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及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法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

一、45°斜线法
将该观测系统置上坐标,如图。图上炮点与第1道距离称 为最小炮检距,为50m;炮点与第24道距离称为最大炮检 距,为1200m;每个三角形顶点代表地下面元,相邻面元 间距为25m;地面上施工测线长度为1200m,地下观测范 围为600m (12.5~612.5m)。
。。。。。。
1234 。。。。。。。。。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有4种线:深棕色45°斜线表 示共炮点道集,24道;蓝色135°斜线表示共检波点道集, 12道;垂线表示共CDP道集,6道;蓝色水平线表示共炮 检距道集,道数与炮数相等。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参数设汁 CMP点距,由地质任务确定; 道间距,等于2倍CMP点距; 炮间距,等于道间距的整数倍,与覆盖次数直接相关; 最小炮检距,主要考虑因素为最浅目的层深度和多次波压制; 最大炮检炬,受多种因素制约,通常主要考虑最深目的层深度、 动校正拉伸畸变、多次波压制等因素; 覆盖次数,取决于本工区原始资料信噪比,通常为数十次;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2 胜利油田地质模型及胜利地震物理模型的二维偏移 剖面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排列形式表示法 经过多年实际应用,国内在二维多次覆盖排列表示方法上基 本得到统一,介绍如下。 二维观测系统排列参数:CDP间距25m,中心放炮,排列总 道数80道,道距50m,偏移距125m。 写成排列形式:2075―125―50―125―2075m,其中50表示 道间距50m,125表示偏移距,2075为最远道检波点与炮点之 间的距离,即最大炮检距。显然,这种表示形式简明扼要。 二维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炮点距200m,即排列向前滚动4个 道距,根据公式计算,80/2/4=10,覆盖次数10次。

地震勘探培训2

地震勘探培训2

画观测系统图的目的: ①对野外激发点、接收点的坐标进行描述
②指导抽共反射点道集为水平迭加提供参数。
共反射点道集: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各检波 器的道号集合 目前野外分:单边放炮、中间放炮(有偏移距) (大号、小号、正序、反序……(无偏移距))
43
44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 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 总的原则: 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现 象,施工简单。 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分类 非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不分布在一条直 线上的观测系统 三维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个面积 上的观测系统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2~3公里,联 络测线垂直主测线。
4、构造细则 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 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
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 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 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
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 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
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 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 完成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
主要内容: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 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 体工作。 野外工作分: 试验阶段
生产阶段。
一、试验阶段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 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 方法和技术。
主要任务:
①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第2部分--地震-74页PPT精选文档

第2部分--地震-74页PPT精选文档

f
*(
f
*

1 T*
)

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是这个检波器所在
质点的地面振动,它是一条振动曲线,习惯称为振动图。
波的频谱分析
前面所讨论的是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但只局限
于波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这是在时间域范围内进行讨
24.01.2020
14
第二部分 地震勘探
论的。下面在频率域范围内来研究波的另一重要动力学特 征—波的频谱,它是利用傅里叶变换对振动信号进行分解 和处理得到的,这个过程称为频谱分析。关于频谱分析的 原理及计算过程,在《信号与系统》中要详细介绍。
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 加而成,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
称为复杂振动的频谱。地震勘探中地震信号 f ( t ) 是一个复杂
信号,对它进行频谱分析,它的频谱 F ( ) 可表示为
24.01.2020
15
第二部分 地震勘探
F() f(t)ejtdt
24.01.2020
介质中的任一固定点,振动位移u只是时间t的函数u u1(t) 。
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 线。如指定一个点P1,它随时间的振动可以用一条振动曲 线来反映,如图3(a)所示;换了另一个点P2,它
24.01.2020
12
第二部分 地震勘探
的振动曲线曲线u 2 ( t ) 很可能线很可能是另一个图形,如图3
根据波所传播的空间范围又将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 波是指在介质的内部传播的波,而面波是指在自由表面
24.01.2020
18
第二部分 地震勘探
(岩石和空气接触面)或岩层分界面附近观测到的波。 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把地震波分为直达

