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完整版一、单项选择题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 B统一)4、新石器时代结束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A五六千年之久)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B农业)7、建国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 C明)8、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 D墟)9、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10、“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 C西周)11、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D董仲舒)12、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在20世纪的( B五六十年代)13、中国古代丛书林林总总,最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而成的大型丛书(C《二十四史》)14、至今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是( D 《四库全书》)15、《周礼》又名周官,是一部(D谈论政治制度的书)16、汉代六经中的《乐经》不存在,增加了(B《孝经》《论语》)合为七经17、《春秋文公四十年》中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对(C哈雷慧星)的记载。
18、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整体观的是(C中医学)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论语》)20、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是( D 语系)21、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冬祭叫( D烝)22、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己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的创造,这种神叫( c上帝)23、传说,制定婚姻“六礼”的人是( C周公 )24、学术界一般认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年代是( C大业三年 )25、秦朝的中央“三公”是(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6、下列关于“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始皇帝是秦政 )27、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D大有关系)28、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A血缘)2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B《法经》)30、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A 什伍里甲制度)31、佛教的创造人是( C释迦牟尼)32、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是( C仓颉)33、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B“书同文”)34、“以物比德”属于( D类比思维)35、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A 般若学)36.首次阐述“新儒家”概念的是(D梁漱溟)3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格是(D重叠)38、语言文字之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像,又是文化的( A载体)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以下文化定义中有误的是A.文化指文明,既包括精神文明又包括物质文明,其对应物是自然。
B.文化指文化知识、文化教育,其对应物是文盲。
C.文化指精神文明,其对应物是物质文明。
D.文化指文学艺术,其对应物是科学技术。
正确答案:C2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说:“表达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请问鲁迅先生在评论哪种古代小说?A.话本小说B.唐传奇C.志怪小说D.章回小说正确答案:B解析:B、唐传奇和前面的志怪虽然都是记述奇闻异事,可是两种还是不太一样。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经对唐传奇有过这样一种评价,他说它们“表达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他这里面比较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之间的一个区别。
一方面,唐传奇是表达婉转,文辞华艳,而六朝的志怪是粗陈梗概,非常简单。
另外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鲁迅先生认为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
“有意为小说”也就是说它是主动地在创造小说,而创造小说有一个非常主要的特征就是虚构。
就知道这是虚构的,这叫“有意为小说”。
3单项选择(2分)在佛教史上,一般认为佛教大约何时传入中国A.春秋战国B.唐朝C.两汉D.先秦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解析:C、关于佛教的传入,一说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一说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
综合两说,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在两汉之际。
约公元1世纪时。
4单项选择(2分)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李白号“青莲居士”,这个号是因为他曾居住在青莲乡而得的。
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秦始皇。
C.“陶”这个姓氏是来源于职业的。
D.林黛玉在写到她母亲名字里的敏字时少写一两个笔划是为了避讳。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解析: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他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
5单项选择(2分)曹丕雅好诗文,文友王粲过世,曹丕为他送葬,“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文化通过贸易、宗教、教育等方式传入 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得中国文化面 临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 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造纸术、火药、 印刷术等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重视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占据重要地位,强调个人对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 信等美德,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
音乐与舞蹈
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歌、曲艺、戏曲等多种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著称。乐器如琴、筝、笛、 鼓等,风格各异,反映了中国各地的音乐文化特色。
舞蹈
中国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包括民族舞、古典舞、民间舞等。舞蹈动作注重身姿、手势和眼神的 表达,通过舞蹈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戏曲与曲艺
THANKS
感谢观看
自清末开始,中国进行了多次教 育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 系。
02
现代教育体系构成
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 教育等多个层次,注重科学知识 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03
教育发展现状与展 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教育 体系不断完善,但仍面临诸多挑 战和机遇。
06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传承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统一期,秦始 皇统一六国,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 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 立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5、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答案:B6、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答案:C7、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答案:C8、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答案:A9、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A、孝B、仁C、义D、礼答案:B10、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A、《论语》B、《孟于》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答案:CC12,“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A.《书》B.《乐》C.《礼》D.《易》B11、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答案:B12、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答案:A1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答案:B二、多选题16、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A、孝廉B、征辟C、考试D、举人E、察举答案:BCE17、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环境标志B、等级标志C、性别标志D、年龄标志E、体型标志答案:ACDE18、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答案:ABCDE三、名词解释20、九流十家答案: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
