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十二章休克

病理学--第十二章休克
病理学--第十二章休克

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休克

1.何谓休克休克的常见病因有哪几方面休克发生有哪几个始动环节最后导致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和发病环节(或休克的本质)是什么将休克的病因与始动环节结合起来可将休克分为哪几类各类的始动环节是什么常见于哪些情况若按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分类,休克又可分为哪几类低动力型休克与高动力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有哪些

答:休克是指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如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休克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失血和失液;②烧伤;③创伤;④感染;⑤过敏;⑥心力衰竭等。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有:①血容量减少;②血管床容量增加;③心泵功能障碍。

最后导致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和发病环节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障碍。

将休克的病因与始动环节结合起来可将休克分为:

①低血容量性休克:始动环节:血容量减少。常见于失血、失液、烧伤、创伤等。

②血管源性休克:始动环节:血管床容量增加。常见于感染、过敏、神经源性(如脑部、脊髓损伤或麻醉,以及创伤患者的剧痛等)。

③心源性休克:始动环节:心泵功能障碍。常见于心肌源性(如心肌梗死、心肌病、严重心律失常等)和非心肌源性(如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肺动脉栓塞等)。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分类,休克常可分为:

①低动力型休克(或称低排高阻型休克,或称冷休克)

②高动力型休克(或称高排低阻型休克,或称暖休克)

低动力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外周小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增高,心排出量降低。

高动力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外周小血管扩张,总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但微循环有效灌流量仍减少。

2.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心血管表现特点有哪些何谓血管源性休克

答:病因:失血、失液、烧伤、创伤等。

发病机制:大量体液丢失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不足,心排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

临床心血管特点:三低一高。中心静脉压(CVP)降低;心排出量(CO)降低;动脉血压(BP)降低(包括肺动脉楔压PAWP降低。);外周阻力(PR)增高。

血管源性休克(或称分布性休克,或称低阻力性休克)是指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

3.微血管包括哪些血管分别发挥什么作用

答:微血管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和微静脉。

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又称前阻力血管,参与调整全身血压和血液分配,决定微循环的灌人血量。

真毛细血管又称交换血管,在该部位进行血管内外物质的交换。

直捷通路的血液可迅速回到静脉,较少进行物质交换。

微静脉又称容量血管和后阻力血管,决定微循环的流出血量,参与调整回心血量。

4.请叙述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或称休克代偿期,或称休克早期)、微循环瘀血性缺氧期(或称休克失代偿期,或称休克期,或称微循环淤滞期)和微循环衰竭期(或称休克不可逆期,或称休克DIC期,或称休克难治期)的微循环灌流特点和组织状态。何谓自身输液何谓自身输血

答:休克代偿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休克失代偿期:灌而少流,灌大于流,组织呈瘀血性缺氧状态。

休克不可逆期:微血栓形成,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状态,组织不能进行物质交换。甚至可出现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

自身输液是指在休克早期,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比微静脉收缩强度要大,前阻力大于后阻力,致使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组织(间)液进入血管增加的现象。

自身输血是指在休克早期,由于肌性微静脉、小静脉、肝和脾等储血器官的收缩,而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和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床容量,以利于动脉血压维持的现象。

5.休克代偿期、失代偿期和不可逆期的微循环变化和临床特点有哪些

休克早期(或称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和临床特点

休克早期(或称代偿期)

微血管舒缩状态;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的血管均收缩,脑动脉和冠状动脉无明显改变。

(原因是不同器官血管对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的反应

性不一致。)

毛细血管阻力:前阻力明显↑。

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床容量:↓

组织灌流状态: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微循环缺血,组织灌流量↓呈缺血缺氧状态。临床特点:通常血压变化不明显,但脉压明显缩小(此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但大失血例外,即血压可骤降)

患者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休克期(或称失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和临床特点

休克期(或称失代偿期)

微血管舒缩状态:毛细血管前扩约肌松驰,微静脉处淤血。

毛细血管阻力:后阻力明显↑

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床容量:↑

组织灌流状态:灌而少流,灌大于流,微循环淤血,组织灌流量严重↓,缺氧更严重。临床特点:血压和脉压差进行性下降。(此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患者脉搏细速,静脉萎陷,皮肤黏膜出现花斑或发绀,表情淡漠甚至

昏迷,少尿甚至无尿。

休克不可逆期的微循环变化和临床特点

休克不可逆期

微血管舒缩状态:微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

毛细血管阻力:明显↓,血管对活性药失去反应。

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床容量:↑

组织灌流状态:微血栓形成或出血,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状态,组织不能进行

物质交换。

临床特点:循环衰竭(进行性顽固性低血压)、并发DIC、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6.正确判断患者是否休克及其程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答:正确判断患者是否休克及其程度应该注意:除观察血压有无下降和脉压差有无减小以外,还必须结合病人具体病情,如肤色有无苍白、脉率有无加快、呼吸有无加快、表情有无淡漠,尿量有无减少等进行综合分析。

7.请叙述休克代偿期、失代偿期和不可逆期的微循环改变的主要原因。

答:①代偿期:微循环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和缩血管物质增多。

②失代偿期:微循环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组织长时间缺氧、酸中毒和扩血管物质增多。

