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海神信仰及其习俗
浅谈宁波海神信仰
浅谈宁波海神信仰王进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助理馆员徐建成宁波市文广局文博处副处长内容提要:本文以粗浅的资料考证,自唐代三江口建城和对外开放港口以来,宁波(古称明州)民间的海神信仰主要人物有鲍盖、黄晟、罗清宗、观音、妈祖、姜毛二神、如意娘娘等,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才达到了崇拜妈祖的信念共识;并且从唐宋时期来往于中日韩的“明州商团”、福建商帮对于明州港发展的重要影响、“甬东天后宫”庆安会馆的建设对于宁波帮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妈祖信仰对于宁波港历史地位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宁波信奉海神的主要情结和历史文脉,提出新的认知观点。
关键词:宁波海神信仰主要情结历史文脉重新认知自古以来,宁波老百姓既亲近大海又惧怕大海。
之所以亲近大海,是因为大海有盐、有渔、有贸易往来。
之所以惧怕大海,是因为大海中有不可预测的风暴海浪,甚至有追到城里岸上来的台风和海侵。
宁波人既通过提高造船术来勇敢迈向大海,又通过海神信仰来获取征服大海、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不过,自唐代三江口建城和对外开放港口以来,宁波(古称明州)民间的海神信仰不止妈祖一个,只是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才达到了崇拜妈祖的信念共识。
个中原因,值得研究。
本文以粗浅的资料考证,提出一些观点,抛砖引玉,以求学者专家指正。
一、宁波民间信仰的主要海神人物(一)鲍盖。
古代,宁波城内15座庙宇中供奉的神是鲍盖菩萨,如灵应庙、显济庙、灵威庙、祥应庙、灵显庙等。
鄞县邱隘、五乡、宝幢、东钱湖、下应以及大嵩、云龙一带50座庙宇中供奉的神也是鲍盖菩萨;鲍盖为什么被受宁波百姓如此敬重?他是何许人也?鲍盖(267-316),后汉鄮邑人,永兴三年(306),任鄮县县吏,居高钱青山村(今鄞州东钱湖镇梅湖村)。
鲍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除暴安良,保境安宁,深受老百姓爱戴。
建兴四年(316),天闹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食树皮度日。
正当危难之时,适逢鲍盖押粮船队在海上遇风浪,驶入鹿江暂避(今高钱),见途饿殍遍野,群众跪地求救。
为什么东南沿海居民要敬奉妈祖
为什么东南沿海居民要敬奉妈祖?
东南沿海居民敬奉妈祖是因为妈祖被视为海上的守护神,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保佑航海安全: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往往与海洋密切相关,许多人从事渔业、航海和海上贸易等活动。
他们相信妈祖是海上的守护神,通过敬奉妈祖可以祈求航海安全,保佑他们在海上的工作和生活平安顺利。
2. 感恩妈祖的恩赐:妈祖被认为是一位仁慈的女神,她据说曾经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女子,因为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被尊为神灵。
东南沿海居民敬奉妈祖是为了感恩她的恩赐,表达对她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3. 传承文化:敬奉妈祖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之一,通过举行妈祖庙会和其他相关活动,可以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让年轻一代了
解和尊重自己的地方文化身份。
4. 社会凝聚力:妈祖信仰在东南沿海地区是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文化纽带,敬奉妈祖的活动可以增进社区的凝聚力和团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助。
总的来说,东南沿海居民敬奉妈祖是为了祈求航海安全、感恩妈祖的恩赐、传承文化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等多种原因,是他们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活动。
海洋民间信仰研究报告总结
海洋民间信仰研究报告总结海洋民间信仰研究报告总结引言:海洋民间信仰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进步,海洋民间信仰逐渐被现代科学所替代,然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一些沿海地区依然保持着深厚的传统。
一、海洋民间信仰的起源与背景1.1 渔民文化与信仰的渊源海洋民间信仰是中国渔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渔民长年在海上生活,对海洋有着特殊的依赖和感悟。
渔民相信海中有众多神灵,他们掌管着海洋世界的安宁与井然,而且也能给予渔民丰收和良好的渔业环境。
渔民通过祭祀与祈祷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保护,以求获得平安与顺利。
1.2 海洋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海洋民间信仰不仅与渔民的经济利益相关,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表达和信仰价值。
在这一信仰体系中,海洋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人与海洋相互依存。
信仰中的诸多仪式和活动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
通过各种信仰仪式和活动,渔民和当地居民试图与神灵建立起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从而获得海洋的庇佑。
二、海洋民间信仰的具体内容与展现形式2.1 海洋神灵的体系海洋民间信仰中,人们崇拜的神灵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四位:东海龙王、南海大圣、北海太监和西海观音。
他们分别代表着东、南、北、西四个方向的海洋神灵,各自掌管着所辖海域的安全和丰收。
2.2 祭祀与仪式活动海洋民间信仰中的祭祀和仪式活动非常丰富多样。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渔民们都会组织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这被称为“海神节”。
在这一节日里,渔民们会亲自下海,祭拜海神,表达对海洋的感谢和敬意。
此外,渔民们还会在其他传统节日或重大航行时进行祭祀和仪式活动,以祈求海洋的保佑和神灵的庇护。
2.3 信仰的艺术表达形式海洋民间信仰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广泛流传,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得到了表达。
其中,舞蹈、绘画、雕塑、民俗戏曲等被广泛运用于海洋信仰的传承和宣扬。
这些艺术形式既是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的表达,也是对海洋的深情寄托和赞美。
三、海洋民间信仰的现状与未来发展3.1 现状分析随着近年来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海洋民间信仰在一些沿海地区逐渐减弱。
吴越地区的水神信仰
吴越地区的水神信仰蔡丰明吴越地区是典型的水网地带,早在远古时期,吴越地区就已产生了原始的水灵崇拜,随着历史的发展,当地的水神信仰日益兴盛发达,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自然神向动物神,然后再向人物神发展的演变趋势。
、吴越水神信仰体系中的自然水体神信仰吴越地区水神信仰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自然水体崇拜。
当时人们认为,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各种自然水体形式,如江、河、湖、海、溪、泉等都存在着灵性,它们有着一定的意志与个性,能够对人施恩作威,因此当人们需要水源或遇上灾难时,就会到江边湖畔去进行祭祀活动,向江河湖泊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心愿。
吴越民众这种原始古老的崇祀自然水灵的活动,在我国古代“四渎神”的祭祀形式中有一定的反映。
《尔雅·释水》云:“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这里所谓的“江”指长江,“河”指黄河,“淮”指淮河,“济”指济水,此四渎是我国古代江河大J EI的代表,也是我国古人自然水体信仰的126越文化与水环境研究主要对象。
