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墅关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浒墅关风貌
浒墅关是一个古老的小镇,她有悠久的历史。她始建于秦,从秦到今,饱经历史的沧桑,历史的烽火,依然屹立在京杭大运河之旁,她几乎穿越整个古老的中国历史。浒墅关,总面积60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20°29',北纬31°23',位于苏州城西北、南阳山东北麓,东南距苏州古城中心12公里,踞京杭大运河两岸。
从古至今都有很多关于浒墅关,他濒临运河,“上接瓜埠,中通大江,下汇吴会巨浸,以入于海”[嘉靖《浒墅关志》卷16《艺文》。]号称“十四省通衢之地”,北方的棉花、小麦、杂粮、南方闽广的海货、苏杭嘉湖的丝、棉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都通过这里,故镇内商贾骈集,贸易繁盛,“每日千百成群,凡四方商贾皆贩于此,而宾旅过关者,亦必买焉”。[道光《浒墅关志》卷11《物产》。]正德时,明政府在浒墅设关征税,自此成为明代最著名的钞关之一,每年商税收入十分可观。直到清代,济墅关仍是驰名全国的繁华市镇,被称为“商旅之渊薮,泽梁之雄钜”。[道光《浒墅关志》文祥序。]
物华天宝黄金地,人杰地灵浒墅关。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的浒墅关是千年古镇、文化名镇、经济重镇。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从事渔猎、稻耕等活动。秦代开始设乡,元代至正年间设税关,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设钞关(官员级别均在六品以上)。民国20年(1931)为吴县第一区区署所在地,面积110平方公里。民国23年(1934)与第四区(望亭)合并,为四区区署所在地,面积165平方公里。地域东至黄埭,南至木渎,西至光福,北至无锡县界,1949年4月为吴县县政府所在地。1950年浒墅关区辖2镇18乡。1960年划归苏州市,1962年回归吴县为县直属镇。1988年11月,浒墅关从吴县划归郊区(虎丘区)。1992年9月至1994年4月陆续划出18个村建立省级浒墅关经济开发区。2002年9月,高新区、虎丘区合并后浒墅关归高新区管辖浒墅关这个地名也有很大的历史。几经沧桑,终于去确定为浒(Xǔ)墅关。秦代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求吴王剑,发阖闾墓”,见白虎蹲虎丘山上,率部追赶20余里,虎不见处即名为“虎疁”地。唐代唐代,讳虎,改为“浒疁”。五代吴越王钱鏐忌“疁”,遂改名为“浒墅”。宋代宋《吴郡图经续记》称“许市”。明代明宣德四年(1429)户部设钞关。景泰元年(1450)建关署,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时已是“吴中第一大镇”。崇祯间收藏家袁枢(袁可立子)以户部朗中钞关此地,“榷政告竣,颂声塞途。”(钱谦益《牧斋全集〃南征吟小引》),《潇湘图》、《层岩丛树图》等数幅名画也在此随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灾,书法家王铎在此寓居数月,并在名画上为后人留下“明日别浒墅,心犹游其中”的跋语。清代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误将“浒”字念成“许”,故至今一直称“浒(Xǔ)墅关”。(此种说法,在当地流传最广。)
浒墅关境内山水资源十分丰富。山有阳山、观山、鹿山、真山、瓦山和白石(豸)山等。水有大运河、白荡、竹清塘(浒光运河)、青苔湖、裴家圩、九曲荡等。其中“阳山为吴之镇”,是吴地主山。主峰箭阙峰高338.2米,箭阙峰顶有一缺口,相传为秦始皇射箭所形成。山顶原有浴日亭,是古时候重阳节登高观日月同升的绝佳处。明王稚登曾记“郡城人于九月重阳群集亭间寅时观日月合壁于此。”阳山素有“吴中普陀”盛誉。鼎盛时达到“一里一庙”。
自东晋至明清,有庙宇神殿30余处。阳山凤凰寺在当地有“先有阳山凤凰寺,后有杭州灵隐寺”之说,故凤凰寺素有“小杭州”之谓。苏州城内香客到杭州烧香后,都要到凤凰寺烧“回头香”、“拷仙水”。
观山,又名管山,因秦时白鹤道人管霄霞隐居在此修炼得名,为明清时期吴中道教胜地,香火极盛,1958年毁。鹿山,相传为吴王养鹿的地方。现有兰风寺,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原名景福庵,因清初庵中出了一名高僧兰风禅师,故名兰风塔院。阳山又为古今战场。
吴越春秋时,公元前437年秋,吴王夫差兵败自刎于阳山山南一里,越王勾践葬夫差于此。半山寺是吴王夫差忠臣公孙圣“天葬”之地。当地有民谚曰:“夫差的梦,半山寺的钟(忠);夫差的恨(狠),公孙圣的命。”
