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
肿瘤疗效评价-靶病灶
RECIST 1.0 RECIST 1.1
基线 基线
PR
PD
PR
PR
PD
骨转移
不可测量
可测量
可测量病灶—囊实性混合成分
PET
新出现
其他肿瘤中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评 价标准如何?
靶向药物
索拉非尼 舒尼替尼 伊马替尼
肿瘤类型
肝癌 肾细胞癌 GIST
评估标准
mRECIST MASS CHOI
PD
疗效的确认
•在首要指标为有效率的临床试验中尤其重要 •评价为CR或PR的患者必须在至少4周后重复评价确认 •评价为SD的患者应在方案规定的间隔时间后重复评价
确认( 一般不低于6-8 周)
RECIST 1.1标准的诞生
RECIST 1.1版在1.0版基础上完善
➢每个受累器官的靶病灶数由5个减少为2个。 ➢靶病灶总数由10个减少为5个。 ➢有明确肿块形成且可用CT/MRI测量的骨病灶作为靶病灶。 ➢单个淋巴结最大短径≥15mm才作为可评价病灶,15mm>短径 ≥10mm可作为非靶病灶,短径<10mm的淋巴结被认为非病理 性淋巴结。 ➢PD:增大≥20%并且绝对值≥5mm—针对小肿瘤 ➢对于5mm层厚螺旋CT靶病灶的最小默认值为5mm
规定的大小 骨病灶 膀胱、胆囊病灶 脑脊膜病灶 胸、腹腔/心包积液/盆腔积
液 炎性乳腺癌 皮肤或肺的淋巴管炎 影像学不能证实和评价的腹
部肿块 囊性病变
肿瘤病灶的定义
目标病灶
一般情况下,所有可测 量病灶均为目标病灶。 例外情况:如肺癌脑转移, 肺癌病灶和脑转移灶都是可 测量的,化疗药物能对肺的 病灶起作用,脑转移灶由于 存在血脑屏障则可能无效, 因此,肺癌病灶属于目标病灶 ,脑病灶属于非目标病变。 所有目标病灶长度的总 和作为有效缓解的基线。
肿瘤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
肿瘤科相关疗效评价标准可测量的病变完全缓解(CR :所有可见病变完全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
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的最大径及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维持 4 周以上。
好转(MR):肿瘤病灶两径乘积缩小25%以上,但<50%,无新病灶出现, 维持四周以上。
病变进展(PD):肿瘤病灶两径乘积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
总缓解率:CR+PR不可测量的病变CR所有的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至少4周PR:估计肿瘤大小减少50%或大于50%,至少4周。
NC:病情无明显变化至少4周,估计肿瘤大小减少不足50%,增大不到25%(NC无进展)。
PD:有新病变出现,或原有病变估计增大25%或超过25%。
骨转移的评价标准CR X线或核素扫描等检查,原有病变完全消失,持续4周以上。
PR:溶骨性病灶部分缩小、钙化或成骨病变之密度减低,持续4周以上。
NC:病变无明显变化,由于骨病变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判定NC至少在开始治疗的第8 周后。
PD:原有病灶扩大及或出现新病灶。
缓解期、生存期缓解时间:CR完全缓解)自开始判定CR起至肿瘤开始出现复发的时间。
PR部分缓解)自开始判定PR起至肿瘤两径乘积增大到治疗前1/2以上的时间。
中位缓解期:将各个缓解期由小到大排列,取其位置居中的数值为中位缓解期生存时间:从开始化疗至死亡的时间或末次随访的时间。
无病生存时间:CR患者从开始化疗至开始复发或死亡的时间(未取得CR者无此项指标)。
病人一般情况计分标准—KPS评分正常,无症状及体征100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及体征90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及体征80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或工作70 有时需人照料,但大多数时间可自理60 常需人照料50生活不能自理,需特别照顾40生活严重不能自理30病重,需住院积极支持治疗20病危,临近死亡10死亡0。
肿瘤的免疫治疗和疗效评价详解
如何确定免疫治疗疗效评价的时间点?