③不可逆期:微循环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管反应性进行性下降,DIC形成以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8.何谓心源性休克休克并发心力衰竭的机制主要有哪些休克并发DIC的机制主要有哪些答: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泵功能障碍,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显著下降所引起的休克。(通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塞时,左心室梗塞面积达40%以上即可致心源性休克。)

休克并发心力衰竭的机制主要有:

休克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肌收缩力加强使心肌耗氧增加,心率加快心室舒张期缩短使冠状动脉的灌流时间减少,舒张压下降使冠状动脉的灌流量减少,结果都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②休克时常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律失常、心输出量减少。

③心肌抑制因子的抑制作用。

④休克并发DIC加重心功能障碍。

⑤内毒素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休克患者发生DIC的机制主要有:①血液流变学变化;②凝血系统(尤其是外源性)的激活;③促凝物质增多;④TXA2(血栓素A2)- PGI2(前列腺素I2)平衡失调;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

9.为什么用动脉血压高低判断休克及其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请举2例说明。

答:因为休克不一定均有明显的血压下降。例如有些患者原来基础血压很高(高血压),当其处于休克状态时,血压值仍可在“正常”范围。又如急性失血病人,一般失血量达到1500ml 时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但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大量分泌,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仍可维持正常,甚至高出正常,易给人以假象,以至忽略病情,此时若凭血压判断休克,不仅不能表示休克程度,而且有失去抢救时机的可能。所以,用动脉血压高低判断休克及其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10.何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何谓多(系统)器官衰竭失血性休克早期,最易受损的器官是哪一个呼吸性碱中毒一般发生在休克的哪一期休克患者若发生电解质紊乱,通常表现为哪一种

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烧伤、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过程中或在休克复苏后,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无病理关联的器官功能损害的临

床综合征。

多系统器官衰竭是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器官损害已达到器官和系统功能衰竭的程度。

失血性休克早期,最易受损的器官是肾。

呼吸性碱中毒一般发生在休克早期。

休克患者若发生电解质紊乱,通常表现为高钾血症。

11.休克时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有哪些

答:休克时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有①使氧离曲线右移;②损伤血管内皮,促使DIC发生;③使血钾升高;④使心肌收缩力下降;⑤血管平滑肌对CA反应性降低,血压不易回升。

12.休克的治疗和护理原则及其主要观察点有哪些

答:⑴消除引起休克的原始病因,积极治疗造成休克的原发疾病。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的体位和正常的体温等。

⑵除心源性休克之外,补充血容量是提高心排出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的根本措施。但必须注意观察以下几点:

①必须动态观察脉搏和血压、神志状态、皮肤温度和色泽、静脉充盈程度、尿量等。

②及时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有条件时应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楔压(PAWP)。

CVP和PAWP超过正常(CVP>12cmH2O,;PAWP>10mmHg,,说明补液过多;反之,说明血容量不足,可以继续补液。

CVP反映进入右心的血量和功能,而PAWP则反映进入左心的血量和左心功能。PAWP 的测定比较难,要用心导管(Swan-Ganz Catheter)经腔静脉插人,随血流楔入肺动脉处方可测定。

③补充血容量时,还应考虑到纠正血液流变学的障碍,根据血细胞压积决定输血和输液的比例,正确选择全血、胶体或晶体溶液,使细胞压积控制在35%~40%的范围内。

⑶纠正酸中毒。

⑷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⑸改善心功能。

⑹其他相应的辅助治疗和护理。

动物病理学模拟卷及答案

《动物病理学》模拟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代偿: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的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 坏,机体通过原组织、器官的正常部分或别的组织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代替、补偿的过程。 2.槟榔肝:鸡发生脂肪肝综合症时,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 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红黄相间的类似槟榔或肉豆蔻切面的花纹色彩,称为“槟榔肝”。 3.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的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 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肿块或组织器官弥漫性肿大,但血液中弥漫性浸润性生长的肿瘤细胞无肿块形成,如白血病。 4.肉芽组织:是指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并伴有炎性细胞侵润的 幼稚结缔组织。 5.缺氧:当组织(细胞)氧供应不足(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或由于细胞氧化 过程障碍而不能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6.休克肺:指休克持续较久时,肺可出现严重的间质性和肺泡性肺水肿、淤血

出血、局限性肺不张、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以及肺泡透明膜形成等,具有这些特征的肺称休克肺 7.发热:是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上移,引起以 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8.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 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淤血。 9.血栓形成及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成分发生凝集或凝固的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10.应激反应: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 应。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西米脾”是脾脏发生淀粉样变性的结果。 2.应激反应常发生以免疫反应和激素变化为主的反应。 3.充血器官颜色呈鲜红色,淤血器官颜色呈暗红色或蓝紫色。 4.CO和KCN中毒时血液颜色分别呈樱桃红色和鲜红色。 5.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6.纤维素性渗出性炎包括浮膜性炎和固膜性炎两种类型。 9.骨骼肌蜡样坏死属于凝固性坏死。 10.皮肤或黏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留下的缺损,浅的称糜烂,深的称溃疡。 11.根据脱水时血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将脱水分为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 和等渗性脱水三种类型。 12.代谢性酸中毒是时氧解离曲线右移,即在相同氧分压下氧饱和度降低。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 槟榔肝:是指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处明显成暗红色,而变性处为黄色,肝脏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眼观类似槟榔切面的纹理,故称之为槟榔肝。 虎斑心:心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在心外内膜下和心肌切面可见灰黄色条纹斑点,与正常红色的心肌相间,呈虎斑纹,故称为虎斑心 绒毛心:因心搏动而摩擦牵引,使沉积于心外膜的纤维素呈绒毛状,故称为绒毛心。 西米脾:局灶型的淀粉样变,淀粉样物质沉着于白髓部位的中央动脉壁与淋巴滤泡的网状纤维上,此时脾脏的切面出现半透明灰白色颗粒状病灶,外观如煮熟的西米,俗称西米脾。火腿脾:眼观脾脏切面出现不规则的灰白色区,与残留的固有暗红色脾髓互相交织呈火腿样花纹,故称火腿脾。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器官或组织动脉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分为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分为神经性充血、侧枝性充血和贫血性充血)】 淤血:指小静脉和静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缓慢,使局部组织含静脉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为淤血 【分为全身性淤血和局部性淤血】 全身性淤血: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升高。常见于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气胸、胸水等。 局部性淤血:主要原因是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 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 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份析出并凝集成固体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的三个条: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性质的改变】 【血栓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态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头部)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体部)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尾部)】 栓塞:指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物质,随血液运行,并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

