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答案:D2. 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班杜拉D. 斯金纳答案:C3.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是什么?A. 遗传的重要性B. 环境的影响C. 观察学习的作用D. 先天与后天的结合答案:C4.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哪些?A. 顺从、服从、从众B. 顺从、从众、独立C. 服从、独立、合作D. 顺从、合作、竞争答案:A5.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什么?A. 群体存在时个体表现更好B. 群体存在时个体表现更差C. 群体存在时个体表现无变化D. 群体存在时个体表现不稳定答案:A6. 社会懈怠现象是指什么?A.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工作努力B.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比单独工作更努力C.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与单独工作一样努力D.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时感到压力更大答案:A7.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什么?A. 情感B. 信任C. 互惠D. 义务答案:C8. 归因理论中,人们如何解释他人行为?A. 仅根据行为结果B. 仅根据行为意图C. 根据行为结果和意图D. 根据行为结果或意图答案:C9. 社会认同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个体如何认识自己B. 个体如何认识他人C. 个体如何认识群体D. 个体如何认识社会答案:C10. 社会影响的测量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个案研究法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文献法E. 个案研究法答案:ABC2. 社会促进效应可能在哪些情境下发生?A. 竞赛B. 表演C. 考试D. 演讲E. 独自工作答案:ABCD3. 社会懈怠现象可能在哪些群体中出现?A. 工作团队B. 学习小组C. 运动队D. 家庭E. 独自工作答案:ABC4.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包括哪些?A. 互惠B. 信任C. 权力D. 地位E. 情感答案:ABCD5. 归因理论中,影响个体归因的因素包括哪些?A. 行为的一致性B. 行为的区分性C. 行为的一致性与区分性D. 行为的普遍性E. 行为的预期性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促进效应和社交抑制效应的区别。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D. 社会文化现象2.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统计分析法3.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哪些?A. 顺从、服从和认同B. 顺从、服从和合作C. 顺从、合作和认同D. 服从、合作和竞争4.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主要通过哪种方式来形成对他人的看法?A. 直接观察B. 归因C. 社会比较D. 刻板印象5. 以下哪个概念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A. 自尊B. 自我效能感C. 自我服务偏差D. 客观自我6. 米尔格拉姆实验主要研究了什么现象?A. 服从权威B. 社会影响C. 群体思维D. 社会认同7.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如何学习社会行为?A. 通过观察他人B. 通过自我反省C. 通过内在动机D. 通过直接经验8. 以下哪个现象不属于群体极化?A. 群体决策倾向于极端化B. 群体成员意见趋于一致C. 群体成员行为趋于保守D. 群体成员情绪趋于激动9.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维持基于什么原则?A. 公平原则B. 互惠原则C. 权力原则D. 情感原则10. 以下哪个概念不属于社会影响的范畴?A. 从众B. 社会促进C. 社会抑制D. 社会隔离答案:1-5 C D A B D 6-10 A A D C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2. 解释什么是社会促进和社交抑制效应。

3. 描述自我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作用。

答案:1.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用于解释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性格)或外部因素(如情境、环境)。