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21、血缘九族制答案: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 也就是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 culture 对译。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试大收集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件概论一、名词解释题1、民族文化:答: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2、宗法制:答: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文化:答: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4、传统文化:答: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化概论开设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答:(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御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2、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一)“以脏补脏”说唐代医学家兼养生学家孙思邈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
例如,肾主骨,他就利用羊骨粥来治疗肾虚怕冷。
肝开窍明目,他又发明了以羊肝来治疗夜盲雀目,这些方法都大大增强了中国饮食中菜肴的科学性。
发展到现在,“以脏补脏”理论和现代饮食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已成为菜肴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发物”忌口说这一学说为中国饮食中“用料广泛”这一特点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其在选料中做到了“博中有精、宽中有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辨证性。
所谓“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晶,其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
常见的有鹅肉、鹅蛋、猪头肉、鲤鱼、杏子、李子以及葱蒜之类辛辣刺激性的调味品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 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 年到1900 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 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
8. 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 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前言一、文化的定义什么是文化?“文化”定义有一个基本内核: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广义理解)文化包括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以及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以及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
(狭义理解)二、文化的特征文化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文化由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或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文化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
三、文化的交流与比较1、交流的必要性同的文化体系,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在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就已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体系,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预示着文化交流暗伏冲突。
2、比较的必要性文化的比较是整体的比较,或某一个侧面的比较,应对比较的双方整体进行大致的、熟练的认识。
文化的比较是历史的比较,不能割断历史,要追溯源流。
3、融合的必要性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象两条互不相交的河流,相交汇流。
今天,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各种文化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但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融合两种文化产生出另一种新文化,各自仍需保留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第一讲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复杂多样的气候一是光、热资源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1、《兰亭序》的作者和书写者是王羲之。
2、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法则是师法自然3、名画《踏歌图》的作者是马远,朝代是北宋。
4.《草书洛神赋》的书写者是宋朝的赵构。
5.最早提出“大同”思想的著作是礼记中的礼运篇。
6.《辋川图》的作者是王维。
6.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是距今6000年前的在今天河南省濮阳地方发现的蚌壳龙。
8.《海国图志》的作者是魏源朝代是清代。
9.《资治通鉴》的编撰者是司马光。
10.《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
11.书法名作《勤礼碑》的书写者是唐朝的颜真卿。
12.《松风阁诗帖》的创作者是宋朝的黄庭坚。
13.中国文化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1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南朝的刘勰。
14.中国古代农业种植生产特征是北粟南稻。
15、《救荒本草》的作者是明朝的朱橚。
16.《针炙甲乙经》的作者中国古代西晋朝的皇甫谧。
17、晋代著名的道家哲学和医学的代表作《抱朴子》的作者是葛洪。
18.《山水清音图》的作者是石涛。
19、儒家文化的“六艺”指的是哪六个方面的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20.书法名作《玄秘塔碑》的书写者是唐朝代的柳公权。
21.《墨葡萄图》的作者是明朝的徐渭。
22.《伤寒论》的作者是张仲景,他是历史上东汉朝代的人。
23.《史记》的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
24.《送子天王图》名画的作者是唐朝的吴道子。
25.《荷花双鸟》名画的作者是明末朝的朱耷。
26.著名书法名作《胆巴碑》的作者是元朝的赵孟頫。
27.《茶经》的作者是陆羽朝代是唐代。
28、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六经”具体是指史、书、礼、乐、易和春秋。
29.《自叙帖》的创作者是怀素。
30.《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瑞,朝代是宋。
3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32.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是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33.佛教所说的“三宗”,包括了哪三个佛教派别:天台、华严和禅宗。
34.《文史通义》的作者是清朝的章学诚。
41.《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唐朝的高僧玄奘。
35.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和义的三个要义。
36.马铃薯(土豆)的原产地是南美洲。
37.《富春山居图》这幅旷世名画的作者是元朝代的黄公望。
38.《野菜谱》的编撰者是明朝的王磐。
39.儒家文化的“四书”,包括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名词解释1.因材施教:答案: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情况各异的学生必须有充分了解,而后才能给予不同的诱导。
2.诗眼:答案:诗眼既指创造诗歌时要特别注意诗句中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字眼,更指诗人观察生活,体会人生,说理、抒情等方面所独具的智慧和巧思。
3.文野之分:答案: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论,反对野蛮而赞扬文明。
《书》中把“文明”当成一种美德,孔子也为“文明”规定了人们应当遵守的若干道德规范,并认为人们经过学习,可以成为讲文明的君子。
4.天人相分:答案:荀子建立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指出人除了具有自然物的一般属性以外,还有不同于“物”的属性。
5.“天人交相胜”观:答案:按照刘禹锡的解释就是,天与人虽然都是物质存在,是“万物之尤者耳”,是万物中最优秀的部分,但是天与人各有所长,不能相互取代。
6、史德:答案:中国古代史学十分重视史学家的品德修养,将其作为编纂史书的必要条件,主要是指编纂历史的过程中要具备忠、信的品德,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要坚持“直笔”精神。
7.“中体西用”:答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中学为体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治国之本,西学为用就是以西方近代科技与文化,作为治国的辅助物。
