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讲武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总有其吊诡之处,“讲武堂”本是大清帝国为挽救内忧外患日趋危急的国运所做的最后努力之一,结果反而成了革命者的训练营。
云南讲武堂:百年军校将帅摇篮
在风雷激荡的清朝末年,1909年显得异常平静,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大事。实际上一切都在悄然变化。溥仪即位了,张之洞死了,革命者在各地紧张地活动,各省咨议局召开了首届常会……同在这一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诞生。
讲武堂,是大清帝国为挽救统治所做的军制改革之一,鉴于落后的八旗军队无法应付新的军事形势,清政府决心要建立一支“新军”。讲武堂,便是为培养“新军”将领所设立的新式军事学校。
创办于1909年的云南讲武堂,是全国3所讲武堂中成立最晚的(另外两所为:北洋讲武堂,1906年成立于天津;东北讲武堂,1908年成立于奉天即当今沈阳),但对中国近代军事影响之大,堪与黄埔军校并称。
亦有人评价称,在云南近代史上,曾有一文一武两所学校对中国命运影响深远。“文”乃西南联大,“武”即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群灿若群星的学术巨匠;后者造就了一大批我国乃至亚洲近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将领,包括:2位新中国元帅(朱德和叶剑英)、20多位上将、3个国家的军队总司令、300多位将军,以及数以千计的校官和尉官。正是这些人,在此后的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乃至抗日战争时期奋勇作为,以他们各自跌宕的人生经历,创造了20世纪上半页整个中国的“大历史”。
首任校长李根源
昆明,风景秀丽的翠湖西岸,一座杏黄色的走马转角楼默然伫立。这座与周围喧嚣风格迥异的传统式建筑,便是云南陆军讲武堂。
为其选址此处的,是讲武堂最受尊敬的创办人——李根源。
提起李根源,知道的人并不多。此人是晚清政府派往日本求学现代军事的官费留学生之一,与顾品珍、唐继尧、阎锡山、孙传芳、程潜等均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同学。与此同时,他还有另外两个身份:反清复明家族的后人,以及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的同盟会首批会员。
对于李根源的后两个身份,时任护理云贵总督的沈秉堃显然并不掌握。正因如此,1908年底,即将在日本完成军事学习的云南腾冲青年李根源,才收到了这样一封改变中国命运的电报。电报是护理云贵总督沈秉堃发来的,大意是:希望李根源先生回国以后,立即回到云南,将委以重任。
是时,沈秉堃正忙于复建讲武堂。其实,云南陆军讲武堂在1907年9月便已筹建,由于快速上马、创办仓促,学堂设施及教学质量均较差,以致开学之初尚有学员86名,一个月后就跑掉一半,只剩41人,勉强维持7个月以后,只能关门大吉。
沈秉堃痛定思痛,决定大批延揽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归来的“海归”滇人担任教官,而李根源则被他圈定为副校长人选。
1909年,李根源回到阔别5年多的昆明,第二天即受沈秉堃召见,当天晚上就被委任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监督”相当于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按照沈秉堃的要求,李根源负责筹措学校的开办事宜。不管是选定校址,还是设置学校机构,抑或购买教学器材,乃至骑兵、炮科使用的骡马,全都亲自过问。在其规划下,讲武堂选址定于昆明翠湖边空地上,主体建筑为中国传统的走马转角楼式的土、木、石建筑,呈正方形,东、西、南、北楼各约长120米、宽10米,对称衔接,浑然一体,特别是面积广阔的操场可容万人之众,后人故有“保定的课堂、云南的操场、黄埔的战场”之说。
关于讲武堂的选址,有一说法流传甚广。据言翠湖边的这一大块空地,原本是明朝开国元勋沐英镇守云南时的练兵场。李根源祖上是南明王朝时“反清复明”的骨干,他筹建讲武堂,特意选址于此,暗含继承祖先遗志之意,要练一支精锐,革满清之命。后来他把自己在讲武堂的居所起名为“思沐小墅”,其思念的“沐”,
就是沐英。
