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次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

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方式差异主要有四个类别:

场依存与场独立威特金

冲动型与沉思型杰罗姆·凯根

辐合型与发散型吉尔福特

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斯滕伯格

3.瑞德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感官偏爱,把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小组型和

个人型。

4.席尔瓦和汉森认为存在4种基本的学习风格。

即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直觉—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者)、直觉—感受型(自我表达型)。

5.掌握型强调的是记忆;人际型强调的是关系及感受;理解型强调的是推理或解释;自我

表达型强调的是想象或创作。

6.研究学习风格,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化教育。因材施教就是“因风格而教”。

7.智力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

8.人与人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以及

性别上的差异。

9.评价在教育中扮演中心角色,只有适合学生的特定发展阶段,才能使学生获利。

10.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有其优势、长处,也存在劣势、不足,

既有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也有阻碍学习的一面。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挥其所长,弥补其不足。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与学习理论的概述

1.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6)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3.人类学习是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地过程。

4.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

程。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与应用

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所谓条件作用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而条件作用的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

件刺激多次重复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使条件刺激失去信号意义的过程。

刺激的泛化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条件反应。

条件反射就是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经过一个“学习”过程,变为能够引起这一反应。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基本观点。

即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影响行为为再次发生频率的决定性因

素。

5.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称为强化。

所谓正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所谓负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与应用

1.1912年,格式塔心理学派最具影响的经典实验是苛勒的顿悟实验研究。

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3.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5.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6.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7.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亦即外部条件,指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8.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亦即内部条件。

首先,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其次,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相互

作用,使潜在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是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