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员工持股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差异分析
美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潘申彪胡军胡菊勇出自: 《北方经济》 2006年12期摘要:员工持股计划作为合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一种激励机制,是增强员工劳动积极性和企业凝聚力的一种手段,近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
本文回顾了员工持股计划的一般理论和在美国的发展,总结了我国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状况和模式,并对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做法进行了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模式借鉴一、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美国员工持股制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国会立法通过养老金计划,直接产生了利益分配和股票分红计划,掀起一次新资本主义的员工所有制运动。
50年代后期,路易斯·凯尔索的双因素经济理论付诸实践。
70年代中期后,在双因素经济理论和分享经济论影响下,美国许多企业开始组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为了鼓励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为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及有关各方面提供税收优惠,如1973年《地区铁路重组法》、1974年《员工退休收入保障法案》、1975年《减税法案》、1976年《税制改革法》。
其后,美国有关员工持股计划的立法不断完善,如1984年《赤字削减法》、1986年《税制改革法》、1996年《中小企业就业保护法》、1997年《纳税人减赋法》和2001年《经济增长与减税调节法》等,推动了员工持股计划得到进一步创造和大规模发展。
美国一半以上的州也颁布了鼓励员工持股法律。
员工持股制度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一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目前美国推行的员工持股计划与退休计划结合,是一种福利计划。
它将员工的收益与其对本公司的股票投资相联系,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的效益、管理和员工自身的努力等因素联系起来,创造员工收人的多种来源。
典型的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做法是:至少应该有70%的非高薪阶层的员工参与这个计划,由员工股份信托基金从银行借款购买公司股票,但不直接发放给员工,而是放在一个悬置账户内,随着借款的偿还,再按照确定的比例分次转入员工个人账户;已经分配到股票的员工以个人名义行使表决权,尚未分配到参与者手中的股票由受托人或基金执行人行使表决权;员工拥有的股份在一定时期内不得兑现或转让。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与经验
基本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价值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员工的激励和 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员工持股计划成为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员工 激励方式。本次演示将围绕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与经验进行深入探讨,以期 为我国企业制定员工持股计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一些企业家和管理 学者开始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让员工成为公司的所有者之一, 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应运而生。
三、员工持股制度带给企业的启 主管理
员工持股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企业民主管理的实现。在员工持股制度下,员 工成为公司的股东,能够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管理,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民主管理 水平。同时,员工持股制度的实施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加强企业 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2、员工持股制度可以增强员工 的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员工持股制度的实施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意识。在员工持股制度下, 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能够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这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同时,员工持股制度的实施还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企业的整体 竞争力。
3、员工持股制度可以为企业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员工持股制度的实施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员工持股制度下, 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能够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这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 性和创造力。员工持股制度的实施还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和科技创新,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员工持股制度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制度安排。然而,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设计,加强监管和合规性管理以确保公平、 公正和透明度。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员工持股方式和管理模式, 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发展。
职工持股制度研究
职工持股制度研究一、美国的职工持股制度(一)概况介绍职工持股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 [1]所谓职工持股制度(又译职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简称ESOP),是指本企业职工通过贷款、现金支付等方式拥有本企业股票,并委托给某一法人机构托管运作,该机构代表员工进入公司董事会,并按所持股份分享公司利润,参与企业治理的制度。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被称为“职工持股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律师路易斯·凯尔萨与他人合作写了《资本家宣言:怎样用借来的钱使8000万工人变为资本家》和《两要素论》,他认为生产要素只有两种:资本与劳动。
在正常的社会经济运行中,任何人不仅通过他们的劳动获得收入,而且必须通过资本来获得收入,这是人的基本权利,如果只是少数人掌握着资本,则经济发展的好处只会落入少数人手中,依靠劳动收入的雇员,其生活水平则很难有较大幅度提高,致使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日益严重。
凯尔萨希望能创建一种法律体系,使人们能同时获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并能以某种方式“为占大多数的、生来并没有资本的人打开一条获得资本所有权的道路”,使他们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资本,从而拥有一定的生产性资源。
[2]为此,他提出职工持股制度,并于1961年成立了“职工持股计划发展中心”,并创办一家投资银行,专门支持职工持股计划。
