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酸和碱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酸和碱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教学设计一、教材说明二、《常见的酸和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本节课选择其中的一节内容《常见的酸》为教学内容。

三、二、设计理念四、1、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感受化学物质的性质。

五、2、在课堂上,采取“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尽量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多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六、3、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动脑去思考,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智力活动中,又通过他们亲自操作,培养了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七、三、学情分析八、1.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溶液、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学生在以前所学已接触过了一些酸,加之生活经验上也接触到了一些酸,这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及十一单元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酸、碱与指示剂作用引出酸和碱两类不同的物质。

第二部分为常见的酸,从常见的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入手,同时介绍了浓硫酸的腐蚀性及其稀释方法。

2.硫酸的性质及其用途是学生想知道的内容。

3.3.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中并不知道硫酸,因而我认为这是本节课需要用探究的方法重点突破的内容。

4.4.实验探知:采取学生做实验,亲身体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探究知道酸和碱的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熟悉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5.5、归纳得知:通过学生的一些探究活动,能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物理性质的归纳总结。

6.四、学习目标7.1、知识与技能8.(1)知道酸和碱的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9.(2)熟悉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中化学_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了解酸的通性,能认识到酸的性质实质就是H+的性质,碱的性质实质就是OH—的性质。

2.回顾酸、碱的化学性质。

3.进一步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酸和碱的通性及应用。

难点:有关酸碱化学性质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步骤:一、整体再现出示单元知识网络图,大视角重现,完成知识建构。

二、课内探究(一)明确目标师生共同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目标,重难点。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保证学生有能力做到。

(二)恰当引导,互动交流考点 1 溶液的酸碱性与pH1.酸、碱溶液与酸碱性溶液的关系:(1)酸溶液与酸性溶液。

(2)碱溶液与碱性溶液。

2.改变溶液pH的方法3.PH试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典例】见课件考点 2 酸、碱的性质及应用1.酸的性质及应用2.碱的性质及应用【典例1】【典例2】见课件(三)真题体验1.(赤峰中考)下列试剂:①pH试纸、②无色酚酞溶液、③紫色石蕊溶液、④碳酸钠溶液,其中能将稀盐酸、氯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鉴别出来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株洲中考)今有①肥皂水②食盐水③杨梅汁④白糖水⑤蒸馏水五种液体,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其中pH<7的是,pH>7的是(填序号)。

3.(广州中考)玻璃仪器常附着难清洗的物质,下列清洗方法不可行的是( )A.内壁有CaCO3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C.内壁有Fe2O3的试管用NaOH溶液清洗D.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4.(黄冈中考)张亮在实验室用足量的锌粒与稀硫酸按右图装置制取一定量的氢气,发现液面刚好不与锌粒接触而又无酸液可加,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的下列试剂,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B.碳酸钠溶液C.硫酸钠溶液D.澄清石灰水5.(枣庄中考)甲、乙、丙、丁分别是石蕊溶液、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中的一种,若用四个圆表示四种溶液,两圆相交部分为两溶液混合后出现的主要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碱》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碱》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此外,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喜欢通过实验探索未知,但学习习惯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可能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4.激励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讨论等方面给予积极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5.生活实践:布置与碱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实验探究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碱的性质、定义等知识点的理解。讲授法则能够有针对性地传授碱的相关概念和性质,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小组合作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肥皂制作、污水处理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碱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探究: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碱的性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酸的概念、性质等前置知识,但可能对碱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学习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碱的定义理解不够透彻,容易与酸的概念混淆。2.对碱的分类和性质来自握不够牢固,难以区分强碱和弱碱。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会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测试一些物质的pH。

通过对各种操作的比较及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建立正确的测试和读数方法。

让学生自主测试,拓展活动的空间,培养尊重事实的观念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疑点:不同生长时期的水果和蔬菜pH是否相同,建议测不同生长时期番茄pH进行了解。

