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摘要]《古诗十九首》诞生于动荡不安的东汉中后期,复杂的环境使得文人开始重视个体的生命情感,因而《古诗十九首》中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识。

本论文主要从思妇的闺怨哀思、游子的羁旅思乡、士人对人生短促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梦想幻灭后及时行乐的快意这五方面的“生命意识”来进行解读。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
在东汉中后期,政治上外戚专权,宦官祸乱,选举制度弊端丛生。

王符的《潜夫论·考绩》[1]中写道:“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此在伟所以多非其人,而官职所以数乱荒也。

”瘟疫与地震形成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经济衰败,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旧有的道德观念沦丧。

宗庙祭祀、畋猎游乐、都城官室等,不再霸占东汉末年文学的主要题材领域,反映人的内心需求的诗歌开始兴起。

关注生命、关注个体开始成为文人思考的主要命题。

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古诗十九首》就表现出强烈的个人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

[2]生命意识在文学中常常集中体现为对生命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对命运的困惑、对情感的真挚等。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思妇抒发自己的相思、游子对家乡以及家人的思念、士人对生命易逝的感伤、对追求功名利禄的渴望。

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1)

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1)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摘要本文主要从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研究汉魏之际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曾提到过“人的觉醒”,认为人的觉醒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时期内发生,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文学的自觉。

汉末不仅是政治上也是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一个大变动的时期,时代动荡,政治黑暗,东汉王朝大厦将倾;思想上,儒学思想从兴盛走向衰落,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道家哲学的复归,佛教东来,又使得这个时代的思想界异彩纷呈。

汉魏之际,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以其温厚缠绵的文字、充满人生哲思的语言、哀婉悲伤的情调、质朴自然的语言抒写了个体在面临生存、死亡、离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课题时的处境和选择,流露出了汉末文人浓浓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每个生命个体对自我的生存、死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作的自觉探询和思考,其中包括生存意识、死亡意识、安全意识等等。

《古诗十九首》当中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哀叹;对知音难遇、仕途坎坷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和及时行乐的态度都从不同方面表明了他们对生命自身的重视,是生命意识觉醒的个性显现。

《古诗十九首》第一次把“人”的主题引入了两汉文学,反映了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体现于《古诗十九首》当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人的觉醒”的重要标志,这也是本文以《古诗十九首》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东汉末期文人生命意识觉醒的原因之所在。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生命意识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about the sense of life according to the NineteenAncient Poems of Eastern Han Dynasty to observe the occasion of literatiand consciousness of life during Han and Wei. The poem was therepresentatives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literati Five-character poem.Mr. Li zehou talked about the "awakening" in beauty progress. He thoughtthat awakening was happe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Eastern Han to Weiand Jin which as a basis to explain th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re. It is notonly a period of political but also a literary of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thought a big change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The era of turbulence andpolitical darkness in Eastern Han dynasty which will become extinct;ideologically, from the flourishing of Confucianism decline of ClassicalLearning and the New Text school dispute. Both of reversion of theTaoism philosophy and the arrival of Buddhism to make this period to bea splendid legacy in realm of thoughtDuring Han and Wei,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which was the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literati Five-character Poetry, with itsgood-natured touching the text, the language is full of life philosophizing,sad pathos of sentiment,ess is about the survival of each individual life,self-consciousness of life, death, consciou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xistenceand value of the inquiry and thinking, including the survival ofconsciousness, death consciousness, safety consciousness and so on. It isdescribed short of life,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lament Concert epicproportions, and career ups and downs of the sentimental; thirst for fameand fortune and a carpe diem attitude in "Nineteen ancient Poems "whichshows that they eyes on the value of life itself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life . It is revealed awakening of life consciousness of personality. It wasthe first time for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o put "the human topic" intothe Han literature, which revealed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the literates onthe late Han Dynasty. It is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awakening ofpeople that reflected a strong sense of life in "Nineteen ancient Poems".This is also the reason for this thesis tostudy the "Nineteen ancientPoems"as the object to see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es in the lateEastern Han Dynasty.Key words: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he late Han Dynasty literates ;the sense of life目录1.《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 (5)1.1作者及创作年代 (7)1.2社会时代背景 (8)1.2.1汉末黑暗政治 (8)1.2.2党锢之祸 (9)1.3思想背景 (11)1.3.1儒学思想 (11)1.3.2道家哲学 (13)1.3.3佛教思想 (14)2.《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 (15)2.1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15)2.1.1人生短暂的慨叹 (15)2.1.2游子思妇的愁思 (19)2.1.3知音难求的苦阁 (31)2.2文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34)2.3文人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探索 (37)3.《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生命意识 (41)3.1汉末的“忧生”思潮和《古诗》作者的纾解方式 (41)3.2《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 (43)3.2.1对于人生哲理的掲示 (43)3.2.2悲剧之美 (44)3.3《古诗十九首》独特的生命意识 (46)3.3.1与汉賦的差异 (46)3.3.2与汉乐府的差异 (47)3.3.3与建安文学的差异 (49)1.《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1.1作者及创作年代《古诗十九首》是汉末的一群组诗,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萧统从传为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当中选录十九首置于卷二十九“杂诗”之首,此后,《古诗十九首》就成为了这群组诗的专名。

《古诗十九首》 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 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深刻地反映了汉末社会现实和人生的种种问题,以及人们对生命、命运、情感的思考。

其中,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之一。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了对人才和生命的渴求和珍视;又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诗人们通过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反思,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助。

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悲观;又如,"四时更变化,夜短白天长,东篱菊花开,明媚香飘扬,生命如晨露,转眼即逝去”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诗人们通过表达个人对生命和命运的感受,展示了生命的追求和坚守。

例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达了对生命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的态度。

《古诗十九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反映了诗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反思、追求和坚守。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在探讨古代文学中生命意识的表现时,我们不能忽视《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对生命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作者不详,创作于东汉末年。

这些诗歌抒发了游子思乡、离别相思、人生无常等情感,深入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价值与意义。

