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1.4 线段、角是轴对称性(1)

合集下载

八上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知识点+例题+练习 (非常好 分类全面)

八上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知识点+例题+练习 (非常好 分类全面)

两点,EC=4,ABC∆的周长为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AD,的对称点,线段MN分⊥,延长AE,BE,BE AE8.如图,D是ABC∆的边BC的中点,过AD延长线上的点E作AD的垂线EF,垂足为E,EF 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F,点O在AD上,AO COBC EF.=,//求证:(1)AB AC= ;(2)点O是ABC∆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知识点4】最值问题1.如图,点P是∠AOB内任意一点,OP=5cm,点M和点N分别是射线OA和射线OB上的动点,△PMN周长的最小值是5cm,则∠AOB的度数是()A.25°B.30°C.35°D.40°2.如图,∠AOB=30°,∠AOB内有一定点P,且OP=10.在OA上有一点Q,OB上有一点R.若△PQR周长最小,则最小周长是()A.10 B.15 C.20 D.303.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6,BD=8,点E、F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点P在AC 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存在PE+PF的最小值,则这个最小值是.4.如图,在△ABC 中,∠C=90°,AB=4,∠A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若点P 、Q 分别是AC 和AD 上的动点,则CQ+PQ 的最小值是 .5.如图,已知等边△ABC ,点D 为AC 的中点,BD=4,点E 为BC 的中点,点P 为BD 上一动点,则PE+PC 的最小值为角平分线的性质知识点1 角平分线的性质1. 如图,在ABC ∆中,90C ∠=︒,AD 平分BAC ∠,DE AB ⊥于E ,有下列结论:①CD ED =;②AC BE AB +=;③BDE BAC ∠=∠; ④DA 平分CDE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2. 若△ABC 的周长为41 cm ,边BC =17 cm .AB<AC ,角平分线AD 将△ABC 的面积分成3:5的两部分,则AB =______cm .3.如图,OP 平分MON ∠,PA ON ⊥于点A ,点Q 是射线OM 上一动点,若3PA =,则PQ 的最小值为( )A.32B. 2C. 3D.不能确定的平分线BE,CD,平分BAC=;∠;③AP PC2.小明同学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发现,只用两把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直尺就可以作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如图:一把直尺的一边与射线OB重合,另一把直尺的一边与射线OA重合并且与第一把直尺交于点P,小明说:“射线OP就是BOA∠的平分线.”他这样做的依据是( )A.角的内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B.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C.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D.以上均不正确3.如图,已知点P到,,AE AD BC的距离相等,下列说法:①点P在BAC∠的平分线上;②点P 在CBE∠,BCD∠,CBE∠的平分∠的平分线上;④点P是BAC∠的平分线上;③点P在BCD线的交点.其中所有正确的序号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④D.②③4.如图,已知点P是∠AOB角平分线上的一点,∠AOB=60°,PD⊥OA,M是OP的中点,DM=4cm,如果点C是OB上一个动点,则PC的最小值为()A.2 B.3 C.4 D.55.如图,已知射线OC上的任意一点到AOBD E F分别在边∠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点,,OC OA OB上,如果想要证明OE OF,,=,只需要添加以下四个条件中的某一个即可,请写出所有可能条件的序号 .①ODE ODF⊥.∠=∠;②OED OFD∠=∠; ③ED FD=;④EF OC6.如图,已知CE AB=.⊥,垂足分别为点,E F,BF交CE于点D,BD CD⊥,BF AC(1)求证:点D在BAC∠的平分线上;(2)若将条件“BD CD∠的平分线上”互换,成立吗?试说明=”与结论“点D在BAC理由.知识点3 角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1.如图,△ABC中,∠C=90°,(1)在BC上找一点D,使点D到AB的距离等于DC的长度;(2)连接AD,画一个三角形与△ABC关于直线AD对称.3. 如图,直线123,,l l l 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4. 三条公路的距离都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 )A.一处B.二处C.三处D.四处3.如图,两条公路OA 和OB 相交于点O ,在AOB ∠的内部有两个工厂C ,D ,现要在AOB ∠内部修建一个货站P ,使货站P 到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且到两个工厂C ,D 的距离也相等,用尺规作出货站尸的位置.(要求: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4.如图,三家公司A 、B 、C 准备共建一个污水处理站M ,使得该站到B 、C 两公司的距离相等,且使A 公司到污水处理站M 的管线最短,试确定污水处理站M 的位置.5.已知直线l及其两侧两点A、B,如图.(1)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A=PB:(2)在直线l上求一点Q,使l平分∠AQB.。

八年级数学复习考点1 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八年级数学复习考点1 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ABCDP八年级数学复习考点1 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意义一、考点讲解:1.轴对称:两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互相重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对应线段叫做对称线段.2.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3.轴对称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广条直线对称,那以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的连线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对应的线段(或其延长线)相交,交点在对称轴上。

4.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线段:有两条对称轴:线段所在直线和线段中垂线. 角:有一条对称轴:该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等腰(非等边)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底边中垂线. 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条边的中垂线. 等腰梯形: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正n 边形有n 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二、基本图形:1.已知:点A 、B 分别在直线l 的同侧,在直线l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短。

变形1: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AB 边上的一点,在对角线AC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短。

变形2:已知点A (1,6)、点B (6,4),在x 轴和y 轴上各找一点C 、D ,使四边形ACDB 的周长最短。

三、经典考题剖析:1.(2006无锡市3分)在下面四个图案中,如果不考虑图中的文字和字母,那么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2.(2006 山西省3分)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3.(2006河南省3分)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ABABlB A CDA.4个B.3个C.2个D.1个4.(2006鸡西市3分)在下列四个图案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5.(2006苏州市3分)如图,如果直线m 是多边形ABCDE 的对称轴,其中∠A=1300, ∠B=1100.那么∠BCD 的度数等于 ( ) A. 400B.500C .60D.7006.(2006梅州市3分)小明在镜中看到身后墙上的时钟,实际时间最接近8时的是下图中的( )7.(2006 湛江市6分)如图5,请你画出方格纸中的图形关于点O 的中心对称图形,并写出整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四、针对性训练:1.(2006宜昌市3分)从汽车的后视镜中看见某车车牌的后5位号码是 ,该车的后5位号码实际是 。

角是轴对称图形吗

角是轴对称图形吗

1.4 线段、角是轴对称图形吗教学目标:1、线段、角的轴对称的性质的掌握;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性质的掌握;3、角平分线的作法、性质的掌握;教学准备:尺规作图用具教学重点:l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作法及性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M 1、口述、交流:前面学过的几何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A B (注意同学说的线段和角) 2、操作、实践:(1)如图,折纸使A 、B 重合,你发现了什么?(折痕就是对称轴)(2)在折痕上找一点M ,MA 与MB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说说理由。

(全等)再找一点试一试。

二、新课讲解:1、小结、交流: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即上图中,l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则MA=MB2、展示、模仿:(1)分别从A 、B 为圆心,大于21AB 的长为半径 画弧,两弧相交于C 、D 。

(2)过C 、D 两点作直线。

A B 直线CD 就是AB 的垂直平分线。

作好图形后,先让学生讨论CD 是垂直平分线的理由。

3、探索、实践:用上面方法再找一个点P ,使PA=PB ,P 点在直线CD 上吗?边作边叙述作法,然后再多找几个点试一试,把你得到的结论说出来,并与同学交流。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作比较)4、小结线段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5、实践、思考:角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它的对称轴吗?试一试。

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它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课堂练习1、如图,在Rt △ABC 中,DE 是BC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E ,交BC 于D ,在图中找出相等的线段,说明它们相等的理由。

AEC D B2、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ADB的对称轴(即角平分线反向延长)AD B3、P19 3 在课本的网格线上画,可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试题

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试题

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试题基础知识测试题(南京下关)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空0.5分,计10分)1.数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这一观点是由____________首先提出的.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___________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_________________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4.从数学史上看,有理数的概念传入我国存在着翻译上的错误,其原意是_________数,包括______________小数和______________小数,______________的发现,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5._________是概率论发展史上首先被人们研究的概率模型,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6.波利亚在其名著《怎样解题》中提出的解数学题的四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怎样解题表”有两个特点,即普遍性和_____________性.二、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计15分)7.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4世纪之间,古希腊人遇到了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三大尺规作图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古代几何学作图三大难题.请你简述这三大难题分别是什么?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与技能等四个方面对总目标进行了阐述.(1)请写出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名称;(2)请简述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9.“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这一结论在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八上的《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以及九上的《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都有所出现.请你结合教学实际,简述课本上八上和九上分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得到这一结论的,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和这样安排的意义.参考答案:1.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2.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3.现有,可能的.4.成比例的数,有限,无限循环,无理数.5.古典概型,(试验结果的)有限性,(每个结果的)等可能性.6.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常识.7.三等分角问题:将任一个给定的角三等分.立方倍积问题:求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使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已知正方体体积的二倍.化圆为方问题:求作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和已知圆的面积相等.8.(1)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2)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要兼顾这四个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后三个目标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9.八上《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中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采取折纸的方法折出角的平分线,再过角平分线上一点折出角的两边垂线段,然后度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得出结论的;九上《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通过严格的推理论证,采用自己画图、写已知、求证并证明得出结论的.它们的区别是,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一个是通过严格证明.联系是,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在进行严格的证明之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一结论的运用.意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符带说明:1.专业技能比赛包括基础知识测试和解题能力测试两部分.基础知识测试内容包括数学文化(数学史)常识和数学教育基础知识(教材、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法等).解题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基础题(教材中的基本定理、公式的证明,教材例题、习题、复习题)与综合题(与中考中档题难度相当).2.第1、2、8题考查对《课标》学习和理解情况(称为课标板块);第4、5、7题结合苏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对数学史进行简单的考查(称为数学史板块);第3、6、9题是对心理学、数学教育学、教材和教学法等相关知识的考查(称为综合板块).2012年雨花台区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育教学知识常识比赛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姓名成绩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

八上 第一章 轴对称图形 复习课

八上 第一章 轴对称图形 复习课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 右图是从镜中看到的一串数字,这串数字 应为 .
(第 8 题)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3.如图,在△ABC中,∠B=90°,∠A=36°, AC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交于点D,则∠BCD的 度数是____________.
A N D M B C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三、【典型例题】 例1、 已知△ABC中,AB=AC=10,DE垂直平分AB,交 AC于E,已知BEC的周长是16. 求ABC的周长.
.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例2、如图,已知D、E两点在线段BC上,AB=AC, AD=AE,试说明BD=CE的理由?
A
B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O. 试说明:AO=DO.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再见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4.已知AB垂直平分CD,AC=6cm,BD=4cm,则四边形 ADBC的周长是 .
5.如图,以正方形ABCD的一边CD为边向形外作等 边三角形CDE,则∠AEB= .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6. 等腰三角形ABC中,(1)若∠A=80°,则∠B= °; (2)若周长为8cm,AB=3cm,则BC= cm 7.等腰梯形的腰长为2,上、下底之和为10且有一底角 为60°,则它的两底长分别为____________.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6.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 等腰三角形的 、 互相重合. 7.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

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教案-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教案-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2.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教案-2022-2023 学年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线段的构造方法。

3.了解角的定义和性质。

4.掌握角的构造方法。

5.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6.掌握用折纸法进行轴对称构造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轴对称和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线段和角的构造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2.讲台、黑板、彩色粉笔。

3.直尺、圆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可以用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可以讲述如何用直尺和圆规来构造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用直尺和圆规还可以用来做什么?2. 线段的定义和性质教师向学生介绍线段的定义和性质,并在黑板上示意绘制一个线段。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两个端点、长度等特点,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线段的构造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线段的构造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如何用直尺来构造一个给定长度的线段。

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操作,自己尝试构造不同长度的线段,并与同桌讨论结果。

4. 角的定义和性质教师向学生介绍角的定义和性质,并在黑板上示意绘制一个角。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角的顶点、两条边等特点,让学生了解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5. 角的构造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角的构造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如何用直尺和圆规来构造一个给定角度的角。

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操作,自己尝试构造不同角度的角,并与同桌讨论结果。

6. 轴对称的概念教师向学生介绍轴对称的概念,并在黑板上示意绘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7. 用折纸法进行轴对称构造教师向学生介绍用折纸法进行轴对称构造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如何用折纸法构造一个轴对称的图形。

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操作,自己尝试构造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并与同桌讨论结果。

8. 拓展练习教师布置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解答。

【实验基地】八上 1.2 轴对称的性质(1)

【实验基地】八上 1.2 轴对称的性质(1)

课堂小结: 1、能找到轴对称中的对称点; 2、会画出对称点、对称线段; 3、能找到对称轴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苏科版)
1.2 轴对称的性质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试一试 如图10.2.5,方格子内的两图形都是成轴对称的,请画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们的对称轴.
做一做1 请试着画出图10.2.6所示图形的对称轴.
(1)
(2)
做一做2 1、实践、操作:
在纸上画出线段AB及它的中点O,再过O点画出与AB垂直的直线CD,沿直线CD将 纸对折,看看线段OA与OB是否重合? 从上面的操作我们可以看出,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直线CD是线段AB的对称轴,它垂直于线段AB,又平分线段AB,我们把这样 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动手、操作 (1)打出下列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并用测量的方法难 对应点的边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说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和角.
A
E
B H D
F
C
G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 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例1 用针扎重叠的纸得到下面关于
l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案: 1.找出它的两对对称点,两条对称线段;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你找到的对称点所连 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八上数学】《轴对称》最全知识点汇总

