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新闻

合集下载

有偿新闻 法规制度

有偿新闻 法规制度

有偿新闻法规制度
近年来,有偿新闻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规范有偿新闻的
行为,我国也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

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该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
个人,在广告中明示或者暗示支付报酬等方式对被报道对象进行利益
输送,或者违反其它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有偿报道,都是违法的行为。

其次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该规定明确规定:任
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利用新闻信息服务从事有偿新闻报道和传播。

同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守本规定,将有偿新闻信息和
非新闻信息严格区分,不得传播有偿新闻信息。

此外,还有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

例如,中国新闻工作者
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新闻工作者不得从事有偿新闻报道、刊播
和评论的活动。

总之,有偿新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各类法规
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十分重要,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有偿新闻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新闻媒体的声誉。

有偿新闻名词解释

有偿新闻名词解释

有偿新闻名词解释
1、有偿新闻名词解释:有偿新闻就是指某些企业单位、经营者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上上镜头、占版面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者或编辑以物质利益需求,或者是政府官员为了掩盖丑行而贿赂新闻人员以做出歪曲事实的报道的违法行为。

2、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

有偿新闻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有偿新闻是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社会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不齿的行为。

无论东方、西方,有偿新闻都是新闻职业道德所明令禁止的。

有偿新闻,其实质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权利和金钱进行了非法交易。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

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

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

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

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有偿新闻案例真实案例

有偿新闻案例真实案例

有偿新闻案例真实案例说起有偿新闻,这事儿可真让人摇头叹气,心里头不是滋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咱们每天打开手机、电视、报纸,就是想看看真实的世界,了解点新鲜事儿。

可偏偏有些新闻,它就像是被糖衣包裹的药丸,看着挺诱人,吃下去却让人犯嘀咕。

有这么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某个小城市的日报社。

这家报社在当地还算有点名气,每天发布的新闻,大家伙儿都爱瞅瞅。

可有一天,一篇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篇报道说的是一家新开业的火锅店,环境优雅,食材新鲜,服务态度那叫一个热情似火。

报道里头,店主笑得合不拢嘴,顾客们吃得眉开眼笑,整个场面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可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特别是那些经常逛菜市场、吃遍大街小巷的老吃货们。

他们一看这报道,就觉得不对劲。

这火锅店,开业才几天,怎么就能被吹得天花乱坠?而且,那报道里的用词,简直是溢美之词满天飞,让人听着就像是在听一场夸夸其谈的相声。

于是,有人开始深挖了。

这一挖,可不得了,原来这报道背后,藏着一只“看不见的手”。

原来,这火锅店老板为了让自己家的店一炮而红,特地给报社的某个编辑塞了个大红包。

这位编辑呢,也真够意思,拿了人家的手软,二话不说,就写了一篇“精彩绝伦”的报道。

这事儿要是搁以前,说不定还能蒙混过关,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啥事儿都瞒不住。

没过几天,这事儿就在网上炸了锅。

网友们纷纷吐槽,说现在的新闻,真是越来越不靠谱了。

有的网友还调侃说:“这年头,看新闻还得自备一双‘火眼金睛’,不然一不小心,就被那些有偿新闻给忽悠了。

”这事儿一出,报社的领导也是急得直跳脚。

他们赶紧召开紧急会议,又是道歉又是自查,还说要严惩那个“吃里扒外”的编辑。

可事儿已经闹大了,老百姓的信任,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找回来的?其实,有偿新闻这事儿,说小也小,说大也大。

往小了说,就是个别媒体人为了点小利益,忘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往大了说,这可是在腐蚀咱们社会的公信力,让老百姓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所以啊,咱们还是得擦亮眼睛,学会辨别真假新闻。

第五章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有偿新闻”[18页]

第五章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有偿新闻”[18页]