自周朝时起,四渎就已作为河川的代表受到天子的祭祀,《礼记·王制》云:“天子祭天下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
”但是实际上“四渎”在民间受到崇祀信仰的年代更要早于周朝。
远在人智初开的原始社会,各地人民就已开始对江河淮济等江河大川进行祭祀信仰的活动,只是没有留下历史记载罢了。
在“四渎”中,长江是流经吴越地区的最大江河,因此吴越民众对于水神的祭祀活动,最早也就是从长江开始的。
二、吴越水神信仰体系中的人神信仰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吴越地区的水神信仰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水神的对象逐渐由自然水体神转向了社会人物神。
从春秋战国时起一直到明清时代,一大批在历史上具有一定功绩,而其身世又与水有关的人物被尊崇为水神,它们逐渐替代了原始的江河湖海等自然水体,成为吴越地区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有影响的水神崇拜对象。
吴越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水神形象主要有伍子胥、屈原、金龙四大王、大禹等,其中又以伍子胥最为著名。
春节祭海神福建沿海地区的传统习俗
春节祭海神福建沿海地区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福建沿海地区最为热闹喜庆的时刻。
而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福建沿海地区有一个独特而古老的传统习俗——春节祭海神。
一、春节祭海神的意义与起源春节祭海神是福建地区沿海居民祭拜海神的一种传统活动,旨在祈求海神保佑他们的渔民能够获得一年丰收的捕鱼。
福建沿海地区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对海洋有着独特而深入的感情。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祭拜海神,才能得到海神的垂怜和庇佑,保证一年的捕鱼顺利,风调雨顺。
据传,春节祭海神的起源可追溯到福建沿海地区古代渔民的信仰。
他们相信海神拥有统治海洋的力量,能够保护他们的生命和生活。
因此,在春节期间,他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海神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二、春节祭海神的具体活动春节祭海神通常在初一、初二或初三这几天进行。
福建沿海地区的村民会将一尊海神神像请回村庄,并在集市或海滩上举行盛大的祭典。
祭典上,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手持祈福文牌和鲜花,载歌载舞地来到海边,为海神献上祭品,祈求海神保佑他们的家人和渔民平安和顺利。
除了祭拜仪式,春节祭海神还有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民间舞狮表演、舞龙、杂耍等,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村民们还会张灯结彩,悬挂鞭炮和红色的福字,给予整个海岸线一片热闹的景象。
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整个春节假期,感受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和幸福的氛围。
三、春节祭海神的现代意义春节祭海神作为福建沿海地区的传统习俗,不仅是对古代渔民信仰的延续,也具有现代意义。
首先,春节祭海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这个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习惯忽视传统习俗的重要性。
而春节祭海神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其次,春节祭海神强调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
海洋是地球上最为广阔和神秘的领域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祭拜海神不仅是对海洋的感恩,更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敬畏和保护。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唤起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关注,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海洋保护的行动中来。
宋元时期泉州地区海神信仰的变迁以通远王、妈祖为例
宋元时期泉州地区海神信仰的变迁以通远王、妈祖为例宋元时期,泉州地区的海神信仰在不少方面发生了变迁,其中以通远王和妈祖最为典型。
这场宗教信仰的变迁不仅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关,还与人们的信仰观念和文化认识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将以通远王和妈祖为例,详细探究宋元时期泉州地区海神信仰的变迁。
一、通远王信仰通远王是泉州兴福寺塑造的地方神,也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海神之一,主管航海和出海捕鱼等事宜。
宋代时,通远王信仰非常普遍,成为了泉州地区海口的保障和港口贸易的守护神。
但到了元代中期,随着对海洋的探索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远王的信仰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更为强大和具有更高社会地位的妈祖信仰。
1. 通远王信仰的兴盛通远王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一个面带微笑、手捧宝剑的仁慈老者,是泉州人心目中的大海神以及航海方面的权威,他可以控制风、水、浪等所有天气变化,保障出海捕鱼的安全。
泉州的许多渔民都相信通远王是他们的守护神,所以在出海的时候,他们都会对通远王进行祭祀,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保佑和庇护,确保一帆风顺。
2. 通远王信仰的衰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远王的信仰逐渐式微。
元代中期,随着航海活动的逐渐扩大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一些富有的商人和地方官员为了加强自己在商业和政治上的地位,便开始借此机会宣扬新的信仰,同时打压传统的通远王信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泉州地区海神信仰的转变。
二、妈祖信仰妈祖信仰是在宋代中期开始在泉州地区兴起的,至元代成为当地最为普遍和深厚的海神信仰。
妈祖是由福建南部某位神婆所创造,她是一位以异象和神迹而获得崇高地位的人,也是泉州的守护神和渔民们的保佑之神。
1. 妈祖信仰在泉州地区的传播和兴盛妈祖信仰在宋代中期开始在泉州地区兴起,主要是因为当时吴越国的一个王子在航海时被突然出现的台风所困扰,而在危机关头,妈祖便出现在他的梦中,并支配着风、水、浪等元素,最终救他一命。
自此以后,妈祖的信仰就开始在当地迅速传播,声誉日益高涨。
大陆文明中的海神文化:沿海的海神妈祖传说是什么
每种文化都传承乐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妈祖文化是独特的海洋文化的代表,而且妈祖文化在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上给我国古代甚至现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海神妈祖及其部下保护着海上渔民的平安。
自古人们都认为妈祖是他们的守护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信仰。
海边的人们信仰妈祖,把她当作不可冒犯的神明。
因此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统治者都会册封妈祖,因此妈祖又被称为天后或者天妃娘娘。
这主要是因为老百姓对妈祖有着绝对的信仰,所以更利于统治者巩固其统治。
相传,施琅收复台湾时遇到干旱,也是得益于妈祖的帮助,妈祖施法使得天降大雨,帮助施琅度过危机,最终成功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
妈祖文化也影响着经济发展。
在以前只有海上交通贸易的时候,安全航行是最重要的。
海上气候变幻莫测,经常会突然遇到暴风骤雨,这就加大了航行难度。
而妈祖保护海上船只安全,间接的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发展繁荣起来,贸易一发展,海边港口城市也发展了,经济自然也就发展起来了。
而且接触了外来的事物,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
妈祖文化中最令人激动的就是祭典活动,祭典流程纷繁复杂,但是已经深入百姓生活中。
人们在妈祖生辰那天禁捕、进香祭拜、游神、表演等等,仪式非常隆重,祈福上香的人非常多,可见妈祖文化的巨大魅力。