观察头发光泽需要哪些条件,建议增强光线和利用放大镜观察。

头发耐拉力,用手拉能否准确感知?建议用测力计去测更科学。

为使测出的数据具有科学性,可引导学生取几次的平均值。

重点和难点:测试方法。

活动方式:学生主持;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①分组准备:每组有5个烧杯分别装20 mL pH为1、4、7、10、13的溶液,头发五束(同一个人的头发)。

②稀硫酸、稀盐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

③洁厕精、醋、洗洁精、石灰水、牙膏、西红柿、牛奶、鸡蛋、萝卜、纯碱溶液、草木灰水、泡菜水、橘子、苹果、造纸厂排放的废水、点滴板、pH试纸、玻璃棒、镊子、小刀、纱布、放大镜、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师:先请同学们将5束头发分别放进盛有不同pH(1、4、7、10、13)溶液的小烧杯中,等会观察。

师:再请同学们看61页内容,回答,我们从书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1:溶液的pH<7显酸性,ph>7显碱性,pH=7显中性。

生2:测定pH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反思: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做主持,本身就是对能力的训练,把讲台让给学生,同学们相互理解与支持,合作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行为和表达更具有学生自身的特点。

但主持人和同学们是处于同一知识平台,随时需要老师的指点,老师在课前要帮助主持人理好提纲。

初中化学_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作为化学教师,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添新鲜感,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

在学完这一单元后,很多学生反映,酸和碱这一单元,感到学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知识没有理解,习题不会做,甚至有的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厌学心理,如何复习好这一单元,消除学生的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的迎接中考。

我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设计了这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的专题复习课,涉及了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浓硫酸的稀释、酸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等基础知识,通过精心创设的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温故知新,让学生体会到中考方向,检验学习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让化学走进生活”的化学教学理念。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法:系统归纳、教师点评、多媒体辅助教学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小组竞赛三、教学准备:1、导学案 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真思考、团结协作完成导学案所包含的酸和碱的相关知识,温故知新、共同提高。

2、各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在限定时间内展开充分讨论,科代表作好记录,最后评选课堂之星。

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课堂活动要求。

利于课堂节奏紧凑有序,且高效。

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欣赏歌曲,解读歌词,明确复习目标。

以学生熟悉的《青花瓷》为切入点,引入酸和碱的学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1.提问: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听说过酸吗?能举个例子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已知的酸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生活实例: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酸现象,如柠檬汁、醋、酸奶等,让学生认识到酸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酸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通过学习酸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服务人类的情感。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实践作业:
(1)在家中尝试进行简单的酸碱中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收集生活中与酸相关的物品或现象,如柠檬、醋、酸奶等,分析它们的酸性质,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3.思考作业:
(1)思考酸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举例说明酸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酸对环境的污染。
(2)探讨酸的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利与弊。
2.新课学习:
(1)学习酸的分类、定义和组成。
(2)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掌握酸的一般反应规律。
(3)学习常见酸(如盐酸、硫酸、硝酸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实验观察酸碱指示剂的变化,理解酸碱中和反应。
3.实践与应用:
(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酸相关的现象。
(2)进行小组讨论,总结酸的性质和应用。

初中化学_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一、课前学习活动设计:学生课前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使知识形成网络。

重点对酸和碱的通性、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碱与盐的溶解性规律进行熟练记忆。

并让学生课下交流讨论氢氧化钠溶液或熟石灰露置于空气一段时间后,其成分可能有哪些?如何进行检验等。

通过以上知识的回顾、问题的交流讨论为本节课训练做好知识的铺垫。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识与技能:(1)通过对具体情景中酸、碱变化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常见的酸、碱等物质特性的理解与应用;(2)通过物质的鉴别学会酸碱盐等物质性质的应用;(3)经历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或常见的碱等物质变质后成分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酸、碱等物质性质的理解以及应用;(4)学会根据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对物质进行推断,进一步加深对酸碱盐性质的理解和综合应用;(5)通过训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综合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常见酸和碱的四种题型的训练,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在回顾、类推、比较、归纳中得到升华。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学会由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教学重点:酸与碱性质的综合应用。

