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
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_王实甫不入元曲四大家的原因
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_王实甫不入元曲四大家的原因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_王实甫不入元曲四大家的原因元曲,是元代的一种文艺的形式,其中也包括杂剧与散曲。
元代著名的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和白朴以及郑光祖、马致远等四位非常知名的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王实甫不是元曲四大家是因为: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西厢记》,算是元杂剧,但不是散曲,而且其他作品影响力并不大,所以不能与“元曲四大家”并名的。
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元曲四大家一、关汉卿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代表作品很多在杂剧上的成就很高。
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60多种杂剧,至今保存的有18种。
其中比较知名的有《窦娥冤》和《望江亭》以及《单刀会》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总套数为10多首。
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单刀会》《邓夫人苦痛器存孝》人物评价:关汉卿生活在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就受戏剧熏染参加一些戏曲班社的活动,慢慢的成为一个成熟的戏剧作家,作品很多曾经获得皇帝和官员的赞誉从此名气很高。
二、白朴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杂剧家。
出身在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小时候就很聪明喜欢读书受过良好的教育。
在元曲四大家中他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和关汉卿、马致远以及郑光祖等四人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写过15种剧本作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等。
作品:《裴少俊墙头马上》《梧桐雨》人物评价:白朴的杂剧作品大部分是历史传说剧情大部分都是才人韵事。
其中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的是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还是比较知名的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三、郑光祖郑光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不善于和官场的人交往,于是专心创造杂剧。
一生写作了18种杂剧,保留至今的作品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和《辅成王周公慑政》等。
王实甫简介_王实甫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王实甫简介_王实甫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
着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王实甫代表作品:
《凤求凰·琴歌》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王实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十二月过尧民歌为别情》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王实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昏黄,不销魂怎能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a/anghifuhtm。
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王实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王实甫
王实甫王实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元代杂剧作家。
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
《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
贾仲明在追悼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
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3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山坡羊·春睡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
把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鳞鳞。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王实甫轶事张宝申《西厢记》是王实甫在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基础上创作,共五本二十一折。
《西厢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剧作,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
可关于《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史料却极为少见。
元末钟嗣成所编纂的元杂剧作家传《录鬼簿》,也只说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数语。
也难怪,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谁会为他们树碑立传!王实甫虽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儿子却都是元代显赫的官场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实的史料,从中倒可以了解王实甫的一些形状。
元代诗人王实甫的诗
元代诗人王实甫的诗
以下是元代诗人王实甫的诗《西厢记·长亭送别》,全诗共有 452 字。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以上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和哀怨之情。
中国历史故事-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人物结局
中国历史故事-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简介王实甫人物结局人物档案姓名:王实甫别名:王德信国家:中国民族:汉族,亦有说回族所处时代:元朝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出生地:大都出生时间:1260年去世时间:1336年职业:杂剧作家主要作品:《西厢记》王实甫是元朝著名的戏曲杂居作家,留下的历史资料极少,生平不详。
事实上连他的出生日期,也是后世学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推断而来。
从散曲《退隐》中的“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这些语句推断,王实甫大概活了有六十岁,所以推测其生活的年代大概在1260年到1336年间。
虽然王实甫本人资料不详,其父和子嗣的记载还是有的。
王实甫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在蒙古帝国中任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
其子王结“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
”有人对此就表示疑问了,为什么王实甫的父亲和儿子都在史书中有记载,单单王实甫的个人经历却不详呢?这可能和其所从事的职业——戏剧作家有关。
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自然没有人会为混迹于底层的人民立碑作传。
就连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对于父亲从事这样的职业也曾表示过不满,曾经劝说王实甫让他就在家待着享福,不要在混迹勾栏瓦舍之间。
虽然王实甫因为戏剧作家的身份在当时地位不高,但实际上出生官宦世家的他也曾入仕为官,且位置高位。
他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后来因为“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
”,此后投入到剧本创作中来。
散曲《退隐》中言:“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
当官的时候并不顺遂,所以他选择了辞官归隐。
王实甫辞官之后,便开始积极的参加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开始了他的剧本创作生涯。
第二讲王实甫西厢记及白朴的杂剧
