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课程标准(3次修订)
2022年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与变化PPT课件
![2022年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与变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f421a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9.png)
小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具体内容
四大板块——以第二学段(3-4年级)为例
板块二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 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 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 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 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 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一
小学语文课程的“五大”核心理念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课程内容应突出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 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 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 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 发展
小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具体内容
具体目标—四大板块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识字与写字 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段(3-4年级)为例
《普通话》课程标准
![《普通话》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68ea974b14e852458fb57f9.png)
《普通话》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二、课程性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普通话》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三、课程目标(一)能力目标通过完成声母、韵母、声调、音变、朗读、命题说话等实训项目,学生能运用普通话语音、朗读、口语表达等相关知识,根据小学对语文教师口语技能的要求,能够:1.语音能力达标,普通话语音标准,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2.具备朗读能力;3.具备规范、流畅、生动形象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能力解析表1能力解析表2能力解析表3(能力解析表的数量取决于能力目标的数量)(二)知识目标1.了解普通话发音的基本原理;2.了解本地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差别;3.掌握普通话朗读及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
(三)素质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3.培养学生文明用语、礼貌用语的良好语言习惯;培养学生语言美、心灵美的良好素养;4.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亲和力、感染力,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课程联系(一)与先修课程的联系《普通话》与学生在中小学学习的汉语拼音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小学的汉语拼音采用了变通的教学方法,声母、韵母的数量和带Y、W的音节的拼法和本课程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如果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准确到位,那么将对该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训打下牢固基础。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普通话》与大二、大三的许多门课程都有密切关系。
普通话发音标准、具备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规范、准确、流利、生动、形象是《语文教法》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各门与口语表达相关的课程的基础。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本课程学习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概说、声母实训、韵母实训、声调实训、音变实训、朗读实训、命题说话实训。
知识体系结构如下表:表1 《普通话》内容及要求六、课程实施(一)教学方法建议要求: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项目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标准(3)
![课程标准(3)](https://img.taocdn.com/s3/m/d5ac69814431b90d6d85c742.png)
(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调整,原第8条)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调整)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删原第6条: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原11条,现8条)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普通话》课程标准
![《普通话》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7c29c65a98271fe910ef9d3.png)
《普通话》课程标准一、课程管理信息课程名称:普通话课程代码:PT2BS12教学单位:普通课教研室制定时间:2014年4月编写负责人:陈穗蓉审定负责人:王刚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学分:6分课程学时:102 授课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二、课程简介课程性质和作用《普通话》课程是针对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方针而设立的,是一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
是我校面向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旨在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
是一门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普通话》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奠定了现代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规格要求的基石。
《普通话》课程与职业综合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驾齐驱,构建起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1、实用性——创设、模拟工作情境设计使用教学。
2、普适性——由“点——线——面——体”,从“拼音、字、词——句、段——绕口令——对话”设计普适性教学内容。
3、针对性——从普通话等级证书的考级训练入手设计针对性教学内容。
(一)设计理念本课程担负着培养与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之——普通话口语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语言素养,促进学生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底蕴,服务认知”的提升的任务,通过学习、训练,将使学生能够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有效地服务于幼师行业的发展。
为此,以“能力训练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训练”为抓手,以“岗位、素质、能力、证书”为目标设计普通话课程学习任务。
突出课程的特色建设,强调普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普通话是语音教学课,实践训练是主线,语音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程具体设计时设置了每一节课内容由点——线——面——体层层推进,教学方法静、动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使课程的设置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中职普通话课程标准
