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老师《老王》课堂实录
王君老师老王课堂实录

师:那还有其他可以照顾你的亲人吗
生: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生鼓掌)
师:孩子们,这就叫做“活命”啊!没有家庭。没有亲人。再读大屏幕上第一句,预备,齐!
[投影展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生读)
师:停!如果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会同情我么(环视大家。孩子们故意淘气,说不)
(生读)
师:这是老王的状态。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
生:活命。
师:为什么
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
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但是老王是──
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活命。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
师:他
生:我!我脑袋慢,就进不去了,我感叹自己
师:他这样的倾诉对吗
生:不对。
生:人老了,没用了。
师:好。请坐。谁在他的基础上,把语言组织得更好一些唉!开始……
生: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啊,我脑袋太慢啦,就晚了一步,然后就进不去了。人老了,就没用啦!
师:你这个老王,精气神还挺足。不像老王,像小王。我很怀疑老王有没有你那样的精气神。再读,你来。
(师打开音乐。指示学生开始)
(二生诵读)
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3、理解、积累“塌败、愧怍”等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1、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乘坐过三轮车?大家有没有跟三轮车夫攀谈过?生集体:有——师:大家对他们的生活了解吗?生:不了解。
师:我也不了解,只是觉得他们的工作很辛苦。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杨绛先生的《老王》,才蓦然发觉:辛劳的、苍凉的人生原来也可以泛起温情的波澜——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来聆听一个关于三轮车夫的故事——二、介绍作者(生瞪大眼睛)师:有同学瞪大了眼睛,是不是因为我说“杨绛先生”?是的,杨绛是个女性作家,那么,女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先生”?(学生不解。
)师:在很有学问的情况下。
杨绛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的作家。
(师放映幻灯片)她饱读诗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
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大家课外必读作品。
她的先生钱钟书学问更大,《围城》是他的代表作。
大家有没读过?(一学生答“有”,其他学生都回答“没有”)师:很好,你可以把这本书介绍给你的同学,它是一本很幽默很深刻的书。
三、整体感知人物形象师:好,让我们一起听故事。
用心倾听,用情体悟,用耳朵把生字词的读音记下来。
学生听读课文。
师:大家听完这个故事,觉得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生马上回答:善良。
师:大家能不能用“什么的老王”这样的短语形式来谈?从多个方面来谈,比如:从职业的角度说他是——生:踩三轮的老王。
师:你还可以从其他方面,从身体状况,生活状况,性格方面来谈。
一学生:善良的老王。
浅析王君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文 教 研 究文|张 星浅析王君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摘要:杨绛以平静似水的笔调,通过记叙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我”家的交往,塑造了拥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的形象。
而王君老师对《老王》一课的讲解深入又独特。
笔者将从以下三个角度对王君老师的课进行分析。
关键字:老王;活命;文本细读一、用词造句,巧妙导入王君老师在上课前了解到学生之前是学过这篇课文的,所以她在屏幕上展示了这篇课文中的一些词,并要求学生从中挑选至少两个词来造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词语分别是:伛、荒僻、攥、塌败、取缔、骷髅、泄笨、愧作、惶恐、翳。
都是本课中的重难点词语。
用词造句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因为我们对文本的分析首先是要解决社会的语言规律,而社会的语言规律在一篇课文中的体现就是字、词、语法的随文而教。
王君老师把字词的讲解落实到了运用的层面,而不是像现在很多老师只简单的给出词语的书面意思,要求学生记住意思就行了。
王君老师的做法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学生在课文中学到的一些新词语要是以能够在往后生活和交际中脱口而出为最终落脚点的,并不是记住一些字典中的书面解释。
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造句后对词句的记忆和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学生造句的过程中王君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说出准确完整的句子,一方面肯定和表扬了学生造的句子。
这一教学环节王君老师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通过听学生的造句来简单了解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造句来和学生互动,缓解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正式授课作铺垫。
二、多次角色转换,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接下来王君老师用了很长时间来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并且通过角色的转化来使学生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一共有四次角色转换。
第一次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老王,把一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
这段话是: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9篇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老王教学实录9篇老王教学实录 111月8日,我参加了组里的上公开课活动,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老王》。
在这堂课上我坚持两个原则。
1、体现洋思的理念。
2、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前后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德育渗透。
