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
山东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略说
山东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略说
李昕
【期刊名称】《世纪之星—交流版》
【年(卷),期】2021()25
【摘要】妈祖文化信仰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信仰,诞生于福建莆田地区。
妈祖本名林默,是著名的海上保护女神,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正式被朝廷赐号册封,成为国家正神。
自此层累加封,从地方信仰逐渐扩大为国家普遍信仰,并逐渐传入山东地区,经过多个朝代的官方扶持和民间力量推动慢慢成为山东沿海地区的重要文化信仰。
妈祖文化在山东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其职能不断扩大,与山东本土的文化呈现出融合趋势,渐具本土化特征。
【总页数】2页(P0129-0130)
【作者】李昕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民间信仰与传说暨妈祖文化研讨会”在山东长岛召开
2.本刊在山东长岛召开“民间信仰与传说暨妈祖文化研讨会”
3.山东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的传播及本土化特征
4.山东庙岛显应宫和台湾北港朝天宫妈祖信仰文化之比较
5.从信仰流动到信仰叠合: 妈祖信仰在辽宁地区的文化传播学阐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什么东南沿海居民要敬奉妈祖
为什么东南沿海居民要敬奉妈祖?
东南沿海居民敬奉妈祖是因为妈祖被视为海上的守护神,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保佑航海安全: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往往与海洋密切相关,许多人从事渔业、航海和海上贸易等活动。
他们相信妈祖是海上的守护神,通过敬奉妈祖可以祈求航海安全,保佑他们在海上的工作和生活平安顺利。
2. 感恩妈祖的恩赐:妈祖被认为是一位仁慈的女神,她据说曾经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女子,因为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被尊为神灵。
东南沿海居民敬奉妈祖是为了感恩她的恩赐,表达对她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3. 传承文化:敬奉妈祖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之一,通过举行妈祖庙会和其他相关活动,可以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让年轻一代了
解和尊重自己的地方文化身份。
4. 社会凝聚力:妈祖信仰在东南沿海地区是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文化纽带,敬奉妈祖的活动可以增进社区的凝聚力和团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助。
总的来说,东南沿海居民敬奉妈祖是为了祈求航海安全、感恩妈祖的恩赐、传承文化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等多种原因,是他们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活动。
盐官海神庙神话故事
盐官海神庙是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的一座古老的海神庙,也被称为烟台海神庙。
关于盐官海神庙的神话故事有很多版本,以下是其中一种常传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烟台地区常年遭受海啸和海盗的困扰,居民们生活在恐惧和困苦之中。
一天,一位名叫李盐官的官员来到烟台,他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他在烟台建造了一座神庙,供奉海神,希望神灵能保佑当地的居民平安。
据说,当李盐官在神庙中燃起香烛祈祷时,突然一阵狂风大作,海浪汹涌,一位身穿白色衣袍的老者出现在他面前。
这位老者自称是海神,他告诉李盐官,只要居民们能够尊敬海洋,保护海洋资源,并且恪守海洋规则,海神就会保佑烟台地区的安宁和繁荣。
李盐官听从了海神的指示,他向居民们传达了海神的教诲,让他们尊重海洋,禁止捕捞禁止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居民们纷纷遵循这些规定,并建立了一支专门负责海洋保护和救助的队伍。
从那时起,烟台的海洋环境开始逐渐好转,海啸和海盗的威胁也减少了。
居民们对海神庙充满了敬畏之心,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感谢海神的庇佑和保护。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盐官海神庙成为了烟台的重要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祈福。
它也象征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的觉醒。
《妈祖》课文五年级学霸笔记怎么写
《妈祖》课文五年级学霸笔记怎么写
摘要:
1.妈祖的简介
2.课文内容概述
3.五年级学霸笔记的写作技巧
4.写作实践与案例分析
正文:
1.妈祖的简介
妈祖,原名林默娘,是我国沿海地区广泛信仰的海神。
她生活在宋朝,一生致力于救助海上遇险的船只和渔民,死后被尊奉为神。
2.妈祖的传奇经历
妈祖在世时,有一次,她的家乡遭遇风暴,许多渔船遇险。
林默娘毅然决定前往救援,最终成功救出了遇险的船只和渔民。
她死后,家乡的人们为她建庙供奉,尊她为海神。
3.妈祖救助遇险船只和渔民的事迹
妈祖成神后,继续救助海上遇险的人们。
有一次,一艘商船在海上遭遇风暴,船员们祈求妈祖的保佑。
妈祖显现在船员们面前,指引他们顺利驶离险境。
4.妈祖信仰的影响
妈祖的信仰在我国沿海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都建有妈祖庙。
每当遇到风暴或船只遇险时,人们都会祈求妈祖的保佑。
妈祖的信仰也促进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
5.个人感悟
通过学习《妈祖》这篇课文,我对妈祖的善良和无私深感敬仰。
她用自己的一生为人们谋福祉,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海神。
大陆文明中的海神文化:沿海的海神妈祖传说是什么
每种文化都传承乐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妈祖文化是独特的海洋文化的代表,而且妈祖文化在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上给我国古代甚至现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海神妈祖及其部下保护着海上渔民的平安。
