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要点1、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史官传播,一种是太师采风。
2、一般认为,我国的朝廷官报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小报则出现在北宋后期。
3、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重视言论尤其重视政论,机关报是中国传播媒介的主体。
4、中国古代报纸,先有官报,后有民报。
5、朝廷维护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而要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宣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采取对策,成为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二。
6、中国古代报纸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一、朝廷官报;二、非法民报;三、合法民报。
7、朝廷官报产生于唐朝。
分别有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两种形式。
8、朝廷官报发展于宋代,延伸于明清。
9、为什么说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小报产生于宋代。
宋王朝历经了320年的历史,基本上无一日安宁。
外有辽、金威胁,年年战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发生,对武将猜忌、限制,使他们或“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或“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边疆有事时,每派宦官监军,多方牵制,使将帅不能因时因地灵活应变,因此,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宋王朝南迁,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已丧师失地结束的。
至于南宋,苟安一角,在内是“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农民负担沉重,而大地主大商人乘机大发横财,阶级矛盾非常严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成在革新与保守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民族矛盾、积极矛盾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停止,各种政治势力异常活跃,都要借助舆论相配合。
社会各层人物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官僚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的变动,所以“小报”的编辑们适应了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私下经营,所以说,小报在宋代出现,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式样象钟,装上木柄,可以执在手中。
铎里装有铎舌,摇动时铎舌撞击铎壁而发出清脆的声音。
有以铜为舌的,称为"金铎";有以木为舌的,称为"木铎"。
2、露布(99传名):指不加检封而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主要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形式犹如一面大幅旌旗,上面抄写着进呈皇帝的告捷奏报。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强,传播面也较广。
3、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
1900年在莫高窟的道士发现,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
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起实行,进奏院要将编好的邸报稿样呈送枢密院审查,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向地方发布消息,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定本"所框定的范围。
7、邸报:是宋朝的一种官报名称,也称“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邸报”,其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的严密控制。
8、小报(90名):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报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9、民间报房:始于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各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
10、《急选报》(98名):出版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距今422年。
该报选用雕版印刷,做“小本”状,共六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 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12、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
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17、明代邸报的特点:明代邸报的主要内容还有诏书、章奏之类的宫廷动态,但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的发展。
①开始采用活字印刷;②仍以手抄为主;③由于需要抄的邸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行”。
④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人称京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当时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产生中国的近代报刊。
中文报刊: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 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这些报纸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
此后,新闻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政府的控制和限制。
1.2 发展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最显著的一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新闻传媒立即被国家掌控,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1.3 当代新闻事业的现状中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建立了众多的新闻机构,包括报纸、电视台、广播等。
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并为全球提供了大量新闻内容。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2.1 政府控制中国的新闻事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机构逐渐市场化,但政府仍对内容和报道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2.2 媒体与娱乐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
许多新闻节目和报纸更注重娱乐性,迎合公众的需求。
2.3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使个人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对新闻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新闻媒体的报道受到政府的审查。
其次,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给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带来困扰。
此外,新闻媒体面临着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
3.2 机遇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存在一些机遇。
首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方式。
其次,中国的媒体市场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课后解答1.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如何的?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5个20分)1、孙樵,晚唐时期。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