一、课堂45分钟内容环环相扣,十分紧凑。
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思考、回答,学生情绪高涨,气氛十分活跃。
一堂课紧张而有序。
下课后同学们反映收获很大。
无论是洋思也好、新课标也好,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其实都要体现“懂”、“会”、“用”三个层次。
二、在备课和设计课时贴近学生的实际非常重要。
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无论生活中的实例还是我们所学的课文内容俯拾皆是。
如:1、课前的导入环节,我请了两位同学,(其中一位是德育委员)小结上周加入红十字会和为奎屯市三中丁俊同学捐款情况,学生很自然地归结到人道主义和关爱不幸者,这一主题上。
2、延伸拓展部分让学生谈一谈你是怎样对待不幸者的。
3小结引用前面所学的课文〈〈大道之行也〉〉中的句子,“矜、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让我们共创和谐社会。
三、这节课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同时也提出了不足之处:写作背景不宜千篇一律全在进行新课前进行,若在课文精彩片断也是最感人的场面,老王在临终前给作者杨绛送香油和大鸡蛋。
如果在这里介绍文革的背景,知道那个时代香油和鸡蛋的珍贵,才能理解作者愧疚的原因。
在如学生归纳问题时,必须指出在第几页、哪一行,让全班同学都掌握。
老王教学实录 2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的艺术手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4.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1.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
《老王》课堂实录

小组合作探究题目
分析作者通过老王的故事 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04
课堂练习与巩固
课文段落背诵
01
总结词
提升语言感知能力
02
详细描述
通过背诵课文段落,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 结构和语言特点,提升语言感知能力。
词汇与语法练习总结词巩固基础知识详细描述通过词汇与语法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基础 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老王的生活背景是一个贫 困的农村,社会环境的不 公和压迫导致他无法摆脱 贫困和困境。
教师答疑
作者通过老王的故事表达 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题目
探究老王的人物性格和命 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题目
讨论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 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 活状态。
下节课的预告与预习指导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老王》中的 主题和思想,请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 容。
提醒学生准备好下节课所需的材料, 如笔记本、笔等。
建议学生阅读作者杨绛的其他作品, 以更好地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
THANKS
感谢观看
03
课堂互动与讨论
学生提问环节
01 学生提问
老王的形象特征是什么?
02 学生提问
老王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他的性格和 命运?
03 学生提问
作者通过老王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和情感 ?
教师答疑解惑
01
02
03
教师答疑
老王是一个善良、朴实、 勤劳的人物形象,他代表 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形象。
教师答疑
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
总结词
培养综合能力
详细描述
通过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学生可以培养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提高综合运用 语言的能力。
《老王》课堂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老王》。
刚刚听到有的同学咱们班已经学过。
老师教过很多遍,还常常问自己:我读懂了吗?同学们你真读懂《老王》了吗?到今天,我还不敢说完全读懂了。
对老王,杨绛用几年时间才逐步明白。
同学们,看看杨绛明白了什么?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师:“幸运者”是谁?“不幸者”又是谁?生:杨绛、老王。
师:“那”又是指什么?生:她内心感到不安。
二、初读感知师:幸运者的幸运文中没有正面提及,不幸者的不幸倒是描写了很多,表现在哪里?请在文中找出最能表达老王不幸的几个关键词。
生:失群落伍。
生:单干户。
(板书“单干户”)生:没亲人。
生:老光棍。
师:能不能把“有人说”这句话读一读?(学生语气平平,教师范读。
)师:“老光棍”是口头语,我们将老而无妻的人称之为——生:鳏。
师:对,我们称之为“鳏身”。
(板书“鳏身”)生:一只眼是田螺眼,另一只眼瞎了,看不清。
(板书“瞎眼”)三、细部研读师:一个幸运的大学教授,一个不幸的三轮车夫,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关系?生:杨绛是他的客户。
生:主人与佣人。
师:我们可叫做雇佣关系。
(板书“雇佣”)表达在何处?生:给我家送冰。
生:他没看出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
生: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师:仅仅是雇佣关系吗?生:还理应是朋友关系。
(师板书“朋友”)师:验证一下。
生:“我常问,老王,你好些了吗?”说明杨绛很关心他。
生:杨绛“烦老王送他上医院。
”从这个“烦”字能够看出来,有请朋友协助的意思。
生:老王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也能看出老王是把杨绛一家当朋友看。
生:“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从中可看出他们经常闲聊,这是朋友关系的表达。
生:“我”女儿送老王鱼肝油。
师:老王有没有送什么给我们?生:香油和鸡蛋。
师:他们之间有互赠,所以不应该是单纯的雇佣关系。
师:“我”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送他鱼肝油,从很多车钱,所以“我”心里怎样?生:心安理得。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老王》课堂教学实录《老王》课堂教学实录5篇《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
《老王》课堂实录

《老王》课堂实录今日我共享的是《老王》课堂实录,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我们已经读了一遍课文,那么请大家看有关老王写了哪些内容?生:职业生:家庭生:身体缺陷生:居住条件生:送冰生:送钱先生去医院生:临死前送鸡蛋香油师:从这些内容你获得了一些什么信息?生:老王孤苦无依。
师:证据。