自古人们都认为妈祖是他们的守护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信仰。
海边的人们信仰妈祖,把她当作不可冒犯的神明。
因此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统治者都会册封妈祖,因此妈祖又被称为天后或者天妃娘娘。
这主要是因为老百姓对妈祖有着绝对的信仰,所以更利于统治者巩固其统治。
相传,施琅收复台湾时遇到干旱,也是得益于妈祖的帮助,妈祖施法使得天降大雨,帮助施琅度过危机,最终成功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
妈祖文化也影响着经济发展。
在以前只有海上交通贸易的时候,安全航行是最重要的。
海上气候变幻莫测,经常会突然遇到暴风骤雨,这就加大了航行难度。
而妈祖保护海上船只安全,间接的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发展繁荣起来,贸易一发展,海边港口城市也发展了,经济自然也就发展起来了。
而且接触了外来的事物,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
妈祖文化中最令人激动的就是祭典活动,祭典流程纷繁复杂,但是已经深入百姓生活中。
人们在妈祖生辰那天禁捕、进香祭拜、游神、表演等等,仪式非常隆重,祈福上香的人非常多,可见妈祖文化的巨大魅力。
妈祖是民间神话人物,历经千年的流传,现在已经是我国沿海一带独特的海洋文化了。
有关于妈祖的故事,也被现代人拍摄成为电视剧或电影,或者编写成小说或制作成动漫,以致于妈祖的故事不仅仅作为沿海地带的特有文化,而且被大众熟知。
关于妈祖的故事也有很多。
妈祖故事其一是妈祖救父寻兄。
妈祖生活在海边,全家靠打渔为生。
一天妈祖的父亲和哥哥出去捕鱼,一开始天气很好,突然海上狂风大作,巨浪骇人,船都被毁坏了。
妈祖在家感受到了海上的突然变化,并且知道哥哥死了,父亲情况十分危险,于是赶紧乘船去往哥哥出事的地方,救回了父亲,找回了哥哥的尸体。
人神之间:胶东渔民祭海仪式的象征意义阐释
人神之间:胶东渔民祭海仪式的象征意义阐释同春芬;闫伟【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3)004【摘要】Sea - god worship is a popular folk belief among the East Shandong fishermen. The ceremony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sea is most symbolic and is a special form of fishing culture. The paper explores four kinds of sea gods the fishermen worshiped and three offering ceremonies. By use of ritual and symbolic theory, taking the offering ceremony to the sea in Tianheng Town for example,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the ceremony and interpreted the symbolic sense of this culture activit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East Shandong culture.%海神崇拜是胶东沿海渔民的民间信仰,祭海仪式在海神信仰中最具象征意义,是渔捕文化的特殊形态。
它探讨了胶东渔民信仰的四类海神及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祭海仪式且运用仪式与象征理论,以田横祭海仪式为例将渔民的祭海仪式的过程性分析置于人神交叉网络中,阐释祭海仪式这一文化行为的象征意义,对了解胶东区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4页(P123-126)【作者】同春芬;闫伟【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2【相关文献】1.胶东祭海仪式变迁——以田横镇黄龙庄祭海节为例 [J], 宋宁而;范晴2.胶东渔民祭海习俗的演变与旅游开发 [J], 徐彬;曹艳英;李振兴;李卫魏3.祭礼、空间与象征——贵州土家族傩祭仪式的意义阐释 [J], 陈玉平4.胶东祭海仪式变迁研究--基于荣成院夼村谷雨祭海节的调查 [J], 宋宁而;左凤云5.葵园农庄祭海仪式《祭海词》 [J], 丁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胶东渔民“讲究”多
烟台记忆MEMORIES IN YANTAIMEMORIES IN YANTAI烟台记忆在身后,因“背”与“顺”相悖;船出现漏水要说“开口子了”,不能说“漏了”;出现翻、倒、沉等事故时忌直言,只能说“出事了”;若有人在海上死亡,要说“漂了”。
海里有一种翻车鱼,常常翻躺在水面上晒太阳。
渔民认为捕捞到这种鱼不吉利,一旦捕到,会立马将其放生,以求平安。
为避灾求吉,过年时,渔民有“二十九,贴到有”的习俗,即在船上贴吉祥语。
船头贴“船头压浪”“龙头生金角、虎口喷银牙”等;桅杆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将军开路先锋,三将军威震四海,四将军立地英雄”;船尾舵前贴“顺风相送”、舵后贴“舵稳船安”。
最后说说渔民的规矩。
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行规,渔民也代代沿袭和坚守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父子不同船。
旧时各行业大都是世袭的,父亲是渔民,儿子一般也打鱼。
父子决不可同船出海,因在海上若遭遇海难,一家男丁都不幸身亡,对家庭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这条看似严苛的行规,实则颇近人情。
出海不喝酒。
渔民的酒量通常都不错,但只要登船出海,绝对不准喝酒,也禁止任何人将酒带到船上。
常说喝酒能御寒,渔民在海上全靠高热量的食物御寒。
救人危难。
渔民常说:“出海前互不相识,但到海上都是一家人。
”海上作业随时都可能遇到危险。
海上遇险时,脱下衣服高举在空中不停地摆动,就是求救的信号,只要经过的渔船看见,必须赶过去全力相救。
如果有的渔船见死不救,会被同行鄙视,遭到谴责。
绝对服从。
出海捕鱼,大家同在一条船上,平时船老大与船工都是平等的。
而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所有人必须绝对服从船老大的指挥。
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步调一致地应对危机。
如果有的船员有不听从指挥的“案底”,就很难在同行中立足。
禁海留苗。
自古渔民就懂得保护海洋资源,向来有不捕鱼虾苗的规矩,即使无意捕捞到也要立即放生,并说这是“为子孙后代留的活路”。
渔民有谚语:“春捞秋捕,夏养冬斗。
”意思是一年四季,春秋两季渔汛期,是捕鱼的良机;夏季是鱼虾苗成长时节,渔民歇伏不能出海,为休渔期;冬季鱼虾迁徙到大洋深水区越冬,近海只出产毛白虾、面条鱼等,捕捞它们需跟风浪和严寒斗。
