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的民俗文化课件
由于关中地区地处 北方,这里日照强烈, 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 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 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 要头顶着手帕。
手帕既可以防止强 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 ,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 头发,而且头发也不能 被风吹乱。当在外劳作 ,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 话,手帕又可以擦汗抹 灰,实在既实惠有美观 。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 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 “一边盖”的房子。据 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 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 让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 田地里,正所谓“肥水 不流外人田”。
唱腔
•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 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 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 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 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 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 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 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 无眼四种。
关中人不喜欢柔软 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 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 是和关中人憨直的秉性 分不开的。 当夏季酷热 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 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 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 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 酣然高眠。而且,关中 人亲切地把它叫做:“ 金不换”,意思就是用 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 真切了。
关中地区把饭碗不叫 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 见,这个“老”字并不 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 么悠久,而是碗中“老 大”的意思。说起这老 碗,产地耀县(今铜川 市耀州区),属于青花 粗瓷。正宗的关中地区 大老碗,碗深而圆,其 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 的小碗七八个之多。关 中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 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 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 叫做“老碗会”。
二·陕西艺术文化
1.
面条像腰带
陕
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二、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介绍陕西民俗文化作文
介绍陕西民俗文化作文
陕西,我的故乡。
陕西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不仅有许多名胜古迹,还有很多风俗文化。
陕西有一种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名叫“面皮”。
面皮可以做成许多不同的形状,如:一字、十字、圆形等。
我最喜欢的是圆形的面皮,它有一个圆圆的身子,里面包着各式各样的馅:有芝麻、白糖等,吃起来又香又甜。
在陕西,除了做面皮以外,还会做各种各样的面食和糕点。
比如:陕西三绝之一——麻食;还有西安的一种传统小吃——腊汁肉夹馍。
腊汁肉夹馍是用猪肉、姜、蒜、青椒、豆瓣酱等材料制作而成,吃起来鲜香可口。
说起陕西美食,那就太多了。
如:关中八大怪——碗托;秦镇米皮;油泼面;biangbiang面;炒面;肉夹馍……听着这些名字就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了。
陕西除了这些美食外,还有很多特色小吃:油泼面、凉皮、biangbiang面……但最令我喜欢的还是麻辣小龙虾了!
我最喜欢吃小龙虾了。
刚买回来时,它的头上还带着一个小帽子呢!它们的身子是金黄色的,好像披了一件金黄色的铠甲。
—— 1 —1 —。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陕西民俗文化
民俗事象1、生活民俗①宗亲,村落,民间组织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
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
②饮食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
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口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
