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
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
观 测
理论模式
项目办公室
二OO四年十月十八日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
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
(简讯)2004-01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
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
会议纪要
2004年9月27日上午9:00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建楼二楼会议室召开了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以下简称团队项目)第一次国内全体成员交流会。

参加人员有中科院资环局有关领导任小波、张鸿翔,大气所相关部门的领导程新金、蒲一芬,项目成员宇如聪、吴国雄、穆穆、王斌、王会军、朱江、谢正辉、王自发、李建平、林朝晖、俞永强、周天军以及项目办公室所有成员(李薇、王暄、王军、林征、耿雪)。

会议由项目负责人宇如聪主持。

张鸿翔讲话指出,这个项目是资环局首批部署的三个团队之一,中科院各级领导很重视。

这是一个团队的项目,而不是某个科学家的个人行为,不能只靠某一个人,而是要协同作战,特别是涉及到国际合作伙伴,只有项目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才能到达预期的目标。

另外,这是一个新生事物,中科院第一次搞类似的项目,许多事情要从头作起,特别是管理工作,需要边探索边工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建立创新团队就是搭建一个平台,既要维护国内成员的利益,也要维护海外科学家的权利。

需要强调的是,团队项目必须向海外科学家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团队项目的共同目标进行。

王会军所长既代表大气所又代表其他成员首先感谢院领导的大力支持。

他表示,创新团队是一种新的机制。

气候系统模式从70年代末开始理论研究,80年开始启动,已有20年。

有国家重点实验室、973和基金委支持,现在最欠缺
的不是经费,而是机制,例如CSM、WOLF和EC机制,都值得我们借鉴。

大气所很久以前就搞模式,有前期的工作积累,但是要建立“气候系统模式”依然是很大的工程,要研究其机制,结合共同点,不断探索。

应着眼于国际标准,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甚至与日俱进,向国际先进水平不断靠拢。

宇如聪简单介绍了团队项目从向中科院资环局提出申请、专家论证到正式立项的全过程。

他指出,大气所相对气象局,目前具有人才方面的优势。

如何发挥优势,不至于落后,我们应有危机感。

大气所目前各方面的人才都有,但是如何耦合到一个系统中,该工作一直没有做,团队项目是一个机会。

团队项目的三个课题的研究内容,是以院创新项目、重点基金工作为基础,在NCAR CCSM 框架的基础上,目标是建立一个地球气候系统模式。

第一课题主要是丰富气候系统模式的内容;第二课题着重考虑如何利用气候系统模式为东亚气候研究服务;第三课题是预测和应用,探索预报方法和思路。

目标是形成一个具体的模式,在一个模式框架下,体现出各个课题的成果。

项目专家组负责人吴国雄院士就项目三个课题的分工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第一课题要首先拿出具体的方案,第二、三课题才能围绕着这一目标去作,以免走弯路。

因此第一课题是关键,任务最重。

但重要的是,三个课题要形成一个整体,物理过程对东亚地区的适用性,要加强。

模式框架要拿出一个具体内容来,大气所前辈们搞大气模式,其先进性是国际上认可的,并且培养了大批这方面的人才。

后来我们搞海陆气耦合,参加一系列国外计划,没有说是“谁的模式”,一致着重培养人才。

90年代以后,模式研究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陆面、海洋搞得热火朝天,相对来说大气模式要慢。

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物理过程很欠缺。

陆面模式季劲钧、孙菽芬、谢正辉,百花齐放,这是好事。

院里让资环局落实气候系统模式。

当初我们和老曾定的是格点模式和谱模式共存,将来我们到底如何抉择,需要好好考虑。

当初老曾建议我们把谱框架拿过来,并让我带李伟平进行这方面工作,老曾退下来后,主要是我这边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从南京大学林元弼处把澳大利亚的谱模式拿过来,这几年做了很大改进,应用得也很好。

