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理学理论问题的初步认识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主要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希望能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提高和加深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让自己能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把握历史地理学。

1、历史地理学的定义或概念
2、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和工作任务
3、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定义在先前有多家提出的不同观点,其中有美国的克拉克的定义:“任何关于过去地理的研究,或者是关于在时间过程中地理变化的研究,就是历史地理学,无论其研究涉及到文化的,自然的或者生物的现象,以及无论其研究题目或范围的大小如何”。

同时他又指出,“有些地理学家集中注意于过去的地理,特别是可以称之为在时间过程中的地理变迁,这样一种兴衰的焦点,叫做历史地理学。

”英国的达比提出的:“对过去实在的地理进行复原,以便在一个历史发展环境中提供相互联系的地理剖面。

”侯仁之先生师从达比先生,也支持此种观点,并且回国后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为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历史地理学辞条”中,侯先生对历史地理学做了如下的定义:“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而侯仁之先生在《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中指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研究的是在历史时期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上的变化,这项工作首先就是要把过去时代的地理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还要把不同时代的已经复原地理剖面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今天地理的形成和特点。

通过对概念的辨析和认识,才能明确学科的基础,才能把握住学习和研究的根本所在,在确定了最核心和基础的概念后,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这个范围有多大,主要特征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学习中进主要去解决的问题,前苏联的B.K.雅尊斯基关于历史地理学的任务,给予了广义和狭义的定义。

其狭义的定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学应以历史科学中所采用的分期法为基础,根据与此分期相适应的时间断面,对本国或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给以描述。

”从广义上说,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关于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但是这些划分还是存在不足和错误,让后来的学者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为学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历史地理学辞条”中,侯先生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研究范围做了精辟的阐释:“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为其研究对象,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是限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化是逐渐演变的。

在原始农业出现后这一个过程才更加突出,原始农业起源于将近一万年,而一万年前是地质史上第四纪全新世的开始,由旧石器进入新石器,在此前自然环境的变迁属于古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在此之后,则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事实上两者的研究又有渗透之处,在过去的很长的时期内,历史地理学仅限于有文字记载的时期,而文字记载前的一段先史时期,是古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交叉研究范围。

”这段话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明确的指示出来,让我们能更好的把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把握准确,明确自己的工作对象才能更好的把工作做准、做精、做细。

在对上面两个方面的问题学界都有相对一致的看法和观点,而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至今还是没有完全解决的悬案,虽然学界已经很大部分上取得一致,但是旧的分歧还相当部分的继续存在,新的观点也开始出现并且扩大影响。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观点:
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以前苏联的雅尊斯基为代表,关于历史地理学的科学意义,雅尊斯基认为:“历史地理学可以确定历史过程的具体空间,从而促进我们对于历史过程许多方面的认识理论化和深化;还使我们能够洞察和解释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地方性特征。

”他的这一观点却引起了不良影响,结果人们把在某种程度上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经济事件从空间上加以限制的所有著作都归之于了历史地理学。

他还坚持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过去时代的地理和地理问题,是历史知识的一个部门,是历史的辅助性学科。

作为科学权威,雅尊斯基的这些观点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历史学家把历史地理看作是历史知识的一个部门。

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文问题上,而对以往时代的具体地理的研究很少涉及自然地理问题。

”学科属性的传统观点和划分方法,无疑对学科的科学化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最为明显的表观是对历史时期的“具体地理的研究很少涉及自然地理问题。


⑵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英国的伊斯特为代表。

但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至今,其研究范围已经远超出了人文地理学的范围,人文地理学是不可能把历史地理学囊括其中,明确了这样的学科性质的基本问题,才能为学科的健康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⑶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随着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的一级学科。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99年尹国蔚撰的《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评议》一文,回顾了历史地理学学科归属的争论历程,公开提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孙天胜、曹诗图撰《历史地理学名实之辨》一文,提出历史地理学要把历史发展与地理关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为历史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发展提供了方向。