免疫治疗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及主要评价指标是什么? 应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OS作为免疫治疗评价最主要的指标。 CIC-CRI(肿瘤免疫治疗协会癌症研究所)目前已提出免疫治疗相关疗效 评价分类(irRC)体系,按照irCR(免疫相关性完全缓解)、irPR(免疫 相关性部分缓解)、irSD(免疫相关性疾病稳定)和irPD(免疫相关性疾 病进展)来评价疗效
CR 所有病灶消失维持4周
(完全缓解)
所有病灶消失维持4周
PR 缩小50%,维持4周
(部分缓解)
缩小30%,维持4周
SD 非PR/PD
(疾病稳定)
非PR/PD
PD 增加25%
增加20%
(疾病进展) 病灶增加前非CR/PR/SD 病灶增加前非CR/PR/SD
肿瘤的直径(RECIST) 、面积变化 (WHO) 体积的关系
WHO疗效评价标准的不足之 处
Ø评价哪些病灶?所有的还是部分的? Ø在初始评级时,如何界定可测量的最小病灶尺寸? Ø肿瘤病灶有可测量、可评价、不可测量但可评价的差别,WHO标 准
对此没有给出统一的要求; Ø过高评定PD(双径乘积增大25%,相当于体积增大43%),使得一 些病 人过早地失去了治疗机会; Ø对已广泛用的检查结果如CT和MRI并未提及; Ø某些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能反映肿瘤病期及疗效,但WHO标准对此 没
• RECIST 1.1版指出,疗效评价时若要在肿瘤解剖体积 测量的基础上增加功能评估尚待积累大量数据。功能 评估可补充用于新病灶评价。
• CT是目前RECIST中最常用的疗效评估手段和重复性 较好的解剖学成像技术,进行胸、腹、盆腔扫描时应 遍及所有的感兴趣解剖范围。
肿瘤化疗新的疗效评价标准
Proportions of patients with PD by
different assessment methods
No. Of patients %
Total No. PD
234
100
PD by appearance of new lesions
118
50
PD by increase in pre-existing measurable disease 116
the same patients recruited in 14 different trials
No. Of patients
Response
Tumor site/type Criteria evaluated CR PR SD PD RR PD rate
Breast
WHO
531 50 102
29%
50
Same date of PD by WHO And RECIST criteria 215
91.9
Different date of PD
19
8.1
Earlier PD with WHO
17
7.3
Earlier PD with RECIST
2
0.9
NHL疗效评价标准
背景
• 借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 各NHL研究组有各自的疗效评价标准 • 各研究组间无法具有可比性 • 1987年Dixon提出NHL要用临床,实验室,
进行修正补充
修正的Ann Arbor分期
X :单个LN或数个融合LN最大直径10cm,腹
部巨大肿块是指单个LN或数个融合LN最大直 径在CT、MRI、淋巴造影、B超10cm,纵隔 巨大肿块是在后前位X片上T5/6水平上胸腔内 径1/3。
脑肿瘤化疗效果评价标准
脑肿瘤化疗效果评价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肿瘤是脑部发生的一种肿瘤性疾病,脑肿瘤的治疗方式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化疗。
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治疗癌症的一种方式,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来达到治疗目的。
脑肿瘤的化疗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化疗效果进行评价至关重要。
为了评价脑肿瘤化疗效果的标准化,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评价标准。
一、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 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2. 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超过50%,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3. 稳定病情(SD):不满足CR和PR的情况。
4. 疾病进展(PD):病情加重或新病灶的出现。
二、影像学评价标准1. MRI评估:通过MRI检查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界、水肿等特征来评估疗效。
2. CT评估:通过CT检查病灶的密度、增强、边界等特征来评估疗效。
三、生物学标志物评价标准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测定:FGF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
2. 细胞周期蛋白测定:细胞周期蛋白的水平可以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变化。
四、生活质量评估标准1. 生活质量评估量表:通过问卷调查患者的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评估生活质量。
2. 生活质量指数评估:通过指标对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五、不良反应评价标准1. 血常规监测:定期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2. 肝肾功能监测: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重要指标,避免化疗药物对肝肾造成伤害。
在评价脑肿瘤化疗效果时,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疗效、影像学表现、生物学标志物、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
评价标准的制定和使用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