三维地震勘探2章 ppt课件

三维地震勘探2章 ppt课件

• 使用组合井激发时,要保证组合井组内距、基 距符合设计要求,组合并中心点对准激发点桩 号,组合井底须在同一海拔高度上。
2020/12/2
21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两类:炸药震源,非炸药震源。 炸药震源
浅震中,普遍使用的震源,炸药激发产生的地震波频谱 宽、能量强、高频成为丰富。炸药激发产生的地震波主频f 与药量Q的关系:
33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将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与t轴相交,可得到交叉时ti
ti
2h0 cosi V1
又有
sin i V1 V2
2020/12/2
34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低速层厚度计算公式:
如果有降速带,折射波时 距曲线折射线段增多,计 算公式:
h1 2
t01v1 1(v12
3、若地形起伏较大时,在必须在起伏的顶部及底部设置激 发点,保持测线分段观测的直线性。
4、调查滑坡和边坡的测线,通常以主滑动方向为中心布置 成相互垂直的网格状,其中一组测线和地层走向平行。
5、使用折射波法追踪断层时,测线与推断的断层走向垂直 相交。
2020/12/2
9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 小折射的排列应布设在较平坦地段,采用坑中 放炮,一般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 度、偏移距、道距的选择应以求准低速层、降 速层和高速层的速度、厚度为依据。在时距图 上低速层、高速层至少有四个控制点。
2020/12/2
30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微测井时距曲线
2020/12/2
31
2020/12/2
5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2) 有效波层次分明,波间关系清 楚,尤其是目的层反射应明显;
(3) 干扰波少,强度弱,并易于分辨。图5.9 大地衰减和检波器特性曲线
2.检波器的频率特性 高频检波器:高频响应好, 低频响应差。如图5.9所示。
① 大地滤波衰减曲线; ② 检波器频率响应曲线; ③ 检波器+大地特性。高、低频信号的输出基本均一。
1.单边观测系统 定义:在炮点一方接收的观测系统。适应折射界面较浅的情况。 折射波法规测系统
2.相遇观测系统
定义:两个单边时距曲线组成的 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存在互换关系。 在讨论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时已 提及过。
3.追逐观测系统 主要作用:界面弯曲,判断波有无 穿透;断层,判断是否绕射。在前面已地震波的激发
1.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激发条件:影响地震记录好坏的第一因素,得到好的有效波的 基础条件。
(1) 有一定能量,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的反射; (2) 有效波能量强,干扰波相对微弱,有较高的信噪比; (3) 频带较宽,尽可能接近δ脉冲(尖脉冲),以利提高分辩率; (4) 同点激发,地震记录重复性好。 2.震源类型
把激发点和排列向一个方向移动,重复以上工作,得一连续长反射 界面。图中,T=Tˊ(互换时间)。
观测系统图示
2. 如图(b)示。 O1激发,O1O2接收,用O1A表示,O1A在测线上投影O1A1对应 反射界面R1R2;
O2激发,O1O2接收,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
(2)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相干干扰产生:在 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 规律地连续振动,江、 河波浪冲击岸坡等。如 图5.13所示。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演示课件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演示课件
等深线间的关系和断层两盘投影线之间的关系来讨论断 层的性质; ➢ 断层面的倾角决定于落差和断层两盘投影距离; ➢ 直立断层在构造上为一条断层线;而倾斜断层表现
为两条平行的断层线。
25
➢背斜构造断开后,下降盘等值线的范围比同深度上升 盘的小,与上、下盘产状有关。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 ⑥ 作多层构造图时,还要处理好多层构造图间的关系;可 将各层构造图按深浅顺序叠核检查:同一断层在上下构造 图上位置不相交,断层面直立时,深浅构造图断层位置重 合,断层面倾斜时,同一断层在深浅构造图上彼此平行, 且深层构造图的断层位置应较浅层构造图往断面下倾方向 偏移。
23
• 7.构造图的解释
➢ 1、构造图等值线延伸方向是界面走向,垂直走向由浅至深的方向是 界面倾向;
注意:
• 1)平面图所表示的构造特征应与剖面图一致,如构造形态、 范围、高点位置、幅度、构造间的相互关系等应符合。
• 2)勾绘构造等值线应符合构造规律: • ① 单斜层时,不允许多线、缺线(下图)。
图-4
• ② 两个正向构造之间鞍部或负向构造之间的背部不能 出现单线,应该是两条数值相等的等值线并列出现在 两侧。如下图,等值线相交于点或只有单根线存在都 是不对的。
➢ 标注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 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标注方法如下左图。
➢ 标注断点;断距不大时,只标注断层上盘位置,断距较 大时,上下盘位置都标注。此外,还要标注断层落差及 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标注方法如下右图
12
5、断裂系统图的绘制
➢ 1. 即断点的平面组合;是为画构造图的等值线“搭骨架” ➢ 2. 勾绘断裂系统图应注意断层组合的一般原则: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MS V 2n
V 炮点移动道数 单边放炮S=1,
双边放炮S=2 d 炮点移动距离
M 排列道数 n 覆盖次数 Dx 道间距
单 边 放 炮
M x d 2n
综 合 平 面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为什么图中1-6炮的21,17,13,9,5,1道 是共反射点?
覆盖次数与面元关系
600 500 400 384 600
可 变 面 元 特 例
面 元 扩 大 - - 覆 盖 次 数 增 加
覆盖次数 300 216 200 100 24 0
覆盖次数 5 * 24 5 10 * 10 96 15 * 15 216 20 * 20 384 25 * 25 600
96
面元网格
阅读文章并思考 1、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梁顺军 2、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以新场气田三维三分量勘探为例-唐建明
3、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赵殿栋 海上观测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章……
共接收点波列图—帮助判断岩性变 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
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 —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 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 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 间的特征。 1、路线型 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一条窄带上 的资料 1)、宽线剖面: a、沿测线布置接收点;
b、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 任意角度)的线上。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反 射 点
道号 炮号
A 21 17 13 9
B 22 18 14 10
C 23 19 15 11

