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发展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乡规划发展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理念的不断转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问题,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可持续性还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各项规划之间还缺乏比较密切的关联,缺乏统筹规划。
关键字:城乡规划,前瞻性,可持续性,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今,城乡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如何进行前瞻性个可持续性的发展城乡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的城乡发展建设的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城乡规划也是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它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体安排,在城市建设中处于龙头的地位,起着先导和统筹的作用。
科学的城乡规划可以展示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美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避免无效的建设和重复的建设。
金融危机背景下城乡规划面临新的挑战。
国家城乡规划法明确了坚持城乡统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实施的依法行政和先规划后建设等五大
基本原则。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应对的措施,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为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保障城乡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发挥好城乡规划发展的前瞻性显得尤为重要。
前瞻性城乡规划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
要依据。
目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制度的框架主要包括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是由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不同区域层次规划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体系。
所以说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是城乡建设的基本依据,是综合发挥城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而具有前瞻性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能有效地防止盲目无序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个安全的大系统,使各地区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最佳效益。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实施各项措施加大投资,拉动以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国城乡规划方面既存在一些城镇忽视土地、水、能源的供求关系的矛盾。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国内产业的转移。
金融危机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制造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很多企业倒闭,产业发展难以为持。
一些企业或产业向内陆省区主动的转移,其结果无论对转移地区还是接受转移地区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地区原有城乡规划的调整。
二是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引发城乡规划的调整。
以辽宁省为例,“十一五”规划重点是沈阳经济区、辽南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为主的三大经济板块,实施“沿海”开发开放的战略,经济中心逐步向沿海靠近,对如何提升全省城乡规划的“前瞻性”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就业社保一体化和领导体制、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等,都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
三是人口流动与流向影响城市发展与城乡规划。
金融危机
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的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并对城乡规划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避免一些地方因产业的“空心化”而带来城市人口的“空城化”的发生,做到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合理安排城市基础设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发展是城乡规划的核心主题。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
城乡规划要广泛的征求社会各个阶层的意见和建议。
规划的水平决定了今后城乡发展和建设的水平。
在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前瞻性,应征询各个阶层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总体规划的公众参与。
深入研究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态势,以及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策略。
因此,加快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城乡规划重点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城市规划中要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
例如:美国公众参与规划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问题研究会、邻里规划会议和机动小组等,而在市民起主作用的规划阶段是公众会议,多以公众评议和公众听证会展开。
最终的规划方案交由城市议会委员会、城市规划委员会审阅表明态度,再由议会全会对其审查并且表决,获2/3以上的赞成票方能通过。
城市规划建设要更加注重连续性和严肃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要充分考虑经济的承受能力,要与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群众的生活水平相适应。
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直接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上,从而带动整体功能的提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保持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呢?我们认为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科学的定位。
科学并合理地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它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市优势的发挥。
同时他更加直接地决定了规划的内容和价值取向。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做规划时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要使规划更能体现前瞻性。
要尽快完善建设详规,充分发挥城区道路、绿化、河道进而提升城市的面貌。
第二方面是高起点的规划。
在专业规划方面,要注意协同住建、交通、水利、通信等部门共同负责。
高度重视提高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水平。
第三方面是强化规划管理。
规划是依据,而管理是确保规划能否做到高起点的关键。
在规划管理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一书两证”制度和“一支笔审批”原则。
同时更加要注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公众参与,让社会了解规划,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城市规划,积极参与城市规划的监督工作,有效遏制违法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一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城市体系和功能不断完善,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增加1.35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
2011年,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国家。
随着迅猛发展的经济,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
自从1978年开始,大约有1.5亿-2亿人从农村转移到
城市,在城市居住人口的比例较当前水平的一倍以上。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化,让城乡更和谐。
今天的中国城镇,不仅有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还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不只是物质成果的加速积累,还有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
历数过去的10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从最初的只有几座大城市,到大城市发展迅速、中小城镇布局合理、城市功能逐步完备,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正是中国社会激情澎湃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中央连续出台9个“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十年孜孜以求,在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基础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神来之笔”,为统筹城乡发展定位架构。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镇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镇开发、建设和管理。
城镇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镇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镇的发展目标。
随着城镇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镇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镇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镇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