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常见问题与处理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其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血常规结果的误差因素较多,包括样本采集、仪器校准、人为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从样本采集、样本处理、仪器校准、人为差异等方面分析常见的误差因素。

一、样本采集误差1. 不合适的采血部位,例如采血时选择不适合的血管或血管较细的部位,使得采集的血样量不够,导致结果不准确。

2. 采血前样本准备不当,例如忘记清洁采血部位、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采血、采血器材没有进行消毒等,都可能引起污染和错误的结果。

3. 采血时出现溶血现象。

此时红细胞内部的成分会释放出来,影响到测试的准确性。

4. 由于采血遵循的不同,导致每人采集的血液样品不尽相同。

这也会导致后续检测结果相差很大。

1. 血样保存条件差,如温度过高、保存时间过长,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 血样预处理不当,例如不按照规定方法加入抗凝剂、不及时离心、加热时温度过高等,会损坏细胞结构和膜,甚至改变某些成分的化学性质,从而导致结果偏差。

三、仪器校准误差1. 仪器的读数精度不高,在测量血液的成分时,少量的误差就会导致结果的偏离,从而影响诊断。

2. 仪器使用方法不当,例如检测过程中参数的设置失误、操作人员经验不足等,会引起测量结果的误差。

四、人为差异1. 操作人员的技能、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同,可能导致结果的差异。

2. 测量结果的判读标准不同,导致结果的差异。

3. 测量结果的解释和报告的处理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结果的误读或漏报,影响了病情诊断与治疗。

总之,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因素很多,只有在避免误差的同时提高检验员的技能与操作水平方可增加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为保证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必需时刻注意各项规范操作,避免以上因素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及对策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及对策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及对策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十分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对于很多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疗效评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血常规检验也是最为基础和常见的血液检验方法之一,血液中包括了液体、有形细胞两个部分,血常规检验主要是对血液细胞成分进行检查。

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形态等情况,与标准情况对照,就能够实现疾病的判断,在病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不过,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在血常规检验中,时常会发生一些误差,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影响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

因此,需要认清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处理,减少误差的发生,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一、血常规检验有什么作用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检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血细胞数量变化、形态分布情况的观察,实现对血液状态的判断,进而辅助做出疾病检查与诊断。

在当前的血液检验中,自动化和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已经实现了机器自动完成血常规检验流程。

在血常规检验当中,主要包括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内容,可分为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血小板系统等。

血常规检验中很多指标都具有敏感性的特点,能够对身体病理改变情况加以体现。

其中诊断参考价值比较高的主要有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等。

对于疾病原因不明的患者,都可以接受血常规检验,根据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辅助做出疾病诊断。

除此之外,血常规检验还可用于治疗效果观察、治疗方案调整、复发痊愈评估等方面,均可发挥良好的作用。

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如何当前血常规检验主要选择体表浅静脉,如股静脉、内踝静脉、手背静脉、肘部静脉等,其中大多数人都首选肘前静脉,小儿则主要选择颈外静脉或股静脉。

在检验过程中,准备齐全相关物品,让患者将手臂露出,选择静脉位置后,在穿刺点上方4-6厘米的位置,将止血带扎紧。

叮嘱患者握紧拳头,充分显露静脉。

穿刺局部皮肤消毒晾干,在穿刺点下方,用左手拇指将皮肤拉紧,使静脉固定,右手拿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保持15-30度角,在静脉上或旁侧刺入皮肤,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

2024血常规常见干扰因素及处理方式

2024血常规常见干扰因素及处理方式

2024血常规常见干扰因素及处理方式血细胞分析仪是临床检验最常用的仪器之一。

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为临床提供了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参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干扰。

在此主要讨论血细胞分析过程中标本自身的干扰因素及纠正措施, 以确保我们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常见的干扰因素如下。

1 .受干扰常见因素1.1 冷凝标本:冷凝集素病是免疫球蛋白MQgM)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其特点是在较低的期下,某些疾病患者自身的红细胞与这种抗体发生凝集。

血液冷凝集对红细胞计数及其各项参数的检测都能造成很大影响。

研究表明,冷凝集素可以导致WBC、MCV假性增高,RBC、HCL PLT假性减低,特别是RBC、HCT 降低尤为显著,但RBC、HB、HCT 3个参数结果之间的关系明显不符,并由此造成MCH x MCHC等计算结果异常增高。

纠正措施:将标本放入37。

C水浴箱30min ,立即上机检测,各个参数基本恢复正常。

1.2 脂血标本:脂血是最常见的干扰因素。

由于血红蛋白检测原理是比色法,引起血清浊度增大的因素(如高脂血症、异常血浆蛋白质、WBC>50*109∕L等)都可导致其假性增高,进而引起MCH s MCHC显著增加。

处理方法:缓慢离心,吸取血浆加入等量的稀释液。

1.3 免疫球蛋白的干扰:巨球蛋白血症和多发性骨髓瘤时血浆中IgM增高,高浓度的免疫球蛋白干扰了溶血剂的作用,引起MCHC假性增高。

解决办法:稀释样本或吸取血浆加入等量的稀释液。

1.4 溶血标本:正常血清中游离血浆血红蛋白正常参考范围为:IO-40mg∕L ,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一起检测时,不会引起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增高。

