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农村劳动力资源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农村劳动力资源教案

一、复习前章有关知识:

1、激活原有知识,提示学生回忆旧知识;将新知识内容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使其顺利进入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并进行新的编码和组织。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农村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其利用等问题,知道了自然资源只有发挥出其现实的或潜在的使用价值才能对人类产生效用,而自然资源这种潜在的使用价值只能依靠劳动力资源去开发、利用。

如荒地需要人去开垦才能种植庄稼;广阔的草原需要人去放牧、发展畜牧业,否则只能是一片自生自灭的草地。

任何社会财富都是人类劳动同自然界相结合的产物,可见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劳动力资源是各种资源的主体资源,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本章我们就将专门针对有关农业劳动力资源的问题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学习。

二、章教学目标:向学生明确阐述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将注意集中于所要学习的新

内容。

1、掌握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2、深刻理解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问题;

3、全面了解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4、认识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5、分析论述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首先学习前三部分内容。

二、解、呈现本节课的新知识: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第一节的学习。

a)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提问1:以前你头脑里对劳动力资源是怎么理解的?

提问2:你认为100个小学文化的人和100个大专学历的人从劳动力资源的角度看是相等的吗?

(一)劳动力资源的概念:

(在学习劳动力资源的概念之前,应先了解劳动力的含义)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在从事劳动时所能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资源则包括了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劳动力资源数量:是指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数以及参加劳动但超过和不到劳动年龄的人数。

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数量除了与其人口数量有关外,还与人口的年龄构成密切相关。各个国家规定的符合劳动年龄的标准不同。我国劳动年龄的标准是:男16—60岁,女16—55岁,劳动年龄范围内的大部分构成劳动力资源,但青年学生、及因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属于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数量和总人口数及其年龄构成的关系如图所示:(见电子教案)

劳动力资源质量:是指劳动者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以及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等。

在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素质越高,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就越多。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特点:

流失性:是指这种资源的服务能力不能储藏,如某一时间内不予以利用,则该时间中可以利用的能力即自行消失。

如人的生老病死,知识的老化或遗忘等。

可再生性:是指只要使用得当,劳动力资源可以不断得到恢复和补充,并可以不断的使用。

如体力的恢复,疾病的康复和知识技能的更新和学习。

这一特征还要求劳动力资源的再生产必须与社会再生产的其它方面协调一致。如我们的作息时间与单位的工作时间或农业的生产时间相一致;我们所补充、更新的知识应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因此现在提倡终身学习。

两重性:是指一方面劳动力作为劳动者,可通过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劳动力又是消费者,须消费生活资料。

因此当劳动力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时,就成为纯粹的社会财富的消费者,即“零劳动力”。

第二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本节是本次课的重点,尝试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先提供给学生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农业人口流转规律”,经过自己的思考后再听老师讲解,印象就会更加深刻,理解的也更透彻。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的过程。

在理解此概念时要注意区分转移和就业的不同,就业包括从事农业劳动,而转移是指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在讲此问题之前,请大家先看一个统计数据:

1950—1991年,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美国由15.3%下降为2.5%,日本由45.8%下降为5.8%,前苏联由56.1%下降为12.4%。

从以上数据中大家是否能发现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看不出来,我们再把这一数据用柱形图来显示

现在同学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以上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减少,且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农业劳动人口减少的速度越快,可见经济发展速度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一般是同步的。

这一规律在经济学中称之为“农业人口的流转规律”,其基本含义是农业劳动者的数量及其占社会总劳动者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身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也就是工业人口的增加和农业人口的减少。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

资料:按照发展经济学的一般定义,人口、社会生产力不断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进步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是“各种要素向一个收益可以递增的空间集中的过程”,这一表象化的直观的定义出发,我们或许对农业人口流转规律有更为深

刻的理解,尤其对我国经济转型期伴随着市场化、农业基础地位变化的城市化进程,可以找到深层的原因,也就是利益驱动的原因。

那么,我国农业人口的变化情况又如何呢?

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2.6%,到1996年这一比例仍高达71.2%,将这一数据与国外同期的农业人口变化情况相比较,可发现我国农业人口减少的速度是极为缓慢的。将此数据与图二叠加(图二)

这种长期居高不下的农业人口比重,已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补充材料:研究表明,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部门(如二、三产业)的转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尤其在目前,中国以短缺经济和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国民经济正在向以买方市场和整体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阶段过渡,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成为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既然劳动力资源对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如何,是否得到合理的利用呢?本节我们将就此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使大家对合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我国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1)社会总劳动力的绝大部分在农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74%。

(2)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存在大量剩余:按照我国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综合分析,最多2亿劳动力即可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1997年全国农业普查结果也显示,现从事农业的4。2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