例如,《青青陵上柏》中写到:“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诗人以陵上青柏和涧中寒石为喻,表现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论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以《古诗十九首》为例

论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以《古诗十九首》为例
关 键 词 :《古 诗 十 九 首 》;文 人 心 态 ;生 命 意 识 ;抉 择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18)03-0111-08 DOI:10.3969/j.issn.1674-2338.2018.03.014

生命短促、人 生 无 常 的 “生 命 意 识 ”,组 成 了 一 曲 生命的悲 伤 咏 叹 调。 本 文 拟 从 十 九 首 中 飘 荡 的 生命悲歌入手,以期 解 读 东 汉 末 年 文 人 浓 厚 的 生 命意识。
一 、汉 末 文 人 生 命 意 识 觉醒的历史契机与现实背景
“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对生命的永恒价值、生 命的本真 状 态、生 存 的 现 实 意 义、生 命 的 本 体 等 问题的高度思考与 关 注,以 及 由 此 所 引 发 的 对 生 命痛苦的无所畏惧 的 超 越 与 消 释,对 生 命 自 由 的 渴望与追 求。[3]东 汉 之 所 以 成 为 一 个 生 命 意 识 觉醒的时代,有着特 殊 的 历 史 契 机 和 客 观 的 社 会 现实。从整个社会 来 看,繁 荣 昌 盛 时 期 的 汉 代 文 人的生命 情 绪 是 比 较 稳 定 的。 大 一 统 政 局 下 政 治上的相对安定、养 生 及 求 仙 风 气 的 盛 行 以 及 天 人学的宇宙自然大 生 命 观 的 形 成,都 使 得 人 们 具 有了乐 观 的 生 命 幻 想,全 社 会 生 命 情 绪 比 较 安
《古诗 十 九 首 》代 表 了 汉 代 文 人 五 言 诗 的 最 高成就。钟嵘《诗品》将之列为“上品 ”之 首,誉之 为“惊心动 魄,可 谓 几 乎 一 字 千 金 ”;[1](P.6)刘 勰 更将《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 之 冠 冕 ”。[2](P.66) 《古诗十九 首 》的 语 言 文 字 背 后 有 一 种 呼 之 欲 出 的内在力量,阅读时 我 们 仿 佛 置 身 于 一 个 苍 凉 悲 哀却又满 含 深 情 的 世 界。 诗 作 者 们 敏 锐 丰 富 的 心灵,对无 限 宇 宙 和 社 会 人 生 的 感 喟、思 乡 怀 亲 的执著情感、贫贱 生 活 的 坎 坷、知 音 难 逢 的 悲 哀、 功业 未 建 的 惆 怅 …… 这 一 切,透 过 纸 背 穿 越 时 空,引发后 世 千 年 岁 月 中 一 代 代 人 的 心 灵 共 鸣, 因为它们 都 来 自 诗 作 者 们 对 生 命 认 识 体 悟 的 加 深,我们赋予它们“生命 意 识”这 样 一 个 统 称。如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人生忽 如 寄,寿无 金石 固。”(《驱车上东门》)“人 生 天 地 间,忽 如 远 行 客。” (《青青陵上柏》)“人 生 寄 一 世,奄 忽 若 飙 尘。” (《今日良宴会》)① 这些 诗 句 的 字 里 行 间 弥 漫 着 一 种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简单地说,生命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感受和思考,人能够强烈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并且可以对此进行认识和思索。

这是人之为人的觉醒,在《古诗十九首》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孤独感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中也不是绝对孤立的存在,反而要通过与周遭的联系来确认自身生命的存在。

《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感,是诗人通过审视自身与他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感受到的。

在这一审视中,诗人首先确立的是个体生命的存在。

因此,强烈的孤独感不失为《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的体现之一。

从整体上来看,《古诗十九首》的基本题材是游子思妇,或写在外游子的感受,或写闺中妇女的思念。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本就是令人极度伤感的事。

游子羁旅在外,自然会想家,想起家中的妻子。

有家难回,就难免感到孤独。

如《涉江采芙蓉》一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游子看到了芙蓉,就把它采了下来,想要送给“所思”,却又想起自己思念的人与自己隔着漫漫长路。

从文本表面来看,游子“涉江采芙蓉”这一行为最初似乎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只是采了之后才产生了送给“所思”的想法。

实则不然,这一动作最初即是由潜意识支配的,只是在采了之后才猛然清醒地意识到了。

紧接着,诗人又意识到了距离之遥,这一行为成了徒劳。

这便使游子的内心因思念而更添忧伤,甚至觉得自己的余生都会是这样。

知音难觅、同门见弃也会使游子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孤独。

游子们游学或宦游在外,为的就是寻求知己的赏识,或找到门路,但这些目的也很难实现。

在《西北有高楼》一诗中,诗人写自己被高楼上传来的忧伤的乐曲声所感染。

从那悲伤而又一唱三叹的歌声中,诗人感受到了歌者内心的痛苦。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最让诗人感伤的,不是歌者的悲苦,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内心。

这看似是实写,其实是虚写。

明人陆时雍在其《古诗镜》中指出了《古诗十九首》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精选五篇)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精选五篇)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精选五篇)第一篇: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内容提要《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这是十九篇无主名的抒情短诗,自它出现后,就一直受到诗论家崇高的评价。

动荡的时代,尖锐的矛盾,愁苦的生活,悲欢离合的社会现象,造就了概括而凝为人生的咏叹五言诗《十九首》。

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生命哲理美的深切感悟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十九首》既充满哲理的感悟又有着审美的境界。

可以说,他们将诗意的审美设定,生命的超越思考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这种诗意的丰富性没有融合着深刻的人类生命的哲学冥想,便会失却生命意识的深度,反过来说,如果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没有诗意的丰富性,便会失却其审美品性。

