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八泌尿系统疾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病理学 泌尿系统疾病 PPT
大体:肾脏肿胀,色苍白,切面皮质现黄白色条纹; 光镜:
肾小球: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被吸收的脂滴 和蛋白小滴;
免疫荧光: 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电镜:肾小球基底膜正常,无沉积物,弥漫性脏 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胞体肿胀,胞质内常有空 泡形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增多,滤过膜阴离子丧 失
有孔内皮细胞 基底膜(主要机械屏障) 脏层上皮细胞 足突 滤过隙膜 足突
又称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2.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3.遗传性性疾病
病因:尚未明确,但大部分为免疫损伤;
1.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2.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3.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4.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慢性肾小球肾炎
最常见病原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免疫复合物沉积 又称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链、非链)
大体:双肾中度肿大、被膜紧张,大红肾或 蚤咬肾,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肾小球:绝大多数体积增大、内皮细胞和系膜细 胞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单核 细胞浸润;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肾小球血 量减少;严重者可见纤维素样坏死,局部出血或 伴血栓形成,部分可见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管型;
又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大体:双肾增大、色苍白,表面可见点状出血, 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肾小球:新月体(crescent)形成,主要由增生的
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中性粒 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纤维素渗出;
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可因蛋白吸收过 多出现玻璃样变,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甚至消 失;
电镜
Hypercellularity
肾小球: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被吸收的脂滴 和蛋白小滴;
免疫荧光: 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电镜:肾小球基底膜正常,无沉积物,弥漫性脏 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胞体肿胀,胞质内常有空 泡形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增多,滤过膜阴离子丧 失
有孔内皮细胞 基底膜(主要机械屏障) 脏层上皮细胞 足突 滤过隙膜 足突
又称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2.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3.遗传性性疾病
病因:尚未明确,但大部分为免疫损伤;
1.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2.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3.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4.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慢性肾小球肾炎
最常见病原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免疫复合物沉积 又称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链、非链)
大体:双肾中度肿大、被膜紧张,大红肾或 蚤咬肾,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肾小球:绝大多数体积增大、内皮细胞和系膜细 胞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单核 细胞浸润;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肾小球血 量减少;严重者可见纤维素样坏死,局部出血或 伴血栓形成,部分可见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管型;
又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大体:双肾增大、色苍白,表面可见点状出血, 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肾小球:新月体(crescent)形成,主要由增生的
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中性粒 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纤维素渗出;
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可因蛋白吸收过 多出现玻璃样变,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甚至消 失;
电镜
Hypercellularity
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PPT课件
滤过膜 1. cap内皮细胞
2. cap基底膜 3. 脏层上皮细胞
(足细胞) GBM的多聚阴离子蛋白多糖、 脏层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 的唾液酸糖蛋白均带有大量负 电荷,对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 分子具有排斥作用
系膜基质
具有支持作用
系膜细胞
具有收缩、吞噬功能, 并能产生基质和胶原,分泌具 有生物活性的介质。
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肾病综合征,蛋白
上皮细胞剥脱
尿
无异常改变
可有可无
致密沉积物少或无, 肾小球肾炎起始阶
足突变短
段或恢复好转阶段
特别强调 (重要) 大红肾/蚤咬肾 多见于儿童
新月体(壁层上皮 细胞增生形成)
大白肾;早期称: 膜性肾病 引起成人肾病综合 征最常见的原因
双轨征(下图)
脂性肾病; 多见于幼儿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 肾 (原发性颗粒性固 缩肾见于:高血压)
8、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病理特点: 光镜:肾小球中央有一片胶原硬化区(玻璃样变)
电镜: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剥脱
免疫荧光:IgM / C3
临床特点:肾病综合症, 容易发生非选择性蛋白尿、 血尿; 容易发展为慢性肾衰, 皮质激素效果差; 继发与其他慢性肾疾病或 伴发与某些特定情况
