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是因感受风寒湿热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

合集下载

医学知识之痹症

医学知识之痹症

痹症一概述痹,即痹阻不通。

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症,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二病因病机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

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

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产生本病。

1.正虚即正气不足。

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

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引起正虚的原因有下述三个方面:(1)禀赋不足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人体关节器官免疫失调,关节必然因缺乏必要的“免疫保护”而造成外界炎性因子的侵入,最终导致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

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

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气短乏力,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3)大病、久病、或产后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绝然分开。

中医痹症

中医痹症

中成药
湿热痹颗粒或四妙丸
单方验方
⑴四物四藤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 藤、宽筋藤、桑寄生、络石藤各15克,独活、地龙各6克。 水煎服。 ⑵葛根银花藤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2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风湿热痹型
【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
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不安。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宣痹汤加减(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 30克,栀子12克,忍冬藤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 龙胆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 火伤阴者,加生地黄20克,玄参、麦冬各15克。
外敷贴于痛处。 ⑵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⑶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 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⑷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 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⑸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⑹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 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
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
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
脏腑损伤证候。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推拿等疗法,均有一定
效果。
辨证分型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

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

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产生本病。

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感受热邪,留注关节,或素体阳盛、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

【临床表现】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 1~4 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

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 80%。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4.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痹症表

痹症表

痹症【概念】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病古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

对本病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

《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

【病因病机】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病因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

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

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侵袭,表现为风寒湿痹;若阳气偏盛,阴血不足,内有郁热者,热与风湿相搏,或寒郁化热,则表现为风湿热痹。

(二)病机:主要病机为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以致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证。

主症:A:肢体关节痠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B: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得热痛减,遇寒痛增()C:肢体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沉重()D: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得冷稍舒,痛不可触()E:肢体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僵硬变形()F: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腰膝冷痛,肢体倦怠()兼症:a:多见于上肢肩部;()b:关节屈伸不利,活动不便()c: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小便赤黄()d:面色少华()舌脉:1、苔白,脉浮()2、苔白,脉弦紧()3、苔白腻,脉濡缓。

痹证的护理

痹证的护理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 而而为痹也。”
精选ppt
6
由于感受风寒湿三气各有偏胜,故有:
风痹:风气胜者,又称行痹; 寒痹:寒气胜者,又称痛痹; 湿痹:湿气胜者,又称着痹; 热痹:素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寒从热 化,又称风湿热痹。
精选ppt
7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 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 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热痹: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前方以清 热宣痹为主,适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后 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 关节疼痛明显者。
精选ppt
19
【中药处方】:
肝肾两虚证: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祛 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 筋脉失养证。
精选ppt
精选ppt
26
4 饮食护理
①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 易于消化。 ② 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 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④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 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精选ppt
27
5 情志护理
①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 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②劝说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及生活照顾, 使其心情舒畅。
精选ppt
17
【中药处方】:
行痹: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 络作用,适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痛痹: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 适用于痹证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经散寒,通脉止痛。
精选ppt

痹证

痹证

痹症掌握内容:痹症的概念,痹症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1.痹症的概念: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常见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3.病因:①体弱正虚;②感受外邪;③劳逸失度外因:正虚卫外不固(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者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也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内因:感受外邪(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剧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滕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3)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4.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基本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

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盛——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痛减湿邪偏盛——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多偏于下风湿热痹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5.病位:筋脉,关节,肌肉涉及脏腑:心脾肝肾6.病势及转归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实证病久: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虚实夹杂久治不愈——痰瘀阻络——久痹内舍脏腑——脏腑痹7.诊断:(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痹症

痹症

3.有毒中药的应用:
在痹证的治疗中,风寒湿痹疼痛剧烈者,常用 附子、川乌、草乌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药物。 此类药物生用毒性大,一般需经炮制,内服常用 量为5~12克,用量宜从小剂量开始递增,适量为 度,不可久服。应用时可文火久煎,或与甘草同 煎,有缓解毒性作用。服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 晕、心悸、恶心、脉迟等中毒反应,即应停服, 并用绿豆甘草汤频饮,无效或危重者,按药物中 毒急救处理。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 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 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 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 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4)热痹
主证:肢体关节红肿灼热剧痛 兼证:关节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有发 热、恶风、汗出、口渴、尿黄,烦躁不安等全 身症状。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 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七.临证备要
• 止痛药物应用