因此,永恒与有限的矛盾,忧郁与欢乐的矛盾及来去亲疏的矛盾无不在哲理的深刻性和审美的丰富性上展开。

关键词生命意识哲理化审美意识本然生命回顾中国历史,魏晋无疑是最具动人魅力的时期,魏晋风度曾使无数士人仰慕不已。

现代学者认为,魏晋风度诞生于人生最痛苦,但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和生活最艺术的氛围之中,它与春秋战国之诸子争鸣、晚清之文人狂狷一样,是文人精神存在的绽放。

据此,有人便提出了有汉一代,诗坛十分沉寂的观点。

我认为,这种观点虽不是完全错误,但其片面性不言而喻。

与唐诗相比,《十九首》在数量上只不过是“大海之一滴”而已,诗坛确实有点沉寂,但如果没有《十九首》中对于人生价值、意义和归宿的深刻反思,没有一种对群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热忱体味,没有令后人仰慕的痛苦而能解脱、平和冲淡的绚烂诗意,那么,魏晋风度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有汉一代,是由人的自觉向文学自觉过渡的萌芽期,响彻于诗坛的是嘹亮的生命号角。

《十九首》中企图毁灭一种陈旧的生存方式而涤荡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它企图将人生诗化,而诗化的人生,是精神家园的复归,是思、情和诗的至境。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之作,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不仅代表了汉末士人的心理特征,而且是反映汉末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

汉末社会的动荡,使得士人长期离乡背井,于权贵之间谋生却往往不能得志,这种境况便使他们陷入了失望、悲愤,伤感的心态之中,形成了汉末士人独特的生活感受。

在创作实践和审美观念上,由于受到这种境况的影响,汉末士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汉末士人在传统文化和所处时代的双重影响之下,面对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注重现实人生的独特心态外,更多地表现在关注社会现实。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汉末;生命意识汉末到魏晋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时代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个体生命朝不保夕,时代的动荡,个人的境遇,使人开始关注和思考自身的命运,在此,个体的生命意识蓬勃而发。

汉魏之际的诸多作品,从最具代表性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流露和抒发,体现出生死离别,患难相聚的情感。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诗十九首》,并考察其所处的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政治思想背景、以及《古诗十九首》当中所体现出的对生死离别,患难相聚的情感来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汉魏时期,在中国古代政治史和思想史上都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环境动荡,各种思想相互交融,五言诗达到一个新的繁荣时期,这对于后世文学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段时期的文学思想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本文研究《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生命意识以及其中的抒情艺术对于汉代诗歌文学的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创作背景(一)作者及创作时间《古诗十九首》最早出现在《文选》中,因为无法确定年代和作者,因此萧统命名为《古诗》,历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评价甚高,在学术界,大多认为这些“古诗”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数十年间,是五言诗中最具代表性性的作品,它的作者大多是汉朝末期的失意文人,并不是一人一时所完成的。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摘要:《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

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悲剧美《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出于东汉末年文人之手的五言古诗,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文选》中,非一人一时所为,《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其最高成就,古往今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钟嵘誉其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明代王世贞称之为“千古五言之祖”(《艺苑卮言》卷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内容复杂,不仅写出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而且艺术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境况与文人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产生了感人的魅力,成为让诸多接受者产生共鸣的生命之歌。

一、汉末文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萌发首先,汉末社会的现实状况直接影响着文人对自身生命的认知。

时代是各种好作品产生的土壤,作家好的作品总是与那个时代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密切关联。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社会黑暗、政治混乱和下层文人漂泊蹉跎的东汉末年。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绵,混乱不堪,阶级矛盾尖锐,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党同伐异,群生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乱离中的民众生命如芥草。

《三国志・魏书・董卓》载董卓“尝遣军到阳城,适值二月社,民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

而在桓帝和灵帝当政时期,朝廷卖官鬻爵事件不断,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统治阶级日益腐败,国家政治机器已被全面腐烛,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第一篇:《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浅析《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诗的典范,是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它在对诗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诸多的疑问和思考。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浓烈诗情以彰显出生命的要义,从而宣告“人的觉醒”和“文的觉醒”时代的来临。

它不但反映出浓烈的生命意识,也体现了文人士子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离别诗;游子思妇;生命意识;觉醒Abstract:China is a poetry state, has glorious and the fine poetry tradition, China’s history of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substitute.In this so long literary and history ,poem genres and poems are fragrant flowers.It while produces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poetry development, also leaves behind many questions and ponder to us.The main significance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 lies in its strong poetic grace and its tragic consciousness of tragic songs may make people weep, while distant looking of the times of main consciousness and article conscious.It also embodies the profound thinking about the life value.Key words:Nineteen Ancient poemspoems about departingman travelling or residing in a place far away from homelife consciousnessawakening一、《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汉代的五言抒情诗,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但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笼统地称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毕业论文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毕业论文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毕业论文《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初探——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摘要: 《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反映了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和思索。

诗篇中建功立业的抱负,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以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使文学自觉时代的文人士子生命意识得到强化,它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揭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先导式的启示。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生命状态;觉醒与升华东汉末年,国势衰微,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这一时期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人开始比前人有了更广阔的关怀和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他们清醒地感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无常,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怀疑,在黑暗的社会中,文人转向了对人自身的思索。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困惑,生命意识随之觉醒。

《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汉末产生的《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诗中体现的生命漂泊之感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探寻,充满了丰富的生命内涵。

无论是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还是人生的无常之感,都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复归,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诗中更加关注“人”这个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凸显出强烈的人本精神,是文人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一、传统价值观的衰微与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谓永恒的价值,便是个人的道德自修,使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于道义,并为了道的弘扬延续而建立功业,《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变,此之谓不朽。

”古代的文人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以求名垂青史,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

