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空气存在的概念。

(2)认识到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3)初步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观察和描述空气的特点。

(2)初步使用实验器材进行简单实验,培养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1)对空气有初步的探究和认识,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2)了解到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了解空气存在的概念。

(2)初步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空气是气体状态。

(2)掌握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2)实验探究(3)课堂讨论(4)互动交流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两个瓶子,请学生分辨其差异,并引导学生谈一谈:“一个装满了东西,一个装的是什么呢?”教师让学生试着从一个瓶子里看看,然后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空气?”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气球、棉花、水杯、香皂等物品让学生看、摸、感受,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看不到、摸不到、闻不到、但是它们确实存在。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品是气体,学生可能不认识这个概念,教师用让不同性格的人来介绍气体(工厂烟囱、水杯里的冷气、烧火时产生的蒸汽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气体。

3.实验探究(15分钟)教师布置实验任务:“我们现在要找找空气,看看它到底长什么样子?”请学生自觉地选择实验仪器,建议老师提前准备好以下器材:1. 塑料板(或遮光板)2. 蜡烛3. 盆(或玻璃杯4. 盖子或揭开机器上的盖子)5. 风扇(或手风琴)6. 筛子(或薰衣草盒子)7. 饮料管(或吸管)学生自由地去探究。

老师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空气是什么?(2)空气有哪些特征?(3)如何描述空气?4.小结(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追问学生空气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5.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漫画,让学生看懂它里面展示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解答问题。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找空气》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空气的存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空气的重要性。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他们还缺乏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等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空气的存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空气的存在。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空气的性质。

4.空气的重要性: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

5.总结提升: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

6.布置作业: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增强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空气的存在2.空气的性质3.空气的重要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空气第7课找空气教案苏教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空气第7课找空气教案苏教版

7.找空气一、教学目标1. 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觉我们四周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我们的四周有空气。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三、教学打算老师打算:PPT、相关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塑料袋4个;平安图钉、水槽、抹布;口哨塑料袋组合。

四、教学过程(一)把空气装进袋子里1. 出示一个大袋子: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给你抱抱,你有什么感觉?给你一个袋子,你能把它像这样装的鼓鼓的吗?同学们比较小,所以给大家打算了小袋子,胜利的同学把袋子举起来。

你是怎么把袋子装的这么鼓这么大的,能想大家介绍一下吗?老师示范,用手撑开袋子,在空中兜一下,快速收紧袋口。

假如再将袋子转两圈,你觉得有什么好处?2.除了在教室里能把袋子装的鼓鼓的,你还想去哪里装一装呢?留意:小组同学要在一起不能分开,装好了就立即回到教室里来。

我们还要比一比哪些同学的袋子装的最鼓保留的时间最长。

说说你们在哪里把塑料袋装满的?是什么把你的塑料袋撑得鼓鼓的?(多问几位同学)大家把袋字放在桌上吧!3.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把它找出来,这就是我们今日科学课要学习的内容《找空气》。

【板书】(二)用多种感官感受空气的存在1. 拎起一位同学的袋子,袋子里的空气去哪里了?你怎么知道它跑出去了呢?2. 除了看出袋子别了,我们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空气从袋子里跑出来了吗?【板书】4.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把它找出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么多方法“望见”、“听见”、“感觉到”空气。

同学们太棒了,真的把空气找出来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三)空气是生命之源1. 看一段视频放松下!为什么游泳时要将头露出水面,大口换气呢?那同学们能离得开空气吗?2.我们一起做一个憋气30秒的嬉戏,等会儿告知大家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一、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自主发现和认识“空气”这个物质。

2.了解空气的存在形式和性质,并初步认识“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感知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认识“空气”。

2.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形式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2.让学生初步认识“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准备1.PPT教案、投影仪、屏幕。

2.实验材料:手电筒、纸张、气球、羽毛。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1.通过播放短视频或图片等方式,介绍“空气”这个概念,引出课题:找空气。

