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选读《葡萄月令》课例赏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月令》课例赏鉴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2.通过揣摩“月令”形式,体会行文布局之妙。

【教学重难点】

1.品咂汪老枝摇叶动、似断实连的语言风格。

2.领悟汪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审美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话法、点拨法、比较法。

【课例实录】

一、同类·异构

投影:

文章的时间结构一日结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四季结构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师:文章的时间结构,有“一日结构”,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过了一会儿,“蒹葭凄凄,白露未晞”;再过了一会儿,就是“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我们看,抒情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反复地追寻了几千年,其实只是太阳刚出来还没有完全晒干露水那一会儿,在情人心里,时间被放大了、定格了,近乎永恒了。也有“四季结构”,如《采薇》。按照季节的推移渐次写了“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配合以“岁亦莫止”“岁亦阳止”,收束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首诗里,时间不再是单一的“结构”或“线索”,它是四时景物的变换,是人的无止休的劳作,看似重复的动作,积蓄着一种心理能量,并在最后以今昔时令叠加的方式总爆发。今天这篇课文要介绍的则是一种更为独特的时间结构:十二月令。(板书课题。)

二、循言·语脉

投影:

汪曾祺语录之“为文”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之妙在字里行间。

师:文章按十二个月来写葡萄,标题可以改为《葡萄》么?

(学生思考。)

众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1:在本文中,一月、十月、十二月、七月这几个月份与葡萄无关。

师:读文细致。除了葡萄,“月令”还包含哪些内容?

生2:为葡萄付出的劳作。

生3:还有天气情况。

师:也就是说“葡萄月令”含有葡萄、月份、农事、天气诸元素,写了葡萄从春出窖到夏长到秋收到冬藏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形态。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什么?

众生:有条理。

师:把看似散漫的生活条理化,把农村生活以月令形式展示出来,所以它非常完整地表现了

我们原生态生活的过程,非常完整地写出了我们生命的过程。还有么?

(生沉默。)

师:本文段落疏密不一,为什么有的月份详写,有的则略写?

生4:农活忙的时候详写,闲的时候略写。(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月令”形式符合生活的真实样貌。

师:聪明。还有么?

(生再度沉默。)

师(等了一会儿):至于还有什么妙处,也许学完之后你们还会有所悟。

师:有人说汪先生的文章要靠嘴巴来读,能读出像流水一样的干净婉转之美。大家选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找这种感觉,说说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语言的干净婉转之美。

(生自由读。)

生5:口语多,让人感到亲切。

师:嗯。口语的使用使文章活泼俏皮。(板书:口语)

生6:句子短,没有过多的修饰语,不累赘,读起来上口。

师:那就以第1 节为例,赏析一下短句的妙处,如何?

生6:第1 节使用短句写出了葡萄园的寂静。

师:注意是辨析短句句式的简洁明快之美。如果将第 1 节改成“葡萄睡在一月的静静地下着大雪的一片白的果园的窖里”,你觉得区别在哪?

生6:改过后修饰语过多,句子有点冗长,重点不突出,变得平庸。

师:说得好!这种短句特别有味道,作者特别喜欢用句号,有时两三个字就用句号,很多地方就如同没有分行的诗歌。关联词能不用就尽量不用。这样的语言就特别干净,有韵味。(板书:短句)

师:因此,文中的描写都是白描式的。要么绘声,写葡萄梢头滴水,是“嗒嗒”的;写给葡萄打条,是“劈劈啪啪”的。要么绘色,一月下大雪,是白色的;二月刮春风,树绿了,土地是黑的;八月葡萄“着色”,“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板书:白描)

师:大家都觉得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简洁,可是你们看文中这些句子———

投影:

比较鉴赏

①“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这可以简化成“把支撑葡萄的木头,分门别类堆放在旁边”么?

②“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的伸开。”这可以简化成“把枝条伸开”么?

③“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这可以简化成“长出来就给它掐了”么?

④“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这可以简化成“梨树苹果树葡萄都开花了”么?

师:请大家读读,议议,谈谈看法。

(生讨论,发言,师相机引导。)

生7:第一句有现场感,我仿佛看见作者在现场的劳作,能感受到他对葡萄种植工作的内行。简化成“把支撑葡萄的木头,分门别类堆放在旁边”,简则简矣,对所做事情的如数家珍感就没有了。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师提醒生注意标点符号停顿时间的长短不一,读出点单口相声或说书的感觉。)

生8:第二句不能简化成“把枝条伸开”,原文用反复、比喻表达出窝了一冬的葡萄上架后的舒展,我由衷地替它们高兴。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师提醒生注意三个“伸开”的渐进性,读出越来越强的喜悦感。)

生9:第三句故意反复,强化有点调皮的感觉,像个孩子,也说明种葡萄人的勤劳。不能简化。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师提醒生读出快节奏感和一点自得感。)

生10:第四句不能简化成“梨树苹果树葡萄都开花了”,因为原句说明果园里花儿次第开放、美不胜收,也暗含作者喜悦的心理。简化后“都”字看不出开放的次序性,看不出果园里持续美丽的情景。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得舒展。)

师:读得舒展优美。这种写法就好像———

投影:

比较鉴赏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林海音《城南旧事》)

改文:第二年冬天骆驼队又来了。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改文: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

《城南旧事》里“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为什么不说成是“第二年冬天骆驼队又来了”?

这就好像《秋夜》里“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不说成是“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

你们说说看,为什么呢?

(生讨论,发言,师整理小结。)

师:《城南旧事》这样不断地提及季节的原因是:时间在不断流逝,虽然儿时的骆驼队来了,可孩提时代的光阴却一去不复还,说明了作者在不断等待,从未间歇。《秋夜》里作者站在院子里,骋目游视,想看到点什么来排遣内心的寂寞。视线一扫,只看到两株树,定睛看其中一株,原来是株枣树;转眼看另外一株,心中带了期待,希望它是一株别的树,那样心波还会一漾,谁知,它还是一株枣树,希望登时破灭,寂寞迅速淹至头顶。

师:作者语言的繁与简,是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正是语疏事密,似断实连。(板书:循言疏朗散文,似断实连语脉)

三、立人·情脉

师:作家赵丽宏曾问过汪曾祺有没有种过葡萄,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汪曾祺种过葡萄么?依据在哪里?

生11:种过,他写得那么生动可信,一定是亲历过。

师(点头而笑):嗯。汪曾祺是这样回答赵丽宏的———

投影:

汪曾祺语录之“为人”我认真地种葡萄,认真地读种植葡萄的书,认真地研究葡萄,就这样过来的。

(师示范读:“‘起!———起!’哎,它起来了。”“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