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民主政治doc
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传统文化基础
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传统文化基础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国家,拥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协商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也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传统文化基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今天中国的民主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和指导。
一、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历史上,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思想和实践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有了协商和民主参与的雏形。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政权是以宗法制为基础,君主是宗族信任的结果,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经常需要与宗族贵族进行博弈和协商。
诸侯国之间也存在着外交和跨部落联盟的需要,这就需要君主和宗族贵族之间进行协商,在政治决策和外交事务上达成一致。
所以,在春秋时期,协商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习惯和文化传统。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文献《春秋左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协商的案例。
比如在《左传·昭公七年》中,楚国的公子重耳在访问了吕、曹二国后,他们强调要与齐国结成联盟,“与二子善,毋疑,毋煌,相以知也”。
这说明当时的楚国政治决策是需要经过多方协商和共识达成的。
再比如在《左传·昭公十四年》中,齐国大夫向皆谏阻楚牵东郊地,而楚子厚亦称臣而归之,使以闻于君。
这一案例中也反映了楚国政治决策需要听取大夫的意见,并且这些意见会被君主采纳。
在洪佛时代,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思想得到了更加明确的表述。
《尚书》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权威性文献,在其中可以找到很多表达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思想。
《尚书·周书·春秋》中有记载:“不求盈利,乃民利”。
天子不可以不知事,今上古之至贤圣人,所以其道同。
上天下民。
等治,其言也。
天子之民不革。
将上不下,将下不上。
常同一心。
皎无二意。
令不僻的。
此皆太史公典。
太王雍,国何日?共会政义,克选贤(人)。
让于季札,肆多尔。
这些经典中所记载的内容都表明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协商民主制度化的理念和思想。
政治文化知识点
政治文化知识点政治文化的核心即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要指一个社会发展形态中社会制度的政治思想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政治文化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文化知识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1、传统文化的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③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P53)④文化对人、对社会的作用(见一)3、怎么做①辩证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分清精华和糟粕。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革故鼎新,推陈出新,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政治文化知识点:中华民族精神1、是什么(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关于爱国主义:(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民主元素,这些元素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中。
虽然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现代民主制度,但可以找到许多具有民主色彩的特征。
下面将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元素。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制度中存在一些民主元素。
首先是“君主议政”的制度安排。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尽管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但他必须接受不同阶层的官员参与政府决策的监督和参议。
这种“君主议政”的制度安排可以看作是一种分权的体现,使得各级官员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达成共识。
此外,中国古代政府还实行了科举考试制度,将政府职位的分配从出身和世袭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为人才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民主和公正。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方面也有一些民主元素。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家天下”的经济观念。
在古代中国,家族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通过共同生产、共同分配和共同管理资源,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和利益共享。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义利共举”的观念,强调经济行为应该符合公共利益和道义准则。
这一观念体现了社会参与者在决策和行为中的参与程度,体现了一种民主的经济理念。
最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制度也存在一些民主元素。
首先是社会团体的自组织和自治。
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如行会、村社、义贤会等。
这些社会团体通过自组织和自治来管理自己的事务,包括人事安排、决策和纠纷解决等。
这种自组织和自治的做法体现了一种民主的精神,让社会参与者有权力参与和影响社会事务。
此外,中国传统社会中还存在着一种“仁爱”的价值观。
仁爱强调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追求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处,体现了一种民主的精神。
在总结上述的讨论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元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
这些元素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君主议政”安排、科举考试制度;经济观念的“家天下”和“义利共举”;社会制度的团体自组织和自治;以及价值观的“仁爱”等方面。
文化政治知识点
文化政治知识点文化和政治是社会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信仰体系、习俗传统等的集合,而政治则是管理和组织社会的方式和机制。
文化和政治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和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一、文化对政治的影响1.1 文化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往往受到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在西方国家,个人权利和自由是基本的价值观,因此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通常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
相反,在东方国家,集体主义和社会稳定往往被认为是重要的价值观,因此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更加强调社会稳定和集体利益。
1.2 文化认同和政治动态文化认同也可以对政治动态产生巨大影响。
当一个国家或社会存在文化认同的差异时,政治力量往往会在这些差异中形成。
例如,曾经存在于某些国家的宗教冲突就是由于不同宗教信仰的文化认同差异引起的。
1.3 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对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文化传统可以塑造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例如,某些国家的君主制就源于传统文化中对君主的崇敬。
相反,一些国家的民主制度则反映了个人权利和平等价值观的影响。
二、政治对文化的影响2.1 政治权力和文化表达政治权力可以对文化表达产生影响。
某些政权可能限制或控制人们对文化的表达,以维护其统治。
这可能包括审查、限制言论自由或媒体自由等措施。
相反,某些政权可能通过政策或措施来促进特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2 政治制度和文化创新政治制度可以对文化创新产生积极影响。
在一个开放的政治制度中,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去创造和表达新的文化形式。
这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
2.3 政治稳定和文化传承政治稳定对于文化传承非常重要。
在一个政治混乱的社会中,文化传承往往会受到破坏或中断。
相反,政治稳定可以为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摘要: 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 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 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
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 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 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 具体讲, 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 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 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一)、重民的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
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 无民孰农’的口号。
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 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 ‘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
