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视角评述
关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探析

关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探析【摘要】社会在不断发展,每个城市都跟随着社会的脚步有了一定的进步,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发展。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对于城市建设人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更加注重心灵感受,道路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走出家门到处都是路,所以道路的建设对于城市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内容1.1道路线性的美道路的线性是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比如道路的走势、两旁的建筑、地理特征等内容。
道路的形状不管是直的还是弯的,只要是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又结合美学的设计都是最美的。
不同的形状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在景观设计时这些因素是要考虑的,这样才能使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符合线型的要求,减少交通障碍发生的可能。
使动态建设与美学有机地结合,可以将美感实施到动态的事物中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1.2道路的绿化设计良好的绿化可以给道路增加层次感、协调性,使人们走在路上的心情更加舒适。
在道路的两旁设置绿化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同时绿植的存在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污染,净化了空气,阻挡了阳光直射,减少了视觉盲点,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绿植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周边的环境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是否适合该种植物的生长。
两旁的植物也不能太过耀眼,否则吸引人们太多的注意力容易引发交通问题。
二、城市道路建设的现状分析2.1道路景观在整体性和连续性上的缺乏道路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沿街整体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街道的设计缺乏考虑整体性和连续性会使人们在走路中增加更多时间,在道路穿梭时不能轻易地到达目的地。
城市道路两边的建设也缺乏统一性的考虑,主要表现在建筑、绿化、设施等街道两旁的建筑物没有统一的形式,高矮形状参差不齐,小广告随处可见,设施不集中,小吃业主随意摆摊,业主缺乏整体性意识,同时有关部分缺乏对其正确的引导和处理。
2.2道路建设缺乏层次与尺度感道路建设不仅要考虑主干道,其附属道路也要不断地进入考虑的范围之中。
园林景观设计——多视角下如何做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工作研究分析

多视角下如何做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工作研究分析摘要:本文以宁波市驼观线、冯塘线景观道路设计为例,从视觉美学、生态建设、文化传承、植物造景等多视角下探求新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以期为完善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景观道路设计,多视角,生态效益城市道路景观一方面展示城市风貌,另一方面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视觉、感觉场所,道路景观对于城市景观城市意象的确立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主导着人们对城市的主观体验。
城市街道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客观物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通风、光照、排水、动植物及城市空间格局等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改变城市景观环境及居民的生活环境。
因此,本文以宁波市驼观线、冯塘线景观道路设计为例,从视觉美学、生态建设、文化传承、植物造景等多视角下探求新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以期为完善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1、项目背景驼观线、冯塘线是进入宁波市中心城区的快速城市综合性交通干道,驼观线与绕城高速、329国道首尾相连,全长约6公里,本次设计范围约为4700米,绿化面积约为84600平方米,冯塘线全长约为5.2公里,绿化面积140000平方米。
2、设计原则及目标2.1设计原则1)生态造景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造景的关键所在。
要求植物多层次配置,创造科学合理的植物群落的整体美。
同时突出乡土树种,并表现植物季相变化的生态规律。
2)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可以改善车辆性能、提高道路平整度和道路绿化系统的生态效益,来减缓机动车交通给人的生理健康带来的环境污染,并体现“以人为本”关爱老人的心理健康。
3)本土化原则:本土特色是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
以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道路格局为基础,强调驼观线、冯塘线的道路景观整体性和特色文化气质的表达,使之成为宁波市的标志之一。
2.2设计目标1)城市绿色生态通道:通过驼观线、冯塘线绿地景观建设将最大程度地利用道路空间进行绿化,以缓冲和减弱道路交通造成的生态干扰,在种植手法上突破传统,采用多层次、立体式的种植方式,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有机结合,色叶树种与开花树种的合理搭配,构建科学生态的植物群落。
城市设计中的道路景观探究

城市设计中的道路景观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城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城市设计中,道路作为城市的动脉和窗口,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交通功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景观效果,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本文将探讨城市设计中的道路景观,从道路景观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深入探究。
一、道路景观的概念道路景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道路和周边环境进行设计、布置和美化,以创造出具有美感和文化内涵的视觉效果的一种设计理念。
它不仅包括道路的绿化、景观灯光和人行步道等设计,还包括一些居民文化墙、文化雕塑和艺术雕刻等,以及一些大型的景观园林等。
道路景观的概念体现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更高层次的追求,不仅仅是注重交通畅通、便捷快速,更希望能够在行驶或者步行的路上感受到美的享受。
道路景观不仅仅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部分,更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载体。
通过道路景观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使城市更有魅力。
1. 提升城市形象:道路景观是城市的一张名片,良好的道路景观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的形象。