现在团队项目人员有限,是格点是谱,需要尽快确定下来。

目前大气模式还有王斌的、以及21层格点模式等,都发展很快,但需要把力量集中起来。

国外组织得很好,我们国内体制有毛病,但也应努力。

人生有限,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我从学模式、
搞模式、发展模式,深感不进则退的道理。

我们的国际地位,就人才来说,不比国外的差,戴永久就是一个例子,张明华、邹晓蕾也是佼佼者。

所以说,我们缺的不是人才,体制上大家要超脱,组织起力量,先把模式搞起来。

课题组很有朝气,大家要仔细讨论一个方案,拿出一个框架。

现在中央、中科院领导都很重视建立“气候系统模式”,经过近两年的酝酿,我们启动了这个项目,我相信我们会成功的。

吴院士还联系具体的物理过程指出了模式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比如东亚地区的云-辐射很特别,NAO和东亚的联系,很值得一做。

气候中心的耦合模式,模拟的降水平均态差得一塌糊涂,后报却很好,主要是季节尺度上的漂移不是很厉害。

区域模式的嵌套,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其他成员也各抒己见,就项目的管理细则、具体研究内容和课题分工,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尤其认真讨论了如何体现三个课题研究工作的紧密联系、已有模式结果和技术方案在项目内部的交流共享、如何保证和约束国内、海外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

大家都有信心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顺利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

项目办公室
2004年9月27日
附件1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
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
管 理 细 则
(讨论稿)
本项目自2004年2月9日正式向中国科学院资环局提出申请,2月16日提交“团队”建议书。

2004年3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资环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项目进行了专家论证。

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对建议书进行了修改,并于3月22日提交了修改版本。

3月31日本团队项目完成了团队研究方向、组织形式与国内团队人员资格的审核。

5月8日通过资环局向人教局提交了本项目的《海外知名学者申请书》,人教局通过海外评审专家对本团队项目的海外成员进行资格审核。

7月,人教局根据海外专家的评审意见对海外成员的组成提供了反馈修改意见,项目负责人根据人教局与资环局意见对海外成员的组成进行了部分调整,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补充与修改。

8月在“百人计划”领导小组会议上,院党组对团队海外成员进行了进一步的资格审核。

经资环局研究,对团队海外成员的组成给予了肯定,并报送主管院领导批准。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人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项目是资环局首批部署的三个团队项目之一。

本研究项目的启动表明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对“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的重视和支持。

作为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本项目与一般人才引进计划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本项目的开展需要“工程性”的组织管理,必须要有合理的分工和协作,项目成员必须富有“团队”精神;(2)本项目以模式研发和应用这一系统工程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多个方面的海外专家,代表不同研究方向的国际先进水平,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以充分发挥海外专家的作用。

为保证本团队项目的正常开展,完成项目任务书预期的研究目标,特制定以下管理条例:
1、管理结构:项目采用项目负责人负责制,下设项目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并根据项目所提出的研究内容分设三个课题组,协助项目负责人开展工作(具体的管理机构见附件一)。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全面工作;项目办公室负责进行日常科研和事务管理,负责海外专家来访的接待安排以及各成员工作的协调;项目专家组负责组织团队内部学术研讨,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工作安排,实
现各成员工作的交叉衔接。

项目采用合同制组织队伍,各课题组长根据项目任务书就该课题所涉及的研究任务向项目负责人提出研究计划并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合同书。

各参加人员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所参加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课题组长签订合同书。

各成员向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组长向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负责人向项目主管部门负责。

2、经费分配:本项目总经费600万人民币。

120万(20%)用于海外成员回国工作的差旅费和工作补贴费。

360万(60%)用于国内成员的科研费。

60万(10%)作为聘用编外专家(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科研业务费。

60万(10%)作为项目和课题的管理费,由项目办公室支配。

项目和课题管理费包括项目申请过程已有的花费,年度课题和项目总结报告会所需费用,项目结题验收和成果申报费用。

3、编外人员引进:从项目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需要针对某些方面的研究工作吸收一些国内外的其他(她)专家参加或合作开展研究。