【八上数学】《轴对称》最全知识点汇总

5、垂直平分线(中垂线)定义垂直并且平分⼀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书写格式:判定:∵AO=A′O,∠1=90°,∴l 是AA′的垂直平分线.性质:∵l是AA′的垂直平分线,∴AO=A′O,∠1=∠2=90° .6、轴对称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且(1)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点的连线互相平⾏(或在同⼀条直线上).(3)对应线段相等,对应⾓相等.(4)对应线段所在直线的交点在对称轴上(或对应线段所在直线互相平⾏).如图:(1)AA′,BB′,CC′,DD′,被l垂直平分.(2)AA′∥BB′∥CC′,CC′、DD′在同⼀直线上.(3)AB=A′B′,BC=B′C′,CD=C′D′,AD=A′D′,∠BAD=∠B′A′D′,∠ABC=∠A′B′C′,∠BCD=∠B′C′D′,∠CDA=∠C′D′A′.(4)BA、B′A′,BC、B′C′,CD、C′D′的延长线交点在l上.DA、D′A′的延长线平⾏.7、对称轴的作法法1:作⼀条对应点的连线,并作其中垂线.法2:作两条对应点的连线,并分别作其中点,两点确定⼀条直线.法3:分别延长两对对应线段,确定两个交点,两点确定⼀条直线.8、给出⼀个图形及对称轴,作其对称图形的作法过原图形各点画对称轴的垂线,以各点到垂⾜的距离为半径,截取相等,将所作对应点分别相连.⼆、实战演练例1:请在下列三个2×2的⽅格中,各画出⼀个三⾓形,要求所画三⾓形与图中三⾓形成轴对称,且所画的三⾓形顶点与⽅格中的⼩正⽅形顶点重合,并将所画三⾓形涂上阴影.分析:我们应该利⽤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先选择不同的直线当对称轴,再作对称图形.显然⼤⽅格作为正⽅形,有4条对称轴,⽽还有⼀条⽐较难想,对称轴可以经过斜边和直⾓边的中点.解答:例2:如图,桌⾯上有A、B两球,若要将B球射向桌⾯任意⼀边,使⼀次反弹后击中A球,则可以瞄准的点有哪些?分析:本题中,对于桌⾯反弹的问题,其实属于物理中的光路问题,⼊射⾓等于反射⾓,⽽将⼊射⾓作对称后,恰好与反射⾓是对顶⾓,光线在同⼀直线上,因此我们考虑作对称.解答:变式:如图是⼀个台球桌⾯的⽰意图,图中四个⾓上的阴影部分分别表⽰四个⼊球孔.若⼀个球按图中所⽰的⽅向被击出(球可以经过多次反弹),则该球最后落⼊的球袋是______袋.分析:本题与例2类似,但如果每次都作对称,未免太过⿇烦,我们不难发现⼊射线与桌边的夹⾓为45°,则反射后的夹⾓也为45°,问题得解.解答:例3:如图,已知∠AOB=60°,点P为∠AOB内⼀点,分别作点P关于OA,OB的对称点P1,P2,连接P1P2,交OA于点M,交OB于点M.(1)连接OP1,OP2,求∠P1OP2的度数.(2)若P1P2=8,求△PMN周长.分析:(1)要求∠P1OP2的度数,直接求显然很困难,我们不妨从对应线段考虑,则想到连接OP.(2)同样的,将组成三⾓形的三条线段中,能找到对应相等的线段找出,进⾏转化.解答:变式: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A′B′C′和△A′′B′′C′′关于直线EF对称.(1)画出直线EF;(2)直线MN与EF相交于点O,试探究∠BOB′′与直线MN、EF所夹锐⾓α的数量关系.分析:(1)问不难,只需⽤3种⽅法中的任意⼀种即可.(2)问与例3类似,准确依据题意,画出图形后,根据对称性,连接对应线段就能有所突破.解答:(1)如图,连接B′B′′,C′C′′,各取中点,连接后,直线EF即为所求.(2)连接OB′,∵△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BOM=∠B′OM,同理可得∠B′OE=∠B′′OE,∴∠BOB′′=∠BOB′+∠B′OB′′=2∠B′OM+2∠B′OE=2∠MOE=2α.。

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一章 轴对称图形

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一章 轴对称图形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一章轴对称图形1.1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探索它们的共同特征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2、能够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3、知道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4、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教学难点:设计简单轴对称图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二、新课讲解:1、观察、思考:(投影片)P4 4幅图,观察下列四幅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动手试一试:观察课本第4页几幅图中,画出它们对称轴。

3、探索思考: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动手画出第5页几幅图片的对称轴。

说说你所熟悉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什么?与同学讨论、交流,同小组互相补充。

轴对称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腰梯级、等腰三角形、角、线段等。

学生口述对称轴的位置。

4、讨论、交流: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沿某直线对折能够完全重合,而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两个部分能完全重合。

联系:两部分都完全重合,都有对称轴,都有对称点。

5、观察、思考:镜像特征:哪些字母在镜中的像与原字母一样?哪些发生了改变?说说它们的对称轴;手在镜中的像有什么变化?说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6、欣赏大自然风景(倒影)并说说它们的对称轴的位置。

三、课堂练习:1、P1 22、动手制作一轴对称标志(校运会)四、本节课的收获:1、什么是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2、如何画出对称轴、如何找对称点?3、生活中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八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卷(苏科版)(解析版)【测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

八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卷(苏科版)(解析版)【测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

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基础知识达标测(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考前须知:1.本卷试题共24题,单选6题,填空10题,解答8题。

