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汇总
药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化学结构、临床应用等不同角度,药物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照药理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激动剂、拮抗剂、拮抗激动剂等;按照化学结构可以分为生物碱、激素类药物、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等;按照临床应用可以分为心血管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等。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是通过被吸收、进行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发生的。
药物的吸收方式有口服、皮肤贴敷、静脉注射等;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传播过程,通常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行的;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过程改变成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的过程;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被清除的过程,可以通过尿液、粪便、呼吸、汗液等方式排出体外。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是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功能从而产生生理效应的。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可以产生激动作用、抑制作用、受体的拟拟效应等。
此外,药物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的内部代谢、影响细胞的膜通透性、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等方式产生作用。
四、药物毒性药物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或有害作用。
药物毒性主要表现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急性毒性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和大剂量下产生的毒性作用,而慢性毒性是在长时间内和小剂量下产生的毒性作用。
另外,药物的毒性还可以表现在特定器官上,比如肝脏毒性、肾脏毒性、心脏毒性等。
五、个体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其中包括遗传因素、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疾病差异等。
此外,不同药物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的药效相加、药效相反、药效相互抑制、药物代谢酶的相互影响等。
六、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特点,药物可以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
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严格遵守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剂量和用法用量等用药原则,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误用。
综上所述,药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理必备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备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分类1. 按照作用机理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激动剂、拮抗剂、激素类药物、细胞毒类药物等。
不同类型的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来对机体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来进行选择和应用。
2. 按照药物化学结构分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也是一种分类药物的方法,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酚类、醚类、醇类、酸类等。
3. 按照药物的临床用途分类在临床应用中,药物可以根据其临床用途进行分类,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镇痛药物等。
根据药物的临床用途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和适应症,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二、药物的作用机理1. 药物与受体结合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效应的。
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子,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节受体的活性,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2. 药物的药理学效应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包括药物的作用机理、药效、毒性等方面。
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决定了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和效果,是药物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面。
3.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决定了药物在机体内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
4.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药物在机体内主要通过代谢和排泄来清除,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肠道和肺脏等途径。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决定了药物在机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对药物的疗效和毒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药物的药效学1. 药物的药效药效是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生物效应的程度和性质,包括药物的疗效、毒性等。
药物的药效决定了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是药物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方面。
2. 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是研究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来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给药途径,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药理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课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影响因素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比如药物的溶解性、分子大小、分子结构等会影响其在胃肠道内的溶解和吸收情况;而口服给药、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不同的给药途径也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
2. 药物的吸收途径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进行。
其中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途径,因此对于口服药物的吸收特点和影响因素需要特别关注。
3. 药物的吸收动力学药物的吸收动力学主要包括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
吸收速率反映了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从给药途径到达血液循环的速度;而吸收程度则反映了给定剂量的药物有多少被吸收到血液中。
