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治理制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合集下载

申论范文大全:用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申论范文大全:用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申论范文大全:用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500字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然而,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阐述制度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首先,制度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通过制度的规定和执行,可以确保人们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比如,通过制度规定不同的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的标准,可以强制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更加环保。

此外,制度还可以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行的方案和技术支持。

其次,制度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期的保障。

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

通过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一套稳定的环境保护机制,确保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例如,制度可以为环境监测和评估提供必要的资源投入,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同时,制度可以为环境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和管理体系,确保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和管理。

此外,制度还可以激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参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通过制度的设立,可以在政府、企业、公民等各个层面形成积极的参与氛围。

例如,制度可以为环保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奖励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保工作。

同时,制度还可以为公民提供相应的环境教育和培训,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建议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

首先,加强对环境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实时监测环境问题,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鼓励企业研发和应用绿色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加强对国际环保合作,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化。

总之,制度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与推动

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与推动

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与推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土壤退化等。

人们对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在这个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首先,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目前,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科学家们不断地研发改进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设备,以提高能源的获取和利用效率。

此外,科技创新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处理废弃物。

例如,通过开发新的回收技术和材料,我们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

科技创新在这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和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应对和防范生态风险。

此外,科技创新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基因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并恢复生态系统平衡。

然而,科技创新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某些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可能会带来新的污染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

因此,在科技创新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防范。

为了更好地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环境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鼓励科学家和企业家在环保领域开展创新研究。

其次,我们需要强化科技创新的社会共识,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意识。

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总之,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与实践第一章:引言此时此刻,我们正面临着不断升级的环境问题。

许多地方已经开始使用“绿色发展"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升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愈发显得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和实践。

第二章: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尤其是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天灾人祸频繁发生,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更紧迫的任务和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创一个绿色、生态、低碳的新时代。

它不仅关乎我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回应了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责任。

第三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通过制度设计、制度实现等手段,创新各种制度,以解决问题或促进发展。

因此,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重构现有政府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设计实施。

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应包括以下方面:(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制、行政、教育、社会等多种制度,让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制度创新应针对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实现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鼓励创新技术与模式。

(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经济的深入发展,促进绿色供给体系的建立和扩大。

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本章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实践案例。

(一)杭州:构建全生命周期环保体系。

通过建立市域环境风险排查机制,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从根本上控制了污染物排放和环境风险。

(二)德国:通过提供技术和经济激励,推动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排放,并由此促进科技创新和就业增长。

民革中央提案:坚持制度创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民革中央提案:坚持制度创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立边 界清 晰 、权 能健 全 、流转 顺 畅的 资源产 权 制度 。加快 资 源税 费
制度 创新 .以资 源保 护和 节约 为 宗旨 优化 资源 税 费结构 设 计 .调 整水 资源 费 、矿 产资 源补偿 费 、耕地 征 占补 偿费 的标准 。
五 以维 护 环 境 权 益 为 目标 推 进 监 督 制 度 创 新
步 开 展 排 污 权 、水 权 、碳 排 放权 ( 节 能 量 )的 交易 试 点 .及 时 总
点 工 程 的财政 投 入长 效 机 制。
认 为 .与 经济 快 速 发 展 相 比 .我 国 虽 然在 生态 文 明建设 方 面 进 行
了 一 系列 探 索 与 实 践 局 部 生 态 环境 有所 好 转 但 总体 上 的形 势 依 然 严 峻 、压 力 继 续 增 大 。突 出表 现 在 :盲 目追 求GD P的现 象 还 很 普遍 ,粗 放 的 经济 发展 方 式 没 有从 根 本 上 扭 转 .环境 污 染 和 生 态破 坏 问题 时有 发 生 。实 现 全 面 建成 小 康 社 会 的奋 斗 目标 ,完 成 建 设 美丽 中 国的 愿 望 .就 必 须 深入 贯彻 落 实 科 学 发展 观 .积 极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是 一 项 国 家 战略 .关 系 到 国 家 的 长 远 发 展 ,
需 要 全 社 会 的 共 同努 力 。对 此 .要 按 照依 法 治 国 的 要 求 ,推 进 生
二 , 以提 高 环境 质 量 为 目标 推 进 环 保 制 度 创 新
改 进 环境 评 价 制 度 ,系统 开 展 建 设项 目、专 项 规 划 、发 展 战 略 等 层次 的环 评 ;提 高 环评 的独 立 性 、客 观 性 、公 正 性 :严 格 环 境 评 价 的 公 示 和听 证 .充分 发挥 社 会 对 环境 评 价 的 监 督 作 用 。建 立 健 全 污 染者 付 费 制 度 .严 格 排 污 者 问 责 、付 费 。 改 进 环境 信 息 公 开 制 度 .扩 大环 境 信 息 、特 别是 公 共 环境 信 息 的发 布 范 围 ,完 善 环 境 信 息 发 布机 制 :完 善 环境 信 息 依 法 申请 公 开 制 度 ,积极 应