植被丰富、花草繁茂的绿化带,整洁美观的人行步道,都能够使城市更加吸引人。
2. 增强城市活力:良好的道路景观设计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愉悦的环境,增加人们的户外活动和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城市的活力。
3. 丰富文化内涵:在道路景观中加入一些艺术雕塑、文化墙等,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居民和游客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4. 促进经济发展:良好的道路景观设计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道路景观在城市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强城市的活力,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成功的道路景观案例1.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香榭丽舍大街是巴黎的一条著名街道,以其优美的景观而闻名。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道路已经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通道,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功能。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交通的载体,还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探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1. 城市形象提升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门面,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的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能够为城市增添亮点,吸引人们的目光,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2. 改善人居环境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还可以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
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景观雕塑等手段,可以增加城市的绿意,营造宜居的环境,增加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 促进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一些著名的城市道路景观,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的第五大道等,都成为了城市的经济名片。
二、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 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城市的产业结构、交通布局、人口密度等相协调,保持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和谐。
2. 强调人性化设计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市民的需求和感受,强调人性化设计。
通过合理的绿化、休闲设施设置,可以提升市民的居住体验,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
3. 多元化景观设计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注重多元化的景观设计。
不同地区、不同功能的城市道路需要有不同的景观特色,既要有现代化的商业街道,也要有文化气息浓厚的历史街区,要实现多元化发展。
4. 可持续发展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科学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措施,实现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1. 提高绿化率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提高绿化率,增加公共绿地和绿化带。
通过种植绿树、草坪等方式,营造美丽的自然景观,提升城市的绿色形象。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解析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解析摘要:城市道路景观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有组织道路交通、降低交通噪声、提供城市避难场所的功能,同时又具有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体现城市文化、美化城市空间景观的功能,因此城市道路景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道路景观引言: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的历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个大的方面,而这三方面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基本骨架,也是设计师进行景观设计工作的重要对象。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从分析城市道路景观现状入手 ,总结以前道路景观布置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景观设计时一般应遵守的原则 ,然后结合国内外已建成的较好的景观路说明以后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考虑的角度和通过景观路表达的内涵。
一、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1)道路:道路是城市形象的第一要素,也是形成道路空间、景观的本体性要素。
道路的特征、方向性、连续性、韵律与节奏、道路线型的配合及断面形式特点构成了这一要素的基本内涵。
2)建筑:现代城市中,街道上建筑艺术的视觉效果与道路。
的交通性质、交通组织和交通管理有密切关系。
城市道路景观,我们可以看成是路与建筑与其它元素组成的景观。
3)绿化:绿化在视觉上给人以柔和而安静的感觉,并把自然界的生机带进了城市。
它的形状,色彩和姿态具有可观赏性,丰富了道路的景观,有助于创造优美的视觉环境,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
4)照明:照明作为城市道路,照明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它对保证夜间通行条件和行人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夜间照明的功能已不仅仅是“照明”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五光十色的装饰照明去体现道路夜间景观的魅力,成为夜间重要的景观要素。
只有将道路与空间景观关联起来进行统筹设计,才能创造出整体而有机的城市道路设计作品,如曲线道路视线的诱导性与视觉元素变换性的统一;道路的方向性与对景处理的关系;边界封闭程度与借景可能性的关系;道路宽度与边界高度比形成的空间领域等。
城市设计中的道路景观探究

城市设计中的道路景观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道路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的道路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通行路径,更是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纽带,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活动。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道路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城市设计中的道路景观,探究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道路景观在城市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道路景观在城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形象和文化的载体。
