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第七章 能量代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
表示法:
• 绝对值:kcal或kJ╱m2╱h; • 相对值:<±15%正常值
体表面积测算: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 -0.1529 利用体表面积测算图
体表面积测算图
生理学
BMR异常
BMR↑ • 甲亢、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伴有呼吸困难的心脏病等 • 发热(体温1℃↑,BMR13%↑) BMR↓
+
F0
NADH+H+
NAD+

延胡索酸 琥珀酸
-
- - -
- 1/2O2+2H+
H2O
F1
基质侧
ADP+Pi ATP H+
生理学
ATP:重要的贮能物质和直接的供能物质
1mol ATP可释放 52.3kJ 能量 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 CP):由肌酸和磷酸合成,主要存在肌 肉和脑组织中,是含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不能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 能量过剩 ATP 能量不足 ATP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物质 CP
生理学
二、机体的产热反应与散热反应
(一)产热反应 (二)散热反应
生理学
(一)产热反应
1. 主要产热器官
几种组织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产热量 组织器官 脑 内脏 肌肉 重量(占体重的%) 2.5 34 40 产热量(占机体总产热量的%) 安静状态 16 56 18 运动或劳动 3 22 73
其他
23.5
(一)能量的来源 (二)能量的利用 (三)能量平衡
生理学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伴随物质代谢过程中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摄取营养物质来构筑和更新自身
合成代谢 新陈代谢 (metabolism)
物质代谢
贮存能量
分解代谢
分解自身的部分物质 释放能量
能量代谢
生理学
能量来源 糖(glucose):基本的供能物质,供能占70%以上。通过有 O2氧
生理学
能量的利用
维持基础代谢—跨膜主动转运,产生生物电活动,腺体的分泌和递质
的释放合成代谢
运动及各种活动—肌肉的舒缩(机械功)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生长发育 维持体温等
生理学
能量平衡 (energy balance)
在一定时期内,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基本相等
摄入的能量多于消耗 的能量 能量的正平衡 生长发育 、肥胖 消瘦
摄入的能量少于消耗 的能量
能量的负平衡
生理学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生理学
测定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
M=L+S+W
M:能量代谢量;
L:散热量; S:贮热量;
S=体温变化(℃ ·h-1)×体重(kg)×人体比热(0.83 kcal ·℃ ·kg-1)
营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脱下的一对氢原子进入线粒体,经过线粒体氧
化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激活ATP合酶,催化ADP磷酸化生成
ATP氧化磷酸化是体内ATP生成的最主要方式
生理学
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耦联ADP磷酸化,生成ATP 胞液侧
4H+
4H+ 2H+ Cyt c
+