![中职普通话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315c4cc1711cc7931b716bd.png)
中职普通话课程标准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普通话》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标准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航空服务、文秘、旅游、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应该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实践性课程,应着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本课程的中心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普通话的基本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普通话发音存在的问题,掌握普通话练习和提高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的训练获得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克服不良发音习惯,养成正确发音习惯。
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国家普通话测试等级(二级乙以上)的规定级别,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从事相关职业打好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普通话测试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通过训练促进学生普通话普及与提高的一门课程。
它是服务类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课,旨在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本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
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上。
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精讲,实践教学要充足,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过程中掌握语言的运用技能。
以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为标准,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认识。
从交流、交际以及就业成才的需求出发,让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和自觉的行动。
以训练方法为突破口,使学生了解正音方法,从而通过自我训练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
从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习惯养成出发,建立标准发音的理念,坚持通过大量的听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162时课。
2、课程目标通过《普通话》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理论和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别能力和自我语音辨正能力,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职场口语交际。
中职《普通话》课程标准
![中职《普通话》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0932e9acc1755270622080e.png)
《普通话》课程标准1、前言1、1 课程标准本课程就是中等职业学校航空服务、文秘、旅游、学前教育专业得一门核心课程,也就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应该学习得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就是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得实践性课程,应着重训练与提高学生得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本课程得中心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得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得原则,系统地讲授普通话得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得要求与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普通话得基本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得方法与技巧,更重要得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普通话发音存在得问题,掌握普通话练习与提高得方法,并通过大量得训练获得普通话口语表达得基本技能、克服不良发音习惯,养成正确发音习惯。
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国家普通话测试等级(二级乙以上)得规定级别,为她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塑造良好得自身形象,从事相关职业打好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得总体设计思路就是,根据普通话测试大纲规定得内容,按照“以测促训,以训保测”得原则,通过训练促进学生普通话普及与提高得一门课程。
它就是服务类专业得综合技能训练课,旨在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本课程具有非常强得实用性与操作性特点。
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训练与培养上。
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精讲,实践教学要充足,让学生在大量得练习过程中掌握语言得运用技能。
以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为标准,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得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得认识。
从交流、交际以及就业成才得需求出发,让掌握标准得普通话成为学生得内心需求与自觉得行动。
以训练方法为突破口,使学生了解正音方法,从而通过自我训练掌握正确得发音方法。
从正确得普通话发音习惯养成出发,建立标准发音得理念,坚持通过大量得听读训练提高学生得普通话水平。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162时课。
2、课程目标通过《普通话》得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理论与普通话声、韵、调、音变得发音要领,具备较强得方音辨别能力与自我语音辨正能力,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得普通话进行职场口语交际。
普通话课程标准(新标准版)
![普通话课程标准(新标准版)](https://img.taocdn.com/s3/m/ac948c05783e0912a3162a1b.png)
.了解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明确大学生对推广普通话所应承担
.对普通话语音体系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掌握汉语拼音。
.掌握普通话的声、韵、调,弄清自己所在方言区声韵调与普通话的区别。
.熟练把握各种朗读技巧、说话技巧。
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要求,熟悉应试技巧,并了解朗读和说话时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积极主动地宣传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
70%。课程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期末考试主
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教材应根据各专业学生在普通话方面的知识需求,设置全面、合理、够
课程应加大学生的练习环节,以便增强学生普通话的运用能力。
教材应以学生对知识需求为本,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文字宜简明扼
1/5,活动实践占4/5。
课堂教学可采用多媒体、录音机物质工具,最好能做到学生训练全程录
该课程结合学生实际,在语音训练、朗读训练、说话训练方面进行序列化
学会普通话声母的规范发音。
学会普通话韵母的规范发音。
学会普通话声调的规范发音。
掌握普通话语流音变的基本规律,学会音变、轻声、儿化的规范发音。
结合方言进行声母、韵母、声调和音变的辨正练习,具备一定的方言辨
能给汉字注音,能识读音节。
能使用准确或较准确的普通话朗读一般作品和进行口语交际。
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