青岛天后宫
青岛天后宫青岛天后宫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的一座古老而庄严的著名道教庙宇。
它位于大尧二路德阳路的交汇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供奉妈祖的重要道教寺庙之一,也是青岛市的文化遗产。
青岛天后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山东渔民发现了一尊浮木,上面刻有“妈祖”二字,他们将这尊神像敬奉起来。
后来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妈祖岛”,妈祖也被尊奉为海神。
在明朝万历年间,皇帝派遣使臣到山东巡视时,听说了这个地方,便将妈祖封为“海神王妈祖”。
之后,这里的妈祖庙逐渐发展起来,成为青岛最重要的道教庙宇之一。
青岛天后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建筑特色。
整个寺庙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千平方米。
庙宇主要由正殿、东西配殿、后殿等组成,其中正殿为青岛海上妈祖的主祀殿。
寺庙内供奉了妈祖、观音和关公等神明。
在庙宇的正殿内,供奉着海上女神妈祖的金身。
这尊金身高约2.5米,金碧辉煌,十分庄严。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也就是妈祖诞辰日,天后宫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大祭典,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膜拜。
除了正殿,天后宫内的东西配殿与后殿也各具特色。
东配殿供奉着观音菩萨,观音是佛教中的慈悲之神,信徒们常常在这里祈求庇佑。
而后殿供奉着关公,关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被尊奉为义薄云天的楷模。
青岛天后宫虽然是一座道教庙宇,但在这里信众们来自各个宗教,包括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等。
天后宫成为了青岛市民信仰、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象征。
除了作为宗教场所,青岛天后宫还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它是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领略到东方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青岛天后宫是一座庄严而古老的道教庙宇,它不仅是青岛市重要的文化遗产,还是每年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膜拜的圣地。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青岛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祭祀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它是当地居民对海神的信仰和敬仰的体现,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也是人们对海洋资源的感恩和尊重。
这种海神祭祀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也就是农历的中元节。
据传说,在这一天,海神一般会从海洋中归来,接受人们的祭祀。
人们会提前准备各种仪式用品,如供奉海神的神龛、祭拜的祭台等。
还会准备各种饮食,如饭、酒、鱼、蛋糕等,以供奉海神。
在祭祀活动开始前,人们会先摆放好祭拜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烧香,焚烧纸钱等,以示对海神的尊敬。
接下来,大家会合唱祭祀歌,然后以舞龙舞狮等形式展开表演。
有时候,还会进行划龙船、放爆竹等热闹的场面。
在祭拜结束后,人们会将供奉的食物分发给在场的居民,以示祥瑞。
大家还会游玩,观赏各种民俗表演和游乐设施。
在这一天,整个沿海地区都会沐浴在热闹的氛围中,人们纷纷争相参与共同庆祝海神归来。
海神祭祀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
这种活动不仅展示了当地居民对海神的崇敬之情,也是他们对海洋资源的感恩之心的体现。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在祭祀过程中向海神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难,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海神祭祀还成为当地人民团结一心的象征,正是因为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使得他们能够共同生活和共同奋斗。
海神祭祀对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沿海地区都会迎来大量的游客,他们来参与祭祀活动,感受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对于各地政府来说,更应加强对海神祭祀的宣传和推广,将其打造成区域特色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妈祖在山东沿海的本土化演变
关 键 词 : 祖 信 仰 ; 东沿 海 ; 土 化 演 变 妈 山 本
会 。当地传说 , 这一天是娘娘 的生 日。此外 , 每年农 历 四月 ’八 一
日、 月 初 一 至 初 七 也 要 举行 庙会 。 而 长 岛县 庙 岛与 蓬 莱 仅 一 衣 七
中图 分 类 号 :9 5 B 2
成为了胶东半岛渔 民中共 同的信仰对象 , 并且妈祖凭借其 自身 的
优越性 , 大有超过并取代龙王信仰 之势 。 在山东不同 的地方 , 妈祖信仰 的 内涵也有着不 同的演变 : 比 如, 南方妈祖传到胶东半岛摇 身一变成为 “ 神娘娘 ” 而 东部部 海 , 分渔民因为把 当地归航称为“ 归山” 所 以就把妈 祖称为 “ 山娘 , 归 娘” 很 多地方 , 祖是保 护河运 、 , 妈 庇佑河 水不 泛滥 的河 神娘 娘 , 从而本 土韵 味更浓 。显然 , 神灵信仰作为一种文化 当它在传播 出 去后必然要发生变异 , 将她 与 当地信 仰文化相 结合 , 形成一 种 当 地人可以认 同的文化 , 这样 的神 明对 当地 民众才具有强烈 的亲和
国古代 的海神娘娘 , 自宋 朝以来 , 妈祖 的影响遍及我 国沿 江沿海
及东南 亚各 国, 成为世界 上独树一 帜的妈祖文化 。而 山东省作为 中国海岸线 最长 的省份 , 在沿海重要 的港 口和商业发达 的地 区历 史上都建有妈祖庙或供奉妈祖 天后 , 渔船或航 运 出海前 , 有着 也 要先拜 天后娘娘 , 祈求平 安然后 出海 的习俗 。根据查阅的资料显 示, 学界对于单独的山东 沿海地 区的妈 祖文化 的不多 、 尤其是 本 土化演变涉及甚少 , 研究 程度上也 远不如 南方 。针对这 一现象 , 本文着重对妈祖信仰在山东沿海 的发展过程 中本土 化变化进 行 研究, 借此引起人们对北方妈祖信仰研究的重视 。