凯尔萨将其理论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付诸实践,70年代中期后,美国许多企业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据统计,截止到2001年,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已超过15000例,约有1000万职工参加,这些职工持有公司的股票,已经超过2400亿美元。
[3](二)主要形式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根据美国总会计办公室(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GAO)关于ESOP的报告(GAO,1986),职工持股计划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已运用杠杆的(leveraged)、可运用杠杆的(leveragable)、不可运用杠杆的(nonleveragable)以及可进行纳税抵免的(tax credit)。
中美员工持股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的股票 , 并定期 向员工通报股票数额及其 价值 , 当员工退休
或因故离开公司时 , 将根 据一定 年限 的要求相 应取 得股票
或现金。
通过对 美国员工持股 制度特 点的 比较 分析 , 探索 建立 符合
我 国国情 的员工持股制度 。
一
2 中国员工持 股制 度的类型 . 我国员工持股制度经过 1 年的实际运作 、 0多 摸索 已被 广泛认可 , 并成为全 国各地 普遍推 行并 为绝大 多数 改制企 业所采用的产权改革方式 。根据全 国 3 0多个省 、 和中央 市 部门运作的实际 , 国各地 实行 员工持股 的做 法主要 有 以 全
的公司利润( 主要指股息分红 ) 由公 司其他 福利计 划 ( 及 如 员工养老金计划 等 ) 中转 来 的资金 归还 银行 贷款 的本 息 。
下 4种形式 :
、
中美员工持股制 度的类型
1美 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基本类型 . 美 国员工持股制度根 据是 否利用 信贷杠 杆分 为 : 杆 杠
型(ee gdE O ) 1vr e S S 和非 杠杆 型 ( ol eae S S 两 种 a N n vrgd E O ) e 基本类 型。
维普资讯
第2 5卷第 3期 郑州航 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0 06年 6月 Ju a o Z eghuIstt o e n ui ln ut ngm n(o i cec d i ) o rl f hnzo tue f r at a I s yMaae etS c S i eE io n ni A o c d r l a n tn
工持 股 制 度 。
关键词 : 现代企业制度 ; 员工持股 制度 ; 比较 ; 借鉴
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
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引言: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如何激励员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方面,员工持股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手段逐渐被引入中国的企业中。
本文将对中国员工持股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对企业和员工的影响。
一、员工持股制度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传统的激励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因此企业开始尝试引入员工持股制度来激励员工。
员工持股制度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员工持股制度的实施方式员工持股制度的实施方式有多种形式,包括股票期权、员工股份计划、员工持股基金等。
每种形式各有优缺点,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实施方式。
三、员工持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1.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员工持股制度能够使员工将企业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进行绑定,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由于持有企业股权,员工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发展,并将企业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3. 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员工持股制度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员工与企业形成了良性循环,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了企业的绩效,而企业的良好业绩又为员工带来了更多的利益。
四、员工持股制度对员工的影响1. 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员工持股制度使员工能够通过股票的升值和分红获得更多的收入,提高了员工的收入水平。
2. 提升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员工持股制度能够使员工更加积极地参与企业的决策,获得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从而提升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
3. 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员工持股制度能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使员工更加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地为企业工作。
五、员工持股制度的挑战与对策1. 不同员工需求的差异性:员工持股制度对不同员工的激励作用并不一样,企业需要根据员工的需求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员工持股方案。
国外职工持股制度与我国职工持股会
14 石油企业管理 7/ 1999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与实践一、美国员工持股计划概况1、美国员工持股计划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从实践过程来看,股份制和市场的充分发展是美国员工持股计划诞生的主要背景。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股份制在美国界已十分普遍,本世纪初获得大发展。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格局出现重要变革,不仅涌现出一大批大型化新兴产业,而且不少企业开始向集约化、大型化发展。
在此期间,出于加快筹资、拓展市场、改善管理和减少风险等方面的需要,股份制在美国企业界获得了迅速发展。
在早期,美国企业推行股份制,最重要的目的是增加资金的来源,以后股份制的功能逐渐扩大为加强管理和减少风险。
60年代后,在美国的许多股份制企业中,鼓励员工持股已非常普遍,但其主要目的并非获得资金,而是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将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连在一起,使员工以股东的心态关心企业。
由于员工持股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政府于70代初以立法形式肯定员工持股的合法性,并对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特别的优惠。
从起源上,员工持股计划主要源于路易斯。
凯尔索(Louis Kelso)扩大资本所有权的思想。
ESOP是美国员工所有制众多实现形式中的一种。
它的概念起源于50年代,由律师和投资银行家凯尔索提出的。
他认为市场经济和进步使资本投入对产出的贡献越来越大,如果资本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产权集中,则经济发展的好处将主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将不能分享到资本主义的好处,这将造成严重的分配不公,从而到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
为此,凯尔索等人希望能建立起使资本主义所有权分散化的新机制,使人们都有可能获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这两种收入,并能以某种方式使大多数并不富有的人得到一定数量的资本,从而拥有一定的生产性资源。
