挑战与机遇并存

2型糖尿病治疗新纪元:挑战与机遇并存在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中,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不仅是对病患的挑战,也是对医疗工作者的挑战。

作为一名从事糖尿病治疗工作的医生,我深深感到,虽然糖尿病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挑战方面,首要问题是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

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绝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

这不仅对病患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糖尿病的并发症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

另一个挑战是糖尿病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等。

然而,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各不相同,这要求我们医生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无疑增加了治疗工作的难度。

然而,在挑战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例如,胰岛素泵的使用可以使患者更方便地进行胰岛素治疗,而无针注射技术的出现,则可以大大减轻患者注射胰岛素的痛苦。

糖尿病管理软件和移动应用的出现,使患者可以更方便地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

在这些新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监测患者的病情,更精确地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同时,这些新技术也可以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到自己的治疗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我们就能够克服这些挑战,抓住这些机遇,从而使2型糖尿病的治疗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
主堡医生盘查垫!!生!旦!!旦筮塑鲞筮垫塑堕趔坠鲤』g!i塑:坠型垫:垫!!:∑!!:墅z型!:垫
.标准与规范.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09年美国内分泌学会(AACE)发表的2型糖 尿病血糖控制指南中明确提到,新诊断的2型糖尿 病患者经过短期的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 (HbAlc)水平仍>9%时,可以直接使用胰岛素起始 治疗…。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颁布的2010 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提到,新诊断的 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短期使用胰岛素 治疗,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和症状缓解后可根据病情 调整治疗方案嵋1。但对于这部分患者如何具体起
执笔专家:翁建平 参与共识起草的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母义明(解放 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宁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 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冉兴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 代谢科)、纪立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刘静(甘肃 省人民医院糖尿病内分泌科)、朱大龙(南京大学医学院附 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陈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学 科)、陈莉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糖尿病内分泌科)、 李小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 科)、李启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陆菊明(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时立新(贵阳医学院附属 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宋光耀(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邹大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杨立勇(福建医 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杨玉芝(黑龙江省人民医 院内分泌科)、单忠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 与代谢病科)、周智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 科)、赵志刚(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郭立新(北京 医院内分泌科)、郭晓蕙(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姬秋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贾伟平(上 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翁建平(中 山大学附属第i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 参考文献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的健康。

根据IDF统计,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4亿,位居全球首位。

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的防控水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指南旨在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本指南编写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糖尿病防治指南及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充分考虑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注重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的一种或多种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相关糖尿病等。

2.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糖尿病病因1)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环境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

3)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2.2 糖尿病发病机制1)胰岛素分泌不足:T1DM和部分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

2)胰岛素抵抗: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

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1 临床表现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2)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3.2 糖尿病诊断1)空腹血糖:≥7.0 mmol/L2)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3)随机血糖:≥11.1 mmol/L,且有典型糖尿病症状4. 糖尿病的治疗与干预4.1 糖尿病治疗原则1)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重等。

2型糖尿病治疗新突破:揭秘创新策略

2型糖尿病治疗新突破:揭秘创新策略

2型糖尿病治疗新突破:揭秘创新策略让我们回顾一下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方式。

通常,患者需要通过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来维持血糖水平。

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长期使用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以实现从源头上控制和治疗2型糖尿病。

近年来的研究在“GLP1受体激动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类药物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产生,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它们还能延缓胃排空,减少食欲,有利于体重减轻,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另外,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也是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

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会加剧炎症反应,影响血糖控制。

通过平衡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血糖控制状况。

目前,这个领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预计将来会有更多基于肠道菌群的糖尿病治疗方案问世。

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也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干细胞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通过引导干细胞分化为胰岛β细胞,有朝一日或许能实现糖尿病的根本治疗。

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多个使用干细胞技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初步结果显示了积极的结果。

适当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同样重要。

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利用葡萄糖;健康的饮食有助于减重,从而改善血糖控制。

因此,将生活方式的干预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部分,有望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

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但是,这些创新治疗策略还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我有责任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递给公众,提升大家对糖尿病治疗的认识。

同时,我也满怀期待,希望在未来能见证糖尿病治疗领域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2型糖尿病防控指南(2023版)》的最新修订

《中国2型糖尿病防控指南(2023版)》的最新修订

《中国2型糖尿病防控指南(2023版)》
的最新修订
中国2型糖尿病防控指南(2023版)的
最新修订
介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控指南(2023版)是根据最新的糖尿病研究
和实践经验制定的,旨在提供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指导,帮助人们预
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

