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昔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甘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昔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甘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甘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昔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昔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嘿,你知道吗?中药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那中药药理学呢,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中药奥秘的大门。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

有一次啊,他感冒了,吃了好几天西药都没见好,整个人病恹恹的,无精打采的。

他妈妈就给他弄了点中药喝,没几天就好了不少。

小李就特别好奇,这中药咋就这么神奇呢?其实啊,这背后就有中药药理学在起作用。

那中药药理学到底是啥概念呢?简单来说,它就是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这就好比中药是一群特殊的小战士,机体就是它们要去战斗和守护的城堡。

中药药理学就是要搞清楚这些小战士是怎么进入城堡的,在城堡里都做了些什么,是把那些捣乱的病菌都赶跑了呢,还是帮助城堡里的各个小部门(器官组织啥的)更好地运转了。

咱们先说说中药吧。

中药可不像西药那么单一,西药可能就是一个化学成分,像阿司匹林就主要是乙酰水杨酸。

中药可是个大杂烩,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成分。

就拿人参来说吧,人参里有皂苷、多糖、挥发油等等好多成分呢。

这些成分就像是一个团队里的不同成员,各有各的本事。

皂苷可能就是那个冲锋陷阵的,多糖呢可能就是负责后勤保障的。

那中药药理学就要研究这些不同的成分在进入人体这个大城堡后,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再说说机体。

机体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有各种器官、组织、细胞,还有各种各样的生理过程。

比如说肝脏,它就像一个大工厂,负责解毒、合成蛋白质啥的。

当我们吃了中药后,中药里的成分到了肝脏这个大工厂里,是会让这个工厂生产更多有用的东西呢,还是会影响它的正常运转呢?中药药理学就要去探究这些问题。

我又想起我邻居张大爷了。

张大爷有老胃病,经常胃痛。

他试了不少药,后来有个老中医给他开了个中药方子。

喝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胃痛就减轻了很多。

这就是中药对机体起作用了。

从中药药理学的角度看,可能是中药里的某些成分,就像一群温柔的小工匠,慢慢地修复着张大爷胃里那些受损的细胞,调节着胃部的神经和肌肉,让胃这个小城堡重新恢复了生机。

中药药理

中药药理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动物体、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药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能量代谢功能、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一.中药的体内过程 1.跨膜转运 2.吸收 3.分布 4.代谢 5.排泄二.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1.中药时量关系 2.中药时效关系3.中药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的联合研究第四章中药毒理学中药的不良反应副作用、药的毒性反应、敏反应、遗效应、异质反应、殊毒性反应、药常见的各系统不良反应常见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1.A型药物不良反应:作用增强型、副作用型、毒性型、继发型、首剂综合征、撤药综合征。

2.B型药物不良反应:不耐受性不良反应、特异质性不良反应、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

第五章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剂量和分组的设定主要药效研究的各种实验至少设3个剂量组,尽量反映量效和时效关系。