2.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你们平时经常接触到空气吗?你们了解空气的重要作用吗?2. 实验环节(30分钟)1.制作飘动的羽毛:老师先将一根羽毛插在一张纸上,然后吹着气球,慢慢调整气球的距离,使气球里的空气吹得很大,接着让气球里的空气由气球里向纸张的一端流去,这时候,会发现纸上的羽毛开始飘动起来了。

让孩子们自己操作,让他们自行探究羽毛飘动的原因,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

2.用手电筒进行实验:老师给每个学生一支手电筒和一张白色纸,然后让他们在黑暗中打开手电筒,并将手电筒正对着一张白色纸,让他们观察手电筒和纸之间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能发生这样的现象。

当学生们掌握了手电筒亮度对白纸的影响,就可以练习手电筒的远距离和近距离照射,通过亲身体验探究出光的传播。

3.让学生探究气包的本质: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幅图,然后拿出一个气球,问学生该如何让气球充满空气,然后在气球上涂抹色彩鲜艳的水彩笔墨,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

3. 总结(15分钟)1.让学生报告自己的探究结果,引导他们复述学到的知识,如:空气是什么、空气的存在形式、空气的作用等。

2.总结探究空气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物质之一,我们需要呼吸的氧气就是空气的一个组成部分。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找空气》。

一、教材分析:《找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节的内容。

“空气”对每个孩子来说并不陌生。

学生们都知道有空气,但却不知道自己的身边到处都存在空气。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本课通过三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目标分析: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重点: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三、教学准备: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水槽四、教法学法: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新课1、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活动与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第一个活动:组织学生从找空气开始把我们周围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

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谁来说一说哪里有空气?你是怎么知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亲自动手,学生发现无论是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自觉的探究能力。

第二个活动: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

它包含三个小活动:当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

南京市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7.找空气》教案

南京市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7.找空气》教案

《找空气》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选择背景及课标依据学习背景:空气覆盖在地球表面,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之,也是地球圈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认识空气这种特殊的物质,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内容。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学生每时每刻生活在空气的包裹之中而不自知。

一年级学生虽然朦胧地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是一种物质,尤其是空气的基本特征还缺少明确的认识。

课标依据:1-2年级学生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能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能通过观察与描述,读出结论。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做出猜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二、学情分析:“空气”这个名词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曾经玩过气球、拍过皮球,也普经看到过水中的气泡,对“空气”有肤浅的认识。

但学生并未有意识地去观察过、研究过空气。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使探究活动生动、有趣有悬念,以此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同时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较差,发言积极性较高,在课中需要做有效调控。

三、教学目标:1.能运用多种方法“找出"空气,指导我们周围有空气。

2.通过观察与类比,描述空气的特点。

3.通过实验与数据分析,能发现空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4.通过“浮潜”及憋气活动,能意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5.能积极参与对空气的研究,乐于交流与分享。

四、教学重点1.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2.知道空气的无色、无味、透明等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1.能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2.能通过观察水中气泡得出空气不溶于水的特征。

六、教学准备:纸飞机、塑料袋、工字钉、不同形状的瓶子、水槽等。

七、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1.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纸飞机?这里有几个纸飞机,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飞机在空中飞得时间长好不好?2.小朋友举行飞机比赛。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七课《找空气》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七课《找空气》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七课《找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找空气》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性质。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烈的阶段,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探究欲望。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细致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问“空气在哪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3.现象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空气的性质。

4.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找空气2.空气的存在3.空气的性质4.实验操作步骤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找空气》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找空气》优秀教案

7.找空气【教材分析】部编教材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课《找空气》。

本节课由三个活动组成,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第一个活动,把我们周围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发现无论是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第二个活动,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运用不同的感官感受空气的存在。

它包含三个小活动:当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哨子;当学生在水里将塑料袋扎了孔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

这种能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能拂过面颊、能吹响哨子、能在水中冒气泡的神秘的东西就是空气。

第三个活动,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目标】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牛皮纸袋,透明水槽,保鲜袋,安全图钉。

