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2、补充实验。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目标:1. 了解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2. 掌握氮的固定、生物转化、硝化和脱氮过程3. 理解氮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先导知识:1. 氮在大气中的含量2. 氮的化合物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3. 氮的供给方式(DNA、蛋白质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介绍氮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氮元素的循环过程第二步:氮的固定1. 讲解氮的固定方式包括生物固定和非生物固定2. 生物固定是通过哪些微生物实现的3. 非生物固定是指哪些方式第三步:氮的生物转化1. 概述氮的生物转化包括氮的互变和氮的腐解等2. 生物转化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四步:氮的硝化1. 详细讲解氮的硝化过程2. 解释硝化细菌在氮循环中的重要性第五步:氮的脱氮1. 分析氮的脱氮过程及其影响2. 探讨氮的脱氮过程对生态系统的意义第六步:总结与拓展回顾氮的循环过程,并讨论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重要性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 实验演示:进行氮元素的固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定过程3.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氮的循环过程2. 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参与讨论、实验表现等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氮循环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拓展延伸:1. 化学实验:设计氮的生物固定实验,深入了解其固定机制2. 研究文献:阅读相关科学文献,了解氮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学反思:教师在讲授氮的循环过程时,要结合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氮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的来源,流向和作用;2.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和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1.氮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2.理解氮循环的一般规律;3.了解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与作用氮是构成生命体的一种元素,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氮气在空气中占78%的体积,但是生物体里的氮大部分并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来自于土壤和水体中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氮化过程是氮的重要来源,有氮化细菌、闪电等。

土壤中的一些细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气,这个过程被称为固氮。

在有机物分解时,有机物中的氮也会被释放出来,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再次转化为有机物或者无机盐。

氮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命物质。

2. 氮的循环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在自然界中不断转化的过程。

氮循环包括以下步骤:1.固氮: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或固氮微生物固定为氨气,或通过工业手段制取氨气;2.氨化:氨气和水反应形成氨盐;3.硝化:部分细菌将氨盐氧化为亚硝酸盐,另一部分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产生硝化作用;4.反硝化: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和氧,产生反硝化作用;5.吸收: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硝酸盐和氨盐,建立状态。

3. 影响氮循环的因素氮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氮循环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能够影响氮循环速率;2.pH值:土壤、水体的酸碱度程度对氮的循环有很大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氮的转化和吸收;3.养分浓度:钾、锰、铜等元素的含量对氮循环有一定影响;4.有机物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能够显著影响氮的循环。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氮循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特征;2.图片展示:展示氮循环的流程图,方便学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氮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课堂参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提出问题或分享经验;2.实验表现: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检查学生是否对氮循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氮的循环 教案

氮的循环 教案

高一化学自然界中的元素氮的循环一. 教学内容: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二. 教学目的1. 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知道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2. 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3. 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氨气、铵盐及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NH4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四. 知识分析空气中的主要物质?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元素?(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1.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

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 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O2、Mg、H2等反应。

(3)化学性质①与O2反应:N2+O2=2NO ②与H2反应:N2+3H2=2NH3③与Mg的反应:N2+3Mg=Mg3N2温馨提示:●由于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N2与其它物质的反应,需特别注意标明条件。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转化方式和作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氮的循环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珍惜资源,积极参预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和转化方式。

2. 理解氮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氮的转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者播放一个视频,引导学生思量:“我们身边的环境是如何维持平衡的?”以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量和兴趣。

2. 概念解释(10分钟)向学生解释氮的循环是指氮在地球上不断转化的过程。

氮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大气中的氮气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无法直接利用的。

因此,氮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3. 氮的转化过程(20分钟)a. 氮的固定:解释氮的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

可以通过闲置细菌、闲置蓝藻和人类活动(如农业施肥)进行氮的固定。

b. 氮的硝化:解释氮的硝化是指将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氨氧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完成。

c. 氮的反硝化:解释氮的反硝化是指将土壤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反硝化细菌完成。

d. 氮的脱氮:解释氮的脱氮是指将氮气从水体中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完成。

4. 氮循环的重要性(15分钟)解释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元素,对植物生长和动物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氮的循环过程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氮源,促进植物生长。

同时,氮的循环也影响着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5. 案例分析(20分钟)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分析农田的施肥对水体质量的影响,引导学生思量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氮资源。

