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诸子散文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诸子散文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参考
教学博苑
2012-11-13 1055
5d56b7b40102e15l
高中诸子散文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参考
学习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以杖荷蓧明日,子路行以告
选文解读
我国古老的神话说,远古时候,天柱断折,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全部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灭,大水浩大而不止,猛兽攫噬善良的人民,恶鸟抓取老弱的百姓。这个时候,有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并砍下大龟的脚来作天柱,还积聚芦灰来治理洪水。女娲补好了苍天,立好了天柱,诛灭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使天下百姓得以保全生命。作为神话形象,女娲把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当成自己必须担当的命运。孔子当然不是女娲之类的神,但是也有强烈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选文第2则“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和“桀溺”都不是真实的人名,而是指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身材高大魁梧的人。“长”是高大的意思,“桀”通“杰”,也是高大的意思。“沮”是低湿的洼地,“溺”是浸在水洼当中。“耦而耕”指两人并力一起耕作。“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是说孔子带着众弟子经过他们,并且让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津”是渡口。“问津”一词,这里用的是本义,后来引申为探求途径或尝试。成语“无人问津”则是指没有多少人关心询问。孔子及其弟子问路,那么长沮、桀溺有什么反应呢?长沮问道“夫执舆者为谁?”意思是,那个手拉缰绳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接下来的发问“是鲁孔丘与?”还是“长沮”的话,并且十有八九是明知故问。“是也。”这是子路的回答,老老实实,尽管他可能知道长沮是明知故问。长沮接着说“是知津矣!”字面意思是说,这个人知道渡口在哪儿了!这是一个奇怪的回答。孔子跟弟子们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所以才让子路来打听。没想到“长沮”却有更多的问题要问子路,更没有想到他问完以后竟然有这样一种“答非所问”的回答。其实,这是一种嘲讽的姿态。长沮的意思是说,你孔子周游列国,栖栖遑遑地四处奔走,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吗?他对孔子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
子路实在是没有办法,于是转而向桀溺打听。“桀溺曰‘子为谁?’”“曰
‘为仲由。’”子路的回答,依然是那么老实。在又经过一轮问答之后,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桀溺同样没有回答子路的问题,却说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话中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说,天下到处都是洪水横流一般的混乱情形,你跟谁来改变它呢?另一层意思是说,你子路与其追随孔子这种避人之士(所谓避人,是指躲避跟自己志趣不合的人),哪里比得上追随我桀溺一样的避世之士,出世而隐居呢!言外之意是,像我桀溺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彻底,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在话下。文中记载桀溺的反应,还有一个动作是“耰而不辍”。“耰”作名词时指的是古代一种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的农具;这里作动词,指的是用耰
松土。“不辍”就是不停止。“耰而不辍”这一细节,显示了桀溺瞧不起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情态度,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些文字写得很妙。孔子、子路等人要打听的,是脚下要走的实实在在的路。可长沮、桀溺说了很多,则是就人生道路大做文章,根本没回答他们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种很高明的“顾左右而言他”。长沮直接针对的是子路,最终嘲讽是却是孔子。桀溺直接质问的是子路,最终针对的也是孔子。细细地回味这些描写,会觉得很妙。
前面两个回合,长沮、桀溺表现得咄咄逼人,子路、孔子等人似乎完全落在下风。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子路行以告。”──他没得到想要的答案,就去把事情告诉了孔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的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说天下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由孔子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根本就没有落入下风。他考虑的是天下众生,所以境界实际上更高远。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4则选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事情同样是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丈人”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跟现在的常用义差异甚大。子路跟随孔子却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家,这位老人家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子见夫子乎?”这里“夫子”是指老师。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老人说他自己,也有人认为是老人责备子路,还有人说是老人批评孔子。理解成批评孔子可能更切当一些。老人的意思大概是说,像他自己那样避世隐居,躬耕而食的人,才堪当“夫子”之称。这跟桀溺说避世之士比避人之士更高明,意思是差不多的。而所谓避世之士,正需要劳动四肢,分辨五谷。《论语》在记载了丈人的话之后,也写了他的一个动作“植其杖而芸。”这是说老人把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除草。从写法上看,这几个字,就跟写桀溺时候说的“耰而不辍”一样微妙。“子路拱而立”,写出了孔门弟子的本色。“拱”是指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老人有一系列的行动先是留子路住下来,之后是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子路吃,之后是叫两个儿子来拜见子路。虽然老人的人生选择跟孔子等人完全不同,但他的这些行动却都有浓浓的人情味。“明日,子路行以告。”现代汉语中“明日”常指将来的一个时间,古代的“明日”则常指某件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行以告”指赶上孔子,把事情告诉了他。“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孔子明白那位老人是一位隐居者,让子路回去见他,显然是要告诉他什么(就跟第3则选文中楚国狂人接舆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而走过孔子的车子,孔子下了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是一样的)。而那位老人竟然已经料想到孔子会这样做,事先就躲到别处去了(“至,则行矣”,进一步写足了隐者的气派)。孔子又是一个“不得与之言”!子路于是说了这样一段话“不仕无义”,是说不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