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 简介
西厢记作品简介
西厢记作品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故事起源】《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梗概】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
张珙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
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解析《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的人物特点
解析《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的人物特点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其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
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王实甫,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王实甫是一个熟悉官妓生活的落拓文人,和演员、歌妓往来密切,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号称“北曲压卷之作”,在于他运用美不胜收的词章,通过人物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和渗透其中的真情实感,来寄寓作者的思想。
历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对《西厢记》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这部元曲之所以历经数代、持久不衰、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阐述了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作者和作品人物主要包括: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等人物特点进行了分析,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使得《西厢记》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峰。
关键字:王实甫;《西厢记》;作者;作品;人物特点The characters of Wang Shifu "the West Chamber"authors and worksAbstract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is one of the famous folk tales in China,which was born in rich in the drama of the Yuan Dynasty,is one of the earlier to more drama even play a story script. Creative activities generally in Yuan Zhen Yuanchengzong,Dade years. Wang Shifu,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writers of Yuan Dynasty drama. Wang Shifu is a familiar with its own life of literati,and the actors,their close contacts,good at writing children style a kind of script,"the West Chamber" is his masterpiece. Known as "the most outstanding masterpiece," "he is using beautiful words through one's real feelings between the characters,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author's thoughts,to stay.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research on many men of literature and writing "the West Chamber" characters,artistic characteristics,structure and layout,the yua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generations,enduring,win universal praise,widely circulated,by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readers and.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the Wang Shifu "the West Chamber" of the author and the characters include:Zhang,Ying Ying,the matchmaker,the old lady and other characters were analyzed,showing Wang Shifu's superb adaptation skills and creative writing,so that "the West Chamber" artistic achievements have reached the peak Chinese classical drama.Keywords:Wang Shifu;"the West Chamber";the author works;characters;目录一、王实甫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4)(一)王实甫的相关介绍 (4)1、王实甫的简介 (4)2、王实甫的生平轶事 (4)3、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 (5)(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5)1、《西厢记》的简介 (5)2、《西厢记》的特点 (5)3、《西厢记》的影响 (6)二、《西厢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分析 (6)(一)聪明智慧、追求婚姻自由的典型叛逆封建礼教一崔莺莺 (6)(二)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一张生 (7)(三)封建礼教门阀制度的统治者一老夫人 (8)(四)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勇敢机智、热情泼辣的裨女一红娘 (9)三、《西厢记》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艺术 (9)(一)作者善于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人物的个性特征 (9)(二)以人物在不同场合的情态表现,塑造人物典型的个性形象 (11)(三)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刻挖掘与细腻描摹 (11)(四)红娘形象特征的刻画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 (12)四、《西厢记》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社会意义 (12)(一)对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揭露 (13)(二)对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抨击 (13)(三)对佛教徒的讽刺 (14)(四)提出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婚恋观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8)一、王实甫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一)王实甫的相关介绍1、王实甫的简介王实甫,(1260年-1316年)。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王实甫的词曲代表王实甫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为世代官宦世家出生,从祖父到其父亲都在朝为官,特别是他父亲王逖勋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立下累累军功,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
当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已经发迹了,然后迁居到大都,所以王实甫是在大都出生的。
