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效果鉴定试验
实验十生防细菌的鉴定及抗菌能力测定
01
02
03
细菌形态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 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 征。
革兰氏染色
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 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 氏阴性菌两大类。
特殊结构观察
观察细菌的芽孢、鞭毛、 荚膜等特殊结构,以辅助 鉴定。
生理生化鉴定
生长特性测定
测定细菌的生长曲线、最 适生长温度、pH值等指标。
碳源利用试验
谢谢
THANKS
06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结论
01
生防细菌种类鉴定
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成
功鉴定出实验中的生防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02 03
抗菌能力测定
采用琼脂扩散法和液体培养法,对生防细菌的抗菌能力进行了测定。结 果显示,该生防细菌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如大肠杆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萎病菌等。
采用牛津杯法测定生防细菌对病原菌的抑菌能力,结果显示抑菌圈直径大于15mm,表明生防细菌具有较强的抑 菌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
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生防细菌对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MIC值为10^5 CFU/mL,表明生防细菌在较 低浓度下即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生防细菌种类与数量分析:本次实验鉴定出的生防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该属 细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且数量较多。实验结果表明,生防细菌在土壤中的数量 较高,这为其在土壤中的定殖和发挥生防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安全性评价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估了生防细菌对哺乳动物的安 全性。结果表明,该生防细菌在推荐使用剂量下对哺乳动物无明显毒性 作用。
抗菌试验
体外抗菌试验必须严格控制试验条件,使 其尽可能标准化 。
抗菌效力的测定 药品卫生质量的检查
药物含量测定
第一节 体外抑菌试验
检查药物的抗菌效能 体内试验 体外试验 广泛应用
一、常用的体外抗菌试验(antimicrobial test in vitro)
主要用于筛选抗菌药物或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所以 也称药敏试验,常用最低抑菌浓度(MIC)表示,是指药 物完全抑制某种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 试验大多在玻璃器皿中进行,优点是方法简便、需时短、 用药量少,不需要动物。 但是没有体内复杂的因素参与,故体内和体外抗菌试验结 果有时会不一致。
药物稀释成系列浓度
与琼脂培养基混合(1:9)铺平板 平板上接种多种试验菌(多点接种仪) 培养,观察试验菌的生长与否,判断MIC。
杀菌曲线(KCs) 不同抗菌药物的杀菌速度
(三)联合抗菌试验 检查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联合使用时的相互作用以及抗菌药物 与不同pH或不同离子溶液的相互影响。
4.挖沟法
滤纸片法
打孔法
管碟法
挖沟法
液体~
(二)系列稀释法(serial dilution test)
固体~
微量稀释 法用微孔 稀释板代 替试管。
MIC
MBC
液体培养基稀释法
固体培养基稀释法
(1)平板法:同时测定多个试验菌的MIC (2)斜面法:适用于需长时间培养的试验菌或避免 孢子飞扬污染环境的霉菌。 平板法步骤:
抗菌性实验报告
抗菌性实验报告引言:抗菌性是指一种物质对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抗菌性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旨在评估不同物质的抗菌能力和效果。
本次实验通过对不同物质在抗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材料:抗菌培养基、细菌培养物、试验物质(例如抗生素、植物提取物等)。
2.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消毒实验器材、制备抗菌培养基。
3. 制备培养皿:将抗菌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其凝固成平坦的琼脂状后,开始实验。
实验步骤:1. 在培养皿上均匀地涂布细菌培养物,用灭菌的铂铁棒将其划成4个等份,建立4个对照组。
2. 在各自对照组中滴加不同浓度的试验物质,确保每个对照组的试验物质浓度一致。
3. 将试验培养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以37℃恒温培养24小时。
4. 24小时后,观察每个培养皿上的菌落形成情况,并记录结果。
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针对不同试验物质的抗菌活性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物质的抗菌活性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 高度抗菌活性:这类物质在培养皿上呈现出清晰的抑菌区,菌落无法在该区域生长。