这种归因方式影响个体的自我感知、情绪反应和行为选择。

2.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在简单任务上的表现会提高,而在复杂任务上的表现可能会降低。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44.PAC中A是指()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
A、两
B、四
C、六
D、七
答案:D
2.环境心理学最显著的特点是()
A、环境与行为的整体性
B、环境与行为的相互性
C、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同时进行
D、跨学科性
答案:A
3.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包括()个方面
A、心理不平衡
B、心理落差
C、心理失调
D、相对剥夺感
答案:D
13.按照()可以把人际关系分为师生关系、父女关系、亲子关系等等
A、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
B、关系情感的表现性质
C、关系持续时间的长短
D、人际关系的性质
答案:A
14.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
C、是否承担责任
D、是否真实
答案:C
25.()和达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旁观者有的时候有抑制的状况。
A、津巴多
B、弗瑞德曼
C、法维斯
D、拉塔
答案:D
26.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攻击的方式和()
A、保护的方式
B、利他的方式
C、利己的方式
D、欺骗的方式
答案:B
27.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
A、行为者意图
B、行为性质
C、行为发生的原因
D、行为发生前的线索
答案:D
11.小王去自动售货机多次投币没有得到相应的商品,十分愤怒地走进教室,这时班长过来布置任务,他生气的冲班长吼了起来,这是因为()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A、认知能力 B、完整的人格 C、恢复信心 D、调整他们的情绪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2.【单选题】“集体潜意识”概念是()提出来的。 A、弗洛伊德 B、霍妮 C、沙利文 D、荣格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3.【单选题】提出“宣泄说”的是( ) A、柏拉图 B、弗洛伊德 C、孔子 D、老子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4.【单选题】认知失态理论的提出者是( ) A、费斯廷格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4. 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 )年。
•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F.H.奥尔波特(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的学科”。
• A、社会心理 B、社会意识 C、社会知觉 D、社会观念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社会学家 C.A.艾尔乌德(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 理学为基础。 A、习惯行为 B、社会行为 C、群体心理 D、社会互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C、埃莫森 D、蒂博特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8.【单选题】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D、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单选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 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
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 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单选题】按照一定的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样本,将其内容分解成许多分 析单元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叫()。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D. 社会文化影响2.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计算法3.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以下哪些?A. 顺从B. 服从C. 从众D. 所有选项4. 米尔格拉姆实验主要研究了哪种社会现象?A. 从众B. 社会影响C. 服从权威D. 群体思维5.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B. 亚伯拉罕·马斯洛C. 亨利·塔杰菲尔D. 菲利普·津巴多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

7. 解释什么是社会促进和社交抑制效应。

8. 描述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思维现象及其对决策的影响。

10. 分析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理论,并举例说明。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11. 阅读以下案例:某公司员工因为工作压力大,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团队士气低落。

请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

答案一、选择题1. C2. D3. D4. C5. C二、简答题6.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特点和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它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7. 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其表现会因为社会影响而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社交抑制效应则是个体在他人在场时,其表现会因为担心被评价而降低。

8. 归因理论是解释个体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的理论,主要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三、论述题9. 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决策过程中,为了达成一致意见而忽略或压制不同意见的现象。

它可能导致决策质量下降,因为关键信息和观点可能被忽视。

10. 态度改变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等,这些理论解释了个体态度如何受到信息、社会压力和个人信念的影响。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A、公众效应B、从众效应C、旁观者效应D、腼腆效应答案:C2.从众行为的压力来源于()A、外界的规范B、权威的命令C、个体内心D、他人的要求答案:C3.人际距离是一种()距离。

A、物理距离B、心理距离C、思想距离D、空间距离答案:B4.经典环境心理学问题研究包括()个方面。

A、二B、三C、四D、五答案:D5.女性攻击的三种方式有饶舌、建立同盟和()A、冷暴力B、排斥C、心理虐待D、肢体冲突答案:B6.外界温度和人的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是()A、正相关B、负相关C、正U型相关D、倒U型相关答案:D7.攻击行为的预防可以通过惩罚、认知干预、()、社会公平、社会技能熟练等方式来进行A、宣泄B、教育C、感化D、正面榜样答案:A8.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看到陌生人落水会采取呼救的方式,但对于自己跳水去救人会有一定的犹豫,但如果落水的人是自己的孩子,他会不假思索的跳下去救他,这种是()促成的选择A、环境B、基因C、认知D、技能答案:B9.1950年发端于美国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从()的视角看待利他行为A、哲学B、经济学C、心理学D、社会学答案:B10.下面哪种行为不属于社会性利他助人行为A、微笑B、团结他人C、接纳他人D、捐赠答案:D11.旁观者介入的决策过程有是否注意到事件、是否将其看做紧急事件()、提供帮助A、是否有能力帮助B、是否需要帮助C、是否承担责任D、是否真实答案:C12.()和达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旁观者有的时候有抑制的状况。

A、津巴多B、弗瑞德曼C、法维斯D、拉塔答案:D13.草地中类似“青青绿草也有生命”的木牌属于()A、信息战B、信息反馈C、示范D、信号提示答案:D14.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攻击的方式和()A、保护的方式B、利他的方式C、利己的方式D、欺骗的方式答案:B15.政府和有关机构开展大规模的宣传促进人们的环保行为,这是利用()在进行干预。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1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

(1.0分) P155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1.0分) P120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

(1.0分) P92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1.0分) P119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

(1.0分) P91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0分) P90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

(1.0分) P123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内外因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

(1.0分) P170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

(1.0分) P108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早期社会化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1.0分) P118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B)。