(整理)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word文档良心出品)

(整理)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word文档良心出品)

§3.4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一、地震测线的布置1.地震测线沿地面进行地震勘探的线路,指出炮点、接收点的位置和延伸方向。

2.布置测线的原则①测线一般布置成正交的网状。

②尽量为直线,方便处理和解释。

③主测线多于联络测线,更真实地反映构造形态。

测线3.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①区域普查(线路普查)测网稀,线距几十—上百公里。

②面积勘查测网稀,线距几—十几公里,如4╳8, 4╳4, 4╳2(km2)。

③构造细测测网密,线距几百米—几公里,如0.2╳0.2, 0.5╳0.5, 1╳2, 2╳3(km2)。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1.观测系统的定义观测系统是指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的图件。

2.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用水平线表示测线,将激发点标在水平线上;过激发点向两侧作450的斜线;将接收点投影到过其激发点的450斜线上。

共炮点线共接收点线共反射点线共炮检距线斜线斜线垂线(覆盖次数) 水平线12345678910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基本类型1.2.简单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为O。

O 1 O2O3O4O5测线P90图6.3-29b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不为0。

1234 5P90图6.3-29d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1)定义地下界面被观测的次数多于一次,例如二次覆盖,三次覆盖,……。

(2)多次覆盖原理示意图M(3)抽共反射点道集实现多次覆盖例如:单边激发,仪器有24道,每激发一次,炮点和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间距,即可形成6次覆盖。

12345678910111213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4P91图6.3-23抽共反射点道集——生产中放一炮多道接收,并按一定的规律布置排列,等室内处理时,将能收到同一个点的反射波的道从不同的炮中抽出来,按炮检距大小排列起来,叫做抽共反射点道集。

(4)6次覆盖,24道接收的共反射点道集表P92表6.3—1(5)多次覆盖经验公式nNSx d 2=∆=υ P90、P91的N 与n 互换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