了解药物的吸收动力学有助于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调整给药方案。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特点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液、组织、器官、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的分布特点受到血液供应、血脑屏障、蛋白结合、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2. 药物的分布影响因素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脂溶性、血流情况、组织通透性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指导药物的合理应用。
3. 药物的分布动力学药物的分布动力学表现为药物在组织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了解药物的分布动力学可以帮助优化给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机制药物在体内会经过代谢作用,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使药物更容易排泄,同时也可以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活性。
2.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差异、酶系统的活性、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了解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选择用药方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代谢的动力学药物代谢的动力学主要表现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情况。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积累和中毒。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进行。
药物的口服吸收可以经过胃肠道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运输、膜通透、吞咽等方式进行。
而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也各有其特殊的吸收机制。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吸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患者自身因素等。
其中,肠道黏膜、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健康状态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大。
3. 药物吸收的应用药物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吸收特点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分布到组织器官内,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进行。
在血液循环中,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的间质空间向组织器官内分布,靶向组织也可能受到药物蛋白的结合影响。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蛋白结合状态等。
不同性质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率也会有所不同。
3. 药物分布的应用分布机制对于药物在体内的血浆浓度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来合理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在靶组织器官内的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等器官进行代谢,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在肝脏内,药物可以通过氧化、还原、羟基化、脱甲基化等酶系统进行代谢。
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主要包括肝脏功能状态、药物的结构特点、酶系统活性状态等。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肝脏的酶系统来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3. 药物代谢的应用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代谢特点来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1. 药物的排泄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方式进行排泄。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受体的作用和药物与受体的结合等。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通常包括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皮肤给药等。
吸收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特性,给药途径,患者的生理状态等。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通常包括在血浆、组织和细胞内的分布。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通常包括药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反应。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通常包括尿排泄、粪便排泄、呼吸排泄等。
药物对受体的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受体通常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在受体与药物结合后,会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从而产生药理学效应。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具有选择性和亲和性的,这也是药物选择性作用的基础。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药物与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位点,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可逆性的,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饱和性的等。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与药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说,药物剂量越大,药理学效应就越明显,但也存在一个最大效应值,当达到这个值之后,再增加剂量也不能增加效应。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通常可以用剂量-反应曲线来描述,常见的曲线模型有S形曲线和双S形曲线等。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药物应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通常来说,药物的毒性效应是剂量依赖性的,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越大,产生的毒性效应就越明显。
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是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药代动力学通常包括药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等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药物安全性和毒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药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经皮等途径给药。
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特性(如溶解度、离子性等)、给药途径、给药部位以及生物体的生理状态等因素。
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包括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内吞作用。
二、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扩散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到达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然后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药物的分布受到血流量、血液-组织分配系数、蛋白结合率、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能出现组织库效应和毒性积累等现象。