(1.0分)P155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附答案整理版.doc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附答案整理版.doc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认为: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四大支柱。

2、社会决定和影响着个人,个人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

个人通过群体(已形成的社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人的心理、个性与依赖于群体的社会性。

3、卢梭著:《社会契约论》;达尔文著:《人类的由来》;[美]摩尔根著:《古代社会》。

4、1824年赫尔巴特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主张利用观察和计算的方法来研究观念及其关系。

5、1859年,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斯坦塔尔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力求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其活动的规律。

7、1900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民族心理学》。

8、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首先使用“社会学”一词。

9、1898年,法国学者塔尔德出版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的社会学书籍。

10、1895年法国学者勒邦著有《群众心理学》,1913年著有《革命心理学》。

11、1908年的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对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12、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名词解释、简答题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关。

而人的生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动因和社会效应,分析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种种社会心理现象(态度、认知、吸引)及行为(侵犯、助人、合作与竞争)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动因。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社会规律,控制和促进社会发展。

2、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群体行为B. 个人情绪C. 社会影响D. 社会态度答案:B2.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从众行为?A. 群体思维B. 社会压力C. 服从权威D. 独立思考答案:D3.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亚伯拉罕·马斯洛B. 阿尔伯特·班杜拉C. 亨利·塔吉菲尔D.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莱昂·费斯汀格提出的,指的是个体在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使之一致。

2. 描述“旁观者效应”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多个旁观者在场时,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性降低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责任分散(认为其他人会采取行动)和社会影响(担心在他人面前做出错误的行为)。

三、论述题1. 论述社会影响的类型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社会影响包括规范性影响、信息性影响和认同性影响。

规范性影响是指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接受和避免排斥而遵循社会规范;信息性影响是指个体在不确定情况下,依赖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来源来做出决策;认同性影响是指个体为了与某个群体或个人保持一致而模仿其行为。

这些社会影响可以导致个体从众、服从权威或改变其态度和信念。

四、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一位新员工加入公司后,发现同事们在午休时都会去公司附近的一家咖啡馆。

尽管他个人并不喜欢那里的咖啡,但他还是跟随同事们去了。

请分析这位新员工的行为,并讨论可能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答案:这位新员工的行为可以归因于从众现象,特别是规范性社会影响。

他可能担心如果不跟随同事们,会被视为不合群或被排斥。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为了促进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从()个方面进行干预A、三B、四C、五D、六答案:C2.小王去自动售货机多次投币没有得到相应的商品,十分愤怒地走进教室,这时班长过来布置任务,他生气的冲班长吼了起来,这是因为()而产生的攻击行为A、挫折感被唤起B、愤怒情绪泛化C、连续消极刺激D、情绪带入答案:A3.以前甲和乙住同样大小的茅草屋,当有一天甲发现乙盖起了一座大房子,他就会很愤怒,这种愤怒源自于()A、心理不平衡B、心理落差C、心理失调D、相对剥夺感答案:D4.在整个的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但是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班多拉所强调的是哪一种?A、间接学习B、自主学习C、直接学习D、循序渐进的学习答案:C5.首先发现A型人格的是()A、弗洛伊德B、伯克维兹C、弗瑞德曼D、津巴多答案:C6.伯克维兹认为攻击性的行为有的时候它是一种线索,这个线索来自于()A、反抗效应B、情绪效应C、武器效应D、连锁反应答案:C7.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A、记忆匹配效应B、线索匹配效应C、特征编码效应D、线索编码效应答案:C8.当所需要记忆的事情难以用语言来加以把握的时候,语言化反而会有损于记忆,导致记忆的错觉.这是语词的()效应A、表达不明B、缺失C、形容D、遮蔽答案:D9.对案情进行裁定,专家的证言()A、肯定是对的B、必须遵从C、具有参考价值D、可以忽视答案:C10.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A、两B、四C、六D、七答案:D11.证人在陈述证言的时候条理清晰滴水不漏的人比说话连贯毫无组织的人的证言()A、可信度高B、更值得参考C、可信度低D、更具有说服力答案:C12.信号检测理论认为一个人他能够准确的认识事物,能够辨别事物,除了要他的辨别力好之外,他要有很好的能力知识水准,还应该考虑到他的()A、价值观念B、行为方式C、个性特点D、反应倾向答案:D13.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A、公众效应B、从众效应C、旁观者效应D、腼腆效应答案:C14.反应标准的杠杆是()A、主观偏好B、社会舆论C、价值观念D、奖惩制度答案:D15.国外将一个人对环境保护的了解程度列了()级的标准。