但在病理情况下,某些伤害(如毒蛇咬伤后)诱发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l药物、输血或采血不顺利等因素可引起标本溶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可使MCHC假性增高,RBC明显减少。

血常规失控原因及处理整改报告范文

血常规失控原因及处理整改报告范文

血常规失控原因及处理整改报告范文一、事件回顾。

咱那血常规检测最近出了点小岔子,就像一辆原本跑得稳稳当当的小火车突然脱轨了似的。

本来血常规检测结果那可是应该像钟表一样准的,可这一回,数据就像调皮的小精灵,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失控啦!二、失控原因分析。

# (一)仪器方面。

1. 日常维护不到位。

那仪器就像个小宠物似的,得好好照顾才行。

可咱之前就有点粗心大意啦,就好比只给宠物喂饭,却忘了给它洗澡梳理毛发。

仪器的一些关键部件,像采样针那儿有点脏东西,这就可能导致吸取样本的量不准确,就像吸管堵住了一部分,吸上来的饮料就不是正常的量了。

2. 校准问题。

仪器的校准就像给秤定准星一样重要。

上次校准已经是好久之前的事儿了,仪器在这段时间里可能就慢慢“跑偏”了。

就像你家的时钟,时间久了没对时,就不准了。

而且校准用的标准品可能也有点小毛病,就像拿了一把本身刻度就有点歪的尺子去量东西,量出来的结果能对才怪呢。

# (二)样本方面。

1. 采集不规范。

这采集样本的护士姐姐或者哥哥可能一时手快没注意,采血的针没扎好,可能采到血管旁边去了,混进去了一些组织液。

这就好比你做果汁,本来只要水果汁,结果不小心把果核和果皮的碎屑也混进去了,这果汁的成分可就不对啦。

样本采集量也可能不太准,多一点少一点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2. 样本保存运输不当。

样本采集完了,在送去检测的路上就像送宝贝一样得小心。

可有时候就没照顾好,可能在太阳下晒了一会儿,或者是在温度不合适的地方放久了。

就像送冰淇淋,要是没放在冰箱里,到地方都化成水了,那还怎么吃呀。

样本里的细胞可能就被破坏或者变质了,检测出来的数据肯定就不对头了。

# (三)人员方面。

1. 操作失误。

咱操作人员有时候也会犯迷糊,就像炒菜的时候放错了调料一样。

可能在操作仪器的时候步骤错了,或者是在样本加样的时候加多了或者加少了试剂。

这就像做蛋糕的时候,面粉放多了或者少了,蛋糕的口感肯定就不对了。

而且操作人员有时候可能没有仔细看样本的标识,把样本弄混了,这检测结果肯定就全乱套了。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

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因素,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对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进行分析。

一、操作人员因素:血常规检验需要有经验且操作规范的专业人员进行。

如果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不规范,就容易导致误差的发生。

采样时如果不按规定的方法和顺序进行,可能会引起血液凝块、脱落细胞等情况,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二、标本处理因素: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需要对血液样本进行预处理,例如离心、取血清等。

如果标本处理不当,比如离心速度、时间不够,就会造成血液成分的混杂,影响血常规结果。

血液样本的保存和运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样本保存时间过长或温度不当,也会导致血常规结果的误差。

三、设备因素: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一些专用的设备,包括血球分析仪、显微镜等。

如果设备的精度、灵敏度不够高,就可能产生误差。

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校准也很重要,如果不及时维修设备或进行校准,就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四、个体因素:个体的生理状态、病情等也可能影响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

服用某些药物、存在某些疾病、生理期等都可能导致血常规结果的异常。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要注意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避免因个体因素造成的误差。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血常规结果的误差,例如环境因素、样本质量等。

为了提高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定期维护和校准设备,确保样本的质量和保存条件,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并与临床病史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血常规检验有哪些误差问题

血常规检验有哪些误差问题

血常规检验有哪些误差问题血常规检验为临床中常用的一种诊断、预后评估方式,此方式主要是对血液标本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展开检测,其可为医师疾病诊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但临床实践发现,血液标本检验存在较高的误差发生风险,易影响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判断,致使患者病情延误,损害患者生命健康,引发医患纠纷,使医院形象遭受损害。

因此,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精确性尤为重要,只有充分了解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分析误差发生原因,才可针对性拟定预防与控制方案,减少血常规检验误差现象的发生。

一、血常规检验有哪些误差问题(一)白细胞假性升高有核红细胞和红细胞溶血不良为造成白细胞假性升高的重要原因,患有肝病或高血脂症等疾病的患者,其红细胞表面脂质代谢异常,正常浓度的溶血剂无法对红细胞造成彻底破坏,其生成的红细胞碎片具备与淋巴细胞接近的体积,易让检验人员误认为淋巴细胞计数升高,从而被认为是红细胞计数假性降低;对于溶血状况不佳的血液标本,待置换血浆或稀释2倍后可实行精准的白细胞计数测定。

