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题 附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ec051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5.png)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客中行六首·其五唐·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题目: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通过对兰陵美酒的描绘,表现了其在异乡的孤独感受。
B. 诗人以“琥珀光”来形容美酒的色泽,生动形象。
C. 诗人通过“但使主人能醉客”表达了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D. 诗人以“不知何处是他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 请分析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并简要概括其主题。
答案:1. 答案:A解析: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客居他乡时,通过品尝美酒来忘却乡愁的情感。
A项中“表现了其在异乡的孤独感受”与诗歌内容不符,其他选项均正确。
2. 答案:意象: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兰陵美酒,诗人以“郁金香”“琥珀光”来形容美酒的香气和色泽,生动形象。
意境:诗歌通过描绘美酒的香气和光泽,营造了一种愉悦、华丽的意境。
同时,诗人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客居生活的无奈,增添了一丝忧郁。
表现手法:诗人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如以“郁金香”象征美酒的香气,以“琥珀光”象征美酒的色泽。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美酒的华丽与乡愁的沉重相对照,突显了诗人在客居他乡时的矛盾情感。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在客居他乡时,通过品尝美酒来忘却乡愁,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客居生活的无奈。
诗歌以美酒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异乡生活时普遍的情感体验。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https://img.taocdn.com/s3/m/43f805d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0.png)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日希,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___,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____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五首(其一)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怎样的抱负?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径溪罗隐径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醉太平张可久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①②③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钝。
葫芦提倒稳![注]①迷魂阵:元人以此代指妓院。
②睡馄钝:躺着的馄饨,比喻软弱站不起来。
③葫芦提:糊涂,亦代指喝酒。
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c81bd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f.png)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eea0cf55270722182ef7c1.png)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诗词鉴赏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5adc6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a.png)
诗词鉴赏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选择题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A首联写远望之景。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
“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
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
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4理解不正确的是(C)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C)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高中诗歌鉴赏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读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9fb81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5.png)
高中诗歌鉴赏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不是李白的作品?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将进酒,杯莫停。
答案:C2. 以下诗句中,描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B二、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深切忧虑。
2.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无限向往。
答案:1. 国家兴亡2. 理想生活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眺夕阳西下,黄河奔腾入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辽阔天地的无限感慨。
四、论述题1. 分析《静夜思》中李白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思乡之情。
答案:李白在《静夜思》中,仅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四句,便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诗中“明月”和“霜”的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增强了思乡之情的表达。
而“举头”和“低头”的动作,更是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五、诗歌创作题1. 请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答案示例: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探出头,花儿含笑。
阳光洒满大地,温暖如初,春风拂过,带走了冬日的寒。
结束语:诗歌鉴赏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更能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通过本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c2b62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6.png)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e35ee86bec0975f565e21a.png)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12599a5ef7ba0d4a733bf3.png)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唐)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注】①栎:同“栋”,一种乔木;②茗:茶的稚称.(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C. 【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 【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答案】(1)C(2)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A项有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箫鼓追随春社近”写出春社欢快。
B项有误。
【甲】诗尾联写诗人此时是月夜游玩,不是以后会“乘月”而来。
题干中“乘月”而来,再访此地明显有误。
D项有误,“逢”字写出了恰巧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不是“相约”。
C项正确,故选C。
⑵《游山西村》描写的诗人出游到农家,写到了村外的景物,村中的趣事,有机会一定要频来夜游。
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山行》描写了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
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b5102e6edb6f1aff001fc6.png)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启明星》,回答问题。
属于你的是光明与黑暗的交替黑夜逃遁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群星已经隐退你依然站在那儿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一九五六年八月(1)本诗的作者是艾青,请你再举出《艾青诗选》中的一首诗歌,写出篇名。
(2)结合诗歌说说艾青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2)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解析】【分析】(1)根据对艾青诗歌的积累任选一首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启明星又称金星,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它不是光源,人们叫它"启明星"。
因此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启明星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寄托了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启明星“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表现了作者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故答案为:⑴《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⑵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4a8b7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14.png)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在夜晚静思时,看到了什么景物,从而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答案:床前明月光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在登高望远时,表达了什么哲理?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 杜甫的《春望》中,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选择题1.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李清照答案:B2.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辛弃疾B. 苏轼C. 李白D. 王之涣答案:C三、判断题1.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怀念。
(对/错)答案:对2.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特点。
答案:琵琶女在《琵琶行》中,形象凄美,技艺高超,她的音乐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她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不公。
2. 请简述《诗经》中的《关雎》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慕之情。
诗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自然景物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五、翻译题1. 将杜甫的《登楼》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在漫长的秋天里,我常常感到悲伤,像是一个过客;在人生的百年岁月中,我常常生病,独自登上高台。
2. 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太阳依偎着山边落下,黄河流入大海。
六、分析题1. 请分析《诗经》中的《蒹葭》一诗,说明其艺术特色。
答案:《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抒情诗,其艺术特色在于使用了比兴手法,通过描绘蒹葭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请分析李白的《将进酒》一诗,说明其主题和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b6031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a.png)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诗歌鉴赏是一种通过阅读和理解诗歌,欣赏其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情感和思想的活动。
以下是一份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供学生练习和参考。