个体生命的价值完全附着于儒家体系,人生的意义就寄托在一个虚假的道德承诺里。

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时空描写谈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时空描写谈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思考生死,寻求解脱
面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汉末文人开始深入思考生死的意义,寻求精神的解脱。他们在诗歌中探讨生 死边缘的问题,表现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
超越现实,追求精神自由
诗人们通过诗歌创作来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他们在诗歌中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精 神世界,以此来探寻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诗歌中描写的空间隔离,如异乡漂 泊、离别相思等,使文人更加深刻 地体验到生命的孤独和无常。
文人生命意识觉醒在诗歌中的体现
1 2 3
对生命短暂的哀叹
诗歌中充满对生命短暂的哀叹,如“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等,体现了文人对生命无常的深 刻认识。
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诗中表达了文人在有限生命中追求永恒价值的愿 望,如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等,展现了他们积极 的人生态度。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诗歌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表达了文人在动荡 时代中对生命真谛的追寻和对人生归宿的思考。
时空描写与文人生命意识觉醒的互动关系
时空描写触发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影响时空描绘
文人的生命意识也影响了他们对时空的描绘,使诗 歌中的时空描写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诗歌中的时空描写触发了文人的生命意识, 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古诗十九首》
05 中时空描写与文 人生命意识觉醒
的关系
时空描写对文人生命意识的影响
强烈的时空对比
诗歌中通过对四季更迭、晨昏变 化等自然现象的描绘,形成鲜明 的时空对比,引发文人对生命短
暂的感慨。
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中常借用流水、落日等意象,表 达时光流逝的不可挽回,加深了文 人对生命无常的认识。
空间隔离的孤独
02 《古诗十九首》 概述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文人生命意识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文人生命意识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文人生命意识摘要:《古诗十九首》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人生苦短、人生无常的哀叹,生命意识的核心表现也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示。

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内容丰富,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古诗十九首》对文人生命意识的表达。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东汉文人人的觉醒生命意识人生无常生命意识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 死亡的不可避免, 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是“人的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

一、汉魏之交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汉末时期社会动荡,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种领域都经历了镇痛,发生了转折。

东汉的庄园经济的日益繁荣,导致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成为了农奴,与此相适应的,各自为政、分裂割据、等级极其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社会政治舞台的中心,这也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拉开了序幕。

此时,在文化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经学走向了湮灭,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新的思潮,所反映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并未打破两汉时代中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和控制的局面,而是通过种种迂回曲折的途径实现的。

正是有了文人的觉醒,才产生看似在悲观,颓废,消极的感叹中蕴藏的乐观,上进与积极的生命意识。

这种生命意识,正通过东汉文人五言诗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抒发。

生命意识体现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痛苦的超越。

《古诗十九首》中抒发的生命意识以及人的觉醒意识,在哲学层面体现为人与诗的觉醒,以及对生命作深层的思考。

二、文人生命意识觉醒的成因《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萧统《昭明文选》,一般认为创作于东汉末年。

东汉王朝为了巩固政权沿用了西汉的察举制度,使得当时的士人纷纷远离他乡,为了出人头地谋取功名赶到首都洛阳。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论文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论文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论文摘要:《陌上桑》和《羽林郎》两首诗虽是同一题材,但二者展示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各放异彩,相映生辉。

通过对它们异同的对比,我们也对这两首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之孤独感《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历代学人均对其评价甚高。

钟嵘《诗品》评其曰:“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仅就其“孤独感”来作浅析。

《古诗十九首》从题材上看,占绝大多数是游子、思妇诗。

因此我们主要是从游子的孤独和思妇的孤独这两个方面来论及其中体现的生命意识之孤单感。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宦官与外戚交替控制政权,“党锢之祸”更是给文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以察举、征辟制来选拔人才的初衷便成为泡影,知识阶层被权力中心彻底边缘化了。

正如汉桓灵时《童谣》所唱:“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知识分子求仕无门,找不到出路,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使他们产生一种生存的孤独焦虑感。

比如《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悠悠涉远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诗句说出人处广袤空间中的孤独感。

又《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则是对人生苦短的哀叹。

而士人长期游宦在外,与家中妻子分离,也产生一种思乡、思妻的孤独感。

如《涉江采芙蓉》中,诗人写到:“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游子长期背井离乡,令闺中之人思念不已,思念而不得,遂产生深深的寂寞孤独感。

比如《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这是由于空间上的阻隔而产生的不得见的落寞;又“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是在无尽的思念和等待中,感慨年华飞逝的感伤和无奈。

《青青河畔草》中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寂寞直言不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从古诗十九首看文人的生命意识

从古诗十九首看文人的生命意识

从古诗十九首看文人的生命意识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更是文人生命意识的体现。

本文将从古诗十九首入手,探讨文人在生命意识方面的思考与表达。

一、《登高》作者:杜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杜甫在这首诗中借登高之势,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他希望能超越自己的视野,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

这种对生命的追求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更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二、《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他在离乡异地时创作的。

诗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他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对生命的短暂和珍贵的理解。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在送别好友时写的。

他通过对古原草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友谊的珍视。

他认为生命像草一样,有生有死,一年一季,但即使死亡也不会消逝,只会转化成新的生命。

四、《登岳阳楼》作者:范仲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范仲淹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登高远望的方式,展现了他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生的追求。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间,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五、《登高壮观歌》作者:王之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王之涣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间,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六、《登高》作者:刘禹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间,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七、《静夜思》作者:杜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从《古诗十九首》看东汉文人的生命意识

从《古诗十九首》看东汉文人的生命意识

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到的答案便是“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出自《回车驾言迈》)。

“物化”最早见于《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刘文典在《庄子补正》中解释道:“圣人体劳息之不二,达去来之为一,故其生也如天道之运行,其死也类万物之变化,任鑪冶之陶铸,无织介于胸中也。

”庄子把人的生与死看成“天之运行,物之变化”,认为这是自然而然之事,因此人要做的便是“委运任化”。

从《古诗十九首》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人明白了生与死是“天之运行,物之变化”,但是他们却没有做到“委运任化”,而是满怀忧虑。

正如李泽厚所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他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二、对时光易逝、功业难就的感慨东汉末年,统治者在东都洛阳建立了太学。