羊肉泡馍饺子对于饺子产生的年代,据我国二十世纪的两次考古发掘,可以证明饺子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少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③服饰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有其自身的古老传承,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
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唐装④民居陕北窑洞肉夹馍肉夹馍是在西北地区民间广受欢迎的一种小吃,以陕西地区的“腊汁肉夹馍”(猪肉)和宁夏地区的“羊肉肉夹馍”为主。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宁夏的肉夹馍为羊肉菜馅。
核桃馍核桃馍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宁强地区美食中历史最悠久、身份最特殊的小吃。
清光绪26年慈禧避难时作为贡品,后流传于民间,代代兴旺。
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
宁强王婆麻辣鸡相传最早出自王婆夫家前辈所雇一成都厨师之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宁强城内悄然兴起,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宁强城乡普及。
五十年代初,宁强逐渐知名的小吃——王婆麻辣鸡。
特色方言年轻,奏是骚青,有时,也是木乱,噶达马西的爱,冲向瓷马二楞的我,木囊着时间;扑稀赖亥的小草,向泥土里格丢,每个尔子,好像都是马达;有时,生活并不日踏,不仅仅,充满着皮干和扎式,只是,我们没有像香蕉一样,在成长中学会转弯;窝耶的人生,需要克里马擦,再宝瓷到雾达,谝闲传,额站在制达,看着雾达,额的心到底在阿达?。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陕北地区,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也别具特色。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遵循着传统的习俗,表达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丰富着自己的身心文化生活。
一、粽子文化粽子是端午节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从端午节前就开始包粽子了。
陕北地区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豆沙粽,另一种是咸肉粽。
豆沙粽用糯米做成,放入甜枣、豆沙、桂花、莲蓉、花生、红枣等馅料,口感Q弹有嚼劲,吃起来非常香甜可口。
咸肉粽用糯米包裹入口咸鲜的五花肉,再加入葱、姜、蒜、木耳、香菇等配料,入口有浓郁的肉香味。
传统的包粽子的方式也非常有趣,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包粽子,彼此商量着要放多少馅料,如何包裹。
把馅料用糯米包裹起来,再用竹叶子或菰叶子绑好,然后放到锅里煮熟即可。
在陕北地区,包粽子是一项重要的家庭传统活动,它不仅让人们重温了传统文化,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龙舟竞赛在陕北地区,除了包粽子,还有龙舟竞赛的传统文化。
在端午节当天,各个村庄都会组织起自己的龙舟队伍,进行竞赛。
最初的龙舟竞赛是为了纪念古代民间英雄屈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竞赛时,龙舟队伍中会有一位舵手掌舵,指挥船的航行方向。
其他队员则要配合起来,划动浆,保持节奏。
整个比赛非常精彩,观众们会站在河岸上观看,为喜爱的龙舟队伍加油助威。
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都会因为这项活动而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三、赛艇运动除了龙舟竞赛外,陕北地区还有一项特色的运动项目——赛艇运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赛艇运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赛艇的船体呈狭长的圆筒形,使用桨或划浆控制船体行驶。
赛艇运动需要选手具备高度的协调性和心肺功能。
在陕北地区举行的赛艇比赛,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也是陕北地区文化的一种展示。
人们往往在这个节日中亲身感受到了运动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
四、雅乐歌舞端午节时,雅乐歌舞也是陕北地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陕西民俗文化作文介绍其历史现状高中
陕西民俗文化作文介绍其历史现状高中示例文章篇一:《陕西民俗文化,魅力无限!》嘿!朋友,你知道陕西吗?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尤其是它的民俗文化,简直让人着迷!就说那热闹非凡的安塞腰鼓吧!一想起那场面,我的心就激动得怦怦直跳。
一群陕北汉子,头裹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带,在黄土地上尽情地跳跃、击打。
那鼓点,像骤雨一样急促;那身姿,像旋风一样飞扬;那呐喊,像炸雷一样响亮。
这哪里是在打鼓啊,这分明是生命的狂欢,是力量的喷发!难道你能想象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场景吗?还有那巧夺天工的剪纸艺术。
奶奶们坐在炕上,手里拿着剪刀,不一会儿,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
那细致的线条,那巧妙的构思,就像是有魔法一样。
我曾经问过奶奶:“奶奶,您怎么这么厉害呀?”奶奶笑着说:“这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可不是嘛,这剪纸艺术不就是我们陕西人的心灵手巧的见证吗?陕西的面食文化也是一绝!什么油泼面、臊子面、biangbiang 面,每一种都让人垂涎欲滴。
就说那油泼面吧,宽宽的面条,撒上葱花、蒜末、辣椒粉,再用滚烫的热油一浇,“呲啦”一声,香味瞬间弥漫开来。
吃上一口,那劲道的面条,那浓郁的香味,哎呀,美得很!难道你不想尝尝吗?再说那秦腔,那可是陕西人的精神寄托。
在田间地头,在村头巷尾,总能听到那高亢激昂的唱腔。
演员们一板一眼,唱得声情并茂。
台下的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时不时还跟着哼上几句。