2.测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苏科版)。

第Ⅰ卷一.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在4×4正方形网格中,已将图中的四个小正方形涂上阴影,若再从图中选一个涂上阴影,使得整个阴影部分组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不符合条件的小正方形是( )A.①B.②C.③D.④【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解答】解:有3个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分别为:②,③,④.故选:A.2.(3分)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CD与BE相交于O点,已知AB=AC,现添加以下的哪个条件仍不能判定△ABE≌△ACD( )A.∠B=∠C B.BE=CD C.BD=CE D.AD=AE【分析】欲使△ABE≌△ACD,已知AB=AC,可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AS、SAS、ASA添加条件,逐一证明即可.【解答】解:∵AB=AC,∠A为公共角,A、如添加∠B=∠C,利用ASA即可证明△ABE≌△ACD;B、如添BE=CD,因为SSA,不能证明△ABE≌△ACD,所以此选项不能作为添加的条件;C、如添BD=CE,等量关系可得AD=AE,利用SAS即可证明△ABE≌△ACD;D、如添AD=AE,利用SAS即可证明△ABE≌△ACD.故选:B.3.(3分)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50度,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 )A.50°B.80°C.65°或50°D.50°或80°【分析】因为题中没有指明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解答】解:①50°是底角,则顶角为:180°﹣50°×2=80°;②50°为顶角;所以顶角的度数为50°或80°.故选:D.4.(3分)如图,由9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接而成的3×3网格,图形ABCD中各个顶点均为格点,设∠ABC=α,∠BCD=β,∠BAD=γ,则α﹣β﹣γ的值为( )A.30°B.45°C.60°D.75°【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ECB=∠GBA,从而可得∠ABC=90°=α,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β+γ=45°,即可求解.【解答】解:如图,BE=AG,∠BEC=∠AGB=90°,EC=GB,∴△BEC≌△AGB(SAS),∴∠ECB=∠GBA,∵∠ECB+∠EBC=90°,∴∠GBA+∠EBC=90°,∴∠ABC=90°=α,∵∠β+∠CBD=90°,∠CBD+∠ABD=90°,∴∠ABD=β,∵∠ADF =∠ABD +∠BAD =45°,∴β+γ=45°,∴α﹣β﹣γ=90°﹣45°=45°,故选:B .5.(3分)如图,BO 、CO 分别平分∠ABC 、∠ACB ,OD ⊥BC 于点D ,OD =2,△ABC 的周长为28,则△ABC 的面积为( )A .28B .14C .21D .7【分析】连接OA ,作OE ⊥AB 于点E ,作OF ⊥AC 于点F ,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OD =OE =OF ,进而计算△OAB 、△OAC 、△OBC 的面积和便可得结果.【解答】解:连接OA ,作OE ⊥AB 于点E ,作OF ⊥AC 于点F ,∵BO ,CO 分别平分∠ABC 和∠ACB ,OD ⊥BC 于点D ,且OD =2,∴OD =OE =OF =2,∴S △ABC =S △OAB +S △OAC +S △OBC12AB •OE +12AC •OF +12BBC •OD =12(AB +AC +BC )•OD =12×28×2=28,故选:A .6.(3分)如图,△ABC中,∠ABC、∠EAC的角平分线BP、AP交于点P,延长BA、BC,PM⊥BE,PN⊥BF,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 )①CP平分∠ACF;②∠ABC+2∠APC=180°;③∠ACB=2∠APB;④S△PAC=S△MAP+S△NCP.A.1个B.2个C.3个D.4个【分析】过点P作PD⊥AC于D,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判断①;证明Rt△PAM≌Rt△PA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PM=∠APD,判断②;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判断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断④.【解答】解:①过点P作PD⊥AC于D,∵PB平分∠ABC,PA平分∠EAC,PM⊥BE,PN⊥BF,PD⊥AC,∴PM=PN,PM=PD,∴PN=PD,∵PN⊥BF,PD⊥AC,∴点P在∠ACF的角平分线上,故①正确;②∵PM⊥AB,PN⊥BC,∴∠ABC+90°+∠MPN+90°,∴∠ABC+∠MPN=180°,在Rt△PAM和Rt△PAD中,PM=PD PA=PA,∴Rt△PAM≌Rt△PAD(HL),∴∠APM=∠APD,同理:Rt△PCD≌Rt△PCN(HL),∴∠CPD=∠CPN,∴∠MPN=2∠APC,∴∠ABC+2∠APC=180°,②正确;③∵PA平分∠CAE,BP平分∠ABC,∴∠CAE=∠ABC+∠ACB=2∠PAM,∠PAM=12∠ABC+∠APB,∴∠ACB =2∠APB ,③正确;④由②可知Rt △PAM ≌Rt △PAD (HL ),Rt △PCD ≌Rt △PCN (HL )∴S △APD =S △APM ,S △CPD =S △CPN ,∴S △APM +S △CPN =S △APC ,故④正确,故选:D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7.(3分)“线段、角、三角形、圆”这四个图形中,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个.【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分析判断即可得解.【解答】解: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线段本身所在的直线,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三角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经过圆心的直线.综上所述,是轴对称图形的有3个.故答案为:3.8.(3分)请仔细观察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A 'O 'B '等于已知角∠AOB 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的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说明画出∠A 'O 'B '=∠AOB 的依据是 .【分析】由作法易得OD =O ′D ′,OC =O ′C ′,CD =C ′D ′,依据SSS 定理得到△COD ≌△C 'O 'D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到∠A ′O ′B ′=∠AOB .【解答】解:由作法易得OD =O ′D ′,OC =O ′C ′,CD =C ′D ′,在△COD 与△C ′O ′D ′中,OD =O′D′OC =O′C′CD =C′D′,∴△COD ≌△C 'O 'D '(SSS ),∴∠A 'O 'B '=∠AOB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故答案为:SSS .9.(3分)如图,△ABC ≌△ADE ,延长BC ,分别交AD ,ED 于点F ,G ,若∠EAB =120°,∠B =30°,∠CAD =10°,则∠CFD = .【分析】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CAB =∠EAD =55°,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解.【解答】解:∵△ABC ≌△ADE ,∴∠CAB =∠EAD ,∵∠EAB =120°,∠DAC =10°,∴∠CAB =∠EAD =12(120°﹣10°)=55°,∴∠FAB =∠CAD +∠CAB =10°+55°=65°,∴∠CFD =∠FAB +∠B =65°+30°=95°.故答案为:95°.10.(3分)如图,在△ABC 中,∠ABC 、∠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O ,MN 过点O ,且MN ∥BC ,分别交AB 、AC 于点M 、N .若BM =3cm ,CN =2cm ,则MN = cm .【分析】根据平行线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先证出∠MBO =∠MOB ,∠NOC =∠NCO ,从而得出OM =BM ,ON =CN ,再根据MN =MO +ON ,即可求出MN 的值.【解答】解:∵MN ∥BC ,∴∠OBC =∠MOB ,∠OCB =∠NOC ,∵OB 是∠ABC 的角平分线,OC 是∠ACB 的角平分线,∴∠MBO =∠OBC ,∠NCO =∠OCB ,∴∠MBO =∠MOB ,∠NOC =∠NCO ,∴OM=BM,ON=CN,∵BM=3cm,CN=2cm,∴OM=3cm,ON=2cm,∴MN=MO+ON=3+2=5cm;故答案为:5.11.(3分)如图,在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5×5的网格中,点A,B在小方格的顶点上,要在小方格的顶点确定一点C,连接AC和BC,使△ABC是等腰三角形.则方格图中满足条件的点C的个数有 个.【分析】分两种种情况,CA=CB,BA=BC.【解答】解:如图所示:分两种种情况:当C在C1,C2,C3,C4位置上时,AC=BC;当C在C5,C6位置上时,AB=BC;即满足点C的个数是6,故答案为:6.12.(3分)如图,在Rt△BAC和Rt△BDC中,∠BAC=∠BDC=90°,O是BC的中点,连接AO、DO.若AO=3,则DO的长为 .【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在Rt △BAC 和Rt △BDC 中,∵∠BAC =∠BDC =90°,O 是BC 的中点,∴AO =12BC ,DO =12BC ,∴DO =AO ,∵AO =3,∴DO =3,故答案为3.13.(3分)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若BC =6,则AE +AF =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 =AC =BC =6,∠B =∠C =60°,再根据垂直定义可得∠DEB =∠DFC =90°,从而可得∠EDB =30°,∠FDC =30°,然后利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 =12BD ,CF =12CD ,从而可得BE +CF =12BC =6,最后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解答】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AC =BC =6,∠B =∠C =60°,∵DE ⊥AB ,DF ⊥AC ,∴∠DEB =∠DFC =90°,∴∠EDB =90°﹣∠B =30°,∠FDC =90°﹣∠C =30°,∴BE =12BD ,CF =12CD ,∴BE +CF =12BD +12CD =12BC =3,∴AE +AF =AB +AC ﹣(BE +CF )=9,故答案为:9.14.(3分)如图,在△ABC 中,AD 为BC 边的中线,E 为AD 上一点,连接BE 并延长交AC 于点F ,若∠AEF=∠FAE,BE=4,EF=1.6,则CF的长为 .【分析】延长AD至G,使DG=AD,连接BG,可证明△BDG≌△CDA(SAS),则BG=AC,∠CAD=∠G,根据AF=EF,得∠CAD=∠AEF,可证出∠G=∠BEG,即得出AC=BE=4,然后利用线段的和差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延长AD至G,使DG=AD,连接BG,在△BDG和△CDA中,BD=CD∠BDG=∠CDA DG=DA,∴△BDG≌△CDA(SAS),∴BG=AC,∠CAD=∠G,∵∠AEF=∠FAE,∴∠CAD=∠AEF,∵∠BEG=∠AEF,∴∠CAD=∠BEG,∴∠G=∠BEG,∴BG=BE=4,∴AC=BE=4,∵∠AEF=∠FAE,∴AF=EF=1.6,∴CF=AC﹣AF=4﹣1.6=2.4.故答案为:2.4.15.(3分)如图,在△ABC中,∠A=56°,∠C=46°,D是线段AC上一个动点,连接BD,把△BCD沿BD折叠,点C落在同一平面内的点C'处,当C'D平行于△ABC的边时,∠CDB的大小为 .【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一是C′D∥AB,则∠ADC′=∠A=56°,所以∠CDC′=124°,得∠CDB=118°;二是C′D∥BC,则∠ADC'=∠C=46°,得∠CDB=67°;三是由于点D在AC 上,所以不存在C′D与AC平行的情况,于是得到问题的答案.【解答】解:∵把△BCD沿BD折叠,点C落在点C′处,∴∠CDB=∠C′DB,当C′D∥AB时,如图1,则∠ADC′=∠A=56°,∴∠CDC′=180°﹣∠ADC′=124°,∴∠CDB=12×(360°﹣124°)=118°;当C′D∥BC时,如图2,则∠ADC'=∠C=46°,∴∠CDB=12×(180°﹣46°)=67°;∵点D在AC上,∴不存在C′D与AC平行的情况,综上所述,∠CDB=118°或∠CDB=67°,故答案为:118°或67°.16.(3分)如图,在△ABC中,∠ACB=90°,AC=6,BC=8,点C在直线l上.点P从点A出发,在三角形边上沿A→C→B的路径向终点B运动;点Q从B点出发,在三角形边上沿B→C→A的路径向终点A运动.点P和Q分别以1单位/秒和2单位/秒的速度同时开始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若有一点先到达终点时,该点停止运动,另一个点要继续运动,直到两点都到达相应的终点时整个运动才能停止.在某时刻,分别过P和Q作PE⊥l于点E,QF⊥l于点F,则点P的运动时间等于 秒时,△PEC与△CFQ全等.【分析】分四种情况,点P在AC上,点Q在BC上;点P、Q都在AC上;点P到BC上,点Q 在AC上;点Q到A点,点P在BC上.【解答】解:∵△PEC与△CFQ全等,∴斜边PC=斜边CQ,分四种情况:当点P在AC上,点Q在BC上,如图:∵CP=CQ,∴6﹣t=8﹣2t,∴t=2,当点P、Q都在AC上时,此时P、Q重合,如图:∵CP=CQ,∴6﹣t=2t﹣8,∴t=14 3,当点P到BC上,点Q在AC上时,如图:∵CP =CQ ,∴t ﹣6=2t ﹣8,∴t =2,不符合题意,当点Q 到A 点,点P 在BC 上时,如图:∵CQ =CP ,∴6=t ﹣6,∴t =12,综上所述:点P 的运动时间等于2或143或12秒时,△PEC 与△CFQ 全等,故答案为:2或143或12.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72分)17.(6分)如图所示,E 为AB 延长线上的一点,AC ⊥BC ,AD ⊥BD ,AC =AD求证:∠CEA =∠DEA .【分析】首先利用“HL ”证明Rt △ABC ≌Rt △ABD ,得出∠CAB =∠DAB ,进一步利用“SAS ”证得△ACE ≌△ADE ,证得∠CEA =∠DEA .【解答】证明:∵AC ⊥BC ,AD ⊥BD ,∴∠ACB =∠ADB =90°,在Rt △ABC 和Rt △ABD 中,AC =AD AB =AB∴Rt △ABC ≌Rt △ABD (HL ),∴∠CAB=∠DAB,在△ACE和△ADE中,AC=AD∠CAE=∠DAE AE=AE∴△ACE≌△ADE(ASA),∴∠CEA=∠DEA.18.(6分)已知,如图,∠ABC=∠ADC=90°,M,N分别是AC,BD的中点.求证:①BM=DM;②MN⊥BD.【分析】(1)连接BM、DM,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BM=DM=12 AC;(2)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即可.【解答】(1)证明:如图,连接BM、DM,∵∠ABC=∠ADC=90°,M是AC的中点,∴BM=DM=12 AC,∴BM=DM;(2)∵点N是BD的中点,BM=DM,∴MN⊥BD.19.(8分)作图:(1)如图1,△ABC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①画出△ABC关于直线l轴对称的△DEF(其中D、E、F是A、B、C的对应点);②直接写出△DEF的面积= .(2)如图,画一个等腰△ABC,使得底边BC=a,它的高AD=h(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分析】(1)①分别作出点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即可得;②利用割补法求解可得;(2)先画BC=a,进而作出BC的垂直平分线DM,交BC于D,以D为圆心,h为半径画弧,交DM于点A,连接AB,AC即可.【解答】解:(1)①如图1所示,△DEF即为所求;;②△DEF的面积为4×5﹣0.5×1×5﹣0.5×1×4﹣0.5×3×4=9.5,故答案为:9.5;(2)如图2所示.△ABC就是所求的三角形..20.(8分)如图,△ABC中,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D,E,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BC于点F,G,连接AE,AG.(1)若△AEG的周长为10,求线段BC的长;(2)若∠BAC=104°,求∠EAG的度数.【分析】(1)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EA=EB,GA=GC,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计算,得到答案;(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B+∠C=76°,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EAB+∠GAC,结合图形计算即可.【解答】解:(1)∵DE垂直平分AB,GF垂直平分AC,∴EA=EB,GA=GC,∵△AEG的周长为10,∴AE+EG+AG=10,∴BC=BE+EG+GC=AE+EG+GC=10;(2)∵∠BAC=104°,∴∠B+∠C=180°﹣104°=76°,∵EA=EB,GA=GC,∴∠EAB=∠B,∠GAC=∠C,∴∠EAB+∠GAC=∠B+∠C=76°,∴∠EAG=∠BAC﹣(∠EAB+∠GAC)=104°﹣76°=28°.21.(10分)如图,△ABC D在BC边上,∠BAD=100°,∠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E,过点E作EF⊥AB,垂足为F,且∠AEF=50°,连接DE.(1)求证:DE平分∠ADC;=15,求△ABE的面积.(2)若AB=7,AD=4,CD=8,且S△ACD【分析】(1)过点E作EG⊥AD于G,EH⊥BC于H,先通过计算得出∠FAE=∠CAD=40,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EF=EG,EF=EH,进而得EG=EH,据此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结论;(2)设EG=x,由(1)得:EF=EH=EG=x,根据S=15,AD=4,CD=8可求出x=2.5,△ACD故得EF=2.5,然后S△ABE=1/2AB•EF可得出答案.【解答】(1)证明:过点E作EG⊥AD于G,EH⊥BC于H,如图:∵EF⊥AB,∠AEF=50°,∴∠FAE=90°﹣50°=40°,∵∠BAD=100°,∴∠CAD=180°﹣100°﹣40°=40°,∴∠FAE=∠CAD=40,即CA为∠DAF的平分线,又EF⊥AB,EG⊥AD,∴EF=EG,∵BE是∠ABC的平分线,∴EF=EH,∴EG=EH,∴点E在∠ADC的平分线上,∴DE平分∠ADC;(2)解:设EG=x,由(1)得:EF=EH=EG=x,∵S△ACD=15,AD=4,CD=8,∴12AD•EG+12CD•EH=15,即:4x+8x=30,解得:x=2.5,∴EF=x=2.5,∴S△ABE =12AB•EF=12×7×2.5=354.22.(10分)如图,在△ABC中,∠BAC=90°,AB=AC,EC⊥AC,垂足为C,AE交线段BC于F,D是AC边上一点,连接BD,且BD=AE.(1)求证:CE=AD;(2)BD与AE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证明你的结论;(3)当∠CFE=∠ADB时,求证:BD平分∠ABC.【分析】(1)根据HL证明Rt△CAE与Rt△ABD全等,进而解答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角之间的关系解答即可;(3)证出FB=AB,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结论.【解答】(1)证明:∵∠BAC=90°,EC⊥AC,∴∠ACE=∠BAD=90°,在Rt△ACE和Rt△BAD中,AE=BD CA=AB,∴Rt△ACE≌Rt△BAD(HL),∴CE=AD;(2)解:BD⊥AE,证明:∵△ACE≌△BAD,∴∠CAE=∠ABD,∴∠AOD=∠BAE+∠ABD=∠BAE+∠CAE=∠BAC=90°,∴AE⊥BD.(3)证明:∵∠ADB+∠DAE=∠DAE+∠BAE=90°,∴∠ADB=∠BAE,∵∠CFE=∠ADB,∠CFE=∠AFB,∴∠AFB=∠BAE.∴FB=AB,∵BD⊥AE,∴∠ABD=∠FBD,即BD平分∠ABC.23.(12分)(1)如图1,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求证:DE=BD+CE.(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D、E是D、A、E三点所在直线m上的两动点(D、A、E三点互不重合),点F为∠BAC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CE,若∠BDA=∠AEC=∠BAC,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分析】(1)根据BD⊥直线m,CE⊥直线m得∠BDA=∠CEA=90°,而∠BAC=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CAE=∠ABD,然后根据“AAS”可判断△ADB≌△CEA,则AE=BD,AD=CE,于是DE=AE+AD=BD+CE;(2)由∠BDA=∠AEC=∠BAC,就可以求出∠BAD=∠ACE,进而由AAS就可以得出△BAD≌△ACE,就可以得出BD=AE,DA=CE,即可得出结论;(3)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求出∠BAC=120°,就可以得出△BAD≌△ACE,就有BD=AE,进而得出△BDF≌△AEF=EF,∠BFD=∠AFE,而得出∠DFE=60°,即可推出△DEF为等边三角形.【解答】(1)证明:如图1,∵BD⊥直线m,CE⊥直线m,∴∠BDA=∠CEA=90°,∵∠BAC=90°,∴∠BAD+∠CAE=90°∵∠BAD+∠ABD=90°,∴∠CAE=∠ABD,在△ADB和△CEA中,∠BDA=∠CEA ∠CAE=∠ABD AB=AC,∴△ADB≌△CEA(AAS),∴AE=BD,AD=CE,∴DE=AE+AD=BD+CE;(2)解:结论DE=BD+CE成立.理由:如图2,∵∠BDA=∠BAC=α,∴∠DBA+∠BAD=∠BAD+∠CAE=180°﹣α,∴∠DBA=∠CAE,在△ADB和△CEA中,∠BDA=∠CEA ∠CAE=∠ABD AB=AC,∴△ADB≌△CEA(AAS),∴AE=BD,AD=CE,∴DE=AE+AD=BD+CE;(3)证明:如图3,由(2)可知,△ADB≌△CEA,∴BD=AE,∠DBA=∠CAE,∵△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ABF=∠CAF=60°,BF=AF,∴∠DBA+∠ABF=∠CAE+∠CAF,∴∠DBF=∠FAE,在△DBF和△EAF中,BD=AE∠DBF=∠FAE BF=AF,∴△DBF≌△EAF(SAS),∴DF=EF,∠BFD=∠AFE,∴∠DFE=∠DFA+∠AFE=∠DFA+∠BFD=60°,∴△DEF为等边三角形.24.(12分)定义:如果1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割成2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双等腰线”.如果2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3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2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三等腰线”.如图1,BE 是△ABD 的“双等腰线”,AD 、BE 是△ABC 的“三等腰线”.(1)请在图2三个图中,分别画出△ABC 的“双等腰线”,并做必要的标注或说明.(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有“双等腰线”,那么它的底角度数是 .(3)如图3,△ABC 中,∠C =32∠B ,∠B <45°.画出△ABC 所有可能的“三等腰线”,使得对∠B 取值范围内的任意值都成立,并做必要的标注或说明.(每种可能用一个图单独表示,如果图不够用可以自己补充)【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解答即可;(2)设底角度数为x,分三种情况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解答即可;(3)根据两种情况、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解答即可.【解答】解:(1)如图2,取AB的中点D,则AD=CD=BD,∴△ADC和△BCD是等腰三角形;如图3,取CD=BC,则∠CDB=∠B=70°,∵∠A=35°,∴∠ACD=70°﹣35°=35°,∴∠ACD=∠A,∴AD=CD=BC,∴△ADC和△BCD是等腰三角形;如图4,作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D,交AB于E,连接BD,∴AD=BD,∴∠A=∠ABD=27°,∴∠CDB=54°,∵∠ABC=81°,∴∠CBD=81°﹣27°=54°=∠BDC,∴CD=BC,∴△ADB和△BCD是等腰三角形;(2)①设△ABC是以AB、AC为腰的锐角三角形,BD为“双等腰线”,如图5,当AD=BD,BD=BC时,设∠A=x°,则∠ABD=x°,∴∠BDC=∠C=2x°,∴∠ABC=∠C=2x°,∵∠A+∠ABC+∠C=180°,∴x°+2x°+2x°=180°,∴x=36°,2x=72°,∴∠C=72°,②设△ABC是以AB、AC为腰的钝角三角形,AD为“双等腰线”,如图6,当AB=BD,AD=CD时,设∠B=y°,则∠C=y°,∵AD=CD,∴∠DAC=∠C=y°,∴∠ADB=2y°,∵AB=BD,∴∠BAD=∠ADB=2y°,∵∠B+∠BAD+∠ADB=180°,∴y°+2y°+2y°=180°,∴y=36°,∴∠B=∠C=36°,③设△ABC是以AB、AC为腰的直角三角形,AD为“双等腰线”,如图7,当AB =BD ,AD =CD 时,AD 为BC 的垂直平分线,设∠B =z °,则∠C =z °,∠BAD =z °,∴∠B +∠BAD =90°,∴z °+z °=90°,∴z =45°,∴∠B =∠C =45°,④设顶角为x ,可得,x +3x +3x =180°解得:x =(1807)°,∴∠C =3x =(5407)°,故答案为:72°或36°或45°或(5407)°;(3)∵要画出使得对∠B 取值范围内的任意值都成立的“三等腰线”,∴不能使∠B 等于具体的数值,∴值需要使分割后的三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成比例即可,第一种画法:如图8,∵∠C=32∠B,设∠B=2x°,∠C=3x°,当AD、DE将△ABC分成BD=DE,DE=AE,AD=AC的三个等腰三角形时,则有∠BED=∠B=2x°,∠ADC=∠C=3x°,∵∠EDC=∠B+∠BED=4x°,∴∠EDA=∠EDC﹣∠ADC=x°,∴∠EAD=x°,∴“三等腰线”使得三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比为∠B:∠C:∠EDA=2:3:1,即可使得对∠B取值范围内的任意值都成立,第二种画法:∵∠C=32∠B,设∠B=2x°,∠C=3x°,当AD、DE将△ABC分成BE=DE,AD=AE,AD=CD的三个等腰三角形时,则∠EDB=∠B=2x°,∠DAC=∠C=3x°,∵∠AED=∠B+∠BDE=4x°,∴∠EDA=4x°,因此,“三等腰线”使得三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比为∠B:∠C:∠AED=2:3:4,即可使得对∠B取值范围内的任意值都成立,综上所述,如图所示的两种“三等腰线”可以使得对∠B取值范围内的任意值都成立.。

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第1课时)(同步课件)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苏科版)

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第1课时)(同步课件)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苏科版)
∴∠B+∠C=∠BAD+∠CAE=180°-α
∵∠BAC=∠BAD+∠CAE+∠DAE
∴∠DAE=∠BAC-(∠BAD+∠CAE)=2α-180°
思维拓展
在△ABC中,∠BAC=α,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边AC的垂直平
分线交BC于点E,连接AD,AE,则∠DAE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
P
● 2


A●

P3
O

B(A)
新知归纳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符号语言:
l
∵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A●
∴ PA=PB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用途:
相等的线段
P

O
B
操作与思考
思考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外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吗?
B
理由: 在l上另取一点P,连接PA、PB、PA'.
由作图可知,l是AA'的垂直平分线,
A
∴ AP=A'P,AM=A'M,
l
M
A'
∴ AM+BM=A'M+BM=A'B,
P
AP+BP=A'P+BP,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
A'B<A'P+BP.
即AM+BM最短.
课堂小结
线





线



内容

八上 1.4 线段、角是轴对称性(1)

八上 1.4  线段、角是轴对称性(1)