生: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可见老王很孤独。
师:对。
也就是说老王得不到?生:关爱。
太想有个亲人了。
生:我读出了老王生活艰苦。
由于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赚不下多少钱。
生:老王住的地方很破旧。
从破破落落塌败荒僻这些词语可见。
也说明他生活很苦。
师:这位同学筛选信息很厉害。
完整全面。
生:老王为人狡猾。
从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可以看出。
师:你记得前文作者怎么写的?。
生: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狡猾。
师:此处这么写说明什么?生:作者对老王转变了看法。
师:老王需要钱吗?生:他那么苦,太需要钱了。
师:那老王为什么要半价送冰,在我执意给他钱时,他送的冰又比前任大一倍。
生:作者一家待他好,他再需要钱也懂得做生意得讲仁义良心。
师:厉害。
生: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愿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肯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静静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老王善解人意。
师:为什么用这个词?生:他知道钱先生一家境况不好,需要钱,就不要钱。
师:你从哪看出钱先生家境况不好?生:文化大革命开头,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这句话虽轻描淡写,但是背后大有深意。
说明钱先生惨遭迫害。
师:火眼金睛。
太厉害了。
文革时期,学问分子不受敬重,备受打击,钱先生夫妇本是学术权威,可却被盖以反动二字。
那个社会荒唐黑暗。
可是老王有没有受到这种歪风邪气的影响?生:没有,始终保持着一颗水晶般的纯净的心。
生: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四周装上半寸高的边缘,似乎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第11课《老王》课堂实录+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老王》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我们所见所闻的多是普通人物、小人物,今天所学课文中的老王也是其中之一。
请同学们看标题,假设老王就站在你面前,你会怎么和他打招呼呢?生1:(带笑)嗨!老王!生2:(面无表情)老王。
师:你来评价他/她打招呼的态度是怎样的?热生1:热情的生2:很冷淡师:那么,文中的老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老王。
(出示PPT)师: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思考:在杨绛笔下,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圈点勾画能够凸显人物特点的关键语句,将你对老王的评价批注在旁边,准备分享。
老王是怎样一个人呢?生1:我从第四段看出老王住在塌败的小屋里,没有家,是个可怜人。
师:信息提取非常准确!你能配合老师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的最后两句吗?师: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生:住那儿多年了。
师:你读出了这栖身之所背后的酸楚。
谢谢你!生2:②我从第二段看出老王被组织排斥,还是个“失群落伍”的单干户。
师:确实如此。
还有吗?生3:我想补充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到老王“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我认为他十分孤苦。
师:概括得真好!而且你在读这句话时语气语调下沉,有一种无奈与同情在其中。
师:你来说说看!(一个戴眼镜的女生)生4:我从第三段看出老王身患眼疾,还被别人嘲弄,是个苦命人。
师:“苦命”二字用得恰当,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认识了一个靠破旧三轮车活命的苦命人;一个孤苦无依的可怜人;一个任人调侃、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
总而言之,老王是一个不幸者。
师:那你们愿意跟他交朋友吗?(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愿意,有的说不愿意)师:杨绛先生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杨绛先生。
请大家阅读课下注释①。
结合课前预习,谈谈你对杨绛先生的了解。
生1:杨绛是作家、翻译家,她自己写作并翻译了很多作品。
师:嗯,确实学问了得。
《老王》课堂实录2

《老王》课堂实录2《老王》实录课前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上课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王老”二字。
同学们看后,异口同声大叫“不是王老,是老王”。
同学们发觉了老师的错误,乐呵呵地,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
我说:“写成‘王老’行不行呢?”生:“不行,‘老王’他是个平凡的人,连名字也不被人明白。
‘王老’看起来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有点尊敬的味道。
”我说:“巴金老了的时候,我们叫他——巴老,我今后老了你们叫我什么?”学生齐答:“严——老。
”我笑眯眯地说:“感谢同学们!大伙儿读了课文后,对老王有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来评说老王。
用‘老王是个____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生纷纷发言。
)生:“老王是个不幸的人,表现在他瞎了一只眼,住在破落大院的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个孤独的人,表现在他没有夫人,没有小孩,精神孤独。
”生:“老王是个勤快、本分的人,表现在他每天跑上三楼给‘我们’送冰,冰比别人大一倍而冰价相等。
”生:“老王是个善良的人,表现在他送‘我’先生看病,坚决不肯收钱。
”生:“我不同意叶龙的表达,应该如此表达:老王是个善良的人,表现在他送‘我’先生看病不收钱,在‘我’非给不可的情形下。
才勉将就强收了钱。
”生:“老王是个明白得感恩的人,表现在他临死前送鸡蛋和香油给‘我’家。
”(用如此一个句式来评说老王,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课文要紧内容的能力,又让学生对老王那个人物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基础上,我问学生假如只用两个字来评说老王该如何评,学生讨论回答后,我板书:苦、善。
我接着说:“同学们,有看电影电视流泪的体验吧?那是感动,是共鸣。
读文章也应如此。
文中哪些句子敲开了你的心扉?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哪些文字让你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哪些场景引起了你对往日某段生活或某个场景的联想?哪些妙语让你对人一辈子有了深刻的感悟?请你拿起笔在书上做好批注。
然后,我们一齐来交流分享。
”(5分钟后)生:“我觉得第8段的肖像描写专门感人。
特级教师王君老王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王君老王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王君老王课堂实录:
本次由特级教师王君老王主讲的课堂,受到全体学生的热烈欢迎。
为了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老王先来讲解了一些注意事项。
他告诉学
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要出现“调皮”的情况;在老师开讲时,应该保持安静,不要出现闲聊、休息、玩手机等动作;课堂上不
要问太多外题,务必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学好;学习时尽量利用课余时
间多思考实践,及时查漏补缺;课下努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加强练习,逐步提高自身水平。
之后,老王根据学生情况,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的讲
解进度,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做到讲解、练习、例题三者紧密衔接。
老王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大家都在认真讨论,老师也一直在指导、
讲解。
老师还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要多思考,勤加练习,
相信会有更好的成绩。
回顾这次由特级教师王君老王主讲的课堂,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
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讲解进度,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激励学生要
多思考,勤加练习。
老师的认真、耐心、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受到全体
学生的一致赞许,受益匪浅。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老王》教学实录.doc

《老王》教学实录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老王》教学实录 (发散思维课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时,按照上课惯例,从三方面做预习工作:一是不解之处;二是精彩之处;三是有误之处。
每个同学至少要有一处发现,准备上课发言。
[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 79 页,这幅图中所画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
现在我们就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开始提问发言。
请语文科代表做好发言记录。
生1:文中“脑袋慢”、“没绕过来”、“慢了一步”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生2:引号是为了引用老王说的话。
生 3:引号是为了直接引用老王说的话,为下文做铺垫。
师:看来大家对引号的作用掌握的不错,回答的很好。
给提问和回答的同学各加 1 分。
生4: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是更深的不幸”?生5:第一个不幸是指的从小营养不良,第二个不幸指的是得了恶病。
师:那么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反映出老王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什么呢?生6:苦!师:头脑真是灵活,给两位同学各加 2 分。
生 7:为什么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师:给这位同学先加 2 分。
是啊!为什么有三轮车不敢坐,而要去挤公共汽车呢?生8:因为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生9: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所以作者不敢自己独自乘三轮车。
师:能联系文章背景思考问题,说明预习工作做的不错,各加 2 分。
生10:在老王去给作者送鸡蛋的时候,为什么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完”?生 11:因为作者当时被老王的样子吓到了,所以记不清数目了。
生12:因事情隔了很久,所以作者不清了。
生13:因作者很惊,老王在个候能自她送蛋。
:同学分析的很不,想的也很全面,做了真的思考,各加 2 分。
王君老师《老王》课堂实录

王君老师《老王》课堂实录“活”出高贵的生“命”──《老王》课堂教学实录(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诵读字词,自由选择词语造句)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师:这节课呢,是一个研究课。
我们会上45分钟左右。
写完了没有?好,放笔。
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背刚学的《海燕》的第一段。
预备,起!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停!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
但是同学啊,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
而是这样的──读这个句子,预备,齐![投影展示]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生读)师:这是老王的状态。
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生:活命。
师:为什么?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
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
但是老王是──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
活命。
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投影展示]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
来,你来朗读。
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
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
指示学生开始)(二生诵读)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
《老王》课堂实录

《老王》课堂实录一、导入:看图片,“底层的光芒”,学生谈观后感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苦难,贫穷,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但是他们善良朴实,对待生活坚强乐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呢?是给予怜悯关心还是鄙视唾弃。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杨绛先生写的《老王》这篇文章,看看她是怎么做的。
二、杨绛简介我称呼“杨绛先生”?杨绛是个女性作家,那么,女性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先生”?在很有学问的情况下。
