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短文二篇 课件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课件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 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 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 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作品。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 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 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 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 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领悟这 种奇丽的景色了。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欲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与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 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 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 志趣。
写作特色 ❶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 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 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 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 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短文二篇》
译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文 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休息 今义:萎靡
◆一词多义
欲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副词,将要 名词,欲望、欲念
自 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三峡》
介词,从 连词,如果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庭下”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空明的积水,写 出月光的空灵澄澈;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竹柏倒 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仅用18个字,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但”字将笔触从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闲 人”,显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tuí lín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yù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答谢中书书
即谢征(500—536),字 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 (今河南太康)人,曾任 中书舍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
斑斓,交相辉映。
入:仰观 见:俯视
“入”字描写出山之高耸和巍峨, “见”字描写出水之清澈和明净。
平视远眺:青翠竹木与五彩山石相映衬,呈 现绚烂多彩的气象,展现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将”“欲”二字,赋景物以动态,而动中自然有静。 “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传 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 11《短文二篇》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初二公开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李白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等,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1.积累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 匠心独运的布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并称“苏辛” 。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 《水调歌头》 《念奴娇 · 赤壁怀古》等。
走进作者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承天寺”在今湖 北黄冈南。
因为“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黄州,降职 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却仍然乐观、豁达,并以“闲人”自居,文章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古今异义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一词多义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记录疑难 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 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共同,一起 院子里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考虑,想到高兴的样子于是,就打算门疏通文意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只是 清闲的人 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共56张PPT)
让我们伴随着音乐,通过朗读 领略文章的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 口齿清楚,缓急有秩,轻重有度, 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一是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牢 骚、抱怨。
二是表现了作者的欣喜、自豪。作 者自我宽慰,安闲自适。那些追名 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 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 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10.从全文来看,这篇短文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心境?
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 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 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 特殊心境。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精读探究
• 1.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 3.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说 明什么?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 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 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 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 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 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 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 人”。
能力提升
你敏感的心灵发现自然的生命美 了吗?好吧,下载一幅你 喜欢的风景 图片,用今天学习的景 物描写的技巧 与方法,用优美的文字、心灵的感受 描绘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自己 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ppt精品课件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 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
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处于何处都是 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 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 困难的精神。
•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不能 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 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 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山引 水
景 人描
事
陋室铭
(不陋)
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
(德馨)
庐赞
托
物
言
志
亭
学习了《陋室铭》,我们看到了作 者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是不是要 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 上的追求呢?请发表你的看法。
重点词语
①名: 出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 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②灵: 灵异
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③斯: 这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馨: 香气,这里指品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
德高尚
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 ⑤鸿儒:博学的人。鸿,
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大。儒,有学问
人甚爱牡丹。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
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 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
②甚:很。 ③蕃:多。 ④独爱: 唯独喜爱。 ⑤盛: 很。
世人很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译文]我则惟独喜爱莲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 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 (缠绕的)蔓,(也)没有 (旁逸的)枝;香气远播, 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 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 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 弄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精品教学课件第3单元《短文二篇》课件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高
耸
入
答谢中书书
云
答复
信
清
谢征,作者的朋友。
流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见
陶弘景
底
1.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品读景物描写的语句,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 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技法。
景物产生
完整、统
动景 一的印象。
沉鳞竞跃。视觉 传达了生命气息。
结尾部分内容解读: 总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对山川美景的赞美。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 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领全文 答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谢 中 分绘景色 书
山高水净 石绚林青 猿鸣鳞竞
听课文朗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 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 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 之人的郁郁寡欢之情。
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课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写出了庭院 中月光的空灵清澈,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 美丽的竹柏倒影,写出了倒影的清丽淡雅。此处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 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短文二篇》第二课时(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精读细研
3、“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 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 郁寡欢之情。
精读细研
4.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整体感知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 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关键句
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儿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闲适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整体感知
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 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
③始能支拄( )
④其蔓旁引(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A.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B.其真无马邪(《马说》)
C.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幼时记趣》)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次则余家之青桐 3.翻译下列句子。 (1)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4.《阅微草堂笔记》流露出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从 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怎样的生存状态?