学生材料:塑料袋4个、安全图钉、小纸龙、吸管、橡皮筋、透明水槽。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猜谜激趣,把不同地点的空气装进袋子里1.出示一个牛皮纸袋,小朋友们,今天徐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你觉得这个神秘的礼物可能是什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是什么呢?(打开看看、用手摸摸)摸不着、看不见。

指名上台摸一摸,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袋子里有什么。

指名说一说,描述自己初步探究的感受。

捏上去感受里面的东西怎么样?(捏上去感觉软软的),收紧袋口,这样再捏捏呢?(感觉硬硬的)想不想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摸到了袋子里有什么?(板书:摸不着)那袋子里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打开看一看,师慢慢打开袋子。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7 找空气》教案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7 找空气》教案

《7 找空气》◆教学目标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存在。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材料:塑料袋4个、安全图钉、口哨、水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活动1 把空气装进袋子里(1)出示一个大袋子: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给你抱抱,你有什么感觉?给你一个袋子,你能把它像这样装的鼓鼓的吗?同学们比较小,所以给大家准备了小袋子,成功的同学把袋子举起来。

你是怎么把袋子装的这么鼓这么大的,能想大家介绍一下吗?教师示范,用手撑开袋子,在空中兜一下,快速收紧袋口。

如果再将袋子转两圈,你觉得有什么好处?(2)除了在教室里能把袋子装的鼓鼓的,你还想去哪里装一装呢?在操场上、树林里、教室里、桌肚里试着用袋子装入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注意:小组同学要在一起不能分开,装好了就立刻回到教室里来。

我们还要比一比哪些同学的袋子装的最鼓、保留空气的时间最长。

说说你们在哪里把塑料袋装满的。

是什么把你的塑料袋撑得鼓鼓的?(多问几位同学)大家把袋字放在桌上吧!(3)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把它找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科学课要学习的内容《找空气》。

二、讲授新课学生活动2 探究空气的特点播放视频“认识一袋空气”。

一袋空气包裹住鸡蛋,可以保护鸡蛋不破碎,那么空气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1.拎起一位同学的袋子,袋子里的空气去哪里了?你怎么知道它跑出去了呢?2.除了看出袋子瘪了,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空气从袋子里跑出来了吗?(1)用力拍一下袋子,什么现象?回答:会听见“啪”的一声,虽然没有看见空气出来,但是我们听见了它把袋子撑破的声音。

(2)在塑料袋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

7.找空气(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

7.找空气(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
解答: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组成。氮气占空气的大部分,大约占78%,氧气占21%,水蒸气和其他气体占剩余部分。
题目三:请解释空气的气压是什么意思。
解答:空气的气压指的是大气对地面或物体表面单位面积施加的压强。气压的变化会导致天气的变化,例如气压降低时,天气可能会变坏。
题目四:请描述空气的湿度对天气的影响。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空气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空气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空气。
九.课堂
- 提问: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空气基本概念、特性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 观察: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实验操作和合作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
- 测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测试或习题,让学生进行现场回答或书面作答,检测学生对空气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作业评价中,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了作业,包括实验报告、短文或报告等。
- 内容质量:评估学生对空气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如对空气概念、特性、作用等的描述是否准确。
- 表达能力:评价学生作业中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是否清晰、连贯、有条理。
5. 创新思维: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关于空气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的想法和建议。他们通过创新性的思考,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展现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7 找空气》 苏教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7 找空气》   苏教版

7《找空气》一、教材分析《找空气》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空气的一课。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的低年段要求。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学生每时每刻生活在空气的包裹之中而不知。

一年级学生虽然朦胧的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是一种物质,尤其是空气的基本特征,还缺少明确的认识。

本节课的设计从简单易行生动的找空气活动出发,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并初步认识空气的特性,体会空气的重要性,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空气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是我们用塑料袋装起来,并把它放出来,并用多种方法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憋气活动及观看视频,要学生了解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不在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理解能力,从小爱科学。

