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范文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范文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范文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范文第【1】篇〗《雁门太守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李贺勤奋写诗,带诗拜谒韩愈的故事导入,引出《雁门太守行》(二)、作者简介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三)、朗读诗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五)、背景介绍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

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

河北诸镇为祸尤烈。

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

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六)、检验预习,解读诗歌大意(请个别同学分享)1、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2、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3、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4、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七)、思考问题(请个别同学分享)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首联:对峙颔联:交战颈联:偷袭(八)、赏析诗歌(学生讨论回答)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换缤纷,刻意创新。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

(2)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3)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3.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4 应用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注重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4.2 诗歌理解与鉴赏(1)通过问答或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评价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把握能力。

4.3 学生创作与表达能力(1)评价学生创作的同类型诗歌,关注其表达能力和发展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评估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雁门太守行》说课教学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雁门太守行》说课教学PPT课件

主旨归纳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 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战争的惨 烈和守城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雁门太守行
课文导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王昌龄)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翰)
精读细研
5.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借此自荐,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决心。 6.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 以招揽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 廷的决心。“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 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 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精读细研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 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 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 严峻形势的反映。
尾联,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 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 土必争,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贺以及诗句中的历史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2)了解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尊敬英雄、报效国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

3. 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

2. 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及其《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并对诗句进行翻译。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

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调查其他古代边塞诗人的作品,与《雁门太守行》进行比较,简要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4. 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程度。

5.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实际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说课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说课课件

2.教师预设: (1)语言美:例如“黑云压城城欲催”的炼字之美: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修辞之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意境美:《雁门太守行》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红白色,交 织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营造了苍凉、凝重的意境。 (3)形象美:本诗刻画的守卫边塞的将士们的形象,他们在敌军压境时,不畏强敌,严 阵以待;战场厮杀更是奋不顾身,鲜血洒满了边塞的土地;半夜偷袭时,不顾霜重夜寒 ,一迫近敌军的营垒,就奋勇杀敌,本文主旨就是歌颂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卫 国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首先根据关键词猜谜语来引入作者。 1.唐代 2.英年早逝 3.诗鬼 根据提示猜出作者名。(李贺)
2、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与李 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一生愁苦多 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就去 世了。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 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幽冷浓艳、务求新 奇,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三、说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强烈的感情,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诗的内容与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气质 2.通过对诗歌艺术的在加工,培养学生想象能 力
唐朝边塞诗繁盛的原因: 唐朝以来,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

宜《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宜《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宜《雁门太守行》说课稿《雁门太守行》说课稿一、说教材《雁门太守行》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这首诗寥寥数语,却描绘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语言绮丽豪迈。

二、说教法与学法鉴于诗歌的特殊性,我采取让学生读、悟、探、练的环节进行教学。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初步感悟诗歌。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赏析内容,再理解诗歌及其传达的意趣。

最后,通过练,让学生充分掌握。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在烟波浩淼的诗歌王国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诗鬼”,他就是“李贺”。

学生介绍李贺,老师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今河南宜阳人,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外出背一破背篓,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卒成诗篇。

20多岁即白发飘落,27岁卒。

作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

关于本诗,有一则小故事:李贺带此诗求见韩愈,韩愈极困,就把他打发走了,可当门人把此诗呈给韩愈时,读了前两句,愈即被打动,立马命人邀请韩愈。

)顺势介绍文体知识。

(二)、比比谁是最棒朗诵家要求:1,要富有感情。

2,要注意断句和重音。

3,和诗人感同身受。

(先听配乐范读,自读,三人比读,齐读)(三)、自主学习,赏析诗歌内容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垣,城垣马上就要被毁坏;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色彩。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四)、合作探究1,请依据表达方式,将诗歌分为三部分,并分别概括每部分内容。

(参考: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请说说,至少说两处。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雁门太守行教案1一、导入介绍作者导入: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

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

27岁就去世了。

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的篇章。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当时年仅17岁。

二、解题“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中所述之事,已难以确考。

这不是某一次具体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三、朗读诗歌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提问:诗歌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明确:三幅:敌军压境图,战后惨烈图,夜袭易水图。

五、赏析诗句分小组自主合作赏析三幅画面,全班交流。

(一)敌军压境图1、表现哪些内容?明确:既是绘景,也是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表现了守城将士的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

2、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

(二)战后惨烈图1、表现哪些内容?明确:战斗的规模大,战况的.惨烈。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表现的?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雁门关守将冯妇的慷慨壮烈,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掌握抒情、描绘、借景等各种表现手法;3.通过《雁门太守行》了解冯妇这样的伟大英雄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4.鼓励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先讲述《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法: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理解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解读;3.演讲法:冯妇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模拟冯妇演讲,表达对国家、民族和荣誉的重视和爱护之情;4.分组讨论法:学生按小组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长安元和年间,位于太行山北端的雁门关守将冯妇的事迹。

并非所有学生都与唐代中国历史有所接触,因此老师需要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此时此景做好准备。

2.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意境高远,词意深刻,古文典范,而且充满胆识、高傲、澎湃热情和奋发向上乐观精神,既使人钦佩,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文化修养。

3.分析诗歌《雁门太守行》的格律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绘手法、借景手法等,从而勾画出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老师通过讲解各种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各字句的层次结构,当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境把握,词语的多义等问题是要注意的。

