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论文
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论文
《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课程论文《交融共生—从平遥古城看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院系:工学院建筑系专业:城市规划年级:学号:姓名:2011年 6月日摘要: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庄严巍峨,金碧辉煌的宫殿楼台、寺庙庭院固然代表了当时的文明高峰,但散落在民间的无数普通的院落和民居,才是每个时代的基石,正是它们,构建了令人惊叹的繁华盛世,支撑起延绵不绝的古代文明。
它们也是中国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产种类,凝固着文明基因与历史信息,最能花期人们对传统与历史的回忆。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挤压,古民居已成为遗产保护的“重灾区”——它们或是被人为拆毁;或是因无人管理,日益破败消亡;或是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支离破碎;或是搬来迁去,脱离了环境和本身的文脉;即使是那些幸存下来被重新利用的,很多也只是徒具简单的建筑外形,而失去了传承文化与精神的内涵。
本文是在对古建民居的大量的考察,资料的收集,系统的研究等基础上,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从历史文脉,地域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对传统建筑和乡土民居的过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通过对古城平遥这一具现的古建民居调查、解析,有小见大,由局部现整体,展现现今古民居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前途。
最后,使这种褪色的文明记忆——古民居,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时代的潮流下,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下,我们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可以与此交融共生,有力的保护,美好的前途和顺便的发展,是本论文对古建民居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传统古建民居特性平遥古城交融共生正文:“只有对乡土的本质进行深刻的探讨,重新出发,并通过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掌握了现代技术与方法的建筑师们‘嚼与过滤,当代乡土才能重生’。
在各种各样的关于全球化和地方化现象的当代论题中,如果建筑要负担其作用的话,这种作用就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地区性的......”——日本建筑师长岛孝一在全球信息爆炸的今天,全球化和数字化逐渐模糊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线,导致了人们传统工具理性和逻辑性的怀疑。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11.1历史背景分析。
建筑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能够充分代表城市肌理和文脉片段。
建筑历史是通过传统材料的记录进行呈现的,其从某种程度而言留下了历史印记,具有肯定影响和心理示意。
人作为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传统材料自身具有的亲切属性和自然属性能够直接产生认同感。
1.2进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进展,建筑行业也迎来蓬勃进展的时期。
传统的建筑材料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自身发生巨大变革,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水平对传统建筑材料给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表现手法也由保守向夸张过渡。
传统观建筑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能实现进一步拓展与丰富,美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让人在视角效果上实现美。
目前,诸多建筑师熟悉到现代地域建筑融合地方情感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显示出时代特征,还可以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连续。
现代建筑中融合传统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文自然的本质,体现出人文关怀。
1.3讨论传统建筑材料的作用及内在本质。
所谓传统建筑材料是指传统土木建筑结构全部材料的总称。
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
现代建筑师们采纳传统建筑材料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在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下,体现建筑魅力,使传统建筑材料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2新理念在传统观建筑材料中的体现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相互交融,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更是无法避开的相互交织。
而处于这种世界进展趋势之下,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传统建筑材料,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之上,将外来的和新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借鉴。
目前,地域性的建筑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利用高科技水平和材料,还需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材料有效结合,在保持传统建筑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以顺应时展要求。
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工艺的水平的提高,为传统建筑材料的进展制造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结合乡土中国写关于乡村建筑的作文
结合乡土中国写关于乡村建筑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乡村建筑你们可能都住在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那些都是用水泥和钢筋建起来的。
我住在乡下,周围的房子可都是用土木瓦砌起来的,虽然看上去没有城里的房子那么漂亮,可是每一座房子都很有意思,都藏着乡村里的故事。
我家就住在一所土砖房里,这所房子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外墙是用黄色的泥土夯实的,看上去很厚重。
屋顶是用小青瓦铺就的,形状很特别,像一只只小龟壳拼在一起。
屋檐下还有几根圆滚滚的木头,很像蚯蚓似的伸出来。
家里的大门是用老榆木雕刻出来的,门上还有很多漂亮的花纹。
我最喜欢家里的院子了,地上铺着青石板,走在上面总会听到"咯咯"的响声。
院子中央有一口很深的水井,井边有一根长长的木杠,我们用它来吊起水桶。