此观点还是没有在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同,不过也为学科的建设和理论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⑷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资料和方法又多是历史学的,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或新学科。

历史上便有所谓“史地不分家”之说,一般不了解历史地理学的人甚至还认为它是中学的历史和地理课程的简单重合。

苏联学者萨莫伊洛夫、热库林,我国学者黄盛璋、钮钟勋和《辞海》等坚持这种说法。

⑸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学界的多数学者持此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历史时期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上的变化,是历史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前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H.C.达比及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谭其骧先生,史念海先生等都持这种观点。

而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并没有独立的一级学会,而是在中国地理学会下辖有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接受历史地理学的申请,全国一些高校地理系也开设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

从西方《历史地理学杂志》的作者结构来看,核心作者均是地理学学者,表明西方学术界对历史地理学科归属的认同,即在西方历史地理学是作为地理学的一门二级学科存在的,三分之一的高校地理系开设了历史地理课程。

这些观点和看法都是被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所实证,也将在今后的历史地理研究中发挥指导作用。

4、历史地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5、历史地理学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不是独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和经历着三个历史阶段:一、古代沿革地理研究阶段;二、近代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三、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和成熟阶段。

历史地理学脱胎于古代沿革地理研究,并伴随近代与现代地理学的兴起及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交流,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历史地理自身研究领域的扩大,目前已成长为
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发展之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根于传统沿革地理研究的深厚土壤中,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沿革地理研究是一专门的学问和研究领域,以记述和考证历代疆域分合伸缩和政区建置沿革等为传统内容。

其发端于公元一世纪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撰《汉书·地理志》,此后历代相承。

史志一家,依附于史学及经学发展,故长期被学界视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至宋代开始形成了独立的沿革地理研究,以王应麟(1223--1296年)的《通鉴地理通释》为代表著作。

历元、明,至清初出现的顾祖禹(1631--1692年)撰《读史方舆纪要》更是博大详实的沿革地理专著
与顾祖禹同时代的地理学家梁份, 关注西北地理的研究,十分重视野外实地考察,且以地理学家特有的敏感提出了注意地理事物的变迁,进行今昔对比,寻求利弊得失的朴素历史地理学思想。

无论从上述理论观点本身,还是从他存世的著作《秦边纪略》一书的内容来看,梁份的学术思想已与在我国拥有长期发展且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沿革地理研究有着原则的不同。

如果将此视为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的萌芽,距今恰届三百年。

继梁份之后辈出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因清代前期封建文化专制的桎梏,不仅未能继承他的先进思想,甚至连野外考察地理事物的工作方法也丢掉了,以致纷纷堕入伏案考据的治学道路,形成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以考订、校勘、注释历代正史地理志和地理名著为时代特色,沿革地理研究达到了顶峰,《大清一统志》为当时最重要的沿革地理成果。

道光咸丰至民国初期,传统的沿革地理徇其驾轻就熟的道路继续发展,进一步总结前此沿革地理成果成为时代特色之一,以丁谦(1943--1919年)的《蓬莱轩地理学丛书》、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和《历代舆地图》为当时沿革地理研究集大成的作品和杰出代表。

同时,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又是我国地理学新旧交替,即由古代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转变的时期。

西方殖民主义加紧侵吞与蚕食中国边疆领土的罪恶行径,更极大地激发了爱国学者在深入探讨沿革地理的同时,总结清代地理学发展、推动中外地理交流以及考察边疆地理的工作热忱。

王锡祺(1855—1913年)编纂与印行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当为这方面工作的典型代表之一.
“历史地理”这一学科术语最早经日本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

首先是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历史地理列为京师大学堂文科中外地理专业(学制三年)的必修课程。