4.冯妇激发学生责任、爱国精神冯妇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的英雄人物。

老师通过讲述冯妇的事迹,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得到赞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力量,而是成功背后的社会力量支持了他。

传统文化的呈现《雁门太守行》教案

传统文化的呈现《雁门太守行》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在教学中选择了一首经典的唐诗《雁门太守行》。

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雁门太守行》的赏析及创作。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背景;2.理解《雁门太守行》的意义与价值;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5.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古诗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雁门太守行》的理解、解读和鉴赏。

2.教学难点:古诗创作技巧的教授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本课以讲授、问答、示范、讨论、创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同时,本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用几幅画面让学生感受雁门关的自然风光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诗篇(20分钟)老师给学生讲授《雁门太守行》的基本情节和内涵,强调古代诗歌中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解释《雁门太守行》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3.问答、讨论环节(15分钟)老师针对学生笔记和课堂听讲情况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白名单和小组内讨论。

如:“雁门太守行”是在什么样的荒野上行走的?他面临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他的行为有何深刻的意义?4.创作环节(30分钟)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雁门太守行》的扩展创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雁门太守行》为故事主题,创作一篇以其他地方为背景的古文;另一种是自行选取一大段《雁门太守行》,进行修辞加强和扩展创作。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5.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雁门太守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增强审美体验。
2.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词组、成语,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3.提高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通过解读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
4.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了解唐代边塞文化,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文化背景了解:介绍唐代边塞文化,加深学生对诗歌历史背景的理解。
举例解释:
-诗歌朗读技巧: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的紧迫感和壮阔场面。
-诗歌意境理解:分析“雁门太守行”中的“雁门”二字,让学生了解雁门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从而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修辞手法运用:如“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平”中的夸张手法,解释夸张在诗歌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想象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雁门太守行》的基本概念、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自己的壮志豪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雁门太守行》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起了他们对壮志豪情的共鸣,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针对“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出的战争残酷和壮士情怀。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解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拟人手法,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拟人修辞。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雁门太守行》。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这首诗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展开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想象画面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战争的悲壮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雁门太守行》教学说课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雁门太守行》教学说课课件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上面放 置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三读诗歌,知人论世悟情感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 战争。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 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 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 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用浓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 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 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艺术特色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 画面,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 “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 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 的感觉。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 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理解性默写
3. 《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含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 贤才”的典故,表明将士以死报效朝廷这一思想的 句子是: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
4.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敌军兵临城下,形 势危急的句子是: 黑__云__压__城__城__欲__摧__,甲__光__向__日__金__鳞__开__。
鉴赏诗歌的技法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 炼字 •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 描写手法:正面、侧面、动静、虚实、感官角度、
视觉位置角度等 •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三读诗歌,知人论世悟情感
“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 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雁门太守行
作者介绍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6年),字长吉, 唐代著名诗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 “三李”。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 活方式,元和八年(816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 昌 谷 , 27 岁 英 年 早 逝 。 有 《 雁 门 太 守 行 》 、 《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探笔底波澜,品独特诗风XXX说XXX《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尊敬的评委、来宾:我今天要讲的是XXX的《雁门太守行》。

一、说教材雁门太守行》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同时苏教版和人教版选用,说明它确实是一首内涵丰富的佳作。

诗歌大胆想象,敢于用大量鲜艳明亮的色彩来描写惨烈的战斗场面,给人一种非常奇特的感受;而且,描写的战斗场面,既有敌我双方的防守、作战,还有我方友军的救援;其中叙事、描写、抒情相得益彰;视觉、听觉、想象交替出现;比喻、夸张、用典自然巧妙;最后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在本单元的单元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品味古诗文名句,感受语言运用的妙处”,因此,我打算,在课堂中寻找一个最恰当的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联想与想象,引领他们去感知那一份“与众不同”的美。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能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但不能明确地指出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说教学目标参照单元目标,结合学生学情和诗歌特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领略诗歌的独特风格,睁开设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四、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本堂课的重点;领略诗歌的独特风格,是本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为达成教学目标,我决定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互相探讨质疑、同题材诗词的比较阅读、等方法,使学生能有切己的体悟。

六、说学法学生则通过诵读,思考,感悟,想象的学法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法和学法的确立,其实都指向了我们的语文讲授终极目标:让语文研究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

七、说教学过程我设计的教学流程由五个环节组成:1、出色故事,激趣导入;二、捉住枢纽,举重若轻;三、掌握技巧,迎难而上;4、比较阅读,领略诗风;五、课外练笔,巩固功效。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12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12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12篇)《雁门太守行》篇1《雁门太守行》课文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作者档案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

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

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

死时仅二十六岁。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

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说课稿第【1】篇〗《雁门太守行》说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说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说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题目为《雁门太守行》。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

《雁门太守行》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和文言文为主题的单元,通过这些诗歌和古文,传递出了一种大丈夫积极向上,砥砺奋进的语文精神。

二、说学情。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初一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然后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3)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预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和学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

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2)启发教学法。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认识和观点,逐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合作探究发。

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

在授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具体到课本中,分组讨论人物的情感,通过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教师的点拨下,有所把握。

(4)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提问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欣赏等方法,总之一切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课程。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 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

“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

“夜紫”指紫色的晚霞。

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

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一画面?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

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

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1、边塞诗积累2、想象扩写诗歌是想像的果实。

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①展开合理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②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

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

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

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

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3.诗歌赏析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陈陶1请欣赏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

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个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