够测出LD50受试药物,动物实验给药剂量一般为1/10~1/5 LD50,;很多中药制剂毒性甚小,无法测出LD50者,一般常用人用剂量来折算动物用量。

其粗略的等效倍数为1(人)、3~4(狗、猴)、5~6(猫、兔)、6~8(大鼠、豚鼠)、10~12(小鼠)第六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主治外感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类别
重点知识
中药药理学定义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分类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研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中药五味
辛味药(含挥发油,能行能散);酸味药(含有机酸类,止泻止血);甘味药(含糖类、蛋白质等,能补五脏);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抗菌抗炎);咸味药(含无机盐,化痰补肾)
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的规律,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基本作用
1. 整合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2. 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3. 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 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2. 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3. 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4. 时效关系受复方中药味配伍配比、药物代谢过程及机体功能状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
1. 副反应(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2. 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3. 特异质反应(遗传原因导致的病理反应)4.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的药理效应)5. 停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后引起的反效应)6. 过敏反应(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药药理研究的对象是()A. 中药的有效成分B. 中药的药效C. 中药的药动学D. 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答案:D2. 关于中药药理研究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研究对象是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B. 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C. 研究结果可以推广到临床D. 研究结果只能应用于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答案:D3. 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方法是()A. 实验研究B. 临床研究C. 药效学研究D. 药动学研究答案:A4. 中药药理研究的目的是()A. 发现新的药物B. 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C. 提高中药的疗效D. 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答案:B5. 关于中药药理研究的意义,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有助于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B. 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C. 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疗效D. 有助于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答案:B6. 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 药物筛选、药效学研究、药动学研究、作用机制研究B. 药物筛选、药动学研究、药效学研究、作用机制研究C. 药物筛选、作用机制研究、药效学研究、药动学研究D. 药效学研究、药物筛选、药动学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答案:A7. 中药药理研究的依据是()A. 中药的药效B. 中药的药动学C. 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D. 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的基础理论答案:D8. 中药药理研究的结果可以()A. 直接应用于临床B. 间接应用于临床C. 直接用于新药开发D. 间接用于新药开发答案:B9. 中药药理研究的局限性是()A. 研究方法不够先进B. 研究结果不能推广到临床C. 研究结果只能应用于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D. 研究对象主要是中药的有效成分答案:B10. 中药药理研究的方向是()A. 发现新的药物B. 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C. 提高中药的疗效D. 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中药药理研究的对象包括()A. 中药的有效成分B. 中药的药效C. 中药的药动学D. 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答案:ABCD2. 中药药理研究的方法包括()A. 实验研究B. 临床研究C. 药效学研究D. 药动学研究答案:ABCD3. 中药药理研究的意义包括()A. 有助于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B. 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C. 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疗效D. 有助于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答案:ABCD4. 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A. 药物筛选、药效学研究、药动学研究、作用机制研究B. 药物筛选、药动学研究、药效学研究、作用机制研究C. 药物筛选、作用机制研究、药效学研究、药动学研究D. 药效学研究、药物筛选、药动学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答案:ABCD5. 中药药理研究的依据包括()A. 中药的药效B. 中药的药动学C. 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D. 中药的药效和药动学的基础理论答案:ABCD6. 中药药理研究的结果可以()A. 直接应用于临床B. 间接应用于临床C. 直接用于新药开发D. 间接用于新药开发答案:ABCD三、判断题1. 中药药理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新的药物。

2024版《中药药理学》

2024版《中药药理学》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 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特点
01
02
03
04
整体性
中药药理学强调从整体角度研 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注
重中药复方的研究。
多层次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涉及分子、细 胞、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
多靶点性
中药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点 的作用特点,中药药理学研究 需要揭示其复杂的作用网络。
实践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临床 实际,注重解决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挑战
成分复杂性
中药通常包含多种活性成分,其相互作用和 药效机制复杂,给研究带来挑战。
药效评价困难
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传统 的药效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其疗效。
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
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不同批次、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
国际认可度低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限制了其 国际化进程。
祛湿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祛风湿药
如独活、威灵仙等,具有祛风湿、止 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 膝酸痛等。
利水渗湿药
如茯苓、泽泻等,具有利水渗湿、健 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等水湿内停证。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补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升阳、益 卫固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 食少便溏等气虚证。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与验证
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01
通过综合研究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
信息,确定复方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验证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与西药药理学不同之处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复方或中药方剂,而西药药理学研究的是单一的化学药物。

中药药理学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毒理学等内容。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培养、组织切片和离体器官等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研究中药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2.动物实验方法:利用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动物体内器官、系统的作用和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给小鼠建立实验性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3.人体试验方法:人体实验主要是指用健康人或疾病患者进行中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实验。

例如,在健康志愿者中观察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中药对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探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分类1.中成药药理学:研究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中成药是指经过提取、加工、配制等工艺而成的药物,如葛根汤、清热解毒片等。

2.方剂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方剂是指由多味中草药合理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如四逆汤、小柴胡汤等。

方剂药理学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是否有协同作用,是否改变了中药单味药物的药理效果等问题。

3.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中药中的单味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单味药是指中草药中的一种成分,如黄芩中的黄芩素、苦参中的黄酮等。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了单味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药物代谢与个体差异等药理学知识的学科。

通过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等方法,对中药的药理学特点进行研究。

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中药药理学分为中成药药理学、方剂药理学和单味药药理学三个方面。

中草药的药理学研究

中草药的药理学研究

中草药的药理学研究中草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其疗效得到了充足的证明。

中草药药理学研究作为中药临床应用不可分割的一环,正逐渐成为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介绍中草药药理学的相关研究。

一、中草药药理学的概念中草药药理学,是指中药在机体内的作用和效应的研究。

中草药药理学探究中药在机体内的药理学机制,对于发现中药的药效成分与作用靶点,以及优化中药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中草药药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药效物质、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