(HIV肾病、海洛因成瘾者)
颗粒状荧光 线性荧光
①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GBM所致 如:急性肾炎、膜性肾炎
①抗GBM抗体沉积所致;如:Ⅰ型新月体肾炎
无免疫荧光 ①轻微病变性肾炎GBM正常,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② Ⅲ型新月体肾炎无荧光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为各种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而来的肾小球疾病 的终末期共同病变,故又称为终末期肾(end-stagekidney)。 由于大量肾小球纤维化、硬化和玻璃样变,又有慢性硬 化性肾炎之称。
泌尿系统疾病(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件)
起病
急
更急
慢
年龄
儿童多见
成人多见
成人多见
病理特征
大红肾蚤咬肾
苍白肾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内皮C系膜C↑
上皮C↑新月体形成
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硬化;残存肾单位代偿
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症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
慢性肾炎综合症
预后
好
差,死于尿毒症
差,肾衰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
变质——
基底膜损伤——
尿质改变
(蚤咬肾)
渗出——肾球囊内渗出物
尿量改变
增生
内皮细胞
系膜细胞
滤过减少
少尿无尿
高血压
水肿
肾小管
肾间质
上皮细胞变性
充血、水肿
大红肾
急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正常肾小球
肾小球细胞增多
肾小球细胞明显增多
荧光镜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1.掌握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和临床表现;2.熟悉急进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和临床表现;3.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的分类。
能利用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理论知识,使患者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
基本单位: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构成。肾小球由血管球、肾球囊和血管系膜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为滤过膜(GMB ),由内皮细胞、基膜和脏层上皮足细胞构成
急进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
三高一低
★高蛋白尿
★高度水肿
★高脂血症
★低蛋白血症
病理类型:
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急
更急
慢
年龄
儿童多见
成人多见
成人多见
病理特征
大红肾蚤咬肾
苍白肾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内皮C系膜C↑
上皮C↑新月体形成
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硬化;残存肾单位代偿
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症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
慢性肾炎综合症
预后
好
差,死于尿毒症
差,肾衰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
变质——
基底膜损伤——
尿质改变
(蚤咬肾)
渗出——肾球囊内渗出物
尿量改变
增生
内皮细胞
系膜细胞
滤过减少
少尿无尿
高血压
水肿
肾小管
肾间质
上皮细胞变性
充血、水肿
大红肾
急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正常肾小球
肾小球细胞增多
肾小球细胞明显增多
荧光镜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1.掌握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和临床表现;2.熟悉急进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和临床表现;3.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的分类。
能利用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理论知识,使患者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
基本单位: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构成。肾小球由血管球、肾球囊和血管系膜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为滤过膜(GMB ),由内皮细胞、基膜和脏层上皮足细胞构成
急进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
三高一低
★高蛋白尿
★高度水肿
★高脂血症
★低蛋白血症
病理类型:
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学课件: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荧光: 肾小球内有IgG、 IgM和C3沿毛细 血管壁粗颗粒状 沉积
电镜: 电子密度较高的沉 积物,通常呈驼峰 状位于脏层上皮细 胞和基膜之间,也 可位于内皮细胞下、 基膜内或系膜区
IgG毛细血管壁粗颗粒状沉积
上皮细胞和基膜间驼峰状电子
光镜:Ⅰ肾小球: ➢ 弥漫性肾小球增大,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增生 ➢ 可见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 病变严重处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出血、血栓
Ⅱ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变性,腔内各种管型 Ⅲ肾间质:充血、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PAS染色显示肾小球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中性粒细胞浸润
提要
➢ 肾小球疾病 ➢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 肾和膀胱常见肿瘤
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疾病(Glomerular Disease)
又称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是一 组疾病 , 包括:
➢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于肾脏的独立性疾病, 肾为唯一或主要受累的脏器 √
➢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由免疫性、血管性或代谢 性全身疾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
免疫复合物与补体结合 ↓
激活补体系统(C3a 、C5a、C567为炎症介质)→局部炎症反应 ↓
吸引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
激活凝血系统和激肽系统 ↓
Capi.微血栓形成、Capi.通透性↑ ↓