高度抗菌活性物质具有强大的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可以作为潜在的抗菌剂。
例子包括某些抗生素。
2. 中度抗菌活性:这类物质在培养皿上呈现出部分抑菌区,菌落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中度抗菌活性物质的抗菌效果较弱,可能需要更高的浓度才能达到有效抑菌效果。
例子包括一些植物提取物。
3. 低度或无抗菌活性:这类物质在培养皿上没有明显的抑菌区,菌落可以自由地生长。
这可能是由于该物质无抗菌效应,或浓度过低无法发挥抗菌作用。
例子包括一些普通溶液。
实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评估不同物质对细菌的抑制效果,并进一步探究其中的机制。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对细菌的抗菌效果存在差异,有的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有的抑菌效果较弱甚至无抑菌作用。
2. 抗菌物质的抑菌效果可能与其浓度、种类以及作用机制有关。
细菌培养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整理课件
5
• 药物敏性试验(AST):
• MIC:最低药物浓度或最小抑菌浓度是在与微生物生长 速率有关的特定时间间隔内,通常是18-24小时能够抑 制被测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 敏感(Susceptible) • - 用常规用量治疗有效。 • - 常规用药时达到平均血药浓度超过细菌的MIC 5倍以
头孢羟氨苄)
• 环丙沙星:二代喹诺酮类(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咯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即氟 酸)
• 红霉素:大环内酯类 • 呋喃妥因(坦丁):硝基呋喃类(目前由于更有效的低毒的喹诺酮类应用已受限) • 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 • 庆大霉素增效:氨苄西林、青霉素或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有无协同作用 • 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美洛培南、必安培南、帕尼培南) • 左旋氧氟沙星:第三代喹诺酮类(司帕沙星、妥舒沙星、左氟沙星) • 利奈唑胺:恶唑烷酮类 • 苯唑西林: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萘夫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 • 青霉素: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脲基组青霉素(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及β-内酰胺酶抑
• 可选药物:美洛培南 、亚胺培南 、帕尼培南 、厄
他培南
整理课件
4
•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 • 对抗假单胞青霉素(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抗假单胞氨基糖苷(吉他霉素、妥布霉素), 抗假单胞三代头孢(头孢哌、头孢他啶)和亚 胺培南、环丙沙星、氨曲南等菌耐药
• 可能有效的药物 • 多粘菌素B(E) • 米诺环素,多西环素 • 替加环素,(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 大剂量舒巴坦 • 可根据被检测菌的MIC,选择联合用药
上
• 耐药(Resistance) • - 用常规用量治疗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 • - MIC高于药物在血、体液中可能达到的浓度。 • 中介(Intermediate) • - MIC接近血、体液中药物的浓度,治疗反应率低于敏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纺织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抗菌性能一直备受关注。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是评价纺织品抗菌性能的重要依据,本文将就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主要包括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
常见的测试方法包括细菌接触试验、抑菌环试验、细菌渗透试验等。
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价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为纺织品的设计、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标准则是根据不同纺织品的用途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抗菌性能指标,如抗菌率、抗菌时间、抗菌持久性等。
其次,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纺织品的安全、卫生和环保性能。
在日常生活中,纺织品常常与人体直接接触,如果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不达标,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因此,制定和执行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再次,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的执行需要依托专业的实验室和设备。