希望通过全面的评价标准,可以更好地指导脑肿瘤化疗的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第二篇示例:脑肿瘤是在脑组织内形成的一种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脑肿瘤和转移性脑肿瘤。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方法
肿瘤坏死的程度
肿瘤坏死的程度是评估新辅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坏死 是指因细胞缺血、缺氧或其他伤害因素导致的细胞死亡
1.评估方法 肉眼观察: 在手术或活组织检查时,可以直接观察到肿瘤组织的坏死区。坏死的肿瘤组织通常为暗灰色或
黄色,并且与健康的或活跃的肿瘤组织相比具有不同的质地。 显微镜下观察: 使用组织切片和染色,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的坏死。坏死的细胞会有断裂的细胞膜、
WHO依赖于双向尺寸测量,WHO标准复杂,RECIST后来将这一方法 简化为单一最大径测量。
RECIST 1.1标准
01
1.选择目标病灶
在CT/MRI中,直径≥10mm的病 灶;对于淋巴结病灶,短轴直径 应≥15mm。
01
2.测量方法
对每一个目标病灶,测量其最长 直径,所有目标病灶的最长直径 加总起来,这个总和为参考基线, 以此来评估后续治疗的效果。
评估方法: 1.测序 (NGS):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同时分析多个基因的突变、拷贝数变异 、重排等。ctDNA中可能需要更高的灵敏度,因为ctDNA的丰度通常较低。 2.数字PCR:由于其高灵敏度,尤其适用于检测低丰度的ctDNA突变。
循环肿瘤DNA(ctDNA)
ctDNA潜在的作用:
早期检测和复发:在治疗后,ctDNA水平的增加可能预示复发或疾病进 展。
凝固的细胞质和核的解体。 定量评估: 通过计算组织切片中坏死区域的面积百分比来评估坏死的程度。 2.疗效的指标: 坏死的出现通常意味着肿瘤对治疗产生了反应。 3.预后的标志 高 度 的 肿 瘤 坏 死 可 能 与 更 好 的 预 后 相 关 , 因 为 它 表 示 肿 瘤 对 治 疗 有 反 应 。 但 在 其 他 情 况 下 , 广 泛 的 坏 死 可 能 反 映 肿 瘤 的 高 度 恶 性 性 , 与 较 差 的 预 后 相 关 。
肺新辅助化疗评估标准
肺新辅助化疗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反应评估:这是新辅助化疗后的主要评估标准,主要关注肿瘤细胞的
消退、坏死和间质改变,以及纤维化和炎性病变等情况。
这些病理学特征可以有效预测患者的生存期。
2.肿瘤大小评估: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的大小也是评估疗效的重要指标。
一
般来说,肿瘤的最大直径小于3厘米是比较理想的效果。
3.肿瘤病理分期评估:通过新辅助化疗,部分患者的病理分期可能得到改善,
这也是评估新辅助化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4.患者生存期评估:新辅助化疗后患者的生存期是评估新辅助化疗效果的最
重要指标。
通过对比新辅助化疗前后的生存期,可以全面评价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在实际操作中,具体的评估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研究机构和临床试验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肺新辅助化疗评估时,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研究机构,以获取最准确和适用的评估标准。
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肿瘤化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肿瘤的方法,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抑制或杀死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化疗药物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和不同患者的疗效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来对化疗的疗效进行评估。
一、临床症状和体征。
在化疗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体温、体重变化、贫血程度等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化疗的疗效。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评价肿瘤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CT、MRI、PET-CT等检查。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坏死情况等变化,从而评估化疗的疗效。
三、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一些特定的蛋白质或其他物质,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通过监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可以对化疗的疗效进行评估。
四、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标本来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长方式,从而评估化疗的疗效。
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肿瘤细胞的变化,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是评价化疗疗效的最终指标。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的变化,可以全面评价化疗的疗效。