水井旁边还有一棵大树,树冠很茂密,夏天的时候坐在树荫底下非常凉快。
乡下的房子虽然看着朴素,但是每一块砖瓦背后都有一段历史。
爷爷说,房顶上的小青瓦是从几十里外的窑厂运来的,那可是几代人的心血。
家里的大门是请村里最有名的木匠师傅雕刻的,上面精美的花纹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连院子里的那口水井,也是村民们凭借着古老的智慧一点一点挖下去的。
乡村的房屋虽然不像城里的高楼大厦那么现代化,可是它们更接地气,更有乡土的味道。
每一块砖瓦、每一扇门窗,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艺术。
我很喜欢我们乡村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们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的人情味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住在现代化的楼房里,但是我希望以后长大了也能住在乡村的老房子里,去继承和发扬我们祖祖辈辈的建筑智慧。
我想,那些饱经风霜的老房子,一定比任何新式的高楼大厦都要有意义和温暖。
篇2乡村里的房屋大家好!我是个乡下孩子,家住在淮河之畔的一个小村庄。
村里的房屋都很有特色,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先说我家的房子。
我们家的院子很大,有前院和后院。
进门是个四合院的布局,中央是个天井。
天井上方是蓝色的瓦房顶,屋脊上镶嵌着很多精致的彩绘花纹。
传统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思考、传统建筑企业实施项目管理问题思考…
传统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思考2、传统建筑企业实施项目管理问题思考3、藏式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4、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更新与利用5、文明街更新中传统建筑元素传承思考全文总字数:15237 字篇一: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思考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凝固的文化。
建筑除了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定居场所以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与艺术精神早已发展到了可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程度。
但是如今在物质需求飞速发展的中国,许多国人早已忘记先人留下的文化精神,大批大批的历史文化建筑遗迹被拆毁,建起来的是一栋栋毫无中国特色的西式建筑。
但也有不少人开始觉醒,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应该何去何从?北京如今已成为中国古建筑文化名城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美丽的古代都城中的其中一座。
然而古都北京如今的发展状况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在皇家建筑的修复与保护方面,北京确实已经做得十分出色,无论是皇宫的开发修复,还是皇家园林的保护,都做的相对较为完善。
但是在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留中,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北京最具特色的民居非“四合院”莫属。
北京的四合院具有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但是眼下看四合院的更新发展状况来看,实在是不容乐观。
许许多多有着上百年甚至更久历史的四合院说拆就拆,然而文物鉴定局却以是不是“文物”来决定这些有着极深的历史文化意义甚至更多意义的建筑的去留。
许多的四合院被拆毁也只因文物局的“是不是文物不好说”一句话而面临被拆的命运。
可以说文物局这样含糊其辞的说法实在没有对中国文化历史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工作。
如今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也还存留很多,但是保存完整并且极具文化价值的却已经为数不多。
现在北京所有的四合院,不管大的小的,除去一些特殊人士居住的院落以外,几乎所有的院子里都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屋,没有一处是有“院子”的,可以说四合院的院落已经不复存在。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传统民居的特色进行分析。
首先,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以座向为主,一般以南方向为正面,这是因为南方气候温暖,阳光充足。
民居通常由中堂、前厅和后院组成,形成了“三合院”的格局。
中堂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前厅是客人接待的地方,后院则是家庭的私人空间。
传统民居注重通风和采光,建有天井、硗窗等结构,使得整个居室空气流通,明亮舒适。
此外,传统民居常采用木质结构,不仅环保耐用,还具有艺术性和文化价值。
其次,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十分精美。
传统民居以简约为美,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协调。
门窗、檐口等处常常精雕细刻,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传统民居的雕刻常常以花鸟、山水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寓意吉祥和美好。
此外,传统民居还常用彩画进行装饰,用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形式表达了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审美观。
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不仅体现了匠心独运的技艺,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传统民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民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传统民居注重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强调了家族观念和家训传承。
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和装饰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庙宇建筑中常见的龙、凤等神兽图案,寓意着对神圣的崇拜和美好的祝福。
同时,传统民居还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和阶层差异,比如官宦人家常常有府门、抬梁等特殊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地位和荣耀。
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多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
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艺术,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传统民居的特色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对于我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民居建筑研究【论文】