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
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
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国新社”——国际新闻社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导师:徐宝璜邵飘萍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二、名词解释:(4个20分)1、进奏院状:进奏院状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拟写者:新闻学部孙铁本篇资料根据张老师圈画,由本人整理。
但由于一些局限性,答案不尽完整,若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会予以改正,再及时通知大家。
一、填空1.中国第一个新闻记者:黄远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2.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3.新青年的创办人:陈独秀4.《晋察冀日报》的主笔:邓拓5.国民党三大新闻机构:《中央日报》、中央社、中央广播电台6.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7.《时务报》主笔:梁启超8.古代报纸产生于哪个时期:唐代9.《申报》副刊:“自由谈”10.邹韬奋主办的什么报刊:《生活》周刊11.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2.《大公报》的著名记者:范长江(萧乾、杨刚、子冈、徐盈、孟秋江、朱启平等)13.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4.中国古代合法民间报纸:《申报》、《新闻报》、《循环日报》、《新青年》。
15.《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范长江16.新闻学三大奠基之作:《中国报学史》、《新闻学》、《实际应用新闻学》17.客里空是谁?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
“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
后来,“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了。
18.“竖三民”是哪些:于右任创办的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二、名词解释1.邸报:“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使用的一种称呼。
2.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专业课]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最早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
其辅助手段有结绳,图画,雕刻,标示,烽烟,旗鼓等。
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两汉的传播载体仍然以竹简,木简,绢帛为主。
中国著名学者戈公振在他的名著《中国报学史》中首先提出汉代有邸报的说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而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那么有童谣和谣言。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是经由进奏官发给各藩镇的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
最早关于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的《读开元杂报》。
其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两份最早的报纸,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是1907年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官报实行统一管理。
宋代为了加强对邸报传播活动的控制实行“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的报纸。
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是“小本”。
明代邸报抄传和发行的三个环节是通政司,六科,提塘。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XX可考的和邸报发行活动有关的人是何甥,名光烨。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是《急选报》,是雕版印刷,其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有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全世界最早的自称是“报”的印刷品。
清代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统称京报。
露布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载体。
中国报纸开始出现在唐朝,是中国开始有新闻事业的朝代。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宋代的官报和小报【圣才出品】
第二章宋代的官报和小报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宋代的官报(1)宋朝建立后,解除了节度使的实权。
中央确立专制集权。
宋代官报及小报在这种背景下演进。
(2)唐代官报到宋代有了很大发展,其编辑、发布制度日益完善。
①宋代初年的20年间,官报的管理发行基本沿用唐制,由诸州郡在京师设置进奏院、委派进奏官驻京。
②公元981年,宋太宗将各州郡在京师设置的进奏院改为直属朝廷的行政机构“都进奏院”。
进奏官也由朝廷直接任命,集中办公,抄录承发文报。
又派大员总管各个进奏院。
(3)“都进奏院”或每日,或5日、10日,或一月发报一次。
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其日常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工的章奏疏表,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
或用手抄,或镂版(雕版)印发。
手抄为主,镂版为辅。
(4)由中央政府统一编辑和直接发行的官报制度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这种官报性质属于由朝廷直接主持的中央政府公报,并成为向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的报纸。
(5)宋代官报的称谓很多,“朝报”是宋代报纸较正式的称呼,此外或叫“邸报”、“邸状”、“报”、“报状”,或叫“进奏院状报”、“进奏官报”,或叫“除目”等。
(6)宋代官报非常兴盛。
不仅政府官员阅读,而且普及于民间,流布开来。
(7)宋朝政府对邸报控制很严,对邸报登载的内容,有很多规定和限制。
对邸报传发也制定严格的审查和发布制度。
二、宋代的“小报”(1)“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在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发行。
(2)“小报”没有报头,刊期不定。
“小报”一名到南宋才出现,是当时人们对这类报纸的概称,有时也称之为“新闻”。
(3)据记载,“小报”滥觞于北宋中期。
当时并无“小报”之名,往往冒名“朝报”发卖。
“小报”有手抄的,也有印刷出版的。
“小报”影响很大,传播面也较广。
(4)“小报”一产生,就受到朝廷的严厉禁止,但到后来却愈禁愈盛,直至北宋末年仍盛行不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新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整理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2.中国古代官报通称“邸报“,史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中国古代报纸即邸报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3.邸报的性质:信息来源官方的朝廷官报,发布信息的渠道自上而下,内容带有一定的新闻性,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报纸。
4.邸报产生于唐代的直接证据是:《敦煌进奏院状报》;间接证据:唐代孙樵的《读开元杂报》是研究唐代新闻事业的重要文献5.“邸报”名称最早于见于宋代公私文献。
6.在明代,邸报传送制度非常严格,要通过政司——六科——堤塘三个环节。
7.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的报纸,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仍属于古代报纸的范畴,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8.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9.第一份外文报刊:1822.9.12,澳门,《蜜蜂华报》,葡文。
10.美国在华第一份英文月刊:1832年,裨治文,广州,《中国丛报》。
1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标志着中国报纸的发轫。
1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本土创的第一张中文报纸,刊载了中文近代报纸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是中国第一份在发行上作出努力的近代刊物。