综上所述,肿瘤化疗的疗效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病理学检查以及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等多方面的指标来进行评估。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指标,才能准确评价化疗的疗效,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希望本文所述的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能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癌症化疗新的疗效评价标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冯奉仪一.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 细胞毒化疗药是通过肿瘤缩小量耒评价其抗肿瘤作用,1979年WHO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确定了实体瘤双径测量的疗效评价标准。
20多年来,这个标准被国内外的研究者和研究组普遍采用,但WHO的标准存在如下问题:(1)由WHO确定可评价的和可测量大小病灶的改变混为一体,来判断疗效在各研究组间各不相同。
(2)最小病灶的大小及病灶的数量亦无明确的规定。
(3)PD 的定义在涉及单个病灶还是全部肿瘤( 可测量肿瘤病灶的总和)不明确。
(4)新的诊断病变范围的影像学方法,如CT和MRI己被广泛的应用。
因此,多年来造成了对于单个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及治疗方法各研究组之间疗效评价存在差异而难以比较,往往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针对以上问题,1994年EORTC (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美国NCI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和加拿大NCI在回顾普遍使用的WHO疗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以后又相继的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和完成尚未解决的问题,直至1998年10月在包括学术界、企业、官方当局的会议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在WHO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采用简易精确的单径测量代替传统的双径测量方法,保留了WHO标准中的CP、PR、SD、PD。
RECIST首次在1999年美国的ASCO会议上介绍,并于同年的JNCI杂志上正式发表。
抗癌药物的疗效评价至少包括三个不同的目的:(1)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客观肿瘤疗效是试验药物或方案的预期目的,其结果是决定该药物或方案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体现在II期临床研究中。
肿瘤化疗ps评分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肿瘤化疗ps评分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肿瘤化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肿瘤的方法,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在进行肿瘤化疗的过程中,患者的身体状况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就是患者的PS评分。
PS评分标准是根据患者的体力状态和日常活动能力来进行评估的,它对于判断患者的耐受性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肿瘤化疗PS 评分标准的内容和意义,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首先,将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肿瘤化疗的概念和背景,肿瘤化疗PS评分标准的意义,以及肿瘤化疗PS评分标准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本文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肿瘤化疗PS评分标准的相关知识。
1.3 目的肿瘤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而患者的体力状况对于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确定一个科学、客观的评分标准对于评估患者的整体状态至关重要。
本文的目的就是介绍肿瘤化疗中常用的PS评分标准,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意义,希望能够为医生、护士以及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益的参考,提高对肿瘤化疗中患者状态的认识和评估准确性,从而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肿瘤化疗PS评分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2.正文2.1 肿瘤化疗的概念和背景肿瘤化疗,又称为化学疗法,是一种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的方法。
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进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
肿瘤化疗通常作为癌症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与手术、放疗、靶向治疗等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肿瘤化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首次应用氮芥类药物治疗白血病患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疗药物种类不断增加,效果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癌症化疗新的疗效评价标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冯奉仪一.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 细胞毒化疗药是通过肿瘤缩小量耒评价其抗肿瘤作用,1979年WHO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确定了实体瘤双径测量的疗效评价标准。