• 第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中几个主要人物如莺莺、张生、 红娘性格鲜明,形象逼真。作者善于根据 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教养和相互之间的 具体关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 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同时运用心理描写、 烘托渲染等手法,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 把人物的性格一层层展现出来,使人物性 格的发展真实可信。
第五章 白朴及其杂剧
• 一、生平及创作情况 • 白朴,字仁甫,后改字太素,号兰谷,今山西河
• 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 一昨拜辞,倏逾旧岁。长安行乐之地,触 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鄙薄 之志,无以奉酬。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 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 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 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寝席, 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 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 复明侍巾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 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
• 红云:俺姐姐语言虽是强,脚步儿早先行 也。
•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 ③张生——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 建礼教叛逆者。 执着诚挚,“傻角”、 “疯魔汉”、“志诚种”;软弱,“银样 蜡枪头”。
• 见莺莺:“我死也”
• 迎红娘: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 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 不曾娶妻。
• 4.“王西厢”对“董西厢”的再创造
• ①将《董西厢》的叙事体改为戏剧的代言 体;
• ②加强了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性, 深化了董西厢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 红云:夫人罪妾,夫人安得无咎?失治家 之道。外不能报生之恩,内不能蔽莺之丑, 取笑于亲戚,取谤于他人。愿夫人裁之。
凌波仙词对王实甫的评价
凌波仙词对王实甫的评价王实甫,字仲宣,号临川先生,是明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他的戏剧作品《西华山》、《汉宫秋》等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对于王实甫的评价,凌波仙词却给出了不同寻常的看法。
凌波仙词,又称张先、张一元,是明代文人张岱的别号。
他是明朝末年的一位隐士,以诗词才华著称。
凌波仙词在他的《镜花缘》中对王实甫的评价可谓犀利而深刻,他说:“王实甫,名以文久见,而戏文虽久,亦未见矣。
”这句话正是凌波仙词对王实甫的评价。
凌波仙词以王实甫的文名久闻,但在戏剧创作方面,却并未看到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虽然王实甫的戏剧作品在表演形式上颇具创新,但从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来看,却未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比之下,凌波仙词认为王实甫的戏剧作品缺乏独特之处,难以与其他优秀的戏曲作品相媲美。
然而,凌波仙词对王实甫的评价并非完全否定。
他在评价中提到了王实甫的名气,这也是他对王实甫的肯定之处。
王实甫作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无论在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文流传至今,被后人所推崇。
正是凭借着这些成就,王实甫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凌波仙词的评价虽然较为苛刻,但也反映出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与要求。
他希望戏剧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做到独特而深刻。
他认为,优秀的戏剧作品应当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尽管凌波仙词对王实甫的评价较为苛刻,但我们不能忽视王实甫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戏曲理论家,王实甫的作品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凌波仙词对王实甫的评价较为苛刻,我们才有了对王实甫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我们不能仅凭一位文人的评价来定论一个作家的成就,更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评价一个作家的作品。
王实甫《西厢记》批评的文化语境
作品采用了独特的戏剧结构,通过多线索交织的 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紧凑、有张力。
优美的语言艺术
王实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艺术 ,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03
《西厢记》的批评史
明代批评
明代是《西厢记》批评史上的重 要时期,出现了大量评点、注释
和研究著作。
明代批评家主要关注作品的艺术 价值和思想内涵,强调作品的文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杂剧的巅峰之作
《西厢记》被誉为中国杂剧的巅峰之 作,其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得到了广 泛认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对话本的贡献
《西厢记》在对话本的发展上也起到 了重要作用,其语言优美、情节曲折 ,为话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 感。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
0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对《西厢记》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文学、艺术、历史等
05
《西厢记》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推动杂剧的发展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杂剧创作上取 得了巨大成功,对后来的杂剧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剧作家纷纷效仿 ,促进了杂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戏曲表现手法
《西厢记》在戏曲表现手法上有所创 新,如对白与唱词的巧妙运用、情节 的紧凑安排等,为后来的戏曲创作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
人性的挣扎与追求
作品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 与追求,展现了人性在困境中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
社会批判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和批判, 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 观念和价值取向。
人物塑造
1 2
生动鲜明的角色塑造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 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一代文豪——王实甫
现 在 存 留 的 王 实 甫 的 作 品 以 及 虽 然 由 于 历 史 等 因 素 的 原 因 ,
后 世 之 师
王实甫待续.........源自 • •高 度 。
作的 品全 的身 高心 度投 就入 是是 情必 感不 、可 文少 采的 的。
许这 多位 我文 们豪 学的 习身 的上 东我 西们 ,可 对以 作找 品到
但 是 我 们 就 停 留 于 此 吗 ? 在
辈 子 也 得 不 到 的 。
他 的 成 就 也 许 仍 然 是 有 些 人 一
但他 是的 从人 这生 些经 仅历 有记 的载 资并 料不 来完 看整 ,,
词曲风格
•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如“花 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 趣”“极有佳句”。
• “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 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 的勾栏)这些他都不是陌生的,常出入游 艺场所,与倡优有密切交往,因此王实甫 极擅长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代表作--《西厢记》
• 一件好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情感,张生这一角色
的塑造,与其说是张生,不如说就是王实甫。张 生是一位对于仕途并没有多大热情的人,而王实 甫又何尝不是呢?史料记载,王实甫曾经做到了 陕西监察御史,但是却因“与台臣议不和,40岁即 弃官不复仕”,这样一个高位没有多少人愿意放弃 吧! • 没有情感的作品只能是一段枯燥的文字!