杨绛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的作家。
她饱读诗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
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大家课外必读作品。
她的先生钱钟书学问更大,钱钟书字默存,《围城》是他的代表作。
大家有没读过?我把这本书介绍给同学们,这是一本很幽默又很深刻的书。
三、朗读课文下面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老王的故事。
其他同学用心倾听,用情体悟。
思考: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愧怍何意?(惭愧)四、分析课文思考: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谋生手段)身体——残疾(生理缺陷,谋生苦难)生活——塌败小屋(居住条件)精神凄苦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生活和精神的双重不幸者,特别是精神上,那个时代真正同情关心甚至能够怜悯他的人很少。
(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
) 2.研读老王之“善”老王的品质:善良朴实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 3.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为什么这件事最让人感动?有这么多的邻居,老王为什么唯独送礼物给我?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知恩图报。
一个生存状态已经亮起了红灯的病人,一个命运如此糟糕而不幸的人,临死前,他还不忘用最朴实最简单而对他而言又是最隆重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杨绛的感谢关心之意。
杨绛所接受的礼物也不仅仅只是鸡蛋和香油了,而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纯粹来自心灵最真实的馈赠。
也让杨绛沐浴到了最灿烂最美丽的人性光芒。
王君 老王课堂实录 丁卫军研读

个不幸者的愧怍”上。
个字中读出人物的心灵;带着自己 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
王君对《老王》选定的教学切 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穿透文本, 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
入点是独特的,她抓住老王的生命 穿透语言,挖掘出文本的人文内 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
状态— —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 涵,从而站在生命的高度,读出老 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
时甚至进入一种张力十足的思维 咂、多层次多角度的演读中进入一 课堂的言语训练落到了实处。
交锋,精神对峙状态;她眼界很宽, 个因人性光辉而极美的天地中,让
在具体的训练中,王君老师善
视野广阔一以贯之地秉持善良、善 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高贵。从一开 于把握训练的契机,实现教学的扎
世的人文情怀,不断在与文本对 始的拽着学生跑,到在大密度的训 实;善于分解训练目标,教学的层
课 堂 本版主持/水 鱼 课例品评
用生命为生命呐喊
———“王君《老王》课堂实录”研读 筅丁卫军
王君老师曾这样发表她青春
语文的宣言: “课堂是你和学生生
命在场的地方。每一堂课,都要当
成公开课来上。以课堂的质量抵抗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
轻飘易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 的三轮车”这句似乎并不起眼的句
走向生命的高度。”
破旧的三轮车”,以此展开对文本 王和“我”的灵魂高度。看王君的课 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
的解读。
堂现场展示,读王君的课堂文字实 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
很多的课堂听下来,感觉学生 录,让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之外的 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
对于“幸”与“不幸”仍然是雾里看 “文本细读”之功。
再观王君《老王》课堂实录

再观王君《老王》课堂实录1、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课本中的单元提示明确指出:“这个单元就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老王》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中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散文。
作者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和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他穷苦卑微,生活凄凉艰难,为人老实厚道,有知恩图报的美德。
杨绛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本文叙述语句平淡从容却饱含深情,老王的苦与善充溢在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不失一篇培养学生爱心、善心,同情心的佳作。
3、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对于《老王》这篇人文性和社会性较强的散文来说,学生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程度和主题的深度理解上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和感悟。
4、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并且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因此,我确立本文的“知识目标”为: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能力目标”为: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情感目标”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者,以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来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同情心。
5、综合考虑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设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爱,激发学生的爱心。
难点:(1)了解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6、我的教法设计:一个理想的教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
《老王》课堂实录

