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_理性行动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理性行动的目标
三个目标: 提供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理论,并 以此将社会科学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结合起来; --现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中都比较薄弱 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以说明社会系统中微观和宏 观相互过渡的各种途径,从而以演绎性、形式化 的理论预测和解释社会系统的行动 深入、全面地分析各种形式的社会行动,特别是 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法人行动
2、后现代性
后现代性也主要指的是一种在传统的“现代性”之后形成, 并且在基Ian本精神或运作原理方面与传统的现代性有着 根本不同的社会文化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后现代性主题展开的讨论主 要包括:“现代性是否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我们是 否真的正在进入一种与以往的现代性很不相同的新的社会 文化状态?”“如果评价我们正在进入的社会文化状态?” 等。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西方文献中,“后现代性”主要指 的是一种其内在精神与传统的现代文化十分相异的“后现 代文化”。之后逐步进入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后 现代”“后现代性”“后现代社会”等概念频繁出现。 “后现代社会正在来临”的宣称在西方学术界广泛流行病 为许多人接受,对很多人来说后现代性也演变成后现代社 会的同义词。
理性选择 霍曼斯的小群体交换理论 格兰诺维特的网络结构理论 科尔曼的系统内部分析
理性选择研究在社会学中的视角转换
最重要的变化是从经济学的微观研究走向了微观与宏观结 合的研究 格兰诺维特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就指出“当前社会学 理论的一个基本欠缺就是没有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微观层次 的互动与宏观层次的互动模式联系起来。”他把求职放在 社会网络关系中开展研究,其实质就是要揭示微观的个人 选择行为在宏观的社会结构中是怎样展开,目的是要回答 “微观与宏观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科尔曼“以低于系统水平上的行动和倾向性为基础揭示系统 行为,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较低水平移动至系统水平的 问题”。 两个方面入手:扩大合理性与效益两个基本概念,从经济人 扩大到理性人;把理性选择行为放到社会系统中考察 法人与组织的理性选择
在理论视角上,理性行动理论以“理性人”为出发点, “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 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的获取效益”。 “理性人”不同于“经济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的理性行动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还包括 社会的、文化的、情感的、政治的等目的。 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 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 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但是判断理性与非 理性不能以局外人的标准,而是要用行动者的眼光来 衡量。 科尔曼正是要研究人的理性行动是如何受到社会结构 制约的,在结构的限制中人们又是如何选择行动方式 的。
另外,结构功能理论是在系统行动的层次 上应用社会目的论或功能论来进行解释, 这容易导致循环论证,而理性行动理论是 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基础上,但对系 统行动的解释并不仅仅一个人目的为原因; 以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是既 考虑到个人行动的原因要满足个人的利益, 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往、在群体、组织、 制度中的行动会受到后者制约,并在种种 制约下制定恰当的行动方案
新教教义
(1)
资本主义体制
(3) (2)
个人价值观念
经济行为
科尔曼认为,任何以个人行动为基础,阐述系统行动的理 论都有三个部分组成: (1)说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达社会特征的 自变量和表达个人特征的因变量组成; (2)说明微观水平的个人行动和人际互动。这类命题由表 达个人特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组成; (3)说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达个人特征的 自变量和表达社会特征的因变量组成。这样,理论体系的 起点和终点都在宏观水平,而在推理过程中却降到了个人 水平
社会行动
理性行动理论所要解释的社会行动不包括那些不 具有目的性的感情行动和不具有社会性的私人行 动。 他将社会行动分成两大类:(1)交换行动;(2) 法人行动和规范行动 交换行动可划分为三类:(1)市场交换,包括经 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市场;(2)权威关系中的 交换,指行动者把控制自身行动的权利转让给另 一行动者;(3)信任关系中的交换,指行动者单 方转让自己的资源或权利给另一行动者
(1)从理性的可靠性方面对现代性进行攻击,指出理 性并不像现代性的设计者和捍卫者想的那样正确和牢 靠。 德里达的工作:从所谓“后结构主义”立场来解构西方 理性主义思想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认为 在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之外存在着某种本源性的东西 (存在、物质、理念、上帝、本我等),这种本源性 实在的存在和变化受到一些确定无疑的本质或规则 (逻各斯,logos)的支配,我们的一切经验、思想 和语言都只不过是对这些本源性实在及其背后的那种 逻各斯的表达或再现,准确的把握或再现这些本源性 实在,是我们哲学、科学和日常思维在内的全部思维 活动的中心任务。
(2)后现代主义者们还从理性所具有的统治和控制功能方 面对现代性进行攻击。
在借助于理性力量而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对人类的统治和 控制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变本加厉。因此,从实现自由、 平等、博爱的角度来看,现代性的创造者没有履行自己的 诺言。 比如,福柯通过对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角度对西方近代 理性主义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尖锐 的批判,试图表明建立在理性概念基础上的现代性并不像 人们所宣扬或相信的那样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更高阶段, 只不过是在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社会控制和统治的新 形式而已。
三、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科尔曼(James S. Coleman,1927-1995),研 究生阶段指导老师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 20世纪60年代创建了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关系学系 1992年当选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80年代以前科尔曼主要是以经验研究和政策研究 著称,有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教育机会的 平等》) 1990年《社会理论的基础》
基本行动要素