妈祖是民间神话人物,历经千年的流传,现在已经是我国沿海一带独特的海洋文化了。
有关于妈祖的故事,也被现代人拍摄成为电视剧或电影,或者编写成小说或制作成动漫,以致于妈祖的故事不仅仅作为沿海地带的特有文化,而且被大众熟知。
关于妈祖的故事也有很多。
妈祖故事其一是妈祖救父寻兄。
妈祖生活在海边,全家靠打渔为生。
一天妈祖的父亲和哥哥出去捕鱼,一开始天气很好,突然海上狂风大作,巨浪骇人,船都被毁坏了。
妈祖在家感受到了海上的突然变化,并且知道哥哥死了,父亲情况十分危险,于是赶紧乘船去往哥哥出事的地方,救回了父亲,找回了哥哥的尸体。
妈祖知识点总结
妈祖知识点总结妈祖,又称天妃,海上娘娘,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海神和渔民的守护神。
她的故事流传广泛,深受中国南部各地的人民信仰。
妈祖信仰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对中国南部地区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从妈祖的传说故事、信仰仪式、庙宇祭祀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一、传说故事妈祖的故事始于宋朝。
相传宋朝时,有一位名叫林默娘的女子,她是福建省船政司的一个妓院歌女。
一天,她死后,她的尸体却不见了,而是在海上漂浮。
后来,林默娘的灵童遗骸漂流到了湄洲岛,被渔民们发现。
于是,当地百姓们将林默娘视为圣灵,立庙供奉,以此为开始,妈祖信仰逐渐兴盛。
传说中,妈祖能够帮助船只平安归港,并且解除海上风浪等自然灾害,保佑渔民及海员平安。
二、信仰仪式妈祖信仰有着丰富的信仰仪式,例如妈祖诞辰庆典、妈祖游筵、巡安、巡游等。
1.妈祖诞辰庆典是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也即妈祖的生日。
这一天是妈祖庙的节日,信徒们会前来祭拜,供奉鲜花和美食,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2.妈祖游筵是指妈祖出巡时,信徒们会为她准备宴席,而妈祖庙的神职人员在几天内抬着神轿,巡行各村庄。
3.巡安是指妈祖巡游过程中的安抚与保佑,信众会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接引妈祖巡游的行列,并在各处巡游途径,就地安设祭台,供奉神像,队形会折回或继续进行。
4.巡游是妈祖信仰中最为盛大的仪式之一,一般发生在每隔三年或五年,甚至更长的周期里。
为了表示对妈祖的敬意和感谢,信徒们会举行祭祀仪式,并参加盛大的巡游活动。
三、庙宇祭祀妈祖信仰在中国南部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许多地方都会建立妈祖庙,以供奉和祭祀妈祖。
妈祖庙不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地方社区的文化中心,提供宗教活动、文化交流和社会服务。
1.妈祖庙的建筑结构一般为屋顶独特、工艺复杂、富有地方特色的木结构建筑。
妈祖庙通常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中殿供奉妈祖神像,而前殿供奉关帝或城隍神像,后殿则供奉城隍夫人、子婴等。
这些建筑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和装饰,成为中国古建筑中的珍贵遗产。
海洋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海洋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一、引言海洋民俗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包括海洋信仰、渔民生活方式、海上航行习俗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海洋民俗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
二、海洋民俗的传承1. 传统渔民家庭的角色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许多地区的渔民家庭都是以男性为主导。
男性负责出海捕鱼和其他工作,而女性则负责家务劳动和照顾孩子。
这种分工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传统渔民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2. 海洋信仰许多沿海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海神信仰。
例如,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人们崇拜妈祖(天后),相信她可以保佑渔民安全出海和丰收。
在北欧国家,人们则崇拜雷神索尔,并认为他可以保护船只免受风暴袭击。
3. 渔业节日许多沿海地区都有自己的渔业节日,例如中国南方的妈祖文化节和北方的渔民节,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例如舞龙、舞狮、放烟火等。
三、海洋民俗的发展1. 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海洋民俗。
一些沿海城市已经开始将海洋民俗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例如厦门的妈祖文化和福建沿海地区的渔村旅游。
2. 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许多国家之间开始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海洋民俗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3.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也对海洋民俗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过去,渔民们只能依靠天气预测和经验来判断出海时间和路线。
而现在,GPS技术等新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判断出航路线。
四、结论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海洋民俗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等方式,海洋民俗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成为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祭海节祭祀海神祈求海上平安
祭海节祭祀海神祈求海上平安祭海节是中国沿海地区一年一度的重要传统节日,它是民间世代相传的一种祭祀仪式,目的是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出海平安、丰收满载。
这是一个集合崇拜、感恩和寄托情感的民俗活动,也是对大海的敬畏之情的表达。
祭海节通常在农历五月五日,据说这一天海神降临凡间,听取渔民的祈福。
为了庆祝和纪念这个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庆祝活动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祭海节仪式:1. 先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
在祭海仪式开始之前,首先要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以示对宇宙之神力的敬仰和感恩。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2. 准备祭品。
在祭海仪式中,准备供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祭品包括鲜花、水果、鱼类、酒和香烛等。
这些供品象征着丰收、富饶和庇佑。
3. 祭师主持仪式。
祭师是祭海仪式的重要角色,他负责主持整个仪式,以此向海神表达虔诚和敬意。
祭师通常会背诵祭文,为祭品祈福。
4. 祭拜海神。
在祭拜海神的环节中,人们将祭品摆放在庙宇内或海边祭坛上,并点燃香烛,献上祈福之词。
他们跪拜并献上鲜花和鱼类,表达对海神的敬仰和祈求。
5. 拜船祈福。
在祭海节期间,许多渔民还会对自己的渔船进行特殊的祈祷仪式。
他们会在船上摆放供品、燃香祈福,以此来祈求在海上的安全与丰收。
祭海节是中国沿海地区的一项重要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更是对渔民工作的一种尊重和祝福。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对大海的敬畏与依赖,展示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与祈愿的精神。
总之,祭海节作为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人们对海神的敬仰和对海上安全的祈求。
通过庄重的祭祀仪式和独特的文化表达,人们表达了对大海的敬畏之情和对渔民工作的赞赏。