四、媒体从业人员方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大发展, 新闻队伍迅速壮大。但人员来自四面八方, 不少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学习训练,有的素 质不高,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
第三节 “有偿新闻”的危害
“有偿新闻”可能在短时间给媒体和“客 户”带来某些好处,但最终既损整个社会, 又损害媒体与“客户”双方,可以说是有百 弊而无一利。
一、危害社会和人民群众,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
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一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 威信。社会各界相信媒体上所报道的一切,因而 也很容易对那些虚假夸大的“有偿新闻”失去警 惕,笃信不疑,某些人也就因此可以通过“有偿 新闻”达到骗财升官的目的,而社会和广大群众 则深受其害。
在西方一些国家,卖报收入只占报纸 收入很少一部分,报纸盈利的主要来源大 都出自广告。我国解放后长时期实行计划 经济体制。当时,所有新闻媒体都不必自 己挣钱,而由国家财政拨款维持。
三、“客户”方面的原因
某些“客户”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认为“有偿新闻”对自己是合算的。自己 没有突出事迹,猴年马月也轮不上媒体记 者前来采访报道自己。
一、新闻理论和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搞“有偿新闻”是合理的。其理由是, 新闻媒介报道了某个企业或其产品,报道 了某个企业家或某项新技术发明等等,会 给该企业、该发明家带来成百万元、成千 万元的经济效益,新闻单位向他们索取一 些报酬是合乎情理的。
二、媒体经济方面的原因
其从业人员买“新闻” 6、某些媒体向“客户”兜售版面和播映时间,主动
向“客户”索取发稿的“报酬”
第二节 “有偿新闻”产生的原 因
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 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以后,大量出 现“有偿新闻”不是偶然的。这里既有新 闻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某些新 闻从业人员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原因。

第二讲 有偿新闻与新闻炒作

第二讲 有偿新闻与新闻炒作

第四章 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衡与错 位
• 思考练习题: • 1、何谓“有偿新闻”?其对伦理道德的背 离表现在哪些方面? • 2、何谓新闻炒作?新闻炒作的产生原因及实质是

什么? 主要参阅网站: 1、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中华传媒网 3、中国记协网
• 主要阅读书目
1、[美]克利福德· G· 克里斯蒂安等:《媒体伦理学— —案例与道德论据》〈第五版〉, 华夏出版社,2000. 2、 [美]非利普· 帕特森等:《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 例》〈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美]利昂· 纳尔逊· 弗林特:《报纸的良知》,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汝东:《传播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绚:《新闻道德与法规:对媒介行为规范的思 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有偿新闻的具体表现形式 : (1)接受劳务费如红包、有价证券、礼品, 获取各类消费、好处如餐饮、旅游、子女 或亲属上学、解决工作等,这是最典型的 有偿新闻形式; (2)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 发行或赞助; (3)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 钱物、好处等,或对方以给钱给物或其它 好处诱使某些新闻不予报道;
(4)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从而使 有偿新闻成为堂而皇之的经营手段; (5)不同媒体、新闻单位之间以获取不正当 利益而交换新闻; (6)某些中介、公关公司以赢利为目的,非 法运作(实为经营)新闻。
案例:湖北黄冈市《鄂东晚报》在2003年2004年间利用派出大批记者采写批评稿, 再以不刊登这些批评稿为条件,向稿件被 批评单位或个人索取广告费用或钱财,以 出卖新闻原则为代价,大肆捞取不义之财。 有偿新闻让百姓拿党报当手纸 0928 新华视 点 - 视频 - 优酷视频 - 在线观看 视频:记者协会新版职业道德准则严禁有偿 新闻-搜狐新闻

有偿新闻的名词解释

有偿新闻的名词解释

有偿新闻的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这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啊,就像是社会新闻界的一颗“毒瘤”!你想想看,本来新闻应该是客观、公正、真实地给大家传递信息的吧,可有偿新闻呢,却完全变了味!
比如说,有个记者收了别人的钱,就专门去报道对那个人有利的消息,把不好的一面全都藏起来。