道路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应该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和风貌,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为市民提供美丽、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
道路景观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道路景观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貌。
精心规划和设计的道路景观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的独特风采,吸引更多人流和游客,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京都的祗园大街等都是世界著名的道路景观,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致的花园景观和充满历史风情的文化氛围而著称,成为城市的名片和地标。
道路景观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可以通过道路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得以展现。
在道路两侧设置文化景观、雕塑、壁画等艺术品,或者利用路面铺装、照明等手段,展现城市的文化传统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使市民和游客在行走中感受到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北京的前门大街、上海的外滩等地方的道路景观设计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和当地的特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代表和传承者。
道路景观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
城市的道路不仅是交通工具的通行路径,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城市的街道可以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是文化演出的场所,可以是市民集会的场所,可以是商业活动的场所。
在道路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市民的生活需求,创造出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环境。
世界各地的美食街、艺术街、购物街等都是以道路为载体的城市生活场所,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创意设计分析探讨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创意设计分析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道路绿化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创意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
一、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重要性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则是一种重要的城市规划手段,通过绿化景观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绿化景观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空气温度,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绿化景观还可以吸收噪音、减少尘土,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创意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是城市的“面子工程”,良好的绿化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给人以美丽、整洁的感觉。
而且,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也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可以通过绿化景观的设计,呈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创意设计可以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良好的绿化景观设计可以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舒适的休闲场所,增加市民的休闲娱乐方式,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从而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凝聚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创意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需符合城市整体规划。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应当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一致,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与城市的风貌和文化背景相契合,形成与城市整体规划相衔接的绿化景观设计。
需兼顾功能和美观。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创意设计不仅要注重美观,更需兼顾实用性。
设计要符合绿化功能、交通功能、生态功能等多种功能需求,确保设计既美观又实用。
需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创意设计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反映城市的地域文化,呈现城市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精神,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城市设计中的道路景观探究

城市设计中的道路景观探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道路作为城市的血脉,不仅仅是交通的便利通道,更是城市的重要景观组成部分。
道路景观作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城市的形象、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路景观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分析道路景观的设计原则和实践案例,希望能够对城市规划和设计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一、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性道路景观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城市交通的通道,更是城市形象和品质的体现。
一个城市的道路景观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感受和品质。