这秦腔,不就像我们陕西人的性格一样,豪爽、大气!不过,现在的陕西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学习这些传统技艺了。
就像我们班的同学,好多都不知道安塞腰鼓怎么打,剪纸怎么剪。
这可怎么办呢?难道我们要让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就这样消失吗?不,绝对不行!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民俗文化,让它传承下去。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让我们从小就学习;政府可以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大家的参与;我们自己也要主动去学习、去传承。
延安当地民俗特色简短介绍
延安当地民俗特色简短介绍引言延安市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陕北地区,素有“红色圣地”和“中国革命圣地”的美誉。
由于长期以来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延安的民俗文化充满着浓厚的革命情怀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延安当地民俗的特色,介绍延安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特色美食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
传统习俗1. 忠诚祭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延安市民会举行盛大的忠诚祭祀活动,以纪念延安的革命先烈。
人们会到延安的革命纪念碑前献花,进行庄严的祭祀仪式。
这一传统习俗是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敬意的表达,也是延安人民对于革命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2. 踩小五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延安市的民众会集体踩小五台。
小五台是延安一座历史文化景点,踩小五台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
人们会穿着盛装,手持鲜花,沿着五台山上的蜿蜒山路,踏着节奏踩踏的舞步,表达对五台山神灵的敬意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延安人民的勤劳、友爱和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
3. 传统婚俗延安的传统婚俗独具特色,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婚礼前,新郎要先到新娘家求婚,进行“闻声”和“闻香”两道仪式。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一匹良马去迎接新娘,一路上还会遭遇一些取买亲友们的欢笑和挑逗。
婚宴上,还有许多传统的娱乐形式和各种道具,如喜糖、喜帖、喜酒等,给婚礼增添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民间艺术1. 扎染织锦延安地区的染织工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延安的扎染织锦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扎染织锦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刷胶、揉染、扎筋、涂胶、定型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扎染织锦制品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实用性,在延安地区被广泛应用于装饰、服饰和礼品制作。
2. 曲艺表演延安的曲艺表演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形式。
曲艺以歌唱和相声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歌曲和诙谐幽默的对话,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
延安的曲艺表演常常融入了革命题材和当地特色,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智慧。
咸阳民俗文化礼仪
咸阳民俗文化礼仪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它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民俗文化“巧娘们,乞巧来,棉花骨朵拉宝来”。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俗称“七夕”,是十分有意义的“乞巧节”,传奇是牛郎织女鹊桥相见之日。
礼泉县民间妇女们“七夕”的主要活动有“泡巧”“迎巧”“测巧”等,目的一是向织女请求智慧和巧艺,二是向她讨赐美满姻缘。
“泡巧”,“先是六月用井水浸豌豆或绿豆二盂,用之勿令见天日,每日水溲一次,名曰泡巧,至七夕则苗生盈尺,玉线干茎,亭亭可爱,腰约红线陈几上”。
(见宋伯鲁《还读斋杂述》)正如当地儿歌曰“巧芽芽,生得怪,盆里生,手帕盖,七月七取出来。
”“迎巧”,“秦俗七夕,束藁为织女,首饰衣襦皆仿世妆,名曰七姐,设香灯陈礼果,剪彩为罗袜奠诸几,儿女远几拍手唱艺巧曲”(见宋伯鲁《还读斋杂述》)。
艺巧曲谣至今仍有流传,如“巧娘娘,乞巧来,红桃绿枣摆出来。
”“今年是个七月七,明年是个八月八;我给巧娘献梨瓜,巧娘教我剪梅花;我给巧娘献大枣,巧娘教我剪衣袄;我给巧娘献辣子,巧娘教我剪袜子。
”“巧娘巧娘快下来,帮咱描凤绣花来,递把剪刀你剪来,剪出花样惹蜂来,送上针线你纳来,纳出衣裳人人爱。
”“测巧”七夕在巧娘娘偶像前,旁设清水一盆,儿女乞巧毕,各以手拗苗端数分抛水上,视其影,女子得花男子得笔为吉。
亦有纳蜘蛛于盆,次早验其结网与否,以为获巧之验者。
(见宋伯鲁《还读斋杂述》)有的姑娘还在月光下用彩线穿针乞巧,若一穿便进,就以为得巧,也是手艺大进的好兆头。
有的姑娘还剪一点头发以示纪念,谚云“年年有个七月七,姑娘头发长一天”。
有的还在井边偷听牛郎织女讲悄悄话。
这些活动都反映出她们对将来美妙婚姻的渴望和对勤劳敏捷的追求。
有关“乞巧”的风俗,在县志中亦有记载:“七月七日为乞巧节,是夕焚香,陈瓜果于庭中,并以五色纸制鞋袜祀织女,名曰乞巧节,率皆小儿女为之。
西安的特色文化活动
西安的特色文化活动
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