只有经过专业的实验室测试,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
因此,纺织品生产企业应当选择具有资质认证的实验室进行测试,确保测试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最后,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纺织品的不断创新,原有的测试标准可能无法满足新材料、新工艺和新需求的测试要求。
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及时调整和完善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
总之,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是保障纺织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其制定、执行和完善都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提高纺织品抗菌性能,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的需求,推动纺织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抗菌抗病毒常用实验研究方法
抗菌抗病毒常用实验研究方法细菌、病毒性疾病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主要传染病,尤其是近两年来,由冠状病毒引起的SARS及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给动物及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是人所共知的"由于各种疫苗的不断出现,虽然一些细菌、病毒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其治疗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研制高效、低毒的新型中药抗菌、抗病毒制剂已成为巫待解决的问题。
1、常用的抗菌方法1、1稀释法1、1、1试管稀释法培养基内抗生素的含量按几何级数稀释并接种适量的细菌,经孵育后,观察能引起抑菌作用最低抗生素浓度,称最低抑菌浓度(MIC)为该菌对药物的敏感度。
稀释法所获得的结果比较准确,常被用作校正其他方法的标准。
如以下黄贝贝等的青钱柳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和黄利权等的火绒草的抗菌活性研究的实验方法:1、应用试管稀释法,测定青钱柳提取物对试验菌的抑菌效果,检验不同浓度下青钱柳提取物对细菌、霉菌的抗菌作用。
结果:青钱柳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对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孢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不明显;对黄曲霉、烟曲霉等霉菌的抗菌作用不明显[1]。
2、采用试管稀释法,分别测定了火绒草水煎液、水提醇沉液、醇提物、醇提石油醚部分、醇提乙酸乙酯部分、醇提正丁醇部分、醇提水溶部分等7种提取物对大肠杆菌C83882、大肠杆菌C83903、大肠杆菌C83914、沙门氏菌C79-20、金黄色葡萄球菌Newbould S-305、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等6株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试验结果表明,火绒草醇提物及其石油醚部分和乙酸乙酯部分对两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为0114 mg/ml生药浓度,MBC为0127 mg/ml生药浓度,而其它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火绒草醇提正丁醇部分和水溶部分对3株大肠杆菌和1株沙门氏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为2170 mg/ml生药浓度,MBC为2170 mg/ml 生药浓度,显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2]。
复合药的纸片法药敏试验
把各位仁兄给出的资料加以整理,现编辑如下,希望能在临床上给各位以指导应用复合药的纸片法药敏试验药敏纸片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试验方法,能直接体现出抗菌药物的抗菌效用,其优点是:直观明显,对比鲜明,有一定的实验依据。
缺点是:仅表现体外抗菌效果,由于抗菌药物在体内受体液环境,代谢分布,组织扩散浓度,半衰期等因素的影响,个别药物并不能真实反应出实际的抗菌疗效。
下面介绍抗菌药物的药敏纸片法。
试验材料 经分离和鉴定后的纯培养菌株(例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营养肉汤,琼脂平皿,棉拭子,镊子,酒精灯, 药敏纸片若干。
1药敏纸片的制作方法1.1 选用质量较好的滤纸片(定量滤纸),用打孔器打成直径为6毫米的圆片,每l00片放入一小瓶中,160℃干热灭菌1-2小时或高压灭菌后,在60℃条件下烘干备用。
抗菌药物浓度的配制1.2 计算最小浓度值 按药物使用说明上的配料或饮水比例换算成一个基本单位药量(以能准确称量药品的最小值为宜,如0.5克、l克、2克等),而需要配多少料或饮多少水,则相当于配制浸泡药片的药品浓度时所加蒸馏水的毫升数。
例如,药品使用说明上标明5克本品可拌50千克饲料,其换算方法为l克本品可拌10千克饲料,也就是1克本品拌l00 00克饲料,相当于药品浓度为l克本品加l0000毫升蒸馏水。
1.3 浓度配制 准确称取上述基本单位药量(片剂要研磨成粉末后再行称量),在无菌条件下,按下列分列项用蒸馏水进行倍比稀释。
根据以上换算l克本品加10000毫升蒸馏水,即l克本品加10×l0×10×l0毫升蒸馏水。