最新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最新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攻击行为的预防可以通过惩罚、认知干预、()、社会公平、社会技能熟练等方式来进行A、宣泄B、教育C、感化D、正面榜样答案:A2.在整个的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但是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班多拉所强调的是哪一种?A、间接学习B、自主学习C、直接学习D、循序渐进的学习答案:C3.在美国的APA当中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列为了心理学会的第()分会A、五B、六C、七D、八答案:D4.伯克维兹认为攻击性的行为有的时候它是一种线索,这个线索来自于()A、反抗效应B、情绪效应C、武器效应D、连锁反应答案:C5.以下哪个不是法庭这个子社会中的角色()A、狱长B、法官D、律师答案:A6.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A、记忆匹配效应B、线索匹配效应C、特征编码效应D、线索编码效应答案:C7.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A、两B、四C、六D、七答案:D8.证人在陈述证言的时候条理清晰滴水不漏的人比说话连贯毫无组织的人的证言()A、可信度高B、更值得参考C、可信度低D、更具有说服力答案:C9.按照中国特色的说法,一个好的法官在德的方面应该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有公正心()A、有法律素养B、有同情心C、公平公正D、爱岗敬业答案:C10.反应标准的杠杆是()A、主观偏好B、社会舆论C、价值观念D、奖惩制度11.政府和有关机构开展大规模的宣传促进人们的环保行为,这是利用()在进行干预。

A、信息战B、信息反馈C、示范D、信号提示答案:A12.为了促进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从()个方面进行干预A、三B、四C、五D、六答案:C13.草地中类似“青青绿草也有生命”的木牌属于()A、信息战B、信息反馈C、示范D、信号提示答案:D14.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B、群体的社会化C、个体的成长D、个体的社会化15.外界温度和人的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是()A、正相关B、负相关C、正U型相关D、倒U型相关答案:D16.小王去自动售货机多次投币没有得到相应的商品,十分愤怒地走进教室,这时班长过来布置任务,他生气的冲班长吼了起来,这是因为()而产生的攻击行为A、挫折感被唤起B、愤怒情绪泛化C、连续消极刺激D、情绪带入答案:A17.1950年发端于美国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从()的视角看待利他行为A、哲学B、经济学C、心理学D、社会学答案:B18.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更多的时候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这属于()A、纯粹的利他主义B、进化的利他主义C、自我的利他主义D、本土的利他主义答案:C19.旁观者介入的决策过程有是否注意到事件、是否将其看做紧急事件()、提供帮助A、是否有能力帮助B、是否需要帮助C、是否承担责任D、是否真实答案:C20.夜晚前面有一个酒鬼踉踉跄跄的行走和夜晚有一个老者在前面踉踉跄跄的行走,我们会帮助老者而不帮助酒鬼,这是受选择帮助对象的()影响的A、相似性B、性别因素C、相貌因素D、认知因素答案:A21.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A、公众效应B、从众效应C、旁观者效应D、腼腆效应答案:C22.优势反应强化说是()用来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现象的理论A、查容克B、勒庞C、海德D、阿西答案:A23.某个实验将人分成三组,一组是自己单独学习、第二组是和具有亲密关系的人一起学习、第三组是和两个被蒙住眼睛的人一起学习,结果发现第()组学习效率最高A、一B、二C、三D、不知道答案:B24.1985年的五一九事件反映的是()影响A、观众效应B、集群行为C、社会惰化D、去个性化答案:D25.查容克认为他人在场对熟练的工作会产生()对不熟练的工作会产生()A、抑制、促进B、促进、抑制C、促进、无关D、无关、促进答案:B26.上班的时候做自己的工作,突然间领导来视察,平时做的挺好的工作这时候也做不好了。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教)(A)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2分)最早进行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家是()。

A. 罗斯B. 迪希特C. 墨菲D. 奥尔波特参考答案:D2.(2分)海德的P-O-X模式中的“O”是指()。

A. 环境B. 具体的事件C. 相关的他人D. 自己的态度或观点参考答案:C3.(2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俗语说明()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A. 相貌B. 交换C. 交往D. 相似性参考答案:D4.(2分)美国心理学家()是比较早的认为情绪属于一种生理反应的心理学。