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 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 让人民休养生息。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上重民的君主, 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 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
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 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 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政治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政治的影响任何社会政治体系及其中的政治活动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氛围之中,任何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都要受这种经济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落后的、腐朽的传统文化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由于长期不发达的中国政治文明历史以及造成这种不发达的各种社会存在和社会环境,在人们的心理上形成一种文化积淀,这种积淀构成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环境。
这种环境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极为深刻。
研究探索这些影响产生的原因,找出其应对的措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表明,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首先是从物质文明开始的。
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没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我们只有在物质有保证的时候才会有可能去关心政治。
我们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闭形式对人们的参政的影响可谓不小,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束缚了我们政治的发展,在那样的文化观念下,人们几乎都有自己的小生活圈,基本需求都能自给自足所以不愿与外界交往,一旦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就会感到惶恐不安,更不用说让他们去参加政治生活了。
,在小农经济中,对于大部分中国农民来说,政治就意味着缴租、纳粮、服劳役。
农民也心甘情愿地这样做,因为对于分散的小农经济来说只有官府才能保护他们,即农民是通过放弃自己的政治人格和参与权利来换取自己的政治生存的,而不是利用这种人格和权利去争取政治生存[ 2 ]。
马克思对农民的分析:“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地站在他们之上的权威,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它阶级的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
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一切的社会。
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传统文化基础
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传统文化基础【摘要】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传统文化基础源远流长。
古代中国协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对协商民主的影响深远,儒家道德观念也倡导了协商民主的发展。
古代斟酌大义、庶政等协商制度为现代协商民主提供了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协商民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文化与现代协商民主的结合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模式,必须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化、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儒家文化、道德规范、制度建构、当代实践、重要性、思路、模式、积极作用1. 引言1.1 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传统文化基础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传统文化基础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中国历来重视协商和民主的原则,认为政权的合法性应当建立在民众的共识和参与之上。
这一传统始于古代中国的协商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时代。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举行协商会议,商讨国家大事,协商处理矛盾,达成共识。
这种协商制度的体现可以在《尚书》、《史记》等史料中找到。
儒家文化对于协商民主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道德观念,这些价值观对于协商民主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提倡君臣之道、父子之亲、夫妇之义、朋友之交,这些关系都是建立在平等协商和共同合作的基础上的。
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传统文化基础是深厚而丰富的。
这一传统不仅可以为当代协商民主制度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启示,也能够为国家治理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发展。
2. 正文2.1 历史渊源:古代中国协商制度的起源古代中国协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相互并立,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外交冲突。
为了维持国家间的和平与稳定,各国开始尝试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及传统文化对政治现代化进程影响的比较
中西方主要传统政治文化对比及主要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现代化进程影响的比较摘要传统是现代的基础,传统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的起点。
在政治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政治文化发生过、而且仍然持续发生着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观念中的“民主观念”、“国家观念”进行对比,探寻各自的传统政治文化观念对各自的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政治文化中西比较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 政治文化也是如此。
狭义的政治文化专指政治的主观方面,它是社会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 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知、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等观念形态的东西。
政治文化对人们的政治生活具有心理和精神上的支配作用。
1956 年,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次使用“政治文化”这一术语, 并且开始进行学术研究。
我国政治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涉足此领域。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既有其阶级性, 还有其民族性和地域性。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和时代,发展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点, 具有很多的差异。
1中西方主要传统政治文化的对比1.1国家观念的不同政治学是关于公共秩序的学问, 政治文化应该以对国家认识为其核心内容。
在传统中西政治文化中, 关于国家的认识大相径庭, 这是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之一。
钱穆先生说:“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是道德的、文化的;西方的国家观念是权力的、工具的。
”中西方国家产生的方式不同,造成人们对国家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不同的根源。
“国家”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
赵歧《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之家。
”诸侯统治的地方称“国”, 大夫统治的地方称“家”, 后来通称“国家”。
所以,中西方国家产生方式的不同在于中国并不像古希腊以地缘为纽带而依靠的是一种血缘关系。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家与国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政治论文3000字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政治论文3000字我国的传统文化众多,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优秀品德。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统文化政治3000字论文,供大家参考!传统文化政治3000字论文篇一:《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摘要:弘扬中华文化,需要我们摒弃任何文化成见,公正客观地对待人类在其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正确认识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这是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的发展;重新认识;综合创新中国的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历史遗产。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发生以及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可以上溯到5000—7000年以前。
按照文化的总体倾向及本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先秦时期到前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成型期,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要素构成与本质特征基本成型。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的动荡年代,由于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竟然造就了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不同学派的学术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传统文化,使得我国古代文化不仅跨越了南北的广大地域,而且内容更丰富、更多样化,显示出了华夏文化的多元性的特色。