如出现l克本品拌320克饲料等情况,可改成1克本品拌320克饲料,即加l0×4×8毫升蒸馏水。
这样改动易形成分列项,并不影响实际效果。
因为在配料时可按纸片浓度l克本品拌320克饲料进行拌料。
如果所加蒸馏水量较少或现场蒸馏水充足,可不按上述倍比稀释法稀释,而直接按配料或饮水比例一次稀释而成。
如何检测材料的抗菌防霉性能
如何检测材料的抗菌防霉性能?
抗菌防霉检测是检验抗菌防霉类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的重要手段。
抗菌防霉检测分为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两种。
电器、医用材料、食品、化妆品包装等新材料都有新的抗菌防霉的功能需求,嘉峪检测网已经成功帮助一批生产企业完成了抗菌防霉的实验方案和测试。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测试原理。
1、抗菌产品定量检测
定量检测的原理是将标准菌株定量接种于抗菌产品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抗菌产品抑制或杀死标准菌株;而没有经过抗菌处理的对照样品接种标准菌株后,接种菌不会受到抑制或杀死,因此,根据测试菌数量的减少率可以定量评价抗菌效果。
根据检测方法和计算方法的不同,计算结果又可以分为抑菌率和杀菌率(对应杀灭对数值)。
在定量检测法中,根据测试菌液接种到试样上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振荡法、吸收法、悬液定量法、载体法等。
定量测试方法包括试样(包含对照样)制备、消毒、接种标准菌株、培养、一定时间后对接种菌进行回收并计数。
定量测试方法的优点是定量、准确、客观,缺点是时间长、费用高。
2、抗菌产品定性检测
定性检测原理是通过将抗菌样品与标准菌株以及琼脂相接触,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观察琼脂接触面有无微生物生长,以此来判断样品是否具有抗菌性能。
定性检测的优点是测试时间短、测试费用较低;但该试验不能定量测试抗菌产品抗菌活性的强弱,只能判定产品有无抗菌性能,而且测试重复性及稳定性相对较差。
3、防霉产品定性检测
按标准类型分类。
抗菌药物筛选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抗菌药物筛选的实验方法与技术一、实验原理体外实验是筛选抗菌药物或测试新药抗菌性能的重要环节。
药物对细菌代谢的影响、可以使细胞呼吸量减低,或酶系统受到抑制等,因而出现细菌不生长或部分抑制,可借以判断药物对细菌有无抗菌作用,或抗菌范围。
培养基是指利用人工方法将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成积累代谢产物的各种营养物质混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
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菌种保藏等方面。
培养基一般应含有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等营养成分。
此外,为了满有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要求,还必须控制培养基的pH。
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将培养基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是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剂(常加1.5%-2%的琼脂)经融化冷凝而成。
半固体培养这是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8%-1%左右的琼脂,经融化冷凝而成。
液体培养基是指培养基中不加凝固剂琼脂,培养基呈液体状态。
正确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是从事微生物学实验工作的重要基础。
由于微生物种类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而用于培养微生物培养基的种类也很多,它们的配方及配制方法虽各有差异。
但一般培养基的配制程序却大致相同,例如器皿的准备,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棉塞的制作,培养基的灭菌,斜面与平板的制作以及接菌等基本环节大致相同。
微量稀释法常用于测定细菌对药物敏感性或新药对细菌的抗菌活性试验。
一般应用96孔微量稀释板,孔底呈U型,每孔容量为0.20-0.30ml。
本法操作较便,用培养基量少,可作大批量药敏试验。
二、材料与方法1,药品牛肉膏、蛋白胨、NaCl、胰蛋白胨、琼脂等。
1mol/L NaOH、1mol/L HCl溶液。
2,材料与仪器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移液器、试管、烧杯、量筒、锥形瓶、培养皿、玻璃漏斗、药匙、称量纸、pH试纸、记号笔、棉花、纱布、线绳、塑料试管、报纸、96孔板等。
抗菌药物临床实验总结报告
抗菌药物临床实验总结报告一、引言抗菌药物的临床实验是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物特性的重要环节。
本报告旨在总结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实验所获得的结果,并提供基于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1. 研究目的本次临床实验的目的是评估新开发的抗菌药物在人体中的疗效和耐受性。
2. 研究对象实验对象为18岁以上被诊断患有细菌感染的患者。
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抗菌药物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4. 实验过程根据患者的条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在医生的监管下接受抗菌药物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在实验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治疗期间的生理指标。