(5)病理学--第十二章休克(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休克 1. 何谓休克?休克的常见病因有哪几方面?休克发生有哪几个始动环节?最后导致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和发病环节(或休克的本质)是什么?将休克的病因与始动环节结合起来可将休克分为哪几类?各类的始动环节是什么?常见于哪些情况?若按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分类,休克又可分为哪几类?低动力型休克与高动力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有哪些?答:休克是指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如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休克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失血和失液;②烧伤;③创伤;④感染;⑤过敏;⑥ 心力衰竭等。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有:①血容量减少;②血管床容量增加;③心泵功能障碍。 最后导致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和发病环节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障碍。将休克的病因与始动环节结合起来可将休克分为: ①低血容量性休克:始动环节:血容量减少。常见于失血、失液、烧伤、创伤等。 ②血管源性休克:始动环节:血管床容量增加。常见于感染、过敏、神经源性(如脑部、脊髓损伤或麻醉,以及创伤患者的剧痛等)。 ③心源性休克:始动环节:心泵功能障碍。常见于心肌源性(如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心律失常等)和非心肌源性(如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肺动脉栓塞等)。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分类,休克常可分为: ①低动力型休克(或称低排高阻型休克,或称冷休克) ②高动力型休克(或称高排低阻型休克,或称暖休克) 低动力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外周小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增高,心排出量降低。 高动力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外周小血管扩张,总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但微循环有效灌流量仍减少。 2.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心血管表现特点有哪些?何谓血管源性休克?答:病因:失血、失液、烧伤、创伤等。 发病机制:大量体液丢失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不足,心排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 临床心血管特点:三低一高。中心静脉压(CVP降低;心排出量(CO降低;动脉血 压(BP)降低(包括肺动脉楔压PAW曄低。);外周阻力(PR增高。 血管源性休克(或称分布性休克,或称低阻力性休克是指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 3. 微血管包括哪些血管?分别发挥什么作用?答:微血管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和微静脉。 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又称前阻力血管,参与调整全身血压和血液分配,决定微循环的灌人血量。 真毛细血管又称交换血管,在该部位进行血管内外物质的交换。 直捷通路的血液可迅速回到静脉,较少进行物质交换。 微静脉又称容量血管和后阻力血管,决定微循环的流出血量,参与调整回心血量。 4. 请叙述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 (1)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疾病 2 因果转化规律 二、填空题 1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是:、、 、、。 2 局部化脓菌感染时,如果机体抵抗力强病变,如果机体抵抗力弱可引 起。 3 化学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是:、、 。 三选择题 1 缺氧时主动脉弓、颈静脉窦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此机理属于()。 A.组织机理 B.体液机理 C.神经机理 D.遗传机理 2 机体反应性包括()。 A. 种属反应性 B. 个体反应性 C. 年龄反应性 D. 性别反应性 四、判断题 1 所有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 五、问答题 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在此 过程中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患病动物表现出不同症状和体症,使役能力下降和经济价值降低。 2 因果转化规律: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二、填空题 1 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传染性和一定的持续性; 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及重要作用 2 痊愈;脓毒败血症 3 化学性致病因素进入机体后常积蓄到一定量才引起发病;对组织器官选择性地毒害;在整 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 三选择题 1 C 2 A、B、C、D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1、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1)一般情况下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 的方向。 (2)损伤与抗损伤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细菌性痢疾的初期,腹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抗损伤),继续腹泻引起脱水、酸 中毒、休克。 2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及主导环节 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 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主导环节:因果转化链上不是所有的环节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同样作用,而有一个 环节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个环节称为主导环节。 3 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辨证关系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病变和全身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局部病变受全身的制约,同时又影响全身。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性充血 2 静脉性充血 3 出血 4 血栓形成 5 梗死 二、填空题 1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和。 三、选择题 1 临床上铁锈色鼻液增多是()引起的。 A.慢性肝淤血 B.慢性肾淤血 C.心力衰竭 D.慢性肠梗塞 2 充血类型有()。 A.神经性充血 B.侧枝性充血 C.贫血后充血 D.出血后充血 3 当牛、羊瘤胃鼓气,马胃扩张以及腹腔大量积液时进行胃或腹腔穿刺治疗,如果放气或抽 水速度快可引起腹部()充血。 A. 神经性 B. 侧枝性 C. 贫血后 D. 遗传性 4 引起静脉性充血的原因有()。 A. 局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B. 心脏机能能障碍 C. 胸膜疾病 D. 小动脉扩张 5 属于渗出性出血的是()。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益血 D. 出血性浸润 四、问答题 1 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2 血栓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病理学 休克 (1)