ESOP是他们为实现这一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方案。
但在当时,几乎没有公司接受和实践凯尔索的思想,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是禁止借款购股的。
美国联邦和州议会的相关立法为员工持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员工持股制度的国内外实践及经济与社会意义
员工持股制度的国内外实践及经济与社会意义作者:林楠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10期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允许并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员工持股,以形成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
本文通过研究100多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员工持股进行的实践和改良,以及我国近30年来对员工持股进行的有意义的探索,明确了21世纪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股份制企业中建立员工持股制度对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对公司产权结构合理化和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对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员工持股二元经济政策支持法律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允许并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员工持股,以形成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
21世纪,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股份制企业中建立员工持股制度对建立劳动者产权,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调整企业和社会的财产分配关系,对公司产权结构合理化和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对动员社会资本、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并推动经济发展;对公司购并、资产重组以及防止“入侵式”敌意接管;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对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积极性和挽救衰退中的公司;对公司建立稳定的股东队伍,保障公司安全和经营的稳定性,提高核心竞争力;对调整劳资关系和保持社会安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等都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员工持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典型的资本雇佣劳动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劳资矛盾也日趋激烈。
经济大萧条时期广大雇佣劳动者收入急剧下降,但同时又急需日用消费品,可是由于缺乏购买力,导致大量的商品过剩和生产设备、生产能力的闲置。
从国际到国内看“职工持股制度”
从国际到国内看“职工持股制度”--------------------------------------------------------------------职工持股制度起源于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就业率下降,劳资关系紧张,职工持股计划就是在重振美国经济,改善传统劳资对立关系的背景下产生的。
其基础思想是:在正常的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下,人类社会需要一种既能鼓励公平又能促进增长的制度,这种制度使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两种收入,即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从而激发人民的创造性和责任感,否则社会将因贫富不均而崩溃。
对于美国经济而言,如果扩大资本所有权,使普通劳动者广泛享有资本,会对美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于是,美国律师凯尔索等人设计了“职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简称ESOP)。
它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成立一个专门的职工持股信托基金会,基金会由企业全面担保,贷款认购企业的股票。
企业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出工资总额的一部分,投入到职工持股信托基金会,以偿还贷款,当贷款还清后,该基金会根据职工相应的工资水平或劳动贡献的大小,把股票分配到每个职工的“职工持股计划账户”上。
职工离开企业或退休,可将股票卖还给职工持股信托基金会。
这一做法实际上是把职工提供的劳动作为享有企业股权的依据。
现在,ESOP已成为西方职工持股制度的典型,虽然它也是众多福利计划的一种,但与一般福利计划不同的是:它不向职工保证提供某种固定收益或福利待遇,而是将职工的收益与其对企业的股权投资相联系,从而将职工个人的利益同企业的效益、管理和职工自身的努力等因素结合起来,因此带有明显的激励成份。
如今,以ESOP为代表的职工持股制度的发展已越来越趋于国际化。
目前,美国已有超过一万多家职工持股的公司,遍布各行各业,日本上市公司中的绝大部分也实行了职工持职。
现在,欧洲、亚洲、拉美和非洲已有50多个国家推行职工持股制度。
ESOP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这也是ESOP迅速得以推广的重要动因。
创新员工持股制度、实现共同富裕
创新员工持股制度、实现共同富裕作者:黄超豪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2年第2期黄超豪西方员工持股制度受到双要素经济理论和分享经济理论的推动,发展迅速,成就斐然,极大地缓和了劳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收入差距。
中国的员工持股是为了解决民营企业资金问题或者适应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而建立的,缺少必要的法律与政策支持,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
创新员工持股制度是未来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一、员工持股产生的理论基础员工持股制度产生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那便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贫富分化与经济滞胀。
美国律师兼经济学家凯尔索认为,财富是由劳动和资本这两个基本因素共同创造的,但工人在传统的生产组织中既没有自主权,也不享有剩余价值,从而造成资本家与工人的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必然会危害社会的稳定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安全。
为此,社会应该创造一种法律体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即劳动者应该通过持有股权、拥有一定的生产性资源分享企业的剩余,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建立民主资本主义经济。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魏茨曼从分配领域出发,把雇员的报酬制度区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两种模式,他认为滞胀的最终解决要通过改变劳动报酬的性质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并直接在厂商层次上矫正根本的结构缺陷,即把工资制度改变为分享制度。
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有效的分享形式,政府应帮助企业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分享制度的标准,用减税立法等形式促成分享经济的实施。