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
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摘要: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海洋崇拜的习俗,随之而产生的海神祭祀同样历史长久。
沿海人民依海而生,崇拜海洋,敬畏海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关键词:山东沿海;海神信仰;海神祭祀作为民俗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神信仰最早源于涉海人群缺乏认识海洋和征服海洋的能力,进而对海洋产生了一种敬畏、崇拜的心里。
这种崇拜的感情又物化为涉海人群虚构出海神和自发的组织活动来表达对神秘的海洋的崇敬之情,即发展为海神祭祀。
山东地区的海神主要有龙王、天后、民间仙人、以及海生动物鲸鱼、海鳖等。
一、海神信仰的概念在中国的海神信仰体系中,对“海神”一词,学者们的理解大致相似,但也存在差别。
张政利、吴高军在《荣成渔民的谷雨节仪式及其演变》一文中提出,“所谓海神,是先民在对海洋的接触认识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然力的崇拜。
”王荣国先生认为:“所谓海神,是指人类在向海洋发展与开拓、利用的过程中对异己力量的崇拜,也就是对超自然与超社会力量的崇拜。
”曲金良先生则认为:“海神是涉海的民众想象出来掌管海事的神灵”。
二、山东沿海地区海神信仰的内容(一)龙王龙王是中国北方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是中国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结合佛经中的龙王的产物,其具有行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之职。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
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而在山东沿海一带,在唐代就建有龙王庙,蓬莱市北丹崖山上的一处龙王庙始建于唐朝初期,最初建于山顶,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 年),登州郡守朱处约,为了修建蓬莱阁,将龙王庙西移。
林默娘的民间故事
林默娘的民间故事
林默娘,又称妈祖,是我国沿海地区广泛流传的一位民间女神。
她的生平事迹和慈悲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众多信仰对象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林默娘出生于宋朝的一个渔村,家庭背景深厚,从小就展现出慈悲心和聪明才智。
她的童年和成长经历,充满了善举和助人故事。
相传,默娘自幼便跟随父母行善积德,关心邻里,救济贫困。
她特别关心渔民和船员的生活,常常冒着风雨出海救援遇难的船只。
因为默娘的善举和无私奉献,她逐渐被人们尊奉为海神娘娘。
在她离世后,沿海地区的渔民和船员纷纷立庙祭祀,祈求默娘保佑航行平安。
如今,她已成为渔民和船员的保护神,慈悲的形象深入人心。
林默娘的地位不仅在宗教信仰中崇高,她还具有救苦救难的慈悲形象。
她的传说故事,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德楷模的敬仰。
在她的庇佑下,无数婚姻和家庭幸福美满,人们的生活充满希望。
林默娘文化的传承,既有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口耳相传,也有庙宇和祭祀活动的举办。
各地纷纷建立妈祖庙,每年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缅怀默娘的恩德。
此外,文学作品和艺术表现也将默娘的形象传承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位伟大的民间女神。
在当代社会,林默娘依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她的精神内涵,成为人们追求和谐社会、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资源。
许多地方都以林默娘为主题,举办各种纪念活动,让这位慈悲的海神娘娘继续照亮人们的生活。
总之,林默娘的民间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道德观念。
她的
形象和事迹,已成为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2014年02月08日16:57 来源:《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作者:叶涛字号山东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来有“齐鲁之邦,礼仪之乡”的美誉。
境内既有绵延起伏的群山丘陵,又有坦荡辽阔的平原大川,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从山东入海,五岳之首的泰山雄踞鲁中南,西南部大运河沿湖区穿过山东,东部还有三千里的海岸线。
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山东民俗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特点。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居全国沿海各省的第三位。
山东省自北向南依次濒临渤海和黄海,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有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又称长山群岛)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万余平方公里。
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山东在海上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都大有可为,也使山东具有了十分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资源。
山东省的渔业生产具有悠久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尚(姜太公)在立国之初就把发展渔类生产当作基本国策,后来的齐相管仲也在其治国方略中强调“鱼盐之利”的重要性,渔业生产成为齐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到战国时期,齐国能够称霸诸侯也与渔业生产密不可分。
此后,山东半岛的渔业和航海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之后,尤其是50年代以来,山东的渔类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渔业经济在山东省的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篇:海神与海神信仰山东沿海渔民所信仰的神灵系统比较芜杂,像内陆农民所信奉的土地、灶王、财神(关公、赵公明、比干)、天地、火神、山神、狐仙(胡三太爷)等在渔民中也受到普遍崇信。
