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 他的逝世留下了世界一 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 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 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 治经济桎梏。
分 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 (平均主义)
实行按劳分 工资制(平 均主义) 配制
• 1、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 A.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 B.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C.全国大清洗运动结束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 3、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年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 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原因有:( ) ①苏联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存 在失误③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④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4、对苏联20世纪三十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 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 国家性质: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度在苏联确立,标志着 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 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 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通过一五计划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 通过二五计划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 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确立。 1929-1933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这些成 就的取得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材料一:(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 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 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 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 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 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 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 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业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
斯大林模式
集体化、农业 税很重
高度集中的国家 计划模式,直接 管理 排斥市场调节 国家统调拨、 计划供应
余粮收集制
内工 业
大中小工业一律 国家资本 收归国有(单一的公 主义 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恢复自由贸 贸 取消自由贸易 易,允许商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易 品买卖
苏联工业化成就:
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工业化问题: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排斥市场调节,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斯大林模式之经济:
1、国家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
1927年联共十五大提出 1929年开始、1937年完成
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4、特点:
一、斯大林模式之经济:
1、国家工业化:
1925年联共十四大提出 1928年起两个五年计划
名 称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时 间
1928年-1932年 1933年-1937年
2、农业集体化:
主 要 成 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 界第二
中苏农业改造比较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运动
时间 背景 1929--1937
中国对农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
1953--1956
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富农政策 消灭富农
变成合作社农民
自愿互利,但后期改造 过快。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也 遗留了一些问题。
方式 影响
强制推行
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但 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 滞状态。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1、背景: 工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 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 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 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粮食供 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 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 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 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 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 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 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
农业集体化成就:
苏联农村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现象,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资金,促进了工业化的顺 利进行。
农业集体化问题:
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违 反了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 立即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了不给不给生活 出路的措施,而且涉及部分中农,使工农联盟再 次出现危机。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 的大坝
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1928年 煤(万吨) 3550 一五计划初 步方案 6800 1900 800 830 57 一五计划最 佳方案 7500 2200 1000 1040 62 实际完成数 6440 2140 616 592 26.94
材料3: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 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笑容的背后会是 什么呢? 1、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
2、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3、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 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 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 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 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 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二、斯大林模式之政治:
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 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
基洛夫被暗杀 — 苏联“大清洗” 的导火索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 刑。1934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29名 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 1108名被逮捕或镇压。当时,列宁格勒省的154名代 表中,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十八大”的代表。在军 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 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 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1938年, 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同 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 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 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 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 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让它 见鬼去)。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 认真而长期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 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
对列宁的评价:
苏维埃俄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
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 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苏联) 苏联国歌 —《牢不可破的联盟》
列宁逝世后,代之
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 他出生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 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 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 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 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有益探索
模式形成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农业的相对落后; C、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D、斯大林的逝世。 (2)内容: 赫鲁晓夫 1、经济改革: A、农业改革: 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垦荒和种植玉米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B、工业改革: 2、政治改革: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平反冤假错案 (3)结果: 收效甚微→失败 (4)评价: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 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 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
概念:斯大林模式
1、定义: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表现:
a. 经济方面: 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b. 政治方面: 高度集权制、干部任命制和终身制
C.思想文化方面: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
石油(万吨) 1160 生铁(万吨) 338 钢(万吨) 棉织品(亿 米) 430 26.78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探究: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 后重工业,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 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 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 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 政权。
你是否赞同 这种观点?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认识: 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 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 的成就。但是,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 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 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综合延伸和扩展
• 十月革命后至30年代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 • 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 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 ②1918年夏—1921年初:推行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 ③1921年3月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P5) • ④1925年:联共(布)14大通过社会主义工 业化方针 • ⑤1927年:联共(布)15大确立农业集体化 方针,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 ⑥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笑容的背后会是 什么呢?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材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 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2: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 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 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 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 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教科书
三、斯大林模式之思想: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 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 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 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 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问题探究
有人说:斯 大林抛弃列宁 的“新经济政 策”思路,回 归到“战时共 产主义”思路 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