三、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是肝脏,也可以在肠道、肺、肾和其他组织中发生。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药物的水溶性和活性,同时减少毒性和排泄速度。
药物代谢受到遗传因素、性别、年龄、饮食、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包括相对水解和偶氮化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生物体内被排除的过程。
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脏排泄、肠道排泄、肺排泄和乳腺排泄等。
肾脏排泄是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小球滤过、近曲小管分泌、远曲小管重吸收等过程。
其他排泄途径是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通过呼吸、汗液、胃肠道、唾液、乳腺分泌、皮肤和毛发等途径排泄。
五、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治疗效应的方式和过程。
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直接作用是指药物与靶标分子结合产生生物效应,如激活受体、抑制酶、杀死细菌等。
间接作用是指药物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产生治疗效应,如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内信号传导等。
六、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和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的曲线通常是S形曲线或饱和曲线,其中包括最低有效剂量、最大有效剂量、半数效应剂量、半数抑制剂量等参数。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药理知识点总结
药理知识点总结一、药理学基础知识1. 药物的定义药物是指能够预防、治疗或者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也包括能够改善机体功能或结构的物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用途、来源、化学性质等不同角度,药物可分为不同的分类,如:按药理作用分为:镇痛药、抗生素、抗病毒药等;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按化学性质可分为:碳水化合物类药物、脂肪类药物、蛋白质类药物等。
3. 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理有:激动受体、拮抗受体、影响细胞膜通道、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等。
4.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对于药物的药效和毒性有重要影响。
药物的吸收方式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等;药物的分布过程受到血液循环、脂肪溶解度等因素的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药物的排泄方式有尿液排泄、胆汁排泄、呼吸排泄等。
5. 药物的剂量与半衰期药物的剂量直接关系到药效和毒性,常见的剂量形式有最大剂量、最小有效剂量、毒性剂量等。
药物的半衰期指的是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对于预测药物的给药间隔、治疗效果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常用药物的药理知识1. 镇痛药镇痛药是指能够减轻或消除疼痛的药物,主要分为外周性镇痛药和中枢性镇痛药两大类。
外周性镇痛药主要包括吲哚类药物、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疼痛传导,减少外周组织的炎症反应来达到镇痛的目的。
中枢性镇痛药主要包括吗啡类药物、阿片类药物等,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来减轻疼痛。
2. 抗生素抗生素是用于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一类药物,根据药理作用可分为细菌静菌药、细菌杀菌药等。
常见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药物等,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蛋白质合成等途径来发挥抗菌作用。
3. 抗病毒药抗病毒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常见的抗病毒药有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释放等过程来达到治疗效果。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
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500个药理知识点总结
500个药理知识点总结1.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而发生生化转化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微粒体和线粒体内。
药物代谢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作用在药物上的化学反应,另一种是通过酶促反应进行的间接代谢。
药物代谢的结果往往是药物失活或活化,其中失活主要是通过药物的转化为水溶性代谢产物而实现的。
2.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机体内的过程。
主要是通过口服、皮肤吸收、直肠给药、肌肉注射等途径实现的。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理化特性、给药方式和给药部位等。
3.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有药物的理化特性、给药途径、血浆蛋白结合率、脂溶性、药物在组织内的亲和力等。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机体内被排除的过程,主要通过尿液排泄、胆汁排泄、乳汁排泄、呼吸排泄等途径实现。
药物排泄对于清除机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是非常重要的。
5.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是药物的作用机制之一,通常药物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学效应。
受体通常是蛋白质大分子,它们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通过与药物的结合来触发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6.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如受体、酶、核酸等)相互作用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药物的作用机制通常包括激活或抑制受体、调节酶活性、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等多种方式。
7. 药物的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学是指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对比研究的学科。
药物的主要效应包括治疗效果、毒性和不良反应等。
8. 药物的药理学相互作用药物的药理学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在机体内,由于相互作用而引起某一方药物效果发生变化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食物相互作用等。
9.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途径的定量研究。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它是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用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药理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规律。
1、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众多,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解离度等)、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舌下含服等)以及机体的生理状态(如胃肠道的 pH 值、蠕动情况等)。
其中,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但药物可能会受到胃肠道的酸碱环境、酶的破坏以及食物等因素的影响。
而注射给药(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则能直接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起效迅速。
