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情怀
“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思想观和价值观。在当代,“人文”精神的根本命题是由全球化带来的。但是,全球化作为一种普世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尚缺乏被正确理解的基础,全球化作为一种现代人文价值观,不仅仅意味着建立世界化共同市场的经济观念,建立以联合国为首的世界政府的政治观念,更主要的它还意味着把人置于政治之上和国别之上的世界主义人本观念。这种观念,在西方是建立在一元论哲学以及基督教思想的基础上的,一元论哲学追求总体、本源、统一的思维导致对世界一体化的追求,而基督教思想追求万有归一更是为全球化价值观念奠定了基础;中国哲学是没有本体论关怀的,中国思想中最流行的是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这种思想状况和中国在宗教信仰上的多神偶像崇拜联系在一起,这些使得中国思想中有家族之爱,有忠君爱国,却没有世界之爱,有对等级的崇仰和热衷,却没有对平等和自由热爱,有对物的爱却没有对人的抽象爱,而没有后者作为基础,就难以理解全球化所暗含的价值观前提。而除了这价值观前提之外,当前的全球化还包含了重新确立人和地球的关系(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内涵,重新确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内涵,重新确立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反政治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的思想内涵,进而甚至还包含了对人神关系(呼吁世界范围内的宗教现代化改革)的重新理解,而这些无论在什么层面上都是和中国学者的思想传统以及当前见解相抵牾的。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被中国知识分子们理解为是西方跨国资本剥削中国,西方强势文化侵略中国民族文化的机会和借口,就不是什么难以认识的事了。只要在东西方二元思维的基础上,中国思想界就永远不可能理解全球化的真正涵义。何以如此?中国思想和精神不利于培养基于世界感情以及人类感情基础之上的现代人文意识。我这里所说的世界感情不是指某一种宗教,而是指那种把全人类联结起来的意识、团结的意识、互爱的意识。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
面发展。
于丹的妾妇之道
有人微博爆料称,北大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跟大家分享感受,台下嘘声四起。此消息一出,在微博引发大量转发和热议。后有亲历者还原,此场演出和北大无关,是皇家粮仓办的,不过租借了百年大讲堂的场地。因属商演,谁都可以买票,“嘘”于丹者只是戏迷,不一定是北大学生。据说,现场并没有出现“滚”字之类的粗口,只是有人喊“下去吧”“快下去”或“你没资格代表我们”。
很显然,这只是于丹和昆曲戏迷的一次冲突,与北大学生关联不大。因此,褒扬北大精神活了,或指责学生欠缺包容,都属借题发挥,离题有些远了。至于有人说,于丹因穿黑丝袜、超短裙、高跟鞋而被观众嘘场,则又小看了昆曲戏迷的眼界,今天的观众早已有对奇装异服的容忍度了。猜想当时情形,可能演出者多是老一辈的昆曲表演艺术家,突然请一位公众形象备受争议的人物上台,观众一时无法适应,于是嘘声四起。这在舞台演出中,也属常见现象。只能说主办方判断有误,对于丹这些年公众形象的变化并不知情,本想锦上添花,哪知却导致众人尴尬。
也许有人很难想象,一个曾被电视、商业如此成功包装的“明星”,怎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陷入如此境地?近年来,一些只要于丹沾边的事,多会引来舆论的嘘声。在学术界、出版界是这样,在娱乐界也如此,前些日子她要加入作家协会,同样引来人们质疑。于丹之屡屡被嘘,与她当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关系已经不大,而是与她常年的言行有关。于丹是靠电视成为“学术明星”的,这是一种学术普及方式,有助于拉近学术与民众的距离,本身无可厚非。但一个“学术明星” 如果频繁曝光,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什么都敢随意吹捧,不仅投商业和媒体所好,更常为权力辩护,即便巧舌如簧、口若悬河,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违背公众认知和常识的话语说多了,不仅会使人反感,可能会使人反胃。
于丹是靠解读《论语》起家的,但她的言行,却离孔子所言甚远。孔子很早就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的话语中,“古”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则为现实。这里的“为己”,不是指为自己的利益,而是说为了自己的人格,也就是学问的目的是指向自我的。完善自我,成就一种理想人格,是学问的最终目的。“为人”的意思,则将学问的目的指向了外在或他人的认可,是一种迎合社会和权力需要的学问。于丹平日的所言所行,即使是心灵鸡汤,也很难让人发现她在彰显一种人格之学。她的言行,倒有些像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一乡之中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唯唯诺诺,左右逢源。孔子认为这种人是道义德行的祸害。孟子更反感这类人,直接说“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
人们反感于丹,是反感她谈论传统文化,却丝毫没有体现孔子所说“士志于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