辨病位用药
• 有毒中药的应用
1.止痛药物应用
肢体关节疼痛是痹证的一个突出症状, 其病机为经脉闭阻不通或筋脉失养,即所谓 “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临证当根椐 “标本虚实兼治”原则,在辨证用药的基础 上,有针对性地选用具有止痛作用的药物,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祛风散寒止痛: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白芷、
马前子苦寒,有大毒,功能强筋通络, 消肿止痛。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瘫 痪。炮制后人丸散,内服0.2~0.6克, 大剂量0.9克。本品有大毒,不宜多服、 久服。中毒反应为头昏头痛、烦躁不安、 颈项强硬、角弓反张,甚则昏迷死亡。
雷公藤苦寒,有大毒,有祛风除湿,舒筋活 血功效。近年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 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收到良好效果。本品 有大毒,内服宜慎,常用10—25克,并去皮根心, 先煎1小时。雷公藤提取物临床效果亦佳。副作 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肝损害、白细胞及血小板 减少、头昏、心悸、心律紊乱、女子闭经等,应 注意观察。副作用明显时,应停用并对症处理。

针灸治疗“痹证”临床研究概述

针灸治疗“痹证”临床研究概述

针灸治疗“痹证”临床研究概述摘要:痹证是临床常见病,西医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等都属于痹证范畴。

在临床上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多以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为主,但目前尚无阻断其发展及转归的药物。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针灸在治疗痹证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本文归纳总结针灸治疗痹证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痹证;针灸治疗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病机主要为外邪侵袭肢体,经络闭阻,不通则痛,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体、肌肉、经络之间,以致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证。

现代针灸治疗痹症的方法形式多样,大多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本文例举临床常用的方法如下:温针灸治疗痹证温针灸在针灸疗法中扶阳效果显著,痹证是由于经脉闭阻不通,不通则痛,利用温针灸温阳通络,舒缓经脉。

郑芙蓉等[1]将80例膝关骨性关节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痛痹组、着痹组、行痹组、热痹组各20例。

针刺得气后在针柄套上一段直径1.5cm、长2cm的清艾条,靠针身端点燃,燃尽后去针;患者再取坐位,相同方法温针肾俞。

每周治疗5次(周一至周五),连续治疗4周。

结果:治疗后1个月,痛痹组及着痹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行痹组及热痹组(P<0.05),行痹组与热痹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65%。

认为温针灸是治疗痹证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电针合雷火灸治疗痹证张华军等[2]将80例寒湿痹阻型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雷火灸组和电针组,电针组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灸组40例针刺取穴及电针方法与电针组相同,并在电针后采用雷火灸,两组均10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结果说明针灸组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组。

认为雷火灸配合电针治疗痹证疗效显著。

揿针结合电针治疗痹证曹玉华等[3]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痹症是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引起气血不畅、经络受阻,导致肢体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其中,寒湿痹阻型痹症是指由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导致气血不畅、经络受阻,出现肢体关节冷痛、沉重、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痹症。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医治疗寒湿痹阻型痹症的方剂及治疗方法。

一、中药方剂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痹症的中药方剂,适用于寒湿痹阻型痹症。

该方由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祛风除湿、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的功效。

附子汤附子汤是一种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的中药方剂,适用于寒湿痹阻型痹症。

该方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等中药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除湿止痛、补益气血的功效。

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是一种治疗痹症的中药方剂,适用于湿邪偏重的痹症。

该方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祛风除湿、益气健脾的功效。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和经络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痹症患者的疼痛和活动不利等症状。

针灸治疗可以结合上述的中药方剂一起使用。

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温针灸温针灸是一种通过在穴位上施加艾灸,使热量逐渐渗透到体内,从而达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火针治疗火针治疗是一种通过用火针在穴位上迅速刺入,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温通经络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阿是穴、局部压痛点等。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作用于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痹症患者疼痛和活动不利等症状的方法。

常用的推拿按摩方法包括:揉法揉法是一种通过手掌或手指在肌肉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的方法。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等。

推法推法是一种通过手掌或手指在肌肉上作直线推动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活动不利等症状。