从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演变来看秦汉是一个融合的时代。
从先秦至汉,完成了中原华夏多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构架基本形成,她们之间此消彼长、融会贯通,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二)佛教东渐、儒道释并存与理学的形成东汉时期,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第一次受到外来文化——佛教的挑战。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过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至今仍然在政治生活中活着的东西,是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中国政治系统和政治运作层面的依托。
寻求文化的由来,探究政治文化的根源,不能不追问反映着生存样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育成与演化,以及人类主体精神活动的可能性空间都可以从中找到解释。
中国政治文化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归纳起来,影响着中国政治文化性状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小农自然经济方式,二是宗法族制的社会构造,三是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儒家学说,四是国家制度和权力阶层的支配与匡约。
它们结成互为依存、相互支持的政治生态系统,成为育化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土壤。
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系统。
价值系统是政治文化的基本构成。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系统是一个以王权主义为核心,以宗法观念、清官思想、平均主义为补充的“刚柔结构”体系。
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必须从解剖这个价值系统入手。
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持续、改变和发展的过程。
对个人来说,是个人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信仰、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的学习过程。
对于政治系统来说,则是通过有意识的政治教育和训练,以培养政治人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社会,君主专制政治系统的社会化功能极为发达,在王权主义的统摄之下,传统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具有如下特征。
研究传统中国的政治一体化问题。
所谓“政治一体化”,简言之,主要指人们(政治系统中一般成员)对国家的认同问题。
人们通过对国家的认同,意识到各自的同一性,从而获得某种属于特定政治系统的归属感,并为其所属的政治权力或统治权威提供合法性基础。
从民族心态来看,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意识是构成民族精神或国民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经典政治文化的分类标准,可以说中国属于依附型政治文化,积淀于国民心理层面的政治价值意识与行为习惯取向所展示的政治文化特征主要是: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权力崇拜的政治文化;潜规则的政治文化;以及均平取向的政治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深刻影响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和现实。
历史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注重民主参与,如民主决策和官民合作。
现实中,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了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强调个体自律和公共利益。
传统文化对现代公民政治参与也存在限制,如影响人们的政治意识和行动。
需要在发展中找到平衡点,挖掘传统文化潜力,推动现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转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有启示作用,既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也存在消极的束缚影响。
在传承的基础上,应适应时代需求,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公民政治参与,历史影响,现实影响,理论探讨,现代转化,作用,启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中国政治文化的长期影响下,作为公民的我们如何参与政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深深根植于我国的历史之中,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的独特性,为提升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提供有益启示。
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政治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在当今时代的政治实践中开拓出新的路径和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历史影响、现实影响、理论探讨、现代转化以及推动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并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促进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深化我国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政治不仅表现为一种制度模式,而且还表现为一种文化形态。
政治文化是人类社会政治活动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体系。
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要巩固自己的政权、维护本阶级所需要的政治秩序,必须要有体现本阶级意志的政治文化,并使之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研究首先起源于阿尔蒙德,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哲学”一文,首先提出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
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
它的隐含前提是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强制作用。
我们可以将政治文化准确概括为: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和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倾向、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总和。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所构成:(1)政治心理倾向。
它包括人们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对各种政治现象所表现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反应活动。
主要是人脑感应政治现实的一种主观表现,具有不系统、不稳定的特点。
(2)政治价值观念。
它包括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态度、政治道德、政治信念等基本内容。
它是人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体系及其活动所形成的标准,并由此而成为政治活动主体的政治行为的选择标准。
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总是存在一种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念。
(3)政治思想意识。
它由一系列政治主张和政治目的、政治理想所构成。
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和见解,是人们对政治现实的能动性反映。
它在整个政治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哺育了灿烂的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帝国体系。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件(28张)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
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中华民族精神丰富与发展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 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丰富着民族精神。
目标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年《经典咏流传》第三季接连邀请了在抗击疫情阻 击战中奋战的医护人员和武汉人民;武汉协和医院的传唱者 们真情唱响《和你在一起》,将《诗经·秦风·无衣》中的 “与子同袍”赋予新时代意义;武汉钢花小学的传唱者们用 通俗易懂的方式带来了《小池》;北京协和医院的传唱者们 用《彭通伯卫和堂》以乐传情,致敬白衣天使的无私付 出……用温度和力度为共同抗疫的全国人民留下了富含东方 浪漫美学的特别音乐记忆,令人精神振奋。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之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方剂发挥了重要作 用——“清肺排毒汤”。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为凶猛的阶段,2020年1月23日, 国家卫健委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明 确提出一些治疗原则,尤其讲到了中医治疗办法,并在全国公开推行“清肺 排毒汤”方剂。这个方剂由麻黄、炙甘草、杏仁、生石膏、桂枝、泽泻、猪 苓、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姜半夏等共21味药组成,实际上是以《伤寒 杂病论》中的四个方剂合成转化而成,即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 汤、五苓散。通过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的公开推行,这个方剂引起了 比较大的反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上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红旗渠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对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对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是一个充满着政治与文化对立的时期。