在双因素经济理论和分享经济理论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后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广泛开展,进一步引发了90年代的“第三条道路”新思潮。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吉登斯(2000)在《第三条道路》中提出,世界的变化使传统的阶级政治分析已经过时,面对新挑战,只有超越“左右对立”,兼顾“发展与正义”,均衡“权利与义务”的“第三条道路”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美国前议员盖茨(2000)在《所有制的出路》中认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出了问题,资本主义越发展就越贫富不均,贫富不均的根源是所有权的过度集中。
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一,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历程20世纪20年代,美国掀起一次雇员所有制的运动,被称为"新资本主义",公司鼓励雇员用自己的积蓄和资金购买本公司的股票,其目的是为公司提供新的资金来源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但因为没有法律上的保障和理论上的支持, 这次运动没有形成应用的规模.到30年代,美国只有2.5% 的员工购买了1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 二战后,路易斯凯尔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员工持股思想. 由于当时的法律禁止员工借款购股,因此无法实践其理论. 在美国参议院财经主席拉塞尔朗的支持下,美国在税收, 融资上都相应的增加了一些有利于雇员持股计划的内容, 最终通过了著名的《退休员工收入保障法》.80年代后,ESOP发展迅速.到1998年,美国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及其它实现员工持股的企业有14000多家,有3000多万职工持股, 雇员持股计划涉及的总资产超过4000多亿美元.英国90%以上的非国有公司实行员工持股,日本92%以上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职工持股计划.二,ESOP的特点特别的养老金福利计划贡献明确的计划ESOP可以和其他职工利益相结合ESOP可以与员工退休计划紧密结合ESOP是建立在于其支付的基础上ESOP并非是雇员主动认购ESOP要受到为公司的服务年限限制重视利益而淡化股权的充分行使(一)特别的养老金福利计划其特别之处有三: 1,必须将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公司的股份上; 2,可以借钱融资购买企业股份; 3,享受税收优惠. 企业个人(二)贡献明确的计划在美国,职工的养老金计划可以分为"利益明确的计划"和"贡献明确的计划"两种,不同的计划有相应的税收规则. ESOP作为一种贡献明确的计划,要义有三: 1,公司不同意支付职工的某些具体福利.公司对该计划的贡献金被分配到职工的账户上. 2,明确的贡献金计划都有一个明确的公式, 将公司的贡献金分配到职工的个人账户(工资, 年限)上. 3,与明确的福利计划不同,贡献计划实行的原因可以是退休之外的其他原因.(三)ESOP可以和其他职工利益相结合例如同利润分享计划,现金或延期安排计划,退休者医疗福利计划等. 1,当ESOP同现金或延期安排计划结合时被称为KSOP. 2,当与退休者医疗福利计划结合时被称为HSOP.(四)ESOP可以与员工退休计划紧密结合美国实行ESOP,着眼于创造雇员退休收入的多种来源.因此,参与这个计划的公司和雇员,必须按照美国联邦法律的规定交纳退休税.为了确保雇员收入,美国法律规定: 1,对于上市公司的雇员,退休时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其所持股票. 2,对于非上市公司的雇员,法律规定公司有责任按届时评估的资产含量收回退休雇员所持的股份.(五)ESOP是建立在。
内部职工持股计划与企业绩效——对西方和我国企业案例的考察
内部职工持股计划与企业绩效——对西方和我国企业案例的考察内部职工持股计划与企业绩效——对西方和我国企业案例的考察引言内部职工持股计划(ESOP)是一种将公司股权激励员工的实践,通过将公司股份授予员工,促使员工更加忠诚和投入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西方国家在ESOP的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而中国也在近年来逐渐开始尝试和推广ESOP。
本文将对西方和我国的一些企业案例进行考察,分析内部职工持股计划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西方企业案例1. 波音公司波音公司是一个成功的ESOP案例。
在20世纪80年代,波音公司面临着危机,业绩下滑,市场竞争激烈。
为了激励员工投入更多的努力,波音公司实施了ESOP计划。
结果,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力得到了激发,企业重新焕发了活力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 谷歌公司谷歌公司是另一个成功的ESOP案例。
谷歌公司在创立之初就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将员工视为企业的合作伙伴。
通过分享企业的成长收益,员工感到自己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从而更加积极地为企业做贡献。
这种激励机制使谷歌公司拥有了一批优秀的员工,推动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企业案例1. 招商银行招商银行的ESOP计划是我国的一个成功案例。
通过将员工作为公司的股东,招商银行实施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如股份分红、股票期权等。
这些激励措施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推动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2. 微软中国微软中国也实施了ESOP计划,通过股权激励吸引和留住人才。
该计划使得员工们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一部分,努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软中国通过ESOP计划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员工,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绩效。
三、对比分析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ESOP计划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ESOP计划都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ESOP计划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ESOP计划需要公司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稳定的股票市场。
美国雇员持股计划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1).
美国雇员持股计划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1)雇员持股计划(ESOP)作为雇员福利,它是企业年金的一种重形式。
美国作为ESOP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ESOP市场。
ESOP是如何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状如何,怎样评价,这将是本文的主研究目的。
关键词:ESOP;企业年金;历史与现状雇员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简称ESOP。
所谓ESOP,美国ESOP协会(The ESOP Association)的定义是:“它是一种雇员福利计划,它使公司雇员成为该公司的股票所有者。
但它具有与其他雇员福利计划不同的几个特征:第一,ESOP仅仅只是按法律求主投资于作为发起人——雇主的证券。
第二, ESOP在所有合格雇员福利计划中是唯一可以获得贷款的养老金计划。
因而,杠杆型ESOP可能被用作公司理财的一种技术。
”美国雇员股权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mployee Ownership,NCEO)下的定义则是:ESOP是一种合格的、缴费确定型雇福利计划。
它主投资于雇主公司股票。
为了保护计划参加者的利益,ESOP的设计必须满足一定的规则,才能算“合格”(如税收合格),ESOP 的发起人才能获得各种税收优惠。
ESOPs是“缴费确定型计划”,雇主按年缴费,以便累积形成一种预先不确定的福利。
