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期末论文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
姓名:王光海
班级:新闻01
学号:2010010883
摘要: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的报道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实现舆论监督权,这些是要满足,但是这只是把灾难事件作为客体来对待,即我们站在一旁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将这些展示出来。

新闻报道中我们还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方面,即如何对待灾难性事件的主体即灾难的亲历者或者受害者亲属的问题。

这样的话就要涉及到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伦理学、新闻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又都属于人文关怀。

本文就是对现在新闻媒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一个探索。

人文关怀不仅仅在于对灾难受害者的关怀,也有对新闻报道者的的人文关怀,本文将以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报道为例来具体分析现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和大力推行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引言: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唐山地震之外的又一大灾难。

但是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大的动荡,中国政府和新闻媒体虽然是仓促应战,但是都表现的积极出色,政府的及时反应,对信息的及时发布以及前所未有的信息公开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同时也使一向在人权、体制方面对中国指责不休的西方舆论突然沉寂了下来。

在这次突发事件处理中,中国媒体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24小时的跟踪报道使我们看到了新闻人的敬业、拼搏和巨大能力,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报道,新闻媒体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其中也暴露出了我国媒体新闻的严重缺点,缺乏人文关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新闻不仅仅要承担发布消息的作用,更要担当起社会关怀的责任。

这次灾难是血腥的,灾难新闻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

它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对各方的影响都不容忽视,灾难需要同情,受灾人需要关怀,而这一点正是现在中国媒体所缺的。

关键词:突发事件人文关怀
重要概念阐述:
突发事件:
所谓突发事件,有人认为是“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但是现实生活中仍然未能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就如在美国突发事件对应的词是“emergency”而在瑞士泰国等地使用“disaster”或者“hazards”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凤凰卫视中专门有一档节目为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其英文翻译为“breaking news”。

不管是什么解释,都离不开突发事件的以下特点: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和灾难性、负面性和关注度、规模信息量、形象杀伤力。

人文关怀:
关于人文关怀,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着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

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

因此在西方大众传媒大量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尤其是灾难新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解读主要围绕这两层含义进行的。

对受灾人员的人文关怀的问题
众所周知,只要是灾难,就必然会给一部分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损害,而人文关怀就正好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

因此,灾难新闻除了及时报道灾难,理智的、科学的分析灾难之外,还应怀着人文关怀精神对灾难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痛进行抚慰。

而实际上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上却是远非如此。

从历史到现在,一直都存在着这个问题
在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史上,由于政治原因或者传统的灾难报道的束缚,我国新闻传媒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往往存在着“三多三少”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报道领导,少报道群众;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

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新闻证据。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爆发,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而当时的新闻报道却是只字不提人文关怀一事,当时的新华社通稿是这样写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国务院灾区人民群众十分关怀。

地震发生后,中共河北省省委,天津、北京市委和震区各级党组织,已经采取紧急措施,领导群众迅即投入到防震抗灾斗争中。

中共河北省委领导同志已经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赶到灾区指挥救灾工作、、、、、、他们决定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大好形势下,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团结起来,奋发图强,夺取这场抗灾斗争的胜利。

”从这份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关怀,但那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政治关怀,或者其中有一些生活关
怀,唯独缺少的就是人文关怀。

在这样的报道中,我们很难看到“人性”的闪光点,也难以看到一丝的人文关怀。

这样的现象一直存在于我国的新闻报道中。

这次的汶川地震报道仍然有人文主义关怀的缺乏。

我们知道,媒体对汶川地震进行了24小时的滚动报道,这显示出了媒体的巨大优势同时也将其缺点暴露无遗。

缺少人文关怀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幸存者被抬出废墟,马上就有众多闪光灯扑上去不停地拍,不顾刚从黑暗中救出的人最怕的就是光对眼睛的刺激。

不知道这些记者是出于无知还是的的确确缺少最起码的人文关怀。

有的幸存者甚至还光着身子,也有的幸存者,包括孩子,或者满脸伤痕,或者肢体残缺。

但是都被一览无遗的展示了出来,有图片,也有电视画面。

试想,如果当事人恢复知觉,有自主意识,他们会允许自己的身体这样在公众前面暴露吗?当然不会。

而当时的新闻记者就根本没考虑过这个话题,这是中国新闻人从内心深处对人文关怀的欠缺。

因为这些欠缺,他们根本不知道需要尊重被采访者的尊严,更不知道需要保护这些普通人的隐私。

就如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南香红女士在其著作《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中所讲的一样:“不仅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缺乏经验,缺乏训练,缺乏足够的准备,缺乏充分的应急规划和良好的应急报道机制,中国媒体人的行为也大可检讨。

有的媒体记者,鲁莽的除去刚刚抢救出来的生还者蒙在眼睛上的东西,在强光下进行电视采访:有的记者追问为什么没有首先去救自己的家人,是否为此感到愧疚,等等。

这样不顾被采访者身体状况和心理感受的采访方式、提问方式并不是个别的,说明我们媒体记者在职业角色和对被采访者的人文关怀方面,还没有足够的敏感,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职业尺度和规范。

”不难理解在现在的社会中还没有形成一种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尽管这一点早已经提出,但是现实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大多数的新闻媒体没有将人文关怀这一基本准则牢记在心,或许在人文关怀的一点上,其他新闻媒体应该向南方都市报学习一下,在南方都市报的记者现场操作守则中有这样的两条:
第八条抢新闻很重要,但是记住不能因为采访,而打扰救援工作。