课堂检测
1.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课文只写了“相与步于中庭”,并没 有写他与张怀民的对话。请结合二人当时的处境(皆被贬),发挥想 象,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
示例: 张怀民面对月色说:“想这世人都蝇营狗苟,拍马钻营,哪儿会有我 们这般闲情逸致?” 苏轼道:“唉!虽是闲置此地,无以报国,但好在有你在此与我共赏 月色,也可聊以自慰吧!” 张怀民说:“老兄,天地之大,又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共赏美景 吧!” 两人同笑:“哈哈哈……哈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奥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 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 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 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 积水空明 竹柏—— 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 形象 如临 其境
明亮、澄 清、透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3. 文中结尾句显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自我排解的达观
欲:想要。 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漫步。 念:考虑,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 相与:共同,一同。 步:漫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水草。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本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 连光景的人。作者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 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而已、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 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 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漫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 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 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优秀课件(52张ppt)
4、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
⑵四时俱备(四季 )
⑶晓雾将歇(消散)
⑷夕日欲颓(坠落)
⑸沉鳞竞跃( 指水中潜游的鱼)
⑹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5、翻译下列句子 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 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⑶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 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 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 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 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合作探究
品“月色之美”
• 1.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 么特点?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处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要求:不但会解释,而且能联系旧知。)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 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答谢空中白演书示书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新课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 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 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乃至生命。 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 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课件(2)
【知人论世】 苏 轼
元丰二年,苏轼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差点被杀。 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 御史府)。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不得“签书公事”。
闲人
【知人论世】 张怀民
❖ 张怀民,于元丰六年被贬谪到黄州, 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贬 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常以山水怡 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感。
欲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人间)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为官职)
书 答谢中书书。(书信)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
与
这里是领会、欣赏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和)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相与:共同,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颓废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答谢中书书:古义:书信 今义:书本
品一品
赏析精妙词句, 整理作者写景 的技法。
悟一悟
探究作者复 杂的情感。
最后一句你认为用叹号还是省略 号更好?
《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
❖ 第一一定是现代汉语常见字,其次它一定不可以用现代 汉语最常见的义项直接替换或者用单音节字组词的方法 解释意思,或者现代汉语虽然也有这个义项但并不是最 常用的。所以我们主要整理的是实词,虚词可在诸多例 句中总结不同义项的特点或规律。
❖ 因此我把老师们以前归纳的四种文言常见现象整合成古 今异义和一词多义两种。古今异义包括词义、词性、发 音、字形的古今差异,可用成语帮助理解;一词多义包 括同义勾连和多义勾连,同课勾连和异课勾连,最终可 用学生自制小词典的方式积累重要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 常见义项及课文相关例句。
人教部编版八上《短文二篇》教学精品课件(106张PPT)
想到
于是 到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睡,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漫步 院子里
未寝,
相与
步于中庭。
译文:想到没有和我一同游览作乐的
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 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 庭院中散步。
形容水清澈透明
原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叉错杂
2、朗读课文,借助联 想与想象,进一步体 会作者发现的美和通 过景物所寄寓的情
研读 深入理解课文
1、你能用文中的四个字来概括作 者所谈的话题吗?