二、中草药药理学的意义1. 揭示中草药临床疗效的药理机制通过药理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草药成分的构成和作用靶点,揭示中草药对人体作用的药理机制,有助于理解中草药疗效的本质,从而优化中草药的配伍以及中草药的合理应用,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2. 中草药新药研发不同于化学合成药物,中草药药理学研究是为了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从而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更多新思路。

中草药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复杂性、多靶点作用等特点,可以与现代药物相互补充,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科技独特的药物。

值得关注的是,中草药已成为新药开发的重要来源和战略方向。

3. 发现中草药毒副作用中草药成分繁多、复杂,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毒副作用。

药理学研究可以对中草药的毒副作用加以规避及识别,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中草药药理学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复杂,不同于化学药物研究方法。

中药成分具有极为复杂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而且药效机制是相对模糊的。

常用药理学方法如下:1. 细胞实验法细胞实验法可以检测中药对细胞的毒性和功效。

利用生理、生化等手段,探究中药物质对细胞所作用的生化和分子机制,并对中药的药效学研究、药理学研究以及毒理学研究起着关键作用。

2. 动物实验法动物实验法是对中药的毒性、药效和药性等效应进行评价的重要方法。

各种实验动物生理特征存在差异,同时有些动物对中药不敏感,因此需要根据实验目的、中药食用方式和疾病模型的选择等进行细致的设计。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 中药的化学成分B. 中药的临床应用C. 中药的药效学D. 中药的毒理学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范畴?A. 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B.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C. 中药的临床疗效评价D. 中药的制备工艺答案:D3.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目的是:A. 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B. 提高中药的安全性C. 提高中药的稳定性D. 以上都是答案:D4. 中药药理学研究常用的实验动物不包括:A. 小鼠B. 大鼠C. 家兔D. 人类答案:D5.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不包括:A. 细胞培养B. 分子生物学技术C. 基因编辑技术D. 临床观察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方法包括:A. 体内实验B. 体外实验C. 临床试验D. 计算机模拟答案:AB2.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药效学评价指标包括:A. 药效强度B. 药效时间C. 药物代谢D. 药物毒性答案:AB3.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毒理学评价指标包括:A. 急性毒性B. 亚急性毒性C. 慢性毒性D. 药物疗效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对)2.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对)3. 中药药理学研究只关注中药的药效学。

(错)4.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实验动物可以是任何生物体。

(错)5.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方法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

(对)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意义。

答案: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 简述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方法。

答案: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方法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的概述中药药理学指的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发挥药理作用和产生疗效的学科。

中药是指以草、木、皮、根、果、实、花、叶、茎、根、藤等自然植物为原料,采用合理的工艺进行加工和制作的药物。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的化学特征、药效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学理论就已经提出了“宣调导滞”的药理作用观点。

在宋朝,张锡纯提出了“同药异功,同病异治”的药理学观点。

到了明代,在刘完素的《千金方》中则详细地列举了1500多种中药和方剂。

在清朝时期,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将中药药理学和中医疾病理论融为一体,为中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中药药物的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科技的进步使得中药药理学得以从经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研究中药药理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和疗效,从而更好地利用中药为人们的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

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主要原料,因此其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很多,也很复杂。

中成药则是将若干种中药材进行合理配伍后经加工而成的制剂,对于中药药学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中主要研究的是中药到达人体内后发挥的药理作用和产生的疗效,与中药药材的形态、结构、性质有关。

中药材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苷类、萜类、多糖、挥发油、甾类化合物、糖皮质激素等。

其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天然化合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茗荷中的茗荷碱、曲降含的曲降红碱、葛根中的葛根碱等。

黄酮和苷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主要是抗氧化、抗癌、抗炎、降血压、降血糖、增强血管弹性等方面,如银杏叶中的银杏黄酮和酰基半乳糖苷等。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个异戊烷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对于中药材的香气、味道和抗菌作用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决明子中的槲皮素和顶黄酮等。

中药药理学综述

中药药理学综述

中药药理学综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其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药效、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下面将从中药药理学的历史、中药的药效分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中药的毒副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中药药理学的历史中药药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保健。

早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中就有关于中药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的应用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如今,中药药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药的药效分类中药的药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治疗作用:中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热、头痛、咳嗽、胃痛、腹泻等。

2. 预防作用:中药可以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如中药材枸杞可以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

3. 调节作用: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如中药材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