20多年来,这个标准被国内外的研究者和研究组普遍采用,但WHO的标准存在如下问题:(1)由WHO确定可评价的和可测量大小病灶的改变混为一体,来判断疗效在各研究组间各不相同。
(2)最小病灶的大小及病灶的数量亦无明确的规定。
(3)PD 的定义在涉及单个病灶还是全部肿瘤( 可测量肿瘤病灶的总和)不明确。
(4)新的诊断病变范围的影像学方法,如CT和MRI己被广泛的应用。
因此,多年来造成了对于单个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及治疗方法各研究组之间疗效评价存在差异而难以比较,往往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针对以上问题,1994年EORTC (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美国NCI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和加拿大NCI在回顾普遍使用的WHO疗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以后又相继的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和完成尚未解决的问题,直至1998年10月在包括学术界、企业、官方当局的会议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在WHO 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采用简易精确的单径测量代替传统的双径测量方法,保留了WHO标准中的CP、PR、SD、PD。
RECIST首次在1999年美国的ASCO会议上介绍,并于同年的JNCI杂志上正式发表。
抗癌药物的疗效评价至少包括三个不同的目的:(1)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客观肿瘤疗效是试验药物或方案的预期目的,其结果是决定该药物或方案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体现在II期临床研究中。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版中文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1背景1.1RECIST标准的历史评价肿瘤负荷的改变是癌症治疗的临床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
肿瘤缩小(客观反应)和疾病进展的时间都是癌症临床试验中的重要端点。
为了筛查新的抗肿瘤药物,肿瘤缩小作为II期试验端点被多年研究的证据所支持。
这些研究提示对于多种实体肿瘤来说,促使部分病人肿瘤缩小的药物以后都有可能(尽管不完美)被证实可提高病人的总体生存期或在随机III期试验中有进入事件评价的其他机会。
目前在II期筛查试验中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中,客观反应比任何其他生物标记更可靠。
而且,在II和III期药物试验中,进展期疾病中的临床试验正越来越利用疾病进展的时间(无进展生存)作为得出有治疗效果结论的端点,而这些也是建立在肿瘤大小的基础上。
然而这些肿瘤端点、客观反应和疾病进展时间,只有建立在以肿瘤负荷解剖学基础上的广泛接受和容易使用的标准准则上才有价值。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出版了肿瘤反应标准,主要用于肿瘤反应是主要终点的试验中。
WHO标准通过测量病变二维大小并进行合计介绍了肿瘤负荷总体评价的概念,通过评价治疗期间基线的改变而判断治疗的反应。
然而,在该标准出版后的十几年中,使用该标准的协作组和制药公司通常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的技术或在原始文献中提出了不清楚的地方,这就导致了试验结果解释的混乱。
事实上,各种反应标准的应用导致同一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大相径庭。
对这些问题的反应是国际工作组于19世纪中期形成,并对反应标准进行了标准化和简化。
新的标准,也称为RECIST(实体肿瘤的反应评价标准)于2000年出版。
最初的TECIST关键特征包括病变最小大小的确定、对随访病变数目的建议(最多10个;每个器官最大5个)、一维而不是二维的使用、肿瘤负荷的总体评价。
这些标准后来被学术团体、协作组和制药工业广泛采用,而该标准的最初端点就是客观反应或疾病进展。
另外,当局接受RECIST作为这些评价的合适的标准。
肿瘤化疗疗效评估标准
肿瘤化疗疗效评估标准
肿瘤化疗疗效评估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肿瘤和治疗方法进行评估,常用的评估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1. WHO评估标准:根据肿瘤的病理学和组织学变化,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和进展四个级别进行评估。
2. RECIST评估标准:根据肿瘤大小的变化和传递性病变的数量来评估疗效。
根据测量肿瘤最大径的变化,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进展四个级别进行评估。
3. PERCIST评估标准:用于衡量肿瘤代谢活性的变化。
通过检测肿瘤的FDG摄取量和FDG排泄量来评估疗效。
4. EORTC评估标准:结合了WHO和RECIST评估标准,同时考虑了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评估标准,如mRECIST、Choi标准等,它们在不同肿瘤类型和治疗方法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标准,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评估化疗的疗效。
化疗指数名词解释
化疗指数名词解释
化疗指数(Chemotherapy Index)是指用于评估化疗药物疗效
的一个指标。
化疗指数可以根据患者身体接受化疗药物后的病情变化、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来计算。
这一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制定个性化的化疗方案提供依据。