以下是一些西安的特色文化活动:
1.秦腔表演:秦腔是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古代陕西
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
西安作为秦腔的发源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秦腔演出和比赛,吸引了大量的戏迷和游客。
2.鼓乐表演:西安鼓乐是西安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历史
悠久,演奏形式多样。
在西安的街头巷尾,经常可以听到鼓乐队的演奏,为游客带来独特的音乐体验。
3.社火表演:社火是西安地区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形式多样,包
括耍杂技、跳舞、唱歌等。
在春节等节日期间,社火表演常常在街头举行,为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
4.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这是西安举办的一项国际性的马拉松赛
事,参赛者在环绕西安城墙的赛道上进行比赛,可以欣赏到古城墙的壮丽景色。
5.西安国际音乐节:西安国际音乐节是西安举办的一项大型音乐活
动,汇集了国内外知名的音乐家和乐队,为游客带来多元化的音乐体验。
6.皮影戏表演: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通过灯光照射,
将剪纸人物投影到屏幕上,配以唱腔和乐器进行表演。
在西安的
各个季节,都可以欣赏到皮影戏的精彩演出。
7.逛庙会:西安的庙会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包括大雁塔庙会、城
隍庙庙会等。
在庙会上,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表演、品尝美食、购买特色商品等。
以上仅是西安特色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和节日等待您去探索和体验。
陕西民俗文化阅读题及答案(三篇)
陕西民俗文化阅读题及答案(三篇)窗花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红色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覆盖的山坡上,还有人家。
每次到陕北,我都能遇到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
在除了白色的雪之外,也有一些生动的窗花,会从不显眼的地方亮起来。
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成神物的,是在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时。
现在,我坐在雪地上,想起那时的情景,也会感到热汗涌出。
那时,我站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红纸上剪出一幅窗花。
每一次剪刀的动作,都让我的心收缩。
在陕北,让人心收缩的东西太多了。
但是,她为我剪窗花的全过程,是唯一让我心收缩得发疼的。
窗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传说。
我不知道她为我剪的窗花叫什么,但我知道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
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
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陕北人为什么要在窑洞里安装这么大的窗子和门,贴上这么多的窗花呢?因为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更广大的是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
他们住在窑洞里,但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
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
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4.我虽不是地道的陕北人,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握起剪刀,就会进入一种半发狂的状态。
有些人甚至会剪到入迷,一两天不吃不喝。
有些人边剪边唱,嘴里唱的是些无意义的歌。
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些以食为天的人来说,剪刀的重要性会比镰刀还要重吗?5.在陕北,这些在剪刀下出现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
因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看重的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
在这些婆姨们手中,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
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同在的艺术。
陕西过年的特色民俗
陕西过年的特色民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陕西省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
在陕西,过年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展现了陕西人民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以陕西过年的特色民俗为主题,介绍陕西人过年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一、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陕西过年的特色民俗之一。
在陕西,人们会在大年三十之前,将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或窗户上,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吉祥。
陕西的春联通常由对联和横批组成,对联上写有祝福的词句,而横批则写有寓意吉祥的名言。
贴春联是陕西人民热烈迎接新年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为了给家里增添喜庆的氛围。