从实质上讲,有核红细胞为未成熟的红细胞,白细胞稀释液难以对其造成破坏,因此在实际检查期间易将其误看作白细胞,从而致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升高,鉴于此情形,检验人员可利用XN9000、LH750等新式血液分析仪对有核红细胞进行检测,使用仪器对淋巴细胞分类值和白细胞计数值进行自动校准,或是采取手工形式展开镜检计数,并利用白细胞计数(校正后)=100×白细胞(校正前)/(100+有核红细胞)的公式予以校正。

(二)白细胞假性降低白细胞假性降低状况比较少,此种情形的发生多是由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疾病而造成白细胞聚集。

对血液标本实施温浴处理(37℃;10min),便可将白细胞聚集问题解决,恢复白细胞检验结果。

(三)血小板假性升高血小板是血液中一种最为常见的血细胞,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的存在、白细胞大量碎裂均易造成血小板假性升高。

其中造成红细胞碎裂形成碎片的原因众多,如抽血困难、血液样品储存不合理(温度过高、时间过长等)等,上述原因均会致使血液样品产生溶血问题;而小红细胞出现原因主要为患者机体营养不良,伴随贫血等疾病,红细胞蛋白合成量不足,从而产生直径在6μm以下的小红细胞;而白细胞大量碎裂原因则为患者存在淋巴瘤疾病或重度感染性疾病等疾病,或接受放化疗治疗,从而致使白细胞大量碎裂。

血常规及凝血异常标本的处理

血常规及凝血异常标本的处理

血常规及凝血异常标本的处理1血常规(脂血):特征:HGB、MCH、MCHC增高,单核分类偏高,重度脂血在上下颠倒混匀时血不挂壁。

方法:使用生理盐水或者稀释液对标本进行血浆置换。

1.1 将血常规标本离心10分钟(3000mr),将血浆吸去(吸取血浆时注意不要吸到血小板层,可以稍微留点血浆,以防吸到血小板层)。

1.2 加入和吸去血浆等量的稀释液,混匀,离心10分钟(3000mr)。

1.3 反复置换1-3次即可上机,为了保证血小板结果的准确性,可在为进行血浆置换前做一次血常规,来参考血小板计数。

2 血常规(冷凝集):特征:RBC与HGB不成比例,RBC偏低,HGB、MCH、MCHC增高。

方法:水浴箱孵育或血浆置换。

2.1 将血常规37℃水浴箱孵育20-30分钟,孵育后取出标本立即上机(中间不要停)。

2.2 对于孵育效果不好的标本,可以选择血浆置换的方法。

(具体方法参照脂血处理方式)3凝血(脂血)特征:重度脂血在上下颠倒混匀时血不挂壁。

方法:高速离心。

3.1 将血浆加入离心管,高速离心机离心5分钟(10000mr),吸取下段清澈透明血浆。

3.2 将吸取的血浆再次离心5分钟(10000mr),吸取下段清澈透明血浆上机。

4 EDTA引起的血小板假性聚集血常规血小板减低触发复检规则,镜检发现血小板聚集,重新采血,采凝血管2ml进行检测。

5有核红细胞注意NICU患儿有核红细胞的识别与校正校正公式:实际白细胞结果=100/(100+100个白细胞所见到的有核红细胞数)*仪器测得的白细胞计数结果(此公式仅适用于MS60与CRP1及CRP2仪器,LH750及DXH600均可自动校正,无需人工校正)由于NICU患儿为新出生患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浓度较高,相关参数可能无法计算出,可以手工计算或者在MS60、CRP1、CRP2仪器电脑桌面均有计算模板,输入便可自动计算。

6血小板计数操作步骤6.1 于清洁试管中加入稀释液0.38ml。

体检中常见异常指标的解读与处理方法

体检中常见异常指标的解读与处理方法

体检中常见异常指标的解读与处理方法体检是一项重要的健康检查手段,通过检测身体各项指标的正常与否,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然而,在体检报告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异常指标,这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和不安。

本文将为大家解读常见的体检异常指标,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1. 血压异常血压是衡量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正常血压范围为120/80mmHg。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血压偏高(高于140/90mmHg),可能存在高血压风险。

处理方法包括改善生活习惯,如控制饮食、减少盐分摄入、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同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

2. 血糖异常血糖是评估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指标,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9-6.1mmol/L。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血糖水平超过6.1mmol/L,可能存在糖尿病风险。

处理方法包括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饮食的摄入;增加运动量,提高身体代谢能力;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治疗方案。

3.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常指血脂过高,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

高血脂的处理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摄入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增加体力活动,促进脂肪燃烧;辅助药物治疗可能被医生考虑。

4. 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指示肝脏受损或疾病风险,常见的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

肝功能异常的处理方法与病因密切相关,可能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和酒精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和药物滥用;定期复查以及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5. 肾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常通过尿液检测来判断,如尿酸、尿蛋白和肌酐等指标。

肾功能异常可能暗示肾脏疾病,处理方法包括控制饮食,减少盐分和蛋白质的摄入;保持水分和钠盐的平衡;必要时服用降压药物或使用其他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体检中常见的异常指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异常指标外,体检报告中还可能存在其他异常指标,如血常规、尿常规的异常等。

不同采血方式、血液处理方式对血常规结果有影响吗?

不同采血方式、血液处理方式对血常规结果有影响吗?