4. 养生作用: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具有保健作用。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如中药材黄芪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 抗氧化作用:中药可以抗氧化,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防止细胞氧化损伤,如中药材枸杞可以抗氧化。

3. 抗炎作用:中药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如中药材黄连可以抗炎。

4. 降血脂作用:中药可以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如中药材山楂可以降血脂。

5. 降血糖作用:中药可以降低血糖水平,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如中药材苦瓜可以降血糖。

四、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的毒副作用是指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肝损伤:某些中药可能会导致肝损伤,如柿饼、地龙等。

2. 肾损伤:某些中药可能会导致肾损伤,如石柏、柴胡等。

中药药理学教案课件

中药药理学教案课件
中药药理学
1
第一章
绪论
2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中药药理学
(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 )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中
药对机体作用和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中药(Chinese Drugs)
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用于预防、治疗 疾
用和有效成分。
50年代和60年代:
主要在强心、降压、镇痛、驱虫、抗菌、 消炎、利尿等
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药物筛选。
70年代:
◆ 注意与临床(病)相结合。如慢性支气 管炎、冠心病、
肿瘤等。
15
50~80年代的标志性成果 丹参、川芎、冠心Ⅱ方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 延胡索镇痛。 桔梗、满山红祛痰镇咳。 清热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等。 确定有效成分: 小檗碱、苦参碱、川芎嗪、
26
药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热性药物: 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附子、 干姜、肉桂等。寒证病人用温热药。
寒性药物: 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如知母、 石膏、黄连、黄芩等。热证病人用凉 寒药。
27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热证 寒证
中枢兴奋症状(表现)
寒凉药
改善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温热药
动物实验:
单胺类神经递质
12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 中国古代对药物作用的探索:

始于《山海经》,成于《圣济经》,其卷
五称“药理篇”,而盛于明清。主要以抽象的角
度来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

如蝉蜕,治妇人生子不下(性善脱)

治皮肤病(所在壳也)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基础,它通过对中药成分、药理学特性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研究中药的成分及其作用。

中药成分包括多种不同性质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等。

这些成分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药药理学需要通过分离提取技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进一步研究其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

通过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精确的指导。

其次,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药理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药理学特性包括药效、药性、归经、化学成分等多个方面。

药效指的是中药在体内的实际效果,药性指的是中药的性质特点,归经指的是中药对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的作用。

这些特性是中药应用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了解其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应用。

最后,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中药药理学需要根据不同病症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研究其应用剂量、使用方法、药效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中医药学和临床医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它能够揭示中药的药物作用和内在机理,为教学、科研、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能够引导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通过了解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将中药融于临床应用中,让更多人受益。

总之,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消化吸收、药代动力学、药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中药的应用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原料,按照一定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调节阴阳、益气健脾、祛瘀止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里散寒、敛肺止咳等作用。

3.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根皮、茎叶、茎皮、花、果、种子、仙人掌、地上菜、果皮、果肉、根茎等。

4.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剂方法将中药进行加工和炮制制成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制剂包括煎剂、散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外用贴剂、膏剂、注射剂等。

5.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两个方面。

生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益气健脾、温里散寒等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病理功能的影响,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6.中药的贮存和使用:中药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曝晒、防潮湿等,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7.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一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砒霜、雄黄、硫磺等,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药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影响。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来研究中药药物对特定生理活动的影响;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药理试验和临床观察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3.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4.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致,不断揭示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主要探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所发挥的药理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二、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探究中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发掘和整理传统中药方剂及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4.研究中药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上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四、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中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五、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药理学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将更加精准和智能化。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成分的作用机制、影响和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运用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具有特殊成分的中药,以研究和揭示中药
疗效、安全可靠性和规律性的前提。

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

首先,要研究各种中药成分的作用机理,比如各种中药成分是如何
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形成信号反应以及各种神经、内分泌、免
疫和代谢反应的中介机制,以更好的了解各种中药成分的活性特性和
药理活性。

其次,要研究中药成分的药物代谢机制,尤其是未经人体代谢的活
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在体内代谢的机制可以确定中药中特定成分的
药效和毒性特性,以更有效的控制药效。

此外,要研究中药药效的变化规律,比如中药作用受到病人个体差异、药物交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如何通过药效学研究来控制药物的
安全性以及如何让药物更具有针对性,都可以通过研究中药药理学所
获取到积极有效的结果。