这就好比一场比赛,裁判收了一方的好处,然后就故意偏袒那一方,这比赛还能公平吗?这新闻还有啥可信度啊!
再看看那些为了钱而编造虚假新闻的,那简直就是在愚弄大众啊!这不就跟一个骗子跟你说假话,骗你的钱一样吗?大家都满心期待地想从新闻里了解真实的世界,结果却被这些有偿新闻给糊弄了,这能不让人气愤吗?
还有啊,有偿新闻会破坏整个新闻行业的生态!本来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职业道德的记者,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可有偿新闻一搞,大家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了!这就好像在一个果园里,本来应该是结满了香甜的果子,可突然来了一群害虫,把果子都给糟蹋了,这多让人痛心啊!
咱可不能任由有偿新闻这么泛滥下去啊!这是对我们知情权的严重侵犯!我们要坚决抵制这种不良现象,让新闻回归到它原本应该有的样子,那就是真实、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新闻中获得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啊!所以啊,大家一定要认清有偿新闻的真面目,别被它给骗了!。

有偿新闻名词解释

有偿新闻名词解释

有偿新闻名词解释有偿新闻,是与无偿新闻相对应而产生的概念。

按照有关规定,广播电视媒体不得以新闻报道或者讲座等形式发布广告,广播电视节目中不得以介绍健康、保健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广告。

然而在客观实际中,一些广播电视机构或节目为了获取收入,以及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和窥探欲望,打破新闻“黄金定律”,擅自改变新闻报道方向,通过插播广告来盈利。

这类行为被称作“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是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对于改进我国新闻传播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部分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都要接受观众订制,听从观众的需要和指令,主持一些商业性或娱乐性较强的节目。

当前不少电视新闻节目,甚至是一些名牌节目,也走上了有偿新闻之路。

这样的节目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其目的就是想让观众掏腰包买节目,以求赢得更高的广告收益。

例如在江西卫视《传奇故事》的一个情感类板块中,节目主持人每次都在开场和结尾时向观众推销她们公司生产的高档毛巾和内衣裤。

据报道,某内衣企业最初每条毛巾售价5元钱,后来涨到了8元钱,再到最近的节目中,涨到了10元钱。

而节目组每次都收到了数量可观的订单。

在观众的这种需求下,栏目组只好将价格提升到了15元钱一条,但是仍然有观众愿意购买,而且订货电话还越来越多。

同样在山东卫视《我是先生》中,几位先生参加了一场“先生相亲会”,成功配对了五对夫妻。

节目中一共介绍了100多对先生和100多位女士,其中40对是节目组事先安排好的,剩余的70对则是现场撮合的,并且节目组事先声明,这些先生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和女士“见面”。

由于这个节目效果非常好,山东卫视又趁热打铁,开办了第二季,采取的依旧是这种方法。

因此可以说有偿新闻是一种广告新闻,只不过它与传统的广告不同。

传统的广告是由商品本身决定的,可以起到宣传商品和推销产品的目的;而有偿新闻却完全是由观众自愿付费决定的,是一种典型的服务性活动。

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有偿新闻的影响不容忽视。

防范有偿新闻管理制度

防范有偿新闻管理制度

防范有偿新闻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新闻生产的商业化,有偿新闻现象日益严重,成为影响新闻公信力和社会和谐的一大隐患。

有偿新闻不仅会损害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还会让新闻报道受到误导和篡改。

为了遏制有偿新闻的蔓延,各级政府和新闻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加强对有偿新闻的防范。

一、对有偿新闻的定义和危害有偿新闻是指媒体或记者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接受他人或组织付费或非法利益,发布内容或报道特定言论,对于有偿新闻的报道对象进行有偿报道,以谋求经济利益的行为。