当时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各种思想和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景象。
本文将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政治与文化的对立。
一、政治对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旧的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民主革命。
中国国民党则代表着旧的封建统治势力,想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因此,在政治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对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观点不同,二是双方之间的军事斗争。
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民主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中国国民党则希望维持封建主义的统治地位。
因此,两者之间的对立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双方之间的军事斗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游击战中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最终占领了许多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而中国国民党则经常进行所谓“围剿”,试图彻底消灭中国共产党。
然而,尽管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和军事上遇到了很大的压力,但他们仍不断发展,最终在新中国的建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文化对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的文化领域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和封建文化的影响,很多人仍然无法跳出传统文化框框,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领域最为著名的变革运动之一。
新文化运动主要是通过文艺作品、报刊杂志、学术研究等多种形式,倡导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观念,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然而,由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思想观念与旧的封建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以上两种对立形式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最为明显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对立形态。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doc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恩华》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学习本框内容,学生要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清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明确爱国主义的核心地位、作用及新时期的主题。
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从全书的构成系统来说,第三单元是对前面两个单元内容的拓展,是全书的内核所在,;从本课的内涵系统来说,该课是对中小学生全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全书的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培养学生对世界先进的政治文明、中国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保持民族团结、社会安定、顾全大局的热情,坚持实现中华民族全面统一的信心,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新时代爱国的基本理念,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我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通过项目化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科学研究意识,从而形成相应的知识架构。
3.公共参与:通过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精神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学情分析1、学生经过前面两框题的学习,深刻感受了先进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深远影响,并进一步认识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理论基础。
2、高二学生已经开始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并且自我意识与思辨意识也逐步提高,正是思想、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养成的时期。
因此采用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在项目进行和落实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以爱国为内核的中华民族精神,提炼和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热忱。
3、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兴趣特长不同,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在资料搜集、电脑使用、绘画手工、演讲口才等方面的特长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合理划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完成。
四、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的特点及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五、教学难点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 政治制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政治制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简要介绍: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道德准则以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遗产。
其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中国传统医学、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孝道、礼仪、尊重长辈、忠诚、谦逊等价值观念,并注重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君主制、封建制、帝国制、共和制等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
其中,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封建制度以皇帝为中心,通过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
在封建制度下,皇权至上,官员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社会层级分明,农民和平民的地位相对较低。
在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并逐步建立了共和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采取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实行了一党制和计划经济。
近年来,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民主制度建设。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传统文化对政治制度的价值观念、社会秩序、道德准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政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高中政治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高中政治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看,它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中,如何将这样一种“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从相遇结合到融通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精神底蕴,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就无从谈起。
毛泽东注重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题解读马克思主义,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他创造性地用“实事求是”来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将“民惟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升华为“群众路线”思想;用“知行观”生动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近年来,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小康”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中国特有的“和合”思维的当代阐发;“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理念将传统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进行现代性转化;科学发展观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基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其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治国安邦、修齐治平思想的超越与转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仁者爱人”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问题的原因无非如下:
1,上面腐败缺乏人性和法制,体制缺陷落后。
国民缺乏人性自主意识和法制意识。
2,就算有的制度也成为摆设,深层来看,也延伸出文化,价值,信仰问题。
因为制度是要靠人去执行的,文化价值信仰和制度本就是相辅相成的。
那文化,价值,信仰的缺失和扭曲,人人缺乏自尊自信意识和人性自主的意识,当然制度就成了摆设。
你没有改良创新自身文化,而是割除后照搬媚外。
你是出于功利心去照搬非功利的信仰价值文化,那如何能真心自觉?如何会有人性自主意识?