1. 休克初期微循环的变化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微动脉收缩 B.后微动脉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E.微静脉收缩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D 得分:0 分(此题满分:3.3分) 2. 低阻力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A.失血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创伤性休克 D.烧伤性休克 E.感染性休克 考生答案:B 参考答案:E 得分:0 分(此题满分:3.3分) 3. 休克的下列主要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烦燥不安或表现淡漠甚至昏迷 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尿少或无尿 D.血压均下降 E.面色苍白 考生答案:D 参考答案:D 得分:3.3 分(此题满分:3.3分) 4. 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强烈抑制 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D.先抑制后兴奋 E.改变不明显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A 得分:0 分(此题满分:3.3分) 5. 休克初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不灌不流,灌少于流 C.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D.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考生答案:D 参考答案:C 得分:0 分(此题满分:3.3分) 6. 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灌流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3.3 分(此题满分:3.3分) 7. 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A.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B.“需多少,补多少” 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 D.“失多少,补多少” E.补液宁多勿少 考生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3.3 分(此题满分:3.3分) 8.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休克的主要机制为 A.疏通微循环,扩张小血管 B.稳定细胞膜和细胞器 C.阻断儿茶酚胺的有害作用 D.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E.提升血压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B 得分:0 分(此题满分:3.3分) 9. 失血性休克时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第六章休克

第六章休克shock 本章习题 一、概念:1、休克2、自由基3、休克肺4、低血容量休克5、血 管源性休克6、心源性休克 二、填空题: 1.休克发生的原因可分为()、()、()。 2.休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即()、()、()。 3.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改变的特征是()。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改变的特征是()。 三、论述题: 1.何谓休克,简述其发生原因。 2.为什么微循环缺血期有一定的代偿意义。 3.简述微循环缺血期的发生原因。 4.简述微循环淤血期的发生原因。 5.简述微循环凝血期的发生原因。 6.休克为什么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 7.简述休克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休克shock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构成血液的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通过微循环实现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微循环灌流不足可以引起休克。 一、概念 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下,引起动物机体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灌流不足,造成重要器官(如心、肺、脑、肝、肾)机能障碍和细胞代谢障碍。这种严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休克。 二、原因和发病机理 (一)血容量绝对减少 大失血(马鼻疽肝、脾易发生淀粉样变,质度脆弱,受外伤时易破裂)、失液(各种脱水)、大面积烧伤(血浆外渗)、严重创伤(失血),都会引起血容量急剧减少,造成组织内微循环灌流不足。 在发病机理上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二)血管容量扩大,即血容量相对减少。 过敏反应时,IgE与抗原再次相遇,引起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使血管床容积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感染,特别是G-菌感染,其内毒素(LPS)可引起血小板、白细胞释放血管活性胺。 在发病机理上属于“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 (三)急性心功能不全 大面积心肌梗死(缺血致局部细胞死亡)、急性心肌炎、心包炎、高血压,使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在发病机理上属于“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四)中枢神经严重损伤 由于脑和脊髓(特别是前部)受到严重损伤,或者深度麻醉、强烈疼痛等,

动物病理学题库

51、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 ) 52、结核病导致的干酪样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的一种类型。( ) 53、凡是使动脉血流中断、血管阻塞的因素都可造成梗死。( ) 54、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55、发生炎性水肿时,有大量的白细胞渗出。( ) 56、良性肿瘤组织学特点,分化良好,无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相。() 57、体温升高就是发热。() 58、肺炎是指肺组织含量异常减少而致体积过度膨大。() 59、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循环灌流量危急性锐减,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 60、急性肾小球性肾炎通常以增生为主。眼观肾体积肿大,被膜紧张,易剥离。表面与切面光滑潮红,俗称“大红肾”。( ) 61、蜡样坏死是特指心肌的坏死。( ) 62、动脉性充血是指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血量增多。() 63、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64、脓细胞是从血液中渗出的中性粒细胞。() 65、肿瘤的实质就是肿瘤细胞,它决定肿瘤的性质。() 6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机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NaHCO3原发性减少,致血液pH值趋向低于正常。() 67、心脏在缺氧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和输出量增加提高全身供氧量,对

急性缺氧有一定代偿意义。() 68、外周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叫白细胞核左移现象。( ) 69、疣性心内膜炎时,其疣状物是由纤维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 70、慢性出血性贫血时间久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血液中有核RBC和小RBC 增多。() 7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 72、栓塞仅指血栓随着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 73、转移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74、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亢进和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变可见于炎症的全身反应。() 75、良性肿瘤生长方式多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无包膜。() 76、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使机体散热障碍而导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77、当大量溶血所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为直接反应阳性。() 78、血液中白细胞从轴流进入边流,靠边的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称为白细胞附壁。() 79、支气管肺炎时,肺组织眼观变化呈现多色彩景象。() 80、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表面形成凝固的纤维素假膜,例如猪瘟。() 81、防御机能包括屏障机能、吞噬杀菌作用、解毒机能、排毒机能。() 82、血栓与血管壁黏着,死后血凝块易与血管壁分离() 83、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第11章 休克(MODS部分)