二、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锐与上学期相比,有较好的课堂常规,虽然朦胧的知道空气的存在。

但对于空气是一种物质,尤其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揭开空气的面纱,而《找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索空气,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用谜语导入,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交流合作,找空气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充分的感知空气的存在,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它就在我们周围。

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它找出来。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1、通过用塑料袋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通过动画、视频观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相关视频、透明塑料袋、水槽、玻璃杯、彩纸、粉笔、海绵、夹子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口哨、夹子、水槽、抹布、安全图钉、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谜语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件礼物,想要吗?老师要提出三点要求:1、小组长要管好自己的组员,安排好自己的组员具体做什么。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一、课程目标
•让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和基本特征;
•让学生了解空气存在的形式及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让学生了解保护和污染空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空气存在的形式;
•空气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1.让学生和你一起做一下体育操,让他们感受一下呼吸的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身体需要什么?可以在哪里找到它?
2. 新知探究(30分钟)
1.向学生展示一瓶水,问学生这是什么?它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给学生介绍空气的存在形式,并让学生一起完成观察实验:在干净的容器中倒入白醋,使用吸管换气,观察变化。

然后让学生说一下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3.让学生观察、描绘气味、手感、颜色等几个方面,然后让他们集中精力,感知周围空气的特征。

3. 学以致用(15分钟)
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收集关于空气的图片、视频或文字,搜寻资料来源,并将所学内容制作成海报或课件报告,介绍空气存在的形式以及破坏空气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4. 知识总结(5分钟)
1.让学生解答问题,并提醒学生再次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空气的存在形式认知比较深刻,但是对于这种抽象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设计更多实验活动,提高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感。

此外,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再做些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和实验。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找空气》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找空气》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找空气》教案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在《找空气》活动中产生探索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活动准备:袋子16个、蜡烛、杯子、水、杯子、吸管活动过程:一、导入师:今天我要给你们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出示道具)当我将瓶子盖在蜡烛上,数到3蜡烛就会自己熄灭,你们猜我会不会成功?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吗?(没有空气)你们可真聪明,蜡烛没有了空气,就不能燃烧了,现在我们再来看一次。

师:我们用手扇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呀(凉凉的,有风)其实那是空气在运动,诶你们看,你能抓住空气吗?能闻得到吗?看得到吗?小结师:我们身边都是空气,但是我们摸不着、看不到、闻不到,它呀一直躲起来和我们藏猫猫。

二、空气的作用师:你看我们身边都有空气,那你们觉得我们身体里面有没有空气呢?师:(出示吸管、水)那现在我要将我身体的空气吹到水里面去,现在水是什么样子的呀,你们仔细看,(吹气)发生什么情况了。

师:那我们也一起来试试看我们身体里有没有空气。

(出示袋子,将气吹到袋子里,演示讲解)让幼儿一起来试试看。

师:那如果没有空气了会怎么样呢?师:那好,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看看你们有什么感觉,先闭上小嘴巴,捂住,在用手捏住鼻子,我数到5,说放的时候,你们才可以放开小手,比比看,看谁能完成这个任务。

师:刚刚你们有什么感觉啊?(难受)师:对了,因为我们每人个人都需要呼吸,如果嘴巴和鼻子都堵住不能呼吸的话,空气就不能到你们的身体里面去,时间长了有可能就会死掉。

三、找空气师:现在我给你们每人一个小袋子,比一比谁第一个将空气装到袋子。

师:刚刚我们在教室里找到了空气,现在我们去操场上找找看看有没有空气。

带领幼儿去操场等地去装空气,并小结:虽然空气无色无味,但空气藏在我们的身边。

7找空气(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7找空气(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2.教学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本节课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空气的角色,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实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吹气球、吹纸条等,让学生来自身体验和观察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3)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空气争夺战”,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空气的理解。
7.空气的测量和监测
空气的测量和监测是了解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常用的空气监测设备有空气质量监测仪、颗粒物监测仪等。通过这些设备的监测,我们可以及时了解空气的质量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空气。
8.空气的循环和流动
空气的循环和流动是大气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空气的循环和流动可以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主要是指风,垂直流动主要是指大气中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有效沟通和协作。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空气特性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特征和存在方式,包括空气的性质、重量、体积、压力和流动等。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特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核心知识。
2.教学难点
(1)空气的性质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地方,包括室内和室外。这个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存在,例如通过吹气球、吹纸条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和存在。