A. 奥尔波特B. 费斯廷格C. 詹姆斯D. 杜威参考答案:C5.(2分)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群体,该群体的规范往往成为约束他们行为的标准,社会心理学中讲这样的群体称之为()。

A. 小群体B. 正式群体C. 参照群体D. 内群体参考答案:C6.(2分)萨赫特的情绪二因论中的两个因素是指生理的因素和()。

A. 认知B. 情感C. 动机D. 意志参考答案:A7.(2分)最先提出认知平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奥斯古德B. 奥尔波特C. 霍夫兰D. 海德参考答案:D8.(2分)比较早进行卡车运输实验以检验人际之间更倾向合作还是竞争的心理学家是()。

A. 弗里德曼B. 查荣克C. 墨菲D. 奥尔波特参考答案:A9.(2分)下列心理学家中()对奥尔波特过分强调个体心理的研究做了一些纠正,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生活空间、场等概念。

A. 谢里夫B. 海德C. 勒温D. 弗里德曼参考答案:C10.(2分)下列心理学家中是()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A. 海德B. 奥尔波特C. 费斯廷格D. 霍夫兰参考答案:C11.(2分)自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开始进行系统的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开始由强调群体的层面转向侧重个人层面的研究。

A. 罗斯B. 迪希特C. 墨菲D. 奥尔波特参考答案:D12.(2分)我们通常讲的“熟人无所谓美丑”说明了()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各位同学:你们好!我是本课程主持教师宋明佳,期末将至,本次辅导将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期末考试方式、题型及重点复习题。

一、考试方式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

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三、重点复习题(一)填空题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一般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强制性),二是(非强制性)。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0.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11.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14.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的认知)。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感情性)三个特点。

2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

21.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

22.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23.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轮)、(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24.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

25.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26.服从根据服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他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

27.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

(二)单项选择题1.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D)。

A.初级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2.归因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是(A)。

A.海德B.维纳C.凯利D.贝姆3.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D)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B.可信赖性C.吸引力D.相似性4.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做(B)。

A.顺从B.服从C.从众D.同化5.“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种(D)现象。

A.社会抑制B.社会促进C.从众D.社会惰化6.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C)。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7.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C)。

A.选择性B.双向性C.整体性D.易出偏差性8.认知失调理论是由(A)提出的。

A.费斯廷格B.海德C.谢里夫D.凯尔曼9.“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A)。

A.直接暗示B.间接暗示C.自我暗示D.反暗示10.米尔格拉姆(1963)的电击实验证明了(D)的存在。

A.中心特征B.边缘特征C.从众D.服从1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C)。

A.父亲B.朋友C.外交官D.妻子1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B)。

A.警察B.朋友C.外交官D.法官13.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A)提出来的。

A.凯利B.海德C.维纳D.库利1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D)。

A.劝说宣传法B.角色扮演法C.团体影响法D.活动参与法15.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和米勒(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

A.伯克威茨B.多拉德C.弗洛伊德D.班杜拉16.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C)现象的存在。

A.中心特征B.边缘特征C.从众D.服从17.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A)。

A.初级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18.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 Jacobson, 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A)。

A.皮克马利翁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19.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D)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任务难度B.机遇C.能力D.努力20.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B)。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21.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A)。

A.功能理论B.三阶段理论C.社会判断理论D.学习理论22.下列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B)。

A.机关的科室B.集邮爱好者协会C.学校的班级D.工厂的班组23.心理学家雷维奇(P.Lewicki)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D)种类型。

A.5B.6C.7D.8(三)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答: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社会角色答: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归因答: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4.基本归因错误答: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5.社会认知答: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6.刻板印象答: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7.自我实现的预言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8.社会比较答: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

9.社会态度答: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

10.利他行为答: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1.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答: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应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12.责任扩散答: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3.攻击行为答: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14.社会影响答: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5.群体思维答: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16.去个性化答: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7.群体极化答: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

18.偏见答: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19.从众答: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20.服从答: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

(四)简答题1.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

(1)行为的社会合意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杀人),我们就可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她是一个不道德(如残忍、无人性)的人。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

2.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答: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是由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1)服从。

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变现出来的行为叫服从。

服从行为并非出于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一时一地的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

(2)认同。

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是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

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的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