有偿新闻可能会导致以下危害:1. 破坏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新闻内容失去公信力;2. 影响舆论导向和社会稳定,有偿新闻往往会对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曲解和篡改,误导公众;3. 损害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和独立报道原则,新闻机构可能会受到特定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控制。

二、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为了防范有偿新闻的蔓延,各级政府和新闻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有偿新闻的监督和管理。

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监管。

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有关有偿新闻的法规和规定,对有偿新闻的相关行为进行明确规范,加强对违法有偿新闻行为的处罚力度。

2. 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新闻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有关有偿新闻的禁止规定和处理办法,加强对记者和编辑的管理和监督。

3. 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

新闻从业者应当加强自律,不得接受他人提供的有偿报道任务,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行业协会应当加大对有偿新闻行为的监督和惩戒力度。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新闻素养。

政府和新闻机构应当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有关有偿新闻的危害和防范知识,提高公众对新闻报道的辨别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加强对有偿新闻的监督和处罚为了有效防范有偿新闻的发生,各级政府和新闻机构应当加强对有偿新闻的监督和处罚。

1. 建立举报机制,加强监督。

政府和新闻机构应当建立有关有偿新闻的举报渠道,接受公众的举报,对有偿新闻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宣发[1997]2号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宣发[1997]2号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正文:---------------------------------------------------------------------------------------------------------------------------------------------------- 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1997年1月15日中宣发[1997]2号)《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

严格禁止有偿新闻、买卖书号、无理索取高额报酬。

”为贯彻落实《决议》精神,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维护新闻工作的信誉和新闻队伍的良好形象,树立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的行业新风,根据中宣部、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有关规定,结合新的形势,重申并制定如下规定:一、新闻单位采集、编辑、发表新闻,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

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索要钱物,不得接受采访报道对象以任何名义提供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

二、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借用、试用车辆、住房、家用电器、通讯工具等物品。

三、新闻工作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和企业开业、产品上市以及其他庆典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各种形式的礼金。

四、新闻单位在职记者、编辑不得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兼职以获取报酬;未经本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受聘担任其他新闻单位的兼职记者、特约记者或特约撰稿人。

五、新闻工作者个人不得擅自组团进行采访报道活动。

六、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得提出工作以外个人生活方面的特殊要求,严禁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

七、新闻工作者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要求他人为自己办私事,严禁采取“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方式要挟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

八、新闻报道与广告必须严格区别,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企业或产品做广告。

有偿新闻性质剖析

有偿新闻性质剖析

口 赖 名 殷


有偿 新 闻现 象概述
有 偿新 闻现 象在 这 里 表述 为 “ 红包 新 闻 ” 现象 , 指 记者 采访 写作 中, 接 受被 采访 单位 的各 种好处 ( 多 是 封在 红包 里赠 送 ) , 因之 在撰 稿时 为之 隐恶扬 善 。 在 新 闻界 , 这种 现象 已延续 多年 , 比较普遍 。 有 人 总结过 “ 红 包新 闻” 的几种 形态 : 新 闻记 者 出席企 事业 单位 召开 的新 闻发 布会 或 社会活动时, 收受 “ 误餐费” 、 “ 车马 费 ” 、 “ 劳务费” 等 各 种 名义 的礼 金 、 礼券 、 礼 品。新 闻记者 以新 闻为 诱 饵换 取经 营利 益 ( 如 广告 、 发行 ) 或 赞助 ; 新 闻记者 以 内参 、 曝光 等 为要 挟 、 迫 使对 方 提供 钱 、 物、 好处等 ; 新 闻记者 以联 办栏 目名 义从企 事业 领取 额外 的津 贴 报酬 。 新 闻记 者接 受被 报道单 位邀 请 出境考 察 、 旅 游 或疗 养 ; 新 闻记者 以借 用或试 用 的名义 , 无偿 使用 被 报 道单位 提供 的车辆 、通讯 工具 或其他 工 作和 生活 用品 ; 新 闻记 者 以超 低价 “ 购买” 被 采访 报 道 单位 生 产 的高档 产 品 ;参 与 广告经 营 活动或 向被 报道 单位 拉 广告得 回扣 ; 新 闻记 者利 用新 闻版 面或媒 体 资源 , 由本人 或家 属 的名义 经商 办企业 ,从 中获取高 额利 润 。新 闻记 者 收受 股票 , 装修房子 , 借开小车, 甚 至 “ 赞助” 子女 出 国 留学 等等 。 记 者 以上所 有获 得 的各 种 好处 ,都 指 向一 个 目 标: 记 者 必须 通 过 写入 发 表 ( 正 面歌 颂 性 表扬 稿 ) 来