以上是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通过研究中药药理学,可以
更好的了解和利用中药的作用特性和机理,从而提高中药的抗病能力,改善中医药的应用效果,满足人们不同的健康需求。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整理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对于执业药师来说,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理作用的关系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

四气,即寒、热、温、凉,是中药的重要属性。

寒性药物通常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如黄连、黄芩等,其药理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菌、病毒生长,降低体温,调节免疫等有关。

热性药物则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功效,像附子、肉桂,它们可能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等发挥作用。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酸味药多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增强平滑肌收缩等有关。

苦味药常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如黄柏的抗菌、抗炎作用。

甘味药有补虚、缓急止痛等功效,如人参能大补元气,可能与其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功能相关。

辛味药能发散、行气、活血,如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扩张血管有关。

咸味药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如芒硝的泻下作用,与增加肠内渗透压有关。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例如,心经的药物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烦的作用,可能与改善心脏血液循环、调节心肌代谢有关。

肝经的药物如白芍,能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其药理作用可能涉及调节肝脏的代谢和功能。

升降浮沉反映了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如麻黄能发汗解表、升阳举陷,可能与兴奋交感神经、扩张外周血管有关。

沉降药如大黄能泻下通便、清热泻火,可能与抑制肠道蠕动、减少肠道水分吸收等有关。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中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苷类等,这些成分是产生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例如,黄连中的小檗碱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延胡索中的生物碱有镇痛、镇静的效果。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药物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对于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掌握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中药的毒性作用和中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复习。

二、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1.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各种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作用,包括其药理学特性、药理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中药药理学的重要性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能发现和开发新的中药药物,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此外,中药药理学还可以帮助理解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并提供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安全性评价的依据。

三、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中药的祛病作用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改善机体的病理状态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止泻和抗菌作用;人参具有益气养阴、补虚止血的作用等。

2.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延缓细胞老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中药的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症状。

例如,黄芩酮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四、中药的毒性作用。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的科学。

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及推动中药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总结中药药理学的重点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药理学的概览。

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一般是指中药中存在的能够对人体产生药理学效应的化学物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对于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指导药物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活性成分、挥发油、生物碱等。

其中,对于中药的活性成分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点之一。

2.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生物活性评价、质谱技术等。

化学分析可以通过确定中药中的主要成分,揭示中药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生物活性评价可以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估中药对特定生物指标的影响;质谱技术则是一种有效的分析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方法,可以通过质谱图谱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

3. 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是通过与生物大分子(如受体、酶等)进行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发挥药理学效应。

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多个层次的研究来揭示,如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细胞信号传导路径的调控、组织和器官水平的影响等。

4. 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可以从寻找中药的配伍规律、研究中药的配伍效应、探索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

这种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指导中药方剂的合理应用。

5. 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中药的剂型优化、剂量选择、药物配伍、临床疗效评价等。

这些研究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临床疗效的评估和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中药药理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以及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3.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4.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清热药:能清解里热的药。

6.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排出积滞,攻逐水饮的药物。

7.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8.理气药:凡具有疏通气机,消除气滞作用的药物。

9.活血化瘀药:凡具有疏通血脉,祛除血瘀,使血流通畅的药物。

10.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11.开窍药:以苏醒神识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2.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消除虚弱证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药物。

13.麻黄成分与其作用关系:发汗(挥发油、麻黄碱)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机理:(1)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NA和肾上腺素,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2)麻黄的化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结合,激活细胞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 TP形成cAMP,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3)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4)直接兴奋a受体,收缩末捎血管,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5)促进肺部PGE的释放,直接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或抑制该酶的分解,使细胞内cAMP的含量增加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6)抑制抗体的产生。

14.银花为什么称为阳疮之要药?(1)对抗药金葡菌有效,与青霉素合用抗菌作用增强。

(2)缓解炎症。

(3)WBC吞噬功能增强。

(4)减毒作用。

15.黄连抗心律失常:小檗碱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从而抑制异位节律,其原理可能与影响钠、钙转运有关。

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均抑制心肌,而黄连素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是通过阻止钾外流,促进钙内流的作用实现的)和负性频率作用,对伴有心衰的心律失常者更有利。

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作用。

性频率作用。

扩张外周血管作用。

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作用。

16.大黄泻下作用:致泻的主要成份——蒽甙。

泻下机理是:大黄口服后,结合型蒽甙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B-葡萄糖甙酶)水解,还原成泻下作用较强的大黄酸蒽酮,进一步氧化成番泻甙元。