在渔民的神灵信仰中,作为海神信奉的主要有龙王、天后(海神娘娘)、民间仙姑、以及海生动物鲸鱼、海鳖等。
1、龙王龙王是中国北方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山东沿海地区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海神祭祀活动是该地区最为重要的民俗文化传统之一。
海神祭祀活动不仅具有丰富的宗教信仰内涵,还承载着人们对于海洋资源的珍视和对海洋安全的祈福。
海神祭祀活动在山东沿海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代。
据史书记载,汉代时期山东沿海地区的居民就已经开始祭祀海神,并建立起了相应的宗教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海神祭祀活动以庙会为主要形式,民众会将沿海地区的海神庙作为聚集的地点,集结成千上万的人数参与进来。
庙会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开幕仪式,首先由祭祀海神的主祭来到庙会现场,随后鸣放礼炮,人们高举祭品扛着龙灯,欢呼雀跃地进入庙会,整个过程声势浩大。
还有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和表演,如舞龙、舞狮、杂耍、戏曲等,使整个庙会更加热闹和丰富多彩。
在海神庙内,人们会点燃香烛和纸钱,以示对海神的尊敬和祈祷。
人们会向海神祭祀神像摆放各种海产品和祭品,如鱼、虾、贝类、螺蛳、海藻等,以求来年渔获丰收、海上风平浪静。
人们还会祈求海神保佑航海人员平安归来,保障航行安全。
整个庙会活动在欢笑声和祈愿声中进行,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欢乐。
海神祭祀活动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其举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祈祷丰收和安全,更是对海洋的一种感恩之情和敬畏之心的表达。
海神庙作为聚集地,不仅仅是人们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各种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参与庙会的民众可以亲身感受到沿海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地方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活动是该地区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其举行不仅富有宗教意义,更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传承了历史文化。
通过庙会活动的举行,人们对于海洋资源的重视和尊重得以体现,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不断弘扬和传承海神祭祀活动,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爱护海洋,保护海洋资源,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神之间:胶东渔民祭海仪式的象征意义阐释
一
龟 丞相 和巡 海夜叉 。2 此外在 渔 岛 和渔 村 内 , [ " 】 龙
王庙更是 当地渔民不可缺少的信仰场所。 2 天后 ( . 海神 娘 娘 ) 。天 后 即南 方 沿 海 所 指 称 的“ 妈祖 ”胶 东渔 民普 遍称 其为 “ , 海神 娘 娘 ” 或者 称
祭 海仪 式为例 将渔 民 的祭海 仪 式的过 程 性分析 置 于人 神 交叉 网络 中 , 阐释 祭 海仪 式这 一文 化行 为 的象 征意
义 , 了解胶 东 区域 文 化具 有重要 的作 用 。 对
关键 词 : 式与象 征 ; 神信 仰 ; 海仪 式; 仪 海 祭 象征 意 义 中 图分类 号 : 9 K82 文献标 识码 : A
各 地渔 民会 举行 盛大 的祭 海仪 式 。
、
胶 东沿海 渔 民海神 信仰 与祭 海仪 式
张 景 芬认 为 , 东 人 民较 为 古 老 和原 始 的生 活 胶 方 式 和生 产 方 式 尚 未 被 现 代 化 大 规 模 地 “ 坏 ” 破 ,
3 仙姑 。胶 东沿 海 的渔 民中流传 着一 些与 海洋 .
素 和条 件 没 有 发 生 变化 。在 胶 东 渔 民 的 生 活 世 界
生产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的仙姑传说。当地渔民把这 些仙姑当作海神来信奉 , 有的渔村还建立庙宇定期 举行祭祀活动。这些 仙姑 , 在渔 民的精神世界 中的 作用和海龙王、 海神娘娘一样 , 就是救助危难 、 保佑 渔 民平 安 。如在 威海 望 岛村西 面 的有 名 为仙姑 顶 的
行 庆典 和祭 神仪式 , 正殿 中间有龙 王塑 像 , 左右 站列
收 稿 日期 :0 1— 6— 0 2 1 0 2
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研究
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研究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普遍尊崇的一位神话人物,被视为海上保护神和航海者的守护者。
山东,作为中国的一个沿海大省,其民众对妈祖的信仰也十分深厚。
本文旨在探讨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一、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的起源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后逐渐传播到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
据史书记载,妈祖信仰于北宋时期开始在山东地区传播,其时民众多以出海捕鱼为生,而妈祖被视为能保佑航海者平安的神祇,因此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崇。
到了明清时期,妈祖信仰在山东已经相当普及,几乎每个沿海城市都有妈祖庙。
二、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的发展尽管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但在山东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
在建筑风格上,山东的妈祖庙普遍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屋顶脊兽、斗拱等建筑细节富有山东特色。