1.4 线段、角是轴对称性(1) [ 教案]班级 姓名 学号教学目标:1、线段、角的轴对称的性质的掌握;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性质的掌握;3、角平分线的作法、性质的掌握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过程:教学难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点的集合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如图,A,B,C 三点表示三个村庄,为了解决村民子女就近入学问题,计划建一所小学,要使学校到三所村庄的距离相等.请你当一回设计师,在图中确定学校的位置,你能办到吗?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就会轻易的解决这个问题新授:1、让学生准备一张薄纸,在这薄张上任意画一条线段AB ,折纸,使两端点重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动手和讨论得到结论: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2练习:如图,直线l ⊥AB ,垂足为C ,CA=CB ,点M 在l 上,那么 .你还能得出一个更一般的结论吗?结论: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B C例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外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思考题:如图1,已知线段AB,你能否利用圆规找一点Q,使点Q到A、B的距离相等,观察点Q是否在直线l上?老师巡视,给予个别辅导最后给出肯定答案:即: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3、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在总结上一题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作图过程和作图方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掌握用尺规作图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如果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那么,若点P在l上,则PA=PB;若QA==QB,则点Q在l上.由此,可得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二、例题示范:例2、如图10.2.2,△ABC中,BC=10,边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E、D.BE =6,求△BCE的周长.图10.2.2。