化疗指数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化疗前后肿瘤质量的变化来评估疗效。
通常使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化疗指数 = (化疗前肿瘤质量 - 化疗后肿瘤质量)/ 化疗前肿
瘤质量 × 100%
化疗指数的数值越高,表示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越好,疗效越显著。
反之,如果化疗指数较低,说明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差,疗效可能较低。
化疗指数的应用可使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化疗指数来选择适合的化疗药物和剂量,从而提高化疗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此外,化疗指数还可用于预测化疗后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化疗指数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实现个体化治疗,因为不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较大的差异。
一些患者可能对某些化疗药物非常敏感,能够获得良好的疗效;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对同一种化疗药物相对不敏感,需要尝试其他治疗方案。
通过计算化疗指数,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化疗指数是一种评估患者对化疗药物疗效的指标。
通过计算化疗指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化疗方案,提高疗效和生存率。
这一指标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化疗失败的判断标准
化疗失败的判断标准
化疗失败的判断标准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来确定。
一般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
1. 肿瘤继续增大:化疗的主要目标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如果在化疗过程中肿瘤继续增大,可以认为化疗失败。
2. 肿瘤复发或转移:如果患者在化疗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说明化疗未能有效地控制住疾病。
3. 没有明显的减小肿瘤的迹象: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化疗后,如果肿瘤大小没有明显减小或无变化,说明化疗可能不起作用。
4. 客观疗效评估指标:医生通常会使用一些客观的疗效评估指标,如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来判断化疗的效果。
如果这些指标没有明显改善,可以认为化疗失败。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化疗失败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病情特点、治疗方案、患者的身体状况等。
最终的判断应该由专业的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癌症化疗的关键指标有效率与生存率
癌症化疗的关键指标有效率与生存率癌症化疗的关键指标:有效率与生存率癌症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疾病,对患者和其家人来说往往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打击。
为了治疗癌症,化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然而,确保化疗的有效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仍然是医疗界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探讨癌症化疗的关键指标,包括有效率和生存率,并讨论如何提高这些指标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有效率:评估化疗疗效的关键指标有效率是衡量化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表示在经过一定的疗程后,肿瘤的缩小或消失的比例。
有效率的评估通常依靠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测定以及临床体征的观察。
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和PET-CT等,可以提供肿瘤缩小或消失的直接证据。
这些检查能够观察肿瘤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估化疗的效果。
此外,通过定期的肿瘤标志物测定,如CEA、CA19-9等,可以间接反映肿瘤的变化趋势,进一步评估化疗的有效率。
最后,对患者的临床体征进行观察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方法,例如疼痛程度、食欲改善、体重增长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率并不是治疗效果的唯一指标。
有些肿瘤可能无法完全消除,但化疗仍能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时仍可被认为是有效的。
因此,在评估有效率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病情稳定时间、生存质量等方面。
二、生存率:反映化疗效果的重要指标生存率是衡量化疗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
它可以分为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两个方面。
总生存率指的是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仍然存活的比例。