大黄酸蒽酮具有胆硷样作用,可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 受体,加快肠蠕动,并可抑制肠细胞膜上的Na+-K+-A TP酶,阻碍Na+的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肠内容物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而排便。

部分蒽甙自小肠吸收后,经肝转化为甙元,刺激盆腔神经丛,增加肠蠕动致泻。

结合型蒽甙中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破坏,因而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

应指出:大黄生用导泻,久煎则止泻。

17.葛根抗冠心病机理:可使心率减慢,外周阻力下降,心肌耗氧量下降,并可扩冠,使心肌氧供需平衡,有抗心绞痛作用。

降压机理:扩张外周血管,减慢心率。

葛根对B—肾上腺素受体有阻滞作用,可阻断控制肾素的B2受体,使肾素释放减少,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管的张力下降,血压下降,葛根产生的B—受体阻滞作用是其降压的机理之一。

18.你对清热药相当抗生素之说有何看法:清热药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疗效确切,改善全身症状显著,但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单位药还是其有效成分的抗菌作用强度,一般不及抗生素,说明清热药感染作用是通过多种作用环节产生的,除抗病原体作用外,抗细菌毒素、解热、影响免疫功能等也参与了抗感染作用。

19.泽泻防止动脉硬化:泽泻醇A及泽泻醇A、B、C的醋酸酯均有降胆固醇作用,特别以泽泻醇A-24-醋酸酯作用最强。

泽泻降胆固醇作用与干扰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酯化和影响内源性胆固醇的代谢有关。

实验证明:泽泻醇A能够升高HDL,可与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合为HDL-Ch,经肝代谢,由胆汁排出。

20.泽泻降胆固醇机理:降低小肠胆固醇的吸收率及抑制小肠胆固醇的酯化。

抗冠心病机理:(1)扩冠—冠流量增加(2)抗血液凝固—防止心肌梗塞发生(3)缓解冠状动脉硬化。

温里药定义: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21.黄芩、茵陈保肝机理:黄芩保肝(1)使肝糖元含量增加(2)抑制肝过氧化脂质形成(3)保肝成份黄芩甙,在体内可分解出葡萄糖醛酸,可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促进排泄而解毒。

茵陈保肝(1)提高肝糖元,增加能量,促进修复,有明显保肝作用。

(2)可抑制B-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使葡萄糖醛酸不被破坏分解,增强肝脏解毒能力。

茵陈尚有诱导肝药酶作用。

22.附子抗炎机理及实验依据:有效成份为AC。

可降低毛细胞通透性,消除肿胀。

抗炎机理为:附子作用于垂体,使之释放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氢化可的松。

附子抗炎实验依据:(1)使用附子4~5小时后,将肾上腺取下,匀浆测V-C含量,其V-C含量下降。

这是因为V-C是合成可的松的原料(2)使用附子4~5小时后,测尿中氢化可的松的代谢产物—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其含量升高(3)肝糖元升高,因可的松可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4)血中嗜酸性细胞减少,因可的松可以使该细胞减少。

23.三七既能止血,又能活血,这是矛盾着的两方面,你如何认识它:当血流不止时,止血发挥着主要作用,三七可使毛细血管收缩止血,并增加凝血酶作用。

当瘀滞或血栓形成时,则活血化瘀作用占主导作用,可以促进瘀血之吸收,可对抗ADP所至的血小板聚集,使血粘度下降。

24.护肝中药各作用在何环节上?举例说明:(1)增加肝糖元(柴胡、茵陈、黄芩)(2)增加肝蛋白质合成(三七)(3)降低肝脂肪(泽泻)(4)稳定肝细胞膜(柴胡)(5)增加肝解毒能力,使葡萄糖醛酸解毒物质增加(黄芩、茵陈)。

25.川芎、丹参作用比较:1、对冠脉:川芎——(1)扩冠(2)随剂量加大效果增强(3)静注3~5分可改善症状(4)舌下4~5分可改善症状。

(用于急救);丹参——(1)扩冠(2)约30天有所改善(3)一般PO3~6个月可明显改善症状。

(用于予防)2、对心肌:川芎——(1)使心肌缺血减轻(2)心肌耗氧量减少;丹参——(1)改善心肌拱血(2)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3、对CNS:川芎——(1)易透过血脑屏障(2)镇静作用(3)扩张脑血管;丹参——(1)不易透过血脑屏障(2)镇静作用弱。