作为元朝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和另一位戏曲名家作者关汉卿齐名,留下了《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西厢记》讲述的是普通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在寺庙中相遇相知进而相爱,随后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得以圆满结合的故事。
这部杂剧故事恢弘,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突破了老套的才子佳人和夫贵妻荣的婚姻模式,恋爱模式,彻底否定封建传统的联姻方式,强调的是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
在他的戏剧中,爱情被放置在功名利禄之上,青年男女的恋爱和婚姻也不强调门当户对,而是完全从爱情角度出发,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明确的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有极高的思想觉悟。
《西厢记》并不是王实甫原创,其在最早的故事来源,是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又有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其故事情节与董解元的《西厢记》香相差无几,但是在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故事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他明确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反对,强调青年男女的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绝对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所以元末明初贾仲明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词曲代表《凤求凰琴歌》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王实甫简介_王实甫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王实甫简介_王实甫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
着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王实甫代表作品:
《凤求凰·琴歌》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王实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十二月过尧民歌为别情》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王实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昏黄,不销魂怎能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a/anghifuhtm。
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王实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王实甫
王实甫王实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元代杂剧作家。
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
《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
贾仲明在追悼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
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3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山坡羊·春睡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
把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鳞鳞。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王实甫轶事张宝申《西厢记》是王实甫在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基础上创作,共五本二十一折。
《西厢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剧作,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
可关于《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史料却极为少见。
元末钟嗣成所编纂的元杂剧作家传《录鬼簿》,也只说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数语。
也难怪,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谁会为他们树碑立传!王实甫虽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儿子却都是元代显赫的官场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实的史料,从中倒可以了解王实甫的一些形状。
西厢记的作者
西厢记的作者作者简介王实甫,元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两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另存散曲数首,曲词优美,《西厢记》尤为出色,是他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创作背景崔莺莺早年名门贵族,就是个美丽而存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
在封建礼教的轻微束缚中,她内心猛烈地崇尚着爱情和美好。
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碰面,张生的痴情和才华招来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难以承受的教养,并使她深感无法民主自由抒发爱情的困惑。
张生求解普救寺之围,本应当与她结成夫妻,但老夫人的反悔,给她以沈重的压制,抵抗的意识已经开始苏醒。
她逐渐从犹豫动摇、胆怯和疑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幸福美满融合。
张生(张君瑞)张生先父官礼部尚书,可知他也就是书香门第早年,自幼在此环境熏陶下,勤奋学习,完成学业满腹文章以期金榜题名。
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升官,均名落孙山,因此“书剑飘零,神思四方”。
由此可见,张生的心愿就是:但谋功名日,光宗耀祖时。
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扔出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苦与不懈努力放在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崇尚民主自由爱情放到第一要务。
于是经史子集却变成了他崇尚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春草容易寐,更别说读书自学了,在普救寺英雄救美,绞尽脑汁谋求爱情,终于爱情可望,却遭到崔夫人婉拒,以“俺三辈儿不一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就可以进京赴考,未预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创建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去见到崔夫人;驳落啊,休来见到崔夫人”的确,爱情的力量就是了不起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密谋,神思四方”,突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红娘红娘不仅仅就是一个婢女,而且就是剧里剧里的联络人,她做为作者代言人,轻易彰显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加到了她的身上,她左右着剧情的发展,具备关键促进作用。
中国历史故事-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人物结局
中国历史故事-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简介王实甫人物结局人物档案姓名:王实甫别名:王德信国家:中国民族:汉族,亦有说回族所处时代:元朝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出生地:大都出生时间:1260年去世时间:1336年职业:杂剧作家主要作品:《西厢记》王实甫是元朝著名的戏曲杂居作家,留下的历史资料极少,生平不详。
事实上连他的出生日期,也是后世学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推断而来。