5. 数据统计与分析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数据,经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比较。
三、实验结果1. 抗菌药物的疗效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的细菌感染症状明显减轻,症状消失所需时间也较短。
2. 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实验组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只有个别患者出现轻度的不良反应,但对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不适反应,需要调整或停用药物。
3. 患者生理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生理指标有所改善,而对照组的生理指标则没有明显变化。
四、讨论与结论1. 讨论通过本次临床实验,我们证实了新开发的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中的优势。
其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并且对患者生理指标有积极影响。
2. 结论基于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新开发的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它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症状,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该药物有望成为治疗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
五、结尾通过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我们对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进一步改善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药敏试验的金标准
细菌药敏试验金标准一、细菌种属鉴定细菌种属鉴定是药敏试验的基础。
通过细菌种属鉴定,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从而为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常用的细菌种属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等。
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是药敏试验的核心。
通过测定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可以判断哪种药物对病原菌最有效,哪种药物对病原菌不敏感。
常用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稀释法、E试验等。
三、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根据细菌种属鉴定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应包括选用哪种抗菌药物、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等内容。
同时,还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四、治疗效果评估治疗效果评估是药敏试验的重要环节。
通过评估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可以判断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常用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包括体温、血象、病原菌清除率等。
五、耐药性监测耐药性监测是药敏试验的重要任务。
通过监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可以了解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耐药性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使用无效的药物。
六、预防接种建议预防接种建议是药敏试验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了解病原菌的感染特点、传播途径等,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接种建议,有效控制病原菌的传播。
七、交叉感染控制交叉感染控制是药敏试验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药敏试验可以了解病原菌的感染特点,从而为交叉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交叉感染控制包括隔离措施、消毒措施等。
八、医院感染控制医院感染控制是药敏试验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药敏试验可以了解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情况,从而为医院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
医院感染控制包括清洁消毒措施、隔离措施、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