主要内容
1. 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明确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以便
更好地诊断和治疗。

2. 高危人群筛查:提供高危人群筛查的标准和方法,早期发现
患者并进行干预措施。

3. 生活方式干预: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
控制的重要性,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等。

4. 药物治疗:介绍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的依据,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5. 并发症预防和管理:提供关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
理的指导,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疾病等。

6. 随访和管理:建议进行定期随访和管理,包括定期检测血糖、血脂和肾功能等指标,以及提供教育和支持。

贡献者和审稿人
本指南的修订是由一组专业的糖尿病专家和临床医生共同完成的。

修订过程经过了多轮的讨论和审稿,确保了指南的科学性和可
靠性。

结论
中国2型糖尿病防控指南(2023版)旨在为医生、患者和公众提供最新的糖尿病防控策略和指导。

通过遵循本指南,我们可以更
好地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二型糖尿病吃药好还是打胰岛素好

二型糖尿病吃药好还是打胰岛素好

二型糖尿病吃药好还是打胰岛素好文章目录*一、二型糖尿病吃药好还是打胰岛素好*二、引起2型糖尿病的原因*三、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二型糖尿病吃药好还是打胰岛素好1、二型糖尿病吃药好还是打胰岛素好二型糖尿病吃药好还是打胰岛素好?糖尿病有好几种类型,常见的有一型和二型。

一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分泌少了,以中青年居多。

二型糖尿病则是人体分泌的胰岛素并不少,只是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度下降了,胰岛素的工作效率低了。

临床中,医生常给患者抽血,查看胰岛素功能和C肽、胰岛素抗体等检查,来判断患者是一型还是二型糖尿病。

如果是一型糖尿病,必须打胰岛素,如果是二型糖尿病,则可以吃药控制。

不过,有些二型糖尿病患者,也适合打胰岛素,比如先有心脑肾疾病,又出现糖尿病的,或者先有糖尿病,又出现心脑肾并发症的,或者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均适合打胰岛素,因为胰岛素本身是人体的一种激素,对人体无损伤,而药物则对肝肾有损害,所以,面对有并发症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还要选择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

2、什么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

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3、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3.1、感染。

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状态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状态也抑制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使病人的抗感染能力下降。

老年人体质下降,各器官功能均有所减退,自身免疫力不足,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

常见的有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3.2、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发生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未经治疗、治疗中断或存在应激情况时。

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严重不足,脂肪分解加速,生成大量脂肪酸。

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氧化,其中间代谢产物酮体在血中的浓度显着升高,而肝外组织对酮体的利用大大减少,导致高酮体血症和尿酮体。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据绝大多数。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T2DM的防治工作,提高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全面、实用的T2DM诊疗方案。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高血糖,伴随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兼有。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分为4类:- 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 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

- 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明确,如胰腺炎、药物诱导的糖尿病等。

-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暂时性糖尿病。

2. 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2.1 诊断标准根据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T2DM的诊断标准如下:-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有高血糖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2 评估内容糖尿病评估应包括:- 病史采集:了解病情发展、症状、治疗经过等。

- 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皮肤检查等。

- 实验室检查:血糖、HbA1c、血脂、肾功能、肝功能等。

- 并发症评估:眼、肾、神经、心血管等并发症的检查。

3. 糖尿病治疗策略3.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治疗的基础,包括:- 饮食管理: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运动治疗:规律运动,增加身体活动量。