2、分布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会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浆蛋白结合率、器官的血流量、组织细胞的亲和力以及药物的理化性质等。
只有游离型的药物才能发挥药理作用,而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则暂时失去活性,是一种药物的储存形式。
3、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称为代谢,也称为生物转化。
主要的代谢器官是肝脏,参与代谢的酶主要是肝药酶。
药物经过代谢后,其药理活性可能会发生改变,有的药物代谢后活性增强,有的则减弱甚至消失。
4、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将药物排出体外。
此外,胆汁排泄、肠道排泄、肺排泄以及乳汁排泄等也是药物排泄的途径。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1、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兴奋和抑制。
兴奋作用能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抑制作用则使其减弱。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指药物只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作用较小或无作用。
药理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课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经过给药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途径包括口服给药、皮肤透过、直肠给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各种途径对于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都有所不同。
此外,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也会影响其在吸收过程中的表现。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给药途径、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表面积、给药部位的血流情况等。
此外,食物、胃液的pH值、药物的分子大小和脂溶性等因素也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
3. 药物的吸收动力学药物吸收的动力学主要包括一级吸收动力学、零级吸收动力学和双重吸收动力学。
这些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药物在给药途径中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并对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进行定量预测。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药物的分布主要受到血液循环和组织器官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中,然后以自由态或结合态存在,对其产生生物学效应。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的生理和化学特性、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药物在血液中的蛋白结合率等。
这些因素对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分布和持续时间都有重要影响。
3. 药物的组织亲和性药物的组织亲和性指的是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和性程度,包括药物对脂肪组织、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的亲和力。
了解药物的组织亲和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指导合理用药。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化学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肝脏代谢、肾脏代谢、肠道代谢等。
在这些代谢途径中,最常见的是肝脏代谢,它能够改变药物的性质、活性和毒性。
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疾病状态、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程度,从而对其药效和毒性产生重要影响。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药物吸收(1)肠道吸收:大部分药物在小肠内受到吸收,小肠对药物的吸收率较高。
药物的吸收受到pH值、溶解度、肠道蠕动、肠道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2)肝循环:通过门静脉系统的药物被带至肝脏,部分药物在这里发生首过效应,降低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2、药物分布药物分布受到组织血流、血管通透性、蛋白结合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药物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有些则无法穿过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的代谢作用,化学结构改变后易于排泄。
药物代谢的主要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化等。
4、药物排泄大部分药物从肾脏排泄,少部分从肠道、肝脏、肺、皮肤等排泄。
药物排泄受到肾小管分泌、被肝脏再次代谢以及肾脏滤过等影响。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药物与受体的作用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构象或结合活性,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例如,激动剂类药物通过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拮抗剂类药物通过阻止受体的激活而产生效应。
2、酶的抑制和激活一些药物可以抑制或激活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代谢过程。
例如,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体内的蛋白合成酶,从而杀死细菌。
3、细胞膜通透性的调节有些药物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某些物质能够通过细胞膜,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1、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药物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效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中毒反应、耐药性等。
2、药物的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通常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畸性等。
对一些高毒药物,应该严格控制剂量,避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四、药物的临床应用1、抗微生物药物(1)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包括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2)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包括对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的抑制。
2、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是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包括细胞毒性药物、激素类药物、靶向治疗药物等。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高中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高中一、药物的分类1.按疗效不同可分为:①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疾病,包括消炎镇痛药、抗生素、抗癌药等。
②预防药物:主要用于预防疾病,包括疫苗、避孕药等。
③诊断药物:主要用于辅助诊断疾病,包括造影剂、放射性核素等。
2.按来源不同可分为:①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如青霉素、秦皮。
②合成药物:经人工合成制成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