制度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制度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制度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制度建设是指在一定背景下,通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建立一系列权威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规范、规则和程序,以保障社会运行的正常和有序。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守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制度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制度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2. 制度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2.1 制度约束与生态保护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强化环境保护监管,对生态环境进行约束和保护。

例如,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对大气污染排放的管理和治理,以减少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外,制度建设还涉及到土地利用规划、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修复等方面的规范,通过制度约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2 制度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建设的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旧有的制度往往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生态问题。

因此,需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制度,提高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例如,制定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激励和约束的方式,促使资源开发者和生态环境保护者形成良好互动,推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

2.3 制度治理与生态问题治理良好的制度建设可以为生态问题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制度治理强调问题导向,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加强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治理。

例如,在制度层面上建立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

此外,制度治理也可以通过社会参与和舆论监督,提高生态问题治理的透明度和效力。

3. 生态文明建设对制度建设的推动3.1 价值观的转变与制度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种理念的转变必然影响到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进而催生制度变革的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制定一系列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如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制度、生态修复与补偿制度等,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路线

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路线

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路线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显。

环境退化、资源紧缺、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等问题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都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我国也不例外。

那么,如何才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呢?本文将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路线。

第一,建立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

环境治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想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监测预警、处罚及督导等方面。

在管理方面,应该建立环境管理部门,对各类企业和个人进行环保评估和环境审核。

在污染治理方面,应该严格监管各类企业的排污行为,并建立各种污水、废气、废渣等处理设施,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监测预警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能及时掌握各个区域的环境状况,及时预警,采取相应措施。

在处罚及督导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规和制度,对违法者进行处罚,并加大督导力度,推动环境治理工作落实。

第二,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

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要想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

生态保护方面,应该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划定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资源利用方面,应该推广清洁能源、低碳生产技术,并加强对资源的储备和开发。

此外,还要大力推进生态旅游、绿色建筑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与自然的平衡,所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要想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需要从人的行为习惯做起。

首先,要从源头减少污染。

在购物决策上,应该选择环保产品,少产生垃圾。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采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

其次,要推广垃圾分类。

这样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引导人们形成环保意识。

此外,也要推广低碳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骑行等方式出行。

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各种环境问题正在日益加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环境治理并建设生态文明。

环境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过程。

环境治理不仅包括各级政府的行动,也需要广大公民积极参与。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应该制定并执行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法规,监督企业和个人的行为。

例如,政府可以限制车辆尾气排放,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等等。

公民也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如垃圾分类、减少用水用电等。

只有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环境治理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保护和修复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保护是相互依存的。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采取许多行动。

首先,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例如,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环境治理是为了解决已经造成的环境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

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于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十分重要,也对于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污染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水源的污染会导致缺水问题,土地的退化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该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形成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共识,鼓励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加强国际合作。