- 体重管理:减轻体重,减少腹部脂肪。

3.2 药物治疗T2DM药物治疗包括:- 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

- 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

- 胰岛素:起始治疗、联合治疗、强化治疗。

- 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皮下注射。

- SGLT2抑制剂:降低血糖、减轻体重。

3.3 并发症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治疗包括:- 眼底病变:激光治疗、药物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
为什么需要胰岛素治疗 临床常用的胰岛素剂型 哪些人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治疗原则与方案 胰岛素强化治疗 不确定的领域
2型糖尿病胰岛素一相分泌缺失
Plasma insulin (µU/ml) Plasma insulin (µU/ml)
120 20g 100 葡萄糖
1
5 S 10
15
S 21
中性可溶性人胰岛素
S
S
无可色以澄皮清下溶注液 射、肌肉注射、静P1heV脉alAs点nGlnH滴5isLeuCysGlySerH1i0sLeuVa3TlGh0lrLuAylsPaL1ra5oTuThyrTrLyer2PuVh5ae2PlCh0yGeGslGAlylryug
起始作用时间:0.5至1小时 最大作用时间:1至3小时 作用维持时间:8至10小时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间(小时)
甘精胰岛素(来得时)
相对胰岛素作用
胰岛素类似物 无色澄清溶液 皮下注射
始作用时间:2小时 最大作起用时间:作用平稳 作用维持时间:24小时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间(小时)
为什么需要胰岛素治疗 临床常用的胰岛素剂型 哪些人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治疗原则与方案 胰岛素强化治疗 不确定的领域
相对胰岛素作用
双时相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 白色混悬溶液 皮下注射
始作用时间:0.5小时 最大作起用时间:4至12小时 作用维持时间:24小时
0
16
18
20
22
24
时间(小时)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优 泌乐25)
相对胰岛素作用
双时相胰岛素类似物 白色混悬溶液 皮下注射
始作用时间:0.5小时 最大作起用时间:1至12小时 作用维持时间:24小时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征
口服降糖药后仍持续高血糖(HbA1c>7.5%) 无法控制的体重减轻 成人隐袭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肾病或肝病进展期 对口服药有过敏反应 并发事件:心梗, 脑血管意外, 急性病, 外科手术 预备怀孕的妇女以及妊娠糖尿病 严重感染 难以分型的消瘦患者
CODIC:目前的口服降糖药 无法达到 HbA1C的良好控制
平均 HbA1C
(%)
7.5
6.5
7.65
控制差
7.55
>7.5%
7.41
7.47
7.54
7.44
控制一般 6.5 ~ 7.5%
MET
控制良好 < 6.5%
SU α-Glucobay MET
MET+
SU+
+SU α-Glucobay α-Glucobay
胰岛素的发展史
1996 胰岛素类似物 1987 人胰岛素 1973 单组分胰岛素 1953 长效胰岛素 1938 NPH insulin 1923 动物胰岛素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正规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
GLyLIeValGluGLnCysCysThrSerLleCysSerLeuTyrGlnLeuGluAsnTyrCysAsn
达峰时间2-4 hr
相对胰岛素作用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间(小时)
速效类似物(诺和锐、优泌乐)
门冬氨酸胰岛素、赖脯胰岛素 无色澄清溶液 可以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点滴
起始作用时间:5分钟 最大作用时间:1小时 作用维持时间:4小时
达峰时间1 hr
相对胰岛素作用
0
2
4
6
8
10
60
精氨酸 2.5g
葡萄糖 20g
40
20
IRI µU/ml 0
-60 0
5 10
-60 0
5 10
分钟
2型糖尿病
-健康对照
Polonsky KS et. al N. Engl. J. Med. 1988
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模式
800
700
胰 600 岛 素 500 分 400 泌 速 300 率 200
平均 FPG (mmol/L)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特点
➢ 胰岛素分泌波动小而不规则 ➢ 缺乏进餐后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应答 ➢ 餐后胰岛素第二时相分泌缓慢上升,峰值降低 ➢ 两餐间不能恢复到基础状态 ➢ 胰岛素原分泌在早期增加 ➢ 晚期胰岛素的分泌缺乏
为什么需要胰岛素治疗 临床常用的胰岛素剂型 哪些人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治疗原则与方案 胰岛素强化治疗 不确定的领域
诊断时β-细胞的功能
每年下降 4%
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时间 (年)
Holman RR.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1998;40 (Suppl):S21–5.
HOMA, diet-treated n = 376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间(小时)
NPH(诺和灵N、优泌林N)
相对胰岛素作用
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 白色混悬溶液 皮下注射
始作用时间:1.5小时 最大作起用时间:4至12小时 作用维持时间:24小时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间(小时)
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50R,优 泌林70/30)
n=2729
ISIS Therapy Monitor Phase VI, 2002 (ex-Avandia) Asia-Pacific Type 2 Diabetes Policy Group. Type 2 Diabetes Practical Targets and Treatments. 2002.
100 pmol/min
6am
健康对照者(n=14) 2型糖尿病患者(n=16)
10am 2pm
6pm
10pm 2am
6am
时间
Polonsky KS et. al N. Engl. J. Med. 1988
UKPDS 证实: 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
100
80
60 -细胞 功能 (% ) 40
20
正常人
80
60
40
20
0 –30 0 30 60 90 120 时间 (分钟)
2型糖尿病人 120 20g 100 葡萄糖
80
60
40
20
0 –30 0 30 60 90 120 时间 (分钟)
Ward WK et al. Diabetes Care 1984;7:491–502
2型糖尿病患者静注葡萄糖 后的血浆胰岛素应答减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