4、抗血栓形成:川芎——(1)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2)使TXA2不能合成(3)可将已形成之血栓溶解;丹参——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

5、抗菌:川芎——G—、真菌;丹参——G—、G+。

26.白芨止血机理:(1)增强血小板Ⅲ的活性(2)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有效成分为白芨胶。

27.川芎治疗冠心病的药理学基础:能明显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流量及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

川芎嗪活性很高,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可明显降低冠脉阻力,并对心肌梗塞有治疗作用可缩小梗塞范围,减轻病变程度。

阿魏酸对心血管也有类似作用。

28.益母草抗血栓形成机理:益母草可使血栓形成的时间延长,血栓长度变短,血栓的湿重、干重减轻。

并能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血小板内CAMP含量增加,抑制TXA2合成,降低其活性。

亦可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促进已形成的血栓溶解。

29.半夏抗早孕作用:半夏蛋白可影响卵巢黄体的功能,使孕酮水平降低,导致蜕膜变性,胚胎失去蜕膜的支持而流产。

半夏蛋白可与子宫或胚胎细胞膜上的某些糖结构结合,改变细胞功能。

30.天麻、钩藤作用异同点比较:————————————————————————药物* 镇静* 抗惊厥* 抗癫痫* 心* 血管* BP ————————————————————————天麻+++ +++ +++ 心率 舒下钩藤++ —+ 抑制# 张降————————————————————————#:抑制血管运动中枢,阻滞交感神经结。

31.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散、至宝丹中均含麝香,试分析麝香发挥哪些重要药理作用:(1)对CNS产生镇静作用,对热闭躁动不安者有针锋相对的治疗作用,使新陈代谢率下降,耗氧量减低,使患者度过难关。

(2)增强人体的耐缺氧的能力。

(3)缓解颅内压升高,防止脑疝发生,改善脑代谢,防止乳酸形成,改善脑血流,防止血凝。

(4)具有抗炎作用,在炎症早期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渗出和水肿,在炎症的后期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增生,防止粘连、疤痕形成。

(5)可使吞噬细胞活动增强。

(6)可提高免疫力,提高IgM 和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

7)对心肌有保护作用,使心肌耗氧量减低。

(8)有抗G+、G-作用。

32.六神丸、七厘散中为何均含麝香:六神丸可用于咽喉肿痛,无名肿毒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七厘散可用于跌扑损伤,血瘀疼痛等具有化瘀消肿止痛止血之功。

这二方剂均含麝香,主要用于抗炎。

(1)抑制组织炎症和肉芽肿形成(2)降低血管通透性(3)抑制白细胞游走。

六神丸尚有抑菌和强心作用(麝香能增强交感神经作用,使心肌肾上腺素B 受体反应性增强,在低浓度时即能增强儿茶酚胺的作用。

33.试述中药四性的现代科学含义:寒、凉、热、温、四种不同的药性,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四性的现代研究所示:对植物神经系统,中药四性可影响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以及环核苷酸水平。

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一M受体一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服用温热药后,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而热证、阴虚证病人则交感神经一β受体一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

服用寒凉药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失常的cAMP/cGMP含量比值恢复正常。

对中枢神经系统,寒性药可使动物脑内NA合成减少,表现出中枢抑制状态。

热性药使动物脑内兴奋性递质NA含量增加,而表现出中枢兴奋状态。

对内分泌系统,中药四性可明显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

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

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此外,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一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而纠正热证或寒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34.麝香的主要药理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小剂量兴奋,大剂量镇静提高中枢耐缺氧能力;(2)对血管系统的影响:抗心绞痛,强心、降压,抗血小板聚集;(3)抗炎;(4)抗肿瘤;(5)兴奋子宫;(6)增强免疫。

35.人参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Rb----镇定、Rg----兴奋、Rb1----升压、Rg1----降压、Rf、Rd、Rb2----减慢心率、Re、Rc----扩血管、Rb2、Rg2、Rh1----升血糖、Rh2----抗癌作用、人参多肽----降糖、挥发油----抗癌作用、人参多糖----提高免疫力36你对人参大补元气,补益脾肺,安神益智作用如何理解:(1)大补元气:提高免疫力,加强心收缩力,RBC、Hgb升高,增加蛋白质合成,调整血压;(2)补益脾肺:使胃酸分泌增加,提高味觉及胃肠运化功能;(3)安神益智:双向调节CNS,提高记忆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