第五章_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有偿新闻”

第五章_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有偿新闻”
第五章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有偿新闻”
一、“有偿新闻”的界定及表现

“有偿新闻”的界定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对要 求刊登新闻者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它在我国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在90年代日益泛滥, 成为我国新闻职业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于1993年7月 31日发出了《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 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

一、危害社会和人民群众,损害党和政府 的威信。
二、败坏媒体自身的信誉,降低媒体的公 信力。 三、“客户”最终得到的不是利益,而是 损害他们自己 四、腐蚀新闻从业人员队伍,导致一些记 者身败名裂,身陷囹圄。



四、坚决制止“有偿新闻”

一、领导下大决心采取措施,推进制止 “有偿新闻”的工作
1991年1月19日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 德准则》第五条明确规定。 199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 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 新闻”的通知 》。 1997年1月15日《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 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禁 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一、新闻理论和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将媒体“市场化”,忽略了媒体的职能,忽略了记者 的职责。

二、媒体经济方面的原因


“断奶”后的“阵痛” 记者站的经费问题


三、“客户”方面的原因 四、媒体从业人员方面的原因

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缺乏职业道德教育。 现代新闻教育本身的问题。
三、“有偿新闻”的危害
一、“有偿新闻”的界定及表现

“有偿新闻”的表现

1、某些单位和记者行贿,利用媒体为自己做宣 传;

有偿新闻名词解释

有偿新闻名词解释

有偿新闻名词解释新闻是指反映人类社会中重大事件、问题和现象的信息报道或传播活动。

它扮演着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角色,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参与社会。

以下是关于新闻常见名词的解释:1. 头条新闻:指最重要、最引人注意的新闻报道,通常放在报纸或新闻网站的首页,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

2. 独家新闻:指只由某个媒体首次报道的新闻,通常获得这一新闻的独家采访或消息来源。

独家新闻通常在一段时间内只能由该媒体发布,给予该媒体独特的新闻优势。

3. 时政新闻:指与政治相关的新闻报道,包括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国内外政治事件的报道等。

4. 经济新闻: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新闻报道,包括经济指标的发布、企业的经营动态、金融市场的走势等。

5. 社会新闻:指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新闻报道,包括社会问题、民生事件、社会现象、社会活动等。

6. 科技新闻:指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新闻报道,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等。

7. 娱乐新闻:指与娱乐圈相关的新闻报道,包括明星动态、电影音乐作品的上映发行、演唱会活动等。

8. 国际新闻:指国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等新闻报道。

9. 体育新闻:指与体育赛事、运动员、运动队等相关的新闻报道,包括比赛结果、运动员的表现、体育产业的发展等。

10. 新闻报道:指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观察和整理后的文章、视频或音频内容。

新闻报道应具备客观、真实、准确、公正的特点,以便让读者或观众对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11. 新闻联播:指以国家要闻、时政报道为主的每天定时播出的电视新闻节目。

12. 媒体自由:指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不受政府、组织或其他力量的限制和干预的权利和自由。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新闻名词及其解释。

新闻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信息载体,对于塑造公众舆论、监督政府、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偿新闻案例