二、守岁除夕夜的守岁是陕西过年的重要传统活动。
在陕西,人们会在除夕夜守御家门,迎接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人们会点燃爆竹、放鞭炮,以吓走邪灵,并且会在房屋内燃起红烛,寓意迎接新年的希望和光明。
同时,家人们还会准备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年糕等,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聊天,娱乐,度过一个欢乐而温馨的夜晚。
三、舞龙灯舞龙灯是中国传统的舞蹈表演之一,也是陕西过年的一项独特民俗。
陕西的舞龙灯表演通常发生在正月初一或初二,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在舞蹈中,人们手持龙灯,伴随着锣鼓声,舞动龙身,象征着祈祷来年丰收和平安。
陕西的舞龙灯形制独特,龙头蛇身,由数十人组成的龙队一起舞动,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觉。
四、放孔明灯放孔明灯是陕西传统的过年活动之一,也是陕西人民等待来年好运的一种方式。
在正月初一或初二晚上,人们会聚集在户外地区,将孔明灯点燃,放飞到空中。
孔明灯以其美丽的形态和飘逸的飞行方式,成为了陕西人过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放孔明灯象征着陕西人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时也有辟邪驱灾的寓意。
五、看舞台剧除了传统的民俗活动,陕西人民也喜欢在过年期间观看舞台剧。
陕西是中国中国传统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剧种和演出资源。
在春节期间,许多著名的戏曲演出团体会来到陕西各地,演出经典的剧目,吸引了广大观众。
陕西剪纸民俗文化作文
陕西剪纸民俗文化作文
陕西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特色,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在陕西关中地区,几乎每一户人家都会剪纸。
我们家也不例外。
陕西剪纸花样繁多,有花馍、草虫、鸟兽等。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种我最喜欢的“牛”剪纸。
这是一个关于牛的剪纸,它的形象很简单:一头被染成红色的老黄牛和一只身上长满白毛毛的小牛在田野里快乐地吃着草。
这头牛用红色和白色两种颜色剪成,因为红色和白色是两种最鲜艳的颜色。
它的眼睛是用一条细线缝起来的,眼睛周围的毛则是用剪刀剪出来的,牛身上其他地方也都用剪刀剪得非常漂亮,看起来十分逼真。
这只牛还很可爱呢!它不会走路,但是它却会耕田。
在陕西关中地区还有很多地方都有剪纸艺术,比如:陕西咸阳、渭南、铜川等地。
我最喜欢的还是安康地区的剪纸艺术。
安康地区是陕西省唯一一个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地区。
这里不仅有很多很美丽、很神奇的剪纸作品,而且还诞生了不少剪纸高手。
—— 1 —1 —。
西安的传统风俗
西安的传统风俗西安的传统风俗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下是一些西安的传统风俗:1.赛神船:赛神船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起源于唐代,主要流行于渭水沿岸地区。
每年五月,村民们会举行赛神船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破五:破五是西安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五。
这一天,人们会进行打扫庭院、贴春联、放鞭炮、猜灯谜等活动,以祈求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利。
3.西安秦腔:秦腔,又称西安腔,是陕西省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西安,秦腔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表演艺术。
4.吃饺子:西安人民酷爱吃饺子,尤其在春节期间。
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以庆祝团圆、祈愿好运。
饺子的馅料丰富多样,如三鲜、羊肉、牛肉等。
5.踩高跷:西安民间有踩高跷的习俗。
在节庆活动中,高跷表演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踩高跷象征着吉祥如意,也是民间艺人展示技艺的好机会。
6.元宵节灯会:元宵节是西安民间传统佳节。
在元宵节期间,市区街头巷尾到处是五彩缤纷的花灯,人们会聚集在灯会中观赏花灯、猜灯谜,共度团圆佳节。
7.关中皮影: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
皮影戏是陕西的一种地方戏,以皮影为表演形式,用灯光照射镂刻精美的皮影映出影像,配以唱腔和乐器伴奏。
8.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它以磅礴的气势、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9.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流传在西安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
这种音乐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类,因演奏所涉事由严肃、庄重,故从不用于喜庆婚俗场合。
10.西安都城隍庙民俗:位于西安市西大街中段的都城隍庙是西安市重要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有着600多年的历史。
这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都有庙会,前来烧香祈福的市民游客成群结伴而来,为的是抢个头香,而四月初八则有大型祭祀盛会。
陕西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陕西的民俗文化有哪些(一)唐三彩陶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
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眉户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
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