作为一种股权福利,ESOP与其他股票相关福利计划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差异性就在于:ESOP具有退休目的养老金(pension)功能,而其他股票相关福利计划则不具备,例如,雇员股票购买计划(Employee stock-purchase plans,ESPP)、股票红利计划(Stock bonus plans)、雇员股票期权计划(Employee stock options plans)等均为股票相关福利计划,但它们仅具有激励目的分红(bonus)功能,而无退休目的养老金功能。
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及其运作
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及其运作(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1974年美国开始将员工持股纳入法律规范。
由国会通过的这项立法叫做员工退休金计划保障法,虽然不是作为一种退休金计划来设定的,但落实到立法时它是以退休金计划的形式出现的。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以下简称ESOP),不只是从经济上针对退休进行安排,它还要完成三项使命;一是提供激励机制;二是为员工的退休提供保障;三是实行资本积累。
美国有两类大公司,一类是上市公司,一类是私有公司。
上市公司一般较大,估计超过50%的上市公司采用了 ESOP,职工所拥有的股份占公司股份百分比从1%-2%-15%不等。
如果把上市公司的员工人数也算过去,ESOP所覆盖人数就占劳动力的25%。
从数量上来讲,采用ESOP的私人公司远比上市公司要多,因为私人公司的数量大概有20万,而上市公司大概才有一万家。
国会通过职工持股法后,在1974年就产生了明显效果。
游行示威的劳工团体显著地减少了;管理的一些理论、方式得到了全新的改变。
其后又陆续通过了二十多部法律来促进职工持股的实践。
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ESOP)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为未上市的公司创造内部市场根据美国的法律,一个公司实行ESOP之前,要先进行评估,评估由独立的、具有专业资格的评估机构从以下几方面对公司资产总值进行评估:l、评估公司的总资产价值;2、评估公司的分红情况;3、评估其现金流量;4、以股票市场公开发行的类似股票价值作为参照进行评估。
评估最重要的依据是该公司近几年的收入情况。
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些企业,如钢铁制造业、化工行业、营销行业,它们的指标是税前利润的5倍。
而对于成长较好的企业,会达到6—7信的标准。
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来讲,近几年的总收入一般要达到税前利润的4-7倍。
实行职工持股的公司是可以免税的,一是银行将钱贷给公司,二是银行将钱贷给ESOP,但这两种方式是有区别的。
职工持股计划中外比较分析
职工持股计划中外比较分析作者:苗杰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02期职工持股制度(或称职工持股计划,ESOP)作为现代企业制度模式的一种选择,近几十年来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日益流行。
在我国,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方式的职工持股近年来也得到迅速发展,并表现出显著的效率优势。
对于职工持股的意义人们往往只是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去认识,只是把职工持股计划当作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或者是深化企业改革的一种重要举措,或者是把它当作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效率的手段。
但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往往忽视了职工持股计划的另一重要功能,这也是我国职工持股计划与外国职工持股计划差别的关键所在。
一、职工持股计划中外差别职工持股计划(ESOP)是美国企业实行的一种股份改造计划,它的积极倡导者是美国的前参议员路易斯·凯尔索。
凯尔索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和科技进步使资本投入对产出的贡献比例越来越大,如果仍只是少数人掌握着资本,则经济发展的好处便会主要落入少数人手中,普通劳动者则受益不大,这将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日益严重,从而危害社会的稳定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安全。
为此,凯尔索等人希望能创造一种法律体系,使人们都有可能获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这两种收入,并能以某种方式使大多数并不富有的人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资本,从而拥有一定的生产性资源。
职工持股计划就是他们为实现这一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方案。
美国实行的职工持股计划是作为提高职工收益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变相的福利措施。
国外所推行的职工持股计划及其推行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种职工股不同于一般的上市股票。
首先,许多推行职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并不是上市公司,甚至不是股份有限公司,职工通常也无法用归属于自己的这类股票进行股票交易,具有相当浓厚的“内部职工股”的味道。
其次,这种股票一般是由企业以某种形式“赠送”给职工的,而不是由职工直接掏钱购买的。
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应用
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应用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应用1员工持股的起源及在国外的应用1.1员工持股计划的产生背景及起源1.1.1员工持股计划产生背景探讨员工持股计划产生的背景要从美国企业制度的变革说起,员工持股计划诞生的主要背景股份制和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
另外、美国联邦和州议会的相关立法为员工持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1.1.2 员工持股计划的起源员工持股计划源于美国经济学家路易斯·凯尔索的理论,其理论要点有三:1、凯尔索从分析不同时期资本、劳动两项因素对社会产出贡献比例变化入手,观察社会不同阶层对社会科技进步成果占有的情况2、凯尔索提出了“两要素论”。
3、任何成功的企业,必须确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1.2员工持股计划在国外的实践1.2.1 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的应用凯尔索的员工持股理论提出以后,在美国各大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根据美国全国员工持股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从凯尔索提出员工持股计划至今,美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企业有20000多家,有4000多万职工持股,员工持股计划涉及的资产总值超过4000多亿美元。
1.2.2 员工持股计划在新加坡的应用1.2.3员工持股计划在法国的应用1.2.4 国外实践对我们的启示(一)在中国国企改革特别是公司制改造过程中,应变一元投资主体为多元投资主体。
(二)国外员工持股计划中的“员工广泛参与”原则的要求,值得借鉴。
(三)建立和完善有关企业内部员工持股的法律法规。
(四)完善职工持股资金来源问题。
2 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的发展2.1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制度产生的背景分析2.1.1 农村改革的成功启示在农村乡镇企业中出现的“以资代劳、带股就业”的合作企业形式,是员工持股计划的雏形。
2.1.2 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结果农村改革的成功引发了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的全面改革,但国有企业存在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员工缺乏应有的生产积极性等问题亟待解决,员工持股计划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应被运用于国企股份制改革的实践。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