高中生物氮循环教案

高中生物氮循环教案

高中生物氮循环教案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氮的重要性;2. 理解氮的循环过程;3. 掌握氮的转化方式;4. 能够分析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和用途;2. 氮的循环过程;3. 氮的转化方式。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教学实验材料;3. 演示用氮循环示意图。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氮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过程,引发学生对氮循环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氮的来源和用途(15分钟)1. 介绍氮在大气中的含量和氧氮的生成过程;2. 分析氮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如构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第三步:介绍氮的循环过程(20分钟)1. 利用示意图展示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反硝化等步骤;2. 解释不同步骤中微生物的作用。

第四步:讲解氮的转化方式(15分钟)1. 分析氮的不同形式及其转化方式,如氨、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之间的相互转化;2. 引导学生思考氮的转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五步: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拓展:1.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进行氮循环实验;2. 开展户外调查活动,了解氮的循环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情况。

教学反馈: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2. 定期组织讨论,确保学生对氮循环的掌握程度。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听课笔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其对氮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影响。

2.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知识与技能的重点:氮气、NO和N0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实验引导归纳总结指导完善【教学过程】【过渡】在高能固氮中产生了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还有哪些呢?【展示】N2O NO NO 2 N2O3NO2 N2O4 N2O5这里我们重点学习NO、聆听了解氮的氧化物观察记录氧NO2的性质。

化【播放】氮气和氧气反应的观察思考氮视频问题探究和【讲述】我们看到反应一开始气体没有颜色,很长一段实验引导氧时间后气体才变为红棕色,化这说明NO气体是什么颜带着冋题观看视氮色,NO2气体是什么颜色?频的你确认么?目的更明确性【过渡】下面我们来认识质NO 和NO2性质。

【设问】先浏览下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观看实验视频。

阅读、思考连续三个视频【问题3-1】结合图片、视既学习了NO和频,你了解了NO和NO2NO2性质,又巩的哪些物理性质?NO在空固了氮气的性气中能稳定存在吗?如何质,同时又为解收集检验NO气体?释雷雨发庄稼做了很好的铺垫【问题3-2】将盛满NO2的集气瓶倒置于盛满水的水槽中,不断摇动,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将紫色石蕊观看视频,记录现象,滴入到集气瓶中,观察到什交流研讨,汇报展示么现象?为什么?在合作学习中自【播放】视频:NO、NO2板演NO、NO2的性质主建构知识的性质【总结】请结合视频总结NO、NO2 的性质阅读【点评】给出恰当的评价【延伸】阅读教材,了解NO、NO2的更多性质。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基本流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了解固氮的几种形式; 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固氮原理、方法的学习,锻炼利用氧化还原思想,物质分类思想两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氮元素固定的意义,从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氮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中重要物质的性质三、教学方法教师以图片、视频、生活实际、问题与点拨等多种方法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自学、交流、分组实验,展示、练习多种方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雷雨的视频,“雷雨过后,万物生长迅速,空气清新自然,令人心旷神怡,那么是什么原因呢?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更容易把让学生进入带入本节课的学习。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师】学生阅读教材73-74 页(重点结合图3-2-2),回答:氮的循环有几种方式?细心的你在氮的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的物质,请在下面二维图中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展示】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完成上述问题,并由一名同学上台展示二维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点评展示的二维图并总结】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学生】集体回答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小,难溶于水。

【教师】那么如何收集氮气?【教师】多媒体展示氮气的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过渡】性质稳定,那么能发生什么反应呢?(2))氮气的化学性质【教师】氮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预测氮气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学生回答并总结】与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学生】写出氮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角度预测氮气的性质?【回答总结】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播放视频】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教师】提问学生看到的红棕色气体是一氧化氮吗?先保留这个谜团。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氮的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氮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氮的各种形式和转化方式;3. 知道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影响;4. 能够分析氮的循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和形式:a. 氮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氮气、土壤中的氮化合物、水中的氮化合物;b. 氮的主要形式:氮气(N2)、铵态氮(NH4+)、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有机氮等。

2. 氮的转化方式:a. 固氮:闪电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硝化作用;b. 氮的硝化作用:铵态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硝酸盐;c. 氮的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氮气;d. 氮的腐殖化:有机氮转化为铵态氮,进一步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3. 氮的循环过程:a. 大气中的氮气进入土壤或水体,被植物吸收;b. 植物将氮化合物转化为有机氮,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动物;c. 动物通过排泄物将有机氮释放到土壤或水体中;d. 细菌通过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氮,进而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e. 氮化合物通过径流、渗漏进入水体,或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土壤;f. 氮氧化细菌将氮化合物转化为氨氮,再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g. 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4. 氮循环的影响:a. 自然界的影响:氮是生物体生长的必需元素,影响着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度施肥和农药使用导致农田和水体中氮的积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海洋赤潮,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5. 解决氮循环问题的方案:a. 控制农田施肥和农药使用的数量和频率;b. 按照植物的需求施肥,避免过度施肥;c. 发展环保型农业,提倡有机农业;d.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氮污染的排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氮的循环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氮的重要性及其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2. 深入讲解氮的来源和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氮气和氮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转化方式。