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优先
在发展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生态 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 发。
创新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推 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
进经济转型。
PART 03
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
REPORTING
污染控制
空气污染控制
通过减少燃煤消耗、加强工业废气治理、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措施 ,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PART 05
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的未来展望
REPORTING
新技术与环境治理
人工智能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01
利用AI技术进行环境监测、污染源定位和预测,提高环境治理
的效率和准确性。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02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为环
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区块链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潜力
重要性
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 可持续发展、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平衡 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治理的挑战与问题
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治 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问题
环境治理涉及面广,需要解决众多问题,如大气、水、土壤污染,野生动植物 保护,气候变化等。同时,环境治理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协调难度大 。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生产
资源循环利用
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生产过程 中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 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管理体系
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生态文明 建设和环境保护活动。
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生产 经营活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以制度体系创新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以制度体系创新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以制度体系创新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

制度体系创新被视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它通过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制度体系创新的意义、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制度体系创新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有制度体系内,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度执行不力、监管不严格等。

而制度体系创新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完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效能。

同时,制度体系创新也有助于激发社会创新力量,推动科技和管理的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

其次,中国的制度体系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中国政府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

例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等。

同时,中国还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措施,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修复。

然而,目前中国的制度体系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当前的制度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权力制约和利益分配问题,破坏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公平和公正。

第二,当前的环境保护制度和资源利用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闭环,缺乏统一和协同的管理机制。

第三,当前的制度体系在应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短板,如环境治理能力不足、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监管不严格等。

未来,中国的制度体系创新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望取得更大进展。

首先,要进一步现有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制度,加强监管和执法,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制度能够真正起到作用。

其次,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政策,促进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断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

为了保护地球家园,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环境治理工作,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从保护自身健康出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只有在广泛普及生态保护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来。

其次,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监测环境污染情况,及时评估环境质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

只有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具体情况,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治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再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工业生产对环境污染问题贡献较大。

因此,我们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负担,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另外,加强环境法治建设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

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才能维护公共利益,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环境法律法规,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氛围。

此外,推动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机制是环境治理的关键。

环境问题往往具有跨境、跨区域性质,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应对。

只有在共建合作平台,推动共治共享,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方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取得实质性成效。

环境治理管理制度

环境治理管理制度

环境治理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环保相关法律制度。

中国也不例外,建立完善的环境治理管理制度已成为我国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环境治理管理制度的意义1.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治理管理制度能够使各种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还原生态的自然状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保护公众健康。

环境治理管理制度能够防止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3.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管理制度使得企业需要履行环境安全责任,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法律制度概述近年来,我国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法律制度。

1.《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保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法规,主要涉及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措施、责任等方面,是我国重要的法律管理文件之一。

2.《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针对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问题而制定的法律,主要涉及大气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监测、处罚等方面。

3.《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针对水污染问题制定的法律,主要涉及水环境的保护、污染排放的控制、环境治理等方面。

以上三部法律,是我国主要的环境法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问题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仅有法律制度方面的控制已经远远不够。

四、完善环境治理管理制度的措施1.加强监管和惩罚机制。

在环境治理管理制度中强调,必须按照科学监测和评价、严格管理、依法执法的原则管理环境污染,建立健全的环境监察机制和相应的惩罚机制,坚决打击各种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2.推进环境信息公开体系。

在环境治理管理制度中,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体系的建设,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参与,让公众和社会各界更好地掌握环境情况,参与环境治理管理工作。

3.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支撑,要加强科技创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推动环保技术进步和应用,研究环保产品的研发和普及,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以制度体系创新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以制度体系创新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个 正式 提 出 建 设 生 态 文 明 的 国 家 。 自党 的 “ 十 七 大” 正式 提 出建 设 生 态 文 明 以来 , 中 国在 促 进 产 业
态文明更是无法超越工业文明而成为人类社会更高
级 的文 明形态 , 中 国难 以 实 现人 与 自然 和谐 相 处 并 真 正走 向社会 主 义生态 文 明新 时代 。
建 设如 果不 突破 “ 制 度 陷 阱” 这一 最 根 本 束 缚 和 最
大障碍 , 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生态文 明建 设成 效 也 是 局 部 的 、 暂时的 、 外化 的, 生 态 文 明建设 成效 难 以常态 化 和 内生 化 ; 同时 , 生 态文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2 0
8 7
邓玲 , 女,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成都
黄 勤, 女, 四川 I 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 硕 士生导师( 成都
中州学 刊 2 0 1 4年第 1 期
态 文 明制度 更是对 工业 文 明体 制 机 制 下 “ 人类 中心 主义 ” 价值 观和 “ 理性 经济 人 ” 假设 的批判 。在 工业
中 国是世 界上 最早 接受 可持 续发 展理 念并 积极
明建设缺乏长效推进机制 , 其 内生动力不足 , 生态文
明建 设水 平滞 后 ; 更 为关 键 的是 , 生态 文 明如果没 有 完善 的制度 支撑 , 生态 文 明无法称 之 为生态 文 明 , 生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 , 也是全世界第一
展。但是 , 当前中国依然面临环境质量总体恶化 、 资 源 约束 日益趋 紧 、 生 态安 全受 到威胁 的严 峻形 势 , 生 态文明建设任务极 其艰巨。党的 “ 十八大” 从 事关 中华 民族福 祉 和长 远 发 展 的 高度 , 将 生 态 文 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发言稿