祭海节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向海洋致敬和祈愿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研究
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研究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普遍尊崇的一位神话人物,被视为海上保护神和航海者的守护者。
山东,作为中国的一个沿海大省,其民众对妈祖的信仰也十分深厚。
本文旨在探讨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一、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的起源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后逐渐传播到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
据史书记载,妈祖信仰于北宋时期开始在山东地区传播,其时民众多以出海捕鱼为生,而妈祖被视为能保佑航海者平安的神祇,因此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崇。
到了明清时期,妈祖信仰在山东已经相当普及,几乎每个沿海城市都有妈祖庙。
二、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的发展尽管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但在山东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
在建筑风格上,山东的妈祖庙普遍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屋顶脊兽、斗拱等建筑细节富有山东特色。
在信仰习俗上,山东的妈祖信仰也借鉴了当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如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辰庆祝活动,就与鲁西南地区的庙会文化有相似之处。
三、妈祖信仰的社会文化影响妈祖信仰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妈祖信仰是山东地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山东人民对海洋的尊重和敬畏。
妈祖被视为航海者的守护者,是民众在海上遇到危险时的精神支柱,这种信仰强化了山东民众对海洋的敬畏和尊重。
其次,妈祖信仰在山东地区的传播,也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福建的妈祖信仰随着山东的海洋贸易向山东传播,也带来了福建地区的文化元素。
与此同时,妈祖信仰在山东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这种交流和融合丰富了妈祖信仰的文化内涵。
再者,妈祖信仰也促进了社区的团结和凝聚。
妈祖诞辰等节日活动,不仅是祭祀神祇的仪式,也是社区间的交流和联结。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活动,共享这一神圣的时刻,这无疑加强了社区间的和团结。
四、结论山东地区的妈祖信仰是该地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都深深地受到了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山东省三面环海,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总线的六分之一,且沿海地区的鱼虾类资源非常丰富,有“百鱼之乡”的美称,因此很早便出现了发达的渔业文化,并伴随了山东沿海渔民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
换句话说,海神对山东沿海的居民来说有着历史性的“牵挂”,“海神信仰”也深深扎根于百姓的心中,进而形成了固定的海神祭祀仪式。
一、海神祭祀的滥觞在中国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四海和海神的说法,如《山海经》中记叙到“中国居于大地中央,四面有海环绕”,这里出现的四海之神成为了海神的泛称。
汉代以后,随着民间对海神信仰的逐渐人神化趋向,四海之神有了人性化的名字,其中影响较大的东南西北四海海神分别是祝融、勾芒、玄冥、蓐。
与此同时,海神祭祀也被列入了国家祭典。
古人认为海为百川之谷水所归注,故而祭祀活动要尤为隆重。
汉宣帝主动把民间海神祭祀形式纳入到国家政治与文化活动之中,并用这种祭祀活动来祈求海疆平安,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到了唐朝,朝廷开始定期派出官员前往海神所在的祭地主持祭祀仪式,唐人韩愈曾在《南海神庙碑》一文中清楚地记述过这种祭祀大典。
早期在山东沿海生活的居民,对海洋的认识缺乏并且无力与海洋“抗争”,他们只能抱着一种敬畏的心理来看待海洋,久而久之便产生出了海神崇拜,开始祭祀海神。
莱州曾是山东祭海的中心地点,这里建有一座古老的海神庙,并且常年都举行海神祭祀活动,这一传统习俗维持了很长一段时期。
雍正《山东通志》卷载有明朝人任万里的《海庙祀典考》一文,这里面便记载了这座海神庙的祭典史时并考察了历代海神祭祀的传承关系。
可以说在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海神崇拜的习俗,人们通过这种崇拜意识来表达自己对海洋的认识与敬畏,山东先民们虚构出了海神形象,同时还经常举办祭祀海神的活动,用以祈求海事平安。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一风俗习惯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祭祀文化。
二、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对于海神的信仰与崇拜,贯穿于山东沿海渔民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他们十分重视有关海神的祭祀活动,并且随着时间的积淀,形成了固定的祭祀仪式。
海洋神明108兄弟公的核心价值观
海洋神明108兄弟公的核心价值观
摘要:
1.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背景和起源
2.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核心价值观
3.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影响
正文:
【1.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背景和起源】
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源于我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主要指的是以妈祖为首的108 位海洋神祇。
他们分别代表着海洋的不同面向,如航海、渔业、潮汐等,被沿海地区的居民虔诚供奉,以保佑他们平安顺利。
【2.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核心价值观】
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自然: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尊重海洋、敬畏自然,倡导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爱国爱民: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信仰传统中,强调爱国情怀,希望通过祭祀神祇,祈求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3)团结互助: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代表着不同的海洋神祇,但他们在信仰中却形成了一个整体。
这体现了团结互助的价值观,强调人们要团结一心,共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4)勇敢坚韧: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故事中,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坚韧不拔,为民众谋福祉。
这种勇敢坚韧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在生活中不畏艰
难,勇往直前。
【3.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影响】
海洋神明108 兄弟公的核心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传统。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遵循尊重自然的原则,倡导环保理念;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以爱国爱民、团结互助、勇敢坚韧的精神为指导,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