氮的循环教案范文

氮的循环教案范文

氮的循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2.掌握氮的固氮、硝化、反硝化和氮矿物化等过程;3.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氮循环概述;2.氮的固氮;3.氮的硝化;4.氮的反硝化;5.氮的矿物化;6.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Step 1:概述氮的循环(10分钟)1.引入:教师可通过展示一张氮循环的图表或幻灯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定义氮循环:简要解释氮循环是指大气中的氮气经过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过程,不断在陆地和水域中进行转化和循环的过程。

3.概述氮的循环过程:介绍氮的循环包括氮的固氮、硝化、反硝化和氮矿物化等过程。

Step 2:氮的固氮(20分钟)1.定义固氮:解释固氮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

2.自然固氮:介绍自然固氮的方式,如闪电、火山喷发等。

3.仿生固氮:讲解植物和一些细菌(如豆科植物、雷厉风行等)能够通过与一些细菌共生形成根瘤,进行固氮的过程。

Step 3:氮的硝化(20分钟)1.定义硝化:解释硝化是指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生物过程。

2.硝化过程:详细描述硝化的两个步骤,即氨氧化和亚硝酸氧化。

3.参与者和影响因素:讲解参与硝化过程的细菌和影响硝化的环境因素。

Step 4:氮的反硝化(20分钟)1.定义反硝化:解释反硝化是指硝态氮被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2.反硝化过程:分析反硝化过程中细菌的作用和还原机理。

3.影响因素:介绍影响反硝化过程的环境因素。

Step 5:氮的矿化与微生物转化(20分钟)1.定义氮矿物化:解释氮矿物化是指有机氮被分解为无机氮的过程。

2.矿物化过程:详细描述有机氮物质矿物化为铵态氮以及微生物的转化作用。

3.微生物转化:介绍微生物在有机氮分解中的作用。

Step 6: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0分钟)1.农业活动:讲解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如施用化肥导致过量氮积累、农业废弃物的排放等。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

《氮的循环》1-3 自然界中的元素——氮的循环 (第1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2. 通过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3. 氮气、NO 和NO 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氮气、NO 和NO 2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氮气、NO 和NO 2的性质多媒体课件等。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氮元素的存在2.氮的循环二、氮气 1.氮气的性质2.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表示。

3.氮的固定(1)概念:使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

(2)分类:氮的固定⎩⎨⎧自然固氮⎩⎪⎨⎪⎧ 高能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仿生固氮三、氮的氧化物1.不同价态的氮的氧化物2[重点剖析]氮的氧化物与O 2、H 2O 反应的计算,常见的有三种方法: 1.加合式法(1)NO 2和O 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由4NO 2+O 2+2H 2O===4HNO 3可知,当体积比:V (NO 2)∶V (O 2)⎩⎪⎨⎪⎧<4∶1 O 2过量,剩余气体为O 2=4∶1 恰好完全反应>4∶1 NO 2过量,剩余气体为NO 2(2)NO 与O 2同时通入水中:2NO +O 2===2NO 2、3NO 2+H 2O===2HNO 3+NO 总的化学方程式为4NO +3O 2+2H 2O===4HNO 3 当体积比:V (NO)∶V (O 2)⎩⎪⎨⎪⎧<4∶3 余O 2=4∶3 恰好完全反应>4∶3 余NO(3)NO 2、NO 、O 2三种混合气体通入水中:①可先将NO 和O 2转化为NO 2,再按上述各种情况分别处理。

②也可先将NO 2和H 2O 反应转化为NO ,再按4NO +3O 2+2H 2O===4HNO 3情况处理。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氮的循环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2. 掌握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脱氮等关键过程;3. 了解氮的循环对环境和生物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的关键过程及其重要性;2. 教学难点:氮的固定和脱氮的机制及其与生物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投影仪、电脑、实验器材、实验材料;2. 教学资源:教科书、PPT、实验指导书。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氮的循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展示一个农田和一个森林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农田的土壤肥沃而森林的土壤贫瘠。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氮的循环概述:简要介绍氮的循环是指氮在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不断转化和流动的过程,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b. 氮的固定:解释氮的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包括生物固定和非生物固定两种方式。

c. 硝化:介绍硝化是指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包括氨化和亚硝化两个步骤。

d. 还原:解释还原是指将硝酸盐还原为氨氮的过程,包括反硝化和腐殖质还原两种方式。

e. 脱氮:讲解脱氮是指将氮从生物体内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包括植物通过根系释放氮气和动物通过呼吸释放氮气。

f. 氮的循环与生物的关系:强调氮的循环对生物的重要性,如植物和动物对氮的需求,氮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3. 实验探究(3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探究氮的固定和脱氮的机制。