-生动描绘人物形象:文章通过对老王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物的不平凡品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老王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致描绘,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
-掌握写作技巧:文章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些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老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老王》这篇文章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人物描写在日常写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人物形象是文章的核心,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现。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老王》这篇文章。文章通过对老王的细致刻画,传递了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人物描写来表达主题。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老王》这一课时,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和深刻主题。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对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人物描写时,能够积极地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这说明,通过具体的案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多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出高贵的生“命”──《老王》课堂教学实录(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诵读字词,自由选择词语造句)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师:这节课呢,是一个研究课。
我们会上45分钟左右。
写完了没有?好,放笔。
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背刚学的《海燕》的第一段。
预备,起!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停!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
但是同学啊,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
而是这样的──读这个句子,预备,齐![投影展示]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生读)师:这是老王的状态。
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生:活命。
师:为什么?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
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
但是老王是──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
活命。
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投影展示]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
来,你来朗读。
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
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
指示学生开始)(二生诵读)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
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
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学生浏览)师:我们先听一听老王自己的解说吧!现在你们就是老王。
请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
讲给坐在他车上的杨绛听。
动脑子,王老师帮你开头。
唉![投影展示]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生:唉!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
师:他?生:我!我脑袋慢,就进不去了,我感叹自己师:他这样的倾诉对吗?生:不对。
生:人老了,没用了。
师:好。
请坐。
谁在他的基础上,把语言组织得更好一些?唉!开始……生: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啊,我脑袋太慢啦,就晚了一步,然后就进不去了。
人老了,就没用啦!师:你这个老王,精气神还挺足。
不像老王,像小王。
我很怀疑老王有没有你那样的精气神。
再读,你来。
生:唉!唉!师:这丫头很有创意啊。
她做了创造性地提炼。
她把所有文字都变成了“唉”。
服!其实这段文字所蕴含的就是生命的无数个“唉”。
这就是什么?活命啊!首先被社会抛弃。
其次呢,比较第一段末尾,读一读,他的家庭状况如何。
看看王老师大屏幕上的表达可以么?比较![投影展示]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原文: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生:我觉得不如原文中写得好啊。
师:原文为什么好?生:原文中想表达的就是他没有什么亲人。
然而下面他直接阐述有一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
但是他说他有一个哥哥,有两个侄儿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他还有一点依靠。
师:你看书很不仔细,你还没有真正地读书,还没有进行比较仔细地比较。
你来试试!生:原文是“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
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而大屏幕上是“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师:哪点不一样?生:就是说,前一个显得平淡一些,而后面则更加强调“死了,没出息,就没有”。
师:好,强调!听出差距来了吗?词语换了顺序就起到了强调作用。
他发现的玄妙你没有发现。
他读书比你仔细。
向他学习。
来,我们配合一下。
你现在是老王,我是杨绛,你慢一点儿啊,我们来对话。
师:老王啊,你老伴还好吗?生:还好……(众反对)师:结合前后文想想。
生:哎,我没有老伴……师:老王啊,你孩子都长大了吧?生:哪有孩子啊……师:哎哟,老王啊,你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呐?生:唉,有个哥哥师:哎呦,有哥哥真好啊。
生:可是死啦。
师:怎么就死了呢?那还有什么亲人吗?生:还有两个侄儿。
师;那两个侄儿也能够经常走动走动帮衬帮衬你吧?生:但是,没出息。
师:那还有其他可以照顾你的亲人吗?生: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生鼓掌)师:孩子们,这就叫做“活命”啊!没有家庭。