不同采血方式、血液处理方式对血常规结果有影响吗?想必大家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常常被要求检查一下血液指标,那么您知道需要化验哪些项目?一般情况下,以生化检验、凝血四项、血常规最常用,尤其是血常规检查,是全身体检中的基本项目之一,通过检测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及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可以及时判断有无发生血液疾病,或是通过血液指标浓度变化,明确疾病类型及其发展状况,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采血方式、血液处理方式可能会影响血常规结果,对于这一说法,您了解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1、什么是血常规?血常规,俗称血象,是针对血液检查的常用方法,通过检查血液的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判断人体是否处于贫血状态,或是有无发生白血病。

除此之外,血常规检查可以有效评估治疗效果,或是合理指导临床用药/停药、继续治疗/停止治疗、疾病复发/痊愈。

目前,血常规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健康体重,且受到绝大部分医生、患者的接受及认可。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同采血方式的应用及血液的不同处理方式,有效满足了采血需求。

但部分专家认为不同采血方式、血液处理方式对血常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为此,进一步明确不同采血方式、血液处理方式是否对血常规结果有影响对保证血液质量、提高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2、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结果有影响吗?目前,在血常规检查中最常用的两种采血方式分别为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前者是利用针管抽取一定量的静脉血的方法,通常采用体表的浅静脉,例如股静脉、肘部静脉、手背静脉等,结合采血量选用不同型号注射器及配套的针头;后者也叫皮肤穿刺采血法,是在手指/足跟特定部位穿刺,采集毛细血管血液进行检验。

近年来,静脉刺血法、末梢采血法被广泛用于血常规检查,其中静脉血的采集通常选择肘部,主要是因为该部位的血液具有高稳定的组成情况,通过使用真空负压采血管,可快速采集血标本,再加上采血过程完全封闭,有助于避免外界空气接触血液标本,从而杜绝外界污染,以保证血标本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误差。

血常规检验中冷凝集标本的处理流程

血常规检验中冷凝集标本的处理流程

血常规检验中冷凝集标本的处理流程血常规检验是比较广泛应用的检验方法,它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时候检测标本会出现冷凝集,干扰检测结果,因此,血常规检验中冷凝集标本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冷凝集标本的形成原因1、现场处理不当:血液标本收集和运输过程中,如果现场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样本收集不当,样本容器中残留或混入空气,使标本凝固,遇到冷凝。

2、血液标本混入空气:在血液标本采集时,如果破坏血液的流动特性,使样本混入空气,也可能导致冷凝。

3、不恰当的储存: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如果样本不恰当存放,也有可能导致冷凝。

二、冷凝集标本的处理1、现场处理:一是要正确采集样本,以免残留空气;二是采集的样本要及时运输,以免发生冷凝。

2、处理后的样本存放: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一定要及时存放,采用4-8℃的低温储存,防止凝固。

3、检测预处理:在检测之前,采用低温预处理,以防止凝固,同时,要使样本完全溶解。

4、特殊情况处理:如果特殊情况下,存在冷凝,则可以采用低温预处理,破坏凝固结构,使原来凝固的蛋白质液化,从而延长样本的有效期。

三、冷凝集标本的注意事项1、采集样本要及时运输:血液样本,应当确保及时运输,以免发生冷凝。

2、样本要及时存放:采集的样本需要及时存放,防止凝固。

3、样本储存要选择合适:样本存放时,要选择适当的储存条件,最佳存放温度为4-8℃。

4、检测前要预处理:在检测前,要采用低温预处理,以确保样本完全溶解,避免凝固。

5、特殊情况要额外处理:如果样本产生特殊情况,可以采用低温预处理,来破坏凝固的结构,从而延长样本的有效期。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中凝固标本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现场处理要正确,样本的运输要及时,存放要选择合适的温度,检测前需要预处理,同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的处理。

只有通过正确的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冷凝现象,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血常规标本异常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血常规标本异常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血常规标本异常结果的分析与处理摘要】目的: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遇到异常细胞时怎样进行分析与处理,强调手工涂片复检的重要性。

方法:采用仪器检测和血涂片镜检对2016年我院临检室53例典型异常细胞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53例标本中检出白血病30例,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8例,异淋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6例,红细胞系统疾病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

结论:当遇到可疑异常细胞时,首先对标本、仪器、试剂、质控进行分析,再用不同仪器进行复检,最后手工涂片镜检,并与临床沟通联系。

【关键词】异常细胞;白血病;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单核细胞;涂片镜检【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394-02目前检验科临检室血常规标本数量较大,人员配备相对不足,又要在短时间内发出结果,许多异常结果来不及复检就发出一份错误的报告,导致了漏检与误诊。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结果异常,仪器如何提示,检验结果如何反映?本文结合了我科检验异常结果的发现与处理方法。

1.仪器与试剂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的LH750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和质控,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E2100i血球计数仪及其配套的试剂及质控。

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CX21双目显微镜,仪器由贝克曼工程师及SYSMEX工程师每半年校准一次。