从散曲《退隐》中的“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这些语句推断,王实甫大概活了有六十岁,所以推测其生活的年代大概在1260年到1336年间。
虽然王实甫本人资料不详,其父和子嗣的记载还是有的。
王实甫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在蒙古帝国中任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
其子王结“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
”有人对此就表示疑问了,为什么王实甫的父亲和儿子都在史书中有记载,单单王实甫的个人经历却不详呢?这可能和其所从事的职业——戏剧作家有关。
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自然没有人会为混迹于底层的人民立碑作传。
就连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对于父亲从事这样的职业也曾表示过不满,曾经劝说王实甫让他就在家待着享福,不要在混迹勾栏瓦舍之间。
虽然王实甫因为戏剧作家的身份在当时地位不高,但实际上出生官宦世家的他也曾入仕为官,且位置高位。
他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后来因为“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
”,此后投入到剧本创作中来。
散曲《退隐》中言:“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
当官的时候并不顺遂,所以他选择了辞官归隐。
王实甫辞官之后,便开始积极的参加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开始了他的剧本创作生涯。
凌波仙词对王实甫的评价
凌波仙词对王实甫的评价王实甫,字仲宣,号临川先生,是明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他的戏剧作品《西华山》、《汉宫秋》等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对于王实甫的评价,凌波仙词却给出了不同寻常的看法。
凌波仙词,又称张先、张一元,是明代文人张岱的别号。
他是明朝末年的一位隐士,以诗词才华著称。
凌波仙词在他的《镜花缘》中对王实甫的评价可谓犀利而深刻,他说:“王实甫,名以文久见,而戏文虽久,亦未见矣。
”这句话正是凌波仙词对王实甫的评价。
凌波仙词以王实甫的文名久闻,但在戏剧创作方面,却并未看到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虽然王实甫的戏剧作品在表演形式上颇具创新,但从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来看,却未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比之下,凌波仙词认为王实甫的戏剧作品缺乏独特之处,难以与其他优秀的戏曲作品相媲美。
然而,凌波仙词对王实甫的评价并非完全否定。
他在评价中提到了王实甫的名气,这也是他对王实甫的肯定之处。
王实甫作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无论在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文流传至今,被后人所推崇。
正是凭借着这些成就,王实甫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凌波仙词的评价虽然较为苛刻,但也反映出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与要求。
他希望戏剧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做到独特而深刻。
他认为,优秀的戏剧作品应当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尽管凌波仙词对王实甫的评价较为苛刻,但我们不能忽视王实甫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戏曲理论家,王实甫的作品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凌波仙词对王实甫的评价较为苛刻,我们才有了对王实甫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我们不能仅凭一位文人的评价来定论一个作家的成就,更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评价一个作家的作品。
西厢记作品简介
西厢记作品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故事起源】《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梗概】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
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
张珙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
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王实甫与《西厢记》
八、关于第五本优劣评价问题
徐评本于《草桥惊梦》一出批道:“天下事
原是梦,《西厢会真》,叙事固奇,实甫既 传其奇,而以梦结之甚当。汉卿纽于俗套, 必欲以荣归为美,续成一套,其才华虽不及 实甫,犹有可顾;关后复被后人拾郑恒求配 处插人五曲,如乞儿疮疽,臭不可言。惜乎 汉卿,欲附骥尾,反坐续貂。冤哉!”
七、《西厢记》艺术特色
《西厢记》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作中国古典
戏剧的巅峰之作,无论在内容开掘还是形式 构建上,都堪称典范。
延阁刊本卷首还有鲁浚的“叙”一篇,其开头就说 道:“天地间自有绝调神遇、断不容人再脱者,文 如子长之《史记》,经如《楞严》,小说家如罗贯 中之《水浒传》,曲则王实甫之《西厢记》。” 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 来哲,虽擅千古绝调。”
王实甫一生有十三个杂剧,现有全(足)本 流传的是《西厢记》、《四丞相高宴丽春 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此外还存有 《芙蓉亭》、《贩茶船》各一折曲文。《其 中《西厢记》是其代表作,王世贞《曲藻》: “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自明朝成化、 弘治之后,有学人提出本剧是实甫与关汉卿 合作完成,略备一说。 “元曲四大家”相关讨论。
六、《长亭送别》简析
峰回路转的情节设置和逆转中的心态张力。
情理挣扎的抒情背景 层层渲染铺叙的爱情心态 崔莺莺形象的层次感 诗性语言对紧张情感的虚化功能 互文性中情感的诗意化和程式化
明人何俊良曾有过一番感叹:“王实甫才情
富丽,真词家之雄;但西厢首位五卷,曲二 十一套,终始不出一‘情’字,亦何怪其意 之重复,语之芜类耶?”
五、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莺莺 :“可人儿”、“假意儿”(美丽善良、 矜持多疑、爱情至上) 情感历程:试探、渴慕、沉溺、呵护
王实甫
王实甫王实甫,元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两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另存散曲数首,曲词优美,《西厢记》尤为出色,是他的代表作。
《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
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西厢记》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这当然不错。
但同时它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很少从观念的冲突上着笔,而是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可以说,作者把反对礼教的主题充分生活化了。
像一开场莺莺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在这背后,则存在着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约的阴影。
而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他那里尽人调戏?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
这里并没有也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而是在人物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青年男女之间一见钟情的爱悦,而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
王实甫的简介
王实甫的简介王实甫是元代杂剧作家,当时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齐名,堪称一代文豪也不为过。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实甫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实甫的简介王实甫,字德信,元朝杂剧作家。