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福祉。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与会人员,发表如下交流发言。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1. 强化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生态环境监管。

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空间不受侵占。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2. 推进绿色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我们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同时,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我们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 强化责任担当,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3.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4.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制度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制度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制度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才能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管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首先,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不明晰,导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浪费现象严重。

因此,需要明确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权利关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通过产权的界定,可以使资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还应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的评估和核算制度,将自然资源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真实反映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损耗,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其次,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

生态补偿制度是指通过经济手段,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对生态破坏者进行惩罚,从而实现生态保护的外部性内部化。

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还存在补偿标准低、补偿范围窄、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

为了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等因素,确保补偿足额到位。

同时,应扩大补偿范围,将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纳入补偿范围。

此外,还应创新补偿方式,除了资金补偿外,还可以采用技术补偿、产业补偿、政策补偿等多种方式,提高补偿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再者,推进绿色税收制度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绿色税收制度是指通过税收手段,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对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行为进行鼓励和支持。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绿色税收体系,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例如,可以适当提高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的税率,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税收压力,促使其减少污染排放。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分析

区域治理OVERVIEW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分析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 李海晖,尹志辉摘要: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过程中,想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平衡,有效应对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就必须要积极创新环境管理制度。

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分析入手,从污染排放控制、环境质量管控、环境风险管理等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创新环境管理制度,以期为相关人员更好地开展制度创新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管理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策略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2-0049-0001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肯定了所具备的现实意义,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原则、目标等进行阐明。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是崇高追求,也是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

而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重要的推进点和抓手均为环境管理制度,相关制度是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策略进行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一)缓解环境压力近些年,我国工业城镇化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持续推进,在此过程中一些环境问题随之暴露出来。

目前,各地政府已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用于防止环境恶化。

但就当前的环境情况来看,这些措施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比如高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部分工业城市内仍未达标。

可见,想要有效地保护环境、治理污染问题,就必须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将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创新,而污染治理从源头开始,以此确保治理效果提升。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之所以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因为部分企业的生产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符合,在国际上我国目前仍是位居前列的能源消耗量,我国所消耗的煤炭在全世界煤炭销量内占比达到了50%。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制度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还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究竟有哪些制度创新呢?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自然资源的产权归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过去,由于产权不明晰,导致了资源的无序开发和浪费。

通过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清晰界定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权利,能够有效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

例如,对土地、森林、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进行确权登记,明确其产权主体和责任,使得产权所有者能够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定出来,实行严格的管控和保护。

这一制度创新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破坏行为,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确保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同时,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对违反生态保护红线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三、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是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生态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往往具有外部性,即保护者的付出无法得到直接的经济回报,而受益者又无需支付相应的成本,导致生态保护动力不足。

生态补偿制度通过对生态保护者给予经济补偿,使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合理回报,激发了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例如,对水源地的保护者进行补偿,保障其生活水平不因保护生态而下降;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给予补贴,鼓励他们恢复生态植被。

四、环境监管制度加强环境监管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关键。

创新环境监管制度,包括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环境执法制度等。

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项目的上马;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能够实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严厉的环境执法制度,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