传统民居建筑研究摘要:民居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建筑类型,广泛分布于中国大地。
同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都赋予了不同地区民居独特的地域性。
陕南地区拥有优秀的民居建筑设计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为例,通过实地踏勘和现场调研等形式,研究紫阳传统民居特点,主要从多种材料组合建造视野出发,探讨独特地域环境下的紫阳民居建筑特征。
关键词:紫阳县;材料组合;民居建筑引言汉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汉水文化。
因汉江流域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同时吸纳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特点,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
陕南地区正位于汉江上游,并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条件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地处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四境与五县毗邻。
紫阳地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距今有史3600余年,建城史500余年。
明清两代,紫阳人口以外地移民为主,民国《紫阳县志》记载“五方杂处,土著无多”。
因此紫阳人民在城市建设中,博采各地之长,融汇各地精粹,结合本地实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但是近年来,随着紫阳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许多传统建筑遭到破坏,现在仅在老城区内还保留有部分传统建筑,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严重破坏了城市的传统风貌。
本文以紫阳老城区民居建筑为例,通过实地踏勘和现场调研等形式,研究紫阳传统民居特点,探讨独特地域环境下的紫阳民居建筑特征。
1紫阳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研究紫阳地处秦巴山区,地理位置优越,物产资源丰富。
因此在营造传统建筑时,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更为多样,组合也更加丰富。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紫阳老城区内传统民居建筑使用的材料主要分为砖、石、土、木四种。
据统计,老城内建筑按照材料主要分为纯夯土建筑、纯木建筑、纯石建筑、纯砖建筑、木石混合建筑、石土混合建筑、土木混合建筑、砖木混合建筑、砖石混合建筑、砖土混合建筑、混合建筑,共11类。
家乡的传统民居感受古老建筑的力
家乡的传统民居感受古老建筑的力家乡的传统民居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每当走进那些古老的建筑,都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源自建筑本身的恢弘与厚重,更体现了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沉淀。
我家乡的传统民居多为青砖灰瓦的古式建筑,庭院深深,悬挑翘角,每一栋房屋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在这些古老的建筑里,我仿佛可以听到祖辈们的呼吸声,看到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
这些建筑像是一部家乡历史的长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的价值观念。
走进一座座古老的民居,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
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到一种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宁静,一种与城市喧嚣截然不同的悠闲。
在这片宁静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古老建筑的力量,那是一种与世无争的从容和自信。
古老建筑的力量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之中。
从青砖灰瓦到雕梁画栋,从木雕石刻到吉祥图案,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古老建筑的魅力。
这些古老建筑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体现了古人智慧和匠心独具的工艺水平。
家乡的传统民居虽已岁月沧桑,但却依旧挺拔屹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古老建筑不仅是家乡的一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这些古老的建筑,感受古老建筑的力量,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家乡,热爱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古老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家乡的传统民居也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保护家乡的传统民居,让这些古老建筑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让后人继续感受古老建筑的力量,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愿家乡的传统民居永远保留下来,为我们的未来之路指明方向,为我们的历史留下珍贵的记忆。
民俗作文建筑高中
民俗作文建筑高中篇一《家乡的老房子》在我的家乡,有一些老房子,那是民俗建筑的代表,每次看到它们,都会勾起我很多有趣的回忆。
这些老房子大多是那种传统的砖瓦房,墙是用大块的青砖砌成的,岁月的痕迹让这些青砖有些地方已经斑驳陆离。
屋顶是那种三角形的坡面,覆盖着深灰色的瓦片。
瓦片一片挨着一片,就像鱼鳞一样整整齐齐。
房檐还会有一些简易的雕刻,不是那种精雕细琢的,但也有独特的古朴韵味。
我记得当初我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
我就藏到了一间老房子后面的柴堆旁边。
那时候躲在柴堆后面,还不小心打翻了一个装着零碎小物件的破罐子。
罐子里都是些老旧的纽扣、泛锈的小钉子之类的东西,全散落在地上。
正当我手忙脚乱想把东西收拾起来的时候,差点就被找的小伙伴发现了。
我当时屏着呼吸,心跳得超级快,一动不敢动,直到他走远了我才松口气。
而那间老房子就静静地在那,像是一个慈祥的老人默默地看着我们这些小调皮鬼玩耍。
这么多年过去了,周围不断建起了新的建筑,但这些老房子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见证着家乡的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故事。
就像一位位岁月的守护者,骨子里透着那种质朴而又坚韧的气质。
它是家乡民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仿佛永远不会被时光打败。
篇二《古祠的落寞与热闹》在我们这儿有一座古祠,那可是民俗建筑的宝贝。
它一直就在那个小角落里,平时看着特别冷清,却有着不一样的魅力。
那古祠从外面看就是那种规规矩矩的四合院布局。
大门的门板可厚实了,上面有着一些已经有些模糊不清的画,估计是以前画着神话或者练武之类的场景。
走进院里,地面上的石板路坑坑洼洼的,都是岁月留下的足迹。
祠里有好多柱子,木头的,摸上去糙糙的,有的感觉都有小虫子蛀过的洞。
有一次我跟着爷爷去古祠里打扫。
说是打扫,其实就是拾掇拾掇。
我拿着个大扫帚,在院子里乱扫一气,结果扬起了一片灰尘,我被呛得直咳嗽。
爷爷看着我那样子笑得直不起腰来。