文昌阁道院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4年)。当时为全国著名道院—太微律院。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登阁眺望运河风光,赞为“昌阁风桅”。明王稚登《夜过浒市》诗中写道:“东归夜指阖闾城,月出津亭听鼓声。”这鼓声就来自文昌阁。太平军占领苏州时,又成为太平军扼守苏州的北大营。1757年,苏州府司马林良铨以乾隆皇帝南巡时赞美浒墅关文昌阁“昌阁风桅”为由头,与当地风雅士人饮酒唱和,赞浒墅关美景八处,其余为浮桥夜月、龙华晚钟、渔庄夕照、南河榆荫、管山春眺、白荡菱歌、秦馀积雪。世事变迁,有的美景已不复存在;有的依然在展示着迷人的风姿;有的是新发现的旅游景点,如真山吴王陵等。
浒墅关地处江南水网地区,西部为丘陵山区,有山有水,气候宜人。自然资源雄厚,物产丰腴。平原水网地区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及经济作物为主,畜禽、草席、蚕桑等为副。西部山区主产花果、茶叶、苗木和蚕桑等。其中蚕桑和草席生产已有近两千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在蚕桑界前辈章孔昭、郑辟疆、邵申培、费达生、姚咏平等推动下,培育了高品质低病毒的“铁种”蚕种,推广全国。草席生产为全国四大产区之一。历史上浒墅关的草席作为贡品供皇帝享用,称为“贡席”。粮油总产量至九十年代已达到3.27万吨。新民苗圃的苗木出口海外。阳山地区的高岭土及钽铌矿储藏量为全国较大容量的矿藏之一。
明代前,浒墅关已是“吴中一大镇”,当时设置巡检司和税务机关,“一地两关”。经济十分繁荣,“为十四省货物辐辏之所,商船往来,日
以千计”。成为康熙“海禁开放”后江南对外开放的商品集散要地。人称浒墅关为“活码头”。
近代工业发展较早,1919年起就有了造纸、供电、缫丝、丝织等企业。1949年前已有工业企业50余家。1949年建国后,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以冶金、建材、造纸、轻纺、化工、陶瓷、食品机械等工业门类。1986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工业卫星镇。至1999年已形成具有省(部)、市、县、镇、村及外资、民营个体规模型企业1160余家,工业涉及10个大类,产品达千余种,工业总产值29.64亿元。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增加了新型建材、精密机械、光电资讯、精细化工、塑胶制品等新型工业门类。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5亿元,工业销售42.4亿元,三产总产出4.7亿元,自有产品出口4.1亿元,引进外资项目31个,总投资2.9亿美元,注册资金1.4亿美元。引进民资项目98个,总投资26亿元。
浒墅关的文化与经济相得益彰。历史上人才辈出,据统计,自宋朝至清代,浒墅关出了进士17名、举人29名(其中武举人4名)、贡生19名。晋代的支遁、宋代的郑起潜、谢涛、明代编撰《永乐大典》的王汝玉、王进兄弟;留下传世名著“三言”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和他的画家冯梦桂、诗人冯梦熊兄弟并称“吴下三冯”;当今金石名家矫毅的世祖矫顺;藏书家顾元庆;文学家、《阳山志》的作者岳岱等。清代作家韩洽等。近代对体育、戏剧与话剧影响颇大的徐傅霖(卓呆)、《新儿女英雄传》作者之一的孔厥以及享誉“活关公”的周鸿江和闻名江南的陆建章、张鸿声、王月香等评弹艺人,或是当地人,或是侨居者,在浒墅关这块热土上,为华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浒墅关古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有“夫差昼匿食稻米”、“公孙圣半空三应夫差唤”、“白龙娘娘潇湘子”以及“孟姜女过关”等典故。历史名人王鏊、范成大、沈周、文征明、王稚登、李根源等吟颂浒墅关的诗文和摩崖石刻繁多。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日出阳山外,参差见几峰。依稀露烟霭,窈窕明云松。”至今老一辈浒墅关人民仍记得儿时背诵的诗句。在浒墅关人的记忆里,古镇“八咏”既是一年四季里最美好的风景,也是浒墅关开发区人的骄傲。浒墅关曾是“吴中一大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包括“昌阁风桅”在内的浒墅关“八咏”美景大多荒废。最近,浒墅关经济开发区计划在3-5年内投入10亿元,通过建设3A级文昌公园、蚕桑遗址公园等重现浒墅关重镇风貌,打造大运河明清风光带。
“昌阁风桅”是浒墅关“八咏”美景之首,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登文昌阁眺望运河风光,见河中樯帆排列,劈波斩浪,大为赞赏。遥想当年乾隆在这里指点江山的豪情,憧憬着自己未来的理想人生。“现在文昌阁破败了,除了每年中高考有家长会去烧香外,平时已鲜有人至。”秋天在大白荡里泛舟采菱、冬天登阳山赏红梅积雪……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曾经广为人知的美景,就如同文昌阁里被风雨侵蚀的青砖,已渐渐成为老一辈浒墅关开发区人心中的记忆。浮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