3.1.1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历史最早在18世纪末,美国就开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迄今为止,美国也是实施员工持股制度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1797年,阿尔伯特#盖莱丁在宾西法尼亚州自己的玻璃工厂尝试实行了员工持股"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因为经济的迅猛发展,美国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由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工人不满"为了缓和由于贫富差距而引起的工人暴动,1916年,美国的西尔斯公司首创决定用公司股票去资助职工退休计划,由此美国出现了第一个员工持股计划"参加该计划的公司员工通过持有公司股票在退休后可得到更多的退休补助金"西尔斯公司通过员工持股计划留住了人才-,同时也激励了员工,增强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大大提高了公司的利润率".1929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股市大跌,使得员工持股基本消失"直到二战以后,员工持股才重新发展起来了-"到了1970年代,美国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s)"ESOP最早是由路易斯#凯尔索在1956年创立,ES即的实施对象是加利福尼亚州报纸连锁公司的员工"通过员工持股计划,该公司的员工能够在不降低其薪水或者不动用个人积蓄,仅借助于无抵押权信贷的情祝下,从该公司股东手中购买该公司"随后,美国国会为了鼓励和规范员工持股计划,制定了很多相关法律"比如,1974年通过了5职工退休收入保障法6,该法律是促进员工持股的最重要法律之一;1984年5税收改革法案6和1996年5美国小企业就业保护法6等,这些均是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法律之一"同时,美国有许多州开始制定法律鼓励企业实行ESOP,有力的促进了ESOP在美国的大发展"到1999年为止,美国共有29个州有了促进员工持股计划的法律法规"到2001年底,美国实行标准的ESOP的企业数达到了11500家,持有本企业股票的职工达550万人,资产价值达4000亿美元"自1974年以来,美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逐年递增,至1998年已经达到了1.4万家"现在美国总共有超过11%的员工拥有他们公司的股票或者全部财产,参加员工持股计划和期权计划等福利计划的员工人数超过了3000万人"数据表明,到2000年底的时候,美国员工持股计划涉及的资产总值已经超过了5000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占到了美国公司总净值的4%左右72"3.1.2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方法美国员工持股计划,总得来说可以分为杠杆型和非杠杆型两种模式73"杠杆型持股方式是通过成立职工持股计划基金会,然后公司担保,基金会出面向银行贷款用以购买股东手中的股票,股票购回以后由基金会统一管理,并通过股票分红和其他所得的其他基金归还银行本金和利息,并将股票逐步转入职工账户,贷款全部还清以后,股票全部归职工所有"由于杠杆型员工持股可以融资并增加纳税优惠,多数美国企业倾向于运用杠杆型员工持股计划"杠杆型持股方式不需要员工直接出资购买,不用承担企业风险"杠杆型持股的资金获得方式有背靠背贷款和担保贷款两种,如下图所示:非杠杆型持股方式是主要由雇员自有资金购买公司股票,公司每年向职工贡献一定数额的股票或用于购买股票的现金"这个数额一般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5%,而当这种类型的计划与现金购买退休金计划相结合时,贡献比例可达工资总额的25%"公司定期将新增股份分给员工,从而使员工持有的企业股份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增长"除此之外,美国还发展出了其他的一些员工持股方式,比如说股票期权计划.利润分享计划以及股票分红和优惠价购买计划等等"股票期权的实施主要是出于留住公司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员工把自身的收益与公司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加强公司凝聚力"与股票期权相联系的还有股票增值权"而利润分享计划则是为了激励公司员工积极工作,不断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与财富"其操作方式是年终考核时,公司按年初确定目标考核,超过部分由公司与员工分享"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收益情况如下表所示:3.1.3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特点美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原则有三个:一是广泛参与原则,企业应让尽可能多的职工参与职工持股计划,一般至少要占企业职工人数的70%以上;二是反垄断原则,即资本不能集中于少数人;三是私有权原则,即分配原则,强调个体性"下图所示为美国标准的员工持股计划: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福利性质浓厚,风险性质弱化"这种股票一般由公司以某种形式/赠送0给职工,员工一般无须另凑现金,也一般不需要通过减少工资收入来购买股票"第二,这种员工股不同于一般上市公司股票,这类股票一般无法在公开的股票市场上交易"许多推行该计划的企业并不是上市公司,甚至不是股份公司"员工在接受这种股票时,是随着计划的实施,在一个时期内(5到7年)逐步得到这些股份"第三,股东拥有收益和投票权,可以依据股份数额分享收益和参与重大问题投票"第四,股票通常由专门的信托公司代为管理"这种员工股量化到每一员工个人,但又不直接交于个人,而是由专门的/托管会0代为集中管理"第五,有健全的法制和有利的税收政策来保证员工持股计划的落实"第六,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有力促进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
论美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及启示
论美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及启示论美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及启示一、美国企业职工持股制的起源美国企业职工持股制是指在股份公司内部设立职工持股委员会或职工持股基金会,公司以某种形式赋予职工全部或部分资金,帮助职工个人积累资金购买并持有本公司股票的一种新的股权制度。
其实质是通过企业内部股权安排,以传统的报酬制度调整为切入点,通过报酬激励、产权激励的双重机制,为企业职工以劳动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制度条件。
美国职工持股计划制度的最初设计师是加利福尼亚的一名公司和投资金融律师路易斯·凯尔索。
1958年他与摩铁麦·阿德勒合作撰写《资本家宣言》。
从分析不同时期的资本、劳动因素对社会产出贡献比例变化入手,他观察了社会不同阶层对社会科技进步成果占有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建国初期,资本贡献率10%,劳动贡献率为90%;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资本贡献率上升到40%,劳动贡献率下降为60%,社会财富急剧集中到少数巨额资本所有者手中。
美国半数以上的个人持有公司股票掌握在最为富有的1%家庭手中。
常规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封闭圈金融体系”,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新财富主要集中于产权所有者。
因此,在工人进入产权所有制之前,他们将永远排除在圈外。
凯尔索认为在正常的经济运行情况下,任何人都具有通过劳动和资本获得收入的基本权利,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使资本对产出的贡献日益突出,产权的过度集中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
政府试图用税收和转移支付等财富再分配手段来缓解因劳动者贫困而引起的经济衰退的方法已不再奏效。
资本的急剧集中和贫富差别迅速扩大,由此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公已成为美国社会潜在的巨大危机。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社会阶层贫富相差反而愈加悬殊,最终是由于制度设计方面没有考虑到资本分配的民主性,即资本参与生产从而获得比劳动参与生产大得多的收入。
凯尔索提出只有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或所有者,才能增强资本分配的民主性,真正协调劳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经济持续平稳地发展。
中美员工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政策比较