我就想啊,这古祠可真怪,每天都没有人来,这段时间积攒的灰尘赶得上我家一年的量了。
家乡的传统民居
家乡的传统民居家乡是我生长的地方,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民居,每次走进它们,我都被它们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传统民居的特点。
一、封闭的院落我家乡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封闭的院落。
民居通常围绕着一个中心庭院展开,院落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自然的世界中。
这个封闭的院落不仅提供了私密性,还能保护房屋和家人不受外界的干扰。
二、木结构的房屋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家乡传统民居采用木结构的房屋。
木材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因为它不仅容易获取,而且具有很好的可塑性。
而且,木结构的房屋还能抵抗地震,保证了家人的安全。
三、合理的格局与布局传统民居的格局和布局非常合理。
一般来说,主要的生活区域都位于庭院的南侧,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确保房屋内部的温暖和通风。
正厅作为家人聚会的地方,在布局上显得比较宽敞。
而卧室则多位于次要住宅区域,给予家人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四、独特的装饰风格家乡的传统民居在装饰风格上也非常独特。
民居常常采用木质的门窗,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
此外,房屋的外墙也常常涂抹上漂亮的彩色涂料,让整个建筑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在室内,多使用手工制作的家具和摆件,给人一种朴实而又温馨的感觉。
五、传承的人文精神我家乡传统民居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建筑特点,更重要的是传承的人文精神。
这些民居是家族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代代相传。
在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祖辈们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体验到承载历史记忆的珍贵。
家乡的传统民居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之一。
每次返乡,我都会专程去拜访那些古老而独特的房屋,感受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家乡传统民居的独特魅力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保护。
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和弘扬家乡传统民居的美好。
农村建筑论文(5篇)
农村建筑论文(5篇)农村建筑论文(5篇)农村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条件、环境条件宁夏中北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冬寒而漫长一年采暖期约152天。
昼夜温差大,雨雪稀有,蒸发剧烈,年蒸发量在1700~2500毫米,风大沙多。
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3000小时,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年平均降水量18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
气候条件划分为寒冷与寒冷气候带。
宁夏中北部地区农村地广人稀,住户与住户之间相对分散,远离城市、远离热电厂,自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集中供暖管路距离远因投入太大,无法做到乡乡、村村、户户都通自然气自来水集中供暖。
宁夏中北部地区在生活、取暖、节能等方面,依靠地理、气候、环境、优势合理应用从而达到节能与环保。
2建筑节能要求建筑节能的主题是削减建筑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
建筑节能必需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即室内温度冬季不低于18℃,夏季不高于26℃。
为此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3居住建筑节能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入户门、外窗、阳台门窗的选择;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混合保温;太阳能供热采暖;帮助热源;风光互补发电。
4入户门、外窗、阳台门窗的节能入户门选用多功能用户门,其同时具有防盗、防火、保温、隔音等功能。
窗的主要功能是采光和通风。
在各类建筑窗中,塑料窗在保温节能方面有着优良的性能。
外窗及阳台窗采纳中空玻璃塑钢窗。
中空玻璃它的性能特点: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保温、防结露、降低冷辐射和平安性能。
因此中空玻璃具有的保温节能、隔音以及防霜的功能使室外气温在-30℃以下,室内温度达18℃,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夹层中也不会结霜而影响视线和采光。
节能入户门、外窗、阳台门窗与单层玻璃一般的门窗相比节能72%以上。
5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混合保温(1)外墙外保温:将绝热材料复合在承重墙外侧,其建筑的热稳定性能好这有利于提高墙体的防水和气密性,使墙体潮湿状况得到改善,使室内温度保持稳定。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学号:20140557008姓名:陈一铭我国传统民居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各地的传统民居因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不同,以丰富多样的形态向世人展示着传统民居建筑的自身魅力。
陕西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区域,其传统建筑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民居也是如此。
多类型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历史环境促使陕西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更体现出了各自优点。
1.陕西传统民居区域性风格的成因陕西自古被称为三秦大地,由南向北依次为陕南、关中与陕北。
地势总体特点为南北高,中间低,且从西向东倾斜。
整个陕西境内的地形丰富多样,北为黄土高原,中有关中平原,南为秦巴山地。
气候也因秦岭山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条件,南部气候温和湿润,物种资源丰富,北部则气候干燥、冬冷夏热。
而中部四季分明。
又因陕西各地区不同历史与文化的影响,以及各地区民风民俗与生活习性上的不同。
使得各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差异也就相对较大。
2.陕西传统民居院落的类型与北京四合院、徽派民居、云南一颗印相比,一提及陕西民居,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陕北的窑洞民居。
殊不知窑洞民居只是陕西民居的一种。
陕西传统民居院落根据其自身形态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陕北的窑洞民居院落,这一类型的民居主要集中在陕西的延安与榆林地区。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利用当地的地势在山体一侧挖洞建造窑洞,或是在较为平整的地面上建造成窑洞民居院落。
