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认知之于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认知之于建筑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里可以概括的用一个词来表示,即“格物致知”,意为“穷究事物的道理”。
而知觉、认知也可以看作是对事物的认识而后形成一个理解的理念。
个人认为,其用于建筑设计中就是一种对建筑本身及其与环境、人、社会等的关系认识而后形成一种设计理念,这个地方我想用道家的一个词汇来形容,就是“天人合一”,而建筑设计中也应该存在“天人合一”这样一种道的存在。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到底什么是知觉和认知。
在说知觉之前,必然要说到感觉,而什么是感觉呢?它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总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接着可以给知觉来下一个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通过感觉器官,把从环境找那个获得的各种信息,如光、声、味道等转化为对物体、事件等的经验的过程。
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过程。
它体现的是一种“察觉——分辨——确认”的过程。
且其具有选择性、组织性、恒常性、整体性这几个主要的心理特性。
感觉与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主观因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的综合体的整体反应;感觉是单一的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这里我想用佛家的一句偈语来形容“眼、耳、鼻、舌、身、意”到“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的“意”可以看成是感觉,而“法”则可以看作是知觉。
个人认为它们是一体不可分割的。
认知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
而思维则是它的的核心。
认知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
此,我们不可规避的就要说到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那知觉与认知对建筑设计上有什么用途呢?
我们先从知觉上来谈谈,之前说了知觉是把从环境找那个获得的各种信息,如光、声、味道等转化为对物体、事件等的经验的过程。
这样就会对你所感觉的信息转为你的认识,在通过理解转换成对建筑设计上的理念。
我们可以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一下理解。
就在旅馆设计上来说,像安缦法云,有人说,杭州安缦法云酒店是建筑学中的凤凰,是一所险些被拖拉机铲平的古建保留性工程。
法云古村原是明清遗留的古村落,始建于唐朝,原本是将要被夷平的,最后幸免于难,当然在此之后也一直谁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直到2008年昭德及安缦公司领导人慧眼识珠,决定将这座历尽沧桑的古建村落修缮成精品酒店,并发掘其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和毗邻两大寺庙的宗教优势,同时也把文化商业化向世界开放,让更多的世界游客体会明清隐士文化。
在昭德公司投下重金后,经过12个月的奋斗,安缦法云由废墟中焕然重生,以明清村落和隐士文化的亮点,赫然站立在杭州的酒店群中。
杭州安缦法云酒店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安排房客参与佛寺早课的商业酒店。
从安缦法云就可以看到知觉认知对建筑的影响,当然从它的规模来说它不是完美的,但从它对于这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文化的统一、以及建筑与人的关系,我个人认为它是非常完美的,就像我上面说的那种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安缦可以说它就已经形成了这种与文化、人、自然的和谐关系理念,这就可以很好的佐证,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观点。
而现在像此类与当地人、文化、自然统一的建筑也产生了许多,像悦榕庄就是与它相似的一类,还有宁波博物馆,这可以说它是一种对社会的思考,它的材料是城市拆迁的碎瓦、碎砖,它考虑的是城市建筑垃圾的应用,这也可以说是知觉、认知对于建筑设计关于社会属性的探索。
在建筑设计中对感知觉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在法国建筑大师设计的十分经典的教堂设计朗香教堂就运用了感知觉。
教堂是朝圣的地方,庄严而肃穆,要营造这种氛围却不容易,柯布西耶通过运用几何形体对空间的切割,首先在建筑视觉上就给人了一种庄严肃穆质感,进入教堂内部,通过对钢的营造加上声音的回响给人以震慑心灵的感觉,每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在教堂里仿佛都有与神接近的感觉,这也正是感知觉所起的作用。
同样,也是教堂建筑也有同样的感觉。
那就是安藤忠雄所设计的光的教堂,这座教堂不大,但设计师通过对教堂的合理划分,利用中国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的方法,经过一个长廊才能看到进入教堂,这种通过拉长视觉让人有种通向光明之感,也让人仿佛体会到通向天堂之路是“那么”的漫长,进入教堂,一个大的光的十字对人更是震撼,让人仿佛有种光明就在眼前的希望。
还有在苏州古典园林中通过各种造园手法,和不同物的栽种都有对受众是觉得冲击,再加上风来时吹拂竹叶的拂拂声响,擦去人们在闹市中的烦躁,同样也是利用感知觉。
以上谈的是大的方面的建筑群体、整体与环境的关系,接着我们可以从小的方面来看待,从建筑的表皮上来探究知觉认知对设计的用途。
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建筑的表皮,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1851年森珀的《建筑四元素》中的“围护”这个概念。
如今,可以用两个词来表述——skin和surface,但不同的词代表着所处角度以及对表皮的不同认知。
这里知觉认知就会对建筑表皮的设计产生影响,skin更具拟人化,强调的表皮的自然属性,传达出的是表皮应该是为建筑的内外关系提供联系,所以建筑师就更多的把他的眼光投射在表皮的本体上。
而surface更多体现的是表皮的社会属性,它显得比较抽象化,也意味着建筑被认知为社会文化的产物,所以建筑是关注更多的是表皮的外在形象。
这种不同的知觉、认知也就造成了建筑师在不同角度对表皮的侧重不同,从而设计出来的表皮也就丰富多样,这样的结果反过来又丰富了表皮的内涵。
这样也就有了建筑设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立,从而导致了建筑设计的多元化。
这样从大小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对比的看待知觉、认知对于建筑设计的
影响以及应用。
建筑设计不是独立的设计,它应该与这个社会、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这就需要对建筑及其所处位置的有一个好的认知,只有如此,建筑才是与环境融洽相处的,也就成了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矛盾的孤立在环境之外。
在这里我还是想引入王阳明的一个观点来作为结束语——知行合一,建筑设计应该是要符合自然规律的,这就需要对建筑、建筑与环境的认知,易经中的这句话我觉得永在建筑设计与知觉认知的关系上也非常的合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参考文献:《礼记·大学》
《道德经》
《心经》《易经》
《建筑表皮》蒂尔·维勒
《环境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