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
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
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
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凤翔彩绘泥塑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
传说明代朱元璋的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
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蓝田县民俗文化
蓝田县民俗文化陕西蓝田县民俗文化时节习俗春节蓝田俗称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中旬起,人们开始置办年货、扫尘刷墙、布置室内。
二十三日“祭灶爷”,让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三十日安神敬祖、张贴春联,日落前在门内横放一棍棒或刀片之物,意为拒邪入户。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送旧迎新,讲究通霄不眠,谓这“熬年”。
全家团聚,欢庆喜闹,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
三更时辰,敞开门户,鸣放鞭炮,点烛焚香,祭社祀神,祝福求财。
初一黎明,更换新衣,先给祖宗烧香,再给长辈“拜年”。
日出前吃饭,这是全年第一顿饭,宜早不宜迟,宜剩不宜欠,一般讲究吃饺子,饺子如有破绽,只许说“挣”,不许说“烂”。
饭后,户族间相互拜年,庆贺祝福。
初二起“出门”。
饮食风俗蓝田大致分为川、塬、岭、山四类地区,物产有别,饮食相异。
主粮,旧食川塬以小麦、玉米为主,岭区以小麦、豆类为主,山区以玉米、土豆为主。
全县各地习惯日食三餐。
早、午两餐以稀饭和面食为主,俗称“吃饭”。
晚餐主食馍,俗称“喝汤”。
富户吃饭讲究围桌而坐,配几盘菜,主杂搭配。
一般人家早晚无力配菜,以醋和辣子蘸馍或自淹菜吃为主,午餐面食,拌入炒熟的菜,不少地方的群众喜欢端碗串门或聚集一处,边吃边谝,人称“老碗会”。
建国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吃饭主副食搭配,荤素菜调节。
除山岭部分地方外,城乡终年以小麦、大米为主食,副食蔬菜随时购。
日食三餐基本未变,早、晚餐仍以稀饭、馍为主,佐菜始向炒菜发展。
午餐多为面食、米饭,隔三间四以面皮、煎饼、饺子、臊子面等调剂。
逢年过节或来客,一般都炒菜上酒。
过去吃饭用的方桌高凳普遍改为低桌矮凳,副食、蔬菜渐见丰富。
丧葬习俗丧葬:旧时,人死之前,一般要制作棺材、柏木最佳,寿衣(俗称老衣,指人去世时穿的衣服)购置孝布、纸盆等殉葬品。
寿衣一般为5到7件,成单不成双。
贫者多为3到5件。
陕西柞水文化(民俗)
柞水渔鼓渔鼓在历史上又称渔鼓道情或道情渔鼓,它既是本艺术表现形式所用的乐器名,又是本艺术的称谓,柞水当地简称为渔鼓筒子。
它与本民族其它各类乐器在外形制作上有较大的区别,打击节奏较为简单,取材十分便利,制作工艺简单,普及性、大众化功能强。
渔鼓因演唱时所用乐器而得名,它属于说唱艺术,有别于戏曲、舞蹈、民歌。
渔鼓历史悠久,柞水渔鼓是终南山道教文化的产物。
据有关史料记载和传说,自唐朝开国,李唐王朝大兴道教,柞水境内道人打渔鼓、唱道情,宣传道家教义之风盛行,尤其到清代以后,渔鼓演唱更为流行。
柞水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黄河长江流域分水岭之秦岭南麓。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渔鼓道情。
柞水渔鼓经历传承、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渔鼓特点,形成了以柞水方言语音为音调基准,以柞水民歌小调为基本唱腔形式,融合南渔鼓主要传统唱腔特点的柞水渔鼓形式,柞水渔鼓是江汉移民文化融入本土文化而衍生出的具有浓郁陕南特色的说唱艺术,兼民间歌舞。
柞水渔鼓用柞水“下湖”腔语音念唱。
柞水渔鼓表演和伴奏形式丰富多样,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以及载歌载舞等多种形式。
柞水渔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柞水渔鼓已于2007年初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柞水渔鼓节目多次参与省内外重大演出展示活动,扩大了柞水渔鼓知名度和柞水的影响力,以柞水渔鼓为主的地方文化活跃在城乡舞台,成为群众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
柞水汉调二簧汉调二簧又称汉二簧、山二簧、土二簧,还有人称南路秦腔,解放后改称汉剧,是陕西仅次于秦腔的第二大板腔剧种。
汉调二簧在我国四大声腔体系中属皮黄声腔系统,唱腔以西皮、二簧两大曲调为主,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汉代而得名,一是源于湖北的黄陂、黄冈,成型、发展、流行于汉江流域,故称汉调二簧。
柞水是“五方杂处”之区,颇具五方乡音,多种乡音长期交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柞水语音,汉调二簧流传到此,结合柞水当地的方言语音和民歌,形成了有柞水特色的汉调二簧派别。
介绍陕西民俗文化作文
介绍陕西民俗文化作文
我们的家乡在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然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那里的风俗文化了。
关中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到榆林、渭南等地。
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距今六千多年前,陕西关中一带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关中民俗文化。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南岸。
相传“周秦之变”就发生在这里,所以它也有“三秦之地”的别称。
它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西安被称为“八水绕长安”。
境内有渭河、泾河、灞河、丹江、浐河等主要河流及渭河大桥、沣峪水库等人工湖泊;境内有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等名胜古迹和世界闻名的大雁塔广场;还有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城市乃至全国的西安肉夹馍和臊子面。