一代文豪——王实甫
简介
• 王实甫(1234-1294),字德信,大都 (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 (今定兴县),元朝杂剧作家。可能由金 入元,诸本《录鬼簿》都列入“前辈已死 名公才人”!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排剑戟,
翠红乡雄赳赳施智谋,作词章风韵美,士林
王实甫的代表作
一、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
二、作品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
《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此书。
三、故事起源:沁园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
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
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
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
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已明两经擢第。
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
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而作者却以借张生之口,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美化张生无耻的行径,故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其文比其人,元稹诸如此类言语,甚为后人诟病。
注: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今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
四、作者简介:王实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王实甫
存世稿
王实甫《西厢记》手稿(10张)《西厢记》稿本,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原作手稿,简称《王实甫稿 本》。该手稿本书边微卷泛黄残旧,是一部写满21个筒子页墨迹的原稿(含2片散页)。原为清初王府旧藏,钤 有胤祉“诚府珍赏”印。王实甫书法行中带草,风神潇洒,钩乙涂抺信手拈来,自然流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书 法功底和文学修养。稿本黄麻纸,每半页纵23.2厘米,横13.8厘米,计20个筒子页(40面);另残页2片,小楷 娟秀古雅,笔墨精妙,是国内唯一发现的王实甫戏曲手迹,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在我国戏剧发 展史上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是海内外珍贵的元曲原作孤本。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 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西厢记》取材唐代传奇《莺莺传》以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 调》为蓝本,演为五本二十一折的长剧。在当时杂剧中,号为“天下夺魁”,对后世影响很大。 《破窑记》 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 一折。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 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 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 府》,未署名。因此,学术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人物生平
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简介王实甫(1907年7月19日-1935年9月14日),原名王士君,字实甫,浙江衢县人,中国共产党先驱、中国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王实甫生于1907年7月19日,父亲王汉铨(号礼诗)曾任衢县令,母亲梁氏满族,家乡置于绍兴市近郊的衢县恕园乡,家族源远流长,有几百年历史。
王实甫19岁进入厦门大学法律系深造,后入其门生香港大学学习,进入革命军乐一队。
1930年,王实甫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关系,他在中央社会主义小学进行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1931年他参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他的思想视野因此而丰富。
他还参加过革命文化运动,参加过中国社会主义团结大会的组织工作,并受到由马克思主义者发起的“红色一律”运动的鼓舞。
1931年,王实甫随国民党参加与日本反抗战争,参加宣传活动,参加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学习。
1932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日本军当地政府控告,并从囚禁中逃出。
1935年4月,王实甫受命任全国革命文艺军团团长,为抗战宣传助长,在抗战期间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革命文学作品。
1935年9月14日,他在支援前线的调查中英勇牺牲,终年28岁。
王实甫在中国革命运动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多次用优美的文字发起新时期的革命理论。
他帮助大家尊重科学,主张理性分析,强调革命思想的统一,把革命文艺贯穿到革命活动的各个领域,他在当时是最为受人欢迎的革命者之一,人们称他为“先驱”。
1937年,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努力最终获胜,先驱王实甫的英勇牺牲带来了新的时代,人民的英雄之死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象征,他的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今天,王实甫的名字仍被许多人奉为圭臬,“先驱”他带来了新的浪潮,他的实践和理论成为当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精神资源和文化基因。
王实甫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他坚信中国人民将来必胜,因此,他在英勇牺牲中留下了永恒的贡献,他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先驱,永恒地铭记着他的意志和精神。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
白:也叫“宾白”“说白”,是剧中人物说话旳部
分。人物上下场时旳宾白多为韵语,内容是概括剧中 旳主要情节,并对剧中事件表白态度,“白”有独白、 对白、旁白等。
宫调:杂剧唱词是按一定宫调写成旳。五个宫调:
正宫、中吕宫、南吕工、仙吕宫、黄钟宫;元杂剧每 一折限用同一种宫调,每个宫调都包括一套不同曲牌 旳曲子。
【幺篇】 【朝天子】 莺莺怨恨地诅咒功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