就好比你看人家穿着很帅,并没去领会人家的穿衣技巧后根据自己的身材和衣服来打扮自己,而是直接拿来人家的衣服穿上怎能好看?
你文化自卑,那心理上自然就是自卑的,你处处舔屁股。
飞机晚点等外国人,快速找回外国人自行车。
如此自卑的人格和社会价值,如何能有法制素养?
3,也有的喊着复兴传统文化的人却是在胡扯和愚民,一直是把古代某时期的已过时的旧行动样式照搬过来,把内涵精神歪曲后进行推销。
例如于丹就是这样愚民的。
例如自身文化的孝本意就是说基于老和小之间这个生命传承的自然定理,老和小之间的自然人本性散发的自然亲情,在生活中发自内心遵循情感又合理的以沟通和体谅的方式相处。
无论是古代思想家还是书籍原典都说了,例如孟子和赵岐就说了: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不孝也(对父母的过错曲意顺从,而不帮助纠正,使父母陷于不义,是不孝的)。
但是现在的宣扬的假孝是什么呢?是让人服从教条。
树立一个具体的行动样式(见到父母该如何,如何交谈,如何行动,一切都是要子女无条件服从父母),然后让人去模仿照做这个教条样式。
例如传统文化主张的是以直报怨,主张该是我的,当仁不让,该是你的,温良谦让。
但是现在宣扬的是什么呢?是让人一味忍让退让。
让人遇事不抗争不去改变,而只在心里念经。
再例如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人性即是天理,礼有损益。
是让人基于人本性仁心,在生活实践接触外物中可以去改良礼仪规范及体制制度,一个时代做符合这个时代的东西。
周朝是君主与国人共治,汉唐又是一个样,宋明内阁扩大,君权更削弱,明后期的王阳明黄宗羲还启蒙呢。
礼仪法制何时万世不变了?
但是现在宣扬的是什么?是强化教条。
树立一个具体的客观样式,然后强调这个
样式不变就是传统文化,继承传统就是要坚持这个样式形式。
这不是扯淡嘛,这不是愚民嘛。
任何东西,任何文化都有历史局限性,都在不断发展演变。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那个不是这样?古人只能拿着当时的事物诠释道理,古人不可能拿汽车去讲述轮子原理。
古人造出马车是进步,没造出汽车是后人的落后。
对于以上问题,本应该一面倡导体制改变,民主法制健全。
另一面更要改良发展传统文化,重建人性信仰,价值文化来培养国民的民主素养。
这也是民国民主宪法之父张君励的主张。
例如如下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人性的灵活的,允许下级底层质疑的: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意即是天意。
孔子说了标准规范,但孔子强调了: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了礼,但孔子强调了:没有仁心,哪有礼?
孟子说了标准规范,但孟子强调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说了标准规范,但孟子强调了: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乐莫大焉。
人人皆可为尧舜。
王阳明说了要遵循理,但注明了:人性即是天理。
不以圣人之所是为是,不以圣人之所非为非。
人人具备自然天性,人人都有良知。
贵在自得,人人皆可为圣人,人人可以倡议。
思想家说的标准未必是权威,平民认为的正确也未必不对。
批儒起家的TG批了几十年咋还是这个垃圾样呢
台湾韩国日本咋尊儒呢?台湾日本韩国咋不批儒呢?
人类文化本来就是不断演变的,一个内涵的体现形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体现。
天视自我民视,民意即是天意这个儒家观点。
在周朝的体现形式是国人君主共治,在汉唐是君主制,在现代就应该体现为民主制(近现代新儒家就是这些理论)
只有提取中国传统内涵新诠释,吸收消化西方优点才是正路。
如果要全盘照搬西方,而不是学习消化,那华人以后就是彻底的被殖民。
就是全盘西化,就是裸官媚外,就是贸易吃亏,就是买外国国债献媚,媚外软弱在国际竞争中就处于被动,贸易和资源就会被侵害。
就是出不了大师,永远没有创新,只有模仿。
种种情况体现到最后每个人生活上,就是自卑。
生活质量差收入差,没社会价值道德,服从威权。
飞机晚点等外国人,就是酱缸俗气,贫富分化。
就是每个人的惨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