从民间祭海到“祭海谢洋”大典
从民间祭海到“祭海谢洋”大典海,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象征和信仰。
自古以来,海岛民间都有祭海的传统,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平安归来,丰收满载。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祭海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祭海谢洋”大典,成为了海岛地区的一项重要节日活动,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一、海神信仰的源起海神信仰在我国沿海地区可回溯到古代,最早的祭海活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船民,他们出海捕鱼,生活在海上,对海有着特殊的感情。
古人们开始祭祀海神,祈求海神保佑他们能够在汹涌的大海中安全返航,获得丰收的渔获。
这种祭海活动不仅是民间信仰的表达,也是对海洋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的体现。
二、祭海活动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祭海活动不再局限于民间,而是逐渐成为了一种集体的庆祝活动。
尤其是在一些海岛地区,祭海活动成为了一种宗教仪式,被纳入到了宗教信仰当中。
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一传统文化,将祭海活动列为当地的重要节日活动,以此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祭海谢洋”大典的兴起而如今,祭海活动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祭拜,而是升华和发展为了更加庄严隆重的“祭海谢洋”大典。
比如在福建沿海地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的“祭海谢洋”活动。
当地居民将把一年的首次航行,叫做“谢洋”,祈求海神保佑,平安出海和风调雨顺,丰收满载。
“祭海谢洋”大典具体包括了多种活动,例如祭海仪式、海洋文化展示、民俗表演等。
而祭海仪式是整个大典的核心,民间艺人身着古装,手持祭品,头顶香炉,载歌载舞,来到海边,向大海虔诚地祈祷,祈求海神保佑平安出海,风调雨顺。
与此海洋文化展示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展示海洋文化的历史沿革、传统技艺、海洋资源开发等内容,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文化的魅力。
在大典期间,还会举行一系列的民俗表演,例如舞狮、龙灯、海洋民歌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使得整个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一些地方政府还会组织渔民展示渔具、进行海上捕鱼比赛等相关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海洋文化的魅力,增加文化交流和互动。
从中日两国习俗透视海神信仰
如“ 吴越 同舟 ” 所说 , 吴 和 越 本来 就 是 邻 国 , 在 春
的位 置 。而在 海 洋 文化 中 唱重 头戏 的海 神信 仰 也 折 秋末 期 , 吴 被越 所 灭 。吴 人 因此 散 往 各 处 , 有 一 部 分 射 到 了 中 国 的 民俗 和 习俗 文 化 中 , 日本 作 为 海 岛 国 就逃 到 了海 外 。但 是 , 越 国很 快 灭 亡 , 不 少 越 人 也 逃
施 敏 洁
( 浙江万里学 院 外语学 院,浙江 宁波 3 1 5 1 0 0 )
[ 摘
要 ]所谓 海神 , 是指人类在 向海 洋发展 与开拓 、 利 用的过程 中对异 己力量的 崇拜 , 也就是 对超 自然与超社 会 力量
的崇拜。所谓海神信仰 , 是人们在 海洋活动 中所产生的对神 灵的信仰现 象。而海神 信仰作 为海 洋文化 的一部 分, 在中
家, 其 生活 习俗 中早 已渗 透 了包 括海 神 信 仰在 内 的海 亡 海外 。于是可 以推 断 , 吴越 人 通过 朝 鲜 半 岛 去往 了 洋 文化 各元 素 。因 此 , 本文将通过列举断发纹 身、 赛 日本列岛。据《 魏志倭人传》 载, 当时的 E l 本人被称为 龙舟 、 禁 忌 等 几 个 典 型例 子 , 阐 明 习俗 是 海 神 信 仰 的 “ 倭人” 。“ 倭” 的 意思 是 身 体 活 动 十 分 柔 软 , 个 子 低
日文化 , 或者说 中 日民俗 文化 中占据 着重要位置。断发纹 身、 禁忌等两个典型例子 , 就可以 阐明 习俗是海神信 仰的现 实
的、 实体的反 映, 也体现 了 日本对 中国文化在 习俗和 海神 信仰层面上的传承性 。 【 关键词 ]习俗 ; 海神信仰 ; 龙神 ; 禁忌 [ 中图分类号 ]G O 3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5 8 2 3 ( 2 0 1 3 ) 0 4 - 0 0 2 6 - 0 3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1— 1 6
舟山群岛的四大海神
舟山群岛的四大海神舟山群岛的民间海神信仰是与海洋渔业生产、渔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的俗神信仰,因渔业而丰富,因渔民而兴盛,成为海岛居民共同的心理依托。
长期以来,舟山群岛形成了东海龙王、南海观音、天后妈祖、泗州大圣等具有普遍影响的四大海神。
学界通常认为东海渔民的海神信仰是东海龙王、南海观音、天后妈祖,实际上,泗州大圣也是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一位海神。
一、东海龙王龙是“四灵”之首——《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在中国沿海,“海龙王”是民间信仰中最为普遍的海神,也叫“龙王爷”。
东海龙王居于东方尊位,为四海龙王之首,名曰“敖广”。
舟山群岛地处东海大洋,于是“东海龙王”便自然成了舟山渔民们的海神,建有专门供奉龙王的庙宇,有的叫“护龙宫”,有的叫“龙王宫”或“龙王殿”。
东海龙王信仰充斥于舟山渔民的日常生活:捕鱼丰收,是海龙王的保佑;渔船遭灾,是海龙王的祸祟;着装时,“渔民穿龙裤”;造船时,“造船定龙筋”;航行时,“船上扯龙旗”。
嵊泗有双龙石、黄龙岛、五龙乡、龙蛋岩、龙舌坑等一大批物名、地名,岛上还流传着“敖广登基”、“龙王嫁女”故事和传说。
《东海龙的传说》选辑的三十篇龙王故事全部是舟山群岛民间的传说!最早的舟山龙王庙可以追溯到《五礼通考》所说的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建于“明州定海县”的“东海之神”庙,也叫“东海之祠”,而且,南宋由于偏安一隅,“……累加崇奉皆在明州”,就是说,南宋初年朝廷即以定海的神庙为海龙王的主要祈祀之所。
我们将海龙王列为第一个海神,是因为在观音作为海神信仰形成之前,海龙王是舟山渔民们心目中的第一海神。
“民国以后舟山的海龙王信仰大大削弱,代之而起的是信仰南海观音,并逐渐超过海龙王信仰。
”(金涛)(泗礁岛上基湖沙滩礁石美景相传是鼠王在为东海龙王守卫东海大门,资料照片)二、南海观音东晋时观音信仰就在舟山群岛流布:“早在晋朝天福年间,舟山本岛上就建有‘祖印寺’,供奉观音。
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
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摘要: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海洋崇拜的习俗,随之而产生的海神祭祀同样历史长久。
沿海人民依海而生,崇拜海洋,敬畏海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关键词:山东沿海;海神信仰;海神祭祀作为民俗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神信仰最早源于涉海人群缺乏认识海洋和征服海洋的能力,进而对海洋产生了一种敬畏、崇拜的心里。
这种崇拜的感情又物化为涉海人群虚构出海神和自发的组织活动来表达对神秘的海洋的崇敬之情,即发展为海神祭祀。
山东地区的海神主要有龙王、天后、民间仙人、以及海生动物鲸鱼、海鳖等。
一、海神信仰的概念在中国的海神信仰体系中,对“海神”一词,学者们的理解大致相似,但也存在差别。
张政利、吴高军在《荣成渔民的谷雨节仪式及其演变》一文中提出,“所谓海神,是先民在对海洋的接触认识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然力的崇拜。
”王荣国先生认为:“所谓海神,是指人类在向海洋发展与开拓、利用的过程中对异己力量的崇拜,也就是对超自然与超社会力量的崇拜。
”曲金良先生则认为:“海神是涉海的民众想象出来掌管海事的神灵”。
二、山东沿海地区海神信仰的内容(一)龙王龙王是中国北方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是中国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结合佛经中的龙王的产物,其具有行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之职。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