3.教学难点:根据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对物质进行推断以及酸、碱、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或常见的碱等物质变质后成分的分析。

4.设计思路:通过对常见酸和碱的训练,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通过活动与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训练。

本节课抓住本单元的常见题型,同时突出问题与题型的整合,即“题型引问题、以问题带题型”,把“解答题型的方法规律”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堂课训练的始终。

课题2第1课时《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课题2第1课时《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内容。

这一课题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酸和碱知识点的联系桥梁,也是初中化学中考的考点。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酸碱的物理性质。

通过化学实验把学生轻松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碱的化学性质,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有关酸碱盐: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

4.酸碱指示剂等。

本单元通过对酸、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怎样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从物质的一般性性质达到认识一类物质性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从而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教学目标】1.描述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2.知道浓硫酸的腐蚀性,说出稀释浓硫酸的操作要点,树立安全实验意识。

3.使用盐酸、硫酸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用途和现象。

【教学重点】知道浓硫酸的腐蚀性,说出稀释浓硫酸的操作要点。

【教学难点】知道浓硫酸的腐蚀性,说出稀释浓硫酸的操作要点。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浓硫酸、浓盐酸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酸和碱是指两类不同的物质。

酒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产生酸味;草木灰放到水中,利用得到的碱性灰汁。

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实验探究】(1)观察盐酸、硫酸的颜色和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盐酸、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并小心闻其气味。

比较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填写表格:打开浓盐酸盖子白雾是怎么形成的?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5分钟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活动时间
【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够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分析出“枯木逢春”的奥秘吗?请你用上学期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老师在操作中用了哪两种溶液进行反应。
(PPT展示活动任务及要求)
讨论
发言
复习已有的酸碱、和指示剂相关的零散知识
5分钟
【讲授】同学们非常棒,老师刚才正是使用了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了红色。同时同学们也提到了,碳酸可以使紫色的石蕊变红。碳酸、醋酸、盐酸、硫酸都属于酸。而氢氧化钠,熟石灰、氨水属于碱。看来酸和碱其实早就是同学们的老朋友了,只是老师还没有向大家正式介绍罢了,你们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酸和碱?
6分钟
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你组的讨论结果,如果有同学觉得需要补充,都可以举手补充。
展示分享实验
同上
2分钟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正式的认识了酸和碱这两类物质,知道生活中他们几乎无处不在。还学会了用酸碱指示剂去区分他们。并自己用身边的植物制成了酸碱指示剂。认识了石蕊、酚酞这两种指示剂遇到酸液碱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首先请齐读学习目标。
(PPT展示学习目标)
我们成都的春天,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即使今天淅淅沥沥的下着春雨,没关系,春雨贵如油。我们家乡的春天那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看。老师把春天,请到了教室里,足不出户,就能让你感受到春意:
【趣味实验】
枯木逢春
倾听
齐读学习目标
观看趣味实验
思考
趣味实验引入新课,帮助复习旧知,温故知新。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课题:常见的酸和碱
学习活动分析(含课标、教材、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_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课型】训练课【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常见酸、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酸碱的腐蚀性以及物质酸碱性的微观实质。

2、熟知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

3、掌握中和反应实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4、通过本节课典型题目的训练,进一步强化知识,掌握做题技巧和应试策略。

5、进一步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安全意识。

重点、难点:酸和碱的通性及其应用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归纳总结、串联整合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复习,自主构建本章的知识导图。

1、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2、酸在溶液中都电离出______所以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 酸和___________反应______的石蕊遇酸变_______,______的酚酞遇酸______。

2)酸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下同) 3)酸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酸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酸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NaOH和Ca(OH)2的物理性质:4、碱在溶液中都电离出______所以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 碱和___________反应______的石蕊遇碱变_______,______的酚酞遇碱______。