13.《依泾杂说》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中英文合刊。
14.《遐迩贯珍》是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
15.《六和丛谈》是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国刊物。
16.《中外新闻七日录》是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
17.《益闻录》的主编李杕是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
18.《万国公报》是中国最早对于镭的报道的报纸(自然科学),还报道了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和《资本论》(社会科学)。
是教会报纸中历时最长、传播西学内容最多、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周刊。
19.《德臣报》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20.《孖剌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21.《字林西报》是中国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外文报纸。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静业学习网1【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5-8章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湖北军政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浙江军政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的自由新闻体制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三是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横三民报”:《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反袁斗争:在上海火车上,袁世凯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报刊揭露了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
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
以《民立报》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
有的报纸发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
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
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
“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的官报【圣才出品】
第一章唐代的官报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开元杂报”(1)中国古代的原始报纸,最迟不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唐代人的著作中,最早对这种原始形态报纸叙述得最详细最具体的,是唐末著名学者、散文家孙樵所著《孙可之文集》(又名《经纬集》)。
(2)根据《孙可之文集》记载:孙樵称之为“开元杂报”的“数十幅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这种原始形态报纸是每天发布的。
孙樵所说的“系日”和“日见”即为明证。
(3)开元杂报不同于向一定行政单位下达的“官文书”,而是把同一的“官文书”向在京城的各级官吏广为传播。
广大人民群众无法看到。
(4)“开元杂报”并非刻印。
唐代及自唐以后长期停留于手写传抄状态,这是中国古代报纸的一个特点。
(5)关于“开元杂报”的版面形式和印刷情况,最早说“开元杂报”是“雕版”的,见于陆琛著《河汾燕闲录》。
但根据印刷史专家考证,唐代不可能出现印刷报纸。
因此,上述记载不可靠。
可靠的说法应为“手写传抄”。
二、“报状”与“状报”(1)除孙樵的《经纬集》外,在唐代有关文献和唐代人的某些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不少有关唐代官报的简单记载,名称有“报状”、“报”、“除目”等。
(2)“报状”、“报”、“除目”,与孙樵所说的“开元杂报”、“条报”等,都是指同一事物,都是唐代朝廷传播政令及政事动态的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
(3)“报状”、“报”即朝廷发布、传报政事的“官文书”,具有唐王朝中央政府公报的性质。
它既抄传到京城的各级官吏,也抄传到各藩镇在京师自己设置的进奏院。
再由进奏院抄传给各自的藩镇。
(4)这种通过进奏院抄传的“报状”,当时被概称为“进奏院状报”。
这样就“形成为第一级的‘报状’和第二级的‘进奏院状报’”。
三、“邸”与“邸报”1.“邸”的出现(1)早在战国时期,诸国客馆曰“邸”。
(2)汉代,诸郡王侯为朝见而设置在京城的住所叫“邸”。
职能是通奏报、待朝宿。
(3)唐代,“邸”的职能扩大、增加,除通奏报、待朝宿外,还负责打听朝廷动静,向各自的藩镇报告,并抄传朝廷“报状”于各自藩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 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5、《大公报》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现在仍在香港继续出版。该报1902年6月27日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英华)主持,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
《大公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华主持,是主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成为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为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申报》的成功,使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在《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申报》在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著名大报之一。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该报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初近八十年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6、癸丑报灾
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趁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镇压。
4、《申报》
《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商美查创办于187内容上,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本土化经营,重视新闻报道和言论,刊载文艺作品,增办了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琐记》、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纸《民报》。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上海新报》。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3、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即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成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2、《京报》的特征
清代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为京报,定期出版,有统一格式,乾隆以后基本为印刷发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报纸内容与官报无差,因此得到了清统治者的允许,未加以限制。
京报内容基本为宫门抄、皇帝谕旨、臣僚奏章三部分
京报的特点:
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是邸报的翻版;②稿件全部来源于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③旨在营利,报费是主要进项;④京报的内容主要是宫门抄、皇帝谕旨、臣僚章奏;⑤京报的读者是清朝的早期和中期主要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只是少数。
2、名词解释:(4个20分)
1、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主要内容:皇帝的起居生活、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②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③它所提供的消息,绝大多数都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