风湿病痹症中医

风湿病痹症中医

案例二:针灸治疗风湿病痹症的体验分享
总结词
针灸治疗风湿病痹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详细描述
某患者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出现腰背部疼痛、僵硬等症状,经过中医诊断后采用针灸治疗。经过一段 时间的治疗,患者腰背部疼痛得到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得到改善,日常活动得到恢复。
诊断流程
1.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了 解患者的病情和表现。
3.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 查、尿常规等,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 况。
2. 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关节肿 胀、疼痛、僵硬程度等体征。
4.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医生会进行综合评估,并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诊断工具
中药治疗
01
辨证施治
根据痹症的不同证型,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辨证治疗。如风寒湿痹型可
选用麻黄、桂枝、威灵仙等散寒祛风药;湿热痹阻型可选用黄柏、苍术
、防己等清热利湿药。
02
祛邪扶正
在祛除邪气的同时,根据痹症患者的体质情况,适当选用扶正药物,以
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如黄芪、白术、枸杞等补益气血药
整复手法
在舒缓手法的基础上,运用特定的手法技巧,调整关节错位或小关节紊乱,以减轻疼痛、 恢复关节功能。常用的手法包括拨伸法、旋转法、屈伸法等。
温通手法
通过温热的手法刺激,如摩擦、按压、热敷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温通经络、祛风 散寒的目的。常用的穴位包括阿是穴、肾俞、命门等。
05
CATALOGUE
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血脉空虚,筋骨失养,易使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关节、肌 肉等处,从而引发痹症。
其他因素
饮食不当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案痹症(膝关节⾻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案⼀、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闭阻经络,影响⾎⽓运⾏,导致肢体筋⾻、关节、肌⾁等处发⽣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变⾏等症状的⼀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性关节炎。

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1⽇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民共和国中医药⾏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体衰,⾻失滋养,⽓⾎失调,所致局部或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质偏暗,⾆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性⾻关节病,肥⼤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候的寒冷潮湿等天⽓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和加重可与饮⾷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不定,甚⾄关节剧痛,肿⼤、强硬、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个⽉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站⽴或负重位)⽰关节间隙变窄、软⾻下⾻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赘形成;(3)关节液(⾄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年患者(多40岁);(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摩擦⾳(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痹:肢体关节、肌⾁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苔薄⽩,脉浮或浮缓。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肤或有寒冷感。

⾆质淡,⾆苔薄⽩,脉弦紧。

着痹:肢体关节肌⾁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不仁。

中老年人膝关节痛中医治疗经验分享

中老年人膝关节痛中医治疗经验分享

痹症是体虚的前提下,感受风、寒、湿、热、毒之外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

痹是阻闭不通的意思。

风寒湿热等邪,乘虚袭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以发病。

痹症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内因是人体肝、脾、肾及气血俱虚;外因是风、寒、湿、热、毒等邪致病。

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按摩只能表面上缓解疼痛症状,很难做到针对病因治疗,因此,疾病容易反复发作。

对本病应从整体角度来考虑,根据脏腑理论,认为与肝、脾肾关系最密切,肾气的盛衰对肌体的生长衰老起着主导作用。

同时,因为肝肾同源,肾主骨,肝主筋,筋骨相连,所以肝血的充足与否对筋骨的生长荣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如脾胃受损则后天化源不足,人体的正气虚弱,而易感受外邪。

关节痛中医称为痹证,大体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质增生、痛风等等。

对本病西医的理论中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致病因,所以只能用激素、非甾体类止痛药等药治疗,也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激素有很多副作用(如疏松骨质、浮肿等),非甾体类止痛药对胃刺激比较严重,使人体的脾胃受损,所以并非是理想的治疗办法。

中医发展了几千年,对痹症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素问》“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痹也”。

《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做了很好的概括,提出了采用袪风、除湿、散寒、补气、补血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法则。

治疗原理为“不通则痛”,即任何疾病的疼痛均为气血不畅通引起,不畅通的常见原因是风、寒、湿、瘀等。

所以本病的性质是正虚邪实,正虚是指素体阴阳气血的不足为内因;邪实是指风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引起的不通则痛。

很多医生死抱一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乱用活血化瘀药,其实关节痛的关节是局部的气血不通畅,但要先理解“为什么”会使局部的气血不通畅,这才是诊断的关键。

中医中药如何治疗痹症

中医中药如何治疗痹症

中医中药如何治疗痹症现代社会以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骨科疾病困扰了大量人群。

很多时候这些疾病达不到手术治疗的程度,但口服西药治疗也不是长期之法,中医中药手段便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在中医看来这种疾病可归属于痹症的范畴。