2)碱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下同)3)碱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碱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智慧碰撞——质疑解疑、合作探究(一)酸及其性质1、(201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B.倾倒液体C.称量固体D.过滤2、(20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瓶酸溶液,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测得它们的质量与放置天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a、b分别代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常见的酸和碱《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a.写一篇关于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短文,讨论碱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b.结合本章节所学,思考如何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升学习效果。
3.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讨论主题:碱的性质有哪些?碱与非金属氧化物、酸、盐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4.知识梳理,形成体系:引导学生总结碱的化学性质,形成知识体系,便于记忆和理解。
5.应用拓展,提高能力: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够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碱的相关化学方程式,并掌握相关化学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
2.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形成知识体系。
3.采用问题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合作意识。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碱的化学性质,形成知识体系。
2.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提高实验技能。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c.碱与酸:以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为例,学习碱与酸的中和反应,并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初中化学_《常见的酸和碱》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常见的酸和碱》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常见的酸和碱》复习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小组讨论法【教学用具准备】仪器、药品:试管胶头滴管酚酞试剂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剂碳酸钠溶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师:视频展示以一段关于水污染的视频,引领学生进入本节复习的内容。

观看视频初步认识不正确的处理方式给环境造成的影响。

用真实的事件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

并通过视频中事件对环境的危害震撼学生的心灵。

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解决问题:出示问题:1、某工厂的废水显酸性(HCl),如何证明该废水呈酸性?2、某工厂废水显碱性(Ca(OH)2),如何证明该废水呈碱性?说说你是运用了哪些知识想到了这些方法。

并分析其中的哪种方法最优,为什么?对学生的方案及时准确的评价,引导学生复习酸、碱的化学性质。

为河水的检验、治理出谋划策。

并注重对方案的对比选择。

首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然后小组内与他人对比交流。

展示交流的结果。

复习酸、碱的化学性质。

并通过方案的对比学会正确的设计方案、选择方案。

明确选择的依据使学生的思维多角度、多方向进行,注重知识的联系。

系统构建结合以下关键词在导学案上条理地构建知识网络。

H+ OH-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生展示的知识网络进行评价。

根据黑板或学案上的重要概念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并进行展示交流。

对知识的知识网络进行认真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不足之处及时指出。

共同提高。

从联系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条理的整理,对知识进行再认识。

提高知识归纳能力,并初步理解从哪些方面对物质进行研究。

学以致用要求:1、独立完成,用心思考。

2、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先独立完成在合作交流通过题目巩固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互相碰撞,提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快乐收获与学生共同交流本节收获。

从知识上、方法上、情感方面畅谈收获。

促进学生思考与拓展,并能让学生梳理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a.请学生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酸碱的定义、性质、制备及中和反应等知识点。
b.结合课堂所学,让学生尝试书写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反应原理。
c.请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2.实践作业:
a.学生在家中寻找生活中的酸碱性物质,观察其性质并记录下来,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知识迁移能力不足的现象,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可能较为困难,需要教师采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酸碱知识的应用产生疑问,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实验:指导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
(4)巩固:通过练习题、案例分析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拓展:介绍酸碱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3.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掌握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酸碱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自主探究酸碱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2.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化学_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区分酸和碱的方法,学生总结归纳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并能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2、通过实验复习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取值范围及注意事项;3、复习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知道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酸碱发生反应;4、学生通过复习归纳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学会构建知识框架的方法,积累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过程与方法:5、通过创设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出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6、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酸的化学性质和碱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和反应的实质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思路:以酸和碱的性质为主线,将溶液的酸碱性和中和反应穿插其中,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3、通过什么现象来区分?学生说方法的同时,教师板书酸的化学性质和碱的化学性质的框架图【学生实验】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并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获得结论】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实验的结论【针对操作,提出问题】1、甲同学在测定某溶液的pH时,先把pH试纸用水湿润再测,他所得的结果准确吗?2、乙同学在测定某溶液的pH时,将pH试纸浸入溶液中测pH,行吗?为什么?环节二【设置问题,复习中和反应】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中还有一条共同的性质,是哪一条呢?【加深知识,解释实质】1.怎样判断酸和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2.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请大家分析右图中:A.B.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什么?【智慧接力】利用两个习题让学生巩固以上知识来鉴别溶液,并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限时3分钟)学生交流各组的实验现象,并板演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对板书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评价。