第十一章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一、多选题A型题 2.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感染性病因中,主要的感染部位是C A.肺部D.肾脏 B.胸腔E.心包腔 C.腹腔 [答案] C [题解] 腹腔内感染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主要原因。 3.老年人发生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以下列哪种感染作为最常见的原发病因?D A.腹腔内感染D.肺部感染 B.泌尿系感染 E.皮肤感染 C.脑膜炎 [答案] D [题解] 老年人中,以肺部感染作为MODS的原发病因者最多。 4.下列哪种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因?C A.输液过多D.吸氧浓度过高 B.机体抵抗力明显低下 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明显低下C.大手术创伤 [答案] C [题解] 大手术、严重创伤与休克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非感染性病因,而输液过多、吸氧浓度过高、机体抵抗力明显低下,以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明显低下是诱因。 5.下列哪项不是多系统器官衰竭时肺的大体急性病理变化?D A.肺水肿D.肺纤维化 B.肺出血E.肺透明膜形成 C.肺不张 [答案] D [题解] MSOF时,肺的损伤为急性,其大体病理改变有肺水肿、肺出血、肺不张和肺透明膜形成,从而导致呼吸衰竭,而纤维化属慢性过程。 7.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多系统器官衰竭时,肾功能障碍的最初表现为A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D.尿钠排出减少 B.蛋白尿E.肾小管细胞管型 C.尿量减少 [答案] A [题解] 与MODS、MSOF相关的肾功能障碍最初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随后出现蛋白尿和肾小管细胞管型尿及尿钠排泄可增多。 9.有关多系统器官衰竭时免疫系统的变化,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A.血浆补体水平降低D.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 B.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减少E.B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减弱 C.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杀菌功能低下 [答案] A

2019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选择一项: A. 植物人状态 B. 濒死状态 C. 脑死亡 D. 生物学死亡 E. 临床死亡 题目2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 选择一项: A. 病因的数量与强度 B. 存在的诱因

C. 机体的抵抗力 D. 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 E. 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 题目3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细胞水肿属于()。 选择一项: A. 代偿性肥大 B. 轻度变性 C. 渐进性坏死 D. 细胞内物质沉积 E. 液化性坏死 题目4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患者,男,68岁,患高血压病20年,临床叩诊心界大,心肌最可能出现的病变是()。选择一项: A. 心肌萎缩 B. 心肌肥大 C. 心肌纤维化 D. 心肌钙化 E. 心肌梗死 题目5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一期愈合应具备的条件是()。 选择一项:

A. 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 B. 组织缺损少、创缘不整齐、无感染 C. 组织缺损少、创缘不整齐、有感染 D. 创缘整齐、无感染、组织缺损大 E. 创缘整齐、组织缺损大、有感染 题目6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肉芽组织的基本成分是()。 选择一项: A. 毛细血管和炎性细胞 B. 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 C. 淋巴细胞和纤维细胞 D. 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 E. 成纤维细胞和毛细淋巴管

题目7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在创伤愈合中,胶原的形成需要()。选择一项: A. 维生素E B. 维生素C C. 维生素B D. 维生素A E. 维生素K 题目8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动物病理学1-4答案(2011)

作业查看 在线作业第一套 ? A.水肿 ? B.出血 ? C.局部 ? D.实质细胞增生 正确答案: D 您的答案: D 知识点:第一节充血 ? A.血小板 ? B.嗜中性粒细胞 ? C.嗜酸性粒细胞 ? D.单核细胞 正确答案: A 您的答案: A 知识点:第三节血栓形成 ? A.血栓 ? B.血栓形成 ? C.血栓栓塞 ? D.梗死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四节栓塞

? A.肾 ? B.脑 ? C.肝 ? D.心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五节梗死 ? A.脂褐素 ? B.脂蛋白 ? C.甘油三酯 ? D.类脂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二节变性 ? A.痛风 ? B.尿酸盐沉积 ? C.黄疸 ? D.含铁血黄素沉着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四节病理性物质沉着

? A.脂肪组织 ? B.心肌 ? C.脑 ? D.子宫平滑肌 正确答案: A 您的答案: A 知识点:第一节适应 ? A.创伤愈合是以组织的再生和炎症为基础的 ? B.创伤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主要的差异是创面是否有炎症反应? C.第一期愈合时间短,疤痕小 ? D.第二期愈合往往局部形成较大疤痕 正确答案: B 您的答案: B 知识点:第二节修复 ? A.变质性炎 ? B.渗出性炎 ? C.普通增生性炎 ? D.肉芽肿性炎症 正确答案: D 您的答案: D 知识点:第四节炎症的类型 ? A.菌血症 ? B.败血症 ? C.病毒血症 ? D.毒血症

正确答案: A 您的答案: A 知识点:第五节炎症的结局 ? A.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突性生长 ? B.只有良性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 ? C.只有恶性肿瘤可以呈浸润性生长 ? D.呈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常有明显界限 正确答案: A 您的答案: A 知识点:第二节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 A.黑色素瘤 ? B.淋巴瘤 ? C.神经鞘瘤 ? D.肾母细胞瘤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三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 A.氧分压 ? B.氧含量 ? C.血氧饱和度 ? D.氧离曲线 正确答案: D 您的答案: D 知识点:第一节缺氧的原因和类型