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
河北定兴人。
诸本《录鬼簿》都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
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年)前已去世。
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有《凌波仙》词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的勾栏。
显然,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明陈所闻《北宫词纪》收《商调集贤宾·退隐》套曲,署为王实甫作,其中有“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周遍又从头”,可知其六十岁时已退隐不仕。
但曲中又有“红尘黄阁昔年羞”、“高抄起经纶大手”,则其又曾在京城任高官,似与杂剧作家王实甫并非一人。
王实甫的生平简介王实甫生于1260年,卒于1336年,名为信德,生活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祖籍河北定兴县究室村,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有《西厢记》等,在元代是与大戏剧家关汉卿齐名的杂剧作家。
王实甫生平资料很少,现在的人已经无法了解王实甫的生活情况了,但是历史上对于王实甫的父亲和儿子的记载还是比较多的,从对王实甫父亲和儿子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找到王实甫生平的一些资料。
王实甫的父亲曾经在朝廷为官,并且曾经跟随着成吉思汗在西域作战,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
据说王实甫的母亲是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也就是今天的回族人,所以说王实甫是一个混血儿。
实际上是出身官宦之家。
据说王实甫自己也曾经做过官,以县官入仕,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但总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
王实甫 《西厢记》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1、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主:一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矛盾亦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 的矛盾。 辅: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一主一赋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 的发展。 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奇妙的环境展开的 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人物是落魄的封建大家族崔氏老妇 人及她的女儿莺莺和莺莺身边的丫鬟红娘还有张生。在崔莺莺的父亲棺材还在佛寺里 搁着的时候,莺莺却遇见了风流才子张生,并对张生有了情意。作者把春意盎然的事 件放置在灰暗肃穆的场景中,这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它既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 嘲弄,也使整个戏充满了浓厚的戏剧色彩。 莺莺和张生在佛殿中相遇,两人一下子便坠入了爱河,而莺莺和张生之间感情感情的 迅速发展,必然要和封建礼教发生冲突,必然要为“治家严肃”的老夫人所不容许。 因此红娘阻拦莺莺与张生接触。可见《西厢记》在矛盾开端,尽管内有安排老夫人和 崔、张的正面冲突,但却让我们看到,在三个年轻人一举一动的后面,处处笼罩着老 夫人的阴影,看到青年一代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在潜行、在酝酿。
2、冲突第一次激化“赖婚” 在崔、张彼此有情却又无计可施,观众渴望知道如何进展的时候,孙飞虎事件出现了,
王实甫把它作为戏剧冲突的催化剂,使胶着的气氛陡然变化。但是,当张生计退贼兵, 本来答应婚事的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青年一代的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 个戏剧高潮。面对老夫人的蛮横不讲理,崔、张束手无策。但是,老夫人也自觉理亏, 她无法回答张生的责问,只好让他留在书院。这一来,双方的矛盾暂时舒缓,却又产生 新的戏剧悬念,因为,成为“兄妹”的崔、张有了接近的空间,原来负责“行监坐守” 的红娘态度的转变,使崔、张有了接近的可能。 3、矛盾的转移 莺莺、张生不甘心人有封建家长摆布,使他们合法的要求受挫,便以“非法”的行为追 求感情的满足。在这过程中,崔、张宇红娘三人之间,又出现了性格的冲突。莺莺既要 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她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红娘。 对张生,她固然越爱越深,但要卖出“非法”接近的一步,又有许多顾忌,许多尴尬。 举动言语,常常要真真假假。在红娘,她已决心帮助小姐,却又不能明言。她既埋怨小 姐对她耍滑头,也害怕被小姐倒打一耙,因而不得小心翼翼。 在掌声,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简介_王实甫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王实甫王实甫的《西厢记》大约在关汉卿进行频繁创作活动的同时,元代剧坛又绽开了一树奇葩,这就是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如果说,关汉卿剧作以酣畅豪雄的笔墨横扫千军,那么,王实甫所写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 般光彩照人的格调。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出现的两对双子星座。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作词章风韵美体制的创新题旨的改造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
《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
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
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4种。
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
至于其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均已散佚不传。
在《贩茶船》中,王实甫写妓女苏小卿怨恨书生双渐负心,痛责茶商王魁“使了些精银夯钞买人嫌”,要“把这厮剔了髓挑了筋剐了肉不伤廉”,她敢爱敢恨,是个敢于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性;《芙蓉亭》中的韩彩云,“夜深私出绣房来,实丕丕提着利害”,主动到书斋追求所爱的书生,也是个敢作敢为的姑娘。
在她们身上,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面影。
作为戏剧,《西厢记》杂剧的结撰和表现方式,当然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那种由说唱艺人从头到尾自弹自唱的搊弹词。
同时,它也不同于其他的元人杂剧。
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折,竟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出的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1. 生平关于王实甫的生平事迹,至今所知甚少。
仅知其名德信,字实甫,元大都人,有杂剧作品十四种,散曲今存一只小令,两个套数和一个残套。
生卒年不详,近人推断,其创作杂剧的主要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2. 杂剧创作王实甫有杂剧作品十四种,今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以及《芙蓉亭》《贩茶船》的片段。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与发展1.《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
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
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
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
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