当时课程的讲授内容包括历史与地理的关系,但并未超越沿革地理的范围。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张相文(1866--1933年)不仅创立了中国地学会,介绍了西方近代地理学成果,而且身体力行倡导了实地考察的地理学工作方法,自1917至1919年间他在北京大学主讲《中国地理沿革史》即已多多少少地包含了历史地理的内容。

1910年3月创刊的《地学杂志》,至1937年停刊,共出刊181期,发表文章1600余篇,其中历史地理文章达百篇。

20世纪20年代初,张其昀在《史地学报》(2卷2期,1923年)上介绍了法国学者布伦汗(今译J.白吕纳)著《历史地理学》一书的内容及历史地理研究的意义,第一次将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名称介绍到中国。

30 年代初,张宗文译述了《历史地理学》一书的主要内容,发表在《地学季刊》(1卷1期,1933年)上。

但这些孤立的事件在那时并未能引起学界更多的重视,也未能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

当时,顾颉刚和谭其骧分别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讲授《中国疆域沿革史》,于1934年初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并主编了《禹贡》半月刊。

该刊“是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的”刊物。

半月刊自第3卷第1期(1935年3月)起,英文译名正式改为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成为“历史地理”术语用于中文出版物的开端。

这显然是中国沿革地理研究在西方历史地理学思想理论影响下出现的新变化。

但另一方面,因刊物名称与研究内容的不尽一致,在一段时间内使学界产生了沿革地理就是历史地理的倾向。

仍需指出的是,“禹贡学会”及《禹贡》半月刊虽只存在了三
年半,但却以其富有声色的工作创造了学术氛围,推动了若干用于历史地理范畴的问题研究的发轫,并为后来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训练和培养了人才,形成了良好影响。

因此,在中国,清代以前是沿革地理研究出现、形成并获得重要发展的时期,历时一千六百年;清初至20世纪四十年代,是近代历史地理学思想萌芽而又夭折,沿革地理研究继续发展且成果丰硕,外国历史地理学思想和理论介绍时隐时现,影响微弱,而沿革地理研究始终居主导地位的时期,为期三百年。

20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科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开始在中国出现。

但这已不是对中国清代初期出现的近代历史地理学思想萌芽的自我发掘和直接继承,而是打破沿革地理的传统,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这首先是侯仁之,因师承关系在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H.C.达比(1909--1992年)为代表的现代历史地理学理沦和方法直接影响之下,先于1948年翻译发表了达比的《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46年)一文,介绍了达比重视地理学理论建设,又强调实践与应用的学术思想;又于1950年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阐述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本质区别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历史地理研究“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变迁为主”,“从先史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都在研究之列的观点。

显然,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从而为使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转变为科学历史地理学奠定了基石。

六十年代初,侯仁之先后发表了《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若干问题》,《历史地理学刍议》,进一步阐述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工作任务及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

钮仲勋、黄盛璋也先后发表了《历史地理——一门新的边缘科学》和《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论述了各自对历史地理学有关理论问题的见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60年代初著名自然地理学家黄秉维在其《自然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一文中也着重强调了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同时,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不仅对现代历史地理学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迫切要求提供了发展机遇,而且推动了实地考察这一地理学方法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其中可以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史念海的《河山集》第一集和陈桥驿的《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植被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为代表,显然已远远超出了沿革地理研究的范畴,产生了积极影响。

应该指出的是,五十年代初苏联历史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及若干研究成果也被介绍到了中国。

其合理的内涵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也应该承认,其强调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绝对性的片面观点和把人文地理学看作伪科学的错误思潮也给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作为历史地理学重要分文的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被冷落了二三十年。

在“文革”之后,候仁之又发表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文,进一步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明确了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时间范围及本单位的主要工作目标。