3.按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①生物制剂: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来治疗疾病,如激素、免疫调节剂。
②化学制剂:通过影响分子水平的生物化学反应来治疗疾病,如酶抑制剂、抗菌药物。
4.按给药途径可分为:①口服药物:通过口服途径给药,如片剂、胶囊剂。
②注射剂:通过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途径给药,如针剂、滴剂。
③外用药物:通过局部涂抹或喷洒给药,如膏剂、喷雾剂。
二、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药物在体内的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1.吸收:药物在给药途径的部位转移到血液中的过程。
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药物在经过消化道吸收后,会通过肠道黏膜、肝脏等组织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2.分布:药物在血液中的传播和分布过程。
人体内的不同器官和组织有不同的药物分布情况,如脂溶性药物更容易分布到脂肪组织中。
3.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的代谢过程。
一般来说,药物在体内会经过肝脏的代谢作用改变其化学结构,以便更好地排泄。
药物代谢的主要目的是使药物更容易排出体外和减轻其毒性。
4.排泄:药物和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排出过程。
通常通过肾脏、肝脏、肠道、呼吸系统和皮肤等途径排出体外。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对体内的作用主要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来实现。
1.受体作用:一些药物会与生物体内的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受体的功能,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传导。
典型的例子是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β受体的阻抑作用,导致心率和收缩力减弱。
2.酶抑制:一些药物会通过抑制体内的酶活性来影响代谢过程,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酶来杀灭细菌。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
药理学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动学。
以下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归纳: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 分类包括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
2.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功能和代谢过程。
- 包括激动剂和拮抗剂,前者增强受体功能,后者抑制受体功能。
3. 药物的药效学:-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应的科学。
- 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毒性和治疗指数。
4. 药物的药动学:-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 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半衰期、血药浓度曲线等。
5.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剂量是指药物达到治疗效果所需的量。
- 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6.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 药物与食物、其他药物或疾病状态之间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7. 药物的不良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 需要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
8. 药物的临床应用:- 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指导、药物监测等。
- 强调个体化治疗和合理用药。
9. 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包括药物的临床试验、药品审批流程和药品监管。
10. 药物的储存和保管:- 了解不同药物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11. 药物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包括药品专利、药品广告、药品价格和药品可及性等。
12. 新药研发:- 了解新药研发的流程,包括药物设计、合成、筛选、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
13.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包括合理用药、最小有效剂量、药物经济学等。
14. 药物的监测和评价:- 如药物的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药物利用评价。
15. 药物的未来发展:- 包括个性化医疗、精准医疗、药物基因组学等新兴领域。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药物的作用机制1、受体介导的药物作用指药物与生物体细胞受体结合,产生特定影响的作用,受体介导的药物作用是药理学最重要的作用机制,是研究药效学和药效作用机制过程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
根据受体特性,可分为天然受体介导的作用和人工合成受体介导的作用。
2、蛋白质结合能介导的药物作用指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能发生作用的机制,如抗原-抗体反应,抗体可直接结合致毒成分,大大减轻其致毒效应;抗血小板药物在血小板表面结合,导致血小板溶解。
3、代谢酶介导的药物作用指药物通过与活性酶相互作用,达到活化、降解或转换药物本身而发生作用的机制,如抗生素经酶修饰才能增强抗微生物环境,抗非缓慢性病毒甚至是致癌药物多经过作用后才能形成活性产物。
4、能量介导的药物作用指利用有机分子的特定吸收能量带来的物理作用,譬如紫外线吸收,可诱发一定的反应。
二、药理学研究的评价方法1、动物实验指利用动物体外室内模型体系,研究药物作用机理及剂量效应等,在初步探索新药和新剂型时,它是药效学研究中用来评价药物功效、安全性及耐受性等方面的重要方法。
2、药代动力学研究指研究药物在体内分布、转运、代谢和清除这样一个综合概念,药代动力学是药物疗效及药物毒性与药物运动在体内关系的重要方面,可以为新药的临床应用奠定充分的理论基础。
3、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指临床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等指标的研究,主要研究药物被机体利用率,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结果可以作为药物剂型优化和药物调节研究的参考。
4、神经药理学实验指研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可以通过研究药物的兴奋性、抑制性作用、反射反应等来客观地评价药物的功效。
三、药理学的应用领域1、药物调节指调节药物的浓度,可以改善多种疾病的症状或抑制疾病发作,使患者脱离病因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风险最小化,以达到有效调节疾病进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药物开发指从实验室通过各种动物模型和人体模拟实验,到临床前和临床后的研究阶段,以评价新药或创新剂型的药效学耐受性、剂量及给药方式等因素,最终完成药物研究开发的过程。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药理学知识点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既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医学与药学之间的纽带学科。
下面将对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1、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作用具有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又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旨在消除致病因子,如使用抗生素杀灭细菌;对症治疗则是改善症状,如用镇痛药缓解疼痛。
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等。
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一般较轻微且可预料;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损害;后遗效应是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停药反应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特异质反应是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