” 课程编码 04290900 课程名称 普通话训练 授课学期 第三学期 课程类别 公共选修课 总学时 32 学分 2 考核性质 考查 适用专业 各专业
课程标准 普通话
![课程标准 普通话](https://img.taocdn.com/s3/m/80ca96cbec3a87c24128c413.png)
《普通话》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普通话》课程是针对空中乘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实践性课程。
《普通话训练》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实施普通话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国家普通话测试等级的规定级别,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语言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语音知识、朗读知识、说话知识和普通话测试的方法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声、韵、调的规范发音,掌握普通话语流音变的基本规律,具备一定的方言辨正能力。
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把握应试要领,能用标准和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和测试,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积极主动地宣传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明确大学生对推广国家共同语所承担的义务;增强语言规范意识;克服各种思想顾虑,特别是怕人讥笑的思想。
(三)参考学时32学时(四)参考学分2学分(五)课程的技能列项及检测标准(六)课程内容和要求(一)课程内容及要求(七)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教学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示范和自我训练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教学上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导。
教学手段尽可能多样化,在讲授、示范、训练、讨论、模拟表达等常规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评价方法此课程为考查课,采用抽题、口语考查的方式。
3.教学条件尽快建起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完善教学课件;本课程具有全套PPT课件,相关资料视频。
4.教材选编选用教材教材崔梅周芸.《普通话等级考试训练教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第1版参考书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汉语课程标准
![汉语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0c3ab3bee06eff9aef80714.png)
[转载](收藏)汉语课程标准汉语课程标准(第三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 (1)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1)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2)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一、总目标 (5)二、阶段目标 (6)小学阶段 (6)初中阶段 (8)高中阶段 (10)第三部分实施建议………….…………………………….(14)一、教科书编写建议 (14)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5)三、教学建议 (16)四、评价建议 (21)附录一、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字(暂缺)二、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词(暂缺)第一部分前言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现代社会要求少数民族公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掌握基本的规范汉字,具备汉语基本素养.少数民族学生应该重视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也应该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以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汉语教学要为培养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汉语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汉语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借鉴相关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汉语课程。
汉语课程应为提高全体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发挥积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汉语是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土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汉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汉语基本素养是学生继续深造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汉毋课程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普通话课程标准 (实用模板,建议收藏)
![普通话课程标准 (实用模板,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8d1f25e4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8.png)
《普通话训练》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学习普通话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职责,尤其进入信息时代,熟练掌握普通话会更好地促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说好普通话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而本课程就是这样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普通话水平,使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1)学习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2)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3)能够较准确地发好每个字的声、韵、调(4)掌握一定量的绕口令和诗歌的练习方法(5)能够较流利的朗读篇章三、教学改革设想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每节课都将采用理论加练习的方式进行,尤其是语音练习将在课堂中占到重要的位置。
采取竞赛的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四、适用范围:我院各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在二乙以上(旅游系除外)(限报40人)五、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共15讲,总计3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讲座占20学时,实训占8学时,考试占2学时。
第一讲发声篇1.口腔训练操2. 气息控制训练第二讲语音篇1. 语音基本知识2. 单韵母介绍第三讲单韵母训练1. a;2. oe;iuv第四讲声母训练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第五讲声母辨正(一)1. 平翘舌音2.n与第六讲声母辨正(二)1. 舌面音与平舌音2. 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第七讲绕口令比赛要求:分为小组,每组组员都要参加,随机抽取绕口令题目,现场打分,小组打分最高者在最终成绩中加分。