主动到前面改正出错的地方。

学生回答pH试纸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错误操作的后果。

学生回答:酸和碱的反应学生知道借助指示剂观察实验现象,说明酸和碱发生化学反应。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碱的性质和反应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2.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具体方法包括:
(1)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绿色化学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针对初中化学初三下册《常见的酸和碱》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实验技能和化学用语,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酸碱性质和反应原理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和应用仍存在困惑。此外,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存在差异。
2.选做题(任选一题):
(1)调查当地土壤酸碱度,分析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并提出改善措施;
(2)了解酸碱平衡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调查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体的酸碱平衡,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3.创新实践题:
结合所学知识,发挥创意,设计一个与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实验或项目,旨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如下:
2.实验演示:教师进行酸碱性质实验,如使用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演示酸碱中和反应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酸碱性质。
3.知识拓展:介绍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药、环保、农业等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实验观察和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1)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与酸碱性质的关系;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时,对酸碱理论的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_常见的酸和碱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常见的酸和碱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常见的酸和碱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加深对酸碱概念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巩固酸碱的化学性质,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

(3)、将酸与碱的通性加以对比,能更好的记忆与识别其特点,并加深对此内容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回顾已有知识,总结构建出知识网络,学会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酸与碱的复习,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总结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是学生学习了有关酸碱盐的知识后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让学生对酸碱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

这部分的内容很多,一节课只针对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重点及难点化学性质复习。

教学策略分析:1、通过学生探究石灰水瓶的清洗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自然引出课题。

2.通过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和对物质进分类增强学生对酸碱盐在组成上的认识,为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正确书写埋下伏笔。

3.通过学生动手书写化学方程式,纠正学生的一些常见错误。

4.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归纳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5.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判断和动手书写一些有关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书写规律。

6.通过多媒体和学生复习讲义的配合让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注意力更集中,目标更明确。

教学重点:酸与碱的通性的对比与掌握。

教学难点:构建酸碱性质的知识网络,使知识形成系统化。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设备的调试。

复习讲义的编辑。

问题导入1、小明看见爸爸常常用稀盐酸给铁制器皿除锈,他自己想亲自试一试。

于是,他找出一颗生锈铁钉出来,放入足量稀盐酸中,然后,美滋滋地去睡觉了……可是,当他醒来之后,发现铁钉不见了,你知道为什么吗?(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2、出示一瓶新的石灰水和一瓶用久的石灰水。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节碱及其性质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节碱及其性质教案(新版)鲁教版
2. 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动画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在教学管理方面,课堂纪律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保证教学效果。
2. 在教学组织方面,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时间分配需要更加合理。
3. 在教学方法方面,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简洁明了:板书设计采用简洁的文字和符号,突出重点,准确精炼。例如,用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表示碱与酸的中和反应。
4. 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不同颜色、图标、图片等元素,使板书更具吸引力。
5. 突出重点:板书中的重点内容用粗体字或下划线标出,以便学生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碱的应用领域
- 造纸、化工
- 玻璃、洗涤剂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总结碱的基本概念、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并撰写一篇短文,字数在300字左右。
2.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碱的溶解性规律。学生需要列出实验步骤、实验药品和预期结果。
3. 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调查其在家庭或工业中的应用,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4. 在反馈时,要用鼓励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要具体指出作业中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5. 针对不同学生的作业,要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基础知识的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九.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引入生活案例,增强学生对碱的性质和应用的理解。
4. 教学手段: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驱动法等。

《常见的酸和碱》学情分析及教学效果分析

《常见的酸和碱》学情分析及教学效果分析

《常见的酸和碱》学情分析及教学效果分析
《《常见的酸和碱》学情分析及教学效果分析》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作业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掌握了基础的实验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存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离子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为本节课需解决的难点。