有偿新闻案例

有偿新闻案例新闻界近日又出现了一起有偿新闻事件,这次的案件牵涉到一家传统媒体网站及其与一家政府机构的关系。

事件的起因始于一家政府机构向传统媒体网站发送了一份任务书,要求传统媒体网站在一定时间内针对其相关政策项目发布有偿新闻,并对内容的写作、发布和报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同时,该政府机构还向传统媒体网站提供了有偿资金,以便支付新闻发布和报道等相关费用。

该案件一经披露,在社会舆论中引起了巨大反响,针对这起有偿新闻案件,媒体界及其他社会各界充满了质疑和责难之声,认为此类经济贿赂是对新闻自由和新闻准则的公然践踏。

有偿新闻问题一直是媒体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症结所在,呼吁大家从政治、精神和行业角度统筹考虑,落实全社会的实施道德准则,确保新闻准则的完整。

在理论上,有偿新闻是对新闻行业完整性和新闻自由的公然践踏,它会对媒体公信力产生影响,并给舆论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政府机构在购买新闻内容的时候,应该坚持新闻的公正性,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而且不能考虑利益因素,同时应当提高新闻编辑的专业性和素质,以免发生立场失守的情况。

同时,有偿新闻的发生也迫切需要媒体行业从法律和道德角度检讨和总结,以建立新闻行业的合理标准,并从政策、法律和行业准则等多种维度建立有偿新闻行为的有效框架,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新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抗击违法活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发展需要新闻自由、新闻公正来支持,新闻报道更需要信息真实性和公允性,而有偿新闻案件则只能把这些雪上加霜。

从这起有偿新闻案件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发布的过程中,任何有政治偏见、甚至把新闻当做收入来源的行为都不该被允许。

媒体应该坚持公共利益,遵守新闻道德准则,不能把新闻准则当做玩笑对待。

只有这样,新闻自由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我们的社会文明才能更好地进步。

我们应该如此对待有偿新闻

我们应该如此对待有偿新闻

记者应该如何对待有偿新闻?必须旗帜鲜明坚决禁止。

有偿新闻屡禁不止,对公众﹑媒体和整个社会的危害性都是巨大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首先是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的原则,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

有偿新闻是以提供信息服务来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方式,如果拿了被报道者的钱,报道时还能做到完全客观真实吗?记者写稿是职务行为,拿稿费也只能从报社拿,哪有从被报道“客户”手中拿的道理?“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从“客户”手中拿“稿酬”,会自觉不自觉地坐偏屁股。

其次是腐蚀了新闻工作者队伍。

如今有偿新闻名目繁多,这与“新闻记者应该忠实、公正和勇敢地搜集报道和转述信息”的职业道德标准大相径庭。

新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它主要依靠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生活去发现和挖掘。

然而,在进行不正当的有偿新闻报道时,有的记者甚至不用“亲自”写稿,“客户”会给一篇早就写好的通稿。

媒体普遍收受红包,无疑是一种行业堕落行为,如果说记者收红包只是反映了个人行为不够检点,那么,为了广告费而背离客观公正的要求,这就是媒体的堕落,尤其危险。

最后,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涣散社会凝聚力。

长期以来,新闻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有很大的权威性,“报纸上都登了”,“电视里播了”,这些挂在公众嘴边的口头禅非常形象地表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而拿话语权换广告费的做法,是一种“新闻寻租”行为。

有偿新闻使一些新闻工作者腐化堕落,蜕化变质,既是个人人格的沦丧,也使所在媒体的公信力遭到破坏。

而要根除有偿新闻,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开展卓有成效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新闻工作者自律的氛围。

二、构建新闻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的有效机制,使管理规定更加细化、更便于操作,并真正把它落到实处。

三、开通社会监督渠道。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发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可成立新闻职业道德监察部门,常设有偿新闻举报电话,开通社会监督渠道。