七十年代末以来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分支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如台湾王恢的《六十年来之中国历史地理》,台湾陈芳惠的《历史地理学的演进》、《历史地理学》(台湾,1977年),黄盛璋、钮仲勋的《近年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进展》,马正林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三十年》,谭其骧的《复旦大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前言》(1980年),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序》(1981年),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创刊号·发刊词》(1981年),《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总论》(1982年),谭其骧的《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黄盛璋的《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论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侯仁之的《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再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马正林的《论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
任务》,谭其骧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邹逸麟的《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邹逸麟、吴松弟的《重视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与发展》,谭其骧、葛剑雄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王社教的《历史农业地理学刍议》,雍际春的《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内容及其任务》,韩光辉的《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地理学思考》等等,姑不赘述。

1995年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刍议》等四篇文章结集出版了《历史地理学四论》一书。

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论领域不断开拓进取,为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卓著贡献赢得了学界的赞誉。

在西方历史地理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沿革地理的内容和沿革地理研究阶段,但从一开始即称之为Historical Geography(历史地理),而不叫沿革地理,故西方并不存在“沿革地理”这一名称和术语。

例如英国T.麦夸利《英国史》(1848年)关于1685年英国地理的章节虽被誉为历史地理的典范,但实质上其以记述英国疆域和政区的演变为主要内容。

E.A.弗里曼的《欧洲历史地理》(1880年)一书尽管也以历史地理命名,其实它的内容同样是沿革地理。

就在18至19世纪西方历史学家将沿革地理当作历史地理研究的时候,德国哲学家L.康德(1724--1804年)在长达40年的大学自然地理学教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其中包括“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又是一门探索规律的科学”的观点。

德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A.von.洪堡(1769--1859年)不仅将自然界视为普遍联系且受到大自然规律支配的整体,坚持了研究地理事物变迁过程的观点。

另一位同时代的近代地理学创建人、德国人文地理学家C.李特尔(1779—1859年)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摆脱单纯描述而去探求被描述事物的规律”。

地理学必须运用历史资料以解释现有要素的存在和特征。

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的学生W.欧本麦主张历史地理学应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研究地表上人类空间分布现象中的民族、国家、交通线、聚落等问题”(1893年),从而确定了近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被视为本学科最早的定义。

李特尔的另一学生、德国地理学家K.葛孜则认为,历史地理学以自然方面的变化为研究重心,利用文献记录研究地球表面范围内自然现象的变化。

从而为近代历史地理学指示了研究的具体方向。

1900年前后,近代区域地理研究在西方获得了重大发展。

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地理学家A.赫特纳(1859—1941年)认为区域地理学是地理研究的“顶峰”。

随着区域地理研究的深入和普遍,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同时代的德国著名地理学家O.施吕特尔(1872-1952年)不仅与赫特纳—样注意到地球表面特征的“区域差异”,而且运用地名、史前文物、文献记载、植物证据和花粉分析等历史地理学方法综合分析了公元500年前后中欧的景观;然后探索了由这一原始景观转变为人类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

在美国,著名地理学家C.O.苏尔(1889—1975年)在《景观的形态》(1925年)一文中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区域联系的自然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间差异的学科。

同时他还认为,要了解地球表面由于人类活动形成的变化,就必须回溯相当长的历史的过去,以确定其变化过程的性质。

因此,苏尔不仅阐述了人类活动是形成文化景观的决定因素,强调了在景观与区域研究中的人类作用,而且由于广泛运用了以发生学观点解释区域地理景观变迁的工作方法,大大开拓了历史地理的研究领域,使本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历史地理研究获得了明显发展。

英国地理学家W.G.伊斯特(1902--?)在其执教于伦敦大学的教科书《欧洲历史地理》(1935年)序言中指出,正是在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有所进展之后,才产生了还要了解过去地理的要求,于是历史地理学才发展起来。

从而揭示了历史地理学科学发展的学术背景。

剑桥大学教授H.C.达比(1909—1992年)在其主编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1936年)序言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历史地理学一词曾被人们用作几门均是饶有兴趣的课题的名称,如地理发现和地理学史,政治疆域沿革,地理诸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等,但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