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而在山东沿海一带,在唐代就建有龙王庙,蓬莱市北丹崖山上的一处龙王庙始建于唐朝初期,最初建于山顶,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 年),登州郡守朱处约,为了修建蓬莱阁,将龙王庙西移。
从文化传统与民俗信仰审视航海保护神崇拜
第16卷第4期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6 No .42008年12月JO URNAL OF G UANG ZHOU MAR I TIME CO LLEGEDec.2008文章编号:1009-8526(2008)04-0048-03从文化传统与民俗信仰审视航海保护神崇拜尹伶俐(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广东广州510725)摘 要:航海保护神崇拜与文化传统、民俗信仰以及沿海地区航运发展、海外经济的往来频繁是密不可分.对航海保护神的顶礼膜拜充分展现了海洋文化特质和风格,折射了岭南文化海洋性的光辉,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关键词:文化传统;民俗信仰;航海保护神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3 作者简介尹伶俐(6—),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海洋文化研究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海神往往是救生力量的神化代表.我国早期的海神见于《山海经》,四海海神的名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为四海龙王.四海龙王是海洋的管理者,也是航海者的保护神,救生拯溺.但由于传说中的龙王相貌有些怪异狰狞,有时候还以恶神的形象出现,沿海人民祭祀他们多出于畏惧心理.唐代南海普陀观世音开始出现.观世音是个慈眉善目的神灵,乐于助人,佛法无边,无处不在.因而观世音逐渐取代龙王成为水上救护神灵的代表.宋代,我国影响最大、专司救助的海神———妈祖诞生.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信仰.航海人都有着自己的航海保护神崇拜.1 航海保护神崇拜的民俗文化缘由岭南及沿海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长期的人与自然的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多样性的生态文化;而明清以来发达的商品经济,使人们对变幻难测的市场充满神秘感,对经济利益的追逐驱使人们对各种与此有关的神灵充满敬畏和崇拜;我国海岸线漫长,东南沿海一带,岛屿众多,海外交往历史悠久,中西文化交融、渗透,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并存,文化多样性较绚丽多彩,反映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即对神崇拜遍及于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对航海保护神的顶礼膜拜充分展现了海洋文化特质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岭南文化海洋性的光辉,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人类的崇拜是从大自然开始的,原始的人们以为世间万物与人同样是具有灵性的,在人类通过征服自然以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对那无法战胜的自然充满敬畏而崇拜.海神崇拜在远古先民的民俗信仰中十分普遍.关于海神崇拜的内容相当丰富,而且也很有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第一,南海神崇拜.先秦的典籍里比较准确说到四海海神的是《礼记·月令》,这也是对海神祭祀的最早记录.开皇十四年(594年)闰十月,隋文帝命令立祠祭四海,下诏为南海神建立祠庙(一般认为这是南海神庙创建之始).就一般民众而言,南海神灵是作为人们在海上航行的保护神来崇拜的,他们叩拜南海神灵以确保安全便利出海.南海神作为海神,至迟从隋代就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阳历二月初十至十三为波罗诞,三角洲各地参拜者甚多,旧有“第一娶老婆,第二游波罗”之谚.神庙内有东汉大铜鼓、玉刻南海神印等重要文物.其中大殿东侧著名的东汉大铜鼓是古越人祭祀用的重要礼器,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这面大铜鼓除了在神诞庆典中使用之外,据说它还有镇妖、定海之用[1].第二,天妃崇拜.天妃为我国东南沿海航海保护神,尤为闽、台、粤人崇拜.天妃初兴于福建,称“妈祖”,宋以后,妈祖信仰在东南沿海兴起,取代四海龙王而成为航海者新的保护神.元代封为“天妃”,清晋封为“天后”.在宋代,福建与广东海上贸易非常兴旺,天妃信仰随而传进广州等:2008-0-01:198. 第4期尹伶俐:从文化传统与民俗信仰审视航海保护神崇拜49地.居海居民每出海前都到庙里拜祭一番.其虔诚致祭实际风靡天妃崇拜一切所到之处,形成从沿海向内地扩散格局.航海保护神崇拜与沿海地区航运发展、海外经济往来频繁密不可分.海上贸易充满风险.海商出于对大海的畏惧,普遍存在海神崇拜.古代的航运要依赖神灵的护航.海运经济的发展和神庙的兴建总是息息相关.越是航运发展的地方,航海保护神庙的香火越旺.事实上,南海神庙的建立,与南北朝以来广州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海上贸易频繁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祈求海神保护的愿望与日俱增,隋文帝下诏建庙,适应了当时民间和官府的需要.神庙地处珠江出海口,中外船舶出入广州,船员按例要到神庙内拜祭南海神,祈求保佑一帆风顺.清康熙帝先后十一次派高官重臣前行祭祀南海神,并御笔亲书“万里波澄”,制成牌匾护送到南海神庙.清雍正帝则封南海神为“南海昭明龙王之神”.神庙之前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牌坊,上书“海不扬波”四字,据说是清康熙帝的御笔.“海不扬波”表达的是航运经济发展的心理祈愿.香港扼我国东南沿海海上交通要冲,具水深面阔、避风条件良好等优势,故能成为良港.宋元时期广州海上贸易更加兴旺,香港作为广州外港地位进一步加强,对航海保护神的崇拜亦愈加突显.如香港佛堂门有建于北宋“天后庙”,为香港最古建筑,供奉航海保护神天后娘娘.澳门位于珠江三角洲,四面环水,水网发达,船舶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当命运与船舶相连时,人们便想为航海寻找保护神.澳门自明 以来,当地将航海之神妈祖作为最高保护神,这与其生业主要依赖海运有关.海神庙的建立展示着当时海上对外交往的发展,是当时航海贸易发展的心理需要.2 航海保护神中的文化传统与民俗信仰文化传统是某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凝集为特定的风气和精神.传统文化就是制历史演续中形成的文化[2].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产中的展现,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以深厚的历史积淀支配和影响着现实生活.而民俗文化则在文化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文化的象征,其内涵丰富而形式多样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度,对民俗文化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有“观风俗,知得失”的说法.《资治通鉴》中强调说“风俗,天下之大事也.”民俗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对海神的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祷、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沿海居民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居海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航海保护神崇拜这种较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居海居民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民族、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其精神价值.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多样的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的主要内容是其精神价值.