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选择,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辨析

第一章

1、p2图1-1

2、心理的活动机制——脑

心理活动是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对客观现实的依赖性

P6资料窗

3、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名称、谁、核心观点)

(1)行为主义心理学

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用S-R(刺激-反应)公式解释行为

两大特点:一是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核心观点:环境决定论

(2)精神分析心理学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

他把人的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即无意识)。意识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意识不到但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被称为前意识)。潜意识包括本能、欲望等。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构成的系统。

(3)认知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在知觉、记忆、言语和问题解决等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被称为认知心理学流派。该学派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边环境发生互相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4)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以人为本,人的潜能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测验法

第二章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发展的内在机制:图式是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个体心理结构的适应。适应就是调整图式以对环境做出反应的过程,其中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相互联系但又截然不同的过程。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了一种不平衡状态。人们很自然的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比如建立新的图式,或者调整旧的图式等,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个体就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实现认知发展的。

认知发展阶段论:(名字、年龄、特征、例子)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婴儿主要是通过感知觉与运动来获得经验,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显著特征:逐渐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例子:在婴儿早期如果用布将面前的玩具挡住,他不会寻找,因为不具备客体永恒性;但一岁左右的婴儿对于滚入床下的皮球会进行寻找,表明已经获得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的儿童能用语言与父母、伙伴交流,表明其初步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特征:一是集中化倾向,即面对问题情境时,只集中注意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可能认为切成四块的圆饼要比整块多。二是不可逆性,

问“你有兄弟吗?”答“有。”问“他叫什么名字?”答“他叫小军。”问“小军有兄弟吗?”答“没有。”三是自我中心性,面对问题时只会从自己的角度着眼,不为他人着想,比如“花儿开了,因为他想看看我。”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征:一是面对问题时能够遵循逻辑法则进行推理,但不能离开具体的问题情境或熟悉的经验;二是相对前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去集中化的特点,解决问题时不再只凭直觉所见的片面信息;三是思维具有可逆性,而且均已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四是思维需要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者场景想相联系,不能进行抽象思维;五是已经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的遵守,不允许有改变。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这一阶段表示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再增加的只是他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知识,而不会再提升他的思维方式

特征:一是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二是个体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进行命题推理,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分别问小学生和中学生“你要是当校长,你会怎样管理逃学的学生?”小学生也许会回答“我不是校长,我不知道。”中学生就可能按照他自己的想法说出一部分的道理;三是个体不再刻板的信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抗师长。

2、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发

(1)教育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

(2)实施支架式教学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名字、年龄、对应)

(1)信任与不信任(0-1.5岁)

个体完全处于无助状态,生活的一切需求完全依赖成人照顾才能满足。照顾的好,对周围人信任,照顾不好,会产生猜忌。是他以后与其他人构建良好社会关系的人格基础。

(2)自主对羞怯(1.5-3岁)

这一阶段面对的发展危机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的危机,人格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学会了走路,开始与人交流,开始表现自我控制的需要,开始试探自己的能力,喜欢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果获得允许与鼓励,会获得自主感,培养其自主人格;如果溺爱保护不耐烦,横加干涉,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发展成为羞怯的人格。

(3)主动对内疚(3-6、7岁)

个体处于学前期,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控制,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对周围充满好奇,并且喜欢表现自己,模仿喜欢的人。尊重好奇心并积极反馈,主动性增强。喜欢团体游戏,激发心智发展,促进主动性增强;不要刻意进行学习知识或才艺会过早处于不成功便失败的压力下,形成遇事退缩或事后内疚的个性。

(5)勤奋对自卑(6、7-12岁)

正值小学教育阶段,生活上受到团体规范的约束,在知识学习上受到分数的限制,在精神上受到成功和失败的压力,同时在班级中竞争压力也难以避免。得到支持,获得成功的经验和赞许,勤奋感增强;教育不当,或屡遭失败,因为成绩差而受到冷淡对待,形成自卑自贬的性格。

(6)自我同一性对角色的混乱(12-18岁)

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人生全程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面对的危机也最严重。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多个层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自我整体,包括自己的身体面貌、亲人对自己的期望、自己以往的成败经验、自己的现状、环境与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