在信仰习俗上,山东的妈祖信仰也借鉴了当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如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辰庆祝活动,就与鲁西南地区的庙会文化有相似之处。
三、妈祖信仰的社会文化影响妈祖信仰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妈祖信仰是山东地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山东人民对海洋的尊重和敬畏。
妈祖被视为航海者的守护者,是民众在海上遇到危险时的精神支柱,这种信仰强化了山东民众对海洋的敬畏和尊重。
其次,妈祖信仰在山东地区的传播,也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福建的妈祖信仰随着山东的海洋贸易向山东传播,也带来了福建地区的文化元素。
与此同时,妈祖信仰在山东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这种交流和融合丰富了妈祖信仰的文化内涵。
再者,妈祖信仰也促进了社区的团结和凝聚。
妈祖诞辰等节日活动,不仅是祭祀神祇的仪式,也是社区间的交流和联结。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活动,共享这一神圣的时刻,这无疑加强了社区间的和团结。
四、结论山东地区的妈祖信仰是该地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都深深地受到了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妈祖,烟台人的“海神娘娘”
076走向世界 仙境烟台 STORY OF YANTAI 老烟台妈祖,烟台人的“海神娘娘”文/王瑶池 图/申吉忠Mazu, the Sea Goddess of the Yantai People“海神娘娘”是热播剧《大秧歌》中的“主角”之一,全剧一开场便是虎头湾热火朝天地筹备祭拜“海神娘娘”,并要在“海神娘娘”面前“斗秧歌”,以争抢全年的出海权。
而在中国传统民俗中,在烟台所处的北方沿海地区,人们祈求海波平静的对象一直都是龙王,为何“海神娘娘”会成为烟台人的海洋守护者?其实,“海神娘娘”即是南方文化中的妈祖。
当年,妈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名叫林默的美丽女子。
林默的故乡在福建莆田忠门乡港里村,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庚辰三月二十三日,逝于雍熙四年(987年)丁亥九月初九日,享年27岁,未婚。
其父林惟悫,是一位负责沿海治安巡逻的小官。
传说虽颇多神奇,但林默的确是一位在历史上有过贡献的女子,具有心地善良、勤劳勇敢、智慧超群、好行善事、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史料记载,在一个天昏地暗的黑夜,她站在崖边听到海上传来遭遇风暴渔船的呼救声,便毅然点燃了自家草房,用冲天的火光把在汹涌波涛中迷失方向的渔船引回岸边,死里逃生的渔民对她无不感激涕零。
在抢救海难中,她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0772016.01奋不顾身,英勇顽强。
她的去世就是在一次狂风恶浪中救人遇难,溺海而逝,由于人们对她的崇拜,希望这样的济世英雄永远不死,永保海上平安,为民造福,便把她的去世演化成升天成“神”。
因此,在她去世后的当年,故乡人民便为她立庙祀奉,还选择了一个最亲切的称呼——妈祖,北方人则称为“海神娘娘”。
妈祖虽是一个普通女子,但她鼓舞着郑和船队的官兵,实现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庇护着中国海员和华侨远渡重洋,走遍五洲四海;激励着满怀爱国主义热情的郑成功将士,渡海登岸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里收复了台湾。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山东省三面环海,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总线的六分之一,且沿海地区的鱼虾类资源非常丰富,有“百鱼之乡”的美称,因此很早便出现了发达的渔业文化,并伴随了山东沿海渔民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
换句话说,海神对山东沿海的居民来说有着历史性的“牵挂”,“海神信仰”也深深扎根于百姓的心中,进而形成了固定的海神祭祀仪式。
一、海神祭祀的滥觞在中国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四海和海神的说法,如《山海经》中记叙到“中国居于大地中央,四面有海环绕”,这里出现的四海之神成为了海神的泛称。
汉代以后,随着民间对海神信仰的逐渐人神化趋向,四海之神有了人性化的名字,其中影响较大的东南西北四海海神分别是祝融、勾芒、玄冥、蓐。
与此同时,海神祭祀也被列入了国家祭典。
古人认为海为百川之谷水所归注,故而祭祀活动要尤为隆重。
汉宣帝主动把民间海神祭祀形式纳入到国家政治与文化活动之中,并用这种祭祀活动来祈求海疆平安,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到了唐朝,朝廷开始定期派出官员前往海神所在的祭地主持祭祀仪式,唐人韩愈曾在《南海神庙碑》一文中清楚地记述过这种祭祀大典。
早期在山东沿海生活的居民,对海洋的认识缺乏并且无力与海洋“抗争”,他们只能抱着一种敬畏的心理来看待海洋,久而久之便产生出了海神崇拜,开始祭祀海神。
莱州曾是山东祭海的中心地点,这里建有一座古老的海神庙,并且常年都举行海神祭祀活动,这一传统习俗维持了很长一段时期。
雍正《山东通志》卷载有明朝人任万里的《海庙祀典考》一文,这里面便记载了这座海神庙的祭典史时并考察了历代海神祭祀的传承关系。
可以说在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海神崇拜的习俗,人们通过这种崇拜意识来表达自己对海洋的认识与敬畏,山东先民们虚构出了海神形象,同时还经常举办祭祀海神的活动,用以祈求海事平安。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一风俗习惯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祭祀文化。
二、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对于海神的信仰与崇拜,贯穿于山东沿海渔民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他们十分重视有关海神的祭祀活动,并且随着时间的积淀,形成了固定的祭祀仪式。
海洋神明108兄弟公的核心价值观
海洋神明108兄弟公的核心价值观
摘要:
1.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背景和起源
2.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核心价值观
3.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影响
正文:
【1.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背景和起源】