(1)行动者、资源和利益 他认为,行动者具有一定的利益偏好,并且都试图控制能满足 自己利益的资源,资源种类很多,如财富、物品、事件、信息、 技能、特长等 行动者与资源之间是是控制关系与利益关系,行动者的利益是 由一定的需要和偏好构成的,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 需要和偏好。 他区分了两种自我的利益:①客体自我,涉及人的感受和满足 程度,并由此形成了人的行为动机。但是客体自我的利益很难 加以观测。②行动自我,它服务于客体自我,努力使之感到满 意。行动自我的利益是可以观测的,它表现为获取对于事件控 制所必需的资源数量 在多数情况下,行动者并不能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所有资源, 许多资源是由其他人控制着;同样,行动者也控制者其他人所 需要的资源。因此,最基本的情况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 此来满足双方的利益,这也是人际互动或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 因。
哈贝马斯的反驳 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后现代主义者对传统理性的评价所做 的批评,但他认为我们并不能因此彻底否定和抛弃理性主 义和现代性。他认为现代性并没有失败,只是在其最初设 计中存在差错。现代性依然是一项有待于并值得我们继续 去完成的事业。因此,我们所做的不是彻底和否定现代性 的理想,而是应该去找出他的最初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设法消除这些问题,去修正、完善他,使他得以重建。 哈指出,西方近代哲学都是一种“意识哲学”或“主体哲 学”,其对理性的理解归于偏狭,只是简单的从个人主题 角度出发来理解“理性”,把理性理解为是个人主体所具 有的一种认知世界和控制世界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 的能力。 与人类生活的多维度相适应,理性也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如“工具理性”、“沟通理性”。
二、社会学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关系
理性选择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新经济社会学;个人与社 会的关系问题得到新的理论解释 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经过了拒斥和认同不同的过程 1994年,美国社会学年会上,布劳(Peter M. Blau)、古 德(William J. Good)、瑞利(Matilda)、苏特(James F. Short)和荣格(Dennis H. Wroog)等对“理性选择与社会 学”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布劳反对将理性选择引进社会学:“社会学的中心任务不 是解释个体行动,而是解释社会环境的结构怎样影响人们 的生活变迁”,理性选择理论的任务是揭示个体怎样追求 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因此它不是社会学的任务,社会 学只有把关于个体怎样行为的问题留给其他学科去研究, 才能保持自己科学特点。
第七讲 理性行动理论
一、理性问题之争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西方思想 界和社会学理论界争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 一。“理性”是其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20世纪70年代开始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如何 评价现代性”?“现代性是否已经或正在 成为过去?”“我们是否真的正在进入一 种与以往的现代性很不相同的新的社会文 化状态?”
德里达认为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其实是根本站不 住脚的,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经验、语言和思维都是 通过文字符号而进行的,我们能够言说和思维的不过 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各种文本而已;文字符号以及由 其构成的各种文本也并非是对本源性存在的再现,而 是一种自足性的存在,他们的意义不是来自于其所指 涉的那个对象,而是来自于自身内部各个符号之间的 差异。这种意义自足且用不固定的文字符号不仅是我 们的言说和思维必须借助的工具,而且还是我们思维 的“牢笼”,我们言说和思维的内容永远无法超出文 字符号为我们所划定的范围。因此,试图通过我们的 言语和思维去把握存在于他们之外的某种“逻各斯”斯”即使有,我们也永远无法知晓。
1、理论和方法论倾向
在方法论上主要针对主流社会学的整体方法论和结构功能 主义。他认为,尽管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系统 行动,而不是解释个人行为,但系统行动是间接地来源于 个人的行动。 对社会系统的解释的整体和个体方法论中,他主张采用个 体方法论的视角进行解释 整体方法论侧重于“对不同系统的同一行为进行样本分析 或是对一个系统在特定时期内的不同行为进行分析”,如 对自杀和社会结构进行因素分析等 而科尔曼主张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组 织、制度)的行为来解释系统的行为,称为“系统行为的 内部分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现代性”问题 之争,是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者的理论家与其批评者之争。 前者包括德里达、巴尔特、拉康、利奥特、福柯、布希亚等, 后者包括丹尼尔· 贝尔,哈贝马斯、亚历山大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学艺术和建筑设计 等领域出现的一股思潮,很快波及到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其主要的观点是汲取了尼采等人的观点,对现代性进行了批评 和攻击。他们指责启蒙思想家以理性设计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 现代社会或“现代性”,认为是一项“失败的工程”,有必要 从根本上加以否定和“解构”,而代之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多 元文化并存为特征的另类的文明或生活方式。 理性是现代性的理论基石:现代社会之正当,是因为它符合人 类的理性;现代社会之可行,也是因为他出于人类的理性。现 代社会的正当性和可行性都建立在人们对理性信仰的基础上。
3、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两个层次:一个是基本行动层次,一个是系统行 动层次 基本行动层次是指两个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行动, 与这一层次相联系的基本概念是:行动者、资源、 行动者的利益、简单社会关系 系统行动层次包括三方或更多的行动者,与此相 联系的基本概念有:复杂关系,社会规范和社会 资本、法人行动
1、现代性
现代性:主要指的是自17世纪根据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基本原则 (自由、平等、理性、进步等)首先在西方产生和建构,然后 逐渐扩散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模式。 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种,这种社会文化模式成型以来,利弊 俱现,对其好坏优劣、去留取舍,就成为西方思想家们关注和 思考的焦点问题。 主要的观点: (1)完全肯定与赞同的态度:现代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初阶段, 将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利益。 (2)现代性存在问题与弊端,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个短暂插曲, 人类只要继续依靠自己的 理性力量,就最终能消除导致这些问 题、弊端的因素,创造一个更理想的社会。(马克思、孔德、 迪尔凯姆) (3)现代性具有两面性,人类不可能消除现代性的负面后果 (4)完全批评的态度,不仅批评现代性,而且批评以理性为核心 的整个西方传统文明,主张彻底否定和摧毁这种以理性主义为 核心的西方传统文明,以及从中产生的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