2.材料来源及报警提示以2016年我科检出53例典型异常细胞为例。

其中,仪器出现怀疑性旗标报警48例,血细胞散点图或直方图异常的38例,血细胞计数异常45例,分类异常35例。

出现以上异常结果有时提示并不是单一出现,如53例中有报警提示,散点图、直方图,计数及分类同时出现异常的就40例。

3.结果分析处理3.1 首先确定标本、仪器、试剂、质控有无异常,然后进行血细胞涂片分析,以上53例标本中检出白血病30例,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8例,异淋5例,ITP 6例,红细胞系统疾病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

血常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血常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血常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说实话血常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先说说采血的时候容易遇到的故障吧。

有时候啊,采不出血来,这可急死人了。

我试过很多方法,像给那个采血的地方揉一揉,想让血管鼓起来。

就好像你要给一个瘪瘪的气球打气一样,想让血管也鼓起来好采血。

可是有时候揉了也不管用。

后来才知道,可能是采血针的角度不对,要是斜着扎进去太深或者太浅都不行,就像挖井似的,角度不对就挖不到水。

有一次我调整了下采血针的角度,稍微浅一点,嘿,血就出来了。

还有那个抗凝管的问题。

有时候血液进去之后,感觉抗凝不完全,好像血要凝住了似的。

我开始觉得可能是抗凝剂不够,就使劲晃那个抗凝管,觉得得让抗凝剂和血充分混合才好。

但其实,晃也有讲究,不能太猛,不然血细胞容易破坏,也不能太轻,那样混合不好。

我以前晃得太猛的时候呢,后来检测的时候发现数据有些奇怪。

后来我就慢慢找那个力度,晃个七八下,每次动作比较轻柔,就像轻轻地晃杯子里的果汁一样,这样抗凝效果就比较好了。

检测仪器方面也容易出故障。

我印象特别深有一次,检测结果老是显示异常,我都懵了。

我就在那寻思,是不是仪器哪儿脏了影响检测呢。

我就把能看到的地方用干棉球擦了擦,就和擦眼镜似的,小心翼翼的。

可还是不行。

后来才知道是仪器的一个小零件有问题,真得请专业的人来维修。

不过在等维修师傅来的过程中,我还尝试了重新校准仪器,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来,感觉像在走迷宫一样,又得小心又怕走错。

但是校准之后还是不行,这就说明确实是硬件的毛病了。

再有就是样本方面的故障。

有时候样本采集量不够,这可不好办。

不过重新采集肯定是最后的办法了。

我就尝试看能不能在检测的时候把各项指标按照比例进行推算,可这是个很冒险的做法。

而且不同的检测项目比例关系很复杂,就像一团乱麻,我试了几个基本的项目之后,发现误差还是有点大,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可别这么干,还是重新采集最靠谱。

血常规故障处理起来真是不容易,要多尝试多种方法综合判断。

血常规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什么原因,治疗方法

血常规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什么原因,治疗方法

血常规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什么原因,治疗方法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指血液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低于正常水平,正常成年人的淋巴细胞占血液细胞总数的20-40%。

淋巴细胞是具有免疫反应功能的细胞,它们能通过识别并攻击病原体来保护人体健康。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常常提示身体免疫系统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处理。

引起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常见原因:1.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如麻疹、流感等,可以降低淋巴细胞的百分比,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

这是由于病毒感染激活了免疫反应,使许多淋巴细胞在感染区域聚集。

因此,这种情况下,淋巴细胞的数量会下降。

2. 免疫系统疾病若免疫系统长期处于高活性状态下,则会导致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

典型的例子是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等疾病。

这些疾病会导致机体的自身淋巴细胞自行攻击自己的组织,导致淋巴细胞数量下降。

3.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和类固醇等,对淋巴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化疗治疗期间,白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数量通常会下降,而这种影响往往可以持续数周到数月时间。

4. 感染某些细菌和真菌的感染可以导致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并导致急性和慢性感染。

5. 其他其他罕见原因如债务综合征、艾滋病等也会影响淋巴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

治疗方法治疗措施取决于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的原因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 接受针对感染的治疗对于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败血症,以及其他感染,必须及时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或其他特异性治疗。

2. 免疫刺激剂针对不同的免疫功能障碍,免疫刺激剂,如转移因子、人鸟苷、G-CSF等可以用于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治疗。

而免疫抑制剂则可以用于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治疗。

3. 养生保健生活习惯的调整是很重要的,建议增加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以及避免压力过大。

这些因素可以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提高淋巴细胞数量。

注意事项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可能是身体其他疾病的标志,还可能直接伤害人体免疫系统的健康。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最基础的检验之一,对于很多疾病的筛查和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存在误差,严重影响了检验质量和医疗诊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的原因和解决策略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一、常见误差原因分析1. 自然因素干扰自然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从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干扰。

例如,高温、低温或湿度过高等环境条件下,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导致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值的偏差。

血常规检验中血样提取的方法、氧气暴露时间等操作因素会导致红细胞容积分布、血细胞计数等指标数据的变化。

此外,由于人体内存在其他生理状态和疾病状态,如代谢状态、炎症过程、肝肾功能等情况都会对血常规检验产生干扰。

3. 仪器设备因素干扰现代医疗检验设备大多采用自动化检测方式,但由于仪器设备本身的结构、设计、性能等各方面因素,如光源的稳定性、管路的堵塞、机械损伤的影响等,容易导致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