渗出性病变、增生性病变(内皮C、系膜C、上皮C)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疾病观察和技术:
肉眼:
光镜 : 苏木素伊红染色(HE) 过碘酸-Schiff染色 (PAS) 过碘酸六胺银 (PASM) MASSON
免疫复合物沉积主要受复合物大小和电荷影响 1. 系膜区 2. 内皮下(内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 3. 上皮下(基底膜与足细胞之间) 4. 基底膜
《泌尿系统病理》PPT课件
a
26
二、间质性肾炎
• 是指肾间质发生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原发性非化脓性炎症。一般认为 与感染、中毒及免疫损伤有关。病初,间质内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 细胞浸润,随着疾病的发展,浸润的细胞逐渐增多,但其中的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减 少甚至消失,而间质结缔组织开始增生。由于间质细胞浸润和增生、压迫,使肾小管和肾 小球相继发生萎缩和崩解,最后结缔组织纤维化,形成继发性皱缩肾。
a
16
(三)、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包括间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为炎和间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特点为肾小球间膜 细胞增生,间膜基底膜物质增加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并常断裂。镜检见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重叠而间膜物质增多,因而毛细血管丛呈分叶状,球囊壁 层上皮细胞增生较轻,但可出现球囊与“小叶”粘连。
a
39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
• 原因和发病机理 • (一)机能性肾功能不全 •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 2.肾素——血管肾张素系统作用 •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作用
a
40
• (二)器质性肾功能不全 • 1.急性肾小球肾炎 • 2.急性肾小管坏死:①肾缺血;②肾中毒
a
41
• 经过与影响:
a
47
• 本章节结束!
a
48
感谢下 载
a
49
发毛细血管基底膜纤维素样坏死而导致出血。(增生性)
a
8
•
除主要表现为急性增生变化外,也可见到急性渗出性和急性出血性变化。渗出变化明显
时,则在肾小球毛细血管间隙和肾球囊的囊腔有多量的白细胞、红细胞、浆液和纤维素,挤压
血管球,使其体积缩小和贫血(渗出性)。出血性变化明显时,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强烈充血、出
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ppt课件ppt演示课件
.
20
•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 • 又 称 新 月 体 性 肾 小 球 肾 炎 (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 CrGN) 病理学特征为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新月体形成。
损伤机制
补体激活后产生 C5a 等趋化因子,引起中 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释放蛋白酶、氧 自由基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蛋白酶使肾 小球基底膜降解,氧自由基引起细胞损伤,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 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个别类型肾炎的发生 主要由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引起,可不伴免 疫复合物沉积。
.
25
• 临床病理联系: •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 — 先出现血尿, 快速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晚期 发生肾功能衰竭。 • 结局: • 其预后与新月体性形成的数目有关; • (1)少于50%预后较好; • (2)50~80%可维持或缓解; • (3)80%以上则肾功能不能恢复。
. 26
(三)肾病综合征及相关的肾炎类型 •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 血浆蛋白滤过 增加 大量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 血 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组织间液增多 血容量下降、肾小球滤过减少,醛固酮和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致水钠潴留 水 肿加重。 • 高脂血症机制未明:低蛋白血症刺激肝脏 脂蛋白合成,还可能与血液循环中脂质颗 粒运送和外周脂蛋白的分解障碍有关。
. 14
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 弥漫性累及肾小球( 50% )以上;局灶性累 及(50%以下);球性:全部或大部分毛细血 管袢;节段性:部分毛细血管袢(不超过肾小 球切面的50%)。 •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 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 以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常发 生在感染后1-4周。多见于5-14岁儿童。临床主 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Urinary System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 程亚
•解剖生理: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 胱和尿道组成。
肾冠状切面
1.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及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 2.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球囊构成。
肾小球
3.滤过膜: 内皮细胞 基底膜 脏层上皮
三、临床表现
• 肾小球肾炎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包 括尿量的改变(少尿、无尿、多尿或夜尿)、 尿性状的改变(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水肿和高血压。
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 白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蛋质 血症。
• II型:为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我国较常见。 免疫荧光检查显示颗粒状荧光。
• III型:免疫反应缺乏型。免疫荧光和电镜均 不能检查出肾组织内抗基底膜抗体或抗原抗 体复合物。
• 病理变化
• 肉眼:双侧肾脏体积 增大,色苍白,皮质 表面有点状出血。切 面皮质增厚。
• 镜下: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
• 又 称 新 月 体 性 肾 小 球 肾 炎 (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 CrGN)
病理学特征为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新月体形成。
• 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免疫学和病理学CrGN可分为以下三型:
• I型:抗GBM肾炎。基底膜内IgG和 C3的线 性沉积,Goodpasture syndrome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是引起肾小球损伤的主要机制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非肾小球自身抗原或外源性抗原,复合 物沉积部位取决:大小 电荷
2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GBM结构改变 GBM交叉反应 (线性荧光)
Heymann肾炎 GBM抗原植入 (颗粒状荧光)
3. 抗肾小球细胞抗体
4. 细胞免疫 (后两者无免疫复合物)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asymptomatic hematuria or proteinuria) 持续或复发性肉眼或镜下血尿,或 轻度蛋白尿,或两者兼有。
5.慢性肾炎综合征 (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
终末阶段: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 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氮质血症(azotemia):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滤过 率下降,引起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水平增高,此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改变称为氮质血症。
尿毒症( uremia):发生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 竭晚期,除氮质血症外,还有一系列自体中毒的症 状和体征。
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 弥漫性累及肾小球(50%)以上;局灶性累 及(50%以下);球性:全部或大部分毛细血 管袢;节段性:部分毛细血管袢(不超过肾小 球切面的50%)。
损伤机制
补体激活后产生C5a等趋化因子,引起中 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释放蛋白酶、氧 自由基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蛋白酶使肾 小球基底膜降解,氧自由基引起细胞损伤,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 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个别类型肾炎的发生 主要由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引起,可不伴免 疫复合物沉积。
• 病原微生物感染为引发疾病的主要因 素。最常见的病原体为A族B型溶血性 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12、4和1 型)。肾炎通常在感染1-4周后发生, 此间隔期与抗体形成时间相符。急性 增生性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但确 切抗原成分尚未阐明。
病理变化
肉眼: 大红肾或蚤咬肾。
• 电镜:
• 基底膜和脏层上 皮细胞之间有驼 峰状致密物沉积。
2.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rapidly progressive nephritic syndrome)
起病急,进展快。出现水肿、血尿、蛋白 尿改变后,迅速发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 血症,并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3.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三高一低:(1)大量蛋白尿,3.5g/d; (2)明显水肿;(3)低蛋白血症;(4) 高脂血症和脂尿。
•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 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 以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常发 生在感染后1-4周。多见于5-14岁儿童。临床主 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 病因与发病机制:
毛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并可 伴血栓形成。
4. 玻璃样变和硬化 沉积的血浆蛋白、增厚的基底膜和增
多的系膜基质致玻璃样变。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变性。管腔 内出现由蛋白质、细胞或细胞碎片凝 聚形成的管型。肾间质可发生出血、 水肿,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肾小球 发生玻璃样变或硬化时,肾小管可萎 缩、消失。间质可纤维化。
二、基本病理变化
1.肾小球细胞增多(hypercellularity)肾小 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增生, 伴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 浸润,肾小球体积增大。
2. 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IC沉积 基底 膜理化性状改变、通透性增高、代谢转换 率降低,可导致血管袢或血管球硬化。
3.炎性渗出和坏死 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 免疫荧光: • 颗粒状。
• 镜下:肾小球 肾小管 间质
• 临床病理联系:急性肾炎综合症 • 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 结局: • (1)多数痊愈; • (2)少数转为慢性; • (3)极少数转为新月体性肾炎。
•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 概念: glomerulonephritis
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 分类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原发于肾脏并主要累及肾小 球的独立性疾病。
2、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由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 、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3、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指一组以肾小球改变为主的 遗传性家族性肾脏疾病。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 程亚
•解剖生理: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 胱和尿道组成。
肾冠状切面
1.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及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 2.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球囊构成。
肾小球
3.滤过膜: 内皮细胞 基底膜 脏层上皮
三、临床表现
• 肾小球肾炎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包 括尿量的改变(少尿、无尿、多尿或夜尿)、 尿性状的改变(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水肿和高血压。