找空气-苏教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找空气-苏教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找空气-苏教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课程背景本课程为苏教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目标为通过寻找环境中的空气及欣赏感受空气的存在,认知空气的重要性,并初步学习氧气的作用。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的观察和感知2.空气的存在和作用3.氧气的作用和重要性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品尝酸奶来启发他们对呼吸作用的认识,引入本节课程的话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在室内外找空气,指导学生使用呼吸充气法感受空气,实地观察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如用手捏住气球,放开后气球能自然扩张,说明空气具有压强。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科学实验道具演示空气压缩和膨胀现象,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理解(15分钟)通过观察、实验、感知,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反思有哪些地方有空气、空气有什么作用等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在观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

推理(20分钟)通过学习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并运用所学知识,探究为什么呼吸是人类生命的基本功能。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让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总结(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以加深课程知识记忆和理解。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表现,进行以下评价:1.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空气的存在和作用;2.学生是否能理解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和呼吸的原理;3.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程和探究活动;4.学生是否能自主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延伸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环境观察任务,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与实践,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2.组织一些与空气和氧气相关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探究气体的特性和作用;3.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科普读物,增强他们的科学阅读能力,开拓他们的科学视野。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7找空气说课课件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7找空气说课课件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这么课程,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也渗透着科学知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都强。教学中也应 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一年级 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但一年级同 学刚接触科学不久,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还比较薄弱。
请组长给每位同学发一个保鲜袋。学生活动,举起袋子。 非常棒!现在你也可以像刚才那样挤一挤,摸一摸袋子里面的空气。 好, 请大家把找到的空气轻轻地放到抽屉里去。
3.小结:是呀,操场上、树林里、教室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都有空气, 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我们能用塑料袋把它找出来。 那你们能有什么办法让你的小伙伴感受到袋子里的空气吗?
五、说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 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 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7.找空气 摸不着 看不见 袋子鼓 气泡吐 纸龙直 空气现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科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 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 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 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 悦。
板块二、体验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把空气放出去 1.活动一:感受空气。 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让小伙伴的脸感受到袋子里的空气呢? 活动要求:想办法让你身旁的小伙伴的脸感受到你刚才装在袋子里 的空气。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找空气一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

找空气一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

找空气一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引言。

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也无法生存。

因此,了解空气的特性和作用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苏教版一年级科学教材为基础,为一年级学生设计一节关于空气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珍惜空气资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苏教版一年级科学教材《探索与发现》第一册第二单元《空气和水》。

2. 实验器材,气球、空瓶子、蜡烛、瓶盖、吸管、水杯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内需要保持安静整洁,以便进行实验观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

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什么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吗?”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逐步引出空气的存在。

2. 学习活动。

(1)通过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空气的存在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一种气体,无色无味,但却无处不在,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2)进行实验,老师向学生展示实验,用蜡烛和空瓶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对实验的影响。

(3)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空气的作用,比如风是空气的运动,我们呼吸也需要空气等。

3. 拓展活动。

(1)让学生观察气球的特性,了解气球能被空气吹起来的原因。

(2)让学生用吸管吹水,观察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气体的存在和作用。

4. 总结活动。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珍惜空气资源,保护环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实验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对气体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空气是什么,认识气体,理解气体的特性。

2.学会用简单的方式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感受空气的存在。

能力目标1.能够简单描述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空气是气体的一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兴趣,爱护环境。

2.帮助学生了解空气是生命之源,学会珍惜身边的空气。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空气,理解气体的特性。

2.帮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式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存在和特性,让学生区分不同种类的气体。