一昨拜辞,倏逾旧岁。
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
鄙薄之志,无以奉酬。
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
儿女之心,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
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
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如或达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
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
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
白:也叫“宾白”“说白”,是剧中人物说话旳部
分。人物上下场时旳宾白多为韵语,内容是概括剧中 旳主要情节,并对剧中事件表白态度,“白”有独白、 对白、旁白等。
宫调:杂剧唱词是按一定宫调写成旳。五个宫调:
正宫、中吕宫、南吕工、仙吕宫、黄钟宫;元杂剧每 一折限用同一种宫调,每个宫调都包括一套不同曲牌 旳曲子。
【幺篇】 【朝天子】 莺莺怨恨地诅咒功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
利”“状元及第”不如“得一种并头莲”。正是它 们“拆鸳鸯在两下里”此为“恨”之二。
莺莺诅咒功名,但张生依然不得不进京赶考,因 为老夫人旳“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旳宗旨,“驳落 呵休来见我”旳毫无盘旋余地旳顽固立场。这里体现 了母女两人对科举功名迥然不同旳态度,所以,莺莺 诅咒功名,实际上是对老夫人逼考旳不满和对抗。
分析女主人公莺莺旳经典形象。
(1)莺莺是一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 爱情生活旳多情女子,她珍视自由爱情,厌 弃功名利禄。 (2)张生被逼去应试,莺莺体现出对封建 势力及世俗名利观旳怨恨和蔑视。 (3)莺莺旳痛苦是一种不能左右自己命 运旳痛苦。
鉴赏曲词
【端恰好】碧云天,黄花地,西 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 醉?总是离人泪。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 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 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 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 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长亭送别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家,约 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旳鼎盛时期。剧 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等 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对抗封建礼教为题材, 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妇女旳经典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旳“压卷”之作,是中 国古典戏曲旳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旳 元代杂剧旳高峰。
长亭送别
意境: 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作用:
情景交融
2、这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 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 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 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 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讨论:说说化用诗词的作用
凝练传神、意境深邃、增添了文采和表现力
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 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 “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 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 4. 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净(俗称 “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 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 要男角) • 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 (说白)
[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 之情。
•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 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 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 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元 · 王 实 甫
长 亭 送 别
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 信,字实甫,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 家。所作杂剧十四种,现存《崔莺莺待 月西厢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 丝竹芙蓉亭》与《苏小卿月夜贩茶船》 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 礼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画封建 阶级叛逆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实甫简介: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
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
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
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
《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
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
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
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
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王实甫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其中,小令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
《西厢记》在王实甫现存的3种杂剧中,5本21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故事流变《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此外,流传的西洛书生张浩与东邻女李莺莺墙相会,终成眷属的故事和蒲妓崔徽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传说,在题材和人物、情节上对《西厢记》也都有某种影响。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中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
作者元稹可能受到张《游仙窟》的影响,所谓游仙,本意写嫖妓宿娼所谓会真,实质是写偷情艳遇。
所以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
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事。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十分流行。
秦观、毛滂的《调笑令》以一诗一词咏唱这个爱情故事,使它成为歌舞曲词。
赵令创作了可说可唱、韵散相间的《商调蝶恋花词》。
小说有《张公子遇崔莺莺》,见于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