一个优美、整洁、舒适的道路景观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道路景观还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科学的道路景观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绿化率,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良好的道路景观设计还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道路景观还对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在城市设计中,注重道路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二、道路景观的设计原则1. 体现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居民需求。
道路景观的设计应该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居民的需求来展开,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需要不同类型的道路景观来体现其特色和魅力,而居民的需求也应该成为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3. 融合生态环境和绿色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应该注重融合生态环境和绿色设计,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和景观布置,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绿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4. 保障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交通的顺畅和安全,通过科学的道路规划和交通设施的设置,保障道路交通的便捷和安全。
5. 强调人性化设计和便民服务。
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应该注重人性化设计和便民服务,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和公共设施的设置,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视角评述摘要:本文以已形成的道路景观设计理论成果的研究视角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综述,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从道路功能的的角度研究、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研究、从视觉角度研究、从生态角度研究以及从设计手法角度研究五个方面。
通过上述研究希望能对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部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道路景观,街道景观,研究视角,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随着国内外城市道路改造与更新的不断发展,其理论体系在日益完善。
相关理论实践在各国发展并不同步,因而本文不以历史脉络为线索来进行综述,而是以已形成的理论成果的研究视角为出发点进行综述,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从道路功能的的角度研究、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研究、从视觉角度研究、从生态角度研究以及从设计手法角度研究五个方面。
1. 从道路功能的角度研究20世纪初期,汽车在欧美国家的大量使用使“速度”成为当时道路改造与设计的主要因素,道路的主要功能沦为“交通功能”,认为道路应当最大限度地保证机动车交通的安全和效率,城市道路的设计走向了工程技术化及标准化的方向。
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和规划师很快接受了速度对于城市设计的颠覆性意义,认为在街道更新中应增加道路的宽度,减少道路交叉,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从此技术主义街道设计成为城市道路设计的主流范式。
这种过分追求等级化和功能化的设计理念使街道空间蜕化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破坏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0世纪80年代,城市主义街道设计逐步发展起来了,它是以多功能街道为基本特征的街道设计范式,认为街道空间应成为一种社交场所,人们的交往活动应使街道成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鼓励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和停留,使步行成为一种生活和交通方式。
对这一设计理念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是加拿大学者简?雅各布斯在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书中讲到“街道不应再仅被视作让汽车开得越来越快的动脉线了,他们应被视作必须为多种使用者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
”为了避免机动车对城市造成的破坏,雅各布斯提倡严格的交通管制,包括拓宽步行道的宽度,降低车速,不鼓励机动交通进入非必要区域等。
她认为人行道上的社交活动与参加纪念性宴会是一样必要的,彼此不相识的人们聚集而亲密的社会模式是很重要的。
街道趣味性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她还提出了著名的“街道眼”理论,即有活动产生的、被关注着的街道是街道安全的重要保障。
总之,雅各布斯主张街道应从单纯的交通通道转变为多样化的复杂空间。
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落实的她的想法。
另外,我国学者彭钢《城市街道活力的营造》(2006年)以及马水静《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北京城市街道活力研究》(2009年)都是对于道路功能所决定的街道活力的研究。
2.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研究道路空间形态主要包括道路空间高宽比、街道的轮廓线、道路界面等方面。
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中运用当代一些建筑设计理论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对日本和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的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比较、分析和研究。
从而归纳出东方与西方在空间观念、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书中讨论了空间领域内部与外部的涵义,指出了欧洲与日本,内与外的不同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墙与街道在形式与意义上的不同。
在街道构成方面,芦原义信先生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及形态的视觉法则对意大利、英国和伊斯兰国家的街道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情境特征的宽高之比、广场空间的构成条件、阴角空间和下沉式庭院技法、密接原理和两次轮廓线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强调了街道的美学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
对于道路界面我国学者杜鹏在《街道界面的质感》(2006年)中,任琪在《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2007年)中分别做了深入的研究。
杜鹏以纯粹建筑学的视角,从质感的角度对街道的界面进行了研究;任琪认为道路的视觉景观形象包括道路的建筑界面、道路景观设施界面、道路路面界面等,道路景观的生态环境包括道路的绿化界面、水体界面等。
他强调了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的连续性、层次感和识别性。