2、药物的量效关系量效关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剂量或浓度呈一定的关系。
常用量效曲线来表示,其中包括最小有效量、最大效应、半最大效应浓度等重要概念。
效能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效价强度则比较同类药物达到相同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不同的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和程度不同,如口服给药方便但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静脉注射则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迅速。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给药部位的生理状态等。
2、分布药物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组织器官的血流量、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组织的亲和力等。
3、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代谢,主要场所是肝脏。
参与代谢的酶包括微粒体酶系(肝药酶)和非微粒体酶系。
肝药酶具有诱导和抑制现象,可影响药物的代谢速度和效果。
4、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药理总结
1: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人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
2: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4: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5:首过效应(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尽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6: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比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7: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单位时间内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
8:半衰期T½:通常指血浆消除T½,是指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生物转化(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10: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绝对/相对生物利用度)。
11:总清除率CL是指体内诸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2: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组织发挥的原发作用。
(特异性、选择性)13:药物效应:指药物的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组织能够被观察、记录、检测到的功能、代谢等的改变。
14:兴奋:使机体原有功能水平上升15:抑制:使机体原有功能水平下降16: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针对病因进行治疗17: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18:原发(直接)作用:指药物被吸收后对机体首先产生的作用。
19:继发(间接)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调节机制引起远隔器官功能改变20: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有时与不良反应互换,称为…21:毒性反应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药物、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的概念:药物:是指用于预防(保健)、诊断、治疗疾病及某些杀灭病原体用途(如避孕、堕胎等)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一门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为基础,将基础医学与临床意学、医学与药学紧密联系,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桥梁学科。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的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内容,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等,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2、药物在体内转运方式及特点(1)被动转运:特点:不耗能、不需要载体、无竞争性和饱和性、由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
包括脂溶性扩散和膜孔扩散(2)载体转运:特点:具有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和竞争性抑制。
①主动转运:耗能、逆浓度差;②易化扩散:不耗能、顺浓度差。
3、药物吸收的途径:口服∕直肠∕舌下∕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动脉注射、静脉滴注)∕吸入∕经皮给药。
首关消除:即首关效应,指口服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4、怎样理解药物作用及药理效应的概念、特点,两者之间关系如何?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特点:特异性、选择性和两重性。
两者关系:因果关系。
5、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分类: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原性疾病。
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
肼屈嗪引起的红斑狼疮等。
分类:副作用、毒性反应(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6、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能选择性地激动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效应器的M受体而产生M样作用,对眼和腺体的作用最明显,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弱。
1、眼产生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等作用(1)缩瞳(2)降低眼内压:缩瞳→虹膜向眼中心拉紧→虹膜根部变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入血循环→眼内压降低。
(3)调节痉挛:兴奋M-R →睫状肌向眼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加大→调节于近视。
2、腺体使腺体分泌增加,以汗腺和和唾液腺分泌增加最为明显3、其他可兴奋肠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子宫、膀胱及胆道平滑肌。
临床应用:1、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充血性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单纯性青光眼)2、治疗虹膜睫状体炎:与扩瞳药阿托品交替使用。
3、口腔干燥4、对抗阿托品中毒的M样症状7、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抑制AchE活性,使Ach↑,间接发挥作用。
1、兴奋骨骼肌机制:(1)抑制AchE活性,增强Ach作用;(2)直接兴奋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R;(3)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
2、收缩平滑肌:能促进胃肠蠕动,对心血管、腺体、眼和支气管皮平滑肌的作用较弱。
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2、手术后腹胀及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肌松药过量的解救8、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表现及防治措施。