山川之美
2、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3、具体描写山川之美的是哪几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
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 错,原来那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
只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罢了
清闲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 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
绿竹和翠柏?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人 这样的闲人罢了。
翻译检测
①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人。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①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B ) A.庭院 B.月光
②“竹柏影”是指:( B ) A.积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横
③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 A.比喻 B.拟人
四、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清澈透 明,水中的水藻和荇草纵横交错,原 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啊。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借助朗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色,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人
1. 齐 读 两 文 , 读 准 字 音 ,读 对 节 奏 , 翻 译 全 文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 翠竹,四时/ 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
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我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
译 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
文 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 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 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 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自/ 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 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 行。 念/ 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
朗 读 脚本
■师生齐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男生读:高峰入云, ■ 女生读:清流见底。 ■ 男生读: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女生读: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男生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女生读: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男生读:实是欲界之仙都。 ■ 女生读:实是欲界之仙都。 ■男女生齐读:实是欲界之仙都。(加强) ■ 教师读: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结构梳理
叙事——赏月缘由
记
承
天 寺
写景——庭下月景
夜
游
抒情——触景生情
贬居寂寞 景色宜人 闲情雅致
豁悲 达凉 乐苦 观闷
主旨归纳
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 年。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课堂练习
1.下列对《记承天诗夜游》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标题的意思是记述作者夜游承天寺之事。 B.张怀民与作者的遭际相同、情感相通。 C.“水中藻荇交横”描绘出清澈空明的月色。 D.本文意在表达作者对悠闲安逸生活的追求。
通读全文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 中/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 无 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山川 / 之美,古来 / 共谈。
高峰 / 入云,清流 / 见底。
朗
两岸 / 石壁,五色 / 交辉。
读
青林 / 翠竹,四时 / 俱备。
课
晓雾 / 将歇,猿鸟 / 乱鸣;
文
夕日 / 欲颓,沉鳞 / 竞跃。
实是 / 欲界之仙都。
自 / 康乐 / 以来,未复有 / 能与其奇者。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文章结构
一、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四季之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二、分写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30张PPT)
景物描写
总 领
抒 情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因为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唐朝大诗人李白对谢灵运颇为推崇,曾有"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之句。
一词多义
①答谢中书书(“书”与“中”合用为官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②夕日欲颓(快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重点虚词
①山川之美(的,结构助词)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指示代词,“这”)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代词,……的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朗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学习目标
赏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语言,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鉴赏力。
感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短文二篇》
第三遍,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再读,读文意
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成员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时 更正。
总体风貌,写四 愉悦之情和 时、朝夕景物的 与古今知音 不同,层次清晰;共赏美景的
呈现出了大自然 最后,以赞美和 得意之感
的美妙画卷
感慨结束
不同 句式、节奏、
课文
用词
表达方式
记承天 寺夜游
长短句结合,富 有节奏变化,使 如一篇短小的日 文章内容具有波 记,有时间、地 澜。语言朴素自 点、人物,先叙 然,描绘了一幅 事,再写景,最 庭院月夜小景图,后以议论点题 极具诗情画意
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
( 苏轼 )因为(“月色入户”),便来到 (承天寺),与(张怀民)一起(散步赏月)。
赏读,品心情
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 理由。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
动景:猿啼、鸟鸣、鱼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
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
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动静结合, 描写晨夕与四季,构成一幅美丽 迷人的山水画。
11 短文二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黄、黑、白、赤为正色。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 ②交四辉时,:交相辉映
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四季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
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
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重点词语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二、品读 写景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续写水 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 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 “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 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 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答谢中书书》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 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山川秀美, 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①歇:消散 ②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 ③沉鳞竞跃:颓,坠落
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 ④欲相界跳之出仙水都面:。沉鳞,潜游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 ⑤与在:水中的鱼
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
人间天堂
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③念无与高为兴乐的者样:子 想到没有可以交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 从门口照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 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
④⑤寝相谈想:与取到:乐的人。念,考虑, ⑥中庭睡:觉
共同,一起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
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
动静的结合。
高峰入云 仰视 视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时 间
四 季
早 晚
时 间
平视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答谢中书书》写自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 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 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此文正是如此。
重点词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 ①五色交这辉里:形容石壁色彩 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斑斓。五色,古代以青、
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院里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
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词语
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②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③但少闲人荇:,xìnɡ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
只是缺少清闲的
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 人。但,只是。闲人,
仰观:高峰
山
川
之
俯察:清流
美
,
古
远景:石壁、林、
来 共
竹、雾
谈
近景:猿、鸟、鳞
总
分
实
静
是
欲
界
之
仙
动
都
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中朴素而意味深长的语言,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 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 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 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 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吗。
“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 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 意溢于言表。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 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 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三、悟读 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与,这里指欣赏
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应该如何分?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全文可分三部分。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是写景 部分,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吗。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 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 “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记承天寺夜游》就 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境中写的。
重点词语
①户:单扇的门,一说指堂
屋的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②欣然:
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
清闲的人
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用文中词语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一、研读 把握内容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叙述、描写、抒情。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