某抗菌剂杀菌效果试验观察
结 果
1 中和 剂试 验 结果 用 含 5 / gL卵磷 脂 、5 L吐 温一0 O 8、
1 L 氨 酸 、1 L组 氨 酸 的 哪 组 成 的 中和 剂 ,可 有 效 中 O 甘
和该抗菌剂原液对试验 菌的残 留作用 ,中和剂及 其产物对
参 考文献
[]卫生部法制与监督司 .消毒技术规范 [ .北京 :中华人民共 1 M]
作者单位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杭州 305 1 1 0
( 收稿 日 : 08 7 8 期 2 0 o— ) 0
在 实验 室进 行 了试 验观 察 。现 将结 果 报 告 如 下 。
表 1 抗 菌剂 中和试验 结果
删
材料 与方法
1 试验菌悬液制备 将金 黄色葡萄球菌 ( 1 c63 ) A ℃ 58 、大
注 : 菌剂 原 液 对 大肠 杆 菌 、 淋球 菌 各 作 用 O5 n 抗 . 。
肠杆菌 (o9 89 )和淋球菌 ( 1 c 90)2 新鲜斜面培养物 A 1 216 4h C
用稀 释 液 洗下 并 稀 释 配制 成 菌 悬 液 ,与 3 %小 牛 血 清 白蛋 白
溶液作对倍稀释 ,制成试验浓度菌悬液备用 _。 】 J
2 中 和 剂 鉴 定 试 验 试 验 菌 为 大 肠 杆 菌 和 淋 球 菌 ,设 6
表 2 抗菌剂 杀菌效 果
试验菌株 阳性对照组 作用 不同时间( n) 的杀灭对数值 菌数对数值 O5 . 1O . 15 .
组 ,按悬液定量杀菌试 验程序进 行。试验结 果 :第 6组无 菌生长 , 3 、5 第 、4 组组 间菌数误差不超过 1%,第 2 5 组菌 数超过 5 l I,第 1 Oc r f l l 组无菌生长或茵数远少于第 2组时 , 表明所选 中和剂及其浓度适宜 J 】 。 3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首先用无菌硬水配制待测浓度 12 .5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第十九章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第十九章第十九章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教学要求.(一)掌握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连续稀释法、琼脂扩散法)。
.(二)熟悉杀菌试验(最低杀菌浓度、最低致死浓度的含义及测定的方法,活菌计数法,石碳酸系数测定法);联合抗菌试验(纸条试验、梯度平板纸条试验、棋盘格法),协同、拮抗、无关、累加的概念。
.(三)了解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一、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又称药敏试验,主要用于筛选抗菌药物或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指药物完全抑制某种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
.优点:方法简便、需时短、用药量少,不需要动物。
.缺点:不能根据体外试验结果肯定或否定一个药物的抗菌作用。
试验菌.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常用.标准菌株:来自专门机构,我国是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提供。
.临床分离株:经形态、生化及血清学等方面鉴定。
不得有杂菌污染,不宜用传代多次的菌种,最好是重新活化的。
控制培养时间。
.接种菌量的多少的计算培养基.根据试验菌的营养要求进行选择.培养基质量控制供试药物.药物的浓度和总量要精确配制.供试药物用适宜溶剂溶解并稀释至所需浓度,难溶药物加助溶剂。
.中草药或某些生药原粉的样品,应先提取,再浓缩至所需浓度对照试验.试验菌对照:在无药情况下,应能在培养基内正常生长.已知药物对照:已知抗菌药对标准的敏感菌株应出现预期的抗菌效应,对已知的抗药菌应不出现抗菌效应。
.溶剂及稀释剂对照:抗菌药物配制时所用的溶剂及稀释剂应无抗菌作用(一)连续稀释法.方法:液体法和固体法。
.用于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抑菌:药物可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但不杀死它,在药物除去后,微生物又可恢复生长.杀菌:药物能杀死微生物,当药物去除后,微生物不再继续生长。
1、液体培养基稀释法.方法:两倍稀释法.步骤:液体培养基稀释药物成系列递减的浓度每管加入一定量试验菌24-48小时后肉眼观察试管浑浊情况,记录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MIC)将未见细菌生长的各试管内的培养液(各吸取0.1ml)移种到新鲜的琼脂培养基上重新长出细菌的只具有抑菌作用,无菌生长(菌落数﹤5个)具有杀菌作用,记录最低杀菌浓度(MBC)。
木饰面抗菌实验报告单
木饰面抗菌实验报告单
实验目的:验证木饰面对细菌的抗菌效果。
实验方法:
1. 准备材料:
- 木饰面板
- 细菌培养基
- 细菌菌液
- 灭菌针头
- 灭菌平皿
- 光学显微镜
- 显微镜玻片
2. 实验步骤:
1) 将木饰面板分割成相同尺寸的样品,确保样品数量和尺寸统一。
2) 使用灭菌针头将细菌沾取于样品表面。
3) 将已沾取细菌的样品置于灭菌平皿中,封口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
4) 在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定时间让细菌生长繁殖。
5) 取出培养后的样品,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6) 将观察到的细菌进行计数。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光学显微镜下的样品,我们发现:
1) 木饰面板上存在细菌的生长,但细菌的数量较少。
2) 相比于对照组,覆盖了木饰面板的细菌数量明显减少。