无进展生存率则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没有疾病进展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评估生存率时,通常使用的方法是随访患者并记录其生存时间。
对于一些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的研究,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生存率数据。
此外,对于一些已经完成治疗的临床试验,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来评估化疗的生存率。
这些数据对于指导临床实践以及制定治疗策略非常重要。
提高有效率和生存率的策略要提高癌症化疗的有效率和生存率,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策略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6医院肿瘤科房艳星初稿一、肿瘤病灶的分类❖1.可测量病灶:➢(1.)临床或影像学可测双径的病灶。
✓包括皮肤结节、浅表淋巴结、肺内病灶、肝内占位病灶等✓对大小的要求:影像学可测量的肺内病灶:✓(X-ray至少≥10mm×10mm,或,✓CT至少≥20mm×10mm )✓肝内占位病灶:(CT或BUS(B超)测量的至少≥20mm×10mm)一、肿瘤病灶的分类❖1.可测量病灶:➢(2.)单径可测病灶,仅可测量一个径者。
例如:✓肺内病灶,仅可测一个径者。
✓可们及的腹块或软组织块,仅可测一个径者。
一、肿瘤病灶的分类❖1.(3.)可评价、不可测量病灶:➢微小病灶无法测径者(如肺内粟粒或点片状病灶或溶骨性病灶)一、肿瘤病灶的分类❖1.(4.)不可评价病灶包括➢成骨性转移➢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腔隙性积液➢过去曾经放射的病灶且无进展者,但原放射野内如出现新病灶,可以被认为可测或可评价,但不得作为唯一可测病灶➢皮肤或肺内的癌性淋巴管炎二、WHO疗效测量指标疗效评价方法❖(1.)可测量病灶➢CR(完全缓解):所有可见病灶均消失,并在至少4周后复测证实即至少维持4周。
➢PR(部分缓解):双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两垂直径之乘积之和(取病灶最大径,及与其垂直的径线,两者长度相乘,得到最大垂径乘积,再将各病灶最大垂径乘积相加)(总和)减少50%以上,并在至少4周后复测证实。
➢单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50 %以上至少维持4周。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单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50%以上,并在至少4周后复测证实。
✓在多病灶时,PR 的标准以上述“总和”的消退为标准,并不要求所有病灶均缩小50%。
✓但任何病灶不得增大,也不得出现新病灶,否则不能评为PR。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可测量病灶➢NC(无变化):✓双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两垂直径乘积之总和增大<25%或减少<50%,并于至少4周后复核证实。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可测量病灶➢NC(无变化):✓单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直径之和(总和)增大<25%或减少<50%,并于至少4周后复核证实.✓注意:判定NC,必须无新病灶出现。
判定NC,至少须经2周期(6周)治疗。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可测量病灶➢PD(进展):✓至少有一个病灶,双径乘积或(在单径可测病灶)单径增大25%以上(即一个或多个病灶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
✓新出现胸、腹水,且细胞呈阳性,亦判定为PD,新出现保病理性骨折或骨折压缩,不一定是PD。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可测量病灶➢PD:➢判定PD,必须经6周以上的治疗。
如在6周以上前出现的进展,则称为“早期进展”(Early Progression)。
➢如新出现脑转移症,即使其他部位病灶有所消退,也应认为系治疗进展的表现。
但研究者也可能根据其他病灶有效而选择继续用药。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可评价,不可测量病灶➢CR:所有可见病灶消失至少持续4周以上。
➢PR:肿瘤大小估计缩小(治疗总量估计(Estimate)减少)50%以上,至少维持4周以上。
➢NC:至少经2周期(6周)治疗后,病灶无明显改变(No Significant Change),包括病灶稳定、或估计肿瘤缩小减少<50%或增大未超过25 %。
➢PD:出现新病灶,或估计肿瘤增加超过25 %。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溶骨性病灶(可评价,不可测量)➢CR:溶骨性病灶消失,骨扫描恢复正常至少维持4周以上。
➢PR:肿瘤大小估计缩小50%以上,至少维持4周。
➢NC:病灶无明显变化,(溶骨病灶缩小及部分重钙化。
因骨病灶改变缓慢,)故至少须开始治疗8周以上,方可评为NC。
➢PD:经X线,CT、MR或骨扫描发现新病灶,或原有溶骨病灶明显进展增大,但出现骨压、缩病理性骨折或骨质愈合不作为治疗疗效的唯一依据。
二、WHO疗效测量指标❖不可评价病灶➢CR:所有可见病灶完全消失至少持续4周以上,在成骨性病灶,骨扫描亦须恢复正常至少4周。
➢NC:病变无明显改变持续至少4周(成骨性病灶,不变持续8周以上)。
病灶稳定,估计不变或肿瘤减少<50%或增加<25%。
➢PD:出现任何新病灶或原有肿瘤病灶估计增加25%以上。
在腔内积液时,如不伴有其他病灶进展(PD ),只是单纯积液多不能评价为PD。
三、患者有不同类病灶时总体疗效的评价:❖有双径可测病灶时:三、患者有不同类病灶时总体疗效的评价:❖有单径可测病灶,无双径可测病灶双径可测病灶时:三、患者有不同类病灶时总体疗效的评价:❖仅有可评价不可测量病灶时:四、相关概念❖Best Overall Response (最佳总评疗效)的确定Best Overall Response 是指从开始治疗时起,至治疗病进展时间记录到的最佳疗效。
CR及PR经至少4周后复核证实。
NC必须经至少6周(2周期)治疗,并在至少28天后复核证实,才可确认。
在仅有骨转移时,经开始治疗后至少8周以上测得的NC可被接受。