四、为了加大对有偿新闻的惩处力度,还应从追究媒体乃至个人法律责任方面着手。

从有偿新闻看新闻法规与道德

从有偿新闻看新闻法规与道德

“有偿新闻”的危害性以及预防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10级新闻班有偿新闻是新闻采编者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

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

有偿新闻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有偿新闻是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社会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不齿的行为。

无论东方、西方,有偿新闻都是新闻职业道德所明令禁止的。

有偿新闻,其实质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权利和金钱进行了非法交易。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

由此可知,有偿新闻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它的危害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一是破坏了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的原则。

因为有偿新闻出于以提供信息服务来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方式。

不少有偿新闻为了达到某些个人或者集团的利益不惜夸大,歪曲事实,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

例如,1993年发生在重庆的“鹰卡风波”,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佐证。

1993年5月18日,《重庆日报》发表记者署名文章《“鹰卡”即将在重庆亮相》文章称:很多人愿意花1500元购买一份“鹰卡”作为一种投资方式。

因为在此之后,购买者将会拥有一片(约50平方英寸)美国土地,获得产权证书——包括正卡和土地契约。

而持有者如有机会到洛杉矶时可有R农场享受不超过14天的免费度假待遇…如果你幸运中了大奖,则可以免费赴美旅游……因购买者持有美国土地财产拥有权证书上印有美国的象征——鹰,故名“鹰卡”。

“鹰卡”带来的种种好处,加上其制作精美,且是限时发售,也可以“转让和馈赠”,看来已为“增值”创造了条件。

在海南发售时,证券公司的挂牌价就高达2280元…在上海,6000份鹰卡,一周内就销售一空。

实际上,这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幕后精心策划的一大骗局,《重庆日报》为了赚钱而卷入这场骗局,最后受到查处,其下属单位的两位工作人员则涉嫌诈罪而被依法逮捕。

“有偿新闻”本质是贿赂

“有偿新闻”本质是贿赂

“有偿新闻”本质是贿赂在我国当今的新闻界中出现了“有偿新闻”这种新闻道德失衡与错位的现象,大量直接或变相的有偿新闻不时出现在电视、电台、报纸中,一方面严重损坏了新闻媒体代表社会公众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形象与信誉。

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种行为还经常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由于我国新闻的立法的沿未完善,目前我们只是较多的采用道德劝诫和行政处罚来遏制这一现象,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为相关法规的建立提供确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一、“有偿新闻”的概念及种类:有偿新闻就是指某些企业单位或经营者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上上镜头、占版面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者或编辑以物质利益需求的违法行为。

有偿新闻按“有偿”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类:1.接受劳务费、误餐费等形式的红包、礼金、有价证券,获取各类消费、好处,以及可能会影响到公正采访和报道的礼品,如:餐饮、娱乐、为亲友解决工作问题等,这些无疑是最为典型的有偿新闻行为;2.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3.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等好处;4.参加被采访单位、个人安排的在营业性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娱乐活动5.利用发布新闻报道谋求外单位住房、房屋装修、制作家俱、旅游邀请、以及占用对方交通工具;6.向被采访单位提出为个人或亲友谋私利提供便利条件7、到被采访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承付的票据只要搞“有偿新闻”,在正常的新闻报道工作中就会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权钱交易”。

行贿索这种关系,同贿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二、贿赂犯罪的概念及特点: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可见,受贿与行贿,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果没有行贿,就不可能有产生受贿,那么没有受贿,也必定没有受贿。

有偿新闻自查自纠报告

有偿新闻自查自纠报告

有偿新闻自查自纠报告自查自纠是指机构自觉检查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高效运作和规范发展。

新闻自查自纠是新闻机构自律的一种表现,不仅能够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律意识,也能够提升新闻品质和公信力。