8.学思结合:答案:学与思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离开思考的学习只能是知识的堆砌,而脱离学习的思考则无异于虚妄的空想。
只有把学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学生学业的真正进步。
9、自然精神:答案:主要是道家的思想,提出要如实的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
同时利用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发展人类自身。
10、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答案: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中医学也同样主张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同时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
11、人文精神:答案: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它具有以下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重视礼仪形式,特别重视社会的细胞——家庭,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企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德: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持家等等。
12、私学:答案:私学是在中国古代官学衰弱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出现在春秋晚期,私学的出现繁荣了学术文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直接导致中国诸子百家学说的形成。
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3、循序渐进:答案:作为教学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循序渐进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在实践中逐渐领悟出来的。
从教学理论上讲,循序渐进必须考虑到教材难易程度、编排逻辑和学生接受能力的一致性,且在教学上需注意由浅而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原则。
14、“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答案: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这种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调养,平时主要调养,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更应该高度注意调养。
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
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15.官学:答案:官学是古代统治阶级筹办的教育机构。
官学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模式,其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相当密切。
官学建立了较为严格的学校考试制度,定期考核以检验学生成绩;官学的皆由专门教育行政机构和专官管理学校。
16.“全球意识”:答案:主要是针对民族文化发展来说。
主张“全球意识”的学者认为,文化的发展趋向应该有全球眼光,因为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各种新思想、新学说、新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极为迅速,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十分快捷。
所以文化的发展有一个综合的趋向,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都不可能不考虑整个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17.启发诱导:答案: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十分重视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其心智,使之学习效果更好。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倡导者,他从不急于灌输知识,而是引导他们怎么学习,并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去激发学生开动脑经,取得良好效果。
18.天道自然:答案:天道自然是道家老子提出来的哲学观。
所谓“自然”是对各种自然想象的理论概括,即是“道”。
在老子看来,天既然是自然之物,那就没有必要崇拜它;人是自然之物,人与天使平等的。
“天道自然”把人作为独立的因素,从“天”的束缚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中华民族是以一个哲学化的民族屹立于世界。
17.和而不同:答案:有道德的人胸怀宽阔,能容纳百物,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博采众长。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是,讲道德的人以“和”为准则,但不肯盲从附和,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不正派的人处处盲从附和,而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
18.“全盘西化”:答案:指文化的充分世界化,即遵循民主与科学的文化原则,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改造它。
这不是毫无辨别的一切事物西化,是有选择的西化。
简答题1.简要说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文化内涵。
答案:(参考)一崇拜与信仰,不过越是到后来,金银器所反映的宗教内容就越少。
二等级观念,代表占有者的社会地位。
三反映出非常明显的民风民俗,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四金银器所反映的艺术水平也很具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化欣赏价值。
2.简要说明孔子儒学“仁”的主要内容。
答案:孔子所说的“仁”乃是儒家道德的总称,主要包含了五种道德规范:恭、宽、信、敏、惠。
孔子讲道德并不止于这五种,其他德目如:俭、让、温、良、恭等也可以称之为“仁”。
3.简要说明中国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答案:(参考)一可以看到青铜器所反映的宗教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特色。
二可以看到青铜器的礼制特征,反映出商周不可逾越的尊卑贵贱的等级,以及维护等级秩序的礼制观念。
三要看青铜器的艺术价值。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纹饰、造型、铭文,体现着当时人们对于美的执着追求;它给后来的雕刻艺术、书法艺术带来了很大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简要说明这个古代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含义。
答案:(参考)“大同”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有才能的人能有所发挥,人们都具有仁爱之心,社会关怀触及每个孤苦残弱。
在这个世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人们都乐于为社会繁荣贡献力量,这里不再有盗窃,不再有战争。
“大同”是儒家的理想世界。
尽管这个理想带有空想的色彩,古代哲人也找不到通向“大同”的路,但是她毕竟表现了古代人对当时剥削社会的抗议,向往一个美好的世界。
5.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教育的书院制度。
答案:(参考)书院是我国唐末以后逐渐兴起的具有独特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
第一,注重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形成了学术研究的自由争鸣风气。
第二,注重学生自修与教师指导的结合,着眼于学生独特研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校园建设)与和谐的人文环境(师生关系)的结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尊师爱生动优良传统。
6、简要说明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
答案:(参考)特点有三:一是历时最久。
从两汉之际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宋元明清,近2000年的时间里都有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另外参与这一活动的僧侣都有三、五年、十几年,甚至长达二三十年的求法、传法经历。
二是影响最深。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输入和输出活动,在佛教流传的同时,中外各种文化发生碰撞,进行快速融合。
三是化得最好。
佛教传入中国后即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简要说明中国文化人文始祖炎黄二氏的主要功绩。
答案:(参考)炎帝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原始农业,另一个功绩是发明了医药;皇帝部落的发明很多,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等的发明。
8.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瓷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答案:(参考)瓷器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
从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它较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面貌。
它精致地表现力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
它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
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
9.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医学“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