中医的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者关节活动障碍、僵硬等症状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筋膜炎、落枕等皆属于此病范畴。

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痹症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是体内正气不足,不能滋养关节肌肉导致的“不荣则痛”。

哪些原因可能导致正气不足呢?首先是久病之人,长期患病,营养较差,正气耗损较多,容易正气不足;其次是劳逸失调的人,比如城市白领或者体力劳动者,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作息不规律,精神疲惫,中医认为“神化气”,精神长期疲惫,自然正气也不会充足;再者是先天缺陷,一些患者患有某些遗传病,自身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骨关节炎或者关节老化较普通人更快。

外因主要是感受的自然界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我们的关节肌肉,阻碍了气血的运行。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气血堵塞则疼痛。

中医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认为内因所致的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是根本原因,外因是诱发因素,由此痹症是本虚标实之症。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痹症不只局限于肌肉关节,患病日久,痹症还会向脏腑发展,引发诸如:心痹(心慌、心悸、胸痛等心脏病表现)、脾痹(食欲下降、四肢乏力类似重症肌无力)等其他疾病。

现在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那么该如何治疗呢?根据不同的病因,目前临床将痹症分为痛痹、行痹、着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淤痹阻、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这几个症候。

治疗总体以“祛邪通络”为法则。

接下来将根据不同证型介绍痹症的内科治疗。

1.痛痹痛痹与寒有关,关节肌肉疼痛较其他证型更为剧烈,而且疼痛部位比较固定,受到寒冷刺激疼痛会加剧,用热敷或者加强保暖,疼痛会缓解。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活动障碍,甚或內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骨关节病、软组织疾病等,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增生性关节炎、骨软骨炎、慢性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肌腱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肢体筋脉,经脉气血不通是基本病机。

病因: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久居高寒潮湿之地,或常处水中、野外潮湿寒冷等环境,或气候突变,冷热交错,或起居不慎等原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以致风寒湿邪侵袭,留注经络关节而发病。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外侵,郁久化热,以致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3、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因此在弊病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

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阻滞经脉;或七情郁结,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或跌打外伤,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营卫不调,而易触外邪,发为痹病.4、正气不足。

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充,或后天营养失调,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气血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之气不固,外邪乘虚入侵。

病机: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9版)一、膝骨关节炎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及2017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痹病)诊疗方案制定。

二、膝痹病辩证施治中药内服治疗方案痹证是指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设有《痹论》专篇,并指出病症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五体痹,五脏痹等。

但就临床而言,本证可分为最基本的两型,即寒、热痹。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本证大抵不外寒热两端,虚实并治,其中又以寒者多见。

膝痹病是多发于中年以后的慢性、变性性关节疾病,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

本病种参照1994年1月实施了《中医急症诊疗规范》;1995年1月执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中医病证的病证名及诊断依据、症候分类和疗效评定;1996年3月执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它已成为疾病、损伤和死亡原因统计分类的工具。

痹症又分为内痹和外痹,本病即肢节痹病,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及中医痹症的诊断归类范畴,膝骨关节炎属中医的痹症范畴,结合其临床症状、体征可将风、着、痛痹统一为肢节痹症即风寒湿痹,又可将其分为早、中、晚期。

1病因病机1.1外感风寒湿邪《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痹论》中即指出,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湿土用事之月,或凝水之地,劳力之人,辛劳过度,触冒风雨,寝处浸湿,痹从外入。

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痹者,闭也,因而出现诸多闭阻不通之。

1.2正气不足,脾胃不健病者禀赋不足,气血亏虚,营卫失调,腠理空疏,卫外不固,而使虚邪贼风趁虚而入,《济生方痹》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麝香梅花针治疗痹症154例临床体会

麝香梅花针治疗痹症154例临床体会

麝香梅花针治疗痹症154例临床体会
袁群生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
【年(卷),期】2011(032)032
【摘要】痹症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者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性为特点。

大体包括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症、臀大肌筋膜炎、椎间盘突出狭窄、骨质增生疾病等。