八上数学评价手册答案

八上数学评价手册答案

初二数学(八上)创新教育实验手册参考答案(苏科版)第一章轴对称图形1. 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实践与探索】例1 请观察26个大写英文字母,写出其中成轴对称的字母.解:成轴对称的字母有:A、B、C、D、E、H、I、K、M、O、T、U、V、W、X、Y.注意:字母“N、S、Z”也具有对称的特点,但它们不是轴对称图形.例2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观察图1.1.1中的国旗,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们的对称轴.(略)【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A2.D3.B4.A5.A二、填空题:6.(1)(2)(5)(6)7.2,3,1,4 8.10∶21三、解答题:9.如图:10.长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拓展与延伸】1.(3)比较独特,有无数条对称轴ABCD 1D 2B 1CBAC 1A 1图1.2.12.1.2 轴对称的性质(1)【实践与探索】例1 已知△ABC 和△A 1B 1C 1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解: 连接AA 1,画出AA 1的垂直平分线L ,直线L 就是△ABC 和△A 1B 1C 1的对称轴.回顾与反思 连接轴对称图形的任一组对称点,再画对称点所连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得该图形的对称轴.例2 如图1.2.2,用针扎重叠的纸得到关于L 对称的两个图案,并从中找出两对对称点、两条对称线段.解:可标注不同的对称点.例如:A 与A '是对称点,B 与B '是对称点. 对称线段有AB 与A 'B ',CD 与C 'D '等.回顾与反思 研究对称点是研究对称图形的基础,一般先研究对称点,再研究对称线段,这能更清楚地了解轴对称的性质. 【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1.B 2.D 3.B 4.A 二、填空题:5.轴对称,3条 6.略 7.810076 8.AB =CD BE =DE ∠B =∠D 三、解答题:9.2,4,5 10.略 11.不是,不是 12.略 13.在对称轴上 【拓展与延伸】 1.如图:图1.2.2图1.2.3(1) (2)图1.2.4 图1.2.52.如图:1.2轴对称的性质(2)【实践与探索】例1 画出图1.2.3中△AB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图形.解: 在图1.2.3(1)和图1.2.3(2)中,先分别画出点A 、B 、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1A 、1B 和1C ,然后连接11B A 、11C B 、11A C ,则△111C B A 就是△ABC 关于直线L 对称的图形.回顾与反思 (1)如果图形是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时,那么在画出它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时,只要画出图形中的特殊点(如线段的端点、角的顶点等)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就可以画出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 (2)对称轴上的点(如图1.2.3(1)中的点B ),其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例2 问题1:如图1.2.4,在一条笔直的河两岸各有一个居民点A 和B ,为方便往来,必须在河上架桥,在河的什么位置架桥,才能使A 和B 两地的居民走的路最短?问题2:如图1.2.5,在一条河的同岸有两个居民点A 和B ,现拟在岸上修建一个码头,问码头修在何处,才能使码头到A 和B 两地的总长最短?①②③④图1.2.4 问题1和问题2之间有联系吗?能从前一个问题受到启发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探索:对问题1,显然只要连接AB ,AB 与a 的交点就是所要找的点. 对问题2,即要在直线a 上找一点C ,使AC +BC 最小. 分析: 我们用“翻折”———轴对称的方法.画点C :(1)作点A 关于直线a 的对称点A ';(2)连结A 'B 交a 于点C ,点C 就是所求作的点.理由:如图1.2.4,如果C '是直线a 上异于点C 的任意一点,连A C '、B C '、A ' C ',则由于A 、A '关于直线a 对称,所以有'''',C A AC C A AC ==.所以 '''''BC C A BC AC +=+>BC AC BC C A B A +=+=''. 这说明,只有C 点能使AC +BC 最小.【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1.C 2.C 3.B 4.A 二、填空题:5.(1)等腰三角形 (2)矩形 (3)等边三角形 (4)正方形 (5)五角星 (6)圆 6.不对称、不对称 7.5个 三、解答题: 8.略 9.略10.画图略 11.如图:12.画出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连结A 'B 与直线L 的交点即为所求停靠点.【拓展与延伸】图1.3.11.图略2.图略1.3设计轴对称图形【实践与探索】例1 剪纸,千百年来在民间时代流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美丽!动手学一学:观察一下,图1.3.1中最后的展开图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例2 如图1.3.2,以直线L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图1.4.1【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 1.B 2.B 二、填空题: 3.M 、P 、N 、Q 三、解答题: 4.如图:5.略 6.如日本、韩国 、等 7.略 8.图略 【拓展与延伸】 1.图略2.图略,答案不唯一1.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实践与探索】例1 如图1.4.1,在△ABC 中,已知边AB 、BC 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 . (1)你知道点P 与△ABC 的三顶点有什么关系? (2)当你再作出AC 的垂直平分线时,你发现了什么?解:(1)点P 与△ABC 的三顶点距离相等,即P A =PB =PC . (2)如图,AC 的垂直平分线也经过P 点.即三角形的三条中垂线交于一点. 例2 如图1.4.2,在△ABC 中,已知AB =AC ,D 是AB 的中点,且DE ⊥AB ,交AC 于E .已知△BCE 周长为8,且AB -BC =2,求AB 、BC 的长.分析:由题意可知,DE垂直平分AB,则有AE=BE,因此△BCE的周长就转化为AC+BC,问题即可解决.解:因为D是AB的中点,且DE上AB,所以AE=BE,则△BCE的周长=BE+CE+BC-AE+CE+BC=AC+BC=8.又因为AB-BC=2,AB=AC,所以AC-BC=2.由上可解得AC=5,BC=3.回顾与反思(1)本题中利用“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得到“AE=BE”,从而实现了“线段BE"的转移,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2)利用“线段的中垂线的性质”可以说明两条线段相等.【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C2.D3.D4.A二、填空题:5.无数个6.6,2 7.10,8 cm 8.9 cm三、解答题:9.24010.连结AB,作AB的中垂线交直线L于P,点P即为所求作的点11.24 cm 12.(1) 35 0(2)55 0【拓展与延伸】1.图略(1)只要任意找一个以A为顶点的格点正方形,过点A的对角线或其延长线与BC的交点就是点P(2)找与A为顶点的正方形中与A相对的顶点.2.9 cm1.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2)【实践与探索】例1 如图1.4.3,在△ABC中,已知∠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O.请问:(1)你知道点O与△ABC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图1.4.3(2)当你再作出∠A的平分线时,你发现了什么?解:(1)点O到△ABC的三边的距离相等;(2)如图1.4.3,∠A的平分线也经过点D,即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例2 已知:如图1.4.4,AD∥BC,DC⊥BC,AE平分∠BAD,且点E是DC的中点.问:AD、BC与AB之间有何关系?试说明之.分析:此题结论不确定,从已知中收集有效信息,并大胆尝试(包括用刻度尺测量)是探索、猜想结论的方法.图1.4.4 (1)将“AE平分∠BAD"与“DE⊥AD"结合在一起考虑,可以联想到,若作EF⊥AB于F,就构成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基本图形,可得AF=AD.(2)再结合“点E是DC的中点”,可得:ED=EF=EC.于是连接BE,可证BF=BC.这样,AD+BC=AF+BF=AB.解:AD、BC与AB之间关系:AD+BC=AB.证明思路简记如下:作EF⊥AB,连接BE,易证△ADE≌△AFE( AAS),∴AD=AF.再由EF=ED,EF=EC,可得△BFE≌△BCE( HL),∴BF=BC,AD+BC=AB.回顾与反思(1)根据例1的结论,我们可以在三角形内找到一点,使它到三角形三边距离都相等;(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说明两条线段相等,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办法.【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A2.B3.A4.C二、填空题: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6.3 7.900三、解答题:8.略9.过P点分别作垂线10.作图略11.作MN的中垂线,∠AOB 的平分线交点即是12.6 cm【拓展与延伸】图1.5.1BE D CFA1.600 2.略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1)【实践与探索】例1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000,求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0,求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析: (1)由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且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所以1000的角一定是这个三角形的顶角;(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0,要分底角为800或顶角为800两种情况. 解:(1)由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且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三角形的顶角等于1000,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另两个内角应为21(1800 - 1000)=400. (2)①底角为800时,另外两角分别为800和200;②顶角为800时,另外两角分别为500和500.回顾与反思 :(1)当不知道已知的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还是底角,此时须进行讨论;(2)若把已知角改为α,则这个等腰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怎样的呢?例2 如图1.5.1,在△ABC 中,AB =AC ,D 为BC 的中点, DE ⊥AB ,垂足为E , DF ⊥AC ,垂足为F .试说明DE =DF 的道理. 分析:本题可以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 DE =DF .也可以利用△ADB 和△ACD 面积相等来说明DE =DF , 或用全等来说明.【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1.A 2.C 3.C 4.C 5.A 二、填空题:图1.5.2图1.5.36.5 cm 7.6 cm ,2 cm ,或4 cm ,4 cm8.(1)12.5 (2)3>a ,120<<b 9.3,3,4或4,4,2 三、解答题:10.(1)700、400 或 550,550 (2) 300,300 11.750,750,300 12.33 cm 13.1080 14.BD =CE . 理由:∵AB =AC ,∴∠B =∠C .∵AD =AE ,∴∠ADE =∠AED .∴∠ADB =∠AEC .∴ΔABD ≌ΔACE .∴BD =CE【拓展与延伸】 1.1000 2.略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实践与探索】例1 如图1.5.2,在△ABC 中,已知∠A =360,∠C =720, BD 平分∠ABC ,问图中共有几个等腰三角形?为什么? 解:图中共有3个等腰三角形. ∵∠A =360,∠C =720,∴∠ABC =1800一(∠A +∠C )=1800- (360+720) =720=∠C , ∴△ABC 是等腰三角形.又∵BD 平分∠ABC ,∴∠ABD =∠CBD =21∠ABC =360, ∠BDC =∠A +∠ABD =360+360=720, 即有∠A =∠ABD ,∠BDC =∠C .∴△ABD 和△BCD 都是等腰三角形. ∴图1.5.2中共有3个等腰三角形.例2 如图1.5.3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ABC =∠ADC = 900.,M 、N 分别是AC . BD 的中点,试说明: (1)DM =BM ; (2)MN ⊥BD .图1.5.4解: (1) ∵点M 是Rt △ABC 斜边的中点,∴BM =21AC , 同理DM =21AC ,∴BM =BM ; (2) ∵N 是BD 的中点,又BM =DM ,∴MN ⊥BD . 回顾与反思 (1)“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是证明角相等或边相等的又一手段,要能够将这两条定理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要分清区别和联系;(2)看见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时,要联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是我们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 【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1.D 2.B 3.D 4.C 二、填空题:5.等腰 6.8 7.350 , 218.(1)ΔBDE 或ΔADE (2)ΔBCE(3)ΔAGF 三、解答题:9.等腰三角形 10.ΔABC ,ΔAEF ,ΔEBO ,ΔFCO ,ΔOBC BE =CF =21EF 11.平行 12.10 cm 【拓展与延伸】1.延长AE 交BC 延长线于F 2.略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3)【实践与探索】例1 如图1.5.4,在△ABC 中,AB =AC ,∠BAC = 1200,点D 、E 在BC 上,且BD =AD ,CE =AE .判断△ADE 的形 状,并说明理由.解: △ADE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AB=AC,∠BAC=120.,∴∠B=∠C=300.∵BD=AD,AE=CE,∴∠B=∠BAD=300,∠C=∠CAE=300,∴∠ADE=∠DAE=∠AED =600.∴△ADE是等边三角形.例2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5 cm,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两部分之差为3 cm,则腰长为( ) A.2 cm B.8 cm C.2 cm或8 cm D.以上都不对分析可以先画出草图,题中所给条件实质是腰长与底边长之差的绝对值为3 cm.因为底边长为5 cm,所以腰长可能为8 cm或2 cm,但由于2 cm +2 cm <5 cm,故腰长不能为2 cm,只能为8 cm.解:选B.回顾与反思涉及求等腰三角形边或角时,常会出现“两解”的情况.这样的“解”需要检验它是否满足三角形的三边或三角之间的关系.【训练与提高】一、选择题:1.D2.D3.C4.A5.C二、填空题:6.等边、等边7.150 8.1200三、解答题:9.cm1010、略11.(1)EC=BD(2)添加条件:AB=AC,是轴对称图形,此时,∠BOC=1200,12.过D点作AC平行线【拓展与延伸】1.添辅助线,通过ΔACD≌ΔBCE来说明2.略1.6 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1)图1.6.1图1.6.2【实践与探索】例1 如图1.6.1,在梯形ABCD 中,AD ∥BC , AB =CD , 点E 在BC 上,DE ∥AB 且平分∠ADC ,△CDE 是什么三角形? 请说明理由.解: △CDE 是等边三角形.因为AD ∥BC , AB =CD ,所以∠B =∠C .理由:“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又因为AD ∥BC ,所以∠ADE =∠CED .由DE 平分∠ADC ,可得∠ADE =∠CDE , 于是∠CED =∠CDE .又因为AB ∥DE ,所以∠B =∠CED ,从而有∠C =∠CED =∠CDE ,所以△CDE 是等边三角形.回顾与反思 等腰梯形与等腰三角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研究等腰梯形时,要联想到等腰三角形中的知识.例2 如图1.6.2,在梯形纸片ABCD 中,AD ∥BC , ∠B =600, AB =2,BC =6.将纸片折叠,使得点B 与点D 恰好重合,折痕为AE ,求AE 和CE 的长. 解 ∵点B 与点D 沿折痕AE 折叠后重合,∴△ABE ≌△ADE , ∴ ∠1 = ∠B =600, ∠3 =∠4. ∵AD ∥BC , ∴∠1 = ∠2=600.而∠2 + ∠3 + ∠4= 1800, ∴ ∠3 + ∠4 =1200, ∴ ∠3 =∠4=600,而∠B =600,∴∠5 =600,因此,△ABE 是等边三角形. ∴AE - BE =AB =2, ∴CE =BC - BE =4.回顾与反思 解题过程中要把等腰梯形和一般梯形的特征区分开,不可误用. 【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 1.B 2.C 3.B图1.6.3BCFADE二、填空题:4.1080,1080,720 5.27 6.①②③④ 7.1 cm 8.150 三、解答题:9.∠A =∠E 10.72 0 、72 0 、108 0、108 0,11.成立 【拓展与延伸】 1.CE =21(AB +BC ) 过点C 作CF ∥DB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F ,先证:ΔDCB ≌ΔFBC ,则CF =DB ,又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则AC =DB ,故AC =CF , 易证:∠AOB =∠ACF ,所以ΔAC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又因为CE ⊥AB ,易证:CE =AE =EF =2BCAB . 2.4,6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2)【实践与探索】例1 如图1.6.3,△ABC 中,∠ACB =900,D 是AB 的中点,DE ∥AC ,且DE =AC 21,点F 在AC 延长线上,且CF =AC 21,请说明四边形AFED 是等腰梯形.略证:先说明四边形CFED 是平行四边形.由CD ∥EF ,∠F =∠ACD ,且CD 是RT △ABC 斜边上的中线 得∠A =∠F ,证得四边形AFED 是等腰梯形回顾与反思 要证明梯形是等腰梯形时,只要证明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例2 阅读下面的分析过程,并按要求回答问题.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AC =BD ,AD ≠BC .则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你能说明理由吗?分析:要证明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因为AB =DC ,所以只需证四边形ABCD(1)(2)(3)(4)图1.6.4是梯形即可;又因为AD ≠BC ,故只需证AD ∥BC .现有如图1.6.4所示的几种添辅助线的方法,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图形,对原题进行证明.友情提示:充分利用全等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来完成.回顾与反思 在研究等腰梯形时,常常通过辅助线,使等腰梯形与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 【训练与提高】 一、选择题:1.C 2.C 3.B 4.B 5.C 二、填空题:6.24 7.50 0 、50 0 、130 0、130 0, 8.是 9.80 0 、80 0 、100 0, 等腰 三、解答题:10.略 11.ΔABC ≌ΔDCB12.是,理由:∵∠E =∠ACE ,∴AE =AC ∵AD ∥BC ,∴∠DAC =∠ACE ∴∠E =∠DAC ∵AD =BE ,∴ΔABE ≌ΔCDA ∴AB =CD ∴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13.∵AB =AC ,∴∠ABC =∠ACB .∵BD ⊥AC ,CE ⊥AB ,∴∠BEC =∠CDB =900,BC =BC ∴ΔBEC ≌ΔCDB .∴BE =CD ∴AE =AD .∴AED =∠ADE =21800A ∠-.∵∠ABC =∠ACB =21800A∠-,∴∠AED =∠ABC .∴ED ∥BC .∵BE 与CD 相交于点A ,∴BE 与CD 不平行.∴四边形BCDE 是梯形.∵∠EBC =∠DCB ,∴梯形BCDE 是等腰梯形.M NF DCBA E 【拓展与延伸】 1.26,322.解:设经过x 秒后梯形MBND 是等腰梯形, ∵作ME ⊥BC 于点E ,DF ⊥BC 于点F .∴BE =FN =AM =x .∴EF =MD =21-x ,CN =2x ,BN =24-2x . ∴BN =2AM +MD .即24-2x =2x +21-x ,∴x =1.第一章复习题A 组:1.A 2.C 3.B 4.D 5.C 6.、18或21,22 7.35 0 、35 0 ;40 0、100 0或700、700 8.3 cm 或7 cm 9.7,10或8.5, 8.5 10.(1)300, (2)19 11.1000 12.(1)400,(2)350,(3)360 13.450 1350 等腰 14.等腰梯形 15.3 B 组:16.略 17.略 18.27 300 19.提示:先证:ΔADE ≌ΔADC ,则DE =DC ,所以∠DEC =∠DCE ,又EF ∥BC ,所以∠DCE =∠FEC ,则∠FEC =∠DEC 20.51221.略 22.提示:连结CR 、BP ,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第二章 勾股定理与平方根答案2.1 平方根⑴例1解: ⑴∵(±10)2=100,∴100的平方根是±10,即10100±=±;⑵∵(±1.3)2=1.69,∴1.69的平方根是±1.3,即3.169.1±=±; ⑶∵49412= ,(±23)2=49,∴49的平方根是±23,即23412±=±;⑷∵02=0,∴0的平方根是0,即00=.回顾与反思:⑴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要防止出现100的平方根是10的错误;⑵当被开方数是带分数时.