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航海保护神”作为海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神话,对一个民族心灵和性格特征的形成起着哺育和浇铸作用.在科学落后的宋初,航海谋生的人们迫切需要他们的保护神.航海民众出洋远航,面对海上不测风云,坚信海神护佑他们战胜风浪,渡过危难.明万历年间高澄出使琉球,在他回航后的《使琉球录》一书中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祈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在这种坚信神力的民俗心理中,有一种把超人的力量转化为人间力量的鼓舞作用.每当人们战胜艰险安全返航时,他们也还会用同样心理把功德归于航海保护神的神力.从宋代至清代,在科学落后的八九百年期间,航海保护神成为航海者的精神寄托,使航海者有勇气向茫茫的海洋进军.至今约一千年间的中国海上贸易的辉煌历史无不说明航海保护神崇拜与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海洋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意识层面的民间信仰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宗教仪式方能长久传承.民间的海神崇拜与祭拜活动是分不开的.南海神庙作为一民俗活动之处是很有特色的.居海居民每逢农历初一或十五,必至海神庙烧香拜神,而每年大的祭神活动有数次,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舞龙舟,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埋龙舟,都要到庙前行礼.而最为特色的要数在宋元之际就形成的南海神诞,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人们都要举行庙会,进行祭神活动.人们虔诚祭拜海神,以祈求出海平安、阖家团圆等庙会期间有很多祭神娱神活动,除了娱神及娱人外,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庙会活动中的广泛参与中获得了心理慰藉、归属感和平等..50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 感.庙会更多时候具有经济的功能,庙会期间,各地商人纷纷带来各种各样的货物,供人们选购;由乡族或若干家族联合协调组织的庙会,客观上也起着增强社区凝聚力的作用;最为主要的是寺庙通过雕塑、壁画等形式反映的宗教故事,客观上起着道德教化作用,而夹杂着一定的社会习俗和民族习俗的某些祭祀、纪念活动更传承着民族民俗文化.文化传统与民俗信仰就这样纠织在一起得以传承、得到发展.3 航海保护神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传统民俗文化只有适应时代,满足现代需求,传承文化所潜在的文化现代性特质和内涵才能得到张扬.现代人以传统文化或民俗信仰本身潜在的现代性价值为标准对传统民俗文化遗产作出选择,使其成为文化资源而具有现代价值.在航海民俗文化中,民众对海神的崇拜是信仰的核心,航海保护神崇拜是我国古代航海、造船、气象等科技落后条件下产生的精神力量,也是宋元明以来航海经济繁荣发达的文化象征.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海神崇拜因其具有东方海洋文化精神的象征而得到更多的认同,其独具的海洋文化意义得到挖掘.以海神崇拜为象征的民俗活动成为岭南文化海洋性特质的一个缩影.在充分认识海神崇拜的文化价值之后,合理应用其文化资源并产生现代化效应,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如:广州对南海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非常成功.2005年,广州市举办了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活动.活动以南海神庙为核心,以“波罗诞”庙会为载体,集游乐、民间工艺、美食、民俗拜祭等活动相结合,全面展示和检阅广州市民俗文化艺术.2006年第二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活动隆重举办,广州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形式荟萃南海神庙,共同打造经典“波罗诞”庙会盛宴.民俗文化艺术节中重点节目民俗文化大巡游组织了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表演艺术队伍,不但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飘色、舞狮、舞龙、舞鳌鱼、舞麒麟,还有别具地方风味的舞鲤鱼、舞牛、舞马,更有重新整理、编排的龙舟说唱,鸡公榄等风格各异的方队展演.民俗活动期间,南海神庙西广场准备了9台民俗文化艺术精品节目展演及粤剧私伙局演出广州最大的民间庙会“波罗诞”,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并以民俗活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 结束语在科学技术以至航海技术的相对落后的年代里,人类在对神灵的不断祈祷中因对其崇拜与信仰而勇于进军海洋,航海保护神有其独特的地位.航海保护神的信仰与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密不可分.航海保护神是海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人类生存状态紧密相联.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时代精神的提炼,应该会具有时代性.优秀民俗文化是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文明生活需求的文化瑰宝,不仅使传统文明得到传承,而且让现代文化得到发展繁荣.参考文献:[1] 尹伶俐.海洋文化视野下的南海神庙[J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4-47.[2]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64-265.[3] 成小珍,李文瑞.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将落户黄埔[EB /O L ].[2007-11-23].htt p://news .s ohu .com.O N EXA M I N AT I O N O F W O RSH IP O F M AR IT I M E P RO TEC T I O N GODFROM T RAD IT I O NAL C U L TURE AN D FOL K BEL IEFSY IN L ing 2li(Depart m ent of Social Sc iences,G uangzhou Ma riti m e College,G uangzhou Guangdong 510725,China )Abstrac t:W orship of m ariti m e pr otection g od and tr aditional culture,folk belief and navigation development,fre 2quent oversea s econom ic c ommunication,are tied inse parately .The devout worship of mariti m e pr otection god,y y f ,f f L 2,fW 2K y ;f f ;which not onl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 s and st les o ocean cultur e but also re ects the splendor o ingnan o cean culture is the ri m e o e st China culture communicati on and com binati on .e wor ds:cultur a l traditi ons olk belie s m ariti me p r otec tion go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海神信仰及其习俗地方海神信仰及其习俗除了海龙王、观音、天后等海神外,东海诸岛还有各具特色、区域性很强的地方神。
这是海神体系中又一类型。
这种类型与上述不甚相同。
这是因为天后、观音和东海龙王,为东海渔民一致公认和共同信仰的东海大神,而地方性的海神信仰,在区域上有很大的限定性。
如陈十四娘娘,浙南海岛信仰盛行,但在浙北海岛却无影响。
如羊山大帝,信仰仅局限于浙北海岛。
其次,地方海神信仰的形成有个明显特征,且口他们的身世和灵迹不仅与特定的岛屿有着历史上的联系,而其信仰的流传区域即为神灵的诞生地。
他们的职责主要在海上,或传言在风急浪险之夜为渔民保驾护航,或是在风暴突袭之时救渔民于危难之中,其功能类似渔民的护岛神或护海神。
虽说,东海诸岛从南到北,纵横千里,海域广阔,岛屿林立,地方海神种类繁多,但梳理一下,大致归纳为四种。
一种是圣人神。