# 诗歌鉴赏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一项不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A. 诗歌的形式B. 诗歌的节奏C. 诗歌的韵律D. 诗歌的作者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4.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的主题是?A. 爱情B. 友情C. 思乡D. 人生哲理5. 下列哪一项不是诗歌鉴赏的方法?A. 朗读B. 背诵C. 翻译D. 分析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诗歌鉴赏时,我们通常从诗歌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入手。
7. 诗歌中的“意象”是指诗人通过______、______等手法创造出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形象。
8. 诗歌鉴赏中,“意境”是指诗人通过______、______等手法,使读者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
9. 诗歌鉴赏时,要注意诗歌的______,即诗歌的深层含义或主题思想。
10. 诗歌鉴赏中,“韵律”是指诗歌的______和______的规律性安排。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1. 简述诗歌鉴赏的意义和作用。
12. 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诗歌鉴赏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3. 阅读以下诗歌,并分析其主题、意象、意境和韵律。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4. 阅读以下诗歌,并分析其主题、意象、意境和韵律。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79c6c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8.png)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答案:A. 春天2. 下列哪个选项是这首古诗的开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A. 长恨歌B. 渔家傲C. 卜算子D. 水调歌头答案:A. 长恨歌3. 以下哪个诗句属于《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描写内容?百千翠羽临高阁,九万里飞花入小园。
A. 描写楼阁的高大B. 描写飞花的美丽C. 描写雀鸟的数量D. 描写小园的景色答案:B. 描写飞花的美丽4. 下列古诗的出处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A. 出塞B. 江雪C. 相思D. 登鹳雀楼答案:C. 相思5. 下列描写孤独的诗句出自下列哪首诗?站在悬崖峭壁上,深秋时节,云遮雾掩。
A. 望岳B. 春江花月夜C. 归园田居D. 月夜忆舍弟答案:A. 望岳二、简答题1. 请解释一下诗歌的基本韵律是什么?答案:诗歌的基本韵律是指诗的语言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律排列起来,形成音节之间的巧妙关系。
它包括平仄、押韵和节律等要素。
2. 请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解释一下它给你的感受和思考。
答案:这个题目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于古诗的喜欢和感受是不同的。
建议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并在这里进行个人化的解释和感受的陈述。
三、作文题请你以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为基础,写一篇约200字的鉴赏评论。
(作文内容略)。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39b20f83c4bb4cf7ecd1d1.png)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4854a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c.png)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唐)刘长卿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
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
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
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f7545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4.png)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一)一.阅读下面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就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 红荷花得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得特点。
(3分)(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得心情, 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得隐逸生活.您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得下片, 说说您得理由.(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分)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①柳宗元得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 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得妙处。
(4分)2、诗中就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得?请简要分析。
(4分)三、阅读下面得宋词,完成题目、(8分)菩萨蛮·咏梅朱淑真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与月香.人怜花似旧, 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 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得作用。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得特点, 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得宋词,完成题目.(8分) 浣溪沙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 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此时词人被贬黄州。
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 雨后微雪.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
明日酒醒, 雪大作, 又作二首。
”就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得什么诗句表达得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得情感?(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得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5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
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
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4分)(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2)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沧浪亭怀贯之苏舜钦沧浪独步亦无悰【注】,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悰(cóng):欢乐;乐趣。
(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简要赏析。
(5分)(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题目。
(11分)泊自沙渡真山民①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他痛遭亡国,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
(1)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6分)(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5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感遇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1)诗中塑造了兰、桂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5分)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秋日三首(其一)霜落邗沟①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②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注】①邗(hán沟:今扬州至淮安的一段运河。
②菰(gū)蒲:菰,茭白。
蒲,蒲草。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分)(2)请对第四句中的“忽”字进行赏析。
(3分)参考答案一、语言表达1、14.(1)首联上句运用比喻修辞,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小孤山的壮伟;“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
“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
(2)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15.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和手法。
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结合注释,体会谢枋得的人生历程和坚定追求,便不难看到托物言志。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
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
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
诗中“海眼无涯骇众观”用以象征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孤立。
“江山有此障狂澜”体现了自己强大的使命感和力挽狂澜的信心。
解题时要抓住富有象征意义的关联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考查物象形象的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或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提问变式: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中的“……”形象,并说明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规范: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
②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
③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
)诗歌形象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的了解对把握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
2.抓住诗歌关于物的描写。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物的形象,表现物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
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
所以,我们在分析物的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
诗人忠肝义胆的形象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是解题的根本。
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
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
比如本题“孤”就属于形容词。
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孤”在这里是“孤独”的意思,与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指出其表现手法。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作者对国家危难的忧虑。
2、20.不能。
因为。
①“霜”字不仅表达了诗人客居并州的时间,而且表现出诗人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②“霜”、“阳”、“乡”押韵,音韵流转、乐感优美。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家日久的矛盾心情,一是对故乡咸阳的思念之情,二是对并州的不舍之情或是久居并州远离故乡的怅惘失落之情。
【解析】2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试题分析:《渡桑干》是唐代诗人刘皂(一说贾岛)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干河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之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3.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的群山围住平原田野,“围”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地理形貌(2分);而奔腾浩荡的黄河却把横亘在前的山脉拦腰斩断,奔流而去,“断”字传神地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任何崇山峻岭,都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
(3分)14.第一、二联写和朋友畅饮登楼,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流露出诗人畅快心情和清高、俊逸的情怀(2分);第三联写四围景象,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可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2分);尾联点名明此番登临也在于送别朋友归去,流露出殷殷惜别之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