中美员工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政策比较一、中美员工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政策比较二、中美员工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政策发展历程比较三、中美员工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政策的优缺点分析四、中美员工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比较五、中美员工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政策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比较一、中美员工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政策比较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公司为奖励员工广泛推广股票期权计划。
对于普通员工而言,这是一种机会获得雇主发放的股票。
在中国,股权激励的普及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此后各种激励方式逐渐发展。
同时,关于员工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政策也开始逐渐完善。
在美国,股权激励一直在不断发展,而且相应的税法规则也非常完备。
1. 中美员工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适用范围在中美两国,员工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适用范围存在差异。
在中国,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包括职工持股、股份转让、股权激励计划等多个方面。
在职工持股方面,法律规定,只有当股票行权之后,职工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股权激励计划方面,公司可以根据员工股票期权行权的市场价值,帮助员工缴纳所得税。
在美国,个人所得税不仅适用于股票期权,也适用于当下股票的价值。
在美国,单独持有未行使的股票期权的税务处理方式与内容较少,大量的税收法规仅限于执行期间内股票期权的转让和行使的情况。
总的来说,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比较倾向于保护员工权益,而美国则更注重维护税务的规律性。
2. 中美员工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税率比较税率是一个国家税收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对于员工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政策,税率也会影响到员工的个人收益。
在中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5000元人民币,累计税率从3%到45%。
对于工资和薪金所得,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可享受一定的免税政策。
而对于股票期权收益,个人所得税率从20%到30%,税率相对较高。
在美国,个人所得税法规有三重,分别是扣缴税、自助纳税和估算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2004年第49卷第2期(总第193期)2004 V ol.49 N o.2(G eneral N o.193)中美员工持股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差异分析3①王来武,乔传福(烟台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 美国的员工持股制度萌芽于19世纪后期。
1974年以后,员工持股制度在美国发展迅速。
进入90年代后,员工持股制度步入稳步发展时期。
中国的员工持股制度萌芽于19世纪上半叶。
1930年代宋 卿在其公司中积极提倡并实践他的“工人股东化”的设想。
19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了股份合作制。
1992年以后,我国的员工持股制度逐渐走向规范、成熟。
关键词: 中国;美国;工人所有制;员工持股制度中图分类号: K 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4)02-0098-033收稿日期:2003-11-24作者简介:王来武(1962— ),男,山东巨野人,烟台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乔传福(1956— ),男,内蒙古包头人,烟台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①山东省教育厅课题项目:中国股份合作制与西方职工股份制比较研究(项目编号:W01G 04)。
根据路易斯・凯尔索的设计,员工持股制企业由以往少数资本家持股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变为员工持股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
他认为财富是由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的。
“因此工人,而不仅仅是少数股东,应该分享生产资本的所有权,使劳动工人同时成为资本工人。
”[1]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克服了传统雇佣附属关系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使得员工持股制度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得到西方社会普遍的认同,并得以在全世界推广。
一、员工持股制度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美国员工持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大致概括为以下4个阶段:1.萌芽阶段(19世纪后期到1920年代末期)。
美国的员工持股制度萌芽于19世纪后期。
成立于1869年的美国第一个工会联盟———劳动骑士团主张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工人所有制”。
骑士团成员在1878到1886年期间建立了135个工人合作社。
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东北部的工业领袖们担心,因为贫富悬殊而带来的社会冲突和矛盾会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发展。
所以,一些公司开始尝试运用参股制、利润分享等政策来缓解劳资冲突。
而员工购买股票计划成为当时较为常见的一种所有制形式,被称之为“新资本主义”。
当时的做法是先由公司宣布一个计划,然后从每个员工的工资中(两周或一个月)扣除一小部分,用于购买本公司股票。
一般公司会折价向员工出售股票,而每个员工都有属于自己的股票账户,随着时间增长,个人拥有的股票会逐渐增加[2](P 143)。
然而,发生在1929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引发了美国股市的崩溃,许多员工因此失去了其股票帐户上的价值,从而使员工对企业的所有权参与也随之失败了。
2.重新探索阶段(195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初)。
1950年代前后,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诱发了物质资本所有权的弱化与经理阶层的崛起。
为了平衡企业经理与企业所有者之间因前者权力“膨胀”而引发的冲突,在1950年代,美国开始对企业经理实施股票奖励计划[3]。
企业经理层持股尽管离员工普遍持股相距甚远,但它毕竟突破了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
在此背景下,律师、投资银行家路易斯・凯尔索于1958年与著名哲学家阿德勒合作出版了《资本主义宣言》一书,提出了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并于1961年成立了“员工持股计划发展中心”。
凯尔索还创办了一家投资银行,专门支持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
按照凯尔索的双因素财富观,财富是由劳动和资本这两个基本因素共同创造的。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在生产和分配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日趋扩大,资本主义已陷入了贫困和危机的泥潭。
他认为如果所有工人,而不仅仅是少数股东,可以分享生产资本的所有权,使劳动工人同时成为资本工人,资本主义制度就会更加牢固[4]。