很显然,这为读书人提供了一条上升的通道。

但是机会毕竟是有限的,很多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的读书人便成为了“失意之人”。

“《古诗十九首》是各自成篇的,但合起来看,又是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

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所写的无非是对失意生活的牢骚和不平、哀愁与苦闷,并无任何神秘之处。

”“它所反映的只是处于动乱时代的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

”从《古诗十九首》中,我们能看到东汉末年失意文人对时光易逝、功业难就的感慨: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今日良宴会》)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驱车上东门》)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回车驾言迈》)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明月皎夜光》)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东城高且长》)达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冉冉孤生竹》)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们每天都要承受离乱之苦、饥寒之苦、失意之苦:斗酒相欢娱,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青青陵上柏》)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明月皎夜光》)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2021古诗十九首论文【精选5篇】范文2

2021古诗十九首论文【精选5篇】范文2

2021古诗十九首论文【精选5篇】范文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也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着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以下是学术堂整理的《古诗十九首论文》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第一篇】论文题目: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韵律美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它上祖《诗》《骚》, 下启唐宋, 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本文试从诗的韵律作初步探讨.《古诗十九首》的韵律美, 诗的押韵、换韵与诗人的情感表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并且诗中叠字的大量使用也为古诗增添了韵律美.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韵律; 押韵; 换韵; 叠字; 据钟嵘《诗品》所记载,齐梁年间, 曾流传着汉魏以来的古诗至少有五六十首.萧统《文选》中选录了十九首, 编成一组, 统名之为《古诗》.这些五言诗上祖《风》《骚》, 下启唐宋, "辞精义炳, 婉而成章", 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独特的地位.作为抒情短诗, 其运用五言诗的高超技巧是其能够让一代一代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并受历代诗评家高度赞扬的关键原因.以下, 本文就诗的韵律角度作初步探讨. 《古诗十九首》(以下称为《十九首》) 的每一首诗, 如一首首动人的歌, 跳动着诗人情感起伏的音符, 读来朗朗上口, 包蕴美妙无穷的韵律之美, 这种效果的产生往往来自其和谐的音律美. 一、《十九首》的用韵美 诗歌通过押韵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例如《涉江采芙蓉》中韵脚"草、道、浩、老"都押十八韵中的豪韵,韵母ao, 其韵尾发音含混, 并是仄声.听来低沉忧郁, 使整首诗读来有种无可奈何之感, 从而烘托出一位漂流异地失意的游子欲归而不得的愁苦心情.《回车驾言迈》也用了同样的韵母押韵, 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驱车上东门》中, 每一联末尾字都押韵, "墓、路、暮、寤、露、固、度、误、素"无一缺失.诗押姑韵, 韵脚的韵母为"u", 合口呼, 发音时口腔开度小, 气流通路狭窄, 气流缓慢地阻塞般送出, 犹如风雨交加的夜里远处树林传来的"呜呜"的声音, 调子显得低沉, 让人感受一种伤感, 透露出某种忧虑.并且每个字都是去声, 音调短促, 使人产生一种滞涩的感觉.选用这几个字来押韵, 充分烘托了诗开头阴冷凄凉的氛围, 因而诗的情绪更显得慷慨悲凉.同样, 《迢迢牵牛星》中的韵脚"女、杼、雨、许、语"押鱼韵多为上声, 音调长且有回旋之感, 从而为写织女的哀怨奠定了基调.《凛凛岁云暮》中韵脚"悲、违、辉、绥、飞、扉"押微韵, 其发音特点与《驱车上东门》中所押的姑韵相似, 从中似乎能感受那位女子一场好梦终归"垂涕沾双扉"的惆怅心情.《十九首》押韵的广泛运用充分烘托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及氛围, 并与诗人情感高低起伏的节奏相辅相成, 给诗歌带来音韵的和谐, 产生音乐的旋律,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十九首》的换韵美 五言诗以单韵比较常见,但也有换韵的情况.《十九首》约有一半以上的诗在中间或后面一部分进行换韵.如《生年不满百》中用两个韵, "忧、游"用侯韵, "兹、嗤、期"用支韵.《去者日以疏》中一、三、五联韵脚"亲、薪、因"韵母为"in", 二、四联换韵"坟、人"韵母为"en".在全诗中交叉使用两韵, 使诗歌韵律呈现多层次, 并使诗中情感更显沉痛.同样的情况, 在《明月皎夜光》中, 在五、七联中"翮、轭"用歌韵, 穿插在支韵"壁、历、易、适、迹、益"之中, 表达出对"同门友"不念旧情的不满与愤怒.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今日良宴会》与《行行重行行》.在《今日良宴会》一诗中前五联韵脚"陈、真、神、申"的韵母为"en", 是平声韵, 后两联"津、辛"韵母则转为"in".这种变化是与诗人抒发的情感相对应的.前五联中, 参加宴会的一群"轗轲长苦辛"的失意之士对酒听歌, 似乎甚是惬意.但表面的热闹根本无法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郁."弹筝奋逸响"筝是秦声, 音调苍凉, 正好体现了他们的心态."en"韵发音含混而不响亮, 其低沉的音调与诗人的凄凉心绪是浑然一体的.