没有亲人。
再读大屏幕上第一句,预备,齐![投影展示]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生读)师:停!如果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会同情我么?(环视大家。
孩子们故意淘气,说不)师:都不?唉,世道人心哟。
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不同情。
那如果老王只有一只眼,周围的人是怎么样对他指指点点呢。
我想起讨论过的小悦悦事件。
鲁迅说中国人有很多……生:看客!师: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看客是如何对老王指指点点的。
[投影展示]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师:你,你来。
我看你喜笑颜开的,挺会幸灾乐祸。
你来说。
生:你这老光棍,太不老实了,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活该!师:他把大家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
活该!造孽。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同学们,这就叫做,读!生:活命。
师:好,我们继续读书。
现在我是杨绛,你们都是老王啊。
如果我是杨绛你们怎么回答我啊?[投影展示]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老王啊,那个地方是不是就是你的家啊?生:住那儿很多年了。
师:发现了问题没有?生:发现了。
师:你说。
生:他没说他的家在那儿,那就是一个房子。
家是一个有亲人有温暖的地方。
但是他住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
师:好的。
只有他的破败的小屋。
没有家。
这就是什么?读?生:活命。
师:这就是活命的状态!再读大屏幕上的文字。
预备齐![投影展示]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生读)师:好多同学在wiki(我们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提问,为什么不准人拉三轮,现在很多城市还有人拉三轮呢。
因为那个时候说拉三轮的是无产阶级,坐三轮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不能够在劳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
所以说,不准拉三轮。
这就是那个有些荒唐的时代啊!这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最心酸地写出了老王的活命状态?生:只好。
师:只好!来,我们把这个句子读好。
你来试试。
生: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你读得喜笑颜开啊。
你家里苹果电脑就八台,你哪里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你家大奔驰就三个,当然不知道“活命”是什么状态。
同学们,一起来,预备起!生读: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同学们啊,老王生命当中除了这些“只”以外,可以说一无所有。
读啊,每个“只”都要重读。
他靠着活命的~[投影展示]a.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b.他只有一只眼c.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d.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e.他只说:我不吃。
……(生读)师:不能读成这个丫头刚才这样。
太雄壮了,太有真气了,像每天都吃鱼肝油一样。
老王一辈子可只吃了一回鱼肝油啊!(众笑)重来……他靠着活命的,预备齐!(生再次动情读)师:王老师一直以为啊,在现代汉语当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无依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字了。
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别如选择,这就叫做什么──活命。
那你现在再来读老王临死前的这段文字,不会再像刚才读那样边读边笑了吧![投影展示]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师:大家先酝酿一下感情。
音乐响起老师示意再开始读。
慢点啊。
这是他临死前的,是他活命状态的最集中表现。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预备,起!(生读)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不是像海燕那样处于飞翔的状态,而是杨绛笔下的老王这样的“活命”的状态。
所以,有同学说这文章一看没什么可看的,太平淡了。
这就是杨绛作品的典型的特色。
[投影展示]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在经过了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师:读她的文字我们只有沉入词语里,你才能够感受到平淡文字底下的、背后的、深藏着的一些东西。
[投影展示]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
──南帆师:其实刚才我们在分析老王的时候,用了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投影展示] 文本细读方法小结(1)咬文嚼字(2)深情朗读(3)重现情景(4)发现空白(5)探究疑点……第二部分: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师:老王有幸的是,他遇到了杨绛,杨绛,何许人也?读作者。
[投影展示]杨绛,生于1911年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他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悲的是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生读)师:这个女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最迷人的女子之一。
你看,她不会对着拉三轮车的那位老人说“这老家伙”,她叫他什么,读出来![投影展示]老王(教生反复读)师:当你听杨绛叫他“老王”的时候,你感觉出来杨绛心中什么样的情怀?生:我感觉应该是亲切、博大的情怀。
师:博大,包容他,亲切,真好!你感觉呢?生:我感觉就是街坊邻居,像一家人一样。
师:街坊邻居,就像一家人一样,是吧?你呢?生:特别的亲切,特别地包容。
师:对。
当你们叫我“老王”的时候,老师也会感觉到亲切温暖呢。
杨绛这一代才女对活命的老王,很温暖很亲切。
但是,还有其他的复杂情怀。
看,文章的开头。
[投影展示]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我们说,杨绛的文字,特别简洁,但是这个文字好像特别不简洁。
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预备,起!生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这段话中哪几个字完全可以不要?生:他蹬,我坐。
师:对。
你说杨绛她怎么了,她惜墨如金,为什么还要写个“他蹬,我坐”?这难道还需要说么?你从“他蹬,我坐”当中感觉到了什么?生:感觉是对老王的一种感谢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