第十一章休克答案

第十一章休克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E 3.D 4.C 5.A 6.A 7.A 8.C 9.C 10.E 11.C 二、多项选择题 1.ADE 2.BCDE 3.CDE 4. BCDE 5.ABCE 6.BDE 7.ABC 三、名词解释 1.休克:休克是多病因、多发病环节、有多种体液因子参与,以机体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尤其是微循环功能障碍、组织细胞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并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复杂的全身调节紊乱性病理过程。 2.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是休克早期由于儿茶酚胺释放,容量血管及肝脾储血器官收缩,使回心血量增加维持血压,起到“自身输血”。 3.自身输液:自身输液是休克早期由于微循环血管收缩,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使组织液回流入血管起到“自身输液”。 4.休克肺:休克肺是严重休克病人在复苏后伴发的急性呼吸衰竭,休克肺属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四、填空题 1.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 2.肺水肿、肺不张、微血栓、肺透明膜形成 3.肾 4. 休克代偿期、休克进展期、休克难治期 五、问答题 1.简述休克发生的原因分类和始动环节分类的关系。 答:失血、失液、烧伤和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心源性休克; 感染、过敏和神经刺激→血管源性休克。 2. 休克代偿期机体的代偿措施有哪些? 答: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引起:①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血液供应; ②容量血管及肝、脾储血库收缩导致“自身输血”;③毛细血管流体静压降低,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自身输液”。回心血量增加,维持血压不变。 3.休克治疗过程中为什么必须纠正酸中毒? 答:休克时组织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导致酸中毒,血[H+]升高,可降低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导致微循环瘀血缺氧,使休克进入失代偿期,并影响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还可使心肌收缩性减弱,所以休克治疗时强调纠正酸中毒。

动物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充血: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P61 2.变质:指炎症局部细胞、组织发生变性或坏死的过程。在变质部位,除有形态改变外,还有不同程度的代谢和功能障碍。P125 3.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为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P42 4.淀粉样变性:简称淀粉样变,指淀粉样物质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隙沉着的一种病理过程。P100 5.碱剩余(BE):指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测定1L动物全血或血浆至PH为7.4时,所用酸或碱的量。P41 6.增生:指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的现象,是在各种原因作用下细胞分裂增殖的结果,是细胞对增高了的功能需要的应答。P111 7.热限: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8.细胞凋亡: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性的死亡过程,故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或基因调控的细胞自杀。P104 9.肿瘤抑制基因:抑癌基因又称为肿瘤抑制基因,是在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损害时提出的,是一类可抑制细胞生长并具潜在抑制癌变作用的基因。P188 10.病理性钙化: 11.实际碳酸氢盐(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机体实际的CO2分压、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糖HCO3- 的浓度。P41 12.凋亡小体:中后期凋亡细胞胞核逐渐碎裂成小片状,由核膜包裹胞体进一步凝缩,并从“发芽”根部或从胞膜深陷处断离下来大小不等的胞体片块形成凋亡小体。P105 13.败血症: 动物机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后,如不能抵御微生物的侵袭,致使其迅速突破机体的防御系统,大量侵入血液并在内繁殖,在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作用下,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临床上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反应,这种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败血症。P162 14.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的继续和终结,其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结缔组织的成熟过程。P118 15.标准碳酸氢盐(SB):指动物全血在3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CO2 分压为5.32KPa 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 的浓度。P41 16.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亮促凝物质入血,微循环中形成广泛微血栓,同时或继发纤溶系统功能亢进,从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出血、溶血性贫血及休克的病理过程。P84 17.缓冲碱: 18.休克:指机体收到某些有害因素作用时所发生的以血液循环障碍为主的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其特征是微循环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重要器官功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P75 19.缺血再灌注损伤:各种原因造成的局部组织器官缺血,可使组织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但在一定条件下恢复血液再灌注后,部分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不但未减轻反而加重,这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又称再灌注损伤。P93 二、填空 1.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2.水肿的两个基本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体内外液体交 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休克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休克考点剖析 内容提要: 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本章为第十三章休克。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11)、简述题(7)、填空题(4)及单项选择题(9)。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 第十三章休克 第一节病因和分类 第二节发生机制 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第四节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第五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重点难点 掌握: 1.休克的概念 2.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及分类 3.休克发生的微循环机制和细胞分子机制。 熟悉: 1.休克常见病因和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2.临床常见几种休克(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特点。 了解:休克的病因学和发病学防治以及器官支持疗法和代谢支持的原则。 一、名词解释(11) 1、休克: 是指由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组织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失血和失液性休克: 是指急性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各种外伤、溃疡病并发血管破裂、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宫外孕破裂导致的大出血以及宫缩乏力、胎盘滞留等导致的产后大出血等。 3、脓毒性休克: 指伴有严重的循环、细胞功能代谢异常的脓毒症,表现为在充分液体复苏的情况下仍需要缩血管药物才能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5mmHg以上,其血清乳酸高于2 mmol/L (18 mg/dL)。 4、过敏性休克: 是指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对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类毒素)或疫苗等过敏,在受到这些过敏原的刺激时,可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Ⅰ型变态反应),使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的休克。 5、心源性休克: 是指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超过心室面积的40%)、严重的急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及心包填塞等,使心排出量急剧下降,引起的休克。