利”“状元及第”不如“得一种并头莲”。正是它 们“拆鸳鸯在两下里”此为“恨”之二。
莺莺诅咒功名,但张生依然不得不进京赶考,因 为老夫人旳“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旳宗旨,“驳落 呵休来见我”旳毫无盘旋余地旳顽固立场。这里体现 了母女两人对科举功名迥然不同旳态度,所以,莺莺 诅咒功名,实际上是对老夫人逼考旳不满和对抗。
分析女主人公莺莺旳经典形象。
(1)莺莺是一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 爱情生活旳多情女子,她珍视自由爱情,厌 弃功名利禄。 (2)张生被逼去应试,莺莺体现出对封建 势力及世俗名利观旳怨恨和蔑视。 (3)莺莺旳痛苦是一种不能左右自己命 运旳痛苦。
鉴赏曲词
【端恰好】碧云天,黄花地,西 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 醉?总是离人泪。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 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 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 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 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长亭送别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家,约 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旳鼎盛时期。剧 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等 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对抗封建礼教为题材, 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妇女旳经典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旳“压卷”之作,是中 国古典戏曲旳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旳 元代杂剧旳高峰。
长亭送别王实甫主要内容
长亭送别王实甫主要内容摘要:一、长亭送别背景介绍二、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三、长亭送别的剧情概述四、长亭送别中的文学价值及影响五、总结正文:一、长亭送别背景介绍长亭送别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一出戏剧作品。
故事发生在唐代,讲述了书生张生和少女崔莺莺在长亭相遇、相恋,但因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别的故事。
长亭送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束缚,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二、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王实甫,字德刚,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生活在我国戏剧发展的繁荣时期,与关汉卿、马致远等名家并称。
王实甫的剧作以爱情题材为主,擅长描绘细腻的情感,作品富有诗意。
他的创作特点是将诗词与戏剧相结合,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长亭送别的剧情概述长亭送别讲述了书生张生赴京赶考,与崔莺莺在长亭相识相爱。
两人一见钟情,但因封建礼教的限制,无法直接表达爱意。
后来,张生考取了功名,却不得不与崔莺莺离别。
临别之际,崔莺莺将自己的贴身信物玉佩送给张生,寓意永结同心。
张生感慨万分,写下《寄生草》一词,表达自己对崔莺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人约定五年后在长亭相会,场面感人至深。
四、长亭送别中的文学价值及影响长亭送别以真实生动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在爱情面前的无奈与挣扎。
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真挚的感情。
长亭送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成为元代杂剧的经典之作。
同时,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五、总结长亭送别作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通过讲述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束缚,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王实甫的作品
王实甫的作品王实甫是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人士,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知名作家。
他的作品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好评,他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艺术感受,深刻地影响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
王实甫的伟大作品包括了他的剧本、小说和散文的作品,其中有一些代表作如下:(1)剧本作品《秦淮河》:这是王实甫的第一部剧本作品,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穿越江湖故事,将心理和社会变化展示得淋漓尽致,被评价为“一部完全中国化的破局剧本”。
(2)小说作品《夜想曲》:这是王实甫早期的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与社会的触碰,实现他的重生,把质朴的生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受到了许多知名学者的好评。
(3)散文作品《丝路苍茫》:这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散文集,记录了来自内蒙古的节日与景色,充分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一切可能遇到的社会现实和心灵状态。
王实甫的作品在当时独树一帜,在思想深度和精神密度上超出了其他同时期的作家。
他的作品将令人振奋的精神精华以及无穷的美好诗意渗透到生活中,引发中国近代文学的深刻思想革新。
在时代进步的今天,王实甫的作品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他的作品的读者不仅有中国的读者,也有着从远方而来的读者,他们在作品中找到了希望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王实甫的作品不仅历久常新,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无论是激励人们勇敢地追求真理,还是让人们从众多表面深入去探索生活的内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但王实甫的作品仍然是焕发生命力、激励人心的优秀文学作品,借以指引人们发现自身价值、寻找自我精神、实现自我意识的过程,将精神,智慧与真实的生活融为一体,是一部综合而又新颖的伟大作品。