第八讲复韵母训练第九讲韵母辨正(一)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第十讲韵母辨正(二)含a音韵母与含e音韵母对比训练第十一讲韵母辨正(三)所有含a音韵母系列训练第十二讲声调训练1. 调值调类2. 声调训练第十三讲音变训练1. 轻声2. 儿化3.变调第十四讲古典诗词朗诵会第十五讲考试实训成绩:绕口令20%;古诗朗诵50%平时成绩: 30%(考勤15%+课前5分钟10%)收获感想:5%(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心得体会)六、学时分配:七、教学参考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测试题题库及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测试题题库及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e05326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5.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填空题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4.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5.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6.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8.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9.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10.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11.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12.语文课程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13.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和2011年新旧对照版)
![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和2011年新旧对照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46f7d476a20029bd642dcb.png)
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和2011年新旧对照版)(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括号、蓝字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字表示。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普通话》课程标准
![《普通话》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4c2a79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61.png)
《普通话》课程标准一、课程描述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三、任务单元划分
四、考核方式
建立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55%,期末考核占45%。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建议
教材使用山西省普通话测试中心编写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
教师选编字词部分练习材料供教学训练和学生练习使用。
(二)教学建议
1.《普通话》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它有着明确的考试目的。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教学,但不能违背内容标准。
2.采用课堂讲授、训练、示范、模拟训练的形式,精讲多练,建议理论讲授时间占1/5,活动实践占4/5。
3、课堂教学可采用多媒体、录音机物质工具,最好能做到学生训练全程录音并及时播放正音。
(三)师资建议
1.普通话基础知识的有经验教师;
2.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教师;
(四)资源利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录像资料、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2.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五)教学评价
以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作为结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83273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c.png)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能力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
同时,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语文研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三)强调跨学科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研究文字和语言,更是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注重跨学科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在语文研究中掌握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四)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研究特点和能力水平。
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三、课程目标和要求一)语言能力方面1.掌握基本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正确地使用汉语语言。
2.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各种类型的文本,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和评价。
3.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语言进行简单的写作和表达。
4.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达和交流。
二)思想道德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3.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三)科学文化素养方面1.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搜集和处理。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研究。
2.各种文本类型的阅读理解和分析。
3.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4.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5.科学文化知识的研究和应用。
6.信息素养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发现知识。
2.合作研究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普通话语音训练》课程标准
![《普通话语音训练》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98a602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b.png)
《普通话语音训练》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营销类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商务沟通与礼仪》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从事客户信息服务工作中所必需的普通话语音、发音校正和发声技巧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客户服务与管理》《呼叫中心实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90学时,5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营销类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对客服务亲和力及优质语音塑造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照课程目标和客户信息服务人员的岗位需求,围绕良好语言、文字表达及沟通等关键能力,反映客户信息服务行业工作的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客户信息服务人员的普通话发音技能训练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将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理论、发音基本要领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
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普通话语音、发音校正和发声技巧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有亲和力的优质语音实现对客商务营销与服务,树立正确的对客服务的职业理念,养成良好的商务服务和营销工作的职业素养。
1.了解普通话的基础知识,掌握汉语方言的划分,具备正确区分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能力。