应先将它化成假分数后再求平方根; ⑶ 0的平方根只有一个,就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例2解: ⑴∵-64<0,∴-64没有平方根;⑵∵(-4)2=16>0; ∴(-4)2有两个平方根,即416)4(2±=±=-±; ⑶∵-52=-25<0, ∴-52没有平方根;⑷∵81表示81的正的平方根是9,∵9>0, ∴81的平方根有两个是±3.回顾与反思:象(-4)2、81这样的数求平方根时,应先将这些数化简,再求化简后的数的平方根.例3解:⑴ ∵1962=x ,∴x 是196的平方根,即14196±=±=x ;⑵ ∵01052=-x ,∴22=x ,x 是2的平方根,即2±=x ;⑶ ∵()0253362=--x , ∴()362532=-x , ∴()3-x 是3625的平方根,即653±=-x ; ∴6231=x ,6132=x【训练与提高】1. B ; 2D ; 3B . 4.3; 5.±17;±4; 6.±15;54-; 7.-1; 49; 8.9;81; 9.0. 10.⑴-8;⑵±1.3;⑶35-;⑷-9;11.⑴±5;⑵±9;⑶21±;⑷3,-1;12.25; 13.±4.【拓展与延伸】1. ±9;2.±3. 2.1 平方根⑵例1分析:10000表示10000的_________根; 225121-表示225121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 8149±表示8149的__________根.解 ⑴100100100002==; ⑵ 1511)1511(2251212-=-=-; ⑶ 97)97(81492±=±=±. 回顾与反思:10000表示10000的算术平方根,要防止出现10000=±100的错误.探索:⑴发现: 当0≥a 时,a a =2)(.⑵发现:当0>a 时,a a =2, 当0<a 时, a a -=2;当0=a 时, 02=a .即⎪⎩⎪⎨⎧<-=>==)0()0(0)0(||2a a a a a a a .例2解: ⑴ 2)3(-=3; ⑵2)3(-=3;⑶ 当x >0时,x x =2)(; ⑷当0<a 时,03<a ,a a a a 3|3|)3(922-===.回顾与反思:等式)0(2≥=a a a 和⎪⎩⎪⎨⎧<-=>==)0()0(0)0(||2a a a a a a a ,是算术平方根的两个重要性质.以后经常会用到它们. 【训练与提高】1.B ;2.A ;3.B4.D ;5.D ;6.C .7.⑴±15,15;⑵127± , 127;⑶±0.1,0.1;⑷17,17±.⑸±2,2;8.169;3± 9.0≥a ,2;10.9=x ;11.-1; 12.-3,互为相反数. 13.⑴ 1;⑵65-; ⑶136±;⑷0.17;⑸.5;⑹.-0.3;⑺954.⑻152.【拓展与延伸】1. ±5,±1 ;12. 5. 2.2立方根例1分析 因为立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因此我们可以用立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也可以通过立方运算来验证一个数是否为另一个数的立方根.例1解 ⑴∵278)32(3=,∴322783=; ⑵∵278)32(3-=-,∴322783-=-;⑶、⑷、⑸略.例2解 ⑴34)34(2764271023333-==-=--; ⑵52)52(125812583333===--. ⑶略.回顾与反思:⑴当被开方数带“-”号时,可把“-”提取到根号外后再计算; ⑵当被开方数是带分数时,应先化成假分数; ⑶当被开方数没化简时,应先化简后再求值.例3解 ⑴28,8,16233-=-=-=-=3x x x ;⑵略回顾与反思: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如下:⑴表示的意义不同;⑵a 与3a 中的被开方数a 的取值范围不同,a 中的a 应满足a ≥0,3a 中的a 可为任何数;⑶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的个数也不同,一个数的平方根最多有两个,也可能是一个或者不存在,而它的立方根总有且只有一个;⑷负数没有平方根,但负数有立方根. 【训练与提高】1. B ;2.C ;3.D ;4.B ;5.±8,4,8;6.-1,5,65-,23. 7. 100;±8; 8.7,-3; 9.⑴-10; ⑵45-;⑶72;⑷23;⑸34-;⑹3. ⑺0.3;⑻6. 10.⑴56-.⑵8;⑶-16;⑷-4. 11.⑴5;⑵39;⑶-4;⑷-2. 【拓展与延伸】 1.39; 2. 37.5㎝2.2.3实数⑴例1如图将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分别沿它的对角线剪开,得到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容易知道,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2,所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2.这就是说,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2,利用这个事实,我们容易在数轴上画出表示2的点,如图2.3.2所示.图2.3.1例2分析 无理数有两个特征:一是无限小数,二是不循环.因此,要判定一个数是不是无理数,应从它的定义去判断,而不是从表面上去判断.如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而我们熟悉的圆周率π就是无理数.解 有理数有-3.1415926,113335, •31.0 ,3625.无理数有π-,39 ,22, 0.1010010001…. 回顾与反思: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是:前者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而后者一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例3解 ⑴ 不正确.如••53.2是无限小数,但它不是无理数; ⑵ 不正确. 如••53.2是有理数,但它是无限小数;⑶ 正确.因为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当然是无限小数; ⑷ 不正确.如4是有理数. 【训练与提高】1.B ;2. C ;3.C .4.实数;5.25 ,722,0,252252225 ,•64.3; 5.121121121…,2π,18-,32. 6.6;7.±5. 【拓展与延伸】 1. C ; 2. 8. 2.3实数⑵例1分析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在有理数范围内的同样方法来求一个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解 ⑴ ∵4646433-=-=-,∴364-的相反数是4,绝对值是4;π-3的相反数是3-π,∵π-3<0,∴3|3|-=-ππ.⑵ ∵3|3|=,3|3|=-,∴这个数是±3解 由图可知,,0<a ∴a a -=.∵c b <,∴0>-b c ,∴b c b c -=- ∵0,0<<b a ,∴b a b a --=+,∴c b a b c a b a b c a b a b c a =++-+-=----+-=+--+)()(回顾与反思:⑴根据实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确定各数的符号以及这些数的大小关系; ⑵在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时,首先要确定这个数的符号,然后根据“正数和零的绝对值是本身,负数和零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来求出它的绝对值.⑶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但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例3解: (1)∵5)5(2= ,425)25(2=,又4255<, ∴ 255<. (2)∵255<,∴2315<-, ∴43215<- 回顾与反思:比较两个无理数的大小,通常可以用计算器求它们的近似值再进行比较.估算一个无理数的大小 ,还可以用与它相近的有理数逐步逼近的方法来实现.【训练与提高】1. D ;2.B ;3.⑴2,2;⑵ 312,312;⑶-3,3;⑷25-, 25-. 4. <, <,<; 5.-1,0,1; 6.37-; 7.⑴2.02;⑵-10.95;⑶-0.98 ;⑷1.29; 8.⑴-5;⑵-4;⑶535--;⑷-9. 9.b -2 a -2c . 10<; <; <; >. 【拓展与延伸】1. 2a -b .2. 4-2. 2.3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例1分析 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数, 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需要我们仔细去辨别.脱离了现实背景的数,有时则无法区分.解 略.例2解 ⑴ 43.8精确到十分位(即精确到0.1),有3个有效数字, 分别为4、3、8. ⑵ 0.03086精确到十万分位,有4个有效数字,分别为3、0、8、6. ⑶ 2.40万精确到百位,有3个有效数字,分别为2、4、0.回顾与反思:由于2.40万的单位是万,所以不能看成精确到百分位,另外2.4万和2.40万作为近似数,它们是不一样的.例3解 ⑴3.4802≈3.48 ; ⑵ 3.4802≈3.480; ⑶3.1415926≈3.14; ⑷ 26802≈2.7×104. 回顾与反思:(1)本题⑴、⑵小题,由于精确度要求不同,同一个数的近似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第⑵题中3.480后面的0不能省略不写;反之同一个近似结果所对应的原数也不一定相同,你能举例说明吗?(2)第⑷小题中若把结果写成27000,就看不出哪些是保留的有效数字,所以此时要用科学计数法,把结果写成2.7×104. 【训练与提高】1. D ;2.C ;3.A ;4.略;5. ⑴ 百分位,4个; ⑵ 个位,2个; ⑶ 千分位,3个; ⑷ 个位,5个;⑸ 万分位,3个; ⑹万位,3个; ⑺ 百分位,3个; ⑻百万位,3个.【拓展与延伸】 ⑴1×102;⑵-0.54;⑶-3.64×103;;⑷3.5. 2.4 勾股定理(1)例1解:⑴在Rt △ABC 中, ∠C =90°,∴a 2+b 2=c 2,∵a =6,c =10,∴b 2=c 2-a 2=64,∴b =8.(b =-8舍去) ⑵在Rt △ABC 中, ∠C =90°,∴a 2+b 2=c 2,∵a =40, b =9,∴c 2=a 2+b 2=1681,∴c =41. .(c =-41舍去) ⑶在Rt △ABC 中, ∠C =90°,∴a 2+b 2=c 2,∵b =15,c =25, ∴a 2=c 2-b 2=400, ,∴a =20. .(a =-20舍去) ⑷在Rt △ABC 中, ∠C =90°,∴a 2+b 2=c 2,∵3a =4b ,∴a ︰b =4︰3, ∴设a =4k ,b =3k ,则c =5k .∵c =2.5,∴k =0.5,∴a =2,,b =1.5. 回顾与反思:勾股定理反映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运用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中已知任意两边就可以求出第三边.例2解 ①∵△ABC 中, ∠ACB =90°,AC =BC =1, ∴AB =2112222=+=+BC AC ,②∵△ABC 中, ∠ACB =90°, BC =1,AB =2,∴AC =3122222=-=-BC AB回顾与反思:运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三角形必须是直角三角形.若已知条件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应构造直角三角形后方可运用勾股定理. 【训练与提高】1.D ;2.A ;3. 13,60;4. 225,39, 225;5. 5,76.5;7. 49;8.13;9. a 3【拓展与延伸】4. 2.4 勾股定理(2)例1略例2解:由题意得∠AOB =90°,AO =30,BO =40.5040302222=+=+=BO AO AB (海里)答:1小时后两舰相距50海里例3分析 此题首先要解决△ABC 的面积,为此,可考虑作AD ⊥BC 于D .解 过A 作AD ⊥BC 于D ,则AD 2=AB 2-BD 2=AC 2-CD 2. 设BD =x ,则CD =14-x ,∴132―x 2=152―(14-x )2, ∴x =5即BD =5,∴AD 2=144.∴AD =12,S △ABC =21BC ·AD =84m 2. ∴费用84×50=4200元. 回顾与反思:(1)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已知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两边就可以依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在实际问题中若存在现成的直角三角形,就可以直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2)涉及面积计算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高)来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运用勾股定理求得相应的线段,进而求出所需面积. 【训练与提高】1. D . 2.D . 3.4,6 ,2. 4. 7 ,1.8 ; 5. 3㎝; 6. 略. 【拓展与延伸】 1.图略; 2. 图略. 2.5 神秘的数组(例1解 ⑴∵22222225625247c b a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知,由a 、b 、c 为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C =90°.⑵∵2222225.225.65.12a c b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知,由a 、b 、c 为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A =90°.⑶∵c > a , c > b , 16411452222=+⎪⎭⎫ ⎝⎛=+b a ,而9253522=⎪⎭⎫ ⎝⎛=c ,∴222c b a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知,由a 、b 、c 为三边组成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回顾与反思:要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只要计算两条较短边的平方和,以及最长边的平方,然后看它们是否相等即可.例2解 ∵在△ABD 中,AB 2+AD 2=9+16=25=BD 2,∴△ABD 是直角三角形,∠A 是直角.∵在△BCD 中,BD 2+BC 2=25+144=169=CD 2, ∴△BCD 是直角三角形,∠DBC 是直角. ∴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回顾与反思:像(3,4,5)、(6,8,10)、(5,12,13)等满足a 2+b 2=c 2的一组正整数,通常称为勾股数.利用勾股数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例3解 ∵12412)2()1(2422422222++=++-=+-=+n n n n n n n b a .222)1(c n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得∠C =90°.【训练与提高】1. B ;2.B ;3.C ;4. C ;5.C ;6. 直角三角,B ;7. 12,13,5;直角三角形;8. 直角三角形,略9. ∵AB ⊥BC ,∴∠B =90°,∴AC 2=AB 2+BC 2=5,又∵AC 2+CD 2=5+4=9=AD 2.∴∠ACD =90°,∴AC ⊥CD . 10.是,略; 11.连接AC ,∵∠ADC =90°,AD =4,CD =3,∴AC 2=AD 2+CD 2=25,∴AC =5,∵AB =13,BC =12,∴AC 2+BC 2=25+144=169=AB 2,∠ACB =90°,S =30-6=24. 【拓展与延伸】1. 连结EC ,∵D 是BC 的中点,DE ⊥BC 于D ,交AB 于E ,∴BE =CE ∵BE 2-EA 2=AC 2,∴CE 2-EA 2=AC 2,∴CE 2=EA 2+AC 2∴∠A =90°.2.略 2.6 勾股定理的应用(1)例1分析 ⑴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长分别为1个单位和3个单位,则斜边长为10个单位,因此,以原点为圆心,10个单位长为半径画圆与数轴的交点表示的数即分别为±10.解:⑴如图图2.6.1①; ⑵如图图2.6.1②例2分析:几何应用问题重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此题若设AE =x km ,由△DAE 、△EBC 均为直角三角形,且它们的斜边相等,运用勾股定理可建立方程.解:设AE =x km ,则BE =(25-x )km. ∵CE =DE ,∴CE 2=DE 2 .由勾股定理得 152+x 2=(25-x ) 2+102解得 x =10 . 答:E 站应建在距A 站10km 处.回顾与反思:(1)运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三角形必须是直角三角形.若已知条件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应构造直角三角形后方可运用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数量之间的一个关系式,也常被用作列方程的等量关系;【训练与提高】1. B .2.C ;3.34;4. 5,13;5. 24,4.8.6. 2.7. 能,略8. 能,略;9. 略; 10.10;11. 4; 12. 25 . 【拓展与延伸】1. 19.5m ;2. 作AD ⊥BC 于D ,设BD =x ,由题意10―x 2=172―(x +9)2,解得x =6.由勾股定理得AD =8.2.6 勾股定理的应用⑵例1分析:设EC =x ,则DE =8-x ,由于折叠长方形的边AD ,且D 落在点F 处,故△AFE 和△ADE 全等,则EF =8-x ,AF =AD =10,在Rt △EFC 中,运用勾股定理得到关于x 的方程,可以求出x 的值.解:设EC =x cm ,则DE =(8-x )cm ,∵D 、F 关于AE 对称∴△AFE ≌△ADE , ∴AF =AD =BC =10,EF = DE =8-x .在Rt △ABF 中,6222=-=AB AF BF∴FC =BC -BF =4.在Rt △EF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8(4x x -=+ ,解得 x =3.答:EC 长为3cm.. 回顾与反思:(1)折叠问题和轴对称密切相关,要注意翻折图形的特征;(2)从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a 2+b 2=c 2”,看成一个方程,只要依据问题的条件把它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就把实际问题的条件转化为解方程.例2分析 求证的结论中出现平方的形式,我们常可联想勾股定理.要运用勾股定理,首先要找到与结论中的线段有关的直角三角形,若题中没有现成的直角三角形,则需要构造直图2.6.1A FECDB图2.6.3角三角形.解 作AE ⊥BC 于E ,则在△ADE 中,AD 2=DE 2+AE 2; 又∵∠BAC =90°,AB =AC ,∴AE =BE =CE . ∵BD 2+CD 2=(BE -DE )2+(CE +DE )2=BE 2+CE 2+2DE 2=2AE 2+2DE 2=2AD 2,∴BD 2+CD 2=2AD 2. 回顾与反思:(1)在三角形中若要说明某个角是直角,常常想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说明含某些线段的平方形式的问题,常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训练与提高】1. 1.5. 2.直角三角形;2.5. 3.不一定,也可能只是a =b ; 4.略; 5⑴3,⑵设CD =x ,由题意62+x 2= (8- x )2,解得x =47∴CD =47. 【拓展与延伸】 1. 2a 2; 2.略.第二章复习题1. ±8;8;4;±5. 2.π,93- . 3.-1,0,1. 4.<,>. 5. 32-,32-. 6. ±4. 7. ±1,±2. 8. 12. 9. 2,3. 10. 233+. 11. 0≥x . 任何实数.12. ⑴52. ⑵32,⑶10,24. 13.41. 14. 30. 15. B . 16.C . 17.B . 18.B . 19.C . 20.C .21.⑴2±.⑵-3.⑶3,-1; 22.直角三角形. 23. 5㎝. 24. 43.4. 25. ±1. 26. 2. 27. 2010.28. x =6. 29. 2,74. 30. 3. 31. 132. 32. 2,5,10,17,21n +. 33. 12.34. 102,106. 35. 2n. 36. 6(提示:设CD =x ,由勾股定理得x 2+92+x 2+42=132). 37. 327. 38. <,>.第三章 中心对称图形(一)参考答案3.1 图形的旋转例1 如图3.1.1,△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BC 上的一点,△ABD 经过旋转后达到△ACE 的位置.⑴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⑵旋转了多少度? ⑶如果M 是AB 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 转到了什么位置? ⑷图中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有哪些?分析 解决本题只需利用旋转的定义及其特征. 解 ⑴旋转中心是点A ; ⑵旋转了60°;⑶点M 转到了AC 的中点位置上;⑷相等的线段有:AB=BC=AC ,AD=AE ,BD=CE ;相等的角有:∠B=∠BCA=∠CAB=∠DAE=60°,∠BAD=∠CAE ,∠BDA=∠CEA .回顾与反思:本题应用了旋转的定义及特征,知道旋转图形哪些变,哪些不变.本题的难点在于旋转角度,注意图中∠DAC 不是旋转角度.另外,注意到对应线段AB 、AC 所在直线的夹角是60°(旋转角度),那么对应线段BD 、CE 所在直线的夹角呢?由此你想到什么?例2 已知,如图3.1.2,△ABC 中,∠BAC=120°,⑴以点A 为旋转中心,将△BAC 逆时针旋转60°得△ADE ,画出△ADE ;⑵设题⑴中AD 、BC 交于F ,AC 、DE 交于点G ,请你猜想旋转后△ABF 能否与△ADG 重合?为什么?解 ⑴△ADE 如图所示(画法略);⑵△ABF 能与△ADG 重合,理由如下:∵∠BAC=120°,∠BAD=60°,∴∠DAG=60°=∠BAF ;又由旋转知∠B=∠D ,BA=DA ,∴△ABF ≌△ADG (ASA ).回顾与反思:观察一下△AFC 与△AGE 是否也具备这样的关系?本题中△ABF 与△ADG 能够重合是由∠BAC 及旋转角的特殊性导致的,如果,将△ADE 再绕点A 逆时针旋转过1°,则∠BAD=59°,∠DAG=61°,结论就不成立.【训练与提高】1.D 2.点A ,逆时针旋转45° 3.⑴点A ,⑵△A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⑶略 4.⑴110°或290°,⑵180° 5.以A 为中心逆时针旋转120°得△AEF ,以C 为中心顺时针旋转120°得△CED ,以AC 中点为中心旋转180°得△ACE 6.417.图略8.图略,用SAS 证△EAC ≌△BAD ,再证BD ⊥EC【拓展与延伸】1.图略.△A′′B′′C′′可由△ABC 绕点P 旋转2∠P 得到 2.图略3.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⑴例1 如图3.2.1,已知△ABC 和点O ,试画出△DEF ,使△DEF 和△ABC 关于点O 成中心对称.解 ①连接AO 并延长AO 到D ,使OD =OA ,得到点A 的对称点D ;②同样方法画出点B 、C 的对称点E 、F ; ③顺次连接DE 、EF 、FD . 所以,△DEF 即为所求的三角形.回顾与反思:画出一个别图形关于某一点成中心对称图形,关键在图3.1.2GF EDCBA 图3.2.1EB。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变化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变化