而后四句中, 诗人压抑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 激昂慷慨, 沉郁苍凉, "en"韵已不能符合这种变化, "in"韵则明晰清爽了许多, 与诗情相呼应.再看《行行重行行》, 诗中共用两个韵, 前四联"离、涯、知、枝"押韵, 后四联韵脚"远、缓、反、晚、饭"用"an"韵, 韵尾为鼻音, 发音时发音器官由元声的发音状态向鼻音的发音状态逐渐变动, 最后完全变为鼻音.且都为仄声, 前三者为上声, 音调较长而且中间有回缓空间, 表达了一种似乎漫无边际的沉重的忧伤, 以及无可奈何的压抑.而后一联韵脚"饭"字, 虽仍显沉重, 但音调上扬, 是诗人积极心态的表现.这几个韵脚与前面八句中的"离、涯、知、枝"平声字所表达的缓和的调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 诗歌的换韵实际上也是诗人情感转变的结果. 《十九首》押韵比较灵活,服务于内容及情感的需要, 并且在对押韵进行分析时, 我们同时也可看出《十九首》中韵脚多为仄声字.如《涉江采芙蓉》中韵脚"草、老、浩、道"为仄声;《驱车上东门》中的韵脚"墓、路、暮、寤、固、度、误、素"均为去声;《行行重行行》中的"远、缓、反、晚、饭"韵脚为上声或去声, 表达了一种强劲的节奏, 传递了诗人心中的哀怨抑或愤懑不平之情.我们了解了诗的押韵及其换韵情况, 为我们了解《十九首》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十九首》的叠词美 字词的运用也与声韵有密切关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叠字运用造成的音韵效果."诗用叠字最难", 所谓叠字, 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起来而构成一个词.这类词汇, 从它的含义来说, 基本上还是一个字的义和音, 似乎不如两个不同的字所组成的词那样丰富.但叠字如果用得好, 往往能够从最简单的字里传达出客观事物的意志和神情, 增强情感的强度, 而且具有"疏节亮音"回环复沓的音节之美.《十九首》所用叠字平仄基本相当, 常常是平仄相对, 造成错综变化的韵味, 以增强作品的音乐美.行行、青青、盈盈、娥娥、纤纤、悠悠、茫茫、萧萧、区区等九种叠字是平声;皎皎、磊磊、浩浩、冉冉、迢迢、杳杳、凛凛等叠字是上声, 郁郁、戚戚、历历、札札、脉脉等叠字是入声, 都是仄声字. 十九首诗中的大多数诗是先平后仄,平仄相对.如《青青陵上柏》中"青青陵上柏, 磊磊磵中石", "青青"与"磊磊"平仄相对, 在描绘柏树四季常青、浓郁茂盛、石头攒聚的同时, 也让读者读起来自然流畅.而一味地平声或仄声则会使人在同样的声调中腻烦.关于《青青河畔草》顾炎武曾云:"古诗'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连用六个叠字, 亦极自然, 下此即无人继."《青青河畔草》中"青青"与"郁郁"、"盈盈"与"皎皎"都是平平仄仄, 且"青青"是长调, "郁郁"是短调;"盈盈"是浊音;"娥娥"是元音, "纤纤"是辅音.这样或平仄相间, 或清浊元辅相映衬, 利落错综, 看似单调的叠字却形成了自然而又丰满的韵律美.这种音色上的单调与丰富的统一正传达出女主人公寂寞之中的烦扰心声.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个叠字"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以写自己凄切寂寞的心境, 是使用叠字的典范, 而其胚芽则在《十九首》中就已酝酿了.必须指出《青青河畔草》用叠字注意平仄或清浊的相辅相成, 在《十九首》中其他的诗中也有表现.在《迢迢牵牛星》一诗中,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此诗亦有六句双叠字, 有两句在结处, 与《青青河畔草》双叠字六句连用在前略有不同.但总体上配以平仄相对, 并调以清浊变化.如果把这些叠字换成全平或全仄, 全清或全浊, 读来一定会感到滞涩. 《十九首》中叠字的使用多在句首,句首用叠二十三次, 约占用叠总数的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用在句尾, 没有句中用叠的情况.并且《十九首》中竟有六首开篇用叠.句首用叠字往往多使用平声.如: 青青陵上柏,磊磊磵中石.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开头用叠为全诗定下舒缓的基调,为诗中情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烘托了氛围, 使读者一开始就能领受诗情的感染.这些句首叠字又多为平声字, 用在开头是合乎人们说话方式及感情表达的.试想, 将"郁郁园中柳"调至"青青河畔草"之前, 读起来就好像听见一个没有底气的人大吼一声, 瞬间就没有了声息.前面即使非常强劲, 但瞬间就瘫软下来, 这样的落差与突变让读者从心理上, 一开始就会因莫名其妙而产生隔膜.这样下面的诗句能否读下去就成了问题, 更不用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了. 在《十九首》中叠字运用的一个突出的事例就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 .此联首句反复使用同一叠字, 后句化用《楚辞》的"乐莫乐兮新相知, 悲莫悲兮生别离", 含蓄地表现"别离"的悲哀至极.诗人嫌"行行"一叠不足以表情达意, 加"复"仍觉不够, 非"行"字四叠不可."行行重行行"以悠长的音调表达作者"生别离"的悲哀且伤痛无期限的绝望.这里既写空间隔离的遥远, 也写时间距离的长久, 具体描绘遥遥征途, 跚跚慢行的景象, 真切抒发依依不舍、恋恋绵绵的情致.这种叠字使用在诗骚上也未曾见.它对后代诗人则有很大影响.如"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由此可见,叠字用得好, 可以使平常的语词传达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 显示回环复沓的韵律美和变化统一交织的和谐美, 增强诗的感染力.此外, 《十九首》中还使用了双声叠韵, 比如"揽衣起徘徊", "出户独彷徨" (《明月何皎皎》) , "北风何栗冽" (《孟冬寒气至》) 中"徘徊""彷徨""栗冽"的使用同样增强了诗的音韵的和谐, 使诗歌在流畅的音韵与音乐的节奏中更易朗读与广泛流传. 从韵律方面来看,《十九首》在用韵上有明显的特点, 通过用韵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注重押韵, 并随情感的波动起伏出现换韵的情况.同时, 古诗大量使用叠字, 并有其独特的创新.在押韵及叠字中利用平仄搭配使情感更好地烘托出来.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如阳光,从不间断地散发它的光彩, 其风格平易淡远, 语言浅近自然, 雅俗共赏, 比兴手法相互映衬.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深广而久远, 而本文从韵律角度进行浅探, 以求更好更深地体会其中的奥妙, 感受其精华所在.。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探析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探析