就其类型可分为靠崖式、明箍式以及下沉式窑洞民居院落。
(2)关中地区的合院式民居院落。
关中地区地势较为平整,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
在关中地区最为多见的民居院落就是合院式的民居院落,关中传统民居院落的建筑形态中较为突出的是“窄院式”四合院。
而“房子偏偏盖”的单坡屋面式“厦房”更是关中传统民居中最具特色的代表。
因此,长方形的院子居多,院墙或是房屋的墙体建造的较高,就形成了高墙窄院的院落特点。
家乡的古老民居
家乡的古老民居家乡的古老民居,是我心中深深的记忆。
它们依山傍水,静静地屹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沧桑。
每一座古老的民居都蕴含着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对过往时光的一种珍视和传承。
一、怡人的建筑风格家乡的古老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屋顶的造型和整体的结构设计上。
屋顶采用檐翘的形式,使整座房屋显得典雅而富有浓郁的传统风情。
而且,民居的结构设计非常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融入了山川河流等元素,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景观。
二、历史的记忆每一座古老的民居都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家乡人民的兴衰变迁。
它们见证了战火年代的磨难和风雨岁月中的坚守。
一些民居甚至还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痕迹,如战争时期的弹孔和古老的家具。
这些痕迹让人们能够想象出曾经的动荡岁月和家乡人民的坚强意志。
三、文化的底蕴古老的民居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家乡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民居内外的装饰和摆设都流露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如传统绘画、木雕、瓷器等艺术品。
而且,民居还承载了家族的传统价值观和习俗,是家乡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四、艰苦的生活环境虽然古老的民居给人以美丽和庄严的感觉,但它们同时也见证了家乡人民的艰苦生活。
这些民居大多位于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
居住在这些民居里的人们勤劳努力,靠着辛勤的劳动和智慧过上了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他们顺应自然,依山傍水,与风雨同舞,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五、后人的守护与传承正是由于古老民居的存在,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每个家庭都尽力保护并修复古老的民居,以保持它们的原汁原味。
而这种守护和传承的行为,既是对家乡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祖辈智慧的致敬。
总结家乡的古老民居是一座座史书,它们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和家乡人民的智慧。
这些古老的建筑风格、历史的记忆、文化的底蕴以及艰苦的生活环境,都构成了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敬意。
我相信,在后人的守护和传承下,家乡的古老民居将继续屹立不倒,成为世世代代的见证和住人的家园。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乌镇是浙江省桐乡市境内的一个古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而闻名于世。
乌镇古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智慧。
本文将就乌镇古镇的建筑形式运用进行鉴赏,探讨其独特之处。
首先,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太极哲学”思想。
太极哲学强调阴阳平衡、宇宙和谐,乌镇的建筑设计中也能看到这种思想的体现。
乌镇的居民大多数是江南水乡的居民,他们生活在水边,建筑要能适应水乡环境。
因此,乌镇的民居大都采用木结构,木质材料能够适应水乡湿润的气候,同时木结构还能保持建筑的稳定性,承受水的冲击。
此外,乌镇的民居建筑也注重对称和平衡的设计,以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其次,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乌镇的古镇内,可以看到很多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
例如,建筑物围绕着湖泊或河流修建,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自然美景。
此外,乌镇的建筑还注重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建筑物内部常常设置有庭院和天井,使得室内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线和通风,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再者,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乌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居住者的身份地位。
乌镇的宅邸建筑多为仿古建筑,外观典雅庄重,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反映了乌镇富商大贾的身份地位与财富积累。
而一般居民的民居则更为朴实,建筑设计简约精巧,完全符合江南水乡的生活方式。
最后,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展示了传统建筑技艺的精湛与创新。
乌镇的民居建筑在传承和继承传统建筑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例如,乌镇的民居在外观上仿古,但内部的布局和装饰则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此外,乌镇的民居还注重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提高了建筑的抗震、防水和保温性能。
总之,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独特而丰富,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智慧。
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
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家乡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地方,其中的传统建筑和建筑工艺更是让人们向往和敬畏的存在。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承载着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更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工艺精神。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家乡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的魅力所在。
首先,家乡的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探讨。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木质结构,檐角飞翘,屋檐飘逸,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例如,家乡的民居建筑多采用青砖灰瓦,结构宏伟,风格古朴。