此外,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有小说《莺莺传》。
赵令的鼓子词和《绿窗新话》中的《张公子遇崔莺莺》,与元稹的原作不同,它们都删去了传奇小说文中张生诋莺莺为尤物、妖孽的部分,赞赏莺莺的真情,同情她的命运,并对张生的行为颇有微词。
金代章宗时人董解元曾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西厢记诸宫调》有14宫调、193套组曲,它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
《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以张生和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
《莺莺传》中矛盾的双方是张生和莺莺,导致莺莺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张生的薄。
而《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基本矛盾是争取婚姻自主的崔、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这就使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
与此相联系,《西厢记诸宫调》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崔母从一个性格软弱的老婆婆,成为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
张生从一个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负心汉,变成一个用情专一、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多情种。
而莺莺的形象则显现出鲜明的反抗性。
《西厢记诸宫调》删去了莺莺所说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一类话,并写她和张生一同投奔了白马将军。
《西厢记诸宫调》还创造了两个身世卑微的小人物红娘和法聪,并赋予他们勇敢、机智的性格和济危解难的侠义肝胆。
虽然《西厢记诸宫调》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还存在一些缺点,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完成了一个质的变化,从而为杂剧《西厢记》的创作奠定了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内容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婚标准的违忤。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赴考为了爱情,他还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到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尾,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与上述思想内容相联系的是《西厢记》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张生的志诚、忠厚和他对莺莺的一往情深,构成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
同时,作者又写了他的呆气和脆弱。
他对老夫人的机诈权变几乎毫无准备,拙于应付他对莺莺在爱情上表现的矜持、犹豫,常常产生误解,引出矛盾。
所有这些,在赖婚、赖简等喜剧场面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正由于他的脆弱和忠厚相连,呆气又与钟情并存,所以,他的这些缺点反而有助于突出他的志诚、憨厚的性格特点,他和他的感情也易于赢得观众的同情和好感。
莺莺的性格深沉而内向,她的一往情深与张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佛殿相遇到月下联吟,她已经爱上了张生,但她的生活环境和她的许多思想负担,使她不愿轻易泄露内心的秘密。
崔母赖婚以后,她开始勇敢起来,但又有赖简的曲折,直到佳期以后,她才不再掩抑已经被唤起的爱情。
这一切都使她在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表现出虽是一往情深,却又欲前又却,曲折的内心情绪。
红娘身份卑微,在崔、张婚姻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却至关重要。
她支持崔、张恋爱婚姻,反对封建家长干预。
她伶俐机敏的性格,决定了她的行动方式:对志诚、憨厚的张生是坦率的,热心地为他出谋划策她对心细如发的小姐十分小心,仔细揣摩她的心理,要作撮合山,又要不露痕迹对老夫人,她敢于抗争,有勇有谋,在拷红一场中,她的思想性格得到了最充分有力的表现。
老夫人竭力维护门阀利益和封建礼教,在她身上,更多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冷酷无情、专横跋扈、背信弃义的特征。
比起《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来,《西厢记》中的老夫人是个成功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形象。
火头僧人惠明的豪爽和叛逆性格也是别具特色的。
他不理会佛门的斋戒、杀戒,鄙视佛门中的庸僧。
在孙飞虎兵围寺院,要抢走莺莺时,他一人挺身而出,冲出重围,前去搬兵,实际上也就帮助成全了崔张婚姻。
这个豪侠勇武的僧人形象,丰富了《西厢记》所描写的人物群象。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所达到的高度和人物形象所取得的成就,在戏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西厢记》情节曲折,波澜迭起,悬念丛生,引人入胜。
全剧接连不断的起伏跌宕,常给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以老夫人为一方,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矛盾。
这是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势力与反对封建礼教,反对门阀观念,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叛逆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
莺莺、红娘、张生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主要是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个性和一些猜疑、误会造成的。
这两组矛盾交叉发展,互相影响,使《西厢记》常常出现强烈的戏剧效果。
《西厢记》的作者不仅善于正面刻画人物,而且长于侧面描写,使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立体浑成的效果。
例如第3本,原是描写莺莺和张生二人的相思,却全是从红娘的角度进行侧面描写。
这一本的第1折写红娘去书斋探病,却意在描绘张生的凄凉情绪第2折写红娘回到绣房,从旁观察莺莺的愁肠百结第3折写张生跳墙前来相会,是从红娘的眼里看二人的动静第4折写红娘书斋探望病重的张生,又一次通过红娘的眼睛描绘张生鬓似愁潘,腰如病沈,刻骨铭心的相思情状。
这种描写方法,避免了只是靠当事人抒情描述人物的心情和事态发展的单调写法,使描写更加充分。
《西厢记》的心理描写,不仅在曲词中,而且在人物的对话、动作中,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例如第3本第2折闹简一场,红娘受张生所托带回了写着情诗的简帖,红娘知道小姐有许多假处,所以把简帖放到妆盒上,站到一边去观察动静。
莺莺开始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猛又想起红娘还在一旁,于是变了面皮斥责红娘,意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
红娘明明知道简帖的内容却不能说破,回答道:小姐使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什么。
并说要去出首。
红娘的回答向小姐说明:自己并不知道简帖的内容,也不曾向夫人报告,但又故意说要出首,试探莺莺。
果然,莺莺放心了,揪住红娘,不让她去出首,并打听张生的情况。
之后,莺莺又要让红娘传书信,却又冠冕堂皇地说: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
红娘虽无回答,却有背躬: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他七死八活,却要怎么这段对话有时意在言外,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揭示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西厢记》的曲词华美,并有诗的意境。
作者常常结合剧情,在景物描绘中,构成抒情意味极浓的意境。
第1本第3折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寥寥16个字,就勾画出张生等待莺莺烧夜香时静谧而落寞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