《古诗十九首》是一首古老的诗歌,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在这首诗里,作者用深邃而有力的语言来探讨人类的生存,把人生的美好及其脆弱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中描述了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他们受它的磨练和陶冶,把它的精神注入自己的思维中,以及它所赋予的美丽与智慧。

作者把大自然的美与智慧比作一条河,把大自然的能量比作一把剑,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让人们在这条河里汲取精神的能量,进而更加
明白生命的意义。

诗歌的最后一句“在这汹涌的河流,生活的灵魂不断前行”,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只
要我们把大自然的力量发挥出来,就能够给我们生活带来智慧与美好,把我们的灵魂推向
更高的境界。

总之,《古诗十九首》深刻揭示了生命的意识,激发了人们把大自然的精神注入自己
的思维中,从而更好地领悟生命的意义。

只要我们把大自然的力量发挥出来,就会得到智
慧和美好,这也是生活的真谛。

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论文本科论文

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论文本科论文

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

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

其创作之时正值汉代儒学衰微之时,旧有的道德原则失落,主体意识觉醒,新的信仰尚未建立起来,因而《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汉末文人的苦闷、彷徨等复杂的时代特点,真实地传达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感,反映出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本文将以十九首诗歌为线索,分析《古诗十九首》描述下的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试图了解朴素的语言下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存态度;社会现实;文学变化《古诗十九首》表现了乐府古诗人化的典型特征,深刻描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活着却无法改变社会,内心的挣扎和不屈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而发人深思,《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饱含哲理,读了多次之后,让我对生命、时间、人生价值都不断有新的思考,是不可以多得的精神食粮,值得我们的关注。

本文将以十九首诗歌为线索,分析《古诗十九首》描述下的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试图了解朴素的语言下深层次的原因。

运用社会学、哲学、美学、文艺学等理论,通过文献法和研究法对具体诗歌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盖一言之,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它的本质,然而更好地感觉《古诗十九首》的内涵和意义。

一、汉末文人的社会形态人生态度1.伤时光之易逝,忧生命之短暂一年四季的更迭,总是在周而复始的进行着,春去春来,花开花落,是自然的规律,仿佛有什么不可捉摸的某种东西在支配着这一切, 冥冥中似乎他们也好象感觉到什么了。

一草一木的萌芽、繁盛、枯萎、凋零, 与生命的历程是那么的相似, 在这些已对生死有所觉醒和正在觉醒的文人们不可能感知不到[1]。

因此, 碧草郁树、江上芙蓉、兰泽芳草、庭中奇树、萧瑟树木、惨凄冰霜、凋零兰叶⋯⋯使人们感知到了“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 将随秋草萎。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摘要】:在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时期,各种灾难使文人们发出了对生命意识的慨叹,并寄托于五言诗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古诗十九首》从而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将诗歌做大体分类并简要分析,从而浅层次地探讨古诗十九首所包含的价值。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分类一)总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文人们报国无门,进仕无路,备尝世态炎凉、知音难觅、便远离了政治,同时,他们也被“现行的政治体制排除在外,绝望于生命的对象化,他们便开始关注于生命本身。

”“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他们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一组展现生命意识的诗歌。

既然是展现生命,那就离不开对于生死和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这两个永恒的文学主题的表现。

纵观十九首诗歌,大体上可以将其展现的思想内容归纳为“死与爱”。

关于死亡的表现,是对命本质痛苦的展现,而这痛苦又是以及时行乐所来反衬的。

对于爱的展现,则表现出了一种“颤抖的爱,惧怕的爱”,对爱的表现是“他们(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后体温。

”正是这样一种生命意识的展现,使得《古诗十九首》获得了常读常新的持久生命。

下面,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二)《古诗十九首》的分类与阐释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阐述到,《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而按照鲍鹏山在《中国文学史品读》中的表述,则将其总括为“爱与死”。

两种表述都说明了《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思想内容。

综合二者,基于表现生命意识的角度,姑且将其十九首作如下划分,并作简要分析。

1.表现“爱”的一类东汉末年,畸形的社会形态对文人士子的身心造成了严重摧残,统治者一方面卖官鬻爵,一方面又诱使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背井离乡,求官求职,致使宦游风气盛行,各级官吏莫不以接待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在这种情况下,士人“乃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交游者出也,或殁身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独之思,思人抱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浅析——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毕业论文《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初探——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摘要: 《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反映了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和思索。

诗篇中建功立业的抱负,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以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使文学自觉时代的文人士子生命意识得到强化,它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揭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先导式的启示。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生命状态;觉醒与升华东汉末年,国势衰微,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这一时期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人开始比前人有了更广阔的关怀和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他们清醒地感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无常,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怀疑,在黑暗的社会中,文人转向了对人自身的思索。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困惑,生命意识随之觉醒。

《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汉末产生的《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诗中体现的生命漂泊之感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探寻,充满了丰富的生命内涵。

无论是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还是人生的无常之感,都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复归,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诗中更加关注“人”这个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凸显出强烈的人本精神,是文人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一、传统价值观的衰微与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谓永恒的价值,便是个人的道德自修,使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于道义,并为了道的弘扬延续而建立功业,《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变,此之谓不朽。

”古代的文人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以求名垂青史,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

个体生命的价值完全附着于儒家体系,人生的意义就寄托在一个虚假的道德承诺里。

这样的观念在《古诗十九首》里受到了质疑,在那个大汉王朝气数将尽的时代里,儒家经典已极难解释和平息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逐渐失去了理性的光彩和正义的权威,在政治舞台上悄然后退。

文人自己的生命尚且朝夕不保,何论功名事业。

面对生命如寄,功名无望的残酷现实,他们1对人生产生忧虑并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挺进庙堂的路径一旦被隔断,文人反而会更专注于内心,将最真实的东西呈现。

知识分子从儒家人生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解脱了出来,开始注意个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在儒家传统中,人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情感,“诗以道其志”,志是先贤明君的道德理想,倡导面向国家、社会、道德、伦理抒发大志,人本身的所有生命欲求、情感本体也同时蒙上道德的外衣,而对于另一种情感,表现人作为生命的本能的自然欲求、人性化的愉悦的世俗之情,则都是不屑、不敢,或是不能为之的。