具体增加国内成员或邀请国外短期合作访问研究由各课题组长向项目办公室提出申请,由项目办公室提交项目专家组讨论决定。

项目另增国内成员不超过3人,每年可邀请1-2名(三年总共不超过3人次)额外的海外专家参加团队的研究工作。

4、成员的义务:国内成员应按第1条签订合同书并按合同书内容开展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团队项目和所在课题组织的有关学术交流、围绕本项目发表的论文应明确标注得到本项目资助、积极从科学或技术方面参与本团队项目的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工作。

每位海外成员希望每年能至少回国一次并连续参加团队工作不少于10个工作日。

团队海外成员回国工作应事先与项目办公室取得联系,明确回国工作的时间和工作内容。

在受本项目资助期间,应切实围绕本团队项目开展工作,并在工作结束后提交阶段性小结,受本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应明确标注。

5、国内成员的经费下拨方式:国内成员科研费中的70%将在合同书签订后按人均逐年下拨,额度为每人三年共360×0.7÷12=21万元人民币。

其余30%(108万)将视参加团队项目的情况非均匀分配给团队成员,由项目专家组决定分配方案。

6、海外成员的待遇:包括往返国际旅费,在国内工作期间参加与本项目有关的学术交流所需的差旅费。

生活(含食宿)和工作补贴的总费用为每人每天1000元人民币。

住宿标准由各成员自己决定,费用从补贴费用中扣除。

附件2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
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
组织管理机构
项目负责人:宇如聪
设项目专家组、项目办公室和三个课题组
项目专家组负责人:吴国雄
成员:张学洪、郭裕福、王会军、朱江、王斌、宇如聪项目办公室负责人:李薇
成员:王暄、王军、林征、耿雪
第一课题组:耦合框架的设计和发展
负责人:俞永强
骨干成员:王斌、谢正辉、王自发
第二课题组:物理过程和评估分析
负责人:周天军
骨干成员:吴国雄、宇如聪、李建平
第三课题组:预测理论、方法和可预报性研究负责人:林朝晖
骨干成员:王会军、穆穆、朱江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
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
(批准号:xxxx)
课题研究合同书
为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的预期目标和研究任务,项目负责人(以下简称甲方)和课题负责人(以下简称乙方)特签订本课题研究合同书。

1.甲乙双方均严格按照双方共同签订的课题任务书要求组织实施。

2.甲乙双方均严格执行本项目制定的课题合同管理规定。

3.甲乙双方均遵守本项目制定的其它有关规定。

4.《课题研究合同书》(附件四)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处存一份。

5.《课题研究合同书》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附:课题任务书和项目管理细则
甲方:项目负责人乙方:第课题负责人宇如聪(签字)(签字)
2004年月日 2004年月日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
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
(批准号:xxxx)
项目研究人员合同书
甲方:第课题负责人
乙方:课题研究人员
一、甲方根据“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批准号:xxxx)需要及乙方所
具备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与乙方签订本合同。

二、甲方聘请乙方为本课题研究人员。

三、聘用期限:自2004年xx月至2007年xx月。

四、甲方权利和义务
4.1按计划向乙方提供科研经费;
4.2根据课题进展需要及乙方的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甲方有权依据情况,对
乙方的工作内容和研究经费进行调整;
4.3 乙方因个人或客观原因,不能执行原订科研计划,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五、乙方权利和义务
5.1乙方应当按照所制订的科研计划,完成任务;
5.2乙方应当按项目要求,及时向课题递交进展报告和科研成果,参加课题
要求的各项学术活动;
5.3 乙方如需调整或终止本合同应提前30天通知甲方,并经甲方同意,可
以调整或终止本合同。

六、聘期内的任务和目标(具体格式见附件)
七、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八、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2004年月日 2004年月日
附件:聘期内的任务和目标
姓名学历职称
参加课题第课题E-mail 联系电话工作单位
聘期内的任务和目标
附件5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
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
课题任务书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课题骨干成员: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分工:
研究进度安排:
本课题研究工作与项目研究目标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