3. 从视觉角度研究美国城市规划学者凯文?林奇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中从文化、艺术、人类心理学等方面出发,根据对有关城市景观的分析,探讨“道路意向”这一概念,使人们对于道路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对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及洛杉矶中心地区城市印象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归纳出五个影响城市意象的重要因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其中道路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
提出理想的道路景观应具有的特点:可识别性(道路的特色);景观的连续性;交通线路清晰的方向性;道路应具有一定指向性(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清晰的道路节点;道路空间的序列。
他在书中还提到:“人们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他的环境元素也沿着道路展开布局”。
无独有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也说过类似的观点,她说:“当你想到一个城市时,你脑中出现的是什么?是街道。
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单调乏味,那么这个城市也会非常乏味单调。
”可见,道路意象也就是道路风貌之于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基于城市特色风貌的道路景观研究也是一种从视觉角度的研究方式,其中加入了地域文化的要素。
刘志峰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物质文化研究》(2009年)中讲述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必须从物质文化的功能性、环境生态性、美观性和文化性四个方面考虑,将人、车、路、景高度统一,才能塑造出和谐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
从而表达出城市的特色,达到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李晓佳在《以线性空间理论解读富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2010年)中指出:城市中的道路景观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城市文化职能,完善道路空间的组织结构及功能,而且要起到构造城市景观特性及个性、体现城市文化氛围等作用。
因此创造富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体系是满足现代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英国学者卡伦根据人在城市空间活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实际动态体验,来研究城市街道的环境景观,提出连续视景的分析方法,用动态观点分析城市空间的视觉效果。
4. 从生态角度研究从生态角度研究又分为三个方面:共享街道理念和稳静化交通、绿色交通以及生态街道理念。
20世纪7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街道设计革命是共享街道理念或一体化理念。
荷兰是最早实行共享街道理念的国家。
1976年乌勒夫制定的《最低设计标准和交通规则》通过荷兰政府的法律认可,后来的其他许多国家在实施共享街道时都把这些规则作为指导方针的基础。
截至1990年,荷兰和德国有3500多条共享街道,日本有300多条,以色列有600多条。
德国从1980年开始鼓励“非机动车系统的建立”,大多数城市将居民区的车速限制到30km/h以下,并通过变窄街道、拓宽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等策略来削减交通量,吸引交通分流到步行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上,通过限定速度来确保行人和骑自行车人的安全。
为保证公交系统运营的高效性,德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非机动化交通方式与公共交通的有效衔接,这些措施包括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路、自行车停车场和停车库、交通信号优先权、交叉路口立体换乘车站等。
由设计师凯文?罗伯特?佩里担纲设计的美国波特兰市西南第12大街的改造设计引发了遍及全美的“绿色街道”改造热潮。
此项目展示了城市街道更新过程中将新建元素和原有元素相结合,营造出全新的自然环境。
街道上的某些停车区域改建成种植区,借助栽种多种植物形成一个集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处理系统,营造出自然优美的街道景致。
随后各地纷纷效仿,组织改造建设了一批类似的绿色街道。
5. 从设计手法角度研究专门对设计手法的研究在国外并无特别的理论专著,一般都是夹杂在别的研究角度之中的。
由于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道路景观破碎、缺乏完整性等方面问题突出,因而有不少学者对于系统整合的设计手法做了充分的研究。
其中刘滨谊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2005年)中运用区域时空整体分析方法,从周边用地升值、道路交通、生态绿地建设、历史文化传承、旅游开发、视觉美学等方面,对道路景观进行系统整合与整体评价:在观念意识上转变“就景观论景观”的传统思维,形成景观区域观、时空观;在理论方法上探讨“把个体或整体景观建设与更大范围内的城市综合发展紧密联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在技术手段上提出了一系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规划对策。
周术在《城市道路景观的整合研究》(2005年)中提出“整合”的设计理念,即在理解城市道路景观的整体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艺术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行为心理学家等各领域专家的协调合作,对城市道路中各景观要素进行交叉综合设计,把握城市道路景观中社会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因素的整体平衡,变“无序”为“有序”,从而创造出凝聚着城市人们社交生活的人性化场所。
谭敏在《现代城市街道空间景观系统化研究及整合思路》(2004年)中也对道路景观系统化及整合做了系统的研究。
景观三元论是刘滨谊先生提出的景观设计中三个层面的追求,即景观感受层面、生态环境层面及人的行为活动层面。
张琪在《基于景观三元论的城市道路景观分析》(2006年)中以景观三元论为研究基础,论述了城市道路景观的美学规律以及人的视觉特性,然后分别从功能、环境、美学三方面对城市道路景观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在不断发展,有最基础、最本质的研究,如从空间角度、功能角度、视觉角度的研究,也有比较新的研究视角如生态方面的研究,更有针对新形势下具体问题的一些相关设计手法的研究。
上述研究对于建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体系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指导编制体系更科学,更完善。
6.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在不断发展,有最基础、最本质的研究,如从空间角度、功能角度、视觉角度的研究,也有比较新的研究视角如生态方面的研究,更有针对新形势下具体问题的一些相关设计手法的研究。
对上述研究视角的总结分析对具体的道路景观设计具有强有力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1] 钟虹滨,钱海容.国外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研究述评[j].现代城市研究,2009.9:58-64.[2] 周术.城市道路景观的整合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3] 谭敏.现代城市街道空间景观系统化研究及整合思路[d].重庆:重庆大学,2004.[4] 黄伟军.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5] 刘滨谊,王敏.城市道路交通景观整体设计研究[j] .新建筑,200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