八年级上册教材变化八上旧教材第一章轴对称图形1.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6)1.2轴对称的性质(10)1.3设计轴对称图案(15)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8)1.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3) 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31)1数学活动(35)1小结与思考(36)1复习题(37)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2.1勾股定理(44)2.2神秘的数组(48)2.3平方根(51)2.4立方根(55)2.5实数(57)2.6近似数与有效数字(62)2.7勾股定理的应用(65)2数学活动(69)2小结与思考(69)2复习题(69)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3.1图形的旋转(74)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77) 3.3设计中心对称图案(82)3.4平行四边形(85)3.5矩形、菱形、正方形(92)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102)3数学活动(105)3小结与思考(106)3复习题(107)八上新教材第一章全等三角形1.1 全等图形(6)1.2全等三角形(9)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3)1数学活动关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3) 1小结与思考(34)1复习题(34)第二章轴对称图形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40)2.2轴对称的性质(43)2.3设计轴对称图案(48)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51)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60)2数学活动折纸与证明(69)2小结与思考(71)2复习题(72)第三章勾股定理3.1勾股定理(78)3.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83)3.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86)3数学活动探寻“勾股数”(89)3小结与思考(90)3复习题(90)第四章实数4.1平方根(94)4.2立方根(99)4.3实数(101)4.4近似数 (107)4数学活动有关“实数”的课题研究(110) 4小结与思考(110)4复习题(111)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4.1数量的变化(114)4.2位置的变化(120)4.3平面直角坐标系(123)4数学活动(132)4小结与思考(132)4复习题(133)第五章一次函数5.1函数(140)5.2一次函数(147)5.3一次函数的图象(151)5.4一次函数的应用(157)5.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161)5数学活动(163)5小结与思考(164)5复习题(165)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6.1平均数(170)6.2中位数与众数(174)6.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179)6数学活动(182)、6小结与思考(183) 6复习题(183)课题学习(186)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5.1物体位置的确定(116)5.2平面直角坐标系(120)5数学活动(131)5小结与思考(131)5复习题(131)第六章一次函数6.1函数(136)6.2一次函数(144)6.3一次函数的图象(148)6.4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155)6.5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160)6.6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163)6数学活动(166)6小结与思考(166)6复习题(167)课题学习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171)。

苏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

苏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期中知识点第一章轴对称图形1.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外一个图形重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对称轴是直线,所在的直线等)2.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

3.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轴对称是2个分开图形(整体叫做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是1个图形(看成对称轴左右两个图形)。

4.正多边形:1.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偶数边的正多边形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图形)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任何对应部分也成轴对称。

1.2轴对称的性质1.垂直平分线: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

(高线,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且其中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翻折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1.4线段、角的轴对称线段的轴对称性: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线段垂直平分线所在的直线;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3.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结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角的轴对称性:1.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3.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结论: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1.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1.等腰三角形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性质:1.等腰三角形为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2.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3.三线合一 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的高 判定:1.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角相等那么两角所对的边也相等2.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 性质: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2.三个边相等3.每个角都是60度 判定:1.三个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3.有一个角等于60度的等腰三角形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等腰梯形的定义:1.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为梯形。

2013年秋苏科版八年级上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教学设计

2013年秋苏科版八年级上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2.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标1.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能利用基本事实有条理的进行证明,做到每一步有根有据,渗透反证法的思想;3.经历探索线段的轴对称的过程,在“操作——探究——归纳——证明”的过程中培养思考的严谨性和表点利用线段的轴对称性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点1.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外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不相等.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思路,纷繁源于简单,复杂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构更好的研究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形——线段的轴对称性.进入状态,兴致盎然.衔接上一节课,为简”的数学研究策薄纸上画一条线段AB,操作并思考:线段是轴?如果是,对称轴在哪里?为什么?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提出猜想.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轴对称性,猜想对为后续研究作铺垫,生的学习兴趣.17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翻折,你有什么发现?说说动手操作,验证猜想,描述发现.在操作中感知线性,培养数学语言的_l_B_2_1_O_A2-17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l 交AB P 是l 上任意一点,P A 与PB 什么?通过证明,你发现了什描述你得到的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方法不一,具体如下: 1. 利用“SAS ”证明△OAP ≌△OBP 后, 说明P A 与PB 相等;2. 利用线段的轴对称性和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说明P A 与PB 相等.问题虽然比较简能感受到P A 与PB 相让学生进行推理说明的,要提示学生从线分线的定义入手,说相等,再结合证明两的思路,让学生寻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下面的验.直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共同小结.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师生互动,锻炼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己的看法.: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外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生展开讨论:读懂题目吗?题中已知哪些条件?要说明怎样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说明的结论画出图图形你能证明吗?试一试,让学生自己作图,并给出结论和证明.评,用幻灯片给出解答过程: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作图,猜想结论,探讨说理.完成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外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距离不会相等.如图,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l外任取一点P ,连接P A 、PB ,设P A 交l 于点Q ,连接QB .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因为点Q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QA =QB .本题是线段的垂质的应用,主要是让较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的两个端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解.另外对于文字题师通过逐层提问、分法,引导学生画出图语言表示出命题,巩的思考方法与表达形21l POBA2-1821lPOBAQlPBA于是P A=PQ+QA=PQ+QB.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PQ+QB>PB,即P A>PB.生活动.练习:课本P52练习1、2.这两题都是线段性质的应用.第1题是借助网垂直平分线有利于作,获得成功,调动积极性.第2题是利用线分线性质解决实际题,再次让学生感受生活服务的.垂直平分线有哪些性质?我们是怎么证明的?垂直平分线有哪些应用?它主要可以用来解决题?学生讨论、小结.帮助学生及时归入原有知识体系中.习题2.4,分析第1~4的解法,任选2题写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题作业.实行作业分层,展水平的学生自我发。