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源于我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主要指的是以妈祖为首的108 位海洋神祇。
他们分别代表着海洋的不同面向,如航海、渔业、潮汐等,被沿海地区的居民虔诚供奉,以保佑他们平安顺利。
【2.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核心价值观】
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自然: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尊重海洋、敬畏自然,倡导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爱国爱民: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信仰传统中,强调爱国情怀,希望通过祭祀神祇,祈求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3)团结互助: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代表着不同的海洋神祇,但他们在信仰中却形成了一个整体。
这体现了团结互助的价值观,强调人们要团结一心,共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4)勇敢坚韧: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故事中,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坚韧不拔,为民众谋福祉。
这种勇敢坚韧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在生活中不畏艰
难,勇往直前。
【3.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影响】
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核心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传统。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遵循尊重自然的原则,倡导环保理念;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以爱国爱民、团结互助、勇敢坚韧的精神为指导,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
妈祖的来历和传说 妈祖为什么只活了28岁
妈祖的来历和传说妈祖为什么只活了28岁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历、现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妈祖在宋雍熙四年(987年)年以后,当地渔民立一座香火小祠,称之为“通灵神女”。
此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朝尊号的出现。
民间的称呼有两个原因:1、“妈祖”是林姓家族人对其的尊称。
“妈祖”的“妈”,不是妈妈之意,而是奶奶之意。
而“妈”与“祖”连在一起称呼,就是对族内年高德勋的女人的尊称。
因此妈祖是林姓族人对妈祖的昵称。
莆田林姓族人还昵称为“姑妈”,更下辈的也有称“祖妈”的,台湾林姓人也有称为“祖佛”的,后来逐渐顺口称为“妈祖”,以此来称呼自己的先辈,就显得更加亲切了。
2、“妈祖”是民间神祗。
随着妈祖信仰的推广,妈祖信仰不仅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推崇,也成了所有人共同信仰的民间神女,于是世人就跟随林姓族人尊称她为“妈祖”。
这样“妈祖”这个名称,就传遍世界,代代相传至今。
扩展资料:历史功绩1.经济部门协助了这场战争。
助师助战,表现了统治者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的愿望,因此感受到了妈祖的神奇力量。
2.帮助镇压海盗。
海盗猖獗,沿海渔民很难有安宁的生活。
因此,清廷非常重视消灭海盗,安抚渔民。
3、协助漕运、海运,祛除水患。
妈祖生前以护航导流而受人景仰,其显圣助漕运、海运、祛除水患的记载相当多,同样体现了统治者对海上和平的期盼。
4、册封琉球。
对琉球的册封表现了清王朝对琉球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当时两国的一段和平共处的历史,而这些都与妈祖的神功庇佑有关联。
当代功绩妈祖信俗对当代两岸信众关系的和解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岸宗教直航的实现即为一例。
从1895年至1987年近百年间,海峡两岸的妈祖信众几乎没有以“妈祖”为名义的交流。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开始首倡实现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1982年,台湾省北港朝天宫主任蔡福雄来到湄洲岛,了解湄洲妈祖庙重建情况,台湾省妈祖信众与湄洲妈祖庙首次正式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
发表时间:2018-07-16T17:07:57.8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作者:周敏[导读] 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海洋崇拜的习俗,随之而产生的海神祭祀同样历史长久。
沿海人民依海而生,崇拜海洋,敬畏海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
摘要: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海洋崇拜的习俗,随之而产生的海神祭祀同样历史长久。
沿海人民依海而生,崇拜海洋,敬畏海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关键词:山东沿海;海神信仰;海神祭祀作为民俗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神信仰最早源于涉海人群缺乏认识海洋和征服海洋的能力,进而对海洋产生了一种敬畏、崇拜的心里。
这种崇拜的感情又物化为涉海人群虚构出海神和自发的组织活动来表达对神秘的海洋的崇敬之情,即发展为海神祭祀。
山东地区的海神主要有龙王、天后、民间仙人、以及海生动物鲸鱼、海鳖等。
一、海神信仰的概念在中国的海神信仰体系中,对“海神”一词,学者们的理解大致相似,但也存在差别。
张政利、吴高军在《荣成渔民的谷雨节仪式及其演变》一文中提出,“所谓海神,是先民在对海洋的接触认识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然力的崇拜。
”王荣国先生认为:“所谓海神,是指人类在向海洋发展与开拓、利用的过程中对异己力量的崇拜,也就是对超自然与超社会力量的崇拜。
”曲金良先生则认为:“海神是涉海的民众想象出来掌管海事的神灵”。