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木饰面板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2) 这种抗菌效果可以降低细菌在木饰面板上的积聚程度,减少了与细菌接触的风险。
实验的局限性:
1) 实验样本较少,所以结果可能有一定的误差。
2) 实验环境条件可能与实际使用环境存在差异。
改进方向:
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增加样本数量和种类,扩大实验覆盖面。
2) 控制实验的环境条件,确保与实际使用环境接近。
3) 使用其他方法验证木饰面板的抗菌效果,如实验后的细菌培养基分析、基因检测等。
以上为本次木饰面抗菌实验的报告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技术规范95页到109页2.7 抗(抑)菌效果鉴定试验2.7.1 目的测定抗(抑)菌产品对细菌和真菌的抗(抑)菌作用。
常使用的方法有抑菌环试验、最小抑制浓度测定试验、滞留抑菌效果测定试验、洗衣粉抗菌效果测定试验、振荡烧瓶试验、浸渍试验与帖膜试验,可视情况选用。
2.7.2 抑菌环试验2.7.2.1 原理利用抑菌剂不断溶解经琼脂扩散形成不同浓度梯度,以显示其抑菌作用。
试验通过抑菌环大小以判断其是否具有抑菌能力。
本试验适用于抑菌剂与溶出性抗(抑)菌产品的抗(抑)菌效果鉴定。
2.7.2.2 实验器材(1)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大肠杆菌(8099 或ATCC 11229)、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菌悬液(见 2.1.2)及根据抑菌剂特定用途所用的其他菌悬液(2)抑菌剂载体 5mm 直径圆形新华一号定性滤纸片,经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后,置 120℃烤干2h,保存备用(3)活菌培养计数所需器材见2.1.3(4)微量移液器 5μL~50μL,可调式(5)游标卡尺(6)营养琼脂培养基、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与沙堡琼脂培养基2.7.2.3 操作程序(1)抑菌片的制备:对液体抑菌剂,取无菌并干燥的滤纸片。
每片滴加实际使用浓度抑菌剂溶液 5μL,然后将滤纸片平放于清洁的无菌平皿内,开盖置恒温培养箱(37℃)中烤干,或置室温下自然干燥后备用。
溶出性抗(抑)菌产品,可直接制成直径为 5mm,厚不超过 4mm 圆片(块),每 4 片(块)一组。
(2)阴性对照样片的制备:取无菌干燥滤纸片,每片滴加无菌蒸馏水5μL,干燥后备用。
溶出性抗(抑)菌产品的阴性对照样本,应取同种材质不含抑菌成份的样品,制成与试验组大小相同的样片(块)。
(3)试验菌的接种:用无菌棉拭子蘸取浓度为 5×105cfu/mL~5×106cfu/mL 试验菌悬液,在适宜的培养基平板表面均匀涂抹3次。
每涂抹1次,平板应转动 60°,最后将棉拭子绕平板边缘涂抹一周。
盖好平皿,置室温干燥 5min。
(4)抑菌剂样片贴放:每次试验贴放1个染菌平板,每个平板贴放4片试验样片, 1 片阴性对照样片,共 5 片。
用无菌镊子取样片贴放于平板表面。
各样片中心之间相距 25mm 以上,与平板的周缘相距 15mm 以上。
贴放好后,用无菌镊子轻压样片,使其紧贴于平板表面。
盖好平皿,置 37℃恒温培养箱,培养 16h~18h 观察结果。
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环的直径(包括贴片)并记录。
(5)试验重复3次。
(6)测量抑菌环时,应选均匀而完全无菌生长的抑菌环进行。
测量其直径应以抑菌环外沿为界。
2.7.2.4 评价规定(1)抑菌作用的判断:抑菌环直径大于 7mm 者,判为有抑菌作用。
抑菌环直径小于或等于 7mm 者,判为无抑菌作用。
(2)3 次重复试验(共12个样片)均有抑菌作用结果者,判为合格。
(3)阴性对照组应无抑菌环产生。
否则试验无效。
2.7.2.5 注意事项(1)每次试验均应设置阴性对照。
在报告中亦必须将对照组的结果列出。
(2)接种用细菌悬液的浓度应符合要求。
浓度过低,接种菌量少,抑菌环常因之增大;浓度过高,接种量过多,抑菌环则可减小。
(3)应保持琼脂浓度的准确性,否则可影响抑菌环的大小。
(4)培养时间不得超过 18h。
培养过久,部分细菌可恢复生长,抑菌环变小。
(5)抑菌环直径可受抑菌剂的量、抑菌性能和干湿度影响。
故抑菌剂滤纸片应在试验当天制备。
2.7.3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试验(琼脂稀释法)2.7.3.1 原理本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将不同浓度的抑菌剂混合溶解在琼脂培养基中,然后点种细菌,通过细菌的生长与否,确定抗(抑)菌物质抑制受试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即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本方法适用于非溶出性抗(抑)菌产品抗(抑)菌效果的鉴定。
2.7.3.2 实验器材(1)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6538 ,大肠杆菌 8099或ATCC 11229,可根据抑菌剂的用途,选择特定的菌株(2)营养琼脂培养基,制备后经高压灭后,置 45℃~50℃水浴备用,此培养基将用于对照试验(3)磷酸盐缓冲液 0.03mol/L,pH7.2(4)灭菌蒸馏水(5)加样器(1μL~10μL)(6)45℃~50℃水浴恒恒温培养箱(7)吸管、试管、平皿(8)37℃恒温培养箱2.7.3.3 操作步骤(1)抗(抑)菌溶液的配制:以无菌操作取 5mL或 5g(固体研磨后)样品,放入 45mL 灭菌蒸馏水中,充分振荡溶解,配成 10% 的均匀分散的溶液或悬液。
(2)抗菌剂稀释液配制:将已配成 10% 的抗(抑)菌溶液或悬液用蒸馏水做对倍系列稀释成不同浓度的受试液,置 45℃~50℃水浴恒温备用。
(3)双倍浓度营养琼脂培养基:制备后经高压灭菌后,置 45℃~50℃水浴备用,此培养基将用于稀释抗(抑)菌溶液或悬液。
(4)含抗(抑)菌液培养基的配制:分别取 10mL 系列稀释的抗菌液加入平皿内。
将在 45℃~50℃水浴中的双倍浓度营养琼脂培养基 10mL,加进平皿内,边加边摇晃平板,使抗(抑)菌液和培养基充分混匀。