四、相关概念❖缓解时间(Duration of Response)➢PR的缓解时间:从开始治疗时,至肿瘤进展的时间➢CR的缓解时间:从开始记录CR时,至肿瘤进展的时间五、总结❖肿瘤病灶的分类:四类,五个等级➢双径可测➢单径可测➢可评价不可测(溶骨性病灶)➢不可评价五、总结❖四类病灶各自的➢CR定义:confirmed CR(疗效持续4周)➢PR定义:confirmed PR(疗效持续4周)➢NC定义:必须经6周以上的治疗,并在至少4周后复核证实(骨病灶,8周以上的治疗)。
➢PD定义:必须经6周以上的治疗。
五、总结❖患者有不同类病灶时总体疗效的评价:➢全部CR才算CR➢任何PD导致PD➢不同等级病灶以上一等级病灶疗效为准六、问题❖鼻咽癌“二线”化疗方案的定义?(入组标准)新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WHO标准评价疗效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1. WHO标准中将“可评价”和“可测量”的概念混为一谈,是的疗效评价出现差异❖2.缺乏对最小病灶的大小及最少病灶数量的明确规定❖3.单个病灶进展和肿瘤整体(所有病灶测量的总和)进展的概念不清❖4.目前高质量的CT和MRI及重建技术可以测量病灶的三维直径,使双径不再准确。
RECIST❖1.肿瘤病灶的测量❖(1.)肿瘤病灶的定义:❖可测量病灶:至少有一条可以精确测量的径线(记录为最大径),常规检测条件下病灶最大径≥20mm或螺旋CT检测最大径≥10mm .❖不可测量病灶:小病灶(常规检测条件下直径<20mm或螺旋CT检测最大径<10mm )和其他真正不可测量的病灶,包括骨病变、脑膜病变、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炎性乳癌、皮肤/肺的癌性淋巴管、影像学不能确诊和随诊的腹部肿块,囊性病变等。
RECIST❖注:不再沿用“可评价病灶”概念。
所有数据使用标尺或卡尺测量并记录,并以公制米制表示。
所有基线测量应该尽可能在接近治疗开始前完成,至少要在治疗前4周内。
RECIST❖(2.)测量方法:基线状态和随诊应用同样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病灶评估。
如果影像学方法和临床查体检查同时用来评价疗效,应以前者为主。
❖临床查体:可触及的表浅病灶如浅表淋巴结或皮肤结节,皮肤病灶应用标尺标记大小制成彩色照片存档。
❖X线胸片:肺实质内清晰明确的病灶可作为可测量病灶,但仍推荐CT 扫描的方法。
❖CT和MRI:是目前最可靠、重复性最好的疗效评价❖方法。
对于胸、腹和盆腔,常规CT和MRI用10mm或更薄的层厚连续扫描,螺旋CT用5mm层厚连续重建模式完成,而头颈部及特殊部位的扫描方案应个体化制定。
❖注:CT扫描原则上要求最小的病灶不应该小于2倍的扫描层厚。
没有禁忌证的一般应给予静脉对比增强,以区别血管和软组织与邻近肿瘤组织。
每次必须在相同的窗位进行病灶测量。
建议使用螺旋CT扫描。
❖超声检查:当试验研究的终点目标为客观肿瘤疗效时,超声波不能用来作为评价手段。
仅可用于测量表浅可扪及的淋巴结、皮下结节和甲状腺结节,亦可用于确认临床查体后浅表病灶的完全消失。
❖内镜和腹腔镜:作为客观肿瘤疗效评价至今尚未广泛应用。
但这种方法取得的活检标本可证实病理组织上的CR。
❖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用来评价疗效。
但治疗前的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水平时,治疗后评价CR时所有的标志物需恢复正常。
❖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在少数病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可用于鉴别CR和PR,区分治疗后的良性病变还是残存的恶性病变。
若可测量病灶为缓解、稳定但伴有治疗中出现的任何渗出性液体,需细胞学证实有无肿瘤细胞,若找到肿瘤细胞,则应评价为进展。
❖2.肿瘤治疗疗效评价❖(1.)基线状态评价:为了评价客观疗效,对基线状态的肿瘤总负荷进行评估,以便与治疗后的结果进行比较。
对于临床药物研究来说,只有在基线状态有可测量的病灶的患者才能进入研究。
如果可测量病灶为孤立性病灶需要有组织/病理学证实。
❖目标病灶:应代表所有累及的器官,每个脏器最多选择5个可测量的病灶,全身病灶最多10个,作为目标病灶在基线状态评价时测量并记录。
目标病灶应根据可测量病灶最大径和准确重复测量性来选择。
所有目标病灶的长度总和称为:基线状态的最大径之和。
❖非目标病灶:所有其他病灶(或病变部位)作为非目标病灶并在基线状态时记录,不需测量的病灶在随诊期间要注意其存在或消失。
❖(2.)疗效评价标准❖目标病灶的评价:❖CR完全缓解:所有目标病灶消失。
❖PR:部分缓解: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减少30℅。
❖PD病变进展: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 ℅或出现新病灶。
❖SD病变稳定: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有减少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
❖非目标病灶的评价:❖CR完全缓解:所有非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
❖IR/SD未完全缓解/病变稳定: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持续存在和(或)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
❖PD病变进展:出现新病灶和(或)非目标病灶明确进展。
❖(3)WHO与RECIST方案对于可测量病灶疗效评价标准的异同。
表9-1简示:❖疗效WHO RECIST❖(两个最大垂径乘积变化) (最大径总和变化)❖CR全部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周全部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周❖PR缩小至少50℅至少维持4周缩小至少30℅维持至少4周❖NC/SD介于PR和PD之间介于PR和PD之间❖PD增加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增加超过20℅或出现新病灶❖3、总疗效评价表9-2❖目标病灶非目标病灶新病灶总疗效❖CR CR NO CR❖CR IR/SD NO PR❖PR Non-PD NO PR❖SD Non-PD NO SD❖PD Any Yes/No PD❖Any Any Yes PD❖(1.)最佳疗效评价:最佳疗效评价是指治疗到疾病进展/复发之间记录到的最小测量记录值(进展的确定是以研究中的最小值----可能是基线值也可能是有效病例治疗后的最小值为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