二、山东沿海地区海神信仰的内容(一)龙王龙王是中国北方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是中国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结合佛经中的龙王的产物,其具有行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之职。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
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而在山东沿海一带,在唐代就建有龙王庙,蓬莱市北丹崖山上的一处龙王庙始建于唐朝初期,最初建于山顶,北宋嘉祐六年(公元 1061 年),登州郡守朱处约,为了修建蓬莱阁,将龙王庙西移。
庙中所祭祀的海神广德王,就是民间的“龙王”。
威海刘公岛上有建于明代末年的龙王庙,庙内有前后殿和东西厢房,庙前有戏楼,用来举行庆典和祭祀仪;正殿有龙王像,左右站列龟丞相和巡海夜叉。
(二)天后娘娘天后娘娘,山东沿海居民普遍称其为“海神娘娘”或“娘娘”。
目前海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
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
渔民因海难生者不可计数,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安全。
她的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
山东最东段的荣成渔民把渔船归航称为“归山”,因此也把天后娘娘称为“归山娘娘”。
山东沿海凡主要码头、重要渔港,甚至较大渔村都建有天后宫,也称“海神娘娘庙”。
烟台长岛县庙岛上有天后宫,供奉海神娘娘,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 年)。
山东沿海渔民对天后的信仰十分虔诚,在渔民中,流传着许多有关天后显灵救渔民于危难之中的传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娘娘送灯,传达出渔民们对天后娘娘神异能力的一种崇信心理。
(三)民间仙人地域特色是山东沿海海神信仰的一大特征,所以除了带有普遍性的海神以外,一些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仙人、仙姑等也成为海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山东沿海的居民中,就流传着许多与远洋航行、渔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民间仙姑传说,由于被赋予了神化的色彩,因此也被作为海神加以崇拜,甚至有的地方还建起了专门的祠庙,定期举行祭祀活动。
山东沿海传说中的民间仙姑主要有郭仙姑、刘仙姑和刘公、刘母、滕将军等,虽然是传说人物,即使有的以真人作为依据,但也附会了神话和传奇色彩。
这些地域性的“海神”,在渔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和龙王、天后等一样的,即扶贫救危,保佑平安,反映了人们祈求出海平安的美好愿望。
(四)鲸鱼、海鳖山东沿海渔民还有把鲸鱼和海鳖等特殊海生动物奉为海神祭祀的传统。
沿海渔民将鲸鱼形象地称为“赶鱼郎”,因为鲸鱼在海中赶食鱼群,渔民随其后下网,肯定会满载而归;有的地方则称其为“老赵”、“老人家”,“老赵”之说据考证源于民间财神赵公明,因为鲸鱼能给渔民带来收获,就等于是遇到了财神。
长岛渔民中至今还流行着这样的歌谣:“赶鱼郎,黑又光,帮助我们找渔场。
”“赶鱼郎,四面窜,当央撒网鱼满船。
”海阳沿海渔民则最崇拜海龟,把它看作寿命的象征,称其为“老爷子”、“老帅”,因其富有灵性而引发了对它的信仰,当地渔民认为海龟都有万年之寿,如果捕杀则会遭其“怪罪”报应,所以一旦误捕到海龟,一定要立即虔诚地放回大海,并说吉利话,请求饶恕,以解除报应。
三、山东沿海地区海神信仰的发展中国沿海地区对海神的信仰极为丰富。
既有从本土孕育而生郭仙姑、刘仙姑和刘公、刘母、滕将军等,也有从东南沿海地区传来的“天后娘娘”。
山东沿海地区人民信奉的“海神娘娘”、“天后娘娘”,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最初只是当地的地方性信仰。
宋、元、明、清的南北方海上贸易、漕粮海运、与海外属国之间的封贡往来、海外贸易,尤其是历代朝廷对妈祖的封褒,都为妈祖信仰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的沿海地区海上贸易发达,妈祖的传说就伴随着海上贸易由东南沿海地区传播到了山东沿海地区。
四、海神信仰的作用在胶东,海神庙所供奉的最主要是龙王和海神娘娘。
龙王是统管雨涝干旱和海产丰歉的保护神,海神娘娘则是主管航海安全的守护神。
海神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人们对海神的祈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避难
海上生活艰难,沿海地区商人经常来往于海上贩运货物,而当时的船只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遭遇恶劣天气时极易造成财产损失,死亡更是海上渔民常见的问题。
因此,避难愿望强烈地体现在海神信仰的各个方面。
(二)求渔
渔民出海,最直接的愿望就是渔业丰收。
因此,求渔是是沿海渔民的另一重要海神信仰。
山东沿海居民把鲸鱼、海鳖当做海神供奉,就是希望它们能够保佑自己获得渔业丰收。
(三)其他
除躲避海难、求渔之外,人们向海神祈求的还有求子、灭灾等方面。
虽然海神信仰作为一种对海洋神秘力量的崇拜一般不应将求子、灭灾等方面作为海神信仰的功能性特征,但是,中国人的信仰特征之一就是信仰的模糊性,许多人信仰神灵,但不太深,不太笃,往往是临时抱佛脚,认为能救人一切灾难,为人谋一切福利,因此在心目中并无区别,这很易混淆其职能”。
这个特征使海神崇拜具有多功能性,除了求子、灭灾之外,祈雨、引航、助战、护漕等都是海神的功能。
五、结语
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独具地域特色,不论是龙王、海神娘娘,还是流传地仅限于山东沿海的民间仙人,亦或是鲸鱼、海鳖,都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人们期冀平安、丰收的载体。
借助于对海神的信仰,山东沿海居民表达了对平安、丰收、避难等的美好愿望;同时对海神的祭祀活动也使海神参与了人们的社会行动。
参考文献
[1]叶涛.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J].民俗研究,2002,(3).
[2]朱建军.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J].齐鲁学刊,2007,(3).
[3]张政利,吴高军.荣成渔民的谷雨节仪式及其演变[A].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一卷).
[4]王荣国.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5]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6]马咏梅.山东沿海的海神崇拜[J].民俗研究.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