病理生理学第十一章休克---精品资料

09年级病理生理 第十一章休克 一、单项选择题 1、休克的本质是 A.中心静脉压降低 B.动脉血压降低 C.组织微循环障碍 D.心输出量降低 E.外周阻力升 高 2、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强烈抑制 C.变化不明显 D.先兴奋后抑制 E.先抑制后兴奋 3、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变化是 A.进行性下降 B.先降后升 C.无明显降低 D.降低 E.升高 4、休克早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C.不灌不流,发生DIC D.少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5、休克早期血流量基本保正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 C.肾 D.肺 E.脾 6、休克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灌而少流 B.不灌不流 C.少灌少流 D.少灌多流 E.多灌多流 7、休克患者易出现 A.呼吸性碱中毒 B.乳酸堆积 C.酮体堆积 D.高碳酸血症 E.代谢性碱中毒 8、休克早期最易受损伤的器官是 A.脑 B.肝 C.脾 D.心脏 E.肾 9、休克时下列哪项不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 A.冠脉血流量减少 B.心肌耗氧量增加 C.前负荷增加 D.酸中毒、高血钾抑制心肌 E.心肌抑制因子 10、ARDS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肺内DIC形成 B.肺微循环障碍合并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C.急性肺不张 D.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E.急性肺水肿 11、休克时细胞膜变化中下列哪项不会发生? A.膜电位降低 B.膜泵功能降低 C.膜通透性增加 D.脂质过氧化 E.钙内流减少 12、休克早期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面色苍白 B.四肢湿冷 C.血压明显降低 D.尿量减少 E.心率加快 13、休克时易发生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混合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第二十一章休克

第二十一章休克 一、基本要求 二、掌握休克的概念及休克各期微循环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三、掌握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及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 对机体的影响。 四、掌握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五、熟悉各型休克的特点及发病的主要环节 六、熟悉休克的病因及分类方法。 七、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知识点纲要 (一)休克的概念 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二)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休克常见的病因有:失血、烧伤、创伤、感染、过敏、急性心力衰竭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 2.休克的分类: 按病因分类: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按始动环节分类: 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包括: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及正常的心泵功能三个环节。不同类型的休克,尽管病因不同,一般可经过以上一个或多个环节而影响组织的有效灌流量,从而引起发病,如:血容量减少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过敏、感染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引起血管容量增大导致血管源性休克。大面积心肌梗塞及心室扑动等可导致急性心泵功能障碍,引发心源性休克。 (三)休克分期 1. 缺血缺氧期 该期主要特点为除心、脑血管以外,全身小血管持续收缩而引起缺血缺氧,此时心脑供血无明显障碍,故称为休克代偿期。由于这些变化为休克过程的早期阶段,又称休克早期。 2.淤血缺氧期 淤血缺氧期是指休克的原始病因未除,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乳酸等扩血管物质增多使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减弱而导致的淤血状态。其主要特点为腹腔内脏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分隔并淤滞在这些器官内,心脑供血因此而明显减少,故又称为休克失代偿期。 3.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衰竭是指微循环血管平滑肌麻痹而扩张导致的血流停止阶段。其主要

23206002 动物病理学答案

23206002 动物病理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 1. C 2. C 3. C 4. D 5. C 6. D 7. C 8. D 9. A 10. D 11. B 12. C 13. B 14. C 15. C 16. A 17. D 18. C 19. C 20. D 二、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20题) 1. 病因(致病因素)--疾病发生是有原因的,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2. 诱因--能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3. 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某些物质其浓度迅速增高,称为急性期反应物,急性期反应物绝大部分是蛋白质,故又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 4. 全身适应综合征--是指机体自稳态受威胁、扰乱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反应,当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时,全身适应综合征表现为一动态的连续过程,并可最终导致机休适应能力的耗竭,疾病、甚至死亡,是对应激反应所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机体损害和疾病的总称。 5. 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动物机体内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 6. 生理性体温升高--在某些生理情况下(如剧烈运动、使役、妊娠期、某些应激等)也出现体温升高,因它们属生理性反应,也有学者称为非病理性发热。 7. 低张性缺氧--也称为呼吸性缺氧、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低氧血症。由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为主要特点的缺氧。 8. 发绀--缺氧时,血液中还原HB含量增加,当其达到或超过5g%时,可视黏膜或皮肤呈现紫兰色的现象。 9. 细胞水化--是指细胞内液积聚过多。 10. 脱水--是指由于水分丧失过多或/和摄入不足而引起体液容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障碍的病理状况。

动物病理学题库

51、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 52、结核病导致的干酪样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的一种类型。() 53、凡是使动脉血流中断、血管阻塞的因素都可造成梗死。() 54、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55、发生炎性水肿时,有大量的白细胞渗出。() 56、良性肿瘤组织学特点,分化良好,无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相。() 57、体温升高就是发热。() 58、肺炎是指肺组织含量异常减少而致体积过度膨大。() 59、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循环灌流量危急性锐减,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60、急性肾小球性肾炎通常以增生为主。眼观肾体积肿大,被膜紧张,易剥离。表面与切面光滑潮红,俗称“大红肾”。() 61、蜡样坏死是特指心肌的坏死。() 62、动脉性充血是指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血量增多。() 63、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64、脓细胞是从血液中渗出的中性粒细胞。() 65、肿瘤的实质就是肿瘤细胞,它决定肿瘤的性质。() 6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机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NaHCO3原发性减少,致血液pH值趋向低于正常。() 67、心脏在缺氧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和输出量增加提高全身供氧量,对急性缺氧有一定代偿意义。() 68、外周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叫白细胞核左移现象。() 69、疣性心内膜炎时,其疣状物是由纤维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 70、慢性出血性贫血时间久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血液中有核RBC和小RBC 增多。() 7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 72、栓塞仅指血栓随着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