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创新

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创新

• 与传统发展方式相对应的科学技术体系 受机械世界观和功利价值观的支配,较 少关注对资源能源效率的提高和对污染 排放的降低。 • 无论古典派、新古典派,还是凯恩斯学 派、制度经济学派,经济理论的主流都 是将经济与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研究 经济过程和物质财富增长的奥秘。
• 建立在这样一种传统工业化经济基础之 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决策观念与制 度、资源和环境利益以及社会成果分配 关系、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文 化价值观等等方面必然会对环境保护造 成不利影响,并反过来强化了传统经济 增长与技术发展模式对环境的危害,形 成“制度锁定”。
• 我国环境问题具有问题复合体的性质, 不能靠单项的政策去解决。问题的根源 在于传统的发展理念和随之而来的发展 模式,因此需要有新的理念和模式进行 替代。
• 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巴里· 康芒纳在分析环境危机 的社会历史根源时指出:“危机既不是一个自 然的骤然而来的结果,也不是人类的生物学活 动的力量用错了方向。地球只所以被污染,既 不是因为人是某种特别肮脏的动物,也不是因 为我们的人口太多了。错误在于人类社会—在 于社会用来赢得、分配和使用那种用人类劳动 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资源摄取财富的方式。一 旦危机的社会根源被弄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开 始去计划可行的解决它的社会行动。”
第二次是在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 习时又强调“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 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 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 保护好自然生态。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以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均在 239 天以上。全
新大会,动员各方面
省设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70%以上,县以上
力量,做大做强环保
□陈加元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5%以上,80% 产业,使之成为我省
的行政村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城乡人居 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
环境稳步改善。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
加大,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意识和全社会环保
市县层面的这项规划已经全部编制完
(摘自副省长陈加元在全省环境保
意识进一步增强。
成,年内要完成省级规划的编制。规划 护制度创新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11
排污权交易和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
面的改革和创新:一是积极创新环境准 性 ,通 过 生 态 创 建 ,整 合 各 方 面 的 力
核,实行了最严格的目标责任制考核,生态环保
入制度。首先要抓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 量和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
工作的法制支撑、政策创新、考核问责力度空前
划的编制和实施。通过这几年的努力, 支持和监督环境保护。
的体制机制、机构队伍,和区域环境质 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构建绿色
至 2009 年 9 月,列入国家减排责任书的 23 台机
量监测体系、重点污染源监测监控体 经济政策。重点要积极推进排污权有
组脱硫工程提前全面完成,全省 13.5 千瓦以上
系、环境预警应急体系。四是科技支撑 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通过这项改
省上下把“811”新三年行动作为倒逼经济结构
和政府组织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环境 核体系。在继续完善生态省建设目标
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发挥环保规
管理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形成了环境 责任考核、在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

环境治理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治理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治理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环境治理也成为各国政府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环境治理的目标不仅仅是保护生态环境,更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环境治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环境治理需要倡导全民参与。

一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基于全民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进行。

环境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法律、科技等各个领域。

如果仅依靠政府或者少数专家来推动环境治理,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全民形成环保意识,并主动参与环境治理。

比如,可以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开展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让民众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治理。

其次,环境治理需要合理规划资源利用。

一个国家的环境治理工作离不开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合理规划。

过度消耗资源会导致环境问题的恶化,而合理利用资源则有助于促进环境的改善。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和个人进行绿色生产和消费,提倡循环经济,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只有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利用,才能够在环境治理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再次,环境治理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由于环境问题的全球性特点,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

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环境问题。

因此,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共同制定环保标准和政策,共享环保技术和经验。

同时,应该通过国际组织和机构,加强环保知识的交流与分享。

只有通过强化国际合作,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环境治理的目标。

最后,环境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监督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

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能够保证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及时发现和纠正环境问题。

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对环境数据进行及时监测和收集。

同时,还应该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此外,社会组织和公众也应该起到监督的作用,对环境问题进行舆论监督和声援义务。

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也相继出台。

这些新举措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也彰显了中国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本文将介绍这些新举措并分析它们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一、深化环境治理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中国政府不断深化环境治理。