在建筑外观上,常常会看到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这些装饰充分展现了建筑师对细节的打磨和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家乡的传统建筑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当地人民常常选用本土材料,如青砖、木料等,这些材料既环保又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工艺。
在施工过程中,当地的工匠们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工艺,包括榫卯结构、斗栱檐头等。
这些工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当地人民对于工艺精神的追求和坚守。
而在建筑的功能和布局上,家乡的传统建筑也展现出了智慧和巧思。
比如,家乡的庭院建筑常常布局合理,充分利用空间,形成一个天然的通风采光系统,使得屋内清新凉爽。
在建筑结构上,家乡的传统建筑多采用斗拱支撑,梁柱交叉,结构稳固牢固,经得住时间的洗礼。
在今天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所展现的价值更显珍贵。
它们不仅承载着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对传统智慧和工艺的传承和弘扬。
让我们珍惜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完整版)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绪论 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平面布局方式: 1.圆形(如内蒙古包) 2.纵长方形(如原始穴居形式) 3.纵长方形(我国民居的基本形式) 4.曲尺形 (常见于南方农村) 5.三合院(常见于浙江、广州、云南等地) 6.四合院(东北及北京等地) 7.三四合院混合(常见于四川、浙江等地) 8.环形(常见于福建等地) 9.窑洞(常见于河南、陕甘宁等地)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工程学院 袁蔚
绪论 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 容。我国传统建筑有两大体系,官式的和民间的。 官式的建筑如宫殿、坛庙、陵寝、寺庙、宅第等, 民间建筑如民居、园林、祠堂、会馆等。中国民 居式样丰富多彩,分布广泛,而且民居的发展与 演变也经过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徽州文化
主要包括: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 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州刻书、徽菜、徽州建筑。
徽 派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
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
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牌坊、民居
第二章 客家堡垒
第二章 客家堡垒
客家来历:相传西晋
末年,由于中原的征 战不断,黄河流域的 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 战乱而南徙渡江,来 到现江西、福建及广 东北部。因为有别于 当地原有居民,被称 之为“客家”。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 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 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 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客家民居。
因为住宅的排列方式, 马头墙走向往往是相 同的。所以在高处看 徽州的村落,会有层 层叠叠的效果,体现 韵律美。
家乡古老民居,古香古色
我的家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
这个小镇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古老的民居建筑,每一座房屋都散发着古香古色的韵味。
走进我的家乡,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了古代的世界。
这里的民居建筑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四合院,由四幢房屋组成一个庭院。
每个房屋都有独特的设计和装饰,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妙之处。
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古代民居的结构。
每座四合院都由主屋、厢房、耳房和后花园组成。
主屋通常是家族长辈居住的地方,是整个院落的核心。
厢房用于存放物品和供年轻一代居住,而耳房则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办宴会的场所。
后花园则是整个院落的绿化空间,种满了花草树木,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古代民居的建筑风格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简洁而不失庄重。
房屋通常采用木质结构,搭建在石基上,以增加稳定性和耐久性。
房屋的屋顶则采用青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风。
门窗的设计也非常考究,常常以雕刻和纹饰来装饰,展现出工匠的巧思和艺术才华。
除了建筑结构,古代民居的内部装饰也是别具一格。
主屋的厅堂通常布置着精美的家具和器物,墙壁上挂满了字画和古董,展现了主人的品味和文化修养。
厢房和耳房的装饰则更加简洁,但同样透露着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除了建筑本身,古代民居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这里,人们注重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重长辈,注重传统礼仪和孝道。
每到重要节日或喜庆活动,邻里之间都会举办聚会,共同庆祝,增进感情。
这种亲密的社区关系让整个小镇充满了温暖和活力。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古代民居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然而,我们的家乡一直努力保护和修复古代民居,使其成为了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政府投入资金和人力,对古代民居进行修缮和保养,定期举办展览和文化活动,向游客和居民展示古代建筑的魅力和价值。
我的家乡古老的民居,古香古色,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它们不仅是建筑的艺术品,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
通过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让这些古老的民居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向世人展示我们家乡的魅力和骄傲。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摘要: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传统民居的解读,探讨其传承意义,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传统民居,解读,传承意义,建筑文化引言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和装饰艺术都反映了当地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民居正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危险。