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一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式抛出问题,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够自由发挥寻找解决问题、证明猜想的思路和途径。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我大胆的放开学生,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散思维,并在教师引导下对不同的实验方案展开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到完善的实验方案,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在授课过程中也确实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另外,借助于多媒体播放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动态示意图,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不足之处:在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刚开始我没有进入到各小组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或提示,所以本环节一开始的时候部分小组偏离主题,在本环节占用时间太多,以致在后面的授课过程中时间有些紧张,对整节课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

《常见的酸和碱》学情分析及教学效果分析这篇文章共1828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课型】训练课【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常见酸、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酸碱的腐蚀性以及物质酸碱性的微观实质。

2、熟知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

3、掌握中和反应实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4、通过本节课典型题目的训练,进一步强化知识,掌握做题技巧和应试策略。

5、进一步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安全意识。

重点、难点:酸和碱的通性及其应用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归纳总结、串联整合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复习,自主构建本章的知识导图。

1、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2、酸在溶液中都电离出______所以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 酸和___________反应______的石蕊遇酸变_______,______的酚酞遇酸______。

2)酸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下同) 3)酸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酸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酸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NaOH和Ca(OH)2的物理性质:4、碱在溶液中都电离出______所以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 碱和___________反应______的石蕊遇碱变_______,______的酚酞遇碱______。

2)碱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下同)3)碱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碱和___________反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智慧碰撞——质疑解疑、合作探究(一)酸及其性质1、(201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B.倾倒液体C.称量固体D.过滤2、(20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瓶酸溶液,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测得它们的质量与放置天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a、b分别代表()。

A、浓盐酸、浓硫酸B、稀盐酸、浓盐酸C.浓硫酸、稀硫酸 D.稀硫酸、浓硫酸3、(2014)小明同学的自行车锁生锈了,他怎样也开不了,于是他把锁拿到修理店请师傅帮他解决.老师傅很快拿出一瓶喷剂,叫小明往锁孔里轻轻喷一下,一会儿后,锁终于用钥匙打开了,小明感到很惊奇,问老师是什么原因,老师傅只会使用但不会解释.小明决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弄明白,他仔细看了喷剂瓶上的说明,原来它主要成分是盐酸,小明顿时恍然大悟…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小明思考了一会,谦谦有礼地对老师傅说,以后使用这种喷剂不能过量使用,否则会损坏铁质锁,老师傅笑着点点头.请你再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4、探险队员—硫酸,不小心走进了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小山,请你帮助它走出小山(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入口→ → → → →出口。

教师总结讲解:酸的物理性质中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吸水性,以及酸的通性是主要考查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重点。

5.(2013)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及用量均正确的是( )6.(2013)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 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 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图乙的是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所选试剂及用量 A Na 2CO 3 KCl 适量的H 2O B 稀盐酸 H 2SO 4 适量BaCl 2溶液 C CaO CaCO 3 过量稀盐酸 DKCl 溶液稀盐酸过量的Na 2CO 3 溶液烧杯中的物质 X 溶液 A 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 稀盐酸 B 稀硫酸和稀盐酸 氯化钡溶液 C 镁铝合金稀盐酸D稀盐酸和CuSO 4溶液烧碱溶液4、Fe(OH)31、Zn9、HCl2、Na 2CO 33、SO 2 6、NaCl5、Cu8、Fe7、CuO(二)碱及其性质;1、(2014)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序号实验现象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A固体受潮,逐渐溶解会儿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B溶液变红色酚酞试液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C有氯化钠生成盐酸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D产生蓝色沉淀酸铜溶液2、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但溶质成分没有改变的是()A.氢氧化钠溶液B.石灰水C.浓硫酸D.浓盐酸3、(2014)为探究碱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①如图(甲)所示,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后,溶液红色褪去,溶液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②如图(乙和丙)所示,同时将两支充满CO2的相同试管分别倒扣在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丙中液面高于乙,说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实验结束后,进行废液处理.将丙所得溶液全部倒入一大烧杯中,再将甲所得溶液缓慢加入.全部加入后测得溶液pH为3,调节pH接近7,达到排放标准.将甲所得溶液缓慢加入的过程中,大烧杯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4、(2013)许多化学反应都伴随着明显的现象。