2022-2023学年江苏八年级数学上学期压轴题精练专题0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含详解)

2022-2023学年江苏八年级数学上学期压轴题精练专题0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含详解)

2022-2023学年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压轴题专题精选汇编专题0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 二 三 总分得分评卷人得 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1.(2分)(2021八上·南京期末)如图,点P 在锐角 AOB ∠ 的内部,连接 OP , 3OP = ,点P 关于 OA 、 OB 所在直线的对称点分别是 1P 、 2P ,则 1P 、 2P 两点之间的距离可能是( )A .8B .7C .6D .52.(2分)(2021八上·嵩县期末)如图, AD 是 ABC 的角平分线, DE AB ⊥ 于点E , 9ABC S = , 2DE = , 5AB = ,则 AC 的长是( )A .2B .3C .4D .53.(2分)(2021八上·海曙期末)如图,CD 是等腰三角形 △ABC 底边上的中线,BE 平分∠ABC ,交CD 于点E ,AC =8,DE =2,则 △ BCE 的面积是( )A .4B .6C .8D .124.(2分)(2021八上·嵩县期末)如图, ABC 中, 130BAC ∠=︒ , AB , 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 BC 于点E ,F ,与 AB , AC 分别交于点D ,G ,则 EAF ∠ 的度数为( )A .80︒B .70︒C .65︒D .60︒5.(2分)(2021八上·淳安期末)已知下列尺规作图:①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②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③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其中作法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6.(2分)(2021八上·如皋期末)如图,在 ABC 中, AC BC = , 30B ∠=︒ ,D 为 AB 的中点,P 为 CD 上一点,E 为 BC 延长线上一点,且 .PA PE = 有下列结论:①30PAD PEC ∠+∠=︒ ;②PAE 为等边三角形;③PD CE CP =- ;④.ABC AECP S S =四边形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①②④D .③④7.(2分)(2021八上·如皋月考)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AD ,点B 关于AC 的对称点B′恰好落在CD 上,若αBAD ∠=,则ACB ∠的度数为( )A .45︒B .α45-︒C .1α2 D .190α2︒- 8.(2分)(2021八上·盐湖期中)有一题目:“如图,∠ABC =40°,BD 平分∠ABC ,过点D 作DE ∥AB 交BC 于点E ,若点F 在AB 上,且满足DF =DE ,求∠DFB 的度数.”小贤的解答:以D 为圆心,DE 长为半径画圆交AB于点F,连接DF,则DE=DF,由图形的对称性可得∠DFB=∠DEB.结合平行线的性质可求得∠DFB=140°.而小军说:“小贤考虑的不周全,∠DFB还应有另一个不同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小军说的对,且∠DFB的另一个值是40°B.小军说的不对,∠DFB只有140°一个值C.小贤求的结果不对,∠DFB应该是20°D.两人都不对,∠DFB应有3个不同值9.(2分)(2021八上·长沙月考)如图,在Rt△ABC中,∠CBA=90°,∠CAB的角平分线AP和∠MCB 的平分线CF相交于点D,AD交CB于点P,CF交AB的延长线于点F,过点D作DE⊥CF交CB的延长线于点G,交AB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CE并延长交FG于点H,则下列结论:①∠CDA=45°;②AF﹣CG=CA;③DE=DC;④CF=2CD+EG;其中正确的有()A.②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10.(2分)(2021八上·江津期中)如图,D为∠BAC的外角平分线上一点并且满足BD=CD,∠DBC=∠DCB,过D作DE⊥AC于E,DF⊥AB交BA的延长线于F,则下列结论:①△CDE≌△BDF;②CE=AB+AE;③∠BDC=∠BAC;④∠DAF=∠CBD.其中正确的结论有()个A.1B.2C.3D.4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0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分)11.(1分)(2021八上·永定期末)在ABC中,AD⊥BC于点D,BD=CD,若BC=6,AD=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2.(1分)(2021八上·淳安期末)如图,在△ABC中,∠ABC=∠ACB,D为BC的中点,连接AD,E是AB上的一点,P是AD上一点,连接EP、BP,AC=10,BC=12,则EP+BP的最小值是.13.(1分)(2021八上·徐汇期末)如图,∠AOE=∠BOE=15°,EF//OB,EC⊥OB,若EC=2,则EF=.14.(1分)(2021八上·槐荫期末)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 交BC于点D,DE⊥AB,垂足为E,若BC=7,DE=3,则BD的长为.15.(1分)(2021八上·交城期末)如图,在△ABC中,∠C=90°,BD为△ABC的角平分线,过点D作直线l AB,点P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若△BCD的面积为16,BC=8,则AP最小值为.16.(1分)(2021八上·建华期末)小聪在研究题目“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 , 50BAC ∠=︒ , BAC ∠ 的平分线与AB 的垂直平分线OD 交于点O ,点C 沿直线EF 折叠后与点O 重合,你能得出那些结论?”时,发现了下面三个结论:①50OEF ∠=︒ ;②图中没有60°的角;③D 、O 、C 三点共线.请你直接写出其中正确的结论序号:17.(1分)(2021八上·如皋月考)如图,在Rt △ABC 中,∠C =90°,两锐角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点E 、F 分别在边BC 、AC 上,且都不与点C 重合,若∠EPF =45°,连接EF ,当AC =6,BC =8,AB =10时,则△CEF 的周长为 .18.(1分)(2021八上·广州期中)如图,在 ABC ∆ 中, BAC ∠和 ABC ∠ 的平分线 AE 、BF 相交于点 O , AE 交 BC 于点 E , BF 交 AC 于点 F ,过点 O 作 OD BC ⊥ 于点 D ,则下列三个结论:①1902AOB C ∠=+∠ ;②当 60C ∠= 时, AF BE AB += ;③若 OD a = , 2AB BC CA b ++= ,则 12ABC S ab ∆= .其中正确的是 . 19.(1分)(2021八上·余杭月考)如图, ABC 中,∠ABC 、∠EAC 的角平分线BP 、AP 交于点P ,延长BA 、BC ,PM ⊥BE ,PN ⊥BF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CP 平分∠ACF ;②∠ABC +2∠APC =180°;③∠ACB =2∠APB ;④S △PAC =S △MAP +S △NCP .20.(1分)(2020八上·怀宁期末)如图,在△ABC 中,∠BAC =124°,分别作AC ,AB 两边的垂直平分线PM ,PN ,垂足分别是点M ,N .以下说法:①∠P =56°;②∠EAF =68°;③PE =PF ;④点P 到点B 和点C 的距离相等.正确的是 (填序号).评卷人得 分三.解答题(共9小题,满分70分)21.(5分)(2021八上·海珠期末)已知:如图,PC 平分∠APB ,CM ⊥PA 于M ,CN ⊥PB 于N ,D 、E 分别是边PA 和PB 上的点,且CD =CE .求证:∠APB+∠DCE =180°.22.(5分)(2021八上·房山期末)如图,ABC 中,CD 平分ACB ∠,DE AB⊥且E 为AB 的中点,DM BC ⊥于M ,DN AC ⊥于N ,请你判断线段BM 与AN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3.(8分)(2021八上·松桃期末)如图,在ABC 中, 30BAC ∠=︒ ,AB 边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 于点E ,交AC 于点F ,点D 在EF 上,且 BD CD = ,G 是AC 的中点,连接DG.;(1)(4分)求证:DG AC(2)(4分)判断BCD是否是等边三角形,并说明理由.24.(10分)(2021八上·延庆期末)如图,∠AOB=45°,OC是∠AOB的角平分线,点D是射线OB上的一点,点M为线段OD的中点,过点M作OD的垂线,交射线OA于点E,交射线OC于点F,连接ED,交OC于点G.(1)(3分)依题意补全图形;(2)(3分)猜想EF和EG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4分)求证:ED+EF=2EM.25.(7分)(2020八上·东海期末)问题情境:七下教材第149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AOB=90°,OC平分∠AOB,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落在OC的任意一点P上,并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OA、OB相交于点E、F,PE与PF相等吗?(1)(3分)七年级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还无法对这个问题的结论加以证明,八下教材第59页第11题不仅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通过实验可以得到PE=PF”,还要求“现在请你证明这个结论”,请你给出证明:(2)(4分)变式拓展:如图2,已知∠AOB =120°,OC 平分∠AOB ,P 是OC 上一点,∠EPF =60°,PE 边与OA 边相交于点E ,PF 边与射线OB 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F.试解决下列问题:①PE 与PF 还相等吗?为什么?②试判断OE 、OF 、OP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6.(10分)(2021八上·松江期末)如图,在Rt △ABC 中,∠ABC=90°,∠C=30°,AB=1,点D 是边AC 上一点(不与点 A 、C 重合),EF 垂直平分BD ,分别交边AB 、BC 于点E 、F ,联结DE 、DF .(1)(3分)如图1,当BD ⊥AC 时,求证:EF=AB ;(2)(3分)如图2,设CD=x ,CF=y ,求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4分)当BE=BF 时,求线段CD 的长.27.(7分)(2021八上·淮滨月考)(1)(1分)如图1所示,在 ABC 中, 90ACB ∠=︒ ,BC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垂足为E ,当BD=5cm , 30B ∠=︒ , ACD 的周长= .(2)(1分)如图2所示,在 ABC 中,AB AC = , 120A ∠=︒ ,D 是BC 的中点, DE AB ⊥ ,垂足为E ,那么 BE EA =: .(3)(5分)如图3所示,在等边△ABC 中,D ,E 分别是BC ,AC 上的点,且AE=DC ,AD ,BE 交于点P ,作BQ ⊥AD 于点Q ,若BP=2,求PQ 的长.28.(8分)(2021八上·崇阳期中)(1)(4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AD=α,∠BCD=180°−α,BD 平分∠ABC.①如图1,若α=90°,请直接写出AD 与CD 之间的数量关系_ _;②在图2中,①中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4分)根据(1)的解题经验,请解决如下问题:如图3,在等腰△ABC 中,∠BAC=100°,BD 平分∠ABC ,求证:BD+AD=BC.29.(10分)(2021八上·余杭月考)在 ABC 中, AB AC = .(1)(3分)如图1、求证: B C ∠=∠ :(2)(3分)如图2,D 为AB 上一点,连接CD ,E 为CD 中点,过点E 作 EF CD ⊥ 于点E ,连接 FC FD , ,求证: FC FD = ;于点H,连接AF,若AF∥BC,FH=4,(3)(4分)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过点F作FH ACCH=20,BD=10 ,求ADF的面积2022-2023学年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压轴题专题精选汇编专题0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1.(2分)(2021八上·南京期末)如图,点P 在锐角 AOB ∠ 的内部,连接 OP , 3OP = ,点P 关于 OA 、 OB 所在直线的对称点分别是 1P 、 2P ,则 1P 、 2P 两点之间的距离可能是( )A .8B .7C .6D .5【答案】D【完整解答】解:连接OP 1,OP 2,P 1P 2,∵点P 关于直线OA ,OB 的对称点分别是点P 1,P 2,∴OP 1=OP=3,OP=OP 2=3, OP 1+OP 2>P 1P 2, 0<P 1P 2<6,所以A ,B ,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思路引导】连接OP 1,OP 2,P 1P 2,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和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证得OP 1=OP=3,OP=OP 2=3,再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可求出0<P 1P 2<6,由此可得答案.2.(2分)(2021八上·嵩县期末)如图, AD 是 ABC 的角平分线, DE AB ⊥ 于点E , 9ABC S = , 2DE = , 5AB = ,则 AC 的长是( )A .2B .3C .4D .5【答案】C【完整解答】解:如图,过点D 作 DF ⊥AC ,DE AB ⊥ ,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DF =2=ABC ABD ACD S S S =+ , 5AB = , 9ABC S =1122ABC S AB DE AB DF ∴=⨯+⨯即 ()19252AC =⨯⨯+ 解得 4AC =故答案为:C.【思路引导】过点D 作DF ⊥AC 于点F ,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可求出DF 的长,再利用ABC ABD ACD S S S =+可求出AC 的长.3.(2分)(2021八上·海曙期末)如图,CD 是等腰三角形 △ABC 底边上的中线,BE 平分∠ABC ,交CD 于点E ,AC =8,DE =2,则 △ BCE 的面积是( )A .4B .6C .8D .12【答案】C【完整解答】解:过点E 作EF ⊥BC 于F ,∵AC =BC =8,CD 是等腰三角形△ABC 底边上的中线,∴CD ⊥AB ,∵BE 平分∠ABC ,ED ⊥AB ,EF ⊥BC ,∴EF =DE =2,∴△BCE 的面积=12×BC×EF =12×8×2=8.【思路引导】过点E 作EF ⊥BC 于F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CD ⊥AB ,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可求出EF 的长;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出△BCE 的面积.4.(2分)(2021八上·嵩县期末)如图, ABC 中, 130BAC ∠=︒ , AB , 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 BC 于点E ,F ,与 AB , AC 分别交于点D ,G ,则 EAF ∠ 的度数为( )A .80︒B .70︒C .65︒D .60︒【答案】A【完整解答】解:∵DE 垂直平分AB ,FG 垂直平分AC ,∴EB=EA ,FA=FC ,∴∠BAE=∠B ,∠FAC=∠C ,∵△ABC 中,∠BAC=130°,∴∠B+∠C=50°,∴∠BAE+∠FAC=50°,∴∠EAF=∠BAC ﹣(∠BAE+∠FAC )=80°.故答案为:A.【思路引导】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EA=EB ,FA=FC ,利用等边对等角得∠BAE=∠B ,∠FAC=∠C ;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出∠B+∠C 的度数;然后可用∠EAF=∠BAC ﹣(∠BAE+∠FAC )计算可求解.5.(2分)(2021八上·淳安期末)已知下列尺规作图:①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②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③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其中作法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答案】A 【完整解答】解:由作图可知:作图正确的是①②.【思路引导】利用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方法,可得答案.6.(2分)(2021八上·如皋期末)如图,在 ABC 中, AC BC = , 30B ∠=︒ ,D 为 AB 的中点,P 为 CD 上一点,E 为 BC 延长线上一点,且 .PA PE = 有下列结论:①30PAD PEC ∠+∠=︒ ;②PAE 为等边三角形;③PD CE CP =- ;④.ABC AECP S S =四边形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①②④D .③④【答案】C【完整解答】解:如图,连接BP ,∵AC =BC ,∠ABC =30°,点D 是AB 的中点,∴∠CAB =∠ABC =30°,AD =BD ,CD ⊥AB ,∠ACD =∠BCD =60°,∴CD 是AB 的中垂线,∴AP =BP ,而AP =PE ,∴AP =PB =PE∴∠PAB =∠PBA ,∠PEB =∠PBE ,∴∠PBA+∠PBE =∠PAB+∠PEB ,∴∠ABC =∠PAD+∠PEC =30°,故①正确;∵PA =PE ,∴∠PAE =∠PEA ,∵∠ABC =∠PAD+∠PEC =30°,∴∠PAE+∠PEA = 18060120︒-︒=︒,60APE ∴∠=︒ 而 PA PE =,∴△PAE 是等边三角形,故②正确;如图,延长 PD 至 P ' ,使 PD P D =',则点P 关于AB 的对称点为P′,连接P′A , ∴AP =AP′,∠PAD =∠P′AD ,∵△PAE 是等边三角形,∴AE =AP ,∴AE =AP′,∵∠CAD =∠CAP+∠PAD =30°,∴2∠CAP+2∠PAD =60°,∴∠CAP+∠PAD+∠P′AD =60°﹣∠PAC ,60EAC PAC ∴∠=︒-∠,∴∠P′AC =∠EAC , ∵AC =AC ,∴△P′AC ≌△∠EAC (SAS ),∴CP′=CE ,∴CE =CP′=CP+PD+DP′=CP+2PD , ∴2CE CP PD -= . 故③错误;过点A 作AF ⊥BC ,在BC 上截取CG =CP ,∵CG =CP ,∠BCD =60°,∴△CPG 是等边三角形,∴∠CGP =∠PCG =60°,∴∠ECP =∠PGB =120°,且EP =PB ,∠PEB =∠PBE ,∴△PCE ≌△PGB (AAS ),∴CE =GB ,∴AC =BC =BG+CG =EC+CP ,∵∠ABC =30°,AF ⊥BE ,∴AF =12AB =AD , ∵S △ACB = 12 CB×AF = 12 (EC+CP )×AF = 12 EC×AF+ 12 CP×AD =S 四边形AECP , ∴S 四边形AECP =S △ABC .故④正确.所以其中正确的结论是①②④.故答案为:C.【思路引导】连接BP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内角和定理可得∠CAB =∠ABC =30°,AD =BD ,CD ⊥AB ,∠ACD =∠BCD =60°,进而推出AP =BP =PE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PAB =∠PBA ,∠PEB =∠PBE ,然后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判断①;易得∠PAE+∠PEA =120°,∠APE=60°,据此判断②;延长PD 至P′,使PD=P′D ,则点P 关于AB 的对称点为P′,连接P′A ,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 =AP ,则AE =AP′,推出∠P′AC =∠EAC ,证明△P′AC ≌△∠EAC ,得到CP′=CE=CP+2PD ,据此判断③;过点A 作AF ⊥BC ,在BC 上截取CG =CP ,则△CPG 是等边三角形,则∠CGP =∠PCG =60°,证明△PCE ≌△PGB ,得到CE =GB ,推出AC =BC =EC+CP ,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F =12AB =AD ,据此不难判断④.7.(2分)(2021八上·如皋月考)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AD ,点B 关于AC 的对称点B′恰好落在CD 上,若αBAD ∠=,则ACB ∠的度数为( )A .45︒B .α45-︒C .1α2D .190α2︒- 【答案】D【完整解答】解:如图,连接AB′,BB′,过A 作AE ⊥CD 于E ,∵点B 关于AC 的对称点B′恰好落在CD 上,∴AC 垂直平分BB′,∴AB =AB′,∴∠BAC =∠B′AC ,∵AB =AD ,∴AD =AB′,又∵AE ⊥CD ,∴∠DAE =∠B'AE ,∴∠CAE =12∠BAD =12α, 又∵∠AEB′=∠AOB′=90°,∴四边形AOB′E 中,∠EB′O =180°−12α, ∴∠ACB′=∠E B′O−∠COB′=180°−12α−90°=90°−12α, ∴∠ACB =∠ACB′=90°−12α, 故答案为:D.【思路引导】连接AB′,BB′,过A 作AE ⊥CD 于E ,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可证得AC 垂直平分BB′,∠BAC =∠B′AC ,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推出AB =AB′,由此可推出AD=AB′;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DAE=∠BAE ,由此可表示出∠CAE 及∠EB′O ;然后根据∠ACB′=∠E B′O−∠COB′,代入计算可表示出∠ACB的度数.8.(2分)(2021八上·盐湖期中)有一题目:“如图,∠ABC=40°,BD平分∠ABC,过点D作DE∥AB 交BC于点E,若点F在AB上,且满足DF=DE,求∠DFB的度数.”小贤的解答:以D为圆心,DE长为半径画圆交AB于点F,连接DF,则DE=DF,由图形的对称性可得∠DFB=∠DEB.结合平行线的性质可求得∠DFB=140°.而小军说:“小贤考虑的不周全,∠DFB还应有另一个不同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小军说的对,且∠DFB的另一个值是40°B.小军说的不对,∠DFB只有140°一个值C.小贤求的结果不对,∠DFB应该是20°D.两人都不对,∠DFB应有3个不同值【答案】A【完整解答】解:如图,以点D为圆心,DE长为半径画圆交AB于点F,F',连接DF,DF',则DE DF DF==',',∠DFF DF F∴∠='∠,BD平分ABC∠=∠,由图形的对称性可知:DFB DEBDE AB,40∠=︒,ABC∴∠=︒-︒=︒,DEB18040140∴∠=︒,140DFB当点F位于点F'处时,=',DF DF18014040DF B DFF ∴∠=∠='︒-︒='︒ .故答案为:A .【思路引导】以点D 为圆心, DE 长为半径画圆交 AB 于点F ,F ' ,连接 DF ,DF ' ,则 DE DF DF ==' ,由图形的对称性可知DFB DEB ∠=∠ ,结合平行线的性质求∠DFB=140°,当点F 位于点 F ' 处时,由DF=DF'可求出∠DF'B 的度数.9.(2分)(2021八上·长沙月考)如图,在Rt △ABC 中,∠CBA =90°,∠CAB 的角平分线AP 和∠MCB 的平分线CF 相交于点D ,AD 交CB 于点P ,CF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F ,过点D 作DE ⊥CF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G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E ,连接CE 并延长交FG 于点H ,则下列结论:①∠CDA =45°;②AF ﹣CG =CA ;③DE =DC ;④CF =2CD+EG ;其中正确的有( )A .②③B .②④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C【完整解答】解:设∠GCD =x ,∠DAC =y ,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2=2x y ADC x y ABC+∠⎧⎨+∠⎩ , ∴1==452ADC ABC ∠∠︒ ,故①正确; 延长GD 与AC 相交于点P ,∵DE ⊥CF ,∴∠CDG =∠CDP =90°,∵CF 平分∠GCP ,∴∠GCD =∠PCD ,在△GCD 和△PCD 中,===GCD PCD CD CDCDG CDP ∠∠⎧⎪⎨⎪∠∠⎩, ∴△GCD ≌△PCD (ASA ),∴CG =CP ,∵∠ADC =45°,∴∠ADP =∠ADF ,在△AFD 和△APD 中,===FAD PAD AD ADADF ADP ∠∠⎧⎪⎨⎪∠∠⎩, ∴△AFD ≌△APD (ASA ),∴AF =AP ,∴AF ﹣CG =CA ,故②正确;同理△ACD ≌△AED (ASA ),∴CD =DE ,故③正确;在DF 上截取DM =CD ,则DE 是CM 的垂直平分线, ∴CE =EM ,∵∠ECG =∠GCD ﹣45°,∠MEF =∠DEF ﹣45°,∴∠ECG =∠FEM ,∵EF =CP ,CP =CG ,∴EF =CG ,在△EMF 和△CEG 中,===EM CE FEM ECG EF CG ⎧⎪∠∠⎨⎪⎩,∴EMF CEG ≌ (SAS ), ∴FM =GE ,∴CF =2CD+EG ,故④正确;故答案为:C.【思路引导】设∠GCD =x ,∠DAC =y ,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ADC=45°,据此判断①;延长GD 与AC 相交于点P ,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得∠GCD =∠PCD ,证明△GCD ≌△PCD ,得到CG =CP ,进而证明△AFD ≌△APD ,得到AF =AP ,据此判断②;同理△ACD ≌△AED ,据此判断③;在DF 上截取DM=CD ,则DE 是CM 的垂直平分线,CE =EM ,易得∠ECG =∠FEM ,证明△EMF ≌△CEG ,得到FM =GE ,据此判断④.10.(2分)(2021八上·江津期中)如图,D 为∠BAC 的外角平分线上一点并且满足BD =CD ,∠DBC =∠DCB ,过D 作DE ⊥AC 于E ,DF ⊥AB 交BA 的延长线于F ,则下列结论:①△CDE ≌△BDF ;②CE =AB+AE ;③∠BDC =∠BAC ;④∠DAF =∠CBD.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个A .1B .2C .3D .4【答案】D【完整解答】解:∵AD 平分 CAF ∠ ,DE ⊥AC ,DF ⊥AB ,∴DE DF = ,在 Rt CDE 和 Rt BDF 中,BD CD DE DF =⎧⎨=⎩,∴Rt CDE Rt BDF ≅ ,故①正确;∴CE AF = ,在 t ADE R 和 Rt ADF 中,AD AD DE DF=⎧⎨=⎩ ,∴Rt ADE Rt ADF ≅ , ∴AE AF = ,∴CE AB AF AB AE =+=+ ,故②正确;∵Rt CDE Rt BDF ≅ ,∴DBF DCE ∠=∠ ,又∵AOB DOC ∠=∠ ,∴∠BDC =∠BAC ,故③正确;∵AD 平分 CAF ∠ ,∴DAF DAE ∠=∠ ,∵BD CD = ,∴DBC DCB ∠=∠ ,∵180BAC DAF DAE ∠+∠+∠=︒ , 180BDC DBC DCB ∠+∠+∠=︒ ,∠BDC =∠BAC , ∴DAF DAE DBC DCB ∠+∠=∠+∠ ,∴∠DAF =∠CBD ,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③④;故答案为:D.【思路引导】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E=DF ,根据HL 证明Rt CDE Rt BDF ≅,可得CE=AF , DBF DCE ∠=∠ ,根据HL 证明Rt ADE Rt ADF ≅,可得AE AF =,从而得出CE AB AF AB AE =+=+,据此判断①②;在△AOB 和△DOC 中,DBF DCE ∠=∠,∠AOB=∠DOC ,可得∠BDC =∠BAC ,据此判断③;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可求∠DAF+∠DAE=∠DBC+∠DCB,从而得出∠DAF =∠CBD ,据此判断④.二.填空题(共10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分)11.(1分)(2021八上·永定期末)在ABC中,AD⊥BC于点D,BD=CD,若BC=6,AD=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答案】6【完整解答】解:如图,先标注字母,∵在△ABC中,AD⊥BC,BD=CD,∴AB=AC,∠ADB=∠ADC=90°,S△ABD=S△ACD,∴∠BAD=∠CAD,在△ABE和△ACE中,AB=AC,∠BAE=∠CAE,AE=AE,∴△ABE≌△ACE(SAS),∴S△ABE=S△ACE,在△BDF和△CDF中,BD=CD,∠BDF=∠CDF,DF=DF,∴△BDF≌△CDF(SAS),∴S△BDF=S△CDF,∴S△BEF=S△CEF,∵S△ABC=12BC•AD=12×4×6=12,∴S阴影=12S△ABC=6.故答案为:6.【思路引导】由AD⊥BC于D点,BD=CD,得△ABC是等腰三角形,易证△ABE≌△ACE,△BDF≌△CDF,继而可得S阴影=12S△ABC,则可求得答案.12.(1分)(2021八上·淳安期末)如图,在△ABC中,∠ABC=∠ACB,D为BC的中点,连接AD,E是AB上的一点,P是AD上一点,连接EP、BP,AC=10,BC=12,则EP+BP的最小值是.【答案】9.6【完整解答】解:连接PC,∵∠ABC=∠ACB,∴AB=AC,∵D为BC的中点,∴AD垂直平分BC,BD=12BC=6∴BP=CP,22221068AD AB BD=-=-=∴EP+BP=EP+CP要使EP+BP的值最小,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可知当点E,P,C在同一直线上时,且CE ⊥AB时,EP+BP的值最小,最小值为EC的长;∵1122ABCS AB CE CB AD=⋅=⋅,∴10CE=12×8解之:CE=9.6.故答案为:9.6.【思路引导】连接PC,利用已知易证△ABC是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BD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D的长,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证得BP=PC;由此可得到EP+BP=EP+CP,要使EP+BP的值最小,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可知当点E,P,C在同一直线上时,且CE⊥AB时,EP+BP 的值最小,最小值为EC的长;然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出CE的长.13.(1分)(2021八上·徐汇期末)如图,∠AOE=∠BOE=15°,EF//OB,EC⊥OB,若EC=2,则EF=.【答案】4【完整解答】解:作EG⊥OA于G,如图所示:∵EF//OB,∠AOE=∠BOE=15°,EC⊥OB,∴∠OEF=∠COE=15°,EG=CE=2,∵∠AOE=15°,∴∠EFG=15°+15°=30°,∴EF=2EG=4.故答案为:4.【思路引导】作EG⊥OA于G,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EFG=15°+15°=30°,再利用含30°角的性质可得EF=2EG=4.14.(1分)(2021八上·槐荫期末)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点D,DE⊥AB,垂足为E,若BC=7,DE=3,则BD的长为.【答案】4【完整解答】解:∵AD平分∠BAC,DE⊥AB,∠C=90°,∴CD=DE,∵DE=3,∴CD=3,∴BD=BC−CD=7−3=4.故答案为:4.【思路引导】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CD=DE=3,利用BD=BC−CD即可求解.15.(1分)(2021八上·交城期末)如图,在△ABC 中,∠C =90°,BD 为△ABC 的角平分线,过点D 作直线l AB ,点P 为直线l 上的一个动点,若△BCD 的面积为16,BC =8,则AP 最小值为 .【答案】4【完整解答】解:∵∠C =90°,△BCD 的面积为16,BC =8, ∴1162BC CD ⋅=,即4CD =, 作DE ⊥AB ,∵BD 为△ABC 的角平分线,∴4DE CD ==,∵直线l AB ,∴AP 最小值与DE 相等为4,故答案为:4.【思路引导】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CD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DE ,根据垂线段最短解答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线段、角是轴对称性(1)--- ( 教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目标:
1、线段、角的轴对称的性质的掌握;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性质的掌握;
3、角平分线的作法、性质的掌握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点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如图,A,B,C 三点表示三个村庄,为了解决村民子女就近入学问题,计划建一所小学,要使学校到三所村庄的距离相等.请你当一回设计师,在图中确定学校的位置,你能办到吗?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就会轻易的解决这个问题
新授:
1、让学生准备一张薄纸,在这薄张上任意画一条线段AB ,折纸,使两端点重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动手和讨论得到结论:
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
2练习:如图,直线l ⊥AB ,垂足为C ,CA=CB ,点M 在l 上,那么 .
你还能得出一个更一般的结论吗?
结论: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B C
例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外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
思考题:如图1,已知线段AB,你能否利用圆规找一点Q,使点Q到A、B的距离相等,观察点Q是否在直线l上?
老师巡视,给予个别辅导最后给出肯定答案:
即: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在总结上一题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作图过程和作图方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掌握用尺规作图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如果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那么,若点P在l上,则PA=PB;若QA==QB,则点Q在l上.由此,可得到: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二、例题示范:
例2、如图10.2.2,△ABC中,BC=10,边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E、D.BE =6,求△BCE的周长.
图10.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