—— 1 —1 —。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
陕西传统文化作文陕西传统文化作文(精选9篇)陕西传统文化作文篇1陕西特色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乌龙茶。
乌龙茶的名字来源有很多传说。
大致有四种来源可能:一为产地说;二为茶树品种而来;三为制茶之人名称而来;四以茶叶形态色泽而来。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茶园主人去看快晒好的茶叶,发现那里有一条乌龙。
他吓坏了,过了几天才敢回来看。
茶叶在这几天太阳之下氧化,不再是以前的绿茶,但是浓香可口。
主人从此叫它乌龙茶。
也有说最先发明乌龙茶制法之人名字叫苏龙(因人长得黑,人称乌龙),所以茶因人而得名。
其实乌龙茶名字应该还是来源于茶叶的形态,茶叶在晒、炒、焙加工之后,色泽乌黑,条索似鱼(比作龙)。
在水中泡开,叶片似卷似曲,色泽乌青,有如乌龙入水。
故而得名。
不论由地名而来还是由茶树品种名而称的乌龙茶,只要制法相同的,均通称为乌龙茶,包括乌龙品种及其他著名品种,如铁观音、大红袍等。
石子馍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制作奇特,风味别致的古老食品,叫做石子馍,也叫干馍。
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
石子馍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
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就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
也是陕西特色传统文化一绝。
石子馍历史非常悠久,它具有我国烹饪史上石烹时代的明显特征。
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
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
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
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
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
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挨饿。
清代袁牧在《隋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
石子馍,作为出远门、长途旅行所带的食品,已同方便面同领风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浅谈凤翔彩绘泥塑与陕西乡土文化观念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凤翔彩绘泥塑艺术为载体,论述陕西关中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乡土文化,试图以民俗学文化艺术观念来解读,力图使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在学界得到重视,凤翔彩绘泥塑与陕西乡土文化观念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展开讨论。
关键词:凤翔彩绘泥塑乡土文化观念一、凤翔彩绘泥塑的地域凤翔古称雍、雍州、雍城,地处关中平原,宝鸡市东北,县城距宝鸡市区44公里。
凤翔县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麟游县。
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
秦文化、凤文化、民间文化、苏轼文化等四大文化为凤翔历史文化的精粹所在。
本文主要以陕西民间艺术极具代表的凤翔彩绘泥塑浅谈与乡土文化的认识。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近年来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相传明代曾在此驻扎六营军队,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
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
凤翔泥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她是有名的凤翔三大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
二、凤翔彩绘泥塑的产生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
凤翔泥塑源于汉唐,盛于宋元,历史渊源已久。
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
”距陕西凤翔县城不远的六营村是著名的凤翔泥塑之村。
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
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
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
它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
并以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
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称道,与关中的地区的风土人文为背景进行创作,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凤翔彩绘泥塑用膏泥(俗名“板板土”)为胎,掺以纸浆为筋。
根据神话与传说内容,塑成民俗化人物动物,饰以彩绘。
造型生动夸张,色彩艳丽多目,富有生活气息,号称“中国一绝”。
与西方“抽象派”艺术异曲同工,与“印象派”艺术殊途同归。
因为西方儿童完全可以从中理解其象征意义。
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参观后说:“凤翔彩绘泥塑是献给世界儿童的最好礼物。
”凤翔泥塑已二次作为“国家名片”——邮票的主体图案。
考古研究和史料记载,凤翔彩绘泥塑并非江西陶瓷艺人所为,而是本地先民的发明创造。
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