但也有一些观察不到明显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1)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的明显现象。

(2)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现象。

为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小红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

向一盛满CO2气体的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迅速塞紧橡皮塞(胶塞中插有一下端系小气球的玻璃管)。

然后振荡锥形瓶,会观察到小气球逐渐胀大,其主要原因是。

(3)盐酸与NaOH溶液的中和反应也无明显现象,为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前,应先向NaOH溶液中滴入少许。

教师总结讲解:除了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常考重点以外,除杂问题和溶液颜色变化问题,也是常考题型。

要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熟练运用。

(三)达标测评————战胜自我,成就自我!1、衣服上沾了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直接用水很难洗净,要除去白色衬衣上的铁锈,你认为比较适宜的液体是()A.白醋B.酱油C.酒精D.洗洁精2、氢氧化钙是一种常见的碱,它的俗名是()A.大理石B.熟石灰C.石灰石D.生石灰3、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A.H2CO3B.NaHCO3C.P2O5D.Ba(OH)24、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A.氯化钠B.盐酸C.氧化镁D.氢氧化铝5、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A.NaCl BaCl2Na2CO3B.KNO3HCl CaCl2C.H2SO4FeCl3NaNO3D.NaOH HNO3NH4NO36、(2013)下列有关熟石灰的说法错误的是()A.熟石灰又称为消石灰B.熟石灰由生石灰与水反应而制得C.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熟石灰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教师总结:上述题目是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特点是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教师总结点评。

三、总结本课,谈收获,谈感想。

五、统计小组分数,对优胜小组予以表彰。

九年级化学学情分析课题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教材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实验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中和反应。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

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贴近生活,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并体会学以致用,将知识用到生活中去,综合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对酸和碱有一定认识,并提前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2、学习能力方法:部分学生会课前预习,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对较浅层次的知识进行整合;多数学生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非智力因素: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思维跳动性大,尤其对化学实验有浓厚兴趣。

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许多同学面对繁多的方程式、极易混淆的概念、定义及灵活多变的选择题、推断题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

事实上,只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化学学习也可以得心应手!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学习效果分析通过这节课训练,一些优秀的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学生知识记忆牢固,在做题时对问题分析透彻,回答问题规范、准确。

说明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学会了解题思路。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训练中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或知识点记忆不准。

或知识点记忆混淆。

二是学生做题时审题不清,对材料理解能力差,对图表的解读能力差。

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老师、学生的纠正,学生基本能改正错误,学会了做题的方法,知道在做题时,如何去审题,分析题目要求。

在做题时知道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节课训练目的基本达到。

但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还要不断地进行强化训练。

上完课之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思维心理发展为主线,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的教学设计思想,尽管因个人的教学积淀不足,未能理想地实现此教学理想,但能感觉出,这样的教学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其教学效果更是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所不可企及的。

尽管我和农村中学的学生们,在摄像机镜头面前很不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参与热情,主动的探究精神、发自天然的互助合作气氛,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极大地鼓舞了我继续进取、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新形式的信心与决心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教材分析<<酸碱>>部分的知识多而零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所涉及的物质和化学方程式很多,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

学生会因为知识点多显得混乱而感觉复杂,没有头绪,从而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学习。

而与酸碱盐知识有关的考题却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有不少题型是利用酸碱盐的特殊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来解答的。

如推断题、实验探究题、除杂题以及有关物质变质的计算等,占分比例较大。

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酸碱盐的有关化学性质,才能利用性质规律分析题目、解决问题。

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梳理好这部分知识点,建立好酸碱盐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获得一个清晰的思路去感受物质变化的魅力,从而化“复杂”为“神奇”,树立起学习信心是这一阶段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