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去阅读、研究王实甫的作品,才能真正体会其中蕴藉的精神之美,让新文化运动的发端,被无限地复制、传播。
王实甫名言名句
王实甫名言名句王实甫(1253年-1321年),字希仁,号蘅山,元代文学家,著名散曲作者,被誉为“散曲之祖”,为元代文坛巨擘,是中国古代戏曲散曲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王实甫的名言和名句流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下面将结合王实甫的生平和作品,阐释他的名言和名句,展现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首先,要了解王实甫的名言和名句,就必须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
王实甫生于南宋,幼年丧父,由堂兄抚养长大。
他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
进入元朝后,他成为一名官员,后来又放弃官职,专心于写作创作。
王实甫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元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王实甫的散曲作品包括《西华山》、《踏莎行》、《流水》等,其中《踏莎行》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是根据古代诗词改编而成,歌颂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自由的精神。
王实甫通过曲调和歌词的精妙配合,表达了对自然的膜拜和对人类生命的思考。
他在《踏莎行》中写道:“尺泽逃鳞鳞,芙蓉出水,千黛双桨拂中波,冷雨落梅花底,纱巾闷蓬蓬,炉烟翠色花团駃,忆得巫山云雨迹,满耳江风翻玉箫。
”这段文字充满诗意和美感,展现了王实甫的独特艺术风格。
王实甫的名言和名句充满智慧和哲理,他在作品中多次流露出对人生、大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例如,他曾言道:“秋霜飘雪,前生相识。
花底眠蓬蓬,问腰下文戈。
琴容一韵安(音),愣不动人。
”这句名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反映了他对生命和人情世故的深刻认识。
他还说:“人生如夢,爲君吹笛,欲說還休。
”这句名言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幻化无常的认知,提醒人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
王实甫的名句中也蕴含着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他在《西华山》中写道:“年年知有今朝,来往何人,万山参与,却敢相随。
”这句名句表达了对宿命论和轮回思想的独特理解,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不要轻易追逐虚幻的东西。
他还说:“爲愁死,不如寻曲,翻疑似,难回首。
”这句名句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忧虑的理解,提示人们要在困境中寻找快乐和宽慰。
王实甫诗歌高中
王实甫诗词高中
1.落红满地脂冷。
——王实甫《西厢记》
2.自别后生死茫茫,更那堪深情许许。
见杨柳飞絮滚滚,对桃花情思了了。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忽的又战争,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蹄痕压旧蹄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秋,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二寸。
——王实甫《别情》
3.地生连理枝,水出并头莲。
——王实甫
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长亭送别-滚绣球》
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王实甫《西厢记》
6.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王实甫《西厢记》
7.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王实甫《西厢记》
8.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
——王实甫《西厢记》
9.地生连理木,水出并头莲。
——王实甫《西厢记》
10.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肠断人。
王实甫《西厢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约在关汉卿进行频繁创作活动的同时,元代剧坛又绽开了一树奇葩,这就是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如果说,关汉卿剧作以酣畅豪雄的笔墨横扫千军,那么,王实甫所写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 般光彩照人的格调。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出现的两对双子星座。
[编辑本段]一、简介: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河北省定兴县究室村人。元代杂剧作家。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录鬼簿》把他列入 “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贾仲明在追悼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作为戏剧,《西厢记》杂剧的结撰和表现方式,当然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那种由说唱艺人从头到尾自弹自唱的搊弹词。同时,它也不同于其他的元人杂剧。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折,竟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出的一个故事的连台本。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络丝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有些折段,《西厢记》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了多首曲词后,〔锦上花〕一曲由莺莺唱,〔幺篇〕则由红娘唱。又如第四本第四折,开场时由张生唱了〔双调·新水令〕、〔步步娇〕、〔落梅风〕等三支曲子,随后由旦角扮莺莺上,接唱了〔乔木查〕以下五支曲子,跟着又由张生、莺莺分唱数曲。整折戏,实际上由末与旦轮番主唱。这说明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突破了杂剧的规矩,吸取和借鉴过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编辑本段]三、轶事:
张宝申 《西厢记》是王实甫在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基础上创作,共五本二十一折。 《西厢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剧作,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可关于《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史料却极为少见。元末钟嗣成所编纂的元杂剧作家传《录鬼簿》,也只说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数语。也难怪,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谁会为他们树碑立传! 王实甫虽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儿子却都是元代显赫的官场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实的史料,从中倒可以了解王实甫的一些形状。据《元史》记载,王实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他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阿噜浑人在元代为色目人之一种,亦称回回人。这样,王实甫应该有一半回族血统。如果按现在的不同民族配偶所生子女,可自由选择族别的政策,王实甫可以选择汉族,也可以选择回族。至于元代的政策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元代色目人的地位是高于汉族人的。王实甫是回族,还是汉族?现在也还两说呢。 王实甫的父亲,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母亲阿噜浑氏,“赠太原郡夫人”。王实甫不仅出身官宦名门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过官的。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但总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王实甫40岁就当了省级领导干部,本来前途无量,却弃官不仕。回到大都后,他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瓦舍之间,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元史》中有传,“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王结对自己有这样一位不务正业的父亲,大概觉得脸上无光,曾劝解父亲不要涉足“歌吹之地”,在家安心养老,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但王实甫痴迷于“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他乐此不疲,已不可能放弃他的创作了。王结也无可奈何。 元大都时期的西四砖塔胡同一带,有勾栏数十处,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实甫、关汉卿等,整日流连于此,能体味到社会下层人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愿望。 王实甫一生共创作了14部杂剧,除《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留有全本外,还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韩彩云丝竹芙蓉亭》各一折。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在戏剧结构、矛盾冲突、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元杂剧的一个高峰,成为最具舞台生命力的一部佳作。《西厢记》所表达的“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格式,长达五本21折,不因篇幅限制而造成剧情简单化和模式化的缺点。这一形式上的大胆革新,对后来的戏剧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西厢记》不仅是一部戏剧,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谁不为这华彩的词章而拍案叫绝?! 附注:河北省《定兴县志》第659页《人物》载:“王实甫,名德信,定兴人,约生于1255——1260年间。”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要说到王西厢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厢。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另一方面,在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在文学作品中强调“情” 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市井勾栏,民众聚集,书会才人和艺人情”视为理想,像关汉卿在《拜月亭》中提出:“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在《墙头马上》中提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声声呐喊,反映了人们希望“情”得到满足和尊重的意愿,是进步思想潮流在剧坛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
为了适合戏剧的演出,王实甫把董解元所改编的莺莺故事重新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题旨作了新的改造。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唐传奇《会真记》改写为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地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作品。董解元强调:“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他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连在一起。莺莺的自我表白是“报德难从礼,裁诗可作媒;高唐休咏赋,今夜雨云来。”董解元尽管歌颂年青人对爱情的追求,但又竭力表明他们的越轨行为有其合礼的一面。他所塑造的莺莺是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而又羞羞答答地追求爱情的大家闺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4种。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于其他作品,均已散佚不传。在《贩茶船》中,王实甫写妓女苏小卿怨恨书生双渐负心,痛责茶商王魁 “使了些精银夯钞买人嫌”,要“把这厮剔了髓挑了筋剐了肉不伤廉”,她敢爱敢恨,是个敢于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性;《芙蓉亭》中的韩彩云,“夜深私出绣房来,实丕丕提着利害”,主动到书斋追求所爱的书生,也是个敢作敢为的姑娘。在她们身上,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面影。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作词章风韵美 体制的创新 题旨的改造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谓“风月营”、 “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是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如在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中,他鲜明的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