实验步骤:a. 实验准备:准备两个相同的植物盆,一盆放置在室内,一盆放置在室外。

b. 实验操作:在室内的植物盆中加入适量的氮肥,室外的植物盆不添加氮肥。

c. 实验观察:每天观察并记录两个植物盆中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颜色等。

d. 实验分析:根据观察数据,让学生分析室内植物盆中植物生长较好的原因,并与室外植物盆进行比较。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本课的名称:氮的循环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

掌握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请说明导入环节在这堂课中的意义,以及信息技术如何起到优化作用。

(300字左右)关于氮的循环内容的学习,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可以使教学变得更直观性、趣味性,使教学更形象、易理解。

整个学习过程既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导入环节上要说的话,预估的时间,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效果,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呈现在下表中。

导入语时间信息技术支持
问题设置:谚语“一场雷雨一场肥”的含义?雷雨过程中所产生的肥料主要成分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
模拟《雷雨发庄稼》视频2分钟
《雷雨发庄稼》视频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二)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本课的名称: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及脱氮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氮循环对生物体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预。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不同形态的氮(如氨、硝酸盐、氮气等)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活动,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形象地展示氮循环过程,提升信息表达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将形成对生态循环系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对氮循环的学习,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概念,理解元素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基础,对生态系统有一定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氮循环的细节和实际意义。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应与课本紧密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互动讨论和实验操作促进学生的理解。

3. 教学评估应关注学生对氮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

二、教学内容1. 氮循环基本概念: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脱氮等过程。

- 教材章节:氮循环及其生态意义。

2. 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影响:- 教材章节:氮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氮循环与生态环境。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教材章节:人类活动与氮循环;氮污染及其防治。

4. 氮循环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典型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氮循环异常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氮循环基本概念及作用介绍。

第二课时: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及案例分析。

第三课时: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实验探究。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氮的固定、生物体内的氮代谢等。

(2)掌握氮循环中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如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氨的合成与分解等。

(3)理解氮循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数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氮循环与环境保护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包括氮气的固定、氨的转化、硝酸盐的生成和利用等。

(2)氮循环中重要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固氮的机制和意义。

(2)探讨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氮元素相关的图片,如含氮化肥、蛋白质食物、雷雨天气等,引导学生思考氮元素在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从而引出氮循环的主题。

2、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5 分钟)讲解氮在大气中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以及在土壤、水体中以硝酸盐、铵盐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氮的存在形式。

3、氮的固定(10 分钟)(1)介绍氮的固定的概念,即把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2)讲解自然固氮的方式,如雷电固氮和生物固氮。

以雷电固氮为例,解释氮气和氧气在雷电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

对于生物固氮,通过举例说明某些微生物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氨。

4、氨的转化(10 分钟)(1)讲解氨的化学性质,如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2)介绍氨在工业上的合成方法(哈伯法),以及氨的用途,如制造化肥、制冷剂等。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一、知识梳理
1. 氮的来源:大气中78%的氮气以N2的形式存在。

2. 氮的循环:氮在生物圈和地球圈之间不断循环。

3. 氮的循环过程:氮气的固定、土壤中硝化还原作用、生物体内氮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循环过程。

2. 掌握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3. 理解氮的循环对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1. 氮的来源和循环过程。

2. 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氮在生物圈和地球圈之间的循环及其重要性。

2. 知识讲解:分别介绍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3. 案例分析:以农业生产中的氮肥利用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为案例,让学生理解氮的过量输入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氮的固定和硝化还原过程。

5.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

6. 小结复习: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验演示。

2. 案例分析与讨论互动相结合。

3.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氮的循环知识。

2. 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
1. 氮的循环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氮的循环过程。

2. 强化学生对氮循环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氮的循环教案2. 课题归属:地球科学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2. 掌握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循环的基本过程,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教学难点:氮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氮循环的奥秘;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氮循环的过程;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五、教学内容1.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1.1 氮气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比例;1.2 氮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2.1 固氮作用:自然界中的固氮微生物及其作用;2.2 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2.3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2.4 氨化作用:有机氮转化为氨的过程。