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 白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蛋质 血症。
• II型:为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我国较常见。 免疫荧光检查显示颗粒状荧光。
• III型:免疫反应缺乏型。免疫荧光和电镜均 不能检查出肾组织内抗基底膜抗体或抗原抗 体复合物。
• 病理变化
• 肉眼:双侧肾脏体积 增大,色苍白,皮质 表面有点状出血。切 面皮质增厚。
• 镜下: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
• 又 称 新 月 体 性 肾 小 球 肾 炎 (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 CrGN)
病理学特征为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新月体形成。
• 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免疫学和病理学CrGN可分为以下三型:
• I型:抗GBM肾炎。基底膜内IgG和 C3的线 性沉积,Goodpasture syndrome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是引起肾小球损伤的主要机制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非肾小球自身抗原或外源性抗原,复合 物沉积部位取决:大小 电荷
2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GBM结构改变 GBM交叉反应 (线性荧光)
Heymann肾炎 GBM抗原植入 (颗粒状荧光)
3. 抗肾小球细胞抗体
4. 细胞免疫 (后两者无免疫复合物)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asymptomatic hematuria or proteinuria) 持续或复发性肉眼或镜下血尿,或 轻度蛋白尿,或两者兼有。
5.慢性肾炎综合征 (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
终末阶段: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 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氮质血症(azotemia):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滤过 率下降,引起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水平增高,此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改变称为氮质血症。
尿毒症( uremia):发生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 竭晚期,除氮质血症外,还有一系列自体中毒的症 状和体征。
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 弥漫性累及肾小球(50%)以上;局灶性累 及(50%以下);球性:全部或大部分毛细血 管袢;节段性:部分毛细血管袢(不超过肾小 球切面的50%)。
损伤机制
补体激活后产生C5a等趋化因子,引起中 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释放蛋白酶、氧 自由基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蛋白酶使肾 小球基底膜降解,氧自由基引起细胞损伤,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 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个别类型肾炎的发生 主要由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引起,可不伴免 疫复合物沉积。
• 病原微生物感染为引发疾病的主要因 素。最常见的病原体为A族B型溶血性 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12、4和1 型)。肾炎通常在感染1-4周后发生, 此间隔期与抗体形成时间相符。急性 增生性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但确 切抗原成分尚未阐明。
病理变化
肉眼: 大红肾或蚤咬肾。
• 电镜:
• 基底膜和脏层上 皮细胞之间有驼 峰状致密物沉积。
2.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rapidly progressive nephritic syndrome)
起病急,进展快。出现水肿、血尿、蛋白 尿改变后,迅速发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 血症,并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3.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三高一低:(1)大量蛋白尿,3.5g/d; (2)明显水肿;(3)低蛋白血症;(4) 高脂血症和脂尿。
•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 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 以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常发 生在感染后1-4周。多见于5-14岁儿童。临床主 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 病因与发病机制:
毛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并可 伴血栓形成。
4. 玻璃样变和硬化 沉积的血浆蛋白、增厚的基底膜和增
多的系膜基质致玻璃样变。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变性。管腔 内出现由蛋白质、细胞或细胞碎片凝 聚形成的管型。肾间质可发生出血、 水肿,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肾小球 发生玻璃样变或硬化时,肾小管可萎 缩、消失。间质可纤维化。
二、基本病理变化
1.肾小球细胞增多(hypercellularity)肾小 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增生, 伴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 浸润,肾小球体积增大。
2. 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IC沉积 基底 膜理化性状改变、通透性增高、代谢转换 率降低,可导致血管袢或血管球硬化。
3.炎性渗出和坏死 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 免疫荧光: • 颗粒状。
• 镜下:肾小球 肾小管 间质
• 临床病理联系:急性肾炎综合症 • 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 结局: • (1)多数痊愈; • (2)少数转为慢性; • (3)极少数转为新月体性肾炎。
•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 概念: glomerulonephritis
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 分类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原发于肾脏并主要累及肾小 球的独立性疾病。
2、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由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 、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3、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指一组以肾小球改变为主的 遗传性家族性肾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