笔者运用麝香梅花针治疗痹症154例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6866-6866)
【作者】袁群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启东226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420.5
【相关文献】
1.梅花针配火罐治疗120例急性风湿(痹症)的临床体会 [J], 单晓伟
2.麝香梅花针治疗腰腿痛114例 [J], 袁群生
3.火针刺络放血结合罐法治疗痹症的临床体会 [J], 杨娇;朱林林;张癑癑;冯婷;彭家玺;罗玲
4.麝香梅花针治疗痹症154例临床体会 [J], 袁群生
5.麝香梅花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126例 [J], 袁群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是因感受风寒湿热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设有“痹论”专篇,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

《素问.痹论》之处:“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并根据病邪的偏盛进行分类,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和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还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症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并治篇》中着重论述了湿痹的症候。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缓,此名湿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更另立“历节病”,其病以“历节病,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为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和而为邪,伤及血脉,水湿浸淫筋骨关节所致。

对于痹症的治疗,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桂枝附子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乌头汤、防己黄芪汤、麻杏薏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另立白虎病之名,并收集独活寄生汤、犀角汤等治痹方剂。

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提出,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和而为痹”的观点。

刘河间《宣明方论》根据《痹论》风寒湿三气偏深学说,分别拟定了防风汤、茯苓汤、茯苓川芎汤等方剂,热痹则用升麻汤。

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导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脉络。

痹症的气机是邪气阻痹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关键在于“痹而不通”。

病机主要为外邪痹阻肢体,经络、气血运行失常,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致虚实夹杂,病变日久,病邪由表入里,经病及藏。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是痹症常用的祛邪之法,正气虚弱是引起本病的内在因素,因此养气血、补肝肾是本病常用的扶正大法。

《素问。

痹论》黄帝问曰: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七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生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指出“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提要:本条论述历节并风湿偏胜的证治。

本证由于风湿之邪,合而流注于筋骨,博结于关节,气血痹阻不畅而致诸肢节疼痛而肿大;风湿相搏,病久不解,正虚邪盛,营卫气血耗损,而日渐化热伤阴证候: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辨证:风湿历节(风寒湿邪外袭,痹阻筋脉关节,日渐化热伤阴)。

治则:祛风除湿,温筋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麻黄、防风辛温发散,祛风除湿;附子大辛大热,散寒除湿,通经止痛;白术、甘草、生姜除湿健脾和中;芍药、知母养阴清热;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多用于感受风湿,化热伤阴之痹证。

本证病程日久,本虚标实,其辨证时根据证候特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

治疗上祛风
散寒化湿与温阳扶正并用。

临证时根据复杂情况,科扶正祛邪同用或寒温药物并投。

要点二寒湿历节证
乌头汤证
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而两(炙)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四口父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

不知,尽服之。

提要:本条论述历节病寒湿偏胜的证治。

病因病机: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痛,气血运行不畅而身体多处关节疼痛、肿大,甚至屈伸不利,日久则见关节变形。

证候:身体多处根据疼痛、肿大,甚至屈伸不利,日久则见关节变形。

辨证:寒湿历节。

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乌头汤。

乌头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通阳行痹;麻黄祛风发汗,以散寒湿;芍药、甘草酸甘柔筋,缓急止痛;黄芪温分肉,益气固卫行湿,既可助麻黄、乌头温经散寒,又可防麻黄过汗伤阳;白蜜甘缓,解乌头毒性,并缓诸药之燥。

乌头辛热而毒性较强,临床常用治沉寒痼冷病证,对于寒湿历节、阴寒腹痛有很好疗效。

乌头正确用量及煎服法,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斟酌用量,临床使用乌头时,其用量要因人而异,视病人体质强弱而决定用量,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二要煎药得当,及乌头要先煎、久煎或与蜜同煎,待其麻味去后,方可加入其它药同煎;三要配伍恰当,若非特殊情况、或有充分的把握,最好不要与“十八反”所载的反药同用,而选择与干姜、生姜、甘草、蜂蜜等药相伍,既可缓解乌头燥烈之性,也可加强其蠲痹止痛之功。

尤其是与蜜同煎,蜜既能制乌头毒性,且可延长药效。

服药后唇、舌、肢体麻木,甚至昏眩吐泻,但脉搏、呼吸、神志等方面无较大变化,则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如服后见到呼吸、心跳加快,脉搏有间歇现象,甚至神志昏迷者,则为中毒反应,急当抢救。

从现代医学角度,大凡医学角度,大凡有副作用症状者,均属毒性反应,需及时清解。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主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二两(炙),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除乌头,)上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密煎中,更煎之,服七合。

不知,尽服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