中毒症状:表现广泛而多样,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1、急性中毒轻度中毒以M样症状为主,中度中毒者同时有M样和N样症状,严重中毒者M样和N样症状加重,还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呼吸中枢麻痹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1)M样症状:瞳孔缩小;腺体分泌增加;呼吸困难甚至肺水肿;胃肠道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泌尿系有小便失禁;心率减慢、Bp下降。
(2)N样症状:N1受体兴奋的广泛性,要综合考虑;N2受体兴奋产生骨骼肌震颤,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难甚至肺水肿;胃肠道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泌尿系有小便失禁;心率减慢、Bp下降(3)中枢症状:兴奋不安、谵妄及全身肌肉抽搐,进而由过度兴奋转入抑制,出现昏迷、呼吸中枢麻痹2、慢性中毒:神经衰弱和其他。
解救原则急性中毒1. 清除毒物: 清洗皮肤;洗胃;导泻。
2.应用特效解毒药(1)必须及早、足量、反复使用阿托品,达阿托品化(2)必须与胆碱酯酶复活药合用(3)对症治疗:吸氧、人工呼吸、输液、用升压药及抗惊厥药等。
慢性中毒9、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竞争性阻断Ach对M受体的兴奋作用,选择性低,作用广泛。
不同器官对阿托品敏感性有差异,随剂量的递增,依次出现对腺体、眼、平滑肌、心脏等的作用,大剂量则出现中枢兴奋的不良反应。
1. 抑制腺体分泌(1)对唾液腺、汗腺抑制作用最强;(2)对泪腺、呼吸道次之;(3)对胃酸分泌影响较小。
2. 解除平滑肌痉挛松弛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内脏平滑肌松弛作用更明显。
作用强度比较:胃肠道>膀胱>胆管、输尿管、支气管>子宫3. 对眼的作用(1)扩瞳阿托品阻断虹膜环状肌上的M受体,使环状肌松弛退向四周边缘所致。
(2)升高眼内压扩瞳可使前房角间隙变窄,房水回流受阻(3)调节麻痹阻断睫状肌上的M受体,睫状肌松弛,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固定扁平状,屈光度降低,视近物模糊不清,只能视远物。
4.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1)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1~2mg) ,表现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2)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这与阻断M受体作用无关。
较大剂量阿托品: (1)直接扩张皮肤血管;(2)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5. 兴奋中枢临床应用1. 减少腺体分泌:(1)全身麻醉前给药:目的是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2)严重盗汗和流涎症。
2. 缓解内脏绞痛:对胃肠绞痛疗效最好对膀胱剌激症状疗效次之对肾、胆绞痛常与度冷丁合用3. 眼科应用(1)虹膜睫状体炎:与缩瞳药合用; (2)检查眼底; (3)验光配镜4. 缓慢型心律失常用于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5. 抗休克用于暴发型流脑、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所致的休克。
6. 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可以迅速消除中毒时的M样症状。
用药原则:及早、足量、反复给药,以达“阿托品化”。
11β-R阻断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药理作用:1、β-R阻断作用A心血管系统①抑制心脏(阻断β 1 –R),心力↓,心率↓,传导↓,心输出量↓,心肌耗氧量↓。
②收缩血管:1心脏抑制反射性使交感神经兴奋;2阻断β–R,收缩骨骼肌血管。
B收缩支气管平滑肌(阻断β 2 –R ),可诱发或加重哮喘。
C抑制代谢:掩盖低血糖症状。
D抑制肾素的分泌。
2. 内在拟交感活性(ISA):有些药物除了有β–R阻断作用,还有较弱地兴奋β–R作用,这一特性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
但心得安无此特性,故阻断β-R 作用强;3. 膜稳定作用:局麻样和奎尼丁样作用。
β-R阻断药的临床应用:1、心律失常:用于快速型心律失常。
2、心绞痛和心肌梗塞3、高血压。
对高血压有良好的疗效,伴心率减慢4、其他:用于甲亢、偏头痛等的治疗。
噻吗洛尔降低眼内压,可用于青光眼。
12苯二氮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抗焦虑:用以焦虑为主的神经官能症,小于镇静剂量时即有良好的作用,能显著改善紧张、;忧虑、激动和失眠等症状临床应用:1)对持续性焦虑状态----宜用长效类;2)对间断性严重焦虑----宜用中、短效类。
(2)镇静、催眠:本类药广泛用于失眠(作用快而可靠)。
临床应用:①麻醉前给药(缓和恐惧减少麻药用量)②失眠使用BDZs后,使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和早醒等症状均改善;入睡困难者:最好选用半衰期短的药物。
(3)抗惊厥,抗癫痫:本类药均有抗惊厥作用,其中以地西泮,三唑仑的作用最为明显临床应用:①抗惊厥——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和中毒性惊厥②抗癫痫——地西泮为治疗癫痫持续状态首选药其他类型癫痫发作以硝西泮、氯硝西泮疗效好。
(4)中枢性肌松:对去大脑僵直有明显松驰作用临床应用:各种原因的肌痉挛(如腰肌劳损)、僵直(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状态,这种肌松作用有助加强全身麻醉药的肌肉松弛,但单用达不到外科手术要求的肌肉松弛状态13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DA-R,还可阻断α-R 和M-R。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安定作用: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在安静环境中易诱导入睡,但易觉醒。
易产生耐受性。
机理:与阻断α1-R 和H1-R有关。
(2)抗精神病作用:可消除幻觉、妄想、躁狂等症状,生活自理,恢复理智。
需长期服药,无耐受性.[机理]氯丙嗪能选择性阻断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中D2R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
氯丙嗪是D2-R的阻断剂。
(3)镇吐作用:有强大的镇吐作用。
但对晕动病(晕车、晕船)引起的呕吐无效。
(4)影响体温调节: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升降。
(5)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氯丙嗪可加强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及乙醇的作用。
合用时,应适当减少后者的用量。
2.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1)α- R 阻断作用:降低血压。
机理:①阻断α-R,翻转AD的升压效应;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③直接扩张血管。
(2)阻断M-R作用:大剂量出现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3.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氯丙嗪阻断下丘脑垂体通路的D2受体,使垂体内分泌的调节受到抑制。
抑制催乳素抑制因子--催乳素分泌增加促性腺激素释放促皮质激素(ACTH)生长素分泌机理:下丘脑-垂体通路的DA-R。
14氯丙嗪锥体外系反应①帕金森氏综合征。
最为多见,表现为肌肉震颤、肌张力增高、表情呆板(面具脸)、动作迟缓等;②急性肌张力障碍。
表现为口舌、面、颈部大幅度怪异动作。
机理:阻断黑质一纹状体通路的D2受体。
③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
④迟发性运动障碍:表现为不自主的呆板运动(吸吮、舐舌、咀嚼等)及四肢舞蹈动作,停药后不消失。
机制:可能是因DA受体长期被阻断,受体敏感性增加或反馈性促进突触前膜DA释放增加所致15吗啡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1)镇痛、镇静机理:吗啡与阿片受体结合,兴奋阿片受体,抑制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阻断痛觉冲动传导,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2)抑制呼吸机理: ①直接抑制呼吸中枢;②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3)镇咳作用:作用强。
抑制延脑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
(4)其他①缩瞳:针尖样瞳孔为吗啡中毒特征。
②催吐。
2外周作用(1)消化系统:止泻及致便秘的作用。
机制:①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其张力;②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使食物消化延缓;③抑制CNS,使排便反射减少.(2)收缩胆道平滑肌(3)心血管系统a降压作用:①扩张容量血管及阻力血管;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③释放组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