即为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清官、名吏等死后成神的,如羊山大帝。
一种是英雄神,如戚继光、杨府神。
一种是传说神,如陈靖姑、海宁公、氽来菩萨。
另外一种是渔民神,如青滨庙子湖的龙裤菩萨。
现择其地位显要者作一简述:(一)羊山大帝。
作为地方海神,羊山大帝在嵊泗列岛和江苏沿海渔民中颇有威望。
昔日小洋岛上建有羊山大帝庙,“气象巍峨,为各岛冠”。
所谓“规模宏大,甲于江南”①,“香火鼎盛,四时不绝”。
大帝的神像为一木刻漕官像。
殿中匾额除“羊山大帝”外,另有“山海庆安”、“忠武侯王” 两块,为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所题。
至于羊山大帝的来历,据庙中匾记所叙云:“大帝李讳,名江南。
崇明人(又说江阴人)。
进士出身,历任梁陈两朝粮官,官至运粮正史。
生于梁大同十一年(545)六月廿九。
卒于陈祯明二年(588),终年四十三岁。
” 关于李讳为什么成为羊山大帝,自有一番缘由。
据传,陈末隋初,运河未开,南方漕米经海路运至陈都建康(今南京),小洋岛是必经之路。
“陈祯明二年,小洋闹饥荒,刚巧漕官李讳运粮避风至此,值山民食罄,尽发粮赈之”②。
但私动皇粮有杀头之罪。
大风过后,漕船难以回去复命。
“李讳恐归受责,投海自尽。
”③直至唐朝贞观年间,东南沿海五省渔民联名上表,奏禀李公为民舍身之德。
康太宗命尉迟恭亲临海岛督造大庙,并追封李讳为羊山大帝,忠武侯王。
尔后,岛民传言:“大帝忠烈,投海为神。
漕船巡海,护岛庇民。
”大帝信仰尤甚。
据《小洋乡志·传说篇》中所叙:“民国初年,有一江苏渔船在小洋海面捕鱼遇风,十分危险。
祈求大帝,稍即风弱,后安全返港,记忆中似有一黑脸神官前来护航,知是李讳所救。
”又日:“清嘉庆年间,海匪作乱。
某日有海盗数百人来犯大小洋山岛。
忽而大雾罩海,岛上金鼓齐鸣,大帝率漕船列阵而出,旌旗似海,神兵如云,海盗惊恐而退。
”无疑,这些异灵传说的记载和流布,更进一步强化了羊山大帝的信仰和神威。
为此,岛上习俗,除了南宋发端的春秋二祀和诞辰、忌日外,还从明朝始,增加四汛开捕祭和庙会活动。
大庙的前门除举办重大庆典和贵客进香外,终年加锁,不开正门,以显示羊山大帝神灵之尊。
(二)龙裤菩萨。
东海渔谚:“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
”龙裤菩萨又称渔民菩萨,实乃是舟山渔场和中街山列岛最享盛名的地方海神。
关于此神的信仰,始于清朝末年。
清朝光绪年间,有个福建渔民姓陈,名财伯,因在中街山渔场捕鱼,不幸在一个大风暴天遇险、落海,后侥幸泅水上岛,在荒无人烟的庙子湖岛栖身石洞,以砍柴、种地瓜为生,活了下来。
他联想自身的不幸遭遇,非常关心海上渔民的安危。
日后,每逢海上大雾弥漫或是风暴之夜,他就登上庙子湖岛的“放火山”去点燃篝火,为即将遭受不幸的渔夫舟子指点迷津,使他们及时找到港湾避风,躲过一场场灾难。
渔民因不知个中缘由,以为庙子湖岛有神仙显灵,称篝火为“神火”。
每逢船过该岛,渔民们都要向山上跪拜、祈祷,以谢菩萨的恩赐和庇护。
尤其是“神火”出现时,更是顶礼膜拜,激动不已。
有一天,当渔民登岛去揭开这神火之谜,发觉财伯公手执柴把横卧在“放火山”的篝火旁,已经死了。
众人赞叹之余,决定立庙塑像,祈典为神,永享渔家香火。
因财伯公是个渔夫出身,他的神像与众不同:上穿背单,下着龙裤,浓眉大眼,赤脚而立。
以此渔民形象登上菩萨宝座的恐为江浙沿海少有,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神灵信仰中,也绝无仅有的了。
此神习俗,因财伯公原是福建人,供奉的祭品中要讲究福建风味,如喜食“虾炒米面”、“鲳鱼米面”等。
平时,庙檐下要悬挂“三官大帝”灯笼,元宵节滚鱼灯舞,七巧节“礼七姑”,冬至时到“放火山”去燃篝火,以示纪念。
(三)戚将军。
戚将军即戚继光,山东登州卫人。
生于明嘉靖七年闰十月(1528年11月12日),卒于明万历十五年冬(1587年12月28日),享年六十岁。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抗倭名将,曾在舟山、浙南海岛抗击倭寇,屡建奇功,在倭匪中有“戚虎”之称。
至今在定海岑港、干硫以及温、台海岛尚有“戚公祠”等一批宫庙遗存,据悉,香火鼎盛,信仰者众多。
这又是一位影响面较广的地方海神。
究其原因,一是戚继光功劳卓越,威震敌胆,护国佑民。
据《明史》记载:戚继光出身于将门家庭,其父戚景通曾任登州卫都指挥、神机营副将等要职,称为孝廉将军。
戚继光十七岁(1544)承袭父职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五岁考中武举人。
嘉庆三十四年,戚继光二十八岁调任浙江任都司佥书,司屯局事,第二年任命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从此驰骋在浙江沿海的御倭战场上,大显军威。
首先是在定海岛的龙山所三战三捷,其次是倡议练兵组建戚家军,接着是岑港大战,火烧倭寨,荡平巢穴,后来又援兵台州,解桃渚之围后,乘胜追击,全歼温、台倭匪于温岭。
由于台州之捷,戚继光三十四岁升为都指挥使。
以后,他又率戚家军去福建沿海剿倭,屡战屡胜,使倭寇闻风丧胆。
由于战功显赫,他相继被升任为镇守台州、温州等地的副总兵官,都督水陆戎务的福建、浙江两省的总兵官,直至太子太保、左都督、太子少保等官职,可以说是名垂青史。
在明代,海岛人最大的灾害莫过于倭寇之患。
戚继光剿倭有奇功,护民有业绩,理应受到岛民的敬仰。
史书上多次记叙:“戚公功建于浙东,名闻于海外。
”①人们建祠,刻石表彰他的平倭事迹。
所到之处,岛民“箪食壶浆,争相馈饷”,空前热烈。
二是戚继光英勇善战。
他是一位建业于海疆的常胜将军,他的威严,他的神力和功绩足以威镇海疆上的妖魔鬼怪。
他生前建功于海,情系于海,死后必魂归大海,灵化为神,为民护航,确保安宁。
所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敬他为海神,应是顺乎天理人心之事了。
戚公的信仰习俗,除了戚公寿诞、忌日两祀外,舟山岑港、台州温岭等地渔民还在渔汛的开捕与谢洋时进行祭祀。
因他是太子少保,官位较高,因而祭品规格高于一般神灵。
现今的海岛上,还流传着与他有关的吃“光饼”、带“山梁冠”以及举办“戈石节”等习俗活动,以示对戚公的祈祭和怀念。
(四)陈靖姑。
又称陈十四娘娘。
这是流布在洞头、玉环一带的地方女海神。
在浙南的影响,仅次于天后。
《洞头海岛民俗》一书中云:“陈十四娘娘,姓陈名靖姑,福建古田人。
她幼小学道,学成后回乡,为民除害。
祈神者,多求雨降灾,或为渔民在海上驱邪避凶。
洞头岛东岙有其庙,昔日香火鼎盛。
”①另在吴在标的《海岛宫庙》一文中亦有记叙。
其文日:“以洞头为例。
这个人口11万,陆地面积仅有一百平方公里的海岛小县,大小宫庙却有152座。
其中,以陈府庙里的陈靖姑等镇海神就占75010。
”② 由此可见,陈靖姑的信仰不仅在丽水青田、松阳、缙云以及平阳等地十分兴旺,而在浙南海岛也很盛行。
关于此神的来历十分奇特:说是观音募银造洛阳桥,被吕洞宾戏弄一番,竟气白了两根头发。
在一次坐禅中,观音将此两根白发梳理下来,缠在梳齿上。
后来,趁观音外出赴会,两根白发私逃下凡,化作雌雄南蛇到人间作孽。
观音知之大怒,遂“啮指弹血”,以三滴血送福建古田陈家,投胎为女,降生为陈十四,这就是陈十四的来历。
接着,陈十四长大成人去闾山学法。
学成归来,一路上斗水闸鬼,灭月鱼精,降蛤蟆怪,直至“大闹潮音洞”,捉拿“南蛇妖”,为了人间的正义,闹得天翻地覆,甚至不惜触犯“天规”而“折寿”。
这种敢作敢为,大义凛然的女神,自然受到了海岛渔夫的崇敬,进而升华为一种信仰。
当然,这种信仰的形成有诸多原因。
其一,陈十四的信仰发源地在福建,在福建称为临水夫人、临水奶等。
临水夫人自当与水有关,而岛民面临的大海则是最大的水域,按其神灵的原始属性当为水神或海神。
其二,陈十四的主要灵迹是斩南蛇。
南蛇在浙南作祟,直至横游东海,逃窜至普陀,一路上兴风作浪,对渔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陈十四把南蛇擒而除之,为渔民报仇雪恨,成为渔民所崇拜的英雄,这与舟山崇仰安知县斩海蛇尊为海神同出一理。
其三,从西汉起,东瓯王奉诏率民迁徙。
历经宋元明清,因海盗、倭匪猖獗,民不聊生,又有大批闽南人迁至温、台一带,直至在海岛定居,自然把陈十四的信仰带至洞头、玉环等地。
尤其是通过“夫人词”、“夫人戏”等文艺形式广为传布,在浙南海岛造成很大的影响。
此外,浙南海岛,潮流湍急,礁多滩险,历来多海怪、蛇妖传说。
从地域环境上说,人们也急切盼望能找到一个能解救他们困苦的神性人物,而陈十四娘娘则是最理想的人选。
陈十四娘娘的信仰习俗较多。
如《夫人戏》的习俗,演出时要祭台,祭台时要选红砂日,要用活鸡洒血染祭台,染喇叭,染戏神等。
演出时还要挂陈十四偶像,夫人出场,要点香和烧纸表敬意。
再如《夫人词》的习俗,唱《夫人词》的目的为了还愿,主要请鼓词艺人演唱。
供祭仪式除挂夫人像外,还设供桌和供品。
供桌上另摆一盏五方灯和一盏七星灯以及镜子、称锤等,以示对上天诸神的尊敬和镇邪。
演唱时,老婆婆们还要敬酒、上烛、双手合十拜。
个别小岛,还有在家设夫人神位、送船灯、五月十四寿诞节等习俗活动。
据说这一切都同陈十四信仰有关。
(五)杨府神。
这是洞头、玉环诸岛又一影响较大的地方海神,在洞头仅次于天后。
杨府官规模宏大,构造精巧,有门楼、戏台、广场,大殿中有杨府公神像,旁边还有几艘很大的虎头神船。
此神的来历,一说为唐太宗时人,姓杨名精义,入山修道登仙。
但大多数人说是北宋名将杨六郎。
杨六郎卫戍边关有功,这海岛也是边关要塞,故而其神灵到此镇守。
在渔民的观念中,神灵是可以移址调防的。
何况,民间还有大量杨府神传说,都是关于杨六郎在海上驱寇和护民的灵迹。
据说,此神的信仰有两点很特别:一是五月二十三日为寿诞。
寿诞的祭品中必有一盆炒豆,而且数量众多,意为杨六郎巡洋于海,炒豆模拟为弹药。
二是海豚结队前来,在海上集体祭拜,欢腾跳跃,实属怪异。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