那些士大夫所不敢正视处,也正是诗的价值所在,在《古诗十九首》中,人们从关心社会政治转向了对个人自身的关注,作者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内容的描写,发出了源自内心的真正自然的呼喊。

它意味着人对生命感受的沉着咀嚼,而非呆板的故作清高。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1]至极。

”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的《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同有之情”,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情绪和体验,由于作者把这种情绪和体验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加以概括,因而能引起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出路的理性思考。

它不再是不关痛痒的畜优献物,历史选择了它来载负这个大动乱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整个精神世界。

也正是因此,《古诗十九首》当得起“一字千金”、“五[2]言冠冕”。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数是宦游子弟,他们之所以离家在外,为的是能够建功立业,步入仕途。

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

2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

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

人在他乡客居总是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漂泊感,因此游子的思乡之情更是强烈。

面对世路的艰辛,人生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游子内心世界更加困惑,迫切想回归乡里,见见亲人。

但是关山万里,障碍重重,游人的思乡之情难以得到排解,于孤独的情绪之中更加感概人生。

这种感情在《古诗十九首》的很多篇章中都有非常充分的体现。

如《涉江采美蓉》,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涉江采英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主人公采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可是,欲送却不得送,因为“所思在远道”。

他只好遥望着通向恋人居所的漫漫长路而浩然兴叹,空间的辽远成为他们情感的阻隔。

感伤寂寞的游子只能发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慨叹。

欲见而不得使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痛苦。

《庭中有奇树》的表现方式亦如此,同样是“将以遗所思”,而“路远莫致之”。

因空间的阻隔,爱情得不到表达和实现而倍感孤独。

《明月何皎皎》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徘徊,深切地感到:“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的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

与游子相比,思妇的倾诉更为热切和哀伤。

游子还可通过建功立业来填满人生,而思妇却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时光。

《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皆为女词,其中都有“思君令人老”之语,前者是思妇的叹息,后者是待嫁女子的怨艾。

这两位主人公都因婚姻变故而有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

她们不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

“思君令人老” 是痛苦的人生体验,她们担心游子喜新厌旧,担心自己的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担心外力离间。

独处的精神苦闷,显露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青青河畔草》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寂寞直言不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这直白的表露不是没有原因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河边的草地发芽泛青了,园中的柳树吐叶变绿了。

这节候的变化猛然间提醒了站在窗前的她对时间的记忆。

节候向她们提醒着逝去的时光,时光又压迫着她们的孤独。

《冉冉孤生竹》的主人公无奈地怨嗟着“过3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像《行行重行行》一首那样,她也耿耿于“悠悠隔山坡”,道阻且长,会面已不可知。

可以说,在思妇诗中饱含的孤独之痛、寂寞之苦大体都是相同的,对时光易逝的哀叹,对游子归乡的期盼,在《古诗十九首》中都有直率而真[3]切的流露。

元人陈绎曾评为“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可谓精当。

情真方能动人,《古诗十九首》的真率之情中饱含着精神绝望后的哀思和无所归依时的心灵呐喊。

《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妇因时空阻隔而产生的痛苦相思是非常让人震撼的。

游子在外,心绪不免孤寂,而且时节的变迁,生活的单调重复,时光的匆匆易逝都使眼前的一切浸染了一层轻哀,而人的生命随着时节的变迁而流逝,更是增添了苦闷的心绪。

游子常年漂泊在外使他们对于对短促人生的体验更加强烈,他们不仅会思考怎样的人生有价值,还会思考怎样的人生更具有现实可能性。

《回车驾言迈》是诗人在长途跋涉中见到事物迁移,感到时光易逝,生命短促,希望早日建功立业。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诗人看到景物更新,没有想到生命的欣欣向荣,而是生命的衰落,这不能不使人凄然。

这黯淡凄凉的春景中渗透了诗人的主观心情,渲染和烘托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空虚无着落的悲哀,这样的景色这般的心绪倍增伤感之情。

在这样的心境支配下,诗人自然而然想起人的倏忽死亡,不觉死后茫茫,深深感喟惟有“荣名以为宝”。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这样坦率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强烈愿望。

《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热衷仕宦,要求立身扬名的愿望十分强烈。

对此,诗人反复予以申诉。

《今日良宵会》写道:“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

”这是要在仕途的激烈竞争中捷足先登,占领显要的职位,摆脱无官无职的贫贱境地。

《回车驾言迈》亦称:“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 这位作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且还追求自身的不朽价值,通过扬名后世使生命具有永恒的意义。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游子对于内心的忠实,不虚伪做作,正是值得推崇的生命本真状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 荣名、利禄、女色都被儒家视为道德的对立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道德和利益的取舍之中,儒家教义当然是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

而我们从这些率真而大胆的表述之中更听出了反叛意味,这是对儒家严格宗法制度的反动,也4是对温柔敦厚诗教的反动,以大胆的声音呼唤新鲜的生命,他们在追求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不再为一些外在规则与制度而活着,这是魏晋人与文的觉醒的前昭与先声。

它为魏晋时期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文学的自觉成熟开拓了深厚的领地,蓄积了足够的力量。

二、孤独感伤与纵情享乐中的生命状态东汉中后期由于社会的动乱与黑暗,人们已无力于救世,无力做出反抗,也没有了为道义而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

长期的动乱和生命的朝不保夕,使他们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古诗十九首》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孤独漂泊的悲叹和对及时行乐的感伤,是人的觉醒的另外一种表现。

在《古诗十九首》中,现实的成份加浓了,人格追求的成份淡化了,对于道义的追求转为强调现实人生的自我丰满,个人关怀已然前置于社会关怀。

人们通过对生存困顿的认识体悟到了生命的价值,这种对现实的感喟和对人生的态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古诗十九首》拉开了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