2.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理论和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别能力和自我语音辩证能力。
3.掌握普通话归音吐字、音变的基本要领,具备用比较标准、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对客交流服务的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及新旧课标的对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及新旧课标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9c7d85c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a.png)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话》课程标准
(适用于我校中职各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普通话》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旨在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使学生顺利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试前培训课程。
这是一门目的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中心任务是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普通话的基本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普通话发音存在的问题,掌握普通话练习和提高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的训练获得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克服不良发音习惯,养成正确发音习惯。
1、以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为标准,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认识。
2、从交流、交际以及就业成才的需求出发,让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和自觉的行动。
3、以训练方法为突破口,使学生了解正音方法,从而通过自我训练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
4、从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习惯养成出发,建立标准发音的理念,坚持通过大量的听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知识,掌握普通话标准语音,在测试中达到相应的等级。
(二)、分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
(2)、重点掌握声母、韵母、声调、音变、朗读技巧、说话技巧。
(3)、掌握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短文朗读、话题说话的方法。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使用标准语言的信念,勇于表达,善于表达。
(2)、了解口语表达的审美性和社会实践性,使学习与训练成为内心的需求和自觉的行为。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目标涉及的各教学内容:
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短文朗读、话题说话。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
声母、韵母、声调、音变、朗读技巧、说话技巧。
一、必讲专题
专题1:普通话和普通话水平测试
1、介绍“普通话”以及“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意义和背景;
2、整体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测试方式、评分标准、测试流程;
3、普通话水平测试心理准备。
专题2:字词音读训练
1、声母训练:训练方法、发音要领、声母辨正(以平翘舌音、边鼻音为主);
2、韵母训练:训练方法、发音要领、韵母辨正(以前后鼻音为主);
3、声调训练:训练方法、发音要领、声调辨正(以阳平、上声为主);
4、音变训练:训练方法、发音要领、轻声、儿化、变调;
5、读字词时应注意的事项。
专题3:短文朗读训练
1、短文朗读的基本要求;
2、不同体裁作品的朗读;
3、短文朗读中要注意的问题;
4、短文朗读训练。
专题4:命题说话训练
1、命题说话的基本要求;
2、命题说话中常见的问题;
3、命题说话的准备及话题简析;
4、命题说话话语组织训练。
专题5:模拟测试
1、模拟测试;
2、模拟测试分析。
根据学校各专业教学安排制定课时分配表
城交、物流、电子商务:4节/第一学期、2节/第二学期(城交一学期考、其它二学期考证)
交管、物管(五年制):3节/第一、二学期(二学期考证)
物管(三年制):2节/第一、二学期(二学期考证)
维驾专业:4节/第一学期(一学期考证)
汽车应用技术专业:3节/第一学期(一学期考证)
课时分配表一:适用于城交专业第一学期、维驾专业第一学期(4 X 17 = 68课时、第一学期参加水平测试)
课时分配表二:适用于汽车应用技术专业(第一学期)(3 X 17 = 51课时、第一学期参加水平测试)
课时分配表三:适用于城交专业第二学期(2 X 18 = 36课时)
(未达标同学参加水平测试)
注:此课时分配表为在第一学期教学任务完成后,有针对性地对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较高的班级(城市公交)进行考证前系统辅导,强化培训参考所用,教学内容一致,但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更高。
课时分配表四:适用于交管、物管(五年制)第一学期(3 X 17 = 51课时、第二学期参加水平测试)
课时分配表五:适用于交管专业、物管(五年制)专业第二学期(3 X 18 = 54课时、第二学期参加水平测试)
课时分配表六:适用于物管(三年制)第一学期(2 X 17 = 34课时、第二学期参加水平测试)
课时分配表七:适用于物管(三年制)专业第二学期(2 X 17 = 54课时、第二学期参加水平测试)
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普通话》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它有着明确的考试目的。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教学,但不能违背内容标准。
课程教学基本原则:精讲多练。
理论讲授时间占1/5,训练实践占4/5。
(二)教学过程
课程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介绍——教师示范(或播放录音)——学生练习——教师正音。
(三)教学方法
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录音跟读法、教师示范法、模拟训练法、听说结合法等。
(四)教学手段
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多媒体、录音设备等物质工具,学生练习全程录音并及时听辨正音。
(五)教学用具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充分利用训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运用课件、录音、录像等教具开展教学。
五、教材的编写和选用
普通话教材选用由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三版《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及话题》及配套录音碟。
六、学习考核
(一).考核目的
通过学习考核,认定学生学习进度、普通话水平,教师教学的效果,为调控教学过程及教学任务指标提供决策的依据。
(二).考核原则
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普通话系统知识的考试,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也不是口才的评估,是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是应试人的汉语标准语测试。
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
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
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律采用口试方式进行。
(三).考核形式
1 对学生的考核
以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作为结果。
2 对教师的考核
按照学校核定的各专业考核指标相关规定进行。
3 学校对各专业学生的考核要求
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
二级甲等:5% 二级乙等:80% 三级甲等:15%
物流专业:
二级甲等:10% 二级乙等:80% 三级甲等:5%
城市公交专业:
二级甲等:60% 二级乙等:40%
参考资料:
1. 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 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及话题》川新出版(2006)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