+ + + + +
Q
+

+ +

• 四肢末梢的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和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 皮肤温度主要与局部血流量有关 • 影响因素: 环境温度、精神紧张、发汗等
生理学
体温的测量和正常值
• 直肠温度(rectal temperature):温度计插入直肠内6cm以上 直肠的封闭性好,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但受下肢温度的影响 36.9~37.9℃ • 口腔温度(oral temperature):温度计含于舌下、闭口 应用比较方便。不能配合测量者不宜使用;受进食、饮水及经口呼吸等因素影响 36.7~37.7 ℃ • 腋窝温度(axillary temperature):将上臂紧贴胸廓,形成密闭的人工体腔 应用方便。测温一般需要5~10min 36.0 ~37.4 ℃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热价 NPRQ 0.707 0.71 0.72 … 氧化的糖(%) 0.00 1.10 4.75 … 氧化的脂肪 (%) 100.00 98.90 95.20 … 氧热价 (kJ/L) 19.62 19.64 19.69 …
生理学
具体步骤如下:
• 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产生量,及尿氮排出量 • 推算出蛋白质氧化量及蛋白质食物的产热量
W:外功
生理学
测定方法:
1.直接测热法 (direct calorimetry)
收集在一定时间内受试者散发的总 热量 特点:测定原理简单,所得数据精 确。所需的测试装置结构复杂,操 作繁琐
直接测热装置模式图
生理学
2.间接测热法 (indirect calorimetry)
根据化学反应的定比定律,即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量与产物量之间
生理学
出汗类型
温热性出汗(thermal sweating ):
热刺激→温度感受器→下丘脑发汗中枢→交感胆碱能纤维→ACh→小汗腺 汗腺分布密度由高至低:手足、额、四肢、躯干 分泌能力:四肢、躯干最强 精神性出汗(mental sweating ): 精神紧张、激动→大脑皮层→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 →手掌、足底、前额汗腺分泌
消耗量 (L/g)
0.83 2.03 0.95
CO2产量 (L/g)
0.83 1.43 0.76
呼吸商 (RQ)
1.00 0.71 0.80
氧热价 (kJ/L)
21.1 19.6 18.9
生理学
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NPRQ):
• 由糖和脂肪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及耗氧量的比值 • 通常将蛋白质的代谢量忽略不计,进食混合膳食的非蛋白呼吸商约为0.82
• 计算出非蛋白呼吸商,算出非蛋白食物的产热量
• 将蛋白质食物产热量与非蛋白质食物产热量相加,即得出整个机体在该段时间内的总产热量
生理学
耗氧量和和CO2产生量的测定
• 开放式测定法:用气量计测出呼出气量并进行气体分析
• 闭合式测定法:通常测定6分钟的耗氧量
肺量计模式图
生理学
能量代谢率的简便测算方法
生理学
(二)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1.体温的日节律
• 清晨2~6时最低 • 午后1~6时最高 •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控制
2.性别的影响
• 女性高于男性0.3℃ • 女性的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 • 可能由于孕激素作用所致
体温昼夜节律曲线
女性月经周期中的基础体温变化
生理学
3.年龄的影响
新生儿、早产儿调节能力差,易受环温影响 老年人代谢低,体温较低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目录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重点难点
掌握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 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自主性体温调节机制
熟悉 能量代谢间接测定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体温的生理性波动、测量方法
了解 能量代谢直接测定方法
行为性体温调节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生理学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生理学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 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RQ = CO2产生量(ml) O2耗氧量(ml)
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时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 营养物质
糖 脂肪 蛋白质
产热量(kJ/g) 物理热价
17.2 39.8 23.4
生物热价
17.2 39.8 18.0
2.环境温度
安静状态、环境温度在20~30℃时代谢最稳定
环境温度低于20℃以下时,由于肌肉紧张度增加、战栗,使代谢率升高 环境温度高于30℃以上时,体内生化反应加速,代谢率也升高
生理学
3.精神活动
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肌肉张力增强,促进机体代谢活动的激素释放增多,使能量代谢率
升高。但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代谢率增加并不明显
4.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of food)
由食物引起机体额外增加产热量的现象 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增加,2~3小时增至最大,以后逐渐下降,可延续7~8小时 各种营养物质的特殊动力效应:蛋白质30%、糖6%、脂肪4%。混合性食物约为10% 可能主要由于在肝脏内氨基酸的脱氨基反应消耗能量
主要指心、脑、肺、腹腔脏器的温度
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生理学
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体温分布示意图 A:环境温度20℃;B:环境温度35℃
生理学
皮肤温度(skin temperature):皮肤表面的温度
皮肤温度的特点:
• 体表各部分温度差别大、不稳定
呈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 C6H12O6+6O2→6CO2+6H2O+△E
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1g某种食物氧化分解(或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 O2所产生的热量 (氧热价×耗氧量=产热量)
生理学
四、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在基础状态下单
位时间的能量代谢量 [ kJ/(m2·h)]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测定时无精神紧张, 测定前至少空腹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 甲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Addison病)、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
垂体性肥胖等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生理学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波动
(一)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
(二)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三)人体体温的变化范围
生理学
(一)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
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机体表层部分的温度 主要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部位的温度 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机体核心部分的温度
解耦联蛋白模式图
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复合体Ⅱ:琥珀酸-泛醌还原酶;复合体Ⅲ: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Q:泛醌,又称辅酶Q
生理学
(二)散热反应 (heat loss)
散热途径:皮肤(占90%)
呼出气、排泄物占少部分
散热方式:辐射(radiation)(60%) 传导(conduction) 对流(convection) 蒸发(evaporation):不感蒸发、出汗 当环境温度≥皮温时,蒸发是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生理学
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氧化一般过程 糖原 三酰甘油 蛋白质 氨基酸
葡萄糖
脂酸+甘油 乙酰CoA
底物水平磷酸化
柠檬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CO2 2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DP+Pi
呼吸链
ATP
H2O
生理学
底物水平磷酸化:
由底物分子脱氢,将能量在分子内重新分布产生高能键,并将高能键
最终转移给ADP生成ATP 氧化磷酸化:
化和无氧酵解供能
脂肪(fat):重要的贮能和供能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多。短期 饥饿时供能 蛋白质(protein):特殊情况下供能,在体内氧化不彻底
生理学
生物氧化
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糖 脂肪 蛋白质
O2
CO2和H2O 能量
ADP+Pi ATP 热能
10
2
生理学
2. 产热的形式 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伸、屈肌同时收缩,不作功但产热多
成簇的高幅波群集放电波
生理学
非战栗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 褐色脂肪组织产热作用最强 • 通过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的解耦联蛋白 的作用,使氧化与ATP的生成脱耦联, 使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
4.运动、精神活动的影响
骨骼肌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精神紧张时,骨骼肌张力增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促进机体代谢活动的激素分泌增多,代谢活动增强
生理学
(三)人体体温的极限
T>42℃,脑功能将严重受损,诱发脑电反应可完全消失
T>44~45℃时,可因体内蛋白质发生不可逆性变性而致死 T<34℃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引起神经反射消失,心脏兴奋 传导系统的功能障碍 T<28℃以下时,则可引起心脏活动停止
1.蛋白质代谢量忽略不计,测定耗氧量和CO2产生量→计算出呼吸商 (NPRQ)→查表得出氧热价 产热量=耗氧量×氧热价 2.混合食物NPRQ视为0.82,则对应的氧热价是20.19kJ/L,故只需测得一 定时间的耗氧量,即可算出该时间的产热量
生理学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
显著影响能量代谢,耗氧量同肌肉活动的强度呈正比关系,剧烈活动时可达安静时的 10~2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