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制定环境标准和加强执法力度,政府有效地提升了环境治理的效能。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环境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对于那些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依法进行重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二、推动绿色发展为了促进绿色发展,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加强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和鼓励,通过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和普及。

此外,中国还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推动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

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建设生态城市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中国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通过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中国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中国注重提升绿化覆盖率、推动垃圾分类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这些努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了生态宜居城市的典范。

四、加强生态保护为了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中国加强了生态保护工作。

政府相继出台了保护区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着力打击非法猎捕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力求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动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五、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中国鼓励居民采取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政府通过减少塑料使用、推广垃圾分类、倡导骑行或公共交通等方式,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习惯。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可持续农业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呼吁人们选择绿色、健康的食品和能源消费习惯。

综上所述,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多方面发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环境治理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何为《光明日报》(2016年02月21日 06版)
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环保法》明确提出“保护优先”的原则,意在推进环境治理从“末端监管”向“源头控制”的战略转型。

新华社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各地区要抓住制约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方面积极实践,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环境治理具有动态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可以基于持续改善理论,建立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制度体系。

创新环境治理决策制度
在对环境悲观主义与环境乐观主义两种思想进行扬弃基础上,以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共赢为目标,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实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综合经济政策等,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同时,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总量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清洁生产。

要改变主要以目标总量为主的模式,逐步向容量总量转变,科学测算区域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变主要依据GDP的排污指标分配原则,充分考虑各地区历史责任、路径依赖、发展阶段和能力差异,借鉴国际环境法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完善我国排污指标分配制度。

建立环境质量控制制度。

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建立数据库并实行年度评估,动态跟踪生态红线范围内用地变化情况;制定生态红线管理法规,将生态保护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基于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环境预警机制,推进环境治理从“末端监管”向“源头控制”的战略转型。

按照《环保法》的规定严格落实各级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制。

创新环境治理组织结构
完善纵向权责体系。

根据环境因子的外部性程度,划分上下级环境管理权限和职责。

外部性是指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

这种影响越大,外部性程度越强。

具体而言,环境因子外部性越大,环境行政管理机构级别应当越高,反之亦然。

完善横向协调机制。

2013年北京等6省区市和环境保护部等国家部委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对深化区域污染防治联防联治,协调解决区域内突出重大环境问题发挥了主要作用。

要按照“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商统筹、联防联控”的工作原则,完善、推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不断丰富区域和流域环境治理协作内容,加快完善污染预报预警、联动应急响应、环评会商、联合执法、生态补偿机制等制度,逐步建立协作长效机制,发挥协同效应。

形成多中心治理模式。

建立“环境监测、污染控制、行政处罚”为一体的环境监管机制,充分运用监督性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现场监察等手段,依法处罚环境违法行为。

发挥市场作用,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环境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探索将城镇污水、生活垃圾、污泥处理等特许经营权纳入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

科学设定环境规制标准,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和组织创新,通过创新补偿和先动优势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
争力,形成企业主动治污的内生动力。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能力,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的支付意愿,形成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创新环境绩效评价考核制度
环境绩效评价考核的关键是要解决环境治理远期收益的当期贴现问题。

要建立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近日,环保部宣布重新启动绿色GDP研究工作。

鉴于绿色GDP是综合性指标,研究是长期工作,由于技术、制度等原因在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近期要依据中组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

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简洁性、数据可得性等原则,对主要污染物减排、大气污染防治、流域水污染防治等各类单项考核指标进行梳理整合,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和地区差异,建立信息全面、统一协调、分类指导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使环境绩效评价规范化、制度化运行。

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的同时,完善“约谈”这一常规化的责任追究制度。

要使约谈制度刚性化,整改不力与政绩考评挂钩、与新上项目“限批”挂钩,将约谈记入官员个人档案并作为对其考评和提拔任用的依据。

要使评价主体多元化。

2014年以来从国务院到各部委、地方政府,都开始引入第三方评估。

要建立多元化的环境绩效评价主体,绩效评价过程公众参与,绩效评价结果信息公开,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并且及时反映公众需求、促进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持续创新。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