三、教学过程A.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问同学们这些物体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慢慢引导出空气;2.谈论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能被压缩和膨胀。

B. 学习1.演示用水杯装满水并将纸桶反盖在水杯口上的情形,引导学生讲述杯中空气被压缩的现象,并询问学生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2.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方式感受氧气对火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氧气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谈论空气的种类: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区分不同种类的气体。

C. 总结1.回顾今天所学:认识空气、了解气体的特性、区分不同种类的气体;2.相互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空气是什么,并概括出空气的性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物体、演示实验、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了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并引导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空气是气体的一种。

同时,通过区分不同种类的气体,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种类。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烈,难以控制,希望下一次教学能够加强控制。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7课《找空气》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7课《找空气》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7课《找空气》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7课《找空气》是一节以探究空气为主题的自然实验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还需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空气的存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探讨空气的存在形式。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空气的性质。

4.空气的作用: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找空气》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找空气》优秀教案

7.找空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初步了解空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法寻找空气,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工具认识物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知道要保护空气在分组中逐渐学会合作分享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工具的运用来寻找空气。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事实描述出空气无所不在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塑料袋、扇子、打气筒、注射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游戏引入1.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个小游戏-----憋气比赛想玩吗?那就要注意老师给的游戏规则哦:深吸一口气,捏住鼻子,憋住气。

30s之内,谁坚持得最久,谁就获胜。

温馨提示:(1)为了比赛公平,不要用嘴偷偷换气,憋不住请坐下。

(2)憋不住的时候,请放弃不要硬憋,会伤害身体哦师:明白了吗?明白了就全体起立,做好准备。

2.好,时间到。

真厉害,你们真是今天的憋气达人,现在我们有请一位达人采访他一下。

说说你憋气时的感觉,当憋不住的时候呢?生:我感觉我已经支持不住了,但还是坚持。

3.师:支持不住的时候,哪里难受。

生:头和身体都不舒服。

4.师:好的,请坐下。

我们为什么会在憋气的时候感觉很难受呢?生:没有呼吸(引导:没有呼吸进空气,我们就很难受)5.师:是啊,没有空气,我们就很难受,空气对我们真重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这么重要的空气究竟在哪里。

二、讲授新课1.问:你们觉得哪里会有空气呢?生:就在我们周围。

2.师:那我为什么没有看到呢?生: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师: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吗?生:可以(引导:呼吸的时候,下水的时候)3.师:虽然我们可以感受,但是想要抓住它可不容易。

生:可以用塑料袋。

4.师:真聪明,在我们感官不能到达的时候,我们学会了运用工具。

谁来说一说怎么找到空气。

生:用塑料袋来找。

5.师:是吗?我请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演示:兜一兜,再抓紧。

6.师:真不错,这样就有空气了吗?你们怎么看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找空气》。

一、教材分析:
《找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节的内容。

“空气”对每个孩子来说并不陌生。

学生们都知道有空气,但却不知道自己的身边到处都存在空气。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本课通过三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目标分析: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三、教学准备:
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水槽
四、教法学法: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新课
1、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活动与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第一个活动:组织学生从找空气开始把我们周围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

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谁来说一说哪里有空气?你是怎么知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亲自动手,学生发现无论是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自觉的探究能力。

第二个活动: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

它包含三个小活动:当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

这种能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能拂过面颊、能
吹响口哨、能在水中冒气泡的神秘的东西就是空气。

我还试着让学生讨论交流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个活动: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体会空气对于人的重要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里我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同时也给同学们留了一个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引入新课
二、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在不同地点找空气
1、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带领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
4、师小结: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二)用不同的方法将空气从塑料袋里面放出来
1、让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

2、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

3、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

(提醒学生孔要扎在淹没在水中的塑料袋上)。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5、师小结
(三)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1、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2、结合图片讨论人离不开空气。

三、拓展延伸:
1、师播放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

2、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六、作业布置: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

七、板书设计:
找空气
找空气
空气的重要性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