因此,对传统民居进行解读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民居的解读1.建筑风格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水乡民居等。
这些建筑风格既与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相适应,又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例如,南方的水乡民居多采用木结构、瓦顶和流水窗,以及与江南水乡相结合的庭院和水井。
而北方的四合院则倾向于砖木结构、四合院和封闭的院落等。
2.结构特点传统民居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四合”、“亭台楼阁”和“天井”等。
其中,“四合”是指四面围合的院落,将家庭成员凝聚在一起,具有亲和力和集中性;“亭台楼阁”是指民居中的重要构件,用于遮阴、积水和休息等;“天井”是指庭院中的开放场所,可以引入光线和风景,使室内与室外相连。
3.装饰艺术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木雕、砖雕、窗棂雕刻等都是传统民居装饰的重要内容。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富有艺术性,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二、传统民居的传承意义1.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承传统民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地域文化保护传统民居是当地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地域的历史和人文风貌。
传承传统民居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3.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民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和文化街区,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课程论文《交融共生—从平遥古城看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院系:工学院建筑系专业:城市规划年级:学号:姓名:2011年 6月日摘要: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庄严巍峨,金碧辉煌的宫殿楼台、寺庙庭院固然代表了当时的文明高峰,但散落在民间的无数普通的院落和民居,才是每个时代的基石,正是它们,构建了令人惊叹的繁华盛世,支撑起延绵不绝的古代文明。
它们也是中国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产种类,凝固着文明基因与历史信息,最能花期人们对传统与历史的回忆。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挤压,古民居已成为遗产保护的“重灾区”——它们或是被人为拆毁;或是因无人管理,日益破败消亡;或是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支离破碎;或是搬来迁去,脱离了环境和本身的文脉;即使是那些幸存下来被重新利用的,很多也只是徒具简单的建筑外形,而失去了传承文化与精神的内涵。
本文是在对古建民居的大量的考察,资料的收集,系统的研究等基础上,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从历史文脉,地域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对传统建筑和乡土民居的过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通过对古城平遥这一具现的古建民居调查、解析,有小见大,由局部现整体,展现现今古民居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前途。
最后,使这种褪色的文明记忆——古民居,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时代的潮流下,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下,我们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可以与此交融共生,有力的保护,美好的前途和顺便的发展,是本论文对古建民居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传统古建民居特性平遥古城交融共生正文:“只有对乡土的本质进行深刻的探讨,重新出发,并通过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掌握了现代技术与方法的建筑师们‘嚼与过滤,当代乡土才能重生’。
在各种各样的关于全球化和地方化现象的当代论题中,如果建筑要负担其作用的话,这种作用就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地区性的......”——日本建筑师长岛孝一在全球信息爆炸的今天,全球化和数字化逐渐模糊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线,导致了人们传统工具理性和逻辑性的怀疑。
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未来”、“地域性与国际性”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已然出现局限性,它们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多边互补”,进而满足人们多元的审美要求和多样化的功能需要。
全球环境下的国际式建筑泛滥,建筑和城市文化的消失趋势,使人们愈来愈意识到恢复建筑文化与地域关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造现代新型地域性建筑文化,已成为众多建筑师的追求目标,因此,在全球化时代,要避免文化趋同,就意味着要打破狭窄的地域视野鄙弃封建保守的文化观,容纳共生意识,努力发展地域文化精华,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根据当地条件和现代生活方式,创造最符合生态节能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现代地域性建筑。
就我国国情而言,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实力的提升,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的建设思路,既研究传统生态原型,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利用本地材料的乡土地方主义,设计手法侧重于低技术含量的适宜技术,探求现代建筑的生态之路。
而研究中国的传统价值和乡土民居,对现如今的中国建筑文化,建筑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要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和乡土民居,首先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国家,文化遗产及其丰富,作为建筑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民居,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平面组合、空间利用、立面造型、构架形式,选材装饰等方面无不反映了中国数千年民族地方建筑精华和文化底蕴。
对中国地域建筑文化意义的充分认识,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不同地域建筑设计方向新线索的探求,中国广阔的文化背景和风土资源将为中国建筑史提供优越的创作条件。