汶川地震中一些记者的做法受到了读者、观众和网友的批评,教训应该总结。

比如有的记者触碰触碰医生消过毒的手,尽管医生一再提醒;有的记者再三的让受访者讲述内心的痛苦,尽管对方已经很疲劳、、、、、、记者要学会尊重受访者的隐私。

第九条永远要心怀敬畏对生命对死亡的敬畏,灾难现场的记者应该谨记。

这两条守则就很好的体现了媒体的人文主义的关怀,但是这仅仅是个个例,相对于中国整个新闻来说,人文情怀的缺失是相当严重的。

中国新闻界得人文关怀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思想也跟不上。

相对于外国媒体来说我们还有很大的一段路要走,也要积极的向国外以及媒体发达地区学习,在9·11事件报道中,尽管很多记者在政府戒严之前就赶到了现场,看到和拍摄了许多血肉横飞,肢体四散的场景,但是报纸根本没有刊登恐怖的细节描述,电视台也没有用特写的镜头报道。

CNN追踪从100多层高楼头朝下跳下的一名男子,也只是追踪到了大约二三十层高的地方就切换了镜头,以防止观众看到人摔成一堆肉泥而造成过大的心理刺激。

一位曾经采访过西安空难的香港记者,在完成报道的任务后,销毁了大量更有冲击性的第一手资料,因为他深恐“这会过多的伤害大众”。

而我在想何时我们国家的新闻工作者也能有如此的觉悟,不在疯狂的追求视觉冲击,而是更多的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不在让那些伤害受访者、刺激受众的画面过多的出现。

对灾难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问题
在新闻史上,《饥饿的苏丹》这张照片引起过无数的波澜。

它第一次将新闻报道的专业与新闻伦理对立起来,一时间关于该报到还是该救人的争论充斥新闻界。

记者是应该放下手中的相机去救人还是按下镜头去拍照。

当时的凯文卡特选择了拍下新闻,而他自己也受到了深深的谴责,最终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想说的是人文关怀不仅仅局限于对受灾群众的关怀,也应当将那些在前线报道,忍受巨大压力的记者也包括在内。

其实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人文关怀也要考虑到前方现场报道的记者。

其实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现场的新闻工作者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因为他们在报道是无时无刻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时刻刻受到心灵的拷问,不管是从新闻伦理和新闻专业报道来说还是现场的冲击来说,他们承受着远远超过一般人的痛苦和压力。

在灾情面前,记者会显示出脆弱的一面,会恐惧,会哭泣,会心里崩溃。

许多记者在报道重大的灾难之后都会出现创伤性应激反应:无助、丧失现实感、反应过度、睡眠障碍、对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等。

这些反应ude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有的也可能一辈子都挥之不去,成为心中永恒的阴影。

人文关怀对于受灾者以及相关人员来说来说至关重要,就如前言中所写的一样。

人文关怀是人类灾难的“温柔抚摸者”。

不幸的是我国这方面的建设远远不够,在新闻报道中仍然会出现大量的不顾受访者尊严,不顾受访者隐私的字句、图片、画面。

这些灾难后的二次伤害不容小觑,它正在现在的中国蔓延开来。

提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已经成为十分有必要之事。

建立富有人文关怀的报道体制将不仅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将对构建美好人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促使新闻报道者将人文关怀牢记在心,使新闻报道特别是灾难新闻的报道充满人文精神的关怀。

参考资料:
《唐山大地震》钱刚著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研究》沈正赋著
《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南香红著
《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研究》于运全姜加林主编
对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课的感受
其实这节课就如上个学期新闻学导论课一样,目的是为了建立起新闻人将来从事新闻行业不可缺少的一些素质。

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马克思新闻观的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新闻知识的扩充,这节课是以讲座类型的方式展开的,期间老师为我们邀请了大量的新闻界人士来为我们讲授他们的新闻从事经验或者是对某个专业问题的研究,我个人觉得教授的知识很杂,虽然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但是很多讲授的内容都与之关系不大,更多的是新闻知识的讲解。

尽管这样,自己还是收获蛮丰富的。

其中感悟最深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关于“实事求是”和新闻立场的内容。

事实求是,这可能是我们中国人听得比较多的一个词,或许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的一部分,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做任何事情都得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但是新闻报道中的实事求是远非生活中所谈论的那样,新闻报道中并不是你说实话,报道事实就是实事求是。

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可以选取一大堆的毫无疑问的事实表现出一个完全背离事实的报道,给受众给以一种完全脱离事实的概念。

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中不平衡报道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所以新闻的实事求是并不仅仅是讲述事实而已,新闻的实事求是要求在遵守新闻报道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站在一个比常人所见更高的地方,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将各种事实包括在内,不刻意的隐瞒某些事实,不刻意的夸大某些事实。

在新闻报道的内容,结构的排布中都要坚持报道的平衡性。

只有这样,新闻报道出来的事实才是真实的。

现在的社会新闻已经成了重要的部分,就如李普曼所言的拟态环境一样,新闻已经成了连接人们与社会的中间介质。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受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新闻报道可以让一个人戴上有色眼镜来看世界,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这一点毋庸置疑,新闻的传播效果中对受众直接影响的一点就是从认识到思想到行动的改变。

因此坚持新闻报道的实事求是就尤其重要。

特别是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实事求是。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新闻立场的感受,新闻立场是影响新闻报道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影响到新闻的采写、编排、出版。

从小的方面来说新闻立场可能代表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集团的利益,影响可能还不是很大。

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说就代表的是一种意识形态,这样的话其间所形成的整个新闻事业都会受影响,新闻的
报道原则,新闻的价值都可能随之改变。

所以不能忽略。

对于这节课,我们被教授到的知识很广,但是也很杂。

虽然可以扩宽我们的新闻知识,提升我们的新闻素质,但是却不利于形成一整套的新闻报道的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