动物病理学试卷B

学 院 : 动 科 院 专 业 : 学 号 : 姓 名 : 教 学班号 : 1 云南农业大学2005 —2006 学年第 二 学期期末考试 课程名称试卷(B 卷) (课程代码 3061007 )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项不是动脉性充血的病变特点( ) A .色泽暗红色 B .温度增加 C .机能增强 D .体积轻度增大 2.透明血栓的主要成分是( ) A.白细胞 B.纤维蛋白 C.结缔组织 D.血小板 3.疣性心内膜炎时二尖瓣上的疣状物是 ( ) A .肿瘤 B .血栓 C .水肿 D .坏死物 4.下列哪种组织器官常发生贫血性梗死( ) A.心 B.肺 C.脾 D.肠 5.全身性营养不良时,最早发生萎缩的器官或组织是( ) A .脂肪组织 B .心肌 C .脑 D .子宫平滑肌 6.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是( ) A .细胞质嗜酸性增强 B .细胞质脂质增多 C .细胞核溶解 D .细胞核异型 7.高渗性脱水具有的特点是( ) A .无渴感 B .细胞水肿 C .尿量增多 D .脱水热 8.下列组织再生能力较强的是( ) A .中枢神经 B .结缔组织 C .平滑肌细胞 D .心肌细胞 9.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是( ) A.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 B.嗜中性白细胞、坏死组织 C.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 D.淋巴细胞、胶原纤维 第1页(共 页)

10.二期愈合的伤口应该是( ) A.组织缺损多、创口边缘不整齐、有感染 B.组织缺损少、创口边缘整齐、无感染 C.组织缺损少、创口边缘整齐、有感染 D.组织缺损多、创口边缘不整齐、无感染11.化脓性炎症时,外周血中常见增多的细胞是() A.嗜酸性白细胞 B.嗜中性白细胞 C. 嗜碱性白细胞 D.淋巴细胞 12.神经母细胞瘤是() A.良性肿瘤 B.恶性肿瘤 13.脂肪变性时细胞内积聚的主要是( ) A.脂褐素 B.脂蛋白 C.甘油三酯 D.类脂 14.少量细菌入血,没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者称为( ) A.菌血症 B.败血症 C.病毒血症 D.毒血症 15.在休克的发展过程中,微循环变化大多表现为() A. 缺血淤血凝血 B. 淤血缺血凝血 C. 缺血凝血淤血 D. 凝血缺血淤血 二.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的可逆阶段。() 2.组织器官水肿时,体积增大,弹性降低,颜色变浅,机能减退. ( ) 3.炎症局部的症状是变质、渗出和增生。() 4.漏出液的蛋白质含量小于2.5%,较澄清,在体外不容易凝固。()5.固膜性炎仅可发生在黏膜。 ( ) 6.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7.死后凝血块表面可呈淡黄色鸡脂样,湿润有光泽,有弹性,易与血管分离.( ) 8.血液流到体外称出血,流到体腔称积血。() 9.卵巢纤维瘤、平滑肌瘤、马立克氏病属于恶性肿瘤。() 10.渗出性出血是由于血液渗透压升高所致。() 三.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病理生理学是从方面,病理解剖学是从方面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2.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发生的 ,而寒冷是流感发生的 ,又可是冻伤的。 第2页(共页)

第八章休克

第八章休克 一、选择题 A型题 1.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 A.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B.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C.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D.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E.微动脉→后微动动脉→直通毛细血管→微静脉 2.休克初期哪种血管活性物质增多与微循环血管收缩无关? A.儿茶酚胺 B.血管紧张素Ⅱ C.前列环素(PGI2) D.血栓素A2(TXA2) E.垂体加压素 3.休克初期微循环的变化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微动脉收缩 B.后微动脉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E.微静脉收缩 4.低阻力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A.失血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创伤性休克 D.烧伤性休克 E.感染性休克 5.休克的下列主要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烦燥不安或表现淡漠甚至昏迷 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尿少或无尿 D.血压均下降 E.面色苍白 6.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强烈抑制 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D.先抑制后兴奋

E.改变不明显 7.休克初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不灌不流,灌少于流 C.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D.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8.大量使用升压药治疗休克可导致休克加重的原因是 A.机体对升压药物耐受性增强 B.血管平滑肌对升压药物失去反应 C.机体交感神经系统已处于衰竭 D.升压药使微循环障碍加重 E.机体丧失对应激反应的能力 9.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灌流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10.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心功能不全 B.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C.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D.微循环淤滞,组织灌流严重不足 E.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11.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A.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B.“需多少,补多少” 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 D.“失多少,补多少” E.补液宁多勿少 12.休克时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DF)的主要部位是 A.肝脏 B.胰腺 C.肺脏 D.脾脏 E.胃肠道 13.心肌抑制因子的实质是 A.蛋白质 B.氨基酸 C.内毒素 D.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E.脂多糖 14.下列哪一种物质不能引起血管扩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