但是在1970年代以前只有极少数公司接受他的观点,因为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机构只能按照(美国财政部)的国内税收署的规定借钱为员工持股计划参与者购买股票,而没有明确的法律许可。
所以推行的范围很小,只限于人数极少的小企业。
893.迅速发展阶段(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后期)。
进入六七十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出现了滞涨局面。
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又使得财富急剧集中,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日益突出,使美国社会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凯尔索的理论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支持。
1973年,凯尔索说服了当时任参议院财经委员会主席的拉塞尔・朗(Russell Long),主张应该从税法上制定允许和鼓励员工持股计划的法律。
因此,在制定1974年的《员工退休收入保障法》的过程中,朗等人促使这部联邦法律成为实施员工持股最重要的法律框架和基础。
从那时起,国会已修订了许多部法律来规范和鼓励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
最主要的包括1984年和1986年的《税制改革法》。
这些立法极大地推动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行。
这一阶段是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而且形式日趋完善和多样化。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数量从1974年的200多个发展到1980年代末的1万多个。
4.稳步发展阶段(1990年代初以后)。
进入1990年代,美国员工持股制度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
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员工持股计划拥有的总资产已达5000亿美元。
目前大约有10000个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参与员工人数达800多万(占私人部门劳动力的8%)。
参加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总退休金的3%以上来自员工持股计划的收入。
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受联邦政府立法的影响很大,在1980年代中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增长迅速,而在1989年取消了某些税收优惠后则出现过一定程度的下降。
同时,美国有关员工持股制度的立法也在不断完善。
1996年制定了《小企业就业保护法》,1997年制定了《纳税人减赋法》,2001年又制定了《经济增长与减税调节法》等鼓励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
而美国各州中有一半以上的州制定了促进员工持股计划的法律。
员工持股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
二、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员工持股制度从产生到发展也经历了4个阶段:1.萌芽阶段(19世纪上半叶—1930年代)。
我国员工持股制度萌芽的时间要早于美国,其特点是自发性。
山西票号的“身股制”。
“票号”,又称为票庄或汇兑庄,是旧中国的一种信用机构。
“票”即用作凭证的票帖文书,是一种纸张凭证。
“号”即名称、称谓,国家之名、商行之名都可称“号”。
票号之名取意于经营汇票,因晋商创办经营,故亦称“山西票号”。
票号为山西平遥人雷履泰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首创(其票号名称为“日升昌”)[5]。
票号从其诞生至衰落的百余年间,分号遍及全国23个省70余个城镇。
票号对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其原因不仅在于票号掌握了当时中国的金融经济命脉,更在于其独特的产权结构及分配制度。
票号的股份分为银股和身股两部分,股东出资形成银股,高层管理者及伙友以劳动所占份额构成身股。
银股的作用在于吸收资金、扩大经营资本,在性质上与今天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相似。
身股又称顶身股。
获得顶身股的办法是,如果票号员工在票号工作多年,并对票号业务经营有功,就可以得到股份奖励,与财东的银股一起参与分红。
顶身股人员无年薪,只有“应支银”。
如无红利可分,则顶身股者只能享受“应支银”。
但顶身股不承担亏损责任。
享有顶身股的员工死后,按其生前所顶股数,还可以分2—8年的红利,称为“故身股”[6]。
从性质上看,顶身股是员工在入号后因为工作出色所获得的奖励,而不是一种出资形式,同现代公司的股票期权有相似之处,而在目的与范围上,与现代员工持股制度更为接近。
因此,身股制可以算作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的萌芽。
现代员工持股制度的雏形———1930年代“东亚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股东化”。
山东益都人宋 卿(1898-1956),于1931年创建“东亚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宋 卿一直积极提倡并认真推行他的“让员工都成为股东”的设想,除吸收员工股份外,还在年终时按“花红”分得量向员工们赠送记名股票,经年后可凭票获息。
“不怕股东小,就怕股东少”,要实行“工人股东化”。
宋 卿强调“劳资合作”,“劳资互惠”,“劳方即资方”。
这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员工持股计划有许多共同之处,可算作是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的雏形。
2.重新探索阶段(1980年代初—1991年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全面展开,这项制度安排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创办了“以资代劳,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的乡镇企业。
股份合作制企业就是在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由农民首创的一种“资合性”和“人合性”相结合的资产组织形式,80年代中期被运用于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
这种形式的员工持股,主要是企业员工投资和改制企业将部分资产经过合法程序转化为员工共同拥有的财产。
无论是乡镇企业,还是城市街道兴办的集体企业,其股权基本上属于本企业员工,管理上也主要由持股员工选举产生经营班子。
分配上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资———劳动收入,另一部分是资本收入———红利。
出资形式主要表现为现金、房屋、生产工具、劳动力、技术等。
党的“十三大”提出“改革中出现的股份制形式,包括国家控股和部门、地区、企业之间参股以及个人入股是社会主义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可以继续试行。
”此后各地股份制试点企业迅速增多,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也相应制定了发展企业股份制的相关办法。
各地在企业股份制改制中不断探索并创造各种形式的员工持股制度。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1年底,不包括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资和国内联营企业,全国各类股份制试点企业3220家。
其中有2751家实行了员工持股制度,达85.4%。
在股权结构上,企业员工个人持股约3亿元,占总股金的20%左右[7]。
3.试点、铺开阶段(1992年初—1994年7月)。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充分肯定了股份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国家开始了全面性的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发布了《股份制试点办法》、《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1993年颁布了《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持股管理规定》,1994年2月,国家体改委、国务院证券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社会募集99股份有限公司向职工配售股份的补充规定》等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