此外,不同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标准也有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 操作人员技术操作的影响操作人员技术操作熟练度和操作规范性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密切相关,不合适和不规范的操作常常导致血常规检验产生误差。

其中,职业技能、操作动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是操作人员的关键能力,娴熟的操作能力才能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解决策略研究为了控制自然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的干扰,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尽可能选择气温恒定、湿度稳定的空间进行检测;保持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干燥和清洁;在操作过程中避免氧气的暴露时间过久等。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应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和身体状态进行评估和分析,尽量控制疾病的影响。

如,对于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可以在体外进行分离和处理,避免干扰检测结果;对于肝肾功能不佳的患者,可以调整检测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化学物质消耗。

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办法

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办法

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办法冷凝集是指一种在体外发生的凝集反应,常见于血液凝块中。

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血细胞计数偏低:冷凝集的形成会导致血细胞与冷凝集形成凝块,从而使凝块中的血细胞无法被计数器完全识别,导致计数结果偏低。

特别是在血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中影响更为明显。

2.血细胞形态改变:冷凝集的形成会导致血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如红细胞凝块会使红细胞变形成不规则形状,白细胞凝块则会使白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团块,使细胞形态判断不准确。

3.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冷凝集的形成会导致血红蛋白分布不均匀,使测定结果偏低。

此外,冷凝集可能也会导致溶血的发生,从而使血红蛋白浓度进一步降低。

针对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处理办法:1.采用抗凝血样管:为了防止冷凝集的形成,可以使用抗凝血样管进行血液采集,如使用EDTA抗凝血样管。

EDTA可以与钙离子结合,抑制凝血反应的发生,减少冷凝集的形成。

2.快速处理血样:血样在采集后尽快进行处理,避免长时间放置。

冷凝集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将血样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可以减少冷凝集的形成。

3.进行加热处理:如果已经发生冷凝集,可以通过加热处理来解决。

将血样加热至37℃以上,使冷凝集溶解,再进行血常规检测。

4.观察细胞形态:在分析血常规结果时,要注意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尤其是红细胞形态和白细胞聚集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5.考虑使用其他检测方法:如果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检测方法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如手工计数法或者显微镜检查。

总结起来,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血细胞计数偏低、血细胞形态改变以及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等方面。

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可以采取抗凝血样管、快速处理血样、加热处理、观察细胞形态以及考虑使用其他检测方法等处理办法。

血常规质量控制总结

血常规质量控制总结

血常规质量控制总结引言血常规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用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它包括了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多项指标。

质量控制在血常规分析中至关重要,它确保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非常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血常规质量控制的各个方面,以及我对这个主题的看法。

血常规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血常规质量控制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不良的质量控制可能导致误诊和错误的治疗决策,因此它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血常规质量控制的一些重要方面:样本采集正确的样本采集是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护士或实验室技术员必须确保采集的血液样本是适当的,不受污染,并且符合采集标准。

错误的采集可能导致血样污染或血细胞破损,从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样本处理一旦采集到血样本,它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内进行处理。

血常规测试通常要求鲜血,因此延迟处理可能导致血细胞的变性。

适当的样本处理确保了测试的可靠性。

仪器校准血常规分析需要使用专用的仪器,这些仪器必须定期校准。

仪器的准确性对测试结果至关重要。

定期的校准程序可以确保仪器在正常范围内运行。

质量控制样本在每次运行血常规测试时,实验室必须使用质量控制样本来验证仪器的准确性。

这些质量控制样本包括已知浓度的标准,用于与测试结果进行比较。

如果质量控制样本的结果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那么需要重新校准仪器并重新测试样本。

质量控制图创建质量控制图是一种跟踪血常规测试质量的方法。

这些图表显示了一段时间内的质量控制样本结果,有助于检测潜在的问题和趋势。

如果质量控制图显示异常,那么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

我的观点血常规质量控制在临床实验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质量控制不仅是确保患者得到准确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而且也反映了医疗保健体系的质量和可信度。

以下是我对这个主题的一些观点:1.质量控制是不可或缺的:在临床实验室中,质量控制是绝对必要的。

任何妥协都可能导致患者受害,因此维护高水准的质量控制是伦理和职业义务。

血常规检验中误差问题如何解决

血常规检验中误差问题如何解决

在临床血液检验中,血常规是最基本的检测项目之一。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应用,对检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检验误差是影响血液检验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检验结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从血常规检查中出现的误差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为临床医生和护士在检测中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血常规是血液标本通过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而获得的数据,其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大项指标,其中包括了三种形态即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

此外还包含了三个数值即白细胞分类、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

一、检测误差检测误差。

是指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仪器或试剂本身的误差而导致的误差。

这种误差在血常规检测中比较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检测仪器误差:检测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内部元件损坏、老化、漂移等原因,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血球计数仪中的电子计数器出现故障,会导致血小板计数过高或过低等问题,从而影响临床判断。

2.试剂误差:检测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如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白细胞分类试剂等均存在误差。

例如,血红蛋白测定试剂可能受到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的误差。

3.操作误差:在检测过程中,经手操作人员的误差也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实验室操作误差实验室操作误差。