1909年9月27日,旧历八月十五那天,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站稳脚跟后,李根源随即把张开儒、唐继尧、罗佩金、顾品珍、庚恩旸、李烈钧、刘存厚、方声涛等昔日同窗先后引入云南讲武堂任教。这批血气方刚的年轻教官多为同盟会秘密会员。
到1910年5月,李根源升为总办(即校长),沈汪度为监督,张开儒为提调,这样,讲武堂的一二三把手全为同盟会员所担任。同时,全部47名教职员中,同盟会员有17人,革命派人士有11人,倾向革命者8 人。这些人不仅决定了讲武堂的教育水准,也影响了这所军校的政治走向。
“中国革命熔炉”
根据清政府的规定,讲武堂主要以训练在职军官为主,不能向社会招生。但是李根源一开始就突破了这个框框,他将云南讲武堂设步、骑、炮、工四个兵科,每科分甲乙丙三个班:甲班和乙班主要训练现役军官,学期为一年;丙班则从社会上招收16岁至22岁的具有中等文化以上、品行端正、身体强健者200人,学期长达三年。由此,云南讲武堂实际办成了正规的陆军学校。
谁也料想不到,日后会从云南讲武堂的丙班中,走出49位将军与元帅。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当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排名第一的朱德。
朱德被录取在丙班步兵科学习,是讲武堂第三期学生。在云南讲武堂的花名册上,朱德的编号为21,籍贯为云南蒙自。这令不少人感到疑惑,朱德元帅的出生地,不是四川东部仪陇县的马鞍镇吗?
原来当时云南讲武堂有个规定,只培养云南的学生,外地生不要。据仪陇朱德纪念馆馆长龙腾飞介绍,朱德第一次报考讲武堂,因为不是云南籍,所以没有被录取,只得在川军中当了两个月步兵,第二次报考时改写籍贯,才得入校。这件事终究还是被别人发现,差点把他开除,直闹到校长李根源那里才画上句号。李根源认为朱德千里迢迢投考讲武堂,是个有志气的青年,乃将其留下。
后来,朱德在延安与美国女记者尼姆·威尔斯谈到这段经历时说:“我的志愿老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在当时是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它招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非常高兴。”
在校期间,朱德各科学习成绩优异,术科尤为出众。每当遇到外国领事来参观,校长李根源总是让朱德和他的同学朱培德两人出来领操指挥。他们动作干净利索,喊口令声音洪亮。同学们戏称他们是“模范二朱”。
讲武堂创办初期,教学内容军事学教材大都直接沿袭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制度和作风上,亦仿效该校制定出《云南陆军讲武堂章程》,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早晨有体操和跑步,每天的课程都排得非常之满,各种科目交替,晚上有自习,夜间还有紧急集合训练,平均每天上课六小时、出操两小时。在这种完善的课程、严格的教学和高标准的纪律要求下,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的质量与当时其他军事学堂相比,要高出一大截。
除了上课,同盟会会员们在学员当中宣传革命,方声涛秘密宣讲孙中山革命主张,唐继尧大讲岳飞精忠报国,《猛回头》、《警世钟》等进步书刊在讲武堂里广为流传……最让学员们难忘的是校长李根源组织大家观看滇越铁路通车,以法国殖民者耀武扬威的现实素材,激发反帝爱国情绪。
1910年3月31日,一辆法国蒸汽机车拖着一列火车,驶入云南省会昆明。两万多围观的人群把火车站挤得水泄不通。这一天,就是滇越铁路通车的日子。通车当天,李根源对全体学生讲了这样一番话:“云南已沦为法国殖民地,亡国、亡省之祸迫于眉睫,希望大家牢牢记住今天。”说罢,李校长痛哭失声,全体学生也感愤悲泣。那一天布置的作文题目,叫《观滇越铁路通车有感》。多年以后,许多学生仍在回忆录中提及此事。
在爱国情绪和革命思想的鼓舞下,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朱德已成为同盟会会员。和他一样,讲武堂中的很多学生都加入了同盟会,力图拯救中华。至辛亥革命前夕,讲武堂先后毕业近800人,分配到云南新军和巡防营后,他们开始在士兵中播撒革命火种,一点一滴的培养革命起义的基本骨干力量。讲武堂因此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之一,朱德形象地称之为“中国革命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