(5)用加样器取1μL~2μL(含菌量约为 107cfu/mL 的PBS溶液)菌悬液点种于含抗(抑)菌液培养基的平皿,接种后所形成的菌液圈直径约 5mm~8mm(每个点菌量约为 104cfu)。
(6)以同样方法接种不含抗(抑)菌成分的营养琼脂平板,作为阳性对照。
(7)将接种后的平板放置 35℃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 18h~24h,观察结果。
2.7.3.4 评价规定菌落生长被完全抑制的最低抗(抑)菌液浓度为该样品对受试菌的MIC。
单一菌落生长可忽略不计。
2.7.3.5 注意事项(1)接种时,应由低抗(抑)菌剂浓度向高浓度平板依次接种,最后接种对照平板。
(2)为了保证平板受热均匀,培养时平板堆放不得超过4个。
2.7.4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试验(营养肉汤稀释法)2.7.4.1 原理本试验将不同浓度的抑菌剂混合溶解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然后接种细菌,通过细菌的生长与否,确定抑菌剂抑制受试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即最小抑菌浓度(MIC)。
本方法适用于溶出性抑菌产品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2.7.4.2 实验器材(1)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大肠杆菌(8099或ATCC 11229),可根据抑菌剂的用途,选择特定的菌株(2)营养肉汤培养基见附录A(3)稀释液见附录A(4)吸管、试管(5)37℃恒温培养箱。
2.7.4.3 操作步骤(1)按 2.1.2 所示方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悬液(2)含抗菌剂培养基配制:将抗(抑)菌溶液用蒸馏水做对倍系列稀释成不同浓度的受试液,取各稀释度受试液 2.5mL 加入到含 2.5mL 双倍浓度营养肉汤的试管中。
(3)取 0.1mL 含菌量约为 108cfu/mL 菌悬液接种于含抗(抑)菌剂的营养肉汤的试管中,作为试验组样本。
(4)以同样方法接种不含抗(抑)菌剂的营养肉汤的试管中,作为阳性对照组样本。
(5)取2支含营养肉汤的试管,作为阴性对照组样本。
(6)将试验组样本、阳性对照组样本及阴性对照组样本放置 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观察结果。
(7)试验中应将试验用菌悬液进行活菌培养计数,其作用浓度应为 5×105cfu/mL~5×106cfu/mL。
2.7.4.4 评价规定当阳性对照管有细菌生长(混浊),阴性对照管无菌生长(透明),试验用菌悬液的作用浓度为 5×105cfu/mL~5×106cfu/mL 时,试验组无菌生长的最高稀释度所对应的抗(抑)菌剂浓度,为该样品对受试菌的MIC。
2.7.4.5 注意事项接种时,应由低抗(抑)菌剂浓度向高浓度依次接种。
2.7.5 滞留抑菌效果鉴定试验2.7.5.1 原理本试验通过模拟适合细菌生长、繁殖和可能产生感染的皮肤条件下,使用随机性、双盲的、配对比较的方法,检测抗(抑)菌样品12h或24h的滞留抑菌效果。
2.7.5.2 实验器材(1)试验产品试验品为25套按顺序编号的样品。
每套2块,一块为测试样品皂,另一块为不含抗(抑)菌剂的对照样品(2)不含抑菌剂的洗发液和沐浴液各25瓶(200mL/瓶,试验调整阶段用)(3)不含抑菌剂的香皂 25块(试验调整阶段用)(4)胰蛋白酶大豆肉汤培养基(TSB)(5)胰蛋白酶大豆琼脂培养基(TSA)(6)0.075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7)70%酒精(8)恒温培养箱(9)金属筒(直径2.2cm、高度3cm)(10)一次性接种环(直径4mm)(11)小塑料碗(直径2.2cm、高2.5mm)(12)胶带(Darapore,3M公司生产)(13)尼龙刮菌棒(14)Triton-X 100 500ml(15)外用抗生素软膏(例如:百多邦莫匹罗星软膏)(16)玻璃弯棒(17)羊血经脱纤维处理(18)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7217(此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低毒性、对青霉素敏感、对四环素有抗药性的色素株,曾用于许多试验研究,没有任何严重副作用)。
(19)皮肤消毒剂2.7.5.3 试验步骤(1)调整阶段试验开始前 7d至 14d,志愿者使用不含抗(抑)菌成分的香皂、洗发水和沐浴液进行日常的洗手、洗澡。
此阶段持续至少 7d,但不超过 14d。
(2)清洗阶段清洗阶段共 3d,志愿者每天用抗(抑)菌样品清洗一侧前臂,用对照样品清洗另一侧前臂,清洗过程如下:1)先清洗左臂,用流动水(水温应保持在 35℃~37℃)打湿前臂内侧;2)用香皂从手腕至臂肘上下摩擦15s;3)用手在涂有香皂的手臂上上下摩擦泡沫45s;4)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前臂15s,不要搓擦;5)用纸巾沾干前臂. 不要搓擦;6)重复以上步骤清洗右臂;7)按上面所描述的试验步骤每日清洗前臂3次,每次间隔至少一个小时,在最后一次清洗之后,需记录好时间,在 12h之后,进行滞留效果检测。
在第9次清洗前臂以后,志愿者不能洗澡、淋浴或洗净前臂,直到试验结束。
清洗前后的两块香皂的重量及志愿者完成清洗的情况,须记录下来。
(3)试验阶段清洗阶段的第四天(最后一次清洗后 12h或24h),将在志愿者每只前臂上划出一个试验区,对试验区进行接种、封包和回收存活细菌,具体步骤如下:1)将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7217)连续转种3代,取第3代培养物接种于胰蛋白大豆肉汤培养基(TSB)中,在 35℃±2℃的条件下培养 20h ±2h。
然后用胰蛋白酶大豆肉汤适当稀释菌悬液,使菌悬液浓度约为 108cfu/mL~109cfu/mL。
2)细菌接种:在志愿者的每只前臂中间部位(不要在手腕和肘皱褶处),用带有印墨直径为3.00cm的玻璃量筒扣在皮肤上,划分出一个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