”对凤翔出土的春秋战国墓中的彩绘陶俑研究发现,陪葬彩绘陶俑的制作工艺和今日的彩绘泥塑制作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内为空心,分两片粘合成型。
不同的是,陶俑成坯后入窑烧制,出窑后再上彩;而彩绘泥塑作品不经过烧制,泥坯晾干后直接粉白上彩。
由此可以推断,彩绘泥塑工艺的产生当在春秋战国时期。
在凤翔境内中小型古墓的发掘中,出土了许多动物彩陶俑,这说明古代殉葬制是等级分明的。
自从废除先秦人殉制度、改活人殉葬为陶俑殉葬起,按社会地位的等级制,人物俑只能用于王族和达官贵人殉葬,平民百姓是不能享用的。
平民用人物俑殉葬行不通,便改用等级较低的动物俑替代,这就给了陶俑制作艺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
动物俑产生的年代应和人物俑产生的年代相隔不远,彩绘泥塑工艺也就这样在艺人们不经意间产生了。
三、凤翔彩绘泥塑的珍贵价值无论泥塑是起源于明朝、先秦还是更远古的时代,无不代表着泥塑悠远的历史文化。
凤翔彩绘泥塑在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存并发展下来,必然代表其所拥有的宝贵价值。
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其艺术、历史文化意义,还是现代商业化中的经济价值,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研究。
(1) 凤翔泥塑为纯手工制作,工序庞杂。
泥塑的制作大致可分为选土、砸泥、入棉絮、擀泥片、上模、脱胎、(合泥)、挂粉、勾线、装色和上光等十几道工序, 全部由手工来完成, 包括颜料,也都是亲自细细研制,才能保证色泽好, 粘性强, 久不掉色。
(2) 凤翔彩绘泥塑造型抽象生动,千姿百态,展现黄土耕农醇朴民风。
涉及到人物、动物、植物等,大都是空心的圆雕式摆件,也有浮雕式的挂片。
凤翔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艺人们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它不但具有狮虎豹共有的生气勃勃、凶猛顽强的性格特点,还有朴实敦厚、稚拙可爱的表情神态,从而更加耐人寻味。
(3) 造型简练且夸张。
“舍其形而求其神”是民间美术作品典型的造型手段,泥塑玩具也不例外,它表现为突出主体,省略细节,即抓住对象主要特征,省去次要的细枝末节。
如凤翔泥塑大挂虎,眼睛是两条鱼,怒目圆睁,两只大耳特别突出,造型简洁粗犷。
在整体造型与装饰上,没有蓄意雕琢的痕迹,显得天然质朴。
(4) 彩绘技术精彩绝伦。
泥塑玩具的制作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涂色修饰,这是泥塑玩具充满灵性的点睛之笔。
色彩的搭配和底色的涂制到线条的描绘和烧火焙制的技法,每一种特殊制作技法都造就出风格各异的玩具。
在彩绘前,要在泥挂片表面上涂白粉,以便上彩色后色泽鲜艳。
这类泥玩具的白底色一般是用滑石粉溶解而成,将泥块辗成粉末,置入锅内放水调和,加入少量骨胶,稀稠适度,加热调匀为止。
然后在塑形完整的玩具上均匀地涂敷,需要一遍成功,而且完全罩住泥地本色。
上色的过程十分讲究:在品色里放入适量的鱼眼胶溶解,并且将碗放入一个大铁锅中,铁锅里加少许水,加热。
最后的工序是上彩色,一般是先上大红与品绿色这两种主要色。
然后上玫瑰红,作为辅助色补充大红的不足。
最后上陪衬色品黄,起到增加画面亮度的作用。
所有部位的色彩涂完之后,将玩具放在阴凉处晾干。
至此,一个泥塑挂片的彩绘制作就全部完成。
有这些讲究的绘彩技术来说,足见其技术之精彩。
(5) 艺术特色丰富。
提到“民间泥玩具彩绘方法分为单底黑描、单底彩描两类”。
单底彩描颜色饱满,寓意深远,其色彩鲜艳夺目独具中国传统特色。
凤翔泥塑具有新颖的造型、精细的做工、雅俗共赏的外部图案以及较强的装饰价值。
凤翔泥塑艺术风格质朴活泼,主要以各种动物或人物题材为主,由于民间艺人们从民俗实用性出发进行创作,造型圆润,手感细腻光滑,适合儿童手捏玩耍。
作为儿童或者是成人的手中把玩之物,能给人很好的触觉感和心理感受,深得人们喜爱。
(6) 符号意义有趣。
出于对图腾的膜拜,人类很早就意识到,创作出各种动物的图腾,是记忆祖先的持久方法。
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凤翔泥塑的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
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
陕西的土地粗犷、刚劲、豪放,陕西人身上凝聚了古老而博大的浩气,其泥塑除了具有美学价值外,还寓有镇宅驱邪、赐福降祥、永保太平之意。
泥塑上彩绘的莲花、石榴花、蝴蝶等都具有象征寓意。
莲花,意连年有余;石榴,意多福多子;艾草,意去毒辟邪;海棠,意富贵;蝴蝶,意多福;牡丹,意吉星高照;贯钱,意万贯利钱。
四、凤翔彩绘泥塑传承意义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为有关专家所瞩目。
但在商业环境的影响下,现在的凤翔泥塑艺人往往以销定产,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这使得许多传统产品近于灭绝,也使得凤翔泥塑技艺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异。
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农家生产泥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陕西乡土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
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
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从历史来看,陕西乡土文化承载着陕西自古以来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以及民俗的各个方面,陕西乡土文化就是了解陕西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的缩影,通过凤翔彩绘泥塑文化诠释和理解促进现在陕西的发展,也给乡土文化的传承以启示。
参考文献[1]凤翔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2]可爱的凤翔[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3]田季生,刘志选.三秦文化[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4]徐敏.凤翔泥塑[J].新西部,2006,(2).[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