传统民居不仅仅是自然环境和生活形态内外作用的产物,展现各名族人民的聪敏才智,也是民族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建筑创作的重要源泉,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我们总结,传统民居有六大根源属性,即:生态性、地域性、民族性、社会性、传承性及技艺性。
①民居的生态性,即尊重自然,民居强调与自然共生的营造理念。
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积极保护是传统民居及村落能够长时间平稳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虽然传统民居的新城代谢缓慢,生活效率不高,但不可否认,在生态性上,传统民居师法自然,依势而建,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
因此,传统民居在经济性与功能性原则的基础上,阐述了百姓对建筑生态设计理念的一种表现。
②“地域”指环境背景,反应民居形式受气候、地理资源限定的内容。
一个地区由于物资、材料、气候相似或是相近其民居建筑的模式,亦具有共性,与此相反,同是相似的地域环境,也可能有较大差异,例如:同是汉族住宅,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大有区别,江南水乡和北京四合院建筑迥异。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也可以说,“一方水土构建一方建筑”。
③“民族”指重族血统,反映民居形式由于不同民族而产生的同化或是变异。
名族性在民居中的突出表现,如民族、氏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产生了多样的民居形态,如:黄河流域建筑的堂屋,是家人的活动中心,东北的卧室炕床,藏族的低铺...而由于宗教和信仰的不同,各个民居亦是不一。
④“社会”指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关系,反映民居空间社会生活模式的体现。
人们常说“入乡随俗”,即融入其生活模式当中。
由于社会人际交往差异,产生不同的生活习俗及与之相应的空间组织关系,因此在民居上产生不同的处理手法。
机遇特定生活模式,民居城镇的空间组织关系,街道,集会广场都有特定的围合:而建筑则内外有别,十分严谨左右不能错位,上下不能倒置。
以中国的合院住屋的居住行为来看,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青海的庄巢,大理的三坊一照壁,丽江的四合五天井,昆明的一颗印等等均是以“井”字为主导,即以合院空间为中心向四方辐射而定各个部位。
最终形成了民居空间强烈的等级观与多层次性。
⑤“传统”,意指历史遗留,反映民居定式语汇及符号体统的传承关系。
民居由于自然环境,地理气候,民居习俗的交织影响,在历史长期沉淀中形成了潜在的定式与符号或是标志这种定式经过长期地发展、壮大、补充、充实,使民居更臻至成熟。
例如:悬鱼是中国古建屋檐的装饰,作为鸱尾的演化产物最终定型为吻兽。
虽然,传统因为文化得底蕴而得到了延续,但也受着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技术的冲击,而逐渐的改变着形制。
民居的发展,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简易性、可变性、增殖性、生活性、尊重环境及形成场所等特点。
具有文化内涵的民居语汇、符号及标志,理应加以保护、继承、延续着重于对其内在哲理的探求,标志符号信码的汲取,以创造出具有历史韵味的作品。
⑥“技艺”指技艺手法,反映民居结构,构造及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精堪技艺。
包括设计、用材、施工、装修等诸多民居建造方面,它有别于管式建筑营造定式的墨守成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十足的乡土气息。
很多的民间技法无论在巧妙性和简洁性直至今日都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
经验为本的传承方式,是建立在实际建造经验的基础上,以传统为样本,以历史为取向,以地域为范围的延续方式,因此各地民居呈现给我们的是深重的传统文化风格和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风格。
纵观影响民居的六大根源属性相互紧密交织,相辅相成,在不同的侧面,与民居的构筑、充实、发展、变革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囊括了民居的技术传承,文化内涵,人文历史,传统习俗,地理环境,模式继承,审美观念,深层哲理等所有内容。
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和乡土民居的研究,除了显形的建筑布局、建筑模式、技术构架内外装修的发掘整理之外,深刻理解民居的六大属性将大大有助于我们对古建民居的研究,取其精华,探索古建民居导向未来发展的可行性道路,使源于古民居的新民居新乡土建筑焕发光彩。
平遥古城考察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
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
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
”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
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
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
平遥古城的保护发展及其现状平遥古城位于山西晋中盆地,自古以来人多地少,土地瘠薄。
因地处东、西、南、北交通要冲,历史上曾是北京与长安两大古都之间的中部都邑,所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平遥古城形成商品集散市场,久盛不衰。
明清时期晋商之旅崛起,更让平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一度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平遥古城由鼎盛转向衰落起始于清代末年。
清末以来将近一百年时间,先是平遥金融票号受外国资本的冲击,接着同蒲铁路建成通车进而削弱了平遥原有的交通优势,导致经济衰微,开始走下坡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平遥不在国家计划重点发展工业的城市之列,它的经济仍以农业生产为主,仅有少量工业。
同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计划经济体制弱化了平遥古城商品集散和强势贸易的职能,致使市场萎缩,工业化进程缓慢,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
即使在城以内也还居住着大量农户,饲养着各类牲畜家禽,就像农村集镇式的聚落一般。
改革开放以后平遥在产业发展、生产经营、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以及居住生活需求和消费观念等方面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现代化、复杂化的趋向。
这一阶段虽然平遥已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名城保护规划,但是一方面保护资金杯水车薪,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由于当时认识能力所限,人们往往把古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截然对立起来,要么认为古城保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主张对古城拆迁改造,引进资金和项目,加快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么担心经济社会发展会给古城带来破坏,反对在古城引进资金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