我作为某新闻机构的一名编辑,特撰写本自查自纠报告,以期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为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自查内容1. 导向问题在新闻报道中,是否存在政治倾向或者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报道?2. 作风问题是否存在记者道德操守不高、道德若有倾向性的问题?3. 基础问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如何?是否存在不实报道或者失实报道情况?4. 监督问题新闻报道是否存在对权力的监督不足的情况?5. 自身问题新闻机构自身管理是否严密、规范、透明?二、自查发现1. 导向问题我在检查工作中发现,新闻报道中存在政治倾向性较高的现象,有些报道对某些政治势力持有偏袒态度,造成了舆论的倾向性,不利于客观、公正的报道。

2. 作风问题部分记者在报道中不够谨慎,存在部分报道道德操守不高的问题,比如涉嫌收受赠品、涉及隐私等,这种情况容易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3. 基础问题在采访过程中,部分记者未能做到准确核实事实,导致了部分报道内容不实,对公众和相关当事人造成了误解和伤害。

4. 监督问题部分新闻报道缺乏对权力的监督,对政府等公共机构的不当行为未能及时揭露和深入调查,存在监督不力的问题。

5. 自身问题机构管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工作安排不够合理,导致人员工作任务不明确,部分工作落实不到位,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三、自查总结通过此次自查自纠工作,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新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也明确了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方向和措施:1. 坚持客观公正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不得受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干扰,保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2. 加强记者教育对记者进行道德操守教育,引导记者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提高自律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有偿新闻的危害
• 马克思:报刊就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 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 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 直接危害新闻职业,对媒介的形象、信用及生存 都有严重影响; 危害社会,新闻媒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社会很 难良性运转; 影响政治民主化进程 扰乱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媒体报道使信息公开 透明,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 “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 “封口费”
山西一煤矿瞒报矿难真假记者排队领 “封口费”.mht “防范记者”现象该防范.mht 封口费也是分层级的.mht
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
• 直接原因: 媒体缺钱,新闻工作者待遇较低。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新闻专业理念不强 • 深层原因: 新闻媒体的喉舌地位,记者自愿作为政府形象代言 的同时,也拥有隐形的政治权力; 重宣传不重新闻,经层层筛选后的信息无法深加工。 政府对媒介经营管理约束过死,行政化。 媒体内部机制不合理,采编合一、采编与经营不分, 基本缺乏必要监管 受传统文化意识影响,广告受歧视,相比之下, “有偿新闻”本小利大,物美价廉。
报道对象主动向记者提供封口费、 车马费、差旅费、食宿费算不算搞 “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的主体是新闻机构还是新 闻记者? 收取报酬能不能保证新闻的客观公 正立场?
有偿新闻的表现
• 记者:收取费用为企业做宣传、新闻广告; 接受或索取红包、赠礼、有价证券等;以其 他隐性形式从报道对象获利;在企业“兼 职”,做“经纪人”等。 • 新闻机构:对无利害关系企业或个人,收取 版面费、时段费、接受赞助;对有利害关系 的企业、政府(官员)做言过其实的宣传或隐 瞒真相。 • 在新闻采集过程中发生的幕后交易,进而在 新闻制作过程中支配记者的立场,并在新闻 传播中或隐或显。
美国如何遏止有偿新闻.mht
新闻道德失范之 有偿新闻
2008-2009下学期
什么是“有偿新闻”?
• 指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对要求刊登新闻者索 取一定费用而刊载的新闻。 《新闻学大辞典》:新闻机构为解决经费 不足或赚钱及其他目的,按版面、时段向 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90年代泛滥,成 为我国新闻职业道德中最严重的问题。 “有偿新闻”现象在西方也有,但并不象 中国这样普遍。
• 有偿新闻与市场经济 我国的有偿新闻是随着市场经济而出现 的 从理论上来说,越是市场经济,人们对 信息的真实性越重视,虚假新闻就越没 有市场 有偿新闻会不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 自动消失呢?
有偿新闻的治理
记者职业道德的养成 媒介环境的改善
媒介体制及经营上的跟改进 严密的监督机制
社会舆论 媒体间监督 媒体内部监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