3.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 氮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3.2 氮素过多或过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3 氮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4.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4.1 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2 工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3 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

5.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5.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2 氮循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3 低碳生活与氮循环。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中氮气的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氮气的关注;2.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3.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分组讨论,分析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4.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5.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小组研究,探讨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6.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总结发言,强调低碳生活与氮循环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氮气组成和性质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氮循环过程中的合作和分析能力;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氮污染现状及对策的了解;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⑵.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基本思路;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⑵.培养学生体会氮的固定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难点重点:N2、NO和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视野。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展示:饥饿非洲难民,介绍全球粮食问题,我国粮食问题,突出化学肥料的重要作用,农作物生长需要的三大肥料之一:氮肥占有重要作用。

空气中含有大量氮气,如何把氮气转化为氮肥,被人类利用?【板书】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板书】1、生物固氮氮的固定: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简称固氮。

【图片展示】豆科类植物根瘤菌图片。

根瘤菌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为植物吸收,促进生长。

【讲解】植物只能吸收化和态的氮,所以使用的氮肥,必须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

【讲解】 在通常状况下,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定,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板书】2、人工固氮【板书】N 2+ 3H 2 2NH 3 【强调分析】可逆反应是指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讲解】NH 3然后利用生产氮肥,目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是靠人工固氮生产的氮肥。

【阅读】化学与技术,了解氨的合成。

【图片展示】新疆“魔鬼谷”,并加以介绍。

【联想·质疑】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板书】3、高能固氮【思考】“雷雨发庄稼”包含了什么化学原理?【演示实验】模拟高能固氮过程。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氮的循环过程,并能够分析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强化对氮循环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氮的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氮循环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量氮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氮的来源:大气中的氮气、土壤中的氮化合物等。

(2)讲解氮的不同形态:氮气、氨、硝酸盐、有机氮等。

(3)解释氮的循环过程:氮固定、氨化、硝化、硝化反硝化、氮化等。

(4)讲解氮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等。

3. 实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例如农田,通过实例分析来说明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

包括氮的来源、氮的转化过程以及不同形态氮的作用等。

4. 案例探索(30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案例探索,选择不同的生态系统,例如森林、湖泊等,让学生研究该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过程,并分析氮循环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

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汇报,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5. 拓展延伸(15分钟)引导学生思量氮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例如农业、工业等对氮循环的影响,并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氮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6. 归纳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图片展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参预度、表达能力等。

2. 对学生进行小组案例汇报的评价,包括案例选择、分析能力等。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氮循环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影响的短文,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教案标题:氮的循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氮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2. 掌握氮的不同形式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3. 理解氮的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

2. 氮的循环图示。

3. 氮相关的实例或案例研究。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氮的循环图示,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示中的各个环节。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氮在生物体内起到什么作用吗?为什么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讲解:1. 解释氮的循环过程:a. 氮气(N2)通过固氮作用转化为氨(NH3)或硝酸盐(NO3-)。

b. 氨或硝酸盐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c.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其中包含氮。

d. 植物被动物食用,氮进入动物体内。

e. 动物通过排泄将氮排出体外,形成氨或尿素。

f. 氨或尿素被分解为氨气,再转化为硝酸盐。

g. 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循环再次开始。

2. 指导学生分析氮的不同形式及其转化过程:a. 氮气(N2)转化为氨(NH3)或硝酸盐(NO3-)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

b. 植物吸收氨或硝酸盐的过程称为吸收作用。

c. 植物合成有机物中的氮的过程称为固定作用。

d. 动物摄取植物中的氮的过程称为摄食作用。

e. 动物排泄氮的过程称为排泄作用。

f. 氨或尿素分解为氨气的过程称为分解作用。

应用:1. 提供氮相关的实例或案例研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分析情境。

总结:1. 回顾氮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2. 强调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巩固: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氮的循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他元素的循环过程,如碳、氧等。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评估学生在练习册上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验或实地考察,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临沂第二中学杨庆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的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知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

掌握了非金属碳的性质及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待学习的知识:氮的两种氧化物NO和NO2的性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认识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物质和氮的固定
待发展的认知:能用化学语言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魔鬼谷的例子,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含氮的物质,认识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物质NO和NO2,通过实验探究NO和NO2的化学性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并解释雷雨天氮元素的转化过程,进而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2、通过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使学生认识氮气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

3、通过学习,了解酸雨及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氮的两种氧化物NO和NO2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