是指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由实验室工作人员人为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这种误差普遍存在于检测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操作规范不严格: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如果没有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例如操作者没有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操作,或者没有按照操作系统提示进行操作等,都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2.操作顺序不当: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如果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例如某些检测项目或者检测方法按照错误的顺序进行操作,或者操作者没有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操作,都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3.操作技能不足: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如果技能水平不足,例如面对样本杂质较多时没有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或者没有及时校准检测仪器等,都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异常标本对血常规报告的影响及应对

异常标本对血常规报告的影响及应对
一些黄疸的肝病患者,红细胞表面膜脂类异常,具有抵抗 溶血素的作用,导致红细胞溶血不全,当溶血素不能完全 破坏红细胞时,由于红细胞与淋巴细胞大小接近,从而导 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采用手工计数WBC。
试验
标本总胆红素218.9umol/L
本次试验说明高胆红素对HB和白细胞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
疟原虫
冷凝集
• 冷凝集是指人体被支原体感染后,血清中产生的高滴度的冷凝集素,这种凝 集能和自己体内的红细胞或者是“O”型血人的红细胞,在0—4℃寒冷情况 下产生凝集现象。支原体感染的病人阳性率在50—60%,正常人血清中也有 少量的冷凝集素。但是不具有特异性。
• 冷凝集对血常规分析影响很大,若处理不当将引起临床病情诊断的延误。随 着天气的变冷,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假性血小板减少或增多的干扰因素
假性血小板减少
样品采集环节中的血小板聚集 EDT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卫星现象 巨大血小板
假性血小板增多
红、白细胞碎片 小红细胞
血小板卫星现象
红、白细胞碎片的干扰
• 红细胞碎片的产生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 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 其它:化学中毒、肾功能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化疗
洁干燥的计数池内,静置10—15min,待血小板完全下沉到计数池底部时 ,于显微镜 下观察计数。 • 5.低倍镜下找到计数板上中央大方格后,高倍镜下计数大方格内四角和中央五个中方 格的血小板数。 • 6.计算 血小板数=N✕10*9
溶血
• 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形成大小不等的碎片。红细胞的 破坏直接导致RBC结果偏低。红细胞碎片体积小于完整红细胞,从而引起MCV 测定偏低。HCT由MCV和红细胞数相乘得出,而后两者同时降低,故引起HCT 检测结果偏低。测定Hb时血液中先加入溶血剂,使所有红细胞溶解并释放Hb ,所有溶血对于Hb的测定结果无影响。MCH、MCHC是根据Hb、红细胞数、HCT 计算得出,故同时引起二者结果偏高。红细胞碎片引起红细胞体积分布不均 ,使RDW变大。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起到重要作用。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误差因素,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影响了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针对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进行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检验项目,并且能够避免误差因素的影响。

一、样本采集及处理方面的误差因素1、采血部位不当: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血液样本的采集部位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采血部位不当,可能会导致血样的污染或者含有过多的组织细胞,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抗凝剂使用不当:在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十分关键。

如果抗凝剂的用量不当或者混入了其他物质,会导致血液凝固不完全,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样本保存不当:血液样本在采集后需要进行适当的保存和处理,如果保存不当,例如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就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甚至使得检验结果无效。

二、实验操作方面的误差因素1、试剂或仪器的质量问题: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和仪器,如果试剂或者仪器的质量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操作技术不熟练:血常规检验需要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如果操作者技术不够熟练,可能会导致实验操作不当,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环境因素的误差因素1、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环境条件不合适,就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外部干扰物质: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外部的干扰物质,例如灰尘、气味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这些外部干扰物质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以上常见误差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或者减少这些误差因素的影响,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严格控制采血部位和抗凝剂的使用,确保血样的质量。

2、采血后立即进行适当保存和处理,避免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

体检中常见的不合格项目解析及处理方法

体检中常见的不合格项目解析及处理方法

体检中常见的不合格项目解析及处理方法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体检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的健康管理方式。

通过体检,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然而,有时体检结果可能会出现不合格的项目,这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担忧。

本文将对体检中常见的不合格项目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血液相关项目1. 血常规指标异常血常规是评估人体内血细胞及相关指标的基本项目之一。

其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异常可能意味着存在某种疾病或体内发生了炎症反应。

若体检结果显示这些指标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寻找潜在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2. 血糖异常血糖水平的异常常见于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当血糖浓度较高时,可能出现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

对于血糖异常的人群,饮食调控和适量运动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若病情较为严重,则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二、尿液相关项目1. 尿常规指标异常尿常规是评估尿液中各项指标的基本项目。

尿液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可能暗示着泌尿系统的疾病、肾脏问题或感染等。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心血管相关项目1. 血压异常血压是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若不及时控制,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针对血压异常,患者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等来进行自我管理;同时,也应定期就医,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

四、肝功能相关项目1. 肝酶指标异常肝酶指标异常常见于肝脏疾病,如肝炎、脂肪肝等。

对于肝酶异常的患者,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通过详细的医学史、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肝脏病变。

同时,饮食调理、避免酗酒和一些中药治疗都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五、肺功能相关项目1. 肺活量异常肺活量是评估肺功能的重要指标,异常肺活量可能暗示着患者存在肺部疾病或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⒈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⒈1由于标本采血不顺利,或抗凝剂不足,或混匀不充分,致使标本产生凝血﹑血小板凝集。

解决方法:加适量的抗凝剂,重新采血,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

⒈2天气寒冷,由于室温低,产生蛋白沉淀小块,这时仪器直方图血小板右边曲线下不来。

解决方法:37℃加温,离心后等量生理盐水兑换血浆,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

⒈3标本红细胞溶解不彻底。

见于肝病﹑异常血红蛋白症﹑高脂血症﹑红细胞膜变化而无法完全溶血(肝硬化)等病人,这时仪器直方图左边淋巴峰抬高。

解决方法:标本二倍稀释,离心后等量生理盐水兑换血浆,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记得结果要乘以稀释倍数。

⒈4标本出现幼红细胞。

见于新生儿﹑脐带血﹑溶血性贫血等,这时直方图淋巴峰双峰。

解决方法:手工计数。

⒈5标本出现大型血小板。

见于脾亢﹑血小板减少症等,由于疾病,这些病人的老中青血小板同时释放出来参加血液循环。

解决方法:手工计数。

⒉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
⒉1寒冷性白细胞凝集。

解决方法:37℃加温,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

⒉2非寒冷性白细胞凝集,这时直方图右边出现小山峰,涂片有凝集,解决方法:37℃加温或等量生理盐水兑换血浆,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

⒊红细胞计数假性增高,一般系人为因素,不存在真正原因
⒊1标本久置后未充分混匀,底部吸样。

解决方法:充分混匀可避免。

⒊2人体大量脱水,使血液浓缩,此时另一个参数红细胞压积会升高。

解决方法:输液后重新采集标本检测。

⒋红细胞计数假性降低
⒋1红细胞凝集,这时MCV 值很大,镜下有凝集小块。

解决方法:37℃水浴孵5 min[1],轻轻混匀,再检测。

⒌血红蛋白假性增高
⒌1乳糜标本,由于溶液浑浊,引起吸光度增加,造成Hb结果假性增高。

解决方法:等量生理盐水兑换血浆。

⒌2白细胞异常增高,当大于100.0×109个/L时[2],由于白细胞过高,溶液浑浊,引起吸光度
增加,造成Hb结果假性增高。

解决方法:用HiCN 分光光度法测定Hb ,比色前要高速离心取上清液比色。

⒍MCV 假性增高
⒍1高血糖、高氮质血症、高能量输液,钻入红细胞内后肿大。

解决方法:离心比积测定,二倍稀释后,5 分钟再测定。

⒍2小淋巴细胞大量出现,被当作红细胞。

⒍3红细胞凝集,MCV 值升高,红细胞计数降低。

⒍4红细胞长时间放置产生球状化。

⒎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
⒎1标本原因如:标本中存在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细胞碎片、冷凝集素引起细胞凝集等。

小细胞是引起血小板计数结果产生误差的
常见原因,现代化血细胞计数仪可采用自动设置浮标界限方法进行排除。

对于冷凝集素引起的干扰,可以37℃水浴孵5 min后重新上机检测。

⒎2仪器在安装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接头松动、地线安装不好,对血小板均产生干扰,特别是地线连接出了问题,血小板基数可达150×109个/L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马上查清原因,清洗调整仪器,装好地线,使血小板的基数为0,或手工复查后方可发报告,避免错误报告产生。

⒎3试剂不合格(如沉淀很多),不配套试剂,均可引起错误结果的出现。

解决办法就是更换合格试剂。

①②据报道EDTA—K
可造成部分病人血小板假性减少。

我们对8例用血细胞分析
仪分析血小板值偏低,但尤出血倾向病人,以未梢血进行血
小板手_l:计数,计数结果J下常。

但用抗凝静脉血或末梢血手
h1‘数时,结果仍偏低,有些血小板甚至全部被破坏,这些
情况应进行血片分类或手工计数解决。

③④
⒏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
⒏1采血后不能及时测定是血小板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大部分血常规均用自动血球仪测定,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标本久置,这样会因血小板离体时间太长,发生变形、自溶、体积变小,太小的血小板机器也会放过,致使计数减少。

因此采集的标本应该及时检测。

⒏2静脉采血:必须一针见血,顺利采到标本,且与抗凝剂迅速摇匀,否则血小板体积小,离开血管后易粘附于血管破损处及组织(也会粘附于玻璃等部位),并相互聚集,使血小板计
数减少。

解决方法:重新采血,及时检测。

⒏3血小板依赖EDTA:10 倍EDTA、肝素、枸橼酸钠可消除干扰。

⒏4巨大血小板现象。

解决方法:手工计数。

⒏5 抗凝剂有时也会影响血小板计数,如EDTA可引起非特异性血小板凝集,使血小板计数减少。

换用肝素、枸橼酸钠抗凝可消除干扰。

9 讨论
总之,引起血细胞计数仪计数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多。

在日常分析中,我们应随时监测仪器的工作状态,及时清洗,定期保养﹑校正,积极参加质控工作,碰到异常结果﹑直方图,应做显微镜检查,分析原因,采取正确的手段排除错误,确认无误后方能发出报告[3]。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多了解病人